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协议是怎么被执行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49:57
(转载)基本上来说,日本作家中反美主义者占了绝大多数,作家松岛令就是一个坚定的反美主义者。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描写侵略性的美国金融政策的由来和执行,或者是预言美国金融政策的破产,比如描写美国金融阴谋的《天空的牙》,预言美元崩溃的《美元崩坏》等。

松岛令的这种反美姿态来源于他的经历。和一般作家往往出身轻寒,没什么值得夸耀的经历不同,松岛令曾经是日本政府机关精英份子的一员。松岛令毕业于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的法律系,又考上了国家高级公务员,而且是大藏省(现在的财务省)的高级公务员。一直有个“大藏省公务员比其他省厅的公务员高一级”的说法,意思就是其他省厅的人和大藏省比自己低一级的人说话,要和大藏省的课长说话,其他省厅一定要局长,要找大藏省的局长,其他省厅就只能事务次官亲自出马了。

松岛令在大藏省的仕途也很风光,先后担任过外汇协调介入担当官,证券检查官,经济调查官等要职,人们对他为什么要摔掉如此风光的乌纱帽而去当作家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同时这也是松岛令的书受人欢迎的一个原因。

看了松岛令的最新著作《实录·日米金融交涉》就可以知道他为什么要辞官写作的原因了,他是在广场协议之后日本大藏省进行日元外汇操作的具体经办人,是那次的操作使他感到愤怒和耻辱和绝望,所以才放弃了这么诱人的职位和前景,转而进行文学创作,揭露美国政府的蛮不讲理和批判日本政府在对美交涉时的无能。

论述有关广场协议的政治交易的书籍不少,但松岛令在这本书里以亲身经历讲述了一段几乎不为人知的历史:日美政府和中央银行在广场协议之后的所作所为,也就是广场协议是如何成为现实的。

广场协议是美,英,法,西德和日本五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在1986年达成的有关提高非美元货币,尤其是日元和西德马克对美元汇率的决议。这个决议的实质按照松岛令的说法就是“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破产迹象,所谓广场协议仅仅是美国试图延迟破产的到来而对日本采取的强压手段而已”。

战后麦克阿瑟占领日本时。把美元和日元的汇率固定了在360比1上,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这个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到1971年尼克松政权放弃美元金本位的时候,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已经涨到了308比1。但是日本还是挣扎着保持对对美元的固定汇率,但这时候的固定汇率已经是一个日元持续上升的过程了,到了1973年初日本只好取消固定汇率,改用浮动汇率,只是由于10月份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受“出事抢美元”的传统做法的影响,日元才开始短期下跌。

但是中东危机过后,日元又开始上升,到1986年广场协议之前日元和美元的汇率已经上升到260比1了。

可即使是这样的比率还是不能满足美国人的要求。美国人已经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那段时间的黄金时代中跌落了,1986年,美国的国际贸易收支赤字已经达到1,182亿美元,而超级大国的尊严和骄傲又使得美国人不能采取公开的贸易保护主义,只好乞灵于更改汇率这个其实一样不太光彩的手段了。

在自由汇率的场合,汇率是由供需的水平而决定的,无人能够规定汇率。政府有时直接参与外汇市场出面干预,但是这种情况很少,因为政府干预实际上起不到什么很大的作用。政府的可动用资金可能会大于大部分市场上的炒家,但和整个市场的资金总量比起来,不要说哪个单独的政府,就是美英法日西德的中央银行可动用资金全加起来也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所谓“政府干预”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是动动嘴皮,发个警告而已,主要是使用政策手段来诱导,政府中央银行直接到市场上去炒外汇的情况实际上并不多见。

一般人可能把广场协议也仅当作一个声明来看待,但实际上不是这样。松岛令写了一个细节,日本大藏省有一张汇率变化图,这个图上标有内部掌握的绝密的上限和下限,广场协议之前的汇率是260比1.,协议公布以后日元升到了230,既然要调整汇率,松岛令就很自然地认为新的上限应该是200,但被课长否定了。有意思的是课长并没有明确表示到底应该是多少,松岛令从其表情和用词中判断出这个上限应该是130,甚至100。松岛令自作主张地标上了130,而课长也没有啃声,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了松岛令的猜测是正确的。广场协议之后半年,日元确实从260升到了130。

日元有升值的余地这点不假,但是如何在半年之内能够翻上一翻也是一个奇迹。因为无论怎么说美元也还是基轴通货,加上美国的政治和军事实力,人们对美元传统的信赖当时还是非常根深蒂固的,再加上当时美元的利息要高于日元,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来资金流向美国市场是最自然的选择,虽然从长期看美元在走向疲软,但是没有人会想到日元在半年内能够升值达到一倍,所谓广场协议应该不过只是一纸空文。

松岛令这本书的可读之处就在于他告诉了人们日本政府是怎样把这纸空文变成了现实的。按照松岛令的说法,在广场协议公布的当天,由于市场的心理恐慌而造成了日元升值了30以外,实际上市场上购进美元的压力远远大于抛售日元,立即就出现了回购日元的动向。广场协议有关五国中,英法两国袖手旁观,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FRB死守“市场应该是自由的”的信条,落实广场协议的责任只能由日本和西德这两个战败国来承担,日本和西德展开了一场被其他发达国家称为“闪击战”和“神风攻击”的自杀式行动,抛售美元,分别购入西德马克和日元的市场干预行动。

特别是在日元对美元的汇率达到180,被市场称为“铜墙铁壁”的时候,日本大藏省和日本银行的动作都可以称之为“悲壮”了,松岛令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他为了抢东京外汇市场的收盘价,在收盘前五分钟的下午三点25分开始,每分钟以一百万美元为单位抛售十次,总共抛售五千万美元的作战过程。

一直到180的“铜墙铁壁”被突破以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才把“自由市场”的信条抛在一边。开始跟随日银一起进行市场干预。结果是路人皆知的,日元在半年后升值到130,除了汽车,半导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锐减之外,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陷入无法经营的困境,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补助金的方式进行救济,但始终无法扭转日本产品“太昂贵”的问题,而伴随着日元升值的国内经济呈现泡沫,泡沫波灭之后,日本就走进了一条几乎20年看不到出口的黑暗隧道。而美国这种否认经济规律,,不采取认真的方式来振兴国内产业和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而仅仅是凭借强权来换得几天喘息的短视做法,最后把美国自己也带进了这次的金融危机。

松岛指出:“现在中国的对美贸易构成和当时的日本十分相像,美国也在采取方法压迫人民币升值。中国政府承认两国贸易存在不均衡现象,也答应采取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中国政府仅仅到此为止,中国政府可能会在市场供需关系的基础上适当地作出调整,但中国不会主动地单方面让步,因为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中国的核武力保卫着中国的独立,而日本仅仅是‘美利坚合众国日本自治州’而已,谁都知道名义上是‘保卫日本’的驻日美军在日本不听话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对日本扣动扳机的”。

实际上压日元和西德马克升值的做法根本就没有解决美国的问题,虽然在广场协议后的1991年美国的贸易收支出现了29亿美元的黑字,但是从1992年以后仍然是赤字,2009年美国的国际贸易收支赤字已经高达18万亿美元。松岛总结了从广场协议之后一直到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美国金融政策的演变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目前的以美元为基轴的国际金融秩序实际上已经破产,大家在做的都只是在混点推延彻底崩溃的时间罢了。

希腊危机的出现似乎也在印证着松岛令的预言。

(转载)基本上来说,日本作家中反美主义者占了绝大多数,作家松岛令就是一个坚定的反美主义者。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描写侵略性的美国金融政策的由来和执行,或者是预言美国金融政策的破产,比如描写美国金融阴谋的《天空的牙》,预言美元崩溃的《美元崩坏》等。

松岛令的这种反美姿态来源于他的经历。和一般作家往往出身轻寒,没什么值得夸耀的经历不同,松岛令曾经是日本政府机关精英份子的一员。松岛令毕业于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的法律系,又考上了国家高级公务员,而且是大藏省(现在的财务省)的高级公务员。一直有个“大藏省公务员比其他省厅的公务员高一级”的说法,意思就是其他省厅的人和大藏省比自己低一级的人说话,要和大藏省的课长说话,其他省厅一定要局长,要找大藏省的局长,其他省厅就只能事务次官亲自出马了。

松岛令在大藏省的仕途也很风光,先后担任过外汇协调介入担当官,证券检查官,经济调查官等要职,人们对他为什么要摔掉如此风光的乌纱帽而去当作家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同时这也是松岛令的书受人欢迎的一个原因。

看了松岛令的最新著作《实录·日米金融交涉》就可以知道他为什么要辞官写作的原因了,他是在广场协议之后日本大藏省进行日元外汇操作的具体经办人,是那次的操作使他感到愤怒和耻辱和绝望,所以才放弃了这么诱人的职位和前景,转而进行文学创作,揭露美国政府的蛮不讲理和批判日本政府在对美交涉时的无能。

论述有关广场协议的政治交易的书籍不少,但松岛令在这本书里以亲身经历讲述了一段几乎不为人知的历史:日美政府和中央银行在广场协议之后的所作所为,也就是广场协议是如何成为现实的。

广场协议是美,英,法,西德和日本五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在1986年达成的有关提高非美元货币,尤其是日元和西德马克对美元汇率的决议。这个决议的实质按照松岛令的说法就是“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破产迹象,所谓广场协议仅仅是美国试图延迟破产的到来而对日本采取的强压手段而已”。

战后麦克阿瑟占领日本时。把美元和日元的汇率固定了在360比1上,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这个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到1971年尼克松政权放弃美元金本位的时候,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已经涨到了308比1。但是日本还是挣扎着保持对对美元的固定汇率,但这时候的固定汇率已经是一个日元持续上升的过程了,到了1973年初日本只好取消固定汇率,改用浮动汇率,只是由于10月份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受“出事抢美元”的传统做法的影响,日元才开始短期下跌。

但是中东危机过后,日元又开始上升,到1986年广场协议之前日元和美元的汇率已经上升到260比1了。

可即使是这样的比率还是不能满足美国人的要求。美国人已经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那段时间的黄金时代中跌落了,1986年,美国的国际贸易收支赤字已经达到1,182亿美元,而超级大国的尊严和骄傲又使得美国人不能采取公开的贸易保护主义,只好乞灵于更改汇率这个其实一样不太光彩的手段了。

在自由汇率的场合,汇率是由供需的水平而决定的,无人能够规定汇率。政府有时直接参与外汇市场出面干预,但是这种情况很少,因为政府干预实际上起不到什么很大的作用。政府的可动用资金可能会大于大部分市场上的炒家,但和整个市场的资金总量比起来,不要说哪个单独的政府,就是美英法日西德的中央银行可动用资金全加起来也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所谓“政府干预”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是动动嘴皮,发个警告而已,主要是使用政策手段来诱导,政府中央银行直接到市场上去炒外汇的情况实际上并不多见。

一般人可能把广场协议也仅当作一个声明来看待,但实际上不是这样。松岛令写了一个细节,日本大藏省有一张汇率变化图,这个图上标有内部掌握的绝密的上限和下限,广场协议之前的汇率是260比1.,协议公布以后日元升到了230,既然要调整汇率,松岛令就很自然地认为新的上限应该是200,但被课长否定了。有意思的是课长并没有明确表示到底应该是多少,松岛令从其表情和用词中判断出这个上限应该是130,甚至100。松岛令自作主张地标上了130,而课长也没有啃声,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了松岛令的猜测是正确的。广场协议之后半年,日元确实从260升到了130。

日元有升值的余地这点不假,但是如何在半年之内能够翻上一翻也是一个奇迹。因为无论怎么说美元也还是基轴通货,加上美国的政治和军事实力,人们对美元传统的信赖当时还是非常根深蒂固的,再加上当时美元的利息要高于日元,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来资金流向美国市场是最自然的选择,虽然从长期看美元在走向疲软,但是没有人会想到日元在半年内能够升值达到一倍,所谓广场协议应该不过只是一纸空文。

松岛令这本书的可读之处就在于他告诉了人们日本政府是怎样把这纸空文变成了现实的。按照松岛令的说法,在广场协议公布的当天,由于市场的心理恐慌而造成了日元升值了30以外,实际上市场上购进美元的压力远远大于抛售日元,立即就出现了回购日元的动向。广场协议有关五国中,英法两国袖手旁观,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FRB死守“市场应该是自由的”的信条,落实广场协议的责任只能由日本和西德这两个战败国来承担,日本和西德展开了一场被其他发达国家称为“闪击战”和“神风攻击”的自杀式行动,抛售美元,分别购入西德马克和日元的市场干预行动。

特别是在日元对美元的汇率达到180,被市场称为“铜墙铁壁”的时候,日本大藏省和日本银行的动作都可以称之为“悲壮”了,松岛令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他为了抢东京外汇市场的收盘价,在收盘前五分钟的下午三点25分开始,每分钟以一百万美元为单位抛售十次,总共抛售五千万美元的作战过程。

一直到180的“铜墙铁壁”被突破以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才把“自由市场”的信条抛在一边。开始跟随日银一起进行市场干预。结果是路人皆知的,日元在半年后升值到130,除了汽车,半导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锐减之外,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陷入无法经营的困境,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补助金的方式进行救济,但始终无法扭转日本产品“太昂贵”的问题,而伴随着日元升值的国内经济呈现泡沫,泡沫波灭之后,日本就走进了一条几乎20年看不到出口的黑暗隧道。而美国这种否认经济规律,,不采取认真的方式来振兴国内产业和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而仅仅是凭借强权来换得几天喘息的短视做法,最后把美国自己也带进了这次的金融危机。

松岛指出:“现在中国的对美贸易构成和当时的日本十分相像,美国也在采取方法压迫人民币升值。中国政府承认两国贸易存在不均衡现象,也答应采取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中国政府仅仅到此为止,中国政府可能会在市场供需关系的基础上适当地作出调整,但中国不会主动地单方面让步,因为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中国的核武力保卫着中国的独立,而日本仅仅是‘美利坚合众国日本自治州’而已,谁都知道名义上是‘保卫日本’的驻日美军在日本不听话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对日本扣动扳机的”。

实际上压日元和西德马克升值的做法根本就没有解决美国的问题,虽然在广场协议后的1991年美国的贸易收支出现了29亿美元的黑字,但是从1992年以后仍然是赤字,2009年美国的国际贸易收支赤字已经高达18万亿美元。松岛总结了从广场协议之后一直到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美国金融政策的演变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目前的以美元为基轴的国际金融秩序实际上已经破产,大家在做的都只是在混点推延彻底崩溃的时间罢了。

希腊危机的出现似乎也在印证着松岛令的预言。

事实再一次证明,干爹是靠不住的。8086:“枪杆子里出政权”
286:“发展才是硬道理”
然也。
日本人不用再幻想什么了     日本已经不可能再强大了 作为二战战败国的身份 决定了他不会再强大了
想摆脱二战战败国的身份  明显不可能 美国不可能会答应  其他国家也是
最实际的做法还是 第三次世界大战    并选对边
不过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开打  世界的结果必定是毁灭吧   那么多核武器

所以 日本再也不可能强大了 不用再幻想了
美国真狠,小日本签了自己的死刑判决书后,还得自己买绳子,搭架子,美国只负责拉腿
MD一来提供不了那么多的资源、也生产不了那么多的商品,黄金也不够,美元崩溃早就是被注定的了。

只是苏联的解体稍稍推进了这一进程
当年日元狂升,甚至突破80大关,确实让人目瞪口呆。
日本右翼越来越萎了。
当年日本国内推动广场协议的那帮人——大藏省的少壮派,怎么不切腹谢罪?

美帝固然不安好心,任何人都知道这一点。
但当年妄图通过日元升值膨胀国力的大藏省少壮派,也应该被“天诛”嘛~
日本少壮派几时不中二了,当年把自己国家玩城米属11区的不就是军队里的少壮派嘛。
rottenweed 发表于 2011-7-7 10:13
当年日元狂升,甚至突破80大关,确实让人目瞪口呆。
今天实时汇率,1 美元 = 80.9700 日元,hohohohohohoho
教育(中国就凭这一点就根本没戏),日本比德国差得远了去了。目前看来唯一有希望威胁美国的只有德国,即便德国仍被美国压迫的厉害、即便德国先天不足(太小),但教育的强悍使德国有不断涌现的人才,要不然美国为什么挖德国人才挖的最狠?


有趣的是当年广场协议的执行和发起人是高盛和摩根,现在反噬美国自身,经济危机还远未结束,现在的复苏都是假象,二次探底是不可避免的,就看美国能不能转嫁到中国身上了……

有消息称卡恩被陷害是因为他发现美国的金库空了,美国为了保密才整的他……

inside job说是里根时代开始的,有一定道理,格里斯潘的确不是个东西,但我认为是从尼克松时代开始的,基辛格……

有趣的是当年广场协议的执行和发起人是高盛和摩根,现在反噬美国自身,经济危机还远未结束,现在的复苏都是假象,二次探底是不可避免的,就看美国能不能转嫁到中国身上了……

有消息称卡恩被陷害是因为他发现美国的金库空了,美国为了保密才整的他……

inside job说是里根时代开始的,有一定道理,格里斯潘的确不是个东西,但我认为是从尼克松时代开始的,基辛格……
中国的CPI比起越南来,鸭梨不大...

waitingjiang 发表于 2011-7-7 19:03
中国的CPI比起越南来,鸭梨不大...


好的不比,你比差的!

说你什么好?

5毛?NC?官二代?既得利益者?

越南都什么德行了?你希望中国向那个方向努力?

你有没有心?中国老百姓在你眼里都不是人,对吧?

是人都知道中国统计局的嘴和菊花是没区别的?你不知道吗?

他们公布的CPI有谱,猪都能上树了,现在猪倒是上不了树,可是猪肉价格都上天了
waitingjiang 发表于 2011-7-7 19:03
中国的CPI比起越南来,鸭梨不大...


好的不比,你比差的!

说你什么好?

5毛?NC?官二代?既得利益者?

越南都什么德行了?你希望中国向那个方向努力?

你有没有心?中国老百姓在你眼里都不是人,对吧?

是人都知道中国统计局的嘴和菊花是没区别的?你不知道吗?

他们公布的CPI有谱,猪都能上树了,现在猪倒是上不了树,可是猪肉价格都上天了
shockwave 发表于 2011-7-7 19:09
好的不比,你比差的!

说你什么好?
不用扣这么多帽子吧....
CPI这个事情,看在MD这种强度的输出通胀手段下
全世界都不好过,能够保证TG的5点几的CPI已经极度难得了
你去看看其他国家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呢,不受伤的国家没几个
waitingjiang 发表于 2011-7-7 19:26
不用扣这么多帽子吧....
CPI这个事情,看在MD这种强度的输出通胀手段下
全世界都不好过,能够保证TG的5点 ...
上面都说了,统计局的嘴跟菊花没区别——这是公认的——你居然还抱着他们说的数据???睡醒了没?你别忘了那个破玩意还不包括房价!

美国输出通胀?他是在输出,上百万亿美元的烂账当然要找垫背的,但德国怎么没事?

实质还是中国自身水平太差,你不看看滥发了多少人民币!!!!!
美国的统计局就靠谱吗?比烂谁不会,美国的统计局和中国的统计局哪个更烂还真不好说,一边经济衰退,一边大喊经济复苏就在眼前的是谁?
德国没事?德国只不过是自从统一后过了一段紧巴巴的日子,不像其他国家享受了几十年了,没有紧迫感了而已。对闹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见死不救,不到引起众怒就不理其他国家的求救,把债务转嫁到私人债券持有者身上,压制工资增长,推迟退休年限等等政策,加上自身常有的巨大的贸易顺差,中国又经常跑来捧场,使得德国的问题相对其他欧洲国家不是那么严重而已,离没事这个词还差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