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姆为什么要横滚控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51:53
我能想到的理由是体积和成本,但是这很难站住脚:
海拉姆是用响尾蛇的弹体,127mm直径有足够的空间
如果是成本考虑,1万美元的毒刺也是用2维控制,我相信海拉姆再便宜也比毒刺贵。

另一方面:
横滚弹体,进行一次运动,需要x方向控制一次,滚动90度,再y方向再控制一次,这是否会对反应速度造成影响,间接导致精度降低??

ps,请教FL3000N的大概直径。
我能想到的理由是体积和成本,但是这很难站住脚:
海拉姆是用响尾蛇的弹体,127mm直径有足够的空间
如果是成本考虑,1万美元的毒刺也是用2维控制,我相信海拉姆再便宜也比毒刺贵。

另一方面:
横滚弹体,进行一次运动,需要x方向控制一次,滚动90度,再y方向再控制一次,这是否会对反应速度造成影响,间接导致精度降低??

ps,请教FL3000N的大概直径。
貌似看过一篇文章,就是为了提高精度才搞的滚动弹体
lewzero 发表于 2011-8-11 10:16
貌似看过一篇文章,就是为了提高精度才搞的滚动弹体
能说说原理吗?

本来完成相位测定最少需4根天线,由于天线也随着导弹作滚转运动,利用分时积累,两根天线就能取得4根以上的效果。随着弹体旋转,两根天线对导弹前方空间进行圆锥扫描就能搜索、探测、追踪该圆锥空间内的辐射源。两根一组的天线构成电波相位计,可根据电磁波到达的相位差测定其方向。这也算是“滚转弹体”带来的好处吧。这个系统设计看上去相当的理想,可以利用现在反舰导弹导引头进行朔源,几乎所有的反舰导弹的导引头都工作在I/G波段,这个波段的波长短,频率高,有利于用很小体积的天线和电路就能制造出测向器,此外由于波长短,定位精度也相对就要高一些。理论上象120mm这样的天线阵距,相对波长至少可以获得3度以内的测向精度,可以满足将导弹导入红外导引头视野的要求。不过实际状态下这一精度值远远达不到预期,主要由导弹高速运动引起的不可测误差漂移和分时计算固有误差等等,导弹自身缺乏测速设备,这些误差没有办法弥补,这导致后来该设备在早期试验中评价极低。

RIM-116导弹在舰上就能探测接收反舰导弹的雷达波,导弹的被动雷达导引头上装有一宽带接收机,能接受I和J波段电磁波辐射,发射前由ESM等舰载系统自动选择,发射后由弹上程序自动选择。假如RAM导弹截获的反舰导弹的雷达波到达的相位角是一定的话,那么目标的前置角也是一定的,因此保持这一前置角操纵自动驾驶仪,只要目标不急剧变向或变速就能将其截获交由精确度更高的红外导引头完成末段制导。若目标急剧变向或变速,就必须重新计算前置角。RAM导弹的雷达导引头的视场比较大,因而对发射时的方向误差不敏感,甚至具有在拐弯处发射的能力。也就是说,即使在发射导弹的瞬间目标被舰船的上层结构遮蔽,也同样可与目标交战。

在制导末段,由被动雷达制导转为红外制导时,原被锁定在导弹轴线方向上的红外导引头解锁,开始根据弹载计算机的指令进行玫瑰花瓣式扫描。通过扫描,红外导引头一经截获目标,就调节陀螺仪使目标热点与位于光学系统焦点的调制盘的中心重合(根据红外传感器的误差信号调节万向支架轴,使误差信号为零)。由于陀螺仪的定轴性,无论导弹的姿态如何,红外导引头都能正确地截获、跟踪目标的中心。因此只要以瞄准线为基础,用计算机计算控制前置角不变并生成修正指令发送到舵机作动,就能进入比例导引航线。

滚转弹体对反应速度的确有影响,拉姆拦截高机动目标的能力不强,不过拉姆对付的是最后阶段的反舰导弹,本来就不会做剧烈的机动。

最新的拉姆Block II的舵机变成了四个,不知道是不是放弃了滚转弹体。
要你命3000的直径应该比拉姆大,PL-8,PL-9的弹径都达到了160mm。
科普好帖,这个需要认真学习
拉姆2不用滚了
将邪 发表于 2011-8-11 11:11
转一个RIM116的导引头的

RIM-116导弹的被动雷达导引头截获了反舰导弹主动雷达导引头的电磁波辐射后,利用 ...
很详细很合理,感谢
4楼科普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