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方阵在欧洲确实难寻敌手。怎么会栽在印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2:49:55
大家都知道马其顿方阵作战时排成很长的横队,纵深16人,士兵与士兵之间有着较大的间隔,马其顿长矛通常握在离柄端3至6英尺的位置,方阵头上4至6排士兵的矛头对准前方,后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势有的倾斜,有的垂直于地面,各不相同。每个纵列的排头三人和末尾一人属于关键位置,因而选用骁勇而技术高强的士兵。作战时,整个方阵常常以坚固的密集队形跑步向前推进,就象一把攻城锤猛烈冲击敌人的队伍。为了保护侧翼和后方,战斗开始前轻装长矛兵在方阵的后面排成纵深约8人的横队,而辅助兵(大部分是重步兵的勤务兵和粮秣征收员)则在方阵前面排成散兵横队,两翼配置骑兵和一定数量的轻装长矛兵.尤其是马其顿骑兵就是把锋利的尖刀配合方阵撕裂对方阵型.让对手无法进行有效的反击。这样往往在战场上迅速瓦解敌方的士气.斗志.使对手快速溃退。无心恋战.的确啊在欧洲战场亚历山大真是无往不利罕有败绩.那为什么打到印度方阵对上印度的象兵不起作用了。理论上可以用弓箭手火攻象群造成象群恐慌无法控制也是可行的啊。再说方阵的枪很长应该可以撂倒大象啊。有高人指点一二。特在陆板发个帖子。大家都知道马其顿方阵作战时排成很长的横队,纵深16人,士兵与士兵之间有着较大的间隔,马其顿长矛通常握在离柄端3至6英尺的位置,方阵头上4至6排士兵的矛头对准前方,后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势有的倾斜,有的垂直于地面,各不相同。每个纵列的排头三人和末尾一人属于关键位置,因而选用骁勇而技术高强的士兵。作战时,整个方阵常常以坚固的密集队形跑步向前推进,就象一把攻城锤猛烈冲击敌人的队伍。为了保护侧翼和后方,战斗开始前轻装长矛兵在方阵的后面排成纵深约8人的横队,而辅助兵(大部分是重步兵的勤务兵和粮秣征收员)则在方阵前面排成散兵横队,两翼配置骑兵和一定数量的轻装长矛兵.尤其是马其顿骑兵就是把锋利的尖刀配合方阵撕裂对方阵型.让对手无法进行有效的反击。这样往往在战场上迅速瓦解敌方的士气.斗志.使对手快速溃退。无心恋战.的确啊在欧洲战场亚历山大真是无往不利罕有败绩.那为什么打到印度方阵对上印度的象兵不起作用了。理论上可以用弓箭手火攻象群造成象群恐慌无法控制也是可行的啊。再说方阵的枪很长应该可以撂倒大象啊。有高人指点一二。特在陆板发个帖子。
晕难道没有高手吗?真是寂寞
也许地形不利于摆方阵吧;
另外,本人不了解马其顿在印度铩羽的史实,请科普;
印象中亚历山大退兵是因为士卒思乡厌战。
士卒思乡厌战确实有。但以亚历山大的威信完全压下来的。真正的铩羽的原因是吉达斯浦战役。是亚历山大的最后一次东征.在这次战役中亚历山大也是身负重伤
找到答案了。呵呵确实是地形不利于方阵的运用.还有战象对士兵心理的震撼。
我转下给大家看看。
亚历山大征战记之五:吉达斯浦战役   
  

公元前327年夏天,亚历山大率领12万大军越过兴都库什山脉,进入印度河流域。时年29岁的亚历山大,无论在智力、精力、经验、以及军事成就等等方面,都处于一生的顶峰。此前亚历山大花了4年的时间征服了波斯帝国广袤的东部省份,几十个民族近千万人口都臣服在他的武力之下。无论是好勇斗狠的兴都库什山民,还是弓马娴熟、神出鬼没的斯基泰骑兵,都无力与他的马其顿雄师争锋,此时的亚历山大颇有“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慨。亚历山大对印度的远征完全是虚荣心驱使。传说宙斯的两个儿子赫拉克里斯(Heracles)和迪奥尼苏斯(Dionysus)都到过印度,自诩天之骄子的亚历山大岂能让他们专美于前。  

然而在印度河支流吉达斯浦(Hydaspes)河畔,亚历山大遭遇了平生未见的劲敌。印度西北小邦保拉瓦(Pauravas)的国王波鲁士(King Purushotthama)率领36,000大军在河对岸严阵以待。这一年的季风提前来到,吉达斯浦河已经开始泛滥,河面宽达800米,深不见底。波鲁士的大军在对岸一字排开,控制了上下十几公里的河段,随时准备消灭胆敢渡河的敌军。印度军队有200头战象,这些庞然大物沿河排列为步兵压阵,从一公里以外看去依然高耸如塔,它们恐怖的吼叫声清晰可闻,着实令马其顿官兵心惊胆战。  


亚历山大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首先,马其顿大军要设法强渡敌军严密防守的河流,泛滥季节的吉达斯浦河河面宽阔、水流湍急,对于古典时代的军队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更何况对岸还有敌军防守。其次,马其顿密集阵将面对印度战象的集团冲锋,在此之前还没有哪一个欧洲军队经历过这种严峻考验。结果亚历山大不负众望,再次展现天纵其才的指挥艺术,使吉达斯浦战役成为古典战争史的杰作之一。美国西点军校的教科书里有这样一句:“吉达斯浦战役是现代研究攻击设防河流的战术原则的基础。”

吉达斯浦战役的布局阶段,亚历山大利用一系列假象迷惑对手,声东击西顺利渡河,用兵如神令人耳目一新。此前亚历山大的战役指挥刻意追求光明磊落,在高加米拉甚至以“不屑偷窃胜利”为理由拒绝发动夜袭,此战指挥风格的变化值得玩味。也许以前亚历山大挑战波斯王大流士,需要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争取人心,因此不得不以帝王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远征印度的亚历山大已经功成名就,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指挥作战自然能够随心所欲。于是亚历山大在吉达斯浦战役中非常罕见地向我们展现了他诡计多端的一面。  
  
  

  

亚历山大首先让塔西拉国王盎庇斯征集大量粮草,并到处放话,声称打算在这里长期驻扎,等待季风过去。几天以后他突然命令部队到河边集结,制造大批充草皮囊做成的筏子,大张旗鼓准备渡河。波鲁士非常紧张,沿河部署军队严阵以待。结果马其顿军队忙活一阵以后一轰而散回营休息,让印度人虚惊一场。接着亚历山大又命令马其顿骑兵沿河往来奔驰,好像在寻找其它渡河地点。印度骑兵高度警惕,在对岸沿途跟随。这样的闹剧反复上演了几次,波鲁士开始掉以轻心,只布置岗哨戒备,不再派大军出营。  


亚历山大在马其顿大营北面17公里的上游河段选定渡河地点。为了保证渡河不被印度军队发现,亚历山大冒险分兵。马其顿将领克拉特罗(Craterus)指挥牵制部队留守大营,这支部队有骑兵3千人,两个团的重装步兵3千人,以及5千塔西拉军队。亚历山大指示克拉特罗继续制造各种假象迷惑印度军队,等到波鲁士向上游移动以后立刻渡河。亚历山大带领迂回部队悄悄北进渡河,途中再次分兵,由美利格(Meleager)率3个团的重装步兵和一些希腊雇佣军共5千人停留在途中某地,组成第二攻击波,伺机渡河攻击印度军队的侧背。这样亚历山大亲率的迂回部队只有近卫骑兵4千人,斯基泰轻骑兵1千人,近卫步兵3千人,重装步兵两个团3千人,游击步兵2千人,以及弓箭手2千人,总兵力15,000人。  

午夜过后,亚历山大率军抵达渡河地点,先期到达的后勤部队早就组装好几十艘30桨的快艇,并准备了数百个皮筏。亚历山大选定的渡河地点有个长4公里宽2公里的河心岛,岛上遍布树木,中间还有一条山谷。马其顿军队先依次渡河登上这个小岛,隐藏在山谷中,等舟船运到小岛的东南角再陆续渡过东侧河道。此时正巧天降瓢泼大雨,掩盖了大军渡河的喧嚣。亚历山大乘坐快艇率先渡河,登上对岸以后才意外发现这不过是另外一个小岛,真正的河岸还在几百米以外。这个岛狭长平坦,缺乏植被,部队根本无法隐蔽,很快被对岸的印度哨兵发现。亚历山大见情况紧急,断然下令部队涉渡。虽然这一侧的河道由于泥沙冲积,河水只有齐胸深,但水流湍急,很难立足。马其顿将士冲进河里,每匹战马拖拽三、四个士兵,奋力渡河。最先登上东岸的是斯基泰轻骑兵,他们立刻组成一道屏障保护登陆点。拂晓时分,马其顿军队全部上岸,亚历山大率领骑兵部队向南疾行,打算趁印度军队行军途中发动突袭,步兵列阵完毕远远跟在后面。
  亚历山大迂回机动,巧渡吉达斯浦河的行军路线。蓝色是马其顿军队,红色是印度军队。  


马其顿军队登上第二个小岛时,波鲁士就接到报告。显然亚历山大给波鲁士制造了一个相当困难的局面。波鲁士难以判断马其顿渡河部队是主攻还是佯攻,因此无法决定是北进迎敌还是按兵不动。福勒认为亚历山大的迂回机动是本次战役的胜负手,因为无论波鲁士如何应对,都避免不了腹背受敌的困境。波鲁士最终决定暂时按兵不动,而派遣他的一个儿子率领2千骑兵和120辆战车北进,试探马其顿渡河部队的虚实。这支印度先遣部队遭到亚历山大近卫骑兵的迎头痛击,波鲁士的儿子和400名印度骑兵战死,120辆战车全部被缴获,残部逃回报信。波鲁士这才确定渡河的是马其顿主力。他留下一部分步兵和战象监视克拉特罗的牵制部队,自己率领主力北进8公里,选择一个平坦开阔的地点布阵,等亚历山大来攻。
亚里安记载,波鲁士将印度战象部署在最前面组成一道屏障,使后面的步兵阵列免受马其顿骑兵的正面冲击。每头战象之间相距30米,战象后面是步兵阵线,每个方阵大约30米宽,排列在战象之间的空隙位置。战象和步兵阵线两侧是是骑兵,骑兵前面部署一排战车。亚里安的记述暴露一个问题,那就是印度军队的战象不可能有200头,否则以战象阵列30米的间距,印度军队光步兵阵线就将超过6公里长。科丘斯记载,印度军队参战的大象只有85头,这个数字显得可信一些。85头战象以30米的间距排列,阵线长达3公里,加上两翼的骑兵和战车,印度阵线全长应有4公里。波鲁士的排兵布阵也给亚历山大出了一个难题:波鲁士明显志在防守,印度阵线以战象和战车组成的前沿貌似铁板一块,亚历山大怎样才能找到突破口,打开局面呢?  
  
  

  


4. 吉达斯浦之战  


亚历山大率领5千骑兵在敌军视距以外停了下来,一边等待步兵跟进,一边思索破敌之策。此时作为第二攻击波的美利格部队渡河前来会师,使马其顿参战兵力增强到两万人。5个马其顿密集方阵共8千人组成阵线左翼,前沿是2千游击步兵和2千弓箭手;阵线右翼是3千近卫步兵、4千近卫骑兵、和1千斯基泰轻骑兵。亚历山大洞察对手的战役企图,波鲁士显然认为马其顿军队会率先发动全线进攻,打算以两翼的重型战车和骑兵抵挡马其顿骑兵的冲击,然后中路的战象和步兵协同进攻,击溃马其顿密集阵。亚历山大意识到印度中央阵营很难从正面攻破,必须先击破敌阵侧翼的骑兵,然后步骑协同两面夹击。  


亚历山于是做出以下部署:马其顿步兵阵线缓慢逼近敌阵,但不要立刻接敌;科恩(Coenus)指挥2千近卫骑兵移动到马其顿密集阵的左边,隐蔽在密集阵林立的长矛后面,等到印度骑兵出击以后立刻向其侧后方发起猛攻;亚历山大亲率2千近卫骑兵和1千斯基泰轻骑兵正面攻击印度左翼骑兵。由于此时马其顿军队依然在印军视距以外,波鲁士对这一系列调动毫无察觉。  

此时已近正午,吉达斯浦河畔在六月的骄阳烘烤之下水汽蒸腾,让人视线模糊。位居阵线中央的波鲁士乘坐一头高大的战象,视野最为开阔,他注意到左前方有数千敌骑迅速逼近,而远处隐隐约约可见马其顿步兵阵线向前缓慢移动。波鲁士判断亚历山大将全部骑兵集中在右侧是打算强攻印军左翼,立刻做出针对性部署,将右翼的骑兵和战车全部调来加强左翼。这样印军在左侧集结了180辆战车和3,600骑兵,兵力对比亚历山大占有优势。  
亚历山大率领3千骑兵进至印军阵线1公里以外时,命令近卫骑兵暂停下来,由1千斯基泰轻骑兵率先攻击印度左翼。斯基泰骑兵冲到距离敌阵200多米的地方展开队形,向印军倾斜箭雨。这些中亚草原民族使用著名的复合反曲弓(Composite Recurve Bow),上弦时通常只有48英寸(122公分)长,拉力可达65磅,发射60公分长的羽箭,射程可达400米,训练有素的轻骑兵每分钟最多可以发射20支箭。印度左翼的战车和骑兵短短几分钟之内遭到数万支箭的攒射,毫无还手之力,这是因为印度骑兵和战车兵装备的直木短弓射程仅100多米。波鲁士看到左翼骑兵伤亡渐增,阵形开始散乱,于是命令他们出击,驱散斯基泰骑兵。  

亚历山大派遣斯基泰骑兵攻击敌阵左翼的战术企图,并非杀伤敌人,而是逼迫印度骑兵出击,然后以近卫骑兵聚而歼之。印度骑兵刚刚离开本阵,藏在马其顿密集阵左侧的2千近卫骑兵在科恩的指挥下突然杀出,猛冲印度骑兵的右侧,而亚历山大亲率2千骑兵迎头痛击。印度骑兵抵挡不住,很快溃退,逃到战象阵列后面躲避。这时印度阵线左侧的战象驭手驱使各自的座骑迎上去阻击马其顿近卫骑兵,波鲁士看到整个战象阵列被带动起来,不得不下令全线进攻。印度战象个个昂首扬鼻,高声吼叫,迈开大步向马其顿密集阵冲来,战象身后一群群步兵紧紧跟随,战役至此已经演变成一场混战。  


亚里安记载:“这时的战斗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巨兽冲进密集的步兵阵列,所到之处造成死伤累累;印度骑兵看到步兵已经接敌,也纷纷掉转马头冲向马其顿骑兵。但亚历山大的士兵凭借体力和战术的优势又将他们驱赶回去。” 科丘斯则提供了更加生动的描述:“亚历山大部署(在密集阵前沿)的游击步兵最擅长狭小空间的格斗,他们围绕着战象勇敢地投掷标枪,专门瞄准象背上的驭手,而密集阵也大胆逼近,长矛如林向巨兽施加压力。不少游击步兵进攻时靠得太近,惨遭大象践踏。最恐怖的情景是某些身披重甲的步兵被大象用鼻子卷起来扔给背上的印度兵。战况因此胶着,马其顿士兵面对印度战象时而冲锋,时而退却,战斗持续到傍晚都无法分出胜负。马其顿士兵用战斧砍象蹄,用波斯弯刀剁象鼻,什么武器都尝试过了。有些遍体鳞伤的战象狂性大发,冲进自己的部队中间肆意践踏,驭手被甩下来踩死。”
  最后连战象也精疲力尽,开始步步后退。这时亚历山大命令正面的6个马其顿步兵方阵**起来,盾牌相联,组成一道移动长城向印军冲锋;自己率领4千骑兵从后面和两侧包围敌阵,近卫骑兵一字排开,各自挺矛步步进逼。印军阵形早已散乱,人马、战象混杂在一起,面对敌人的四面夹击只能各自为战,虽然伤亡惨重,依然困兽犹斗。亚历山大于是下令近卫骑兵让出一个缺口,印军这才斗志崩溃,纷纷从缺口仓惶逃生。战役进入尾声时,克拉特罗的牵制部队渡河前来,接过追击任务,因为经过八个小时的激战,马其顿官兵也已经精疲力尽了。  


吉达斯浦战役印度军队阵亡12,000人,被俘9,000人;马其顿军队阵亡骑兵280人,步兵700人。如果按照4比1的伤亡比例,马其顿方面就有5,000人伤亡,占参战部队的25%,胜利的代价非常高昂。波鲁士身被九创,鲜血染红战袍,依然斗志顽强,亚历山大甚为钦佩,派人劝降。波鲁士投降的条件是“把我作为国王对待”,亚历山大欣然应允,不但让波鲁士依旧统治他的王国,还将征服的其它领土划给他。这个结果大概要让马其顿阵亡将士死不暝目吧。  


吉达斯浦战役以后,马其顿军队拒绝继续前进,亚历山大不得不放弃了征服整个印度的计划,沿印度河南下回国。不过亚历山大在此地有一个小插曲,影响了印度以后数百年的历史。根据塞琉古王国驻印度使节麦加斯蒂尼(Megasthenes,350 – 290 BC)记载,亚历山大远征印度期间遇到一位摩揭陀王子,这个青年出言不逊,激怒了亚历山大,后来侥幸逃脱才免于一死。此人名叫旃陀罗笈多(Chandragupta),亚历山大撤离印度三年以后,他招募当年抵抗过亚历山大的士兵,组建一支军队推翻了南陀王朝。旃陀罗笈多是否借鉴了马其顿军队的战术,后人不得而知,但亚历山大的征战事迹肯定对他大有启发。旃陀罗笈多派人毒杀马其顿的印度总督尼卡诺(Nicanor)和菲利普(Philippus),吞并了印度河流域,建立著名的孔雀王朝(Mauryan Dynasty),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大帝国。  


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帝国继承人之一塞琉古(Seleucus)企图恢复印度领土,于公元前305年率军大战孔雀帝国军队,结果惨败。古典史料并没有留下这次战役的详细记录,但可以肯定印度战象起了关键作用,因为次年塞琉古同旃陀罗笈多达成和平协议,割让兴都库什山脉以东土地,以换取500头印度战象。麦加斯蒂尼就是此后出使孔雀王朝的。孔雀王朝到旃陀罗笈多的孙子阿育王(Ashoka)时代进入鼎盛时期,而佛教也是这个时候得到广泛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
5. 高处不胜寒  


吉达斯浦战役以后,亚历山大打算继续东进,征服整个印度。自从八年前离开马其顿,亚历山大已经领军踏过一万八千公里的征程,依然丝毫不见倦意。古典史家认为,亚历山大超人的精力和进取心源于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Pothos),渴望荣耀和战功,渴望迎接新的挑战,探索和征服未知世界。虽然亚历山大惯于以天神之子自居,他的部下却都是彻头彻尾的凡人。长年征战累积起来的疲劳和厌倦正在蚕食马其顿将士的斗志,而蚀骨焚心的思乡之情渐渐在军中泛滥。  

公元前326年7月在印度吉帕斯河畔(Hyphasis),马其顿官兵终于受够了,明确拒绝继续前进。亚历山大照旧召集将领训话,施展宣传鼓动的口才,企图说服众人回心转意。以前无论面临多么艰难困苦的处境,亚历山大的演说总能燃起将士胸中的熊熊烈火,他自信此次也不例外。然而无论亚历山大怎样劝说,马其顿众将都是一片死寂。最后科恩站了出来,表达众人的心声。科恩首先感谢亚历山大征求他们的意见,而不是强迫他们前进。他指出自从大军离开马其顿以后,多少人战死沙场,而更多的人死于疾病,现在幸存的老兵寥寥无几。“他们每个人都希望能活下来,带着征战多年获得的财富衣锦还乡,和他们的父母妻儿重逢。不要指望带领不情愿的人征战,因为他们已经勇气不再。如果一个成功的人需要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适可而止。马其顿有你这样的统帅,我们这样的将士,不会惧怕任何敌人,但幸运之星不会永驻,厄运来临时没有人可以抗拒。”  

城下的马其顿官兵这才如梦初醒,呐喊着冲上前去,有的爬云梯,有的搭人梯,陆续登上城墙,眼前的情景让他们爆发出一片哀号,纷纷扑上去用身体挡在亚历山大前面。接踵而至的马其顿大部队得知噩耗,如同发狂的猛兽冲向城门,生生用蛮力将门闩撞断,然后一拥而入,见人就杀。亚历山大则被部下小心地用盾牌抬回大营。  

亚历山大的伤势非常严重,带倒钩的箭头深入肺部,难以取出。军医克里托德莫(Critodemos)请示亚历山大,认为需要扩大伤口才能取出箭头,手术过程将非常痛苦。亚历山大坦然应允。箭头取出以后亚历山大失血过多昏迷过去,旁观的一些马其顿将领以为亚历山大伤重不治。消息很快传遍军营,马其顿大军顿时一片恐慌,陷入瘫痪状态,军医亲自出面避谣也无济于事。为了稳定军心,亚历山大稍微恢复一点以后就执意不用扶持走出大帐,向拥挤在四周的马其顿官兵挥手致意。马其顿大营欢声雷动,响彻云霄。  


这将是亚历山大最后一次冲锋陷阵。亚历山大肺部的伤口一直没有完全愈合,每次呼吸都如同刀割一般痛苦万分。此后亚历山大的身体每况愈下,形同废人,不得不永远告别了战场。公元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病逝。
我觉得,只要是人组成的阵势,都可以被打败
不知道和同一时期的秦军相较怎样
这贴...是不是应该发历史版
主要还是战象的正面冲击发挥了作用。。。

战象在古代的正面冲击几乎是无敌的,一旦冲击起来往往无可抵挡,那么怕是马其顿枪阵也是如此,后来马其顿的继承者建立了战象部队,说明还是非常崇尚战象的作用的。。。但是战象易受惊,所以对付战象一般是在其冲击前就发射火箭,制造巨大噪音火光,比如说火铳火炮之类锣鼓,或使用火猪,或预留出战象的冲击通道(但是马其顿方阵过于紧密了,不如罗马三列阵),使其不能受惊发狂,无法控制,甚至于践踏敌人自己的阵型。。。

另,在古代伤亡比1:4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抗生素防止细菌感染、成熟的消毒理论和输血知识等急救医疗,所以许多在近现代可以得救的伤员是要死亡的。。。估计伤亡比能达到1:1,或者1:2就不错了。。。
水土不服也是原因吧?
像现代我们都说刺死砍伤,但是这是在现代,由于砍伤往往不能深入人体,伤害内部重要器官,所以依靠输血以补充大量流失血液可以救得回来,可以用抗生素防止发炎,可以打疫苗防止破伤风,可以用水蒸火烤消毒。。。但是古代不懂这些,一个现代看来很简单的砍伤,就可能置人于死地。。。

而且砍比刺更容易掌握,所以古代才出现了那么多的砍兵。。。
受教了。楼上呵呵。总得来说马其顿方阵在当时的欧洲战场确实算上最先进的兵种。想想在战场上那些士兵面对这种密不透风的矛墙,无法近身肉搏的无力感.让人感到恐怖
印度有神油啊 筒子们
古印度的军事力量还是很猛的。。。。呵呵现在的印度不多说只是挂着羊头而已
请问马其顿那个年代的步兵方阵和十六世纪的西班牙方阵是不是很相似(除了后者开始使用火器)
回复 7# 星汉天空


    以秦军弓弩的装备情况来看,我觉得马其顿方阵要杯具。
亚历山大的那个时代里,欧洲本来除了马其顿、希腊诸邦外,也没啥像样的军事力量……
马其顿方阵和希腊方阵是有区别的呵呵。马其顿反正的矛更长。方阵更加密集。基本队形变为手持6米长枪的16人纵队、并有骑兵和排成松散队形的轻步兵掩护配合。各兵种有机结合成原始的多兵种混成部队,在亚历山大的东征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大林 发表于 2011/5/18 23:18


    不像。。。

西班牙大方阵是把火枪长矛剑盾等兵种混合在一起组成方阵。。。

而马其顿枪阵是纯粹的16*16的枪阵,而作战是通过枪阵、轻步兵、骑兵协同作战实现的。。。
貌似印度当时使用了大象吧,而且马其顿方阵太不灵活,如果对方用骑兵快速包围,然后朝方阵上部和下部盾牌空隙处射箭,就惨了,貌似当时克拉苏的罗马军团就是这样栽倒在中亚的。。
罗马军团的马其顿方阵可谓是发展到了极点~~侧翼增设骑兵保护。弃用长枪,改用标枪和短剑。盾牌面积减小,增加灵活性同时可以举起保护上方。
罗马军团的方阵从前往后依次为壮年兵,青年兵,老年兵组成。方阵可灵活变化。进攻时先有方阵后的弩炮,投石机进行远处杀伤,并震慑敌人。随后是弓箭手方阵的箭,再由中间的青年兵投掷标枪。同时前方的壮年兵用盾牌压制敌人的冲锋。并用著名的罗马短剑砍杀敌人。
就算鼎鼎大名的罗马军团,最盛时期也就几万人而已,和战国时期交战各方几十万大混战的局面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马其顿人劳师远征,打到恒河流域,军队上下早以无心恋战,看到鹗鱼还以为回到埃及。而且古代西方又不重视远程兵器的发展,战象这种东西对于步兵方阵的压制实在太强了。
秦军最著名的要算箭阵,秦军的大弩可是很出名的。马其顿方阵因为不灵活,所以对士兵的素质要求极高,要是其中一人没配合好,很可能酿成大祸。相比之下古中国的步兵素质可能要差一点吧。
到了汉朝基本都是骑兵为主了~
不过可以说,骑兵是马其顿的天敌,匈奴横扫欧洲基本就可以证明~~
罗马军团的三列阵与马其顿方阵,希腊枪阵又不同。。。

不过更加灵活,对地形的适应能力更高。。。

而且标枪这东西对付密集枪阵非常奏效。。。

尤其是对付盾牌很奏效。。。

而和许多人理解不同的是。。。

弓箭对付防护严密的枪阵是不太好用的。。。

弩箭的话,也得力量的弩很大才行,但是蹶张弩远距离射击恐怕都不太够用。。。得弩炮小型床弩之类才行。。。不过携带性又是问题。。。
而罗马军团几乎完全是针对密集枪阵而设计的。。。

标枪破盾,而一但手持短剑大盾的罗马兵迫近身前的话,那些手持超长枪的战士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这也是罗马军团战绩辉煌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的许多对手都喜欢摆密集枪阵。。。

但是一旦面对未知的对手,他们一样麻烦,先是打仗毫无章法日耳曼人,但是随着日耳曼人不断学习罗马的技术战术,反倒容易对付了。。。但是遇到了帕提亚的骑兵战术,罗马人的军团就是一筹末展。。。
fspo 发表于 2011-5-18 21:51


    马其顿方阵在欧洲的确是没有对手的,但是你并不知道,象兵,骑兵,这些部队真正的威力并不是砍过来的马刀,而是万马奔腾,OR 万象奔腾,呼啸而来的冲击力。是的,你的长枪再长,但是在长枪后面的人仍然是血肉之躯,一头重达数吨的战象奔跑冲锋的时候,时速远远超过人类的跑步的速度,非洲象追击汽车时的极速可以达到40公里/小时,即使是亚洲象,也可以达到30公里/小时的速度,试想,如果一头数吨重的战象向马其顿方阵冲过来的时候,会有多么可怕的动能?任何血肉之躯都无法承受这样凶猛的冲撞的,即使杀死了这头战象,你的阵型也被破坏掉了,而没有阵型的马其顿士兵面对第二波,第三波冲撞过来的战象,只有被屠杀的份。
   因此象阵绝对不是可以在平原上正面对抗的玩意。明白吗?世界上所有可以大破象阵的军事家,都是从侧面打击象阵,使其散乱,破坏其指挥系统,让象阵彼此之间内乱,消弱其冲击力,才能够战而胜之。或者将象群引向无法发挥其冲击的地势,例如崎岖的丘陵地形,茂密的森林地形,然后分割包围,各个击破。至于说点火恐吓战象,这更是无稽之谈,战象绝大多数都是受到严格训练的大象,消除对火的畏惧感就是训练大象的第一步。火攻象阵的方法必须要有爆炸性武器做基础,也就是说,需要有火药,以巨大的声响效果惊动没有受过爆炸性火器训练的大象。或者是使用带火的巨型攻城弩,来刺穿坚固的象皮。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综上所述,马其顿方阵是欧洲平原作战的方阵战术,它并不适合用来对抗敌方有组织的大规模重装骑兵冲击或者有组织的象兵冲击,如果解散开来,那就不是马其顿方阵了,而马其顿方阵也米有火药武器作为反制大象的杀手锏,因此面对象兵失败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事实上,冷兵器时代的平原野战王者,永远是铁木真麾下的蒙古突骑,他们可以有效的对付所有冷兵器时代的任何野战战术,从你无法想象的时间发动猛烈的一击,在你松懈的时候驱散你的阵型,这才是冷兵器时代骑兵运用的最高战术。任何其他战术,不论有多么奇思妙想,都无法撼动这种战术的优势地位。
大象连非洲黑叔叔都打不过,还去跟正规部队的长枪阵硬拼,搞笑吗?

大象的用处就是吓唬那些没见识的土鳖,让他们以为是什么怪兽,打乱他们的阵型
碰上秦国会被断粮道的。。。
大象太聪明,它才没那么傻 冲上去送死呢。
ppok 发表于 2011-5-19 00:19


    如果是发情或者受惊的疯象呢?
游骑兵不骑马 发表于 2011-5-19 00:24


    会被标枪箭弩长矛桶成刺猬

马其顿方阵在欧洲的确是没有对手的,但是你并不知道,象兵,骑兵,这些部队真正的威力并不是砍过 ...
KingofSword 发表于 2011-5-18 23:49



多看点书吧,不要像某些良青历一样张口就来真相。   

春秋
春秋楚吴某仗,用火攻干翻战象
北宋和南唐某仗,直接用床弩将大象干翻(这个最省事)
元朝和缅甸某仗,用强弓持续密集射击将大象干翻

印度孔雀王朝号称有9000战象,最后还不是被游牧民(大月氏)干的服服帖帖的。

不是"象阵绝对不是可以在平原上正面对抗的玩意",而是象阵在平原上根本不上不了台面。
马其顿方阵在欧洲的确是没有对手的,但是你并不知道,象兵,骑兵,这些部队真正的威力并不是砍过 ...
KingofSword 发表于 2011-5-18 23:49



多看点书吧,不要像某些良青历一样张口就来真相。   

春秋
春秋楚吴某仗,用火攻干翻战象
北宋和南唐某仗,直接用床弩将大象干翻(这个最省事)
元朝和缅甸某仗,用强弓持续密集射击将大象干翻

印度孔雀王朝号称有9000战象,最后还不是被游牧民(大月氏)干的服服帖帖的。

不是"象阵绝对不是可以在平原上正面对抗的玩意",而是象阵在平原上根本不上不了台面。
KingofSword 发表于 2011-5-18 23:59


   这战术几千年前就有了,关键看谁的战斗力强。
回复 32# 隐形双发歼十改


    真要拿出那么多战象来玩,恐怕国库早就亏空了
    战象的训练周期长,吃得又多又刁,成本高啊
车永学 发表于 2011-5-19 00:47
号称而已,实际上每次打仗能出一百只大象(我还没看到这么多的)就是极限了。
搞征服搞扩张一味攻城掠地却不准备好下一步措施,越是所向披靡,杯具来得往往越快
隐形双发歼十改 发表于 2011-5-19 00:33

第一个,你说的这些战例是正面在平原上对抗战象冲锋么,你说的这些战例恰恰是我后面说的对抗战象有效的方法,你凭什么说我张口就来??第二,战象有组织的冲锋,是可以用正面迎击的战术进行抵挡的么?不用架拒马,不用侧击法?就用正面对抗?第三,你说战象无法大规模投入战斗,这倒是真的,但是那也是国力限制,此外游牧民击败战象肯定靠的是蒙古突骑战术,也就是歹射法取胜的,这是骑兵运用的最高境界,是叫你正面去拼么?题目是什么?马其顿方阵对阵战象,你以为马其顿方阵骑兵的机动性?有巨弩兵的远程打击力?有强弓快射的打击力量?大哥,好好看清楚我论述的要点,别瞎BB。
回复 35# 隐形双发歼十改


   首先明确一点,象兵不是军事作战的王道,但是使用得当收益也很大,象兵作战一定要有配合作战的轻骑兵,以象兵当做重骑突击,轻骑兵抄掠两翼,后阵要有射手辅助,此外为了防止战象临阵退缩,要把战象的眼睛蒙起来,只要运用得当,象兵是有作为的。象兵不是没有缺点,它需要多兵种协同作战,在合成作战中,它可以充当陷阵的突击力量。但是跟重骑兵一样,一旦它失去的冲击力,它的缺点立刻就会显示出来。此外象兵消耗很大,什么9000头战象,一个国家能支持900头训练有素的战象都是极限了,再加上机动力不足,运用又有多种困难,因此象兵绝对不是军事作战的王道。
对于一个存在数千年的兵种,无视其力量是不可取的,真正的军事家,都是正视象兵的优点与缺点,充分利用手中的力量来加以巧妙的对抗,绝对不是从正面去冲击战象冲击阵,那百分之百是送死。

回复  星汉天空


    以秦军弓弩的装备情况来看,我觉得马其顿方阵要杯具。
sth997124977 发表于 2011-5-18 23:18



    难道秦军靠的是每人一弓弩用密集的箭雨火力打的六国部队抬不起头才打败六国的?
回复  星汉天空


    以秦军弓弩的装备情况来看,我觉得马其顿方阵要杯具。
sth997124977 发表于 2011-5-18 23:18



    难道秦军靠的是每人一弓弩用密集的箭雨火力打的六国部队抬不起头才打败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