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翻译]《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序言 目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3:38:03


Paperback: 270 pages
Publish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vember 30, 1990)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0521398320
ISBN-13: 978-0521398329
Product Dimensions: 8.4 x 5.4 x 0.6 inches



Steven Runciman是研究拜占庭历史的专家,其关于1453君士坦丁堡大围攻的专著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1453 于1968年经剑桥出版社首次出版后,好评如潮,多次再版。至2008年,已经16次印刷。
我手上的是1990年美国剑桥出版社的CANTO平装版。Steven Runciman考据甚细,行文严谨流畅,阅后受益良多。国内介绍1453年时间的专著甚少,这里先将本书的目录和前言翻译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目录

序言
1 垂死的帝国
2 崛起的苏丹国
3 皇帝与苏丹
4 西援的代价
5 准备围攻
6 围攻开始
7 金角湾失守
8 褪色的希望
9 拜占庭的末日
10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1 征服者的命运
12 帝国与征服者
13 幸存者

序言

昔日的历史学家们常常以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作为中世纪结束的标志。然而今天的人们认为历史的长河中很难寻找出上述绝对的界限。在陷落发生前很长时间,在意大利及整个地中海世界已经兴起了我们称作“文艺复兴”的运动。而在1453年之后很久,中世纪的思想依然在北欧盛行着。1453年以前开端的地理大发现已经深远改变了整个世界经济,但尚需数十年其影响才能在欧洲充分显现。拜占庭的灭亡与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自然与上述变化息息相关,但其影响并非立竿见影,当下立现。拜占庭的知识在文艺复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1453年以前半个多世纪,便有相当一部分拜占庭学者前往意大利谋求更好的发展,在这以后,同样有学者从异教徒的土地,甚至威尼斯治下的前拜占庭岛屿前往欧洲淘金。奥斯曼实力的增长确实引发了意大利诸多商业城市的担忧,不过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并没有立即终止东地中海贸易,受到显著影响的只有意大利至黑海的商业航线。对威尼斯而言奥斯曼占据埃及的打击要大得多,而对热那亚而言,其在意大利并不稳固的商业霸权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失去拜占庭商业区的损失。

即使从政治意义上看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影响也是很有限的。当时奥斯曼人已经抵达多瑙河岸并威胁中欧,任何人都可以看出拜占庭首都难逃一劫——后者领土几乎萎缩至仅限衰败不堪的君士坦丁堡,自然难以与占据了大半巴尔干和小亚细亚的奥斯曼土耳其抗衡,何况土耳其还拥有那个时代欧洲最强劲的战争机器。诚然,君士坦丁堡的失陷对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刺激颇深。不过,那时的西欧诸国并无如此远见卓识,可以预料到奥斯曼的征服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们并未因此显著改变其“东方政策”,甚至,他们是否具有一贯的“东方政策”都大为可疑。只有教皇或许表现出真正的不安与痛心,并开始策划反击,不过很快更加迫在眉睫的危机就会到来了。

看上去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似乎不值得大书特书,不过对两类人而言,它还是至关重要的。于土耳其人来说,攻占该城不仅为他们带来了一座新都,还保证了帝国欧洲部分的安全。君士坦丁堡扼欧亚交界要道,且位于奥斯曼领土中心,若始终掌握在拜占庭异教徒手中,不免令奥斯曼人如鲠在喉。单独是希腊人固然不值得畏惧,但从君士坦丁堡再次出现一支基督教十字大军的可能,无疑会成为土耳其人挥之不去的梦魇。直到今天,经历了历史的兴衰变迁之后,土耳其人依然领有该城,他们在欧洲站稳了脚跟。

对希腊人而言,这一事件甚至更加令人刻骨铭心。这是希腊人一段历史的终结。灿烂的拜占庭在世界文明舞台闪烁了千年之久,1453年它虽已衰败,但尚能苟延残喘。虽然帝都的人口不断减少,但君士坦丁堡仍拥有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古罗马希腊学者。上帝的代言人,城中的罗马皇帝,令每一个希腊人自豪地感到,自己依然是一个伟大东正教国家的一员。此时的皇帝或许对臣民的实际意义甚微,但他依然地位尊贵且是上帝统治的象征。然而,随着皇帝与他的城市一同殉难,异教徒的统治开始,希腊人不得不为其生存而苦苦挣扎。所幸希腊文明并未消亡,这无疑源自其文明的内在活力与希腊人的勇气。

对我而言,君士坦丁堡陷落中的希腊人是一群悲剧英雄。我的很多前辈对此也心有戚戚。例如吉本虽然对拜占庭抱有偏见,但也赞许其末日中体现的气魄。而在Edwin Pears60年前出版的专著中,对希腊人的同情与赞誉体现得尤为明显——虽然某些现代的研究令他的著作显得略微过时,但因其扎实的考据与渊博的学识,这本书在今天仍颇值一读——我本人也深受其影响。当然,在这之后还有相当的学者从事这一领域研究,并取得成果。尤其在19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500周年之际,涌现了大量论文与著作。不过,除去1914年Gustave Schlumberger的专著与Pear的作品,整整半个世纪西方再没有关于这段历史的书籍出版。


这之后是作者关于致谢和资料索引出处方面的文字,故简写,只说大意


  作者借鉴了大量近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不论在世与否,均在注释中一一注明。其中特别要感谢以下几位:希腊历史方面,Zakythinos与Zoras教授。奥斯曼历史方面,Babinger教授以及年轻的Inalcik教授。另外,Father Gill之the Council of Florence对本书帮助极大。同时,作者对伦敦图书馆,大英博物馆阅览室及剑桥出版社相关职员表示感谢。

Paperback: 270 pages
Publish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vember 30, 1990)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0521398320
ISBN-13: 978-0521398329
Product Dimensions: 8.4 x 5.4 x 0.6 inches

1.jpg (43.76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6-17 17:54 上传




Steven Runciman是研究拜占庭历史的专家,其关于1453君士坦丁堡大围攻的专著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1453 于1968年经剑桥出版社首次出版后,好评如潮,多次再版。至2008年,已经16次印刷。
我手上的是1990年美国剑桥出版社的CANTO平装版。Steven Runciman考据甚细,行文严谨流畅,阅后受益良多。国内介绍1453年时间的专著甚少,这里先将本书的目录和前言翻译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目录

序言
1 垂死的帝国
2 崛起的苏丹国
3 皇帝与苏丹
4 西援的代价
5 准备围攻
6 围攻开始
7 金角湾失守
8 褪色的希望
9 拜占庭的末日
10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1 征服者的命运
12 帝国与征服者
13 幸存者

序言

昔日的历史学家们常常以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作为中世纪结束的标志。然而今天的人们认为历史的长河中很难寻找出上述绝对的界限。在陷落发生前很长时间,在意大利及整个地中海世界已经兴起了我们称作“文艺复兴”的运动。而在1453年之后很久,中世纪的思想依然在北欧盛行着。1453年以前开端的地理大发现已经深远改变了整个世界经济,但尚需数十年其影响才能在欧洲充分显现。拜占庭的灭亡与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自然与上述变化息息相关,但其影响并非立竿见影,当下立现。拜占庭的知识在文艺复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1453年以前半个多世纪,便有相当一部分拜占庭学者前往意大利谋求更好的发展,在这以后,同样有学者从异教徒的土地,甚至威尼斯治下的前拜占庭岛屿前往欧洲淘金。奥斯曼实力的增长确实引发了意大利诸多商业城市的担忧,不过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并没有立即终止东地中海贸易,受到显著影响的只有意大利至黑海的商业航线。对威尼斯而言奥斯曼占据埃及的打击要大得多,而对热那亚而言,其在意大利并不稳固的商业霸权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失去拜占庭商业区的损失。

即使从政治意义上看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影响也是很有限的。当时奥斯曼人已经抵达多瑙河岸并威胁中欧,任何人都可以看出拜占庭首都难逃一劫——后者领土几乎萎缩至仅限衰败不堪的君士坦丁堡,自然难以与占据了大半巴尔干和小亚细亚的奥斯曼土耳其抗衡,何况土耳其还拥有那个时代欧洲最强劲的战争机器。诚然,君士坦丁堡的失陷对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刺激颇深。不过,那时的西欧诸国并无如此远见卓识,可以预料到奥斯曼的征服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们并未因此显著改变其“东方政策”,甚至,他们是否具有一贯的“东方政策”都大为可疑。只有教皇或许表现出真正的不安与痛心,并开始策划反击,不过很快更加迫在眉睫的危机就会到来了。

看上去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似乎不值得大书特书,不过对两类人而言,它还是至关重要的。于土耳其人来说,攻占该城不仅为他们带来了一座新都,还保证了帝国欧洲部分的安全。君士坦丁堡扼欧亚交界要道,且位于奥斯曼领土中心,若始终掌握在拜占庭异教徒手中,不免令奥斯曼人如鲠在喉。单独是希腊人固然不值得畏惧,但从君士坦丁堡再次出现一支基督教十字大军的可能,无疑会成为土耳其人挥之不去的梦魇。直到今天,经历了历史的兴衰变迁之后,土耳其人依然领有该城,他们在欧洲站稳了脚跟。

对希腊人而言,这一事件甚至更加令人刻骨铭心。这是希腊人一段历史的终结。灿烂的拜占庭在世界文明舞台闪烁了千年之久,1453年它虽已衰败,但尚能苟延残喘。虽然帝都的人口不断减少,但君士坦丁堡仍拥有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古罗马希腊学者。上帝的代言人,城中的罗马皇帝,令每一个希腊人自豪地感到,自己依然是一个伟大东正教国家的一员。此时的皇帝或许对臣民的实际意义甚微,但他依然地位尊贵且是上帝统治的象征。然而,随着皇帝与他的城市一同殉难,异教徒的统治开始,希腊人不得不为其生存而苦苦挣扎。所幸希腊文明并未消亡,这无疑源自其文明的内在活力与希腊人的勇气。

对我而言,君士坦丁堡陷落中的希腊人是一群悲剧英雄。我的很多前辈对此也心有戚戚。例如吉本虽然对拜占庭抱有偏见,但也赞许其末日中体现的气魄。而在Edwin Pears60年前出版的专著中,对希腊人的同情与赞誉体现得尤为明显——虽然某些现代的研究令他的著作显得略微过时,但因其扎实的考据与渊博的学识,这本书在今天仍颇值一读——我本人也深受其影响。当然,在这之后还有相当的学者从事这一领域研究,并取得成果。尤其在19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500周年之际,涌现了大量论文与著作。不过,除去1914年Gustave Schlumberger的专著与Pear的作品,整整半个世纪西方再没有关于这段历史的书籍出版。


这之后是作者关于致谢和资料索引出处方面的文字,故简写,只说大意


  作者借鉴了大量近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不论在世与否,均在注释中一一注明。其中特别要感谢以下几位:希腊历史方面,Zakythinos与Zoras教授。奥斯曼历史方面,Babinger教授以及年轻的Inalcik教授。另外,Father Gill之the Council of Florence对本书帮助极大。同时,作者对伦敦图书馆,大英博物馆阅览室及剑桥出版社相关职员表示感谢。


本人注解一下:

国内中文关于1453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期刊文章较多,但专著甚少。就我所知,大陆有陈志强先生十多年前所著《君士坦丁堡陷落记》一书。陈志强先生是研究拜占庭历史的国内权威。然而此书共五章,直接介绍1453年战役的仅最后一章,过于简略。港台方面另有三民书局出版,杨征美所翻译之《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虽然只有181页,但细节丰富,文笔优美,然而缺陷是文学性过强,而缺乏史学严谨性,出处、考据也显得不足。
其他一些中文书籍(含翻译书籍),如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拜占庭研究》,徐佳玲《拜占庭文明》,厉以宁《罗马-拜占庭经济史》,斯坦福肖《奥斯曼帝国》等均有所涉及,但可惜并非专著,难以全面掌握。
本人手上较好的几本原版书,首推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1453 。细节与大局观并重,结构合理,考据精细,而且厚度适中,最适合爱好者初步了解。Roger Crowley2005年出版之1453: 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 ,图文并茂,资料更加翔实,文笔轻松活泼,但似乎不如Steven Runciman严谨。他在09年出版Empires of the Sea: The Siege of Malta, the Battle of Lepanto, and the Contest for the Center of the World同样引人入胜。这两本书国内亚马逊曾经销售过,现已无货。



另外还有一本军事历史区朋友比较熟悉的作品,Osprey 07年出版的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The Ottoman conquest of Byzantium,这是精装本,印刷最为精美,图片最为丰富,尤其是关于君士坦丁堡城防体系的介绍部分,栩栩如生。不过该书是由三位作者合写拼接而成,整体性较差,同时偏重军事层面,对于经济、政治、外交等层面较少涉及。



今年四月,Marios Philippides  与 Walter K. Hanak合作出版了 The Siege and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in 1453,精装本,亚马逊售价高达220美金,这就不是我能承受的,只能远观了。





本人注解一下:

国内中文关于1453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期刊文章较多,但专著甚少。就我所知,大陆有陈志强先生十多年前所著《君士坦丁堡陷落记》一书。陈志强先生是研究拜占庭历史的国内权威。然而此书共五章,直接介绍1453年战役的仅最后一章,过于简略。港台方面另有三民书局出版,杨征美所翻译之《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虽然只有181页,但细节丰富,文笔优美,然而缺陷是文学性过强,而缺乏史学严谨性,出处、考据也显得不足。
其他一些中文书籍(含翻译书籍),如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拜占庭研究》,徐佳玲《拜占庭文明》,厉以宁《罗马-拜占庭经济史》,斯坦福肖《奥斯曼帝国》等均有所涉及,但可惜并非专著,难以全面掌握。
本人手上较好的几本原版书,首推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1453 。细节与大局观并重,结构合理,考据精细,而且厚度适中,最适合爱好者初步了解。Roger Crowley2005年出版之1453: 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 ,图文并茂,资料更加翔实,文笔轻松活泼,但似乎不如Steven Runciman严谨。他在09年出版Empires of the Sea: The Siege of Malta, the Battle of Lepanto, and the Contest for the Center of the World同样引人入胜。这两本书国内亚马逊曾经销售过,现已无货。

9b9d1363ada09ffe875ad010_L.jpg (75.57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6-17 18:32 上传



5.JPG (73.97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6-17 18:32 上传


另外还有一本军事历史区朋友比较熟悉的作品,Osprey 07年出版的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The Ottoman conquest of Byzantium,这是精装本,印刷最为精美,图片最为丰富,尤其是关于君士坦丁堡城防体系的介绍部分,栩栩如生。不过该书是由三位作者合写拼接而成,整体性较差,同时偏重军事层面,对于经济、政治、外交等层面较少涉及。

4_.jpg (53.18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6-17 18:32 上传




今年四月,Marios Philippides  与 Walter K. Hanak合作出版了 The Siege and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in 1453,精装本,亚马逊售价高达220美金,这就不是我能承受的,只能远观了。

3.jpg (42.45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6-17 18:32 上传



对希腊人而言,这一事件甚至更加令人刻骨铭心。这是希腊人一段历史的终结。灿烂的拜占庭在世界文明舞台闪烁了千年之久,1453年它虽已衰败,但尚能苟延残喘。虽然帝都的人口不断减少,但君士坦丁堡仍拥有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古罗马希腊学者。上帝的代言人,城中的罗马皇帝,令每一个希腊人自豪地感到,自己依然是一个伟大东正教国家的一员。此时的皇帝或许对臣民的实际意义甚微,但他依然地位尊贵且是上帝统治的象征。然而,随着皇帝与他的城市一同殉难,异教徒的统治开始,希腊人不得不为其生存而苦苦挣扎。所幸希腊文明并未消亡,这无疑源自其文明的内在活力与希腊人的勇气。
——————————————————————————————————————————————————
好“伟光正”啊,希腊人角度的“伟光正”
岳麓惊行 发表于 2011-6-17 19:45
对希腊人而言,这一事件甚至更加令人刻骨铭心。这是希腊人一段历史的终结。灿烂的拜占庭在世界文明舞台闪烁 ...
这是很多西方学者容易犯的毛病。感情上或多或少倾向于拜占庭。
这里再翻译一下手上另外两本英文专著1453: 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 以及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The Ottoman conquest of Byzantium的目录。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这三本书结构与侧重点的差异。
  
  1453: 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 (采用意译)
  
  1 燃烧的海洋
  2 魂牵梦绕的“伊斯坦布尔”
  3 苏丹与帝国
  4 扼住咽喉
  5 the Dark Church [1]
  6 城墙与火器
  7 大军压境
  8 暴风骤雨
  9 上帝之风
  10 血流成河
  11 骇人的引擎
  12 末日祷告
  13 记住这一天
  14 紧闭的大门
  15 一捧黄土
  16 震撼世界
  
  注释1: 所谓的DARK CHURCH是一座位于今天土耳其卡帕多细亚地区的中世纪东正教教堂。见图。该教堂是该地区最富盛名的五座拜占庭式东正教教堂之一。初建于7世纪。现存建筑、壁画大体完成于11世纪。由于是修建在火山岩洞穴之中,光线昏暗,故而得名“暗教堂”。也是得益于光线幽暗,其壁画保存极为完整,鲜艳如新。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过在1453年,整个卡帕多细亚早已沦入土耳其人之手,暗教堂也不例外。可参考下图:

  Osprey 这本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The Ottoman conquest of Byzantium,一个特点是全书分三部分,分别由J HALDON、STEPBEN TURNBULL以及DAVID NICOLLE三人撰写。
  
  1 拜占庭与战争
  2 君士坦丁堡的城墙
  3 1453 君士坦丁堡战役
  1) 战役缘起
  2) 双方指挥官
  3) 双方军力对比
  4) 战役进程
  5) 战役后果
看看这两张图。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西方学者对这场战役的失利者抱有同情,除了文化因素以外。
原创:

看,君士坦丁堡!它就在小亚细亚半岛的对岸,俯瞰着马尔马拉海碧蓝的波涛。
看,君士坦丁堡!它的建筑最美,它的城墙最高,它的财富丰厚,它的土地富饶。
金角湾里,白帆蔽空;黄金门下,商旅如潮。
这座上帝青睐的城市,每个居民都为它自豪。

千年迷梦,醒在今朝。古老的王朝,你可曾听见我们进军的号角?
我们是奥斯曼土耳其的勇士,来自亚细亚草原的狂飚!
我们服从伟大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是他崇高的称号,无数君主曾拜倒在他脚下,这座城市就是他新的目标。
乌尔班大炮象巨龙喷吐着火焰,阳光下到处是出鞘的新月弯刀!
高耸的城墙算得了什么,它阻挡不了我们进攻的狂潮。
看吧!城墙上的士兵在颤抖,象一群胆怯的雀鸟!
听吧!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下,回荡着老弱妇孺绝望的哭嚎!
前进!前进!
用敌人的耻辱,装点我们的荣耀;用敌人的鲜血,洗刷我们的战刀。
当星月战旗,插上基督的圣殿,我们将报告伟大的苏丹:
“以真主的名义,向您献上君士坦丁堡!”
这个要商务来翻比较好
枯骨 发表于 2011-6-18 18:07
原创:

看,君士坦丁堡!它就在小亚细亚半岛的对岸,俯瞰着马尔马拉海碧蓝的波涛。
呵呵,MSL的习惯还是称伊斯坦布尔(到城里去)为多。
asherhoa 发表于 2011-6-17 21:25
这是很多西方学者容易犯的毛病。感情上或多或少倾向于拜占庭。
其实我也倾向于拜占庭,千年帝国的陨落总是令人心痛的
是场悲剧啊~
外面围城的军队人数据称在10-20万之间。而当时君士坦丁堡军民总共只有几万人。军队只有几千人。君士坦丁十一世拒绝投降(说实话,苏丹开出的条件在如此实力对比下算不错了),死战到底,确实让人佩服。不过穆罕默德二世也是钢铁意志的苏丹啊。这两个人物值得对比。
唉,罗马曾经的骄傲,西方的弃儿,孤独地守卫着欧洲的东大门的战士,1453的末日……
asherhoa 发表于 2011-6-18 20:45
呵呵,MSL的习惯还是称伊斯坦布尔(到城里去)为多。
占领后改名。
枯骨 发表于 2011-6-18 22:49
占领后改名。
在奥斯曼土耳其时期,官方一般是伊斯坦布尔和君士坦丁堡两名称并用。而苏丹也以罗马皇帝继承人自居。
反倒是凯末尔的共和国彻底弃用君士坦丁堡这个名称。
asherhoa 发表于 2011-6-18 23:06
在奥斯曼土耳其时期,官方一般是伊斯坦布尔和君士坦丁堡两名称并用。而苏丹也以罗马皇帝继承人自居。
反 ...
反正刚打下来时没有伊斯坦布尔这个名字。
枯骨 发表于 2011-6-18 23:15
反正刚打下来时没有伊斯坦布尔这个名字。
阿拉伯人兴起时期民间就有伊斯但布尔这个说法。是希腊词汇“城市”、“到城里去”的阿拉伯音译。
貌似东罗马人自己其实更多的也是用he Polis 也就是“城”的意思(现代希腊语i Poli)……这城市的正式名称是Nova Roma新罗马。


再跟大家介绍几本相关参考书吧。

Pivotal Moments in History -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这本书和陈志强先生96年的著作结构类似。大量篇幅用于“周边”内容介绍,战役本身的介绍反而比较简略。
不过新手用于入门还是很不错的。







奥斯曼方面,如果要了解苏丹默罕默德二世的生平经历,最好的一本是Franz Babinger教授所著Mehmed the Conqueror and His Time。这本书(英文版)在谷歌图书有在线阅读。

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 ... e&q&f=false







还有一本John Freely所著The Grand Turk: Sultan Mehmet II-Conqueror of Constantinople and Master of an Empire,可作为参考。

再跟大家介绍几本相关参考书吧。

Pivotal Moments in History -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这本书和陈志强先生96年的著作结构类似。大量篇幅用于“周边”内容介绍,战役本身的介绍反而比较简略。
不过新手用于入门还是很不错的。





1.jpg (397.37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6-19 11:25 上传



奥斯曼方面,如果要了解苏丹默罕默德二世的生平经历,最好的一本是Franz Babinger教授所著Mehmed the Conqueror and His Time。这本书(英文版)在谷歌图书有在线阅读。

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 ... e&q&f=false

苏丹1.JPG (82.43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6-19 11:30 上传



2.JPG (63.44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6-19 11:29 上传



3.JPG (55.81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6-19 11:29 上传



还有一本John Freely所著The Grand Turk: Sultan Mehmet II-Conqueror of Constantinople and Master of an Empire,可作为参考。
asherhoa 发表于 2011-6-18 23:49
阿拉伯人兴起时期民间就有伊斯但布尔这个说法。是希腊词汇“城市”、“到城里去”的阿拉伯音译。
并不特指某座城市。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6-19 11:07
貌似东罗马人自己其实更多的也是用he Polis 也就是“城”的意思(现代希腊语i Poli)……这城市的正式名称是 ...
建城的君士坦丁大帝将城市命名为新罗马,后世为了纪念他改称君士坦堡。至于东罗马人自称的“城”可以认为是一种代称,就如同我们一提“中南海”就知道代表中国政府的意思。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6-19 11:07
貌似东罗马人自己其实更多的也是用he Polis 也就是“城”的意思(现代希腊语i Poli)……这城市的正式名称是 ...
刚建立时确实叫新罗马,后人为了纪念建城的君士坦丁大帝,就以他的名字把城市称为君士坦丁堡。至于东罗马所称的“城”是一种代称,就如同我们一提到白宫就知道是代表美国政府的意思。


对。叫“城”确实算民间称呼,官方的是新罗马或君士坦丁堡。但是对MSL来说,更习惯伊斯坦布尔的音译。其实并无贬义或特定宗教含义。和巴基斯坦的伊斯坦堡完全不同。君士坦丁堡易手后,苏丹也是两个名称并用,并未废除君士坦丁堡一名。

对。叫“城”确实算民间称呼,官方的是新罗马或君士坦丁堡。但是对MSL来说,更习惯伊斯坦布尔的音译。其实并无贬义或特定宗教含义。和巴基斯坦的伊斯坦堡完全不同。君士坦丁堡易手后,苏丹也是两个名称并用,并未废除君士坦丁堡一名。
提供Osprey 07年出版的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The Ottoman conquest of Byzantium 电子书下载: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6408172.html
为啥不叫“康斯坦丁堡”?
再推荐一本相关资料。国内算很冷门的吧。
Tactica of Emperor Leo VI the Wise

ContentsPreface
Chapter I - On Tactics and On the General
Chapter II -On who the General should be
Chapter III - On how the Decision should be taken
Chapter IV - On the Division of the Host and the Condition of the Officers
Chapter V - On Arms
Chapter VI - On the Equipment of Cavalry and Infantry
Chapter VII - On Drilling Infantry and Cavalry
Chapter VIII - On Military Punishments
Chapter IX - On Marching
Chapter X - On Baggage Trains
Chapter XI - On Camps
Chapter XII - On Military Preparation
Chapter XIII - On the Day before Battle
Chapter XIV - On the Day of Battle
Chapter XV - On Besieging a Town
Chapter XVI - On the Actions after the War is Concluded
Chapter XVII - On Surprise Attacks
Chapter XVIII - On the Studying of Various Heathen and Roman Formations
Chapter XIX - On Naval Warfare
Chapter XX - On Various Maxims
Epilogue
Additions

Chapter XXXII - Their (Ancient Greek) Infantry Formations
Chapter XXXIII - Their (Ancient Greek) Cavalry Formations
Chapter XXXIV - Their (Ancient Greek) Mixed Formations
Chapter XXXV - How the Romans Name the Officers of the Army and their Units
Chapter XXXVIII - Roman Infantry Arms
Chapter XXXIX - Roman Cavalry Arms
Chapter XLI - Names of Troop Maneuvers
Chapter XLII - Phalanx Formations
Chapter XLIII - On Depth, that is the Depth of Infantry and Cavalry Formations, their Length and the Space Occupied by an Infantryman within the Formation, the Cavalryman and on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m within the Formations and on the Flight of an Arrow.
Chapter LIII - What the General Should Do When Besieged
Chapter LIV - What Should the General Do When Besieging the Enemy
Chapter LV - How Should the General Speedily Build a Fort close to Enemy Border Without a Pitched Bat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