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矛对利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1:13:22
对于与中国一战,越南人是早有准备的。黎笋的反华论调从政治上说多属狂言,在军事上却是搞得扎扎实实。早在1977年,中国还在援越,越南就在中越边境开始集结武装部队。当时越北地区多年作为大后方,越军只有一个第一军区,主要应付沿海和老挝方向,卫戍任务并不重。从1978年7月起,越南将中国作为了战争假想敌,随即从第一军区中又划出了第二军区,以第一军区防卫中国广西,第二军区防卫中国云南。同时向两个军区增调数个作战师的部队,加强北方边境各省、市、县的军事力量,组织省队、独立团、独立营、民军等地方武装,设立武装公安屯等展开一系列动作,加快推进了对中国的战争准备。

越南对于和中国开战的总的军事方针是:“一线坚守”,“一线取胜”,“独立作战”,“以少胜多”。要说黎笋和越军总参谋长文进勇、副总参谋长黎仲迅、总政治局主任朱辉珉等越军高层也是久历战阵,是了解中国军队擅长集中优势兵力,正面进攻,两翼迂回,穿插突破,运动歼敌的传统战法的。越军搞这种“一线坚守”,“独立作战”的东西,是很容易被中国军队一点突破而分割包围的。而且中越两军数量相差极大,越军的反攻兵力有限,还谈什么“一线取胜”,“以少胜多”呢?这种军事战略岂不正中中国军队下怀?

说来黎笋等人也是无奈。军事战略的选择必然是和兵要地志紧密相关的。从地理上说,越南国土呈狭长条状,两头宽,中间窄。北部中越边境是国土最宽处,全长有1300多公里。首都河内孤悬北部,离中越边境不过140多公里。这种地理形势在军事上说就是正面压力大,内部纵深小,一旦被边境突破就难有回旋余地。而且在长期的抗美救国战争中,越南的主要工业基地都建在邻近中越边境的地区,一旦开战就可能受到严重损失。越南经济穷困,这点损失也是极为伤筋动骨的。从政治上说,首都河内离边境太近,如果有失将极为打击越南的国际形象和越军的战斗士气,代价太大。从军力上说,越南陆军虽然有100多万,架子很大,但其中精锐的作战部队不过2、30万,而且其中大部分陷入柬埔寨战场,能用在越北地区的不过10万余人。既要保卫首都,还要保卫比较重要的城市和经济基地,实在是捉襟见肘。对越南有利的方面也有,越北地区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岩洞众多、公路稀少,大兵团难于展开,利于防守,不利进攻。因此,为保卫重要城市和经济基地,黎笋等人主张不能搞诱敌深入,而必须进行“一线坚守”,“不能让敌人深入我国土,要保卫每一寸国土”,要在边境就将中国军队挡住。
对于与中国一战,越南人是早有准备的。黎笋的反华论调从政治上说多属狂言,在军事上却是搞得扎扎实实。早在1977年,中国还在援越,越南就在中越边境开始集结武装部队。当时越北地区多年作为大后方,越军只有一个第一军区,主要应付沿海和老挝方向,卫戍任务并不重。从1978年7月起,越南将中国作为了战争假想敌,随即从第一军区中又划出了第二军区,以第一军区防卫中国广西,第二军区防卫中国云南。同时向两个军区增调数个作战师的部队,加强北方边境各省、市、县的军事力量,组织省队、独立团、独立营、民军等地方武装,设立武装公安屯等展开一系列动作,加快推进了对中国的战争准备。

越南对于和中国开战的总的军事方针是:“一线坚守”,“一线取胜”,“独立作战”,“以少胜多”。要说黎笋和越军总参谋长文进勇、副总参谋长黎仲迅、总政治局主任朱辉珉等越军高层也是久历战阵,是了解中国军队擅长集中优势兵力,正面进攻,两翼迂回,穿插突破,运动歼敌的传统战法的。越军搞这种“一线坚守”,“独立作战”的东西,是很容易被中国军队一点突破而分割包围的。而且中越两军数量相差极大,越军的反攻兵力有限,还谈什么“一线取胜”,“以少胜多”呢?这种军事战略岂不正中中国军队下怀?

说来黎笋等人也是无奈。军事战略的选择必然是和兵要地志紧密相关的。从地理上说,越南国土呈狭长条状,两头宽,中间窄。北部中越边境是国土最宽处,全长有1300多公里。首都河内孤悬北部,离中越边境不过140多公里。这种地理形势在军事上说就是正面压力大,内部纵深小,一旦被边境突破就难有回旋余地。而且在长期的抗美救国战争中,越南的主要工业基地都建在邻近中越边境的地区,一旦开战就可能受到严重损失。越南经济穷困,这点损失也是极为伤筋动骨的。从政治上说,首都河内离边境太近,如果有失将极为打击越南的国际形象和越军的战斗士气,代价太大。从军力上说,越南陆军虽然有100多万,架子很大,但其中精锐的作战部队不过2、30万,而且其中大部分陷入柬埔寨战场,能用在越北地区的不过10万余人。既要保卫首都,还要保卫比较重要的城市和经济基地,实在是捉襟见肘。对越南有利的方面也有,越北地区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岩洞众多、公路稀少,大兵团难于展开,利于防守,不利进攻。因此,为保卫重要城市和经济基地,黎笋等人主张不能搞诱敌深入,而必须进行“一线坚守”,“不能让敌人深入我国土,要保卫每一寸国土”,要在边境就将中国军队挡住。
只要“一线坚守”住了,就能为“全国转入战时状态争取时间”。越军高层认为,中国军队人数虽然比越军多,但武器差,战斗力不强。越南可以“发挥综合力量,进行全民战争”。越军主力316师的创始人、总政治局主任朱辉珉就主张,要“从第一线打败敌人的战略决策出发来策划生活和防御、经济、国防、思想和组织”。这是一种总体战的构想,堪称“全民皆兵”,可见越军高层也是深受毛泽东人民战争军事思想的真传。地方部队和民兵齐上阵,在边境一线挡住了中国军队,争取了时间,下面就要越军的机动主力来进攻了。在积极防御的同时,越军高层强调要“主动进攻,积极消灭敌人”。集中主力机动作战师,迅速转入反攻,收复失地,将中国军队赶出越南国土,进而将战火延伸到中国境内,占据有利地区,建立新的防线。此即为“一线取胜”。

那么为什么要“独立作战”呢?首先就是边境线太长,进攻间隙大而防卫密度小,防线侧翼暴露,守军容易被分割包围,坚守各处必须都要具有独立作战的能力;其次是越军在一线能展开的作战部队不到10个师,其他的只好用地方部队和民军填上去,而山岳丛林地区交通不便,部队难于机动,在兵力使用上宜采用小群分散的形式,要能各自为战;三是纵深空虚,能用于机动作战的兵力也不多,部队进退腾挪间要能应付各种复杂情况。因此,越军高层强调各个战斗单位要“独立作战”,坚决拖住中国军队,从各个方面沉重打击中国军队。越军还有一个著名的口号:“为了打败北京,要做到每个人是一个战士,每个乡是一个阵地,每个县是一个堡垒,每个省市是一个战略地域。”

最后是“以少胜多”。黎笋等人认为,越军的总兵力比中国军队少,但单兵战斗力强于中国军队,游击战术高超,只要发挥越军的长处,高效地利用攻守形势,就能战胜中国军队。越军高层就多次反复向部队强调,要“善于以小胜大,以质量胜数量,善于以少数打多数,同时又合理地集中力量以多打少,以最少的力量和战争手段夺取最大的胜利”。在战术上,采取以游击战为主,辅之以阵地战和反击战,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和作战任务,灵活运用各种作战形式,最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赢得战争的全面胜利。

总的来说,一旦爆发战争,在从国境线至纵深20公里范围内,越军就以地方部队、民军和武装公安部队凭借既设阵地、有利地形和多重火力坚决固守,阻击和杀伤中国军队于边境;在20-50公里纵深范围内,以作战师机动出击,利用一线越军坚守争取的时间,将部队展开实施机动防御和进攻作战,进而彻底打垮和消灭中国军队。这种以游击、阵地和反击相结合的战法,进行持久作战,耗光拖垮敌人,是越军在长期的抗法、抗美战争中练成的得意战法。可以说,黎笋等人的军事方针是弱势小国对抗强势大国的不对称战法,有历史上的成功经验为依托,是越军当时的必然选择。法国和美国都败走了,中国还能怎么样!

越军高层对中国军队的进攻方向也做了估计。越南和中国接壤的自西到东主要有莱州省、黄连山省、河宣省、高平省、谅山省、广宁省等地区。其中莱州省、黄连山省、河宣省与中国云南接壤,地形山高林密,交通不便,铁路公路都较少,离越南腹心地区也较远。莱州省北邻中国,背靠老挝,著名的奠边府也在其境内,是越南控制老挝方向的必经之路,不过对面中国云南方向也是交通极为不便,大部队转运展开较为困难。河宣省北部的河江地区地理条件极为恶劣,大部队难于展开机动,越军在此布置的防卫兵力也不多。值得提一句的是,79年这里没怎么开战,80年代可就打得热闹了。单听几个地名大家就耳熟能详了,老山、者阴山、扣林山、八里河东山、罗家坪大山,整个1980年代的的对越拔点作战和坚守防御作战几乎都是围绕这片地区展开的。比较有战略价值的目标集中在黄连山省。省会老街市位于云南省河口县对面,有铁路和红河水运可通河内,是越西北的重要过境口岸和交通枢纽。红河纵深的重要城市柑塘,有盛产磷肥的矿区,是越西北的经济要地。这两处都可能是中国军队的进攻方向。
高平省、谅山省、广宁省与中国广西接壤,北部山峦叠嶂,越向南地势越为低平,紧邻富饶的红河三角洲平原,集中了越南北部的重要城市、海港和工业基地。其中高平省位于越北当面地区,一线的朔江、茶灵都是扼守边境的要点,省会高平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也是首都河内的北方门户。谅山省则紧邻中国广西的友谊关和凭祥,省会谅山市是重要的过境口岸,铁路和公路都很发达,是河内的东北大门。更重要的是,过了谅山向河内就到了越北平原地区,无险可守,谅山的位置实在重要。高平和谅山构成了环卫河内与第一军区所在地太原的屏护圈,集中了越北地区越军的主要作战部队。广宁省则靠近北部湾,地理位置重要,越军在这里的部队也不少,但设有苏军的基地,政治敏感,中国军队不会大动这里。另外,越南控制的老挝北部地区紧邻越西北,越军防守较为薄弱,中国军队有进行越境穿插的可能。

综合分析,越军高层判断,中国军队的主要进攻方向是高平、谅山、朔江、茶灵,次要方向是老街、柑塘和老挝北部地区。主要攻击战法是坦克部队沿公路进行强攻,同时以步兵从侧翼进行穿插迂回。从后来的实战看,越军预测的果然不错,确实是把中国军队的战法摸透了。越军很多中基层军官都在中国受过训,多年的游击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练得炉火纯青,当年流传很广的“徒弟打师傅”论,确实有几分道理。

针对中国军队可能的进攻方向和进攻战术,越军计谋百出花样繁多地搞了一系列套路来进行应对。

在兵力配置上,越军将主要兵力布置在通向纵深地区的交通要道上,重点扼守公路、铁路及附近地区。排兵上前轻后重,层层设防,根据地形控制要点,以点带面,同时重点守备。因为中越边境正面太宽,越军兵力有限无法全面固守,于是利用越北山地险峻复杂,主要交通道路较少的特点,将部队主要部署在通向重要战略目标的道路附近,以武装公安屯、地方部队和机动野战部队呈梯次配置卡住要点,分片包干,层层设防,形成绵密的纵深防御体系。一般是以营为独立作战单位,分片把守重要地区,其防御正面为3-5公里。在控制主要道路和桥梁的制高点上,设置1个连把守,控制2-4个阵地,其中有1个阵地是主支撑点,防御正面600-1000米。主支撑点由1个加强排来防守,可得到营属火炮的支援,其他阵地兵力最大为排,小则为班,成犄角之势形成整片的控制地域。这是重点守备,要在一线就将中国军队挡住。在次要地区,以少数正规军守卫,控制住制高点,掌握整个地区的战斗情况,又辅助以大量民军进行刺探、阻击和袭扰,从而达到以点带面、全面控制的防御目的,在战斗中尽量迟滞中国军队的进攻,争取时间,以待机动部队进行反攻。

在防御体系上,越军沿主要交通要道大力构筑能独立作战的战术支撑点,层层连片,形成体系,节节设防,步步阻击。越北地区山地纵横,有草木茂密的土山,还有很多生成了大量天然岩洞的石砬子山,少数几条主要公路多在山间蜿蜒穿行,这就提供了绝好的防御地形。越军在适合坦克进攻的主要公路上挖掘防坦克壕沟,布设反坦克地雷场,设置反坦克障碍物。在公路两侧、拐弯处、桥梁、涵洞和旁边的小路、草丛、路口处埋设反步兵地雷群,设置竹签、铁刺、陷阱、铁丝网、竹篱笆、鹿砦等障碍物,作为阻止中国坦克部队沿公路进攻的第一道防线。又在道路两侧的险要地形上大量修筑暗堡及各种明暗工事、堑壕、掩体、“A”字型掩蔽部,构成环形防御阵地,配置不同火器,还挖掘交通壕、坑道以互相连接和屯兵转运。在石砬子山上则利用有利地形上的天然岩洞建立火力点和屯兵洞,设置各种火器。从山顶到山脚,这样的环形防御阵地要设置2-4层,有的多达6层,层层之间与堑壕相通,各道堑壕又以交通壕相连接,阵地前沿还设置竹签、铁刺、铁丝网等多道障碍物,形成了可以进行多方向、多角度打击的绵密火力网。这种山地防御支撑点能独立作战,又能互相配合,沿主要道路逐山设防,居高临下节节打击中国军队。除了山地防御体系,越军在主要城镇和重要村庄附近,也构筑了大量工事、掩体和明暗火力点,利用地形地貌加以掩护,以蛇形堑壕和交通壕互相连接,形成内外结合、互为依托、比较坚固的核心防御阵地。

在火力构成上,越军从边境到纵深地区分段把口,以山地防御支撑点为核心,设置了远近结合、轻重结合、大小结合的多层次火力配系。首先是反坦克武器,有直瞄火炮、反坦克火箭、火箭筒等,通常成火力小组配置,扼守在主要道路附近,如公路两侧、拐弯处、山隘、山洞、房屋和甘蔗地等处,发射灵活,机动迅速,重点打击中国军队的坦克和装甲车辆;然后是火炮,有加农炮、高射炮、迫击炮等,配置在主要阵地侧翼、山顶和山的反斜面上,提前测定好射击诸元,多设预备发射阵地,分散布局,集团发射,灵活转移,以加农炮直瞄和高射炮打平射轰击暴露地域,迫击炮打曲射轰击遮蔽地域,控制1000-2000米之间的阵地前沿,重点打击中国军队的集团梯队;在500-1000米的距离上,越军以14.5毫米和12.7毫米高射机枪开火。高射机枪能打平射,射程远,火力凶猛,子弹杀伤力大,而且机枪本身构造简单,重量轻,拆卸移动方便,能机动作战,可以有效封锁主要道路及附近地域;越军在100-400米的距离上正、侧面相结合地配置了轻重机枪,多预先标定好射界和射距,突然开火以猛烈杀伤运动中的中国军队;100米以内就是各种冲锋枪、步枪、榴弹发射器和手雷,在阵地近距离处形成交叉火力网。越军的火力配系重视远近结合,分层设置,隐蔽发射,突然开火。在远距离上和近距离上都设置了不同的火力伏击圈,将各种火器分层设置在山地的不同位置,形成正射、侧射、交叉、倒打的严密火力网。越军还强调近战和偷袭,单兵每人有多件武器,分处放置,弹药充足,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造成很大的火力声势,使进攻方腹背受敌,判断错误。
在战术运用上,越军主要使用坚守防御、设伏拦路、顽强反击、四处游击、特工偷袭的战法。依托山地防御体系,越军隐蔽待机,躲避进攻方的炮火准备。然后充分使用火力,正面阻击,节节抵抗,以大量杀伤进攻方军队。次要阵地如果失守,越军会后退收缩到下一道防线,整合兵力重新组织防御。主要阵地失守,越军就会不断组织兵力进行反击,反复争夺,非常凶猛。在正面阻击的同时,越军还派出步兵分队迂回到进攻方侧翼和后方进行袭扰,打乱对方的进攻节奏。在主要道路的两侧、隘口、上坡、转弯、山谷等险要地形上,越军常以从班到营的兵力设置伏击圈,预先隐蔽构筑袋形阵地,待对方进入伏击圈后,当即拦头截尾猛烈开火,迅速杀伤对方有生力量,然后根据情况发展进攻或迅速撤离。当对方攻势无法阻挡或己方阵地全部失守后,越军即化整为零,化军为民,迅速转移隐蔽。然后利用山地、密林、草丛、山洞、甘蔗林等为掩护进行反复周旋,以冷枪、冷炮袭击杀伤对方后续梯队、机关和零星人员。入夜后,越军常以小股兵力突然接敌发动袭击,或利用夜暗混入对方行军梯队,再乘机突然开火,造成混乱。越军还有一支精干的突击力量,即自成兵种的特工部队,主要袭击对方的指挥所、通信枢纽、炮兵阵地、后方设施等目标。通常以连、排、班为单位,利用黄昏、夜暗、雨雾,以及对方防线间隙隐蔽接敌,等待时机突然打响,以手雷、火箭筒、榴弹发射器、冲锋枪等轻武器猛烈开火,迅速突击分割对方,力争“斩首”,造成对方指挥系统瘫痪,行动神速,战斗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5-25分钟,然后迅即撤退。

    总的来看,越南要与中国一战,从战略战术到防御体系上都是费尽了心机,可说是步步险关。越军在长达30余年的不间断战争中锻炼出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比较出色的单兵作战能力。武器装备上越军拥有中国、苏联多年的支援,又缴获了大量的美国武器,单兵武器比中国军队要好。越北地形险峻复杂利于防守,不利进攻。对于中国军队的进攻路线和战术方针,越军也早有预料。而且又是本土作战,民心向越,心理上有优势。这些都是对越南有利的地方。反过来说,越军的战略实质上是一个株守的战略,各处都是独立死守,分片包干,难以脱离既设阵地运动作战。虽然越军高层也强调要打进攻战和机动作战,但越军总体兵力比中国军队相差太多,机动部队也很有限,难以形成坚强的拳头进行反击和机动进攻。一旦一线防御被突破,纵深空虚,兵力不足,势必造成各处都少有应援,最后弹尽粮绝,被中国军队各个击破。虽然越军的山地防御体系和单兵战术很厉害,但在优势中国军队的战术分割和火力打击下,最后难免都要陷于孤立无援,无法逆转战争大势。不能说越军高层都无人能看到这一点,但黎笋等人把赌注押在了苏联这条大腿上,在军事上就是要拖住中国军队,拖延时间。越南总理范文同当时就说过:“我方有苏联跟着,毫无畏惧。”

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别人的“出手”相助上,靠不靠谱,历史上已经有无数事实做出了证明。
与越军的战略针锋相对,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确定的人民解放军战略原则是:有限时间,有限纵深,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歼敌速回。具体战役设想是用15-20天时间,歼灭越军3-5个师,攻占越北有限纵深的重要战略据点,摧毁破坏越军的前进堡垒和战争潜力,沉重打击越南的嚣张气焰。

与越军相比,中国军队的优势在于兵力雄厚,炮火强大,指挥层和军队领导骨干是经历过国内革命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的精英,团以上干部也大都打过仗,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对越作战方针是集中优势兵力,施以重点打击。主要作战方向须具备的要素是:有限纵深内的重要城市和战略据点,有越军的重要兵力防守,有主要交通线交汇,适合机械化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开进。纵观越军一线部署,东线广西方向的越南先安、亭立、芒街地区位置稍偏,辐射力不大,且还有些敏感。高平地处越北3条主要公路交通要冲,而且国境线向中国突出,易被夹击。谅山为河内东北的门户,公路铁路都很发达,且离国境很近。这两个地方都是沟连南北的交通枢纽,周边越军主力密集,加上地域广大,能展开大兵团作战,正是适合打击的好目标;西线云南方向大的战略目标较少,老街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边境口岸,打下来会有很大的影响。越南境内红河两岸的越军前进据点密集,必须予以摧毁。其他的要根据战争进程相机而动。

东线广西方向最初的作战方案是广州军区前指提出的,其指导思想是“全线展开,同步推进,浅近纵深,分割包围,稳扎稳打,各个歼灭”。其战役设想是:第一阶段全线突破越南边境防御,首先歼灭位于边境的12个越南公安屯。第二阶段集中兵力分割围歼位于中越边境广西段的6个越军守备团。第三阶段转移兵力寻歼越军主力第3师、312师和346师。

在1979年1月23日的中央军委作战会议上,邓小平听取了广州军区参谋长周德礼的汇报,作出指示:“我认为是个稳妥的方案,但不符合军委的意图。”中央军委和总参作战部也提出了作战方案,要求集中优势兵力,进行长途纵深的迂回穿插,打歼灭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杨勇、王尚荣和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代表中央军委和邓小平对广州军区前指提出作战要求:要把确定的两处敌人(即高平和谅山)彻底歼灭。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和牺牲,也要完成这次作战任务,首战必胜,全歼敌人。时间上要速战速回,战前准备可以长一点,可以延长到2月15日前准备就绪。争取多搞一些战前训练,准备充分一些。部队一定轻装,可少带武器,多带弹药,压缩干粮带3天就够了,不一定带生食。
广州军区前指最初的作战方案明显是慎重初战的态度,稳扎稳打,先立于不败之地。单是越军边境的12个公安屯和6个守备团,以广州军区自己的3个军9个师来收拾也足够用了,而且还有43军来助战。至于第三阶段作战,312师在太原,离得太远,够不到。3师在谅山,346师在高平,都是越北当面,避无可避。我军可集中攻击,发挥兵力优势和炮火优势,正面打过去,越军很难挡得住。因为正面攻击,一举全歼恐怕做不到。但只要越军敢守,硬碰硬也可将其重创。这个方案的关键在于,我军能把握到战场主动,可从容调度,不确定因素小。为了搞这个方案,许世友费了不少心血。广州军区的前进指挥所设在南宁,他还亲自跑到友谊关西侧的金鸡山秘密查看了边境地形。

中央军委的意图也可以理解。因为已经决定扩大对越作战规模,时间延长到15-20天,搞掉他3-5个师,这个纵深就已经不只限于边境附近了,必然要有一定的攻进深度和歼敌数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小打小闹很难达到效果。过于稳健越军就可能跑掉,只占地不歼敌不是人民解放军一贯的传统。从军委的强调也能看出这次作战的底线,就是打到高平和谅山。中央军委和总参提出的作战方案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有历史经验的因素,是胃口很大的打法。其短板在于,越北这样的山岳丛林地区,异国作战特殊的敌情民情,恰恰很难进行长途机动,不容易打成大规模歼灭战,还会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复杂情况。实战进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然,为了尽量减少不确定因素,军委才要求参战部队多准备一些时间,把训练搞得充分一些。根据美国人提供的情报,北方边境上的苏军并没有做出积极进攻中国的准备,这也为对越作战争取了时间。军委提出的轻装要求是正确的,在越北山地作战负荷过重极为影响部队战斗力的发挥。但以中国军队当时的后勤能力难以满足前线部队所需,主要装备和战斗物资还是要靠士兵自带。像少带干粮也是类似要求,结果就是后勤一时上不来,不少部队都饿了肚子。

根据中央军委的要求,许世友和广州军区前指又重新制定了作战计划,连续召开军区作战会议进行讨论,最后于2月12日敲定了新的作战方案,即南北对进奔袭高平,搞大穿插,包饺子,打歼灭战。同时攻击同登,钳制谅山,根据战役情况相机进取。
在决定扩大战争规模后,中央军委有一个战略意图,即增调成都军区的50军和武汉军区的54军参战,作为战役穿插部队,从中老边境的云南勐腊和零公里打出去,沿老挝境内的兑朱芝-孟夸-哈迪公路向东猛插,击溃拦路越军,直取奠边府,迂回越西北。为此,50军和54军的军首长带着指挥队伍已经到云南边境勘察了地形。昆明军区也专门成立了军区西前指,统一对50军和54军进行组织指挥与后勤保障。后来因柬埔寨战场形势急转直下,以及为了控制战争规模,这一战役计划最终取消,50军(欠149师)和54军作为战役预备队调往广西方向,50军149师加强到云南方向。

从事后看,迂回越西北的计划动静有点太大了。要通过老挝领土过境,虽然当时老挝是越南的傀儡,但毕竟是个主权国家,在政治上的影响太坏,国际上也很难通过。50军和54军加保障部队有10万之众,长途转运集中到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和零公里边境可不是容易的事。云南方向地形复杂,大部队集中和展开困难,且交通落后,铁路公路都少,路况也差,远比不上广西边境。从实战中高平方向121师的长途穿插可看到,90公里纵深部队就屡遭袭击迷路,各部跑得稀稀啦啦,且有大规模失踪出现。更至断粮饿饭达一周之久,不得不取粮于敌,战斗力大减,仅能自保。而迂回越西北是长达数百公里的穿插,以中国军队当时的后勤保障能力显然是没有把握的。

解放军当年的单兵装备很重,通常包括1支冲锋枪或步枪、100多发子弹、4个弹夹、4个手榴弹、1把工兵铲、1个防毒面具、1把匕首、2个急救包、1支防蚊剂、1瓶净水剂、1个水壶、1件雨衣、1张吊床、1个挎包内装饭碗、牙具、毛巾等,还要带上尽可能多的压缩干粮、大米、咸菜头和罐头,总负重足有40-50斤。这样的负重要进行数百公里的长途穿插,异国陌生,地形民情不明,战斗强度难以预测,伤员也要处置转运,还要应付补给中断的威胁,确实变数太多,很难把握。

奠边府是位于越南西北边境地区一道河谷中的小镇。这里是一块盆地,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6公里,四周都是密布热带丛林的小山丘,山丘以外是一望无际的深山密林。奠边府向东有公路连接河内,向西和向北穿越崎岖的丛林小路可达老挝和中国。从战略上来说,如果要在越北找一个能扼控中、越、老三国边境的据点,那么奠边府的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1954年3月13日到5月7日,越军和法军在奠边府进行了一场长达55天的惨烈攻坚战。最后法军卡斯特里兵团1.62万人被全歼,越军也伤亡1.39万人。这一战成为了越南独立之战。其参战部队中,就有304师、308师、312师、316师等越军最早的“王牌师”。有意思的是,当年的316师1979年时已改番号为316A师,就驻在奠边府以北的平卢地区。

如果中国军队迂回越西北,那就是一个大的南北对进战略。打下奠边府并不难,但下一步又如何呢?无非是向东和向北两个方向。向东是越军二军区所在的安沛方向,沿途是丛林茂密的山区,还有沱江和黄连山阻隔,机动困难。向东南有公路到安沛与河内,但要绕个大远,等于向越南国土中部深入了,明显不可取;向北有公路通向莱州和巴丹、封土,可以与11军和13军进行南北夹击,不可避免要硬碰316A师,西线战场就有好看了,越南西北边境有可能被一扫而空。这样看来,越军可能真要从柬埔寨战场调部队回来填补防线空档了,战争规模也难以控制。万一打急了,北方苏军会有动作吗?谁也不知道。
79之战打得比较仓促,当年的情报侦察工作实在是临阵磨枪,对越军的情况掌握不是很深入,是这场战争中的一个重大教训。根据有限情报,广州军区前指估计越军在高平、谅山地区周围的主要作战部队有6-7个师,约5-7万人,加上地方军人数在10万左右。因此解放军在东线先后集结了7个野战军的18个师作战部队,加上广西军区部队和配属保障部队共约32万余人,以形成对当面之敌的绝对兵力优势。在火力上,无论是军属炮火,还是师属炮火,在编成上解放军都强于越军。东西两线共集中了师属以上炮兵48个团,是越军的5倍以上,也占有绝对优势。然而,有一个很重大的漏洞,对于越南民军人数并未计算进去,也未充分考虑到越北特殊地形对于作战的影响。当然,再充分考虑也难以精确估计,没有实战打过就无法了解都有什么样的困难。实战中,民军到处都是,不分前方后方,钻山越林,上下袭扰,火力还很强,枪一响,几个人就能牵制1个连的解放军。这样打下来,解放军兵力总是不够,后方难以巩固,不得不把预备队接连填进去进行反复清剿,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东线的整体攻击规模和攻击效果。

当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的时候,刘伯承元帅就评价印度军队的部署是:铜头,锡尾,背紧,腹松。外边硬,里边软,缺乏纵深。在许世友眼里,越南人的防线也是这样。他的战役设想是:“牛刀杀鸡”,将敌军割开,打垮,歼灭。越军第一线不是兵力最多、最密集吗,那我就用强大炮火戳穿你的硬外壳,然后选择薄弱部位切进去,用坦克部队打穿插,侧翼迂回,断敌退路,分割包围,包饺子,打歼灭战。可以说,这是解放军一贯的战略思想,重在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在军史上曾有过无数的精彩战例。对于越北这样的山岳丛林地区,这样特殊的异国敌情民情,大穿插,大迂回,打歼灭战,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未战之前恐怕很难想得周全。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老经验套用了新情况。但是,没有实践也就没有经验教训。新情况什么样,没打过谁也不知道。人类总是靠着经验来指引前进方向的,从战役计划上看,至少很难有自信否定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多年来指责许世友在战役指挥上如何如何,是事后的看法,对于当时,恐怕是苛求了。

主攻方向定在高平,地处越北正面,辐射四方,且西北和东南两面被中国国境线所包围,是迂回包围的理想目标。另在谅山、同登方向对越军保持压力,使其难以分兵高平。

对于打高平,许世友要求集中兵力火力,不要分散,打开越军第一线后,选择薄弱部位直插要害,杀开一条血路,钻进去打,断敌退路,力求全歼。集中广州军区41军121师、122师、123师,42军124师、125师、126师,武汉军区43军129师,共7个师10万人马,对高平越军形成2.5:1的兵力优势。针对346师的主力在茶灵、朔江方向,许世友下定决心:以一部向茶灵地区佯攻,吸引越军注意,主攻高平的部队分成南北两个集团,从越军守备薄弱的布局和莫隆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同时以一部在朔江和水口方向沿公路推进做正面牵制性攻击。在谅山方向,以55军为东集团,攻击同登,加以压力,配合高平地区作战。

高平战役的具体部署是:北集团以41军主攻,以121师、123师(欠368团)加强军坦克团和军区部分水陆坦克,绕过346师防御正面,从念井突破,向班庄、扣屯方向实施穿插,抢占纳隆桥,切断346师退路并阻击太原和银山方向越军增援;122师从广西平孟方向攻击朔江,打通至高平的正面道路;123师368团从靖西方向进攻,以牵制茶灵越军不能增援高平。

南集团以42军主攻,以126师为第一梯队,124师为第二梯队,集中大量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搭载步兵从布局关突破,走牛车小路穿插东溪,打通4号公路,与北集团南北对进直捣高平;以125师从水口关向复和县城进攻,打通3号公路;以43军129师沿4号公路向南攻击七溪、脱浪方向,阻击谅山越军北援。

从这个部署上看,似乎是相当理想的。北线和南线穿插到位,高平地区之敌即成瓮中捉鳖,正面稳扎实稳打即可。打通公路,炮兵和后勤源源跟上,一直保持强大火力,越军区区1个作战师和地方部队如何抵挡!高平纵深穿插最远不过100公里,以机械化部队开进速度,3-5天连围带攻也够了。打向要害,杀开血路,断敌退路,合围歼灭,环环相接,似乎看不出什么瑕疵。这里有两个关键,一是穿插和攻击都要到位,二是要捕捉到越军重兵集团。许世友要避免的,就是插不进去,打成僵持和消耗,打得不痛不痒。
相对于东线,西线是比较次要的战场。首先,地理上离首都河内较远,对其威胁较小,越军不容易大规模来援;其次,越军在西线的作战部队较少。一线作战师345师、316A师基本在纵深50公里范围内,二线334师、344师、341B师是生产师,326师虽为作战师,但位于比莱州省更远的山萝地区,其他都是独立团、省队、民军之类,可歼击的目标不多。不像东线,除主要歼击对象第一线的346师和3师外,周围还有327师、337师、338师、325B师等。河内和太原还有308师和312师这样在越军中排名一、二的王牌师;第三,从战略上看,中国军队是要浅近纵深作战,速歼速回,不宜劳师以远。西线有战略价值的城市老街、柑塘离中越边境较近,适合作为战场。再沿红河向南打如安沛就离得太远了,又是越军二军区所在地,动静太大,不宜考虑。因此,西线的作战纵深要远小于东线。中国军队在这里放了9个步兵师(后加入50军149师),对越军已经形成2:1以上的兵力优势,兵器火力上也远强于对方,且握有战略主动权,小打小闹已经够了。

西线的主要作战地区是越南的黄连山省和莱州省。又以黄连山省为主攻方向。较有战略价值的城市大都在红河附近,越军345师就驻在柑塘。因此,沿红河两岸发动突击,成为中国军队的首选。越军序列中排在前五位的316A师也号称“王牌”,驻在莱州省平卢地区。中国军队进攻老街、柑塘,打345师,316A师很可能会出援。为牵制其东援,保障我军攻击部队的侧翼安全,有必要在莱州省方向进行打击,从北面向316A师施加压力。

因此,西线中国军队主攻方向是从宽大正面的红河两岸发动突击,向西扫荡越军在坝洒、谷柳、谷珊、保胜、岳山设置的防御体系,向东拔除发隆、孟康的越军侵略据点,夺取老街、柑塘,歼灭越军345师,相机歼灭316A师;次要攻击方向是莱州省的封土地区,歼灭浅近纵深越军,相机继续前出,牵制316A师东援。

杨得志是1979年1月7日到昆明军区上任的,在开远开设了前进指挥所。他连续召开军区作战会议研究战役方案,组织准备工作,又亲自陪同总参杨勇、何正文副总长和总后张贤约副部长到河口、马关去实地勘察边境形势。1月15日,杨得志在河口的四连山上决定,主力13军、14军以红河为界,分别在两岸并肩向前突击。西线中国军队的主攻方向便是夹红河两岸发展进攻。13军在西岸,扫荡红河西岸的越军防御体系,向柑塘出击,歼灭越军345师;14军在东岸,夺取老街,保障13军的东翼安全及协助13军歼灭345师,相机继续前出。考虑到驻平卢地区的越军316A师可能向东出援老街和柑塘,13军和14军在完成本部作战任务的同时,要相机歼灭316A师。同时,11军作为偏师向平卢以北的越南封土地区发动进攻,既打击当面之敌,又牵制316A师东援,保障13军的西翼安全,再相机向莱州省方向发展进攻。

杨得志在昆明军区的40多天里做了大量的战役准备工作,可惜开战仅有5天却突患急病转回北京治疗。西线的对越作战指挥主要由副司令员张铚秀、查玉升等组织实施。当今的国防部长梁光烈,当时是武汉军区的作战部副部长,也跟着杨得志到西线前指任昆明军区作战部副部长,做了一些协助工作。张铚秀曾任26军副军长,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战役,对于后勤不济影响作战有痛切记忆。查玉升是14军出来的,对老部队熟悉。抗美援朝时任过60军副军长,经历了180师的覆灭,有逆风仗经验。后来的西线作战步调紧凑,进度有度,避免了东线口子张得过大而遭遇的严重困难,与这二位老将的指挥很有关系。当然,西线战场的作战环境相对简单,纵深小,不如东线遇到的复杂情况和困难多,也是因素之一。

到了这时候,中越两国剑拔弩张,开打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在只有强国利益的时代,要想保持国家的尊严就只有在战场上见真章。军人的使命就是保家卫国,流血牺牲是必须的。中越千里国境线上,双方数十万年轻战士怒目圆睁,枕戈待旦。到底是中国矛刺穿越南盾,还是越南盾震断中国矛,只有拭目以待。

每年春天,中越边境的山岭上都开满了攀枝花。风吹而过,攀枝花如火似血,峥峥绽放,怒蕊飞烟,满山一片火红。1980年代有个电影,《自豪吧母亲》,其中的主题歌叫《相会在攀枝花下》:“年轻的战友,再见吧再见吧。为保卫祖国离开了家。你看那山岭上一片红霞,那不是红霞,是火红的攀枝花,攀枝花。。。。。。”说的正是1979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往事。

演唱者叫朱逢博,那时候也很年轻。

现在全世界的目光已聚于一处,那就是中越战争究竟何时会发动。

这也是有迹可循的。越南北部地区在每年4月以后进入雨季,道路泥泞难行,弹药淋湿,不适宜作战行动。而中国最早是在1978年11月底出动了2个师向中越边境秘密机动。正式决定发起对越作战是12月7日,12月8日各参战部队接到作战命令,进行准备并向战地开进集结。第一批参战部队至1979年1月10日前做好了战斗准备。那么比较适合的开战时间就是1月中下旬和2月份。3月就有点太晚了,部队行动无法长时间保密,也接近了雨季。因为越南在1978年12月底发动了侵柬战争,中央军委决定扩大对越作战规模,增调部队到前线,作战发起时间从1月上旬向后推迟。在此期间,总后勤部部长张震到前线检查战备,发现很多部队新兵众多,训练不足,准备不足,情况很严重。当时部队出动也确实急了点。最早的41军121师和14军40师是1978年11月底行动,到开战的准备时间有70多天;大部分参战部队是12月中下旬开始行动,到开战的准备时间有近2个月;最晚的20军58师1979年2月19日才接到战斗命令,到开战的准备时间只有16天。对于一场大战来说,部队要重新训练准备,1、2个月时间是太紧张了。张震于是上报中央军委,建议推迟开战时间,各部队进行紧急训练。军委采纳了张震的建议,这才将最后准备完成时间推迟到1979年2月15日。经过紧急的准备和临战训练,各部队的弹药供应和技战术要求基本满足了战争需要。
这个是杨得志的纪实长篇小说???看得过瘾啊
流氓的小白兔 发表于 2011-8-13 03:28
这个是杨得志的纪实长篇小说???看得过瘾啊
这是你说的内参点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