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计学角度看中医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24:23



http://www.zhongyi.cc/thread-13004-1-1.html
http://www.cse.ust.hk/~lzhang/tcm/newpaper-article-02-07.doc

香港科技大学张连文


  经常有人问,中医理论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说清楚吗?我们认为可以,并且认为中医理论的实质可以用下面的基本公式来刻画:

    中医理论 = 对统计规律的描述 + 对统计规律的诠释。

  在解释这个公式的意义之前,需要先谈谈人类的思维习惯。人脑对规律性的东西充满好奇,如果注意到几件事情多次同时出现,我们马上会问为什么。有一个晚上我站在窗前往外望,对面大楼有几间屋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们透过窗帘的射出光线时而亮、时而暗,同步变化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这个现象有趣,认为其背后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并且开始寻找这个原因是什么。(读者不妨帮我想一想,再继续往下读。)基于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那几间屋的主人在看同一电视频道。

  可以推测,古人和我们一样对规律性的东西充满好奇。那么,当他们发现一组症状在许多不同病人身上出现时,他们会做些什么呢?他们自然会问为什么,会认为那些症状背后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并且会基于他们当时对大自然以及人体的认识,对那个共同原因进行诠释。这样慢慢形成了中医理论。中医理论的基本内容实际上是在描述统计规律。例如中医理论说: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包括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便短黄、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症状。这句话就讲了一个统计规律,那就是:口燥咽干等症状在一些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而这个规律应该是源自古人的临床观察。中医理论进一步对这一规律进行了诠释,认为它是由于体内阴液亏少、无以制阳而造成的,并贯之以“阴虚证”的名字。所以,我们认为中医基本理论是对统计规律的描述,以及基于古典哲学对统计规律的诠释。这就是上面的中医理论基本公式表达的意思。

  要验证中医理论基本公式,最理想的方法是坐上时间机器,飞到古代医师身边,目睹中医理论的形成过程。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另外一个方法是模拟中医理论的形成过程,那就是先通过调查收集病例、然后用电脑按统计学原则对病例进行分析,看看能不能找到中医理论所说的统计规律。 我们在中医的一个子领域中进行了这样的研究,得到一个统计模型,其结构如图所示。图中位于最下面[致编辑:如果排版时图的方位有变,“下面”等方位词也要随之而变]的是症状变量,它们来自数据,称为显变量。其它的变量称为隐变量,是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引入的,它们的作用是解释数据中蕴涵的规律。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模型所揭示的规律的确与相关的中医理论吻合。例如模型最左边说的是:有一个隐变量h1,它直接影响畏寒怕冷、四肢冷、腰背冷这三个症状,同时又通过隐变量h2间接影响便稀、完谷不化。而中医理论认为,当肾阳不足失温煦时则可见畏寒、肢冷、腰背怕冷;同时肾阳虚衰火不温脾土,则可见完谷不化,大便溏薄。所以在这一局部,模型与中医理论完全一致,只不过中医理论给两个隐变量命了名。模型的其它部分与相关中医理论也吻合。这样,我们就证明了中医理论所描述的统计规律的确存在于病例中间,从而验证了中医理论基本公式。除了自己的数据以外,我们还分析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的关于不同领域的共6组数据,结果无一例外地都验证了中医理论基本公式。

  中医理论基本公式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看。首先,它指出中医理论不是主观臆想、空中楼阁,其核心内容是关于症状出现的统计规律,是实实在在的,是客观的。尽管这些规律是用自然语言而不是数学语言来描述,但这只影响描述的准确性,而不影响规律本身的存在及其客观性。最近关于中医有很激烈的争论,有学者提出取缔中医,部分原因或许是由于他们没有看到、或者没看清中医理论的客观内容,太过强调中医理论的主观性。第二个更重要的方面是,中医理论基本公式提示我们可以把中医理论的客观内容(统计规律)与其主观内容(统计规律的诠释)分离开来,区别对待。以往有些研究工作集中在主观层面,为古人诠释统计规律时所用的概念寻找物质基础,遇到了障碍,难于推进。如果以后把研究工作结集中在客观层面,利用计算机系统寻找和整理症状在病人身上出现的统计学规律,并且探索怎样利用这些规律来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或许会出现另一番景象。


http://www.zhongyi.cc/thread-13004-1-1.html
http://www.cse.ust.hk/~lzhang/tcm/newpaper-article-02-07.doc

香港科技大学张连文


  经常有人问,中医理论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说清楚吗?我们认为可以,并且认为中医理论的实质可以用下面的基本公式来刻画:

    中医理论 = 对统计规律的描述 + 对统计规律的诠释。

  在解释这个公式的意义之前,需要先谈谈人类的思维习惯。人脑对规律性的东西充满好奇,如果注意到几件事情多次同时出现,我们马上会问为什么。有一个晚上我站在窗前往外望,对面大楼有几间屋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们透过窗帘的射出光线时而亮、时而暗,同步变化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这个现象有趣,认为其背后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并且开始寻找这个原因是什么。(读者不妨帮我想一想,再继续往下读。)基于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那几间屋的主人在看同一电视频道。

  可以推测,古人和我们一样对规律性的东西充满好奇。那么,当他们发现一组症状在许多不同病人身上出现时,他们会做些什么呢?他们自然会问为什么,会认为那些症状背后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并且会基于他们当时对大自然以及人体的认识,对那个共同原因进行诠释。这样慢慢形成了中医理论。中医理论的基本内容实际上是在描述统计规律。例如中医理论说: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包括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便短黄、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症状。这句话就讲了一个统计规律,那就是:口燥咽干等症状在一些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而这个规律应该是源自古人的临床观察。中医理论进一步对这一规律进行了诠释,认为它是由于体内阴液亏少、无以制阳而造成的,并贯之以“阴虚证”的名字。所以,我们认为中医基本理论是对统计规律的描述,以及基于古典哲学对统计规律的诠释。这就是上面的中医理论基本公式表达的意思。

  要验证中医理论基本公式,最理想的方法是坐上时间机器,飞到古代医师身边,目睹中医理论的形成过程。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另外一个方法是模拟中医理论的形成过程,那就是先通过调查收集病例、然后用电脑按统计学原则对病例进行分析,看看能不能找到中医理论所说的统计规律。 我们在中医的一个子领域中进行了这样的研究,得到一个统计模型,其结构如图所示。图中位于最下面[致编辑:如果排版时图的方位有变,“下面”等方位词也要随之而变]的是症状变量,它们来自数据,称为显变量。其它的变量称为隐变量,是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引入的,它们的作用是解释数据中蕴涵的规律。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模型所揭示的规律的确与相关的中医理论吻合。例如模型最左边说的是:有一个隐变量h1,它直接影响畏寒怕冷、四肢冷、腰背冷这三个症状,同时又通过隐变量h2间接影响便稀、完谷不化。而中医理论认为,当肾阳不足失温煦时则可见畏寒、肢冷、腰背怕冷;同时肾阳虚衰火不温脾土,则可见完谷不化,大便溏薄。所以在这一局部,模型与中医理论完全一致,只不过中医理论给两个隐变量命了名。模型的其它部分与相关中医理论也吻合。这样,我们就证明了中医理论所描述的统计规律的确存在于病例中间,从而验证了中医理论基本公式。除了自己的数据以外,我们还分析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的关于不同领域的共6组数据,结果无一例外地都验证了中医理论基本公式。

  中医理论基本公式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看。首先,它指出中医理论不是主观臆想、空中楼阁,其核心内容是关于症状出现的统计规律,是实实在在的,是客观的。尽管这些规律是用自然语言而不是数学语言来描述,但这只影响描述的准确性,而不影响规律本身的存在及其客观性。最近关于中医有很激烈的争论,有学者提出取缔中医,部分原因或许是由于他们没有看到、或者没看清中医理论的客观内容,太过强调中医理论的主观性。第二个更重要的方面是,中医理论基本公式提示我们可以把中医理论的客观内容(统计规律)与其主观内容(统计规律的诠释)分离开来,区别对待。以往有些研究工作集中在主观层面,为古人诠释统计规律时所用的概念寻找物质基础,遇到了障碍,难于推进。如果以后把研究工作结集中在客观层面,利用计算机系统寻找和整理症状在病人身上出现的统计学规律,并且探索怎样利用这些规律来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或许会出现另一番景象。
中医和西医,一个经验医学,一个循证医学。都是合理的,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