ZZ:科普贴,从隐身设计和气动原理角度看T50 ,J20,F22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34:35


首先声明本帖内容为转载紫星O天雨 ,非本人独创。

隐身:
作为一款四代战机,具备隐形,高机动,超巡等这些是必备的基本能力。在四代机中,隐身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那飞机如何做到隐身呢?
雷达波发射出去了是一回事,回波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事实上,雷达回波的强度跟被照射物体的形状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假设一块一平方公尺的方板,但他正面垂直对着雷达时,得到的雷达发射截面大约是一千平方公尺。

如果我们把方板弯个角度,数据就会骤减为0.1平方公尺.


事实上,还可以做的更厉害点,把方板斜45度,从正面看像个菱形。

还是那块方板,面积根本不变,但如果我们把这菱形也弯成一个后倾的角度。那么数据就会降的更厉害,直接成0.001平方公尺.

可以看到,同是一块方板,我们把它用不同的角度对准雷达,反射的截面积从1000平方公尺变成0.001平方公尺。变化相差了整整100万倍!!!!!所以,如果把一架飞机的外形,做成像菱形那样。那他的雷达信号会变的极其小,隐身的效果就处来了。因而自然有人想到了这个外形布局。

怎么样,这个外形就是上面讲到的倾斜的菱形。其实这就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最早的方案。够科幻吧。什么?眼熟?没错,这就是大名鼎鼎的F117夜鹰型隐形飞机最早的方案!!!!
这F117的方案,第一个图的外形就是这么来的,但是后来研究发现这个菱形方块根本飞不起来,所以后来把两侧拉长,加了个内倾尾翼,成了第二张.

这个验证机被称之为Have Blue,已经有夜鹰的影子了。而上面的第三个就是真正量产型的F117。第四个方案,加了尾翼的是个海军型的,后来项目被取消。

F117毕竟是第一代的隐形飞机,这飞机最大的毛病在于为了追求隐身而导致机动性超级差,而且很多地方受当时条件的限制,计算机只能处理二维面,所以处处棱角分明。在南联盟被打下一架后,他的地位就急转直下,因为缺点突出,没几年后就开始退役,到2008年,全部的F117退役,一代名机,就这么匆匆下场,无不让人感慨。。。。。

雷达波也是一种波,所以它具有波的普遍特性。一般而言,波长越长它的频率就越低,而波长越短,他的频率就越高。比如蝙蝠嘴里发射的超声波,就是一种波长短而频率很高的声波,波长短是因为蝙蝠的嘴巴小,只能发出窄的波。高频率的超声波具有指向性好,精度高,不易受干扰,信号回馈速度快,但传播距离短的特点。而低频率的长波则具有相反的特点

雷达的工作频率跟他的工作性质密切相关,当频率低于3MHz时。这时候,电磁波可以沿地球表面传播,而不受地球曲率的影响,所以可以传播的很远。由于雷达电线的尺寸跟雷达的波长成正比,所以这种低频的长波雷达尺寸向来十分的巨大。

苏联早期的远程警戒雷达,对比下面的楼房,就可以知道这雷达有多大了。由于雷达天线的尺寸跟波长成正比,所以大家就可以估计这雷达波的波长有多长了。它的传播距离非常远,是用来监视美国的弹道导弹的

这个是雷达各频段的名称。其中频率低的L波段主要用于远程警戒雷达,S波段用于中程警戒与跟踪,X波段由于体积小,所以用于空中或其他移动场合,多普勒导航雷达也是X波段雷达。由于S波段跟X波段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主要的工作频段,所以隐形飞机的隐形主要就是针对这些波长做文章。

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打到飞机上截获的目标截面积RCS(radar cross section)的差异很大。总的来讲,主要分三种。
1.低频区:当雷达波的波长大于目标尺寸时,入射场的相位跟振幅都没有什么变化。这时候整个目标都参与散射过程。所以他的形状和细节并不重要,主要取决于他的体积。换句话说,任你是李逵还是李鬼都不重要,它只要知道有人来了就行。
2.谐振区:当雷达波的波长跟目标尺寸相近时,入射场的相位跟在目标长度上的变化很明显。目标的每一部分都会影响到另一部分的场强,每一点的回波都是由很多部位相互影响的叠加。所以很难预测回波的性质。这时候它还是很难分清李逵和李鬼。
3.高频区:当雷达波的波长小于目标尺寸时候,它的散射符合光学定律,目标形状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它的总散射可以理解为某些局部散射的单独合成。这个时候,它就能分清李逵和李鬼了,并知道了李逵是拿斧头的,李鬼是拿狼牙棒的。

由于防空雷达和机载雷达都处于分米波和厘米波段,这些波长都小于目标尺寸,处在高频区。所以隐形飞机的研究主要就是对付这些波长小于目标尺寸的波段。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波长长的米波雷达等,由于波长大于目标尺寸,所以目标的形状不重要,整个目标都会发生散射,所以能有效提前发现隐形飞机。这是一种预报隐形飞机的很好手段,听群里人讲,我们的远程雷达就曾照射到在日本起飞的F22战斗机。

由于雷达有效探测距离和RCS的四次方根呈正比关系。所以要想使探测距离缩短一半,那么目标的雷达截面积(RCS)就要缩小为原来的1/16。换句话说,除非使用隐形手段,否则单纯的依靠减小飞机的尺寸并不能有效减小雷达反射面积。
所以要想有效减小雷达反射面积,采取隐形手段才是王道。前面说过,由于目标的散射在高频区,他的总散射场可以分解为某些局部散射场的合成。那么那些局部的点,线,面的散射源就成了要研究的重点。对于散射回波,主要分有镜面散射波,绕射波和行波,爬行波这几个种类。
对于镜面散射,当电磁波打到光滑的表面时候,能发生镜面散射,就像初中学的光的反射现象一样,由于镜面散射能把大部分电磁波的能量完整的散射回去,所以是一种很强的散射源。另一种强散射源就是边缘绕射。当电磁波打到棱线的边缘时,镜面反射已不存在,这时候,电磁波会沿着边缘产生无数条绕线。边缘绕射是最常见的散射现象,也是一种较强的散射源。当飞机在雷达区消除了镜面散射后,边缘绕射就成了主要的散射源。
边缘绕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散射源,当飞机镜面散射消除后,边缘绕射就成了主要的散射源。比如机翼和一些部件的连接处,都容易造成边缘绕射

除此以往还有几种弱散射源,比如尖顶散射。当电磁波打到尖顶,比如飞机机头时候,会在机头出发生绕射,但这是种弱散射源.

尖顶散射是种弱散射源~~~~~~


首先声明本帖内容为转载紫星O天雨 ,非本人独创。

隐身:
作为一款四代战机,具备隐形,高机动,超巡等这些是必备的基本能力。在四代机中,隐身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那飞机如何做到隐身呢?
雷达波发射出去了是一回事,回波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事实上,雷达回波的强度跟被照射物体的形状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假设一块一平方公尺的方板,但他正面垂直对着雷达时,得到的雷达发射截面大约是一千平方公尺。

1.jpg (21.34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3 22:03 上传


如果我们把方板弯个角度,数据就会骤减为0.1平方公尺.

2.jpg (21.42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3 22:03 上传



事实上,还可以做的更厉害点,把方板斜45度,从正面看像个菱形。

3.jpg (19.88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3 22:03 上传


还是那块方板,面积根本不变,但如果我们把这菱形也弯成一个后倾的角度。那么数据就会降的更厉害,直接成0.001平方公尺.

4.jpg (21.13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3 22:01 上传


可以看到,同是一块方板,我们把它用不同的角度对准雷达,反射的截面积从1000平方公尺变成0.001平方公尺。变化相差了整整100万倍!!!!!所以,如果把一架飞机的外形,做成像菱形那样。那他的雷达信号会变的极其小,隐身的效果就处来了。因而自然有人想到了这个外形布局。

5.jpg (8.62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3 22:01 上传


怎么样,这个外形就是上面讲到的倾斜的菱形。其实这就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最早的方案。够科幻吧。什么?眼熟?没错,这就是大名鼎鼎的F117夜鹰型隐形飞机最早的方案!!!!
这F117的方案,第一个图的外形就是这么来的,但是后来研究发现这个菱形方块根本飞不起来,所以后来把两侧拉长,加了个内倾尾翼,成了第二张.

6.jpg (56.16 KB, 下载次数: 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3 22:02 上传


这个验证机被称之为Have Blue,已经有夜鹰的影子了。而上面的第三个就是真正量产型的F117。第四个方案,加了尾翼的是个海军型的,后来项目被取消。

7.gif (122.48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3 22:02 上传


F117毕竟是第一代的隐形飞机,这飞机最大的毛病在于为了追求隐身而导致机动性超级差,而且很多地方受当时条件的限制,计算机只能处理二维面,所以处处棱角分明。在南联盟被打下一架后,他的地位就急转直下,因为缺点突出,没几年后就开始退役,到2008年,全部的F117退役,一代名机,就这么匆匆下场,无不让人感慨。。。。。

雷达波也是一种波,所以它具有波的普遍特性。一般而言,波长越长它的频率就越低,而波长越短,他的频率就越高。比如蝙蝠嘴里发射的超声波,就是一种波长短而频率很高的声波,波长短是因为蝙蝠的嘴巴小,只能发出窄的波。高频率的超声波具有指向性好,精度高,不易受干扰,信号回馈速度快,但传播距离短的特点。而低频率的长波则具有相反的特点

1.jpg (9.05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3 22:12 上传


雷达的工作频率跟他的工作性质密切相关,当频率低于3MHz时。这时候,电磁波可以沿地球表面传播,而不受地球曲率的影响,所以可以传播的很远。由于雷达电线的尺寸跟雷达的波长成正比,所以这种低频的长波雷达尺寸向来十分的巨大。

苏联早期的远程警戒雷达,对比下面的楼房,就可以知道这雷达有多大了。由于雷达天线的尺寸跟波长成正比,所以大家就可以估计这雷达波的波长有多长了。它的传播距离非常远,是用来监视美国的弹道导弹的

2.jpg (22.22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3 22:12 上传


这个是雷达各频段的名称。其中频率低的L波段主要用于远程警戒雷达,S波段用于中程警戒与跟踪,X波段由于体积小,所以用于空中或其他移动场合,多普勒导航雷达也是X波段雷达。由于S波段跟X波段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主要的工作频段,所以隐形飞机的隐形主要就是针对这些波长做文章。

3.jpg (25.84 KB, 下载次数: 1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3 22:12 上传


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打到飞机上截获的目标截面积RCS(radar cross section)的差异很大。总的来讲,主要分三种。
1.低频区:当雷达波的波长大于目标尺寸时,入射场的相位跟振幅都没有什么变化。这时候整个目标都参与散射过程。所以他的形状和细节并不重要,主要取决于他的体积。换句话说,任你是李逵还是李鬼都不重要,它只要知道有人来了就行。
2.谐振区:当雷达波的波长跟目标尺寸相近时,入射场的相位跟在目标长度上的变化很明显。目标的每一部分都会影响到另一部分的场强,每一点的回波都是由很多部位相互影响的叠加。所以很难预测回波的性质。这时候它还是很难分清李逵和李鬼。
3.高频区:当雷达波的波长小于目标尺寸时候,它的散射符合光学定律,目标形状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它的总散射可以理解为某些局部散射的单独合成。这个时候,它就能分清李逵和李鬼了,并知道了李逵是拿斧头的,李鬼是拿狼牙棒的。

由于防空雷达和机载雷达都处于分米波和厘米波段,这些波长都小于目标尺寸,处在高频区。所以隐形飞机的研究主要就是对付这些波长小于目标尺寸的波段。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波长长的米波雷达等,由于波长大于目标尺寸,所以目标的形状不重要,整个目标都会发生散射,所以能有效提前发现隐形飞机。这是一种预报隐形飞机的很好手段,听群里人讲,我们的远程雷达就曾照射到在日本起飞的F22战斗机。

由于雷达有效探测距离和RCS的四次方根呈正比关系。所以要想使探测距离缩短一半,那么目标的雷达截面积(RCS)就要缩小为原来的1/16。换句话说,除非使用隐形手段,否则单纯的依靠减小飞机的尺寸并不能有效减小雷达反射面积。
所以要想有效减小雷达反射面积,采取隐形手段才是王道。前面说过,由于目标的散射在高频区,他的总散射场可以分解为某些局部散射场的合成。那么那些局部的点,线,面的散射源就成了要研究的重点。对于散射回波,主要分有镜面散射波,绕射波和行波,爬行波这几个种类。
对于镜面散射,当电磁波打到光滑的表面时候,能发生镜面散射,就像初中学的光的反射现象一样,由于镜面散射能把大部分电磁波的能量完整的散射回去,所以是一种很强的散射源。另一种强散射源就是边缘绕射。当电磁波打到棱线的边缘时,镜面反射已不存在,这时候,电磁波会沿着边缘产生无数条绕线。边缘绕射是最常见的散射现象,也是一种较强的散射源。当飞机在雷达区消除了镜面散射后,边缘绕射就成了主要的散射源。
边缘绕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散射源,当飞机镜面散射消除后,边缘绕射就成了主要的散射源。比如机翼和一些部件的连接处,都容易造成边缘绕射

4.jpg (1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3 22:13 上传


除此以往还有几种弱散射源,比如尖顶散射。当电磁波打到尖顶,比如飞机机头时候,会在机头出发生绕射,但这是种弱散射源.

5.jpg (7.7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3 22:14 上传


尖顶散射是种弱散射源~~~~~~
不错啊,学习了
这楼留给月MM     楼主还是给个链接吧
很直观,谢谢
深入浅出,九浅一深
好贴,浅显易懂。
2011-8-23 22:24 上传


有营养的帖子,学习了。
2011-8-23 22:33 上传


结语

目前来看,隐形最好的方法还是外形隐形,我在最开始讲F117的时候,已经很直观的用图文讲解了,同一个物体,只是改变下方位,隐形的效果就能相差非常多。但这是理想状态下,事实上,四代飞机不仅要考虑隐形,他同样受飞机气动布局的限制,所以会存在很多的热点,对于这些热点,就需要一点一点的进行处理。
对雷达波而言,波长长的电磁波可以传播的很远,而且通常波长大于战斗机的尺寸,对战斗机的外形不挑剔,都能发生一定的散射。因为民航的交通管制雷达大多是米波雷达,所以经常有民航雷达发现参加航展的F117和B2的情况。但由于长波雷达频率低,分辨率差,而且信号的更新速度慢,不能跟踪快速移动的飞行目标。所以对分辨率要求高的火控雷达和机载雷达都选用高频的短波雷达。隐形飞机的隐形处理也就集中在对付这些短波雷达上。我们在对付F22的时候,单靠一部或一种雷达是很难发现的,当可以多种雷达同时使用。比如使用长波雷达进行远程预警,然后靠多部短波雷达配合预警机进行协同跟踪。这样就能有效对付F22。
飞机的隐形处理其实是个很系统的工程,尤其是细节的处理,就好比100个喇叭都发出70分贝声,加在一起,也只不过70分贝左右(排除声音的共振等因素)。但这里面只要有1个发出85分贝的声音,那么接收到的就是85分贝。所以隐形的处理不能放过每一个细节。
介个要好好学习一下。{:soso_e110:}
科普强贴,隐形处理就是不能放过每一个细节
飞机的隐形处理其实是个很系统的工程,尤其是细节的处理,就好比100个喇叭都发出70分贝声,加在一起,也只不过70分贝左右(排除声音的共振等因素)。但这里面只要有1个发出85分贝的声音,那么接收到的就是85分贝。所以隐形的处理不能放过每一个细节。这句话要顶。
联想到几天有有些毛粉说T50的一个IRST突起,增加不了多少RCS的神论。
受教了
这个很早了,09年的帖子,这里也早就转帖过。不过写得真不错——http://bbs.tiexue.net/post_3912712_1.html
学习了。。。。。。
留名,日后学习
MARK,这个要学习!
太专业了,小白我看不懂
好贴,mark下以后看
zc1945 发表于 2011-8-23 22:07
这楼留给月MM     楼主还是给个链接吧
MM是谁啊?求套图
高蛋白高营养。
应该是美言网的常长真臻老大原作。
楼主给个原始链接吧。
很好的科普贴.顶个.
受教了。。很好。。。
不过小歪一下楼。。
性能捅死兰博基尼不是啥了不起的事。。嘿嘿。。
强帖学习,写的很通俗易懂,科普好文。
受教了,谢谢!!!
zc1945 发表于 2011-8-23 22:07
这楼留给月MM     楼主还是给个链接吧
为什么一定要有那个  什么  鸟  链接呢
现在知道为毛T50不算隐身战机了吧。
sz0110 发表于 2011-8-24 00:30
MM是谁啊?求套图
李由美.......
超强贴啊,收藏了。
我下载打印出来认真阅读。好文章,营养贴。
科普贴,开卷有益!
我有个疑问:文章说球体在被雷达波照射时会有强烈的反射,那这样的话DSI岂不是会增加正面RCS?
“我们的四代机会采用部分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科普好文!
关心黑丝沈四的筒子们有必要进来充电


昨天讲完隐身原理,下面开讲气动原理。
1993年8月8号,一架瑞典的JAS39鹰狮为斯德哥尔摩当地的庆祝节日做表演,飞机正飞的high,准备做大仰角机动给居民们表演,好让那些土包子们开开眼界,瞧瞧咱们本国刚刚服役才2个月的新式战斗机。

飞机的仰角继续增大,这时候飞行员突然发觉不对,抬过头了,怎么飞机有了垂直的姿势,却没有垂直的动作呢?

这时候飞行员意识到飞机失速,很识趣的知道自己改不出来了。毕竟飞机是国家的,小命是自己的,内心怀着强烈的(HX部分)的信念,毫不犹豫的跳伞了。。。。。。

飞行员跳伞后,这个“活死人”直接往下掉。这图里都可以看到后面的教堂了。地面不明真相的群众们目瞪口呆。咱们土包子确实没见过这等场面。

轰的一声,掉进了附近的花园里,狼烟四起,群众们大呼过瘾。今天这节日过的真热闹


1994年6月24日,美国费尔柴德空军基地(Fairchild air base),主驾驶员霍兰德驾驶着一架B52作低空表演

飞机飞到跑道尽头后,这位大侠驾机作了一个空中大回环,一切良好。

大回环后,他继续大回环动作,镜头里已经能很明显的看到整个机背了。整架飞机侧面已经接近于垂直了。这驾驶员。。。。。直接把轰炸机当成战斗机来开了

回环回环再回环,这飞机连续做完几个高难度体操后,就开始做最后的动作了。所谓一套体操做完了,自然要做落地结束动作了。

这时候飞机已经直接掉高度了,一头栽下去。他确实是在做落地动作,他也确实做到了。看看周围谁在给他们喝彩,飞机镜头右边是被飞机机翼切断的高压电线,闪着电光(红圈处),左边是一个油库,前面是高强度水泥,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顺便帮你祷告:安息吧,下辈子别把轰炸机当战斗机开。)

轰的一声,正架飞机时候基本没什么完整碎片了。至于驾驶员,表示找不到。

让我们看看从别的镜头处拍摄到的画面吧,这可绝不是PS的,货真价实的镜头哦。整架B52直接侧面垂直与地面成90度。怎么样,这图够刺激了吧?见过开飞机的没见过这么开飞机的,而且还是轰炸机。

从这张google图上,标识了飞机的飞行路线,真是一个超级大回环啊。。。。。

这两个例子,一个是从正面大角度,一个是侧面大角度,分别演示了失速的后果。那么本来飞的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这样子了呢?让我们从风洞演示里看看究竟吧。
这是机翼小仰角时的风洞演示图,可以看到,一切良好。上表面气流密集,流速快,气压低,气流沿着机翼还有个下洗的过程,带来额外的升力

机翼的仰角增大,这时候,下洗气流的角度也越往下,机翼的升力增大。事实上,机翼升力的产生主要靠上表面吸力的作用,而不是靠下表面正压力的作用,一般机翼上表面形成的吸力占总升力的60-80%左右,下表面的正压形成的升力只占总升力的20-40%左右。也就是说机翼的上表面比下表面更加重要!飞机更多的是被吸上天的,而不是被托上天的!

机翼仰角更大了,这时候看到什么不同了么?由于仰角太大,机翼后面的气流没有汇合在一起。后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真空”。这个“真空”可真要命,想想看,机翼前面有正常压力的气流吹打着机翼,机翼后面是“真空”,根据伯努力原理,机翼往哪儿飞?当然是往后面飞啦!更加郁闷的是,你飞的越快,后面的“真空区”越大,带来的吸力也越大。

怎么样,往后飞,现在明白了吧。前面说过,飞机大仰角机动时,由于惯性,会有个肚子迎面朝前,继续平飞的姿势。这时候,飞机整个肚子把气流挡住了,后面的机背就流不到空气,形成了一个“真空”,从后面像真空吸尘器一样把飞机狠狠的“吸住”不让他继续前飞。所以飞机会突然掉速度,这就是所谓的失速。飞机失速了,而且还直挺挺的立在那,那是什么?就是个突然停在半空中的砖头,结果当然是砖头往下掉啦。。。。。。然后,出人命啦。。。。
前面两个飞机失事的例子,就是飞机进入失速后,没有及时改出来的后果。其实在高空还能有机会改出来,在低空就根本没这机会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迎面高速驶来一辆集装箱卡车,当卡车屁股开过后,你在旁边会感到一股强烈的风。这股风其实是涡流,因为卡车屁股后面太平整了,高速驶过后会在后面有个很大的“真空区”。为了填补这个“真空区”,周围的气流以涡流的形式迅速进入,所以给你的感觉就是有股巨大的风,而且是要把你吹向马路中间的风。

由于后面这个“真空区”给汽车带来巨大的阻力,要想消除这个真空区,当然是把方方正正的屁股改成流线型啦。所以现在的汽车,不仅头部流线型,尾巴也越来越流线型了。不过最近几年,聪明的汽车设计师们反而开始利用这个效应起来,用来加强跑车的刹车效果。在汽车尾部放置一块可活动的扰流板,平时横放起来跟汽车尾部融合为一体,需要紧急刹车时,再把扰流板翻起来,增强刹车效果。
这辆McLaren SLR在吹风洞,它不仅前面流畅,后面也尽量成流线型。但汽车还要有足够的抓地力,不然的话车就漂了,所以要综合考虑。这张图还看不到后面的扰流板。同时这图也显示出,汽车前面的气流很平顺,而到了最后面就开始乱了。就是因为在屁股后面产生了一股股的涡流

这张图就显示的很清晰了,这样它在刹车时候,这扰流板翻开,增加刹车效果。

再来一个更狠的,布加迪威龙,16气缸,1001匹马力,从0加速到100只需2.9秒。全车明显的非常光滑,以最大的减小空气摩擦阻力。看到它后面的扰流板了么,这个不仅比SLR来的更大,结构也更复杂。低速时可以完全缩回去,跟汽车尾部融为一体,高速的时候升起来,用来增加尾部的下压力,需要刹车时,整个向上翻,人为的增大空气阻力来更快的减速。

这张图片里,布加迪后面的扰流板已经完全打开,这样就能更好的减速



昨天讲完隐身原理,下面开讲气动原理。
1993年8月8号,一架瑞典的JAS39鹰狮为斯德哥尔摩当地的庆祝节日做表演,飞机正飞的high,准备做大仰角机动给居民们表演,好让那些土包子们开开眼界,瞧瞧咱们本国刚刚服役才2个月的新式战斗机。

1.jpg (12.78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4 12:54 上传


飞机的仰角继续增大,这时候飞行员突然发觉不对,抬过头了,怎么飞机有了垂直的姿势,却没有垂直的动作呢?

2.jpg (14.72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4 12:54 上传


这时候飞行员意识到飞机失速,很识趣的知道自己改不出来了。毕竟飞机是国家的,小命是自己的,内心怀着强烈的(HX部分)的信念,毫不犹豫的跳伞了。。。。。。

3.jpg (13.5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4 12:54 上传


飞行员跳伞后,这个“活死人”直接往下掉。这图里都可以看到后面的教堂了。地面不明真相的群众们目瞪口呆。咱们土包子确实没见过这等场面。

4.jpg (15.93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4 12:54 上传


轰的一声,掉进了附近的花园里,狼烟四起,群众们大呼过瘾。今天这节日过的真热闹

5.jpg (19.95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4 12:54 上传



1994年6月24日,美国费尔柴德空军基地(Fairchild air base),主驾驶员霍兰德驾驶着一架B52作低空表演

6.jpg (14.71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4 12:54 上传


飞机飞到跑道尽头后,这位大侠驾机作了一个空中大回环,一切良好。

7.jpg (15.21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4 12:54 上传


大回环后,他继续大回环动作,镜头里已经能很明显的看到整个机背了。整架飞机侧面已经接近于垂直了。这驾驶员。。。。。直接把轰炸机当成战斗机来开了

8.jpg (16.06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4 12:54 上传


回环回环再回环,这飞机连续做完几个高难度体操后,就开始做最后的动作了。所谓一套体操做完了,自然要做落地结束动作了。

9.jpg (16.9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4 12:54 上传


这时候飞机已经直接掉高度了,一头栽下去。他确实是在做落地动作,他也确实做到了。看看周围谁在给他们喝彩,飞机镜头右边是被飞机机翼切断的高压电线,闪着电光(红圈处),左边是一个油库,前面是高强度水泥,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顺便帮你祷告:安息吧,下辈子别把轰炸机当战斗机开。)

10.jpg (14.27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4 12:54 上传


轰的一声,正架飞机时候基本没什么完整碎片了。至于驾驶员,表示找不到。

11.jpg (24.88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4 12:54 上传


让我们看看从别的镜头处拍摄到的画面吧,这可绝不是PS的,货真价实的镜头哦。整架B52直接侧面垂直与地面成90度。怎么样,这图够刺激了吧?见过开飞机的没见过这么开飞机的,而且还是轰炸机。

12.jpg (47.17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4 12:54 上传


从这张google图上,标识了飞机的飞行路线,真是一个超级大回环啊。。。。。

13.jpg (134.38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4 12:54 上传


这两个例子,一个是从正面大角度,一个是侧面大角度,分别演示了失速的后果。那么本来飞的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这样子了呢?让我们从风洞演示里看看究竟吧。
这是机翼小仰角时的风洞演示图,可以看到,一切良好。上表面气流密集,流速快,气压低,气流沿着机翼还有个下洗的过程,带来额外的升力

1.jpg (30.89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4 13:02 上传


机翼的仰角增大,这时候,下洗气流的角度也越往下,机翼的升力增大。事实上,机翼升力的产生主要靠上表面吸力的作用,而不是靠下表面正压力的作用,一般机翼上表面形成的吸力占总升力的60-80%左右,下表面的正压形成的升力只占总升力的20-40%左右。也就是说机翼的上表面比下表面更加重要!飞机更多的是被吸上天的,而不是被托上天的!

2.jpg (29.17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4 13:02 上传


机翼仰角更大了,这时候看到什么不同了么?由于仰角太大,机翼后面的气流没有汇合在一起。后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真空”。这个“真空”可真要命,想想看,机翼前面有正常压力的气流吹打着机翼,机翼后面是“真空”,根据伯努力原理,机翼往哪儿飞?当然是往后面飞啦!更加郁闷的是,你飞的越快,后面的“真空区”越大,带来的吸力也越大。

3.jpg (27.63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4 13:02 上传


怎么样,往后飞,现在明白了吧。前面说过,飞机大仰角机动时,由于惯性,会有个肚子迎面朝前,继续平飞的姿势。这时候,飞机整个肚子把气流挡住了,后面的机背就流不到空气,形成了一个“真空”,从后面像真空吸尘器一样把飞机狠狠的“吸住”不让他继续前飞。所以飞机会突然掉速度,这就是所谓的失速。飞机失速了,而且还直挺挺的立在那,那是什么?就是个突然停在半空中的砖头,结果当然是砖头往下掉啦。。。。。。然后,出人命啦。。。。
前面两个飞机失事的例子,就是飞机进入失速后,没有及时改出来的后果。其实在高空还能有机会改出来,在低空就根本没这机会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迎面高速驶来一辆集装箱卡车,当卡车屁股开过后,你在旁边会感到一股强烈的风。这股风其实是涡流,因为卡车屁股后面太平整了,高速驶过后会在后面有个很大的“真空区”。为了填补这个“真空区”,周围的气流以涡流的形式迅速进入,所以给你的感觉就是有股巨大的风,而且是要把你吹向马路中间的风。

4.jpg (64.02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4 13:02 上传


由于后面这个“真空区”给汽车带来巨大的阻力,要想消除这个真空区,当然是把方方正正的屁股改成流线型啦。所以现在的汽车,不仅头部流线型,尾巴也越来越流线型了。不过最近几年,聪明的汽车设计师们反而开始利用这个效应起来,用来加强跑车的刹车效果。在汽车尾部放置一块可活动的扰流板,平时横放起来跟汽车尾部融合为一体,需要紧急刹车时,再把扰流板翻起来,增强刹车效果。
这辆McLaren SLR在吹风洞,它不仅前面流畅,后面也尽量成流线型。但汽车还要有足够的抓地力,不然的话车就漂了,所以要综合考虑。这张图还看不到后面的扰流板。同时这图也显示出,汽车前面的气流很平顺,而到了最后面就开始乱了。就是因为在屁股后面产生了一股股的涡流

5.jpg (108.5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4 13:02 上传


这张图就显示的很清晰了,这样它在刹车时候,这扰流板翻开,增加刹车效果。

6.jpg (81.22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4 13:02 上传


再来一个更狠的,布加迪威龙,16气缸,1001匹马力,从0加速到100只需2.9秒。全车明显的非常光滑,以最大的减小空气摩擦阻力。看到它后面的扰流板了么,这个不仅比SLR来的更大,结构也更复杂。低速时可以完全缩回去,跟汽车尾部融为一体,高速的时候升起来,用来增加尾部的下压力,需要刹车时,整个向上翻,人为的增大空气阻力来更快的减速。

7.jpg (142.29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4 13:02 上传


这张图片里,布加迪后面的扰流板已经完全打开,这样就能更好的减速

8.jpg (46.2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8-24 13:02 上传


009ice 发表于 2011-8-24 11:26
我有个疑问:文章说球体在被雷达波照射时会有强烈的反射,那这样的话DSI岂不是会增加正面RCS?
DSI正面是个斜面,侧面的球面被唇口挡住了
学习了
hen bucuo 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