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制是最后的腐败晚餐?瓜分方式何止七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3:36:12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8日13:26 法制晚报
<P>  国际学者否定郎咸平“国有资产流失论” 反腐专家指出“一窝蜂”式国企改制成最佳致富方式。</P>
<P>  邵道生:廉价买“死鸡” </P>
<P>  昨天,《新民周刊》一篇名为“郎咸平你不厚道,有话好好说”的文章迅速被各大网站转载,为“郎咸平现象”再添一把火。国际学者、华东政法学院商学院名誉院长、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总裁顾问汪康懋“感到有社会责任反驳郎的观点”,表示“国资委管辖的160多家大型国企绝对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P>
<P>  “你不觉得更该站在反腐的立场上看待‘郎咸平现象’吗?”社科院研究员、制度反腐专家邵道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问了一句。</P>
<P>  国有资产流失早已成为“共识”</P>
<P>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法晚):你如何看待“郎顾之争”?</P>
<P>  邵道生(以下简称邵):郎咸平“炮轰”格林柯尔后,学术界先是“集体失语”,但实际是在蓄积力量。接着,一些人仓促应战,没多久,学术界、舆论界俨然分成“挺郎”和“倒郎”两大派。</P>
<P>  法晚:对郎咸平的国企改制观点你怎么看?</P>
<P>  邵:细读郎咸平的文章,我感觉他想说的最重要的主题应是“停止以瓜分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为目的的国企改革”,这是我的理解。如果他这样表述主题,“倒郎派”抓不到他的“辫子”。</P>
<P>  法晚: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是不是事实?</P>
<P>  邵:“倒郎派”有个共同的悲哀,即面对是不是存在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问题,习惯了“政治性思维”、“政治性判断”,什么“主流是好的,问题是次要的”,什么“善待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什么“学者不能把企业家作为敌人”等,但对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到什么程度,根本拿不出数据来。正因如此,他们一直回避国有资产流失的事实存在。我的《七论“将国资当作‘唐僧肉’的改制必须改回去”》发表后,人民网出现数千条“控诉式跟帖”,即便是国资委, 国有资产流失的普遍性也已成为“共识”。</P>
<P>  最快发财方式就是变“国”为“私”</P>
<P>  法晚:你有没有注意到,“倒郎派”中很大一部分是著名经济学家?</P>
<P>  邵:一些与利益集团的利益密切相联的前卫经济学家,不去基层调查,只在书斋里大谈不合国情的洋理论,以影响地方高层决策为己任,这是非常危险的。</P>
<P>  法晚:国企改制中的腐败有多严重?问题出在哪里?</P>
<P>  邵:应该说,我们的国企改革是在没有充足理论、足够经验下进行的,更是在一些前卫经济学家鼓吹下进行的,因而带有一窝蜂的特征,最明显的“症状”是:当高层想了解改制进行得如何时,一些地方的国企已被卖得差不多了。</P>
<P>  法晚:怎么理解一窝蜂现象?</P>
<P>  邵:一些地方政府将改制作为终极目标,为改制而改制,甚至置国家文件于不顾暗箱操作。最终结果是什么?一位亿万富翁说过一段话:“今天,最有效、最快的发财致富方式,就是将国有资产变成我口袋里的钱,国家的钱实在太多了,没有谁数得清,也没有谁能看守得天衣无缝,实际上,许多看守国有资产的人并不反对把国家的钱放进我的腰包里。”因此,中国富豪的冲刺速度世界第一,最新的年度全球财富报告称,中国已有24万人成为千万富翁,掌控近万亿美元财富。什么原因?哪怕是次要的,也与一窝蜂式的国企改制有关。</P>
<P>  国企改制腐败监督重点</P>
<P>  法晚:国企改制中的腐败是个别现象吗?</P>
<P>  邵:山西运城市2.3亿元国资一夜“大缩水”,被一家民企以6410万元收购;上海一家国企老总借改制之名,施展“腾挪大法”化公为私,侵吞国有资产上千万……有的经济学家说,这只是个例,但如果反问有数据证明是个例吗,恐怕他们又会集体失语了。</P>
<P>  两个省级检察院的数据证明,国企改制中的腐败已发展到相当程度。第一,国有、集体资产改制中的流失现象,已成为江苏省检察机关近年查办职务犯罪案的重点;第二,今年上半年,浙江省检察机关查办涉案金额50万元以上职务犯罪案78件,其中涉案金额最大、人数最多的,都发生在企业改制期间。从某种意义上说,国企改制已是“最后一顿丰盛的、免费的、权力性的腐败晚餐”。</P>
<P>  法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P>
<P>  邵:原因很多,但与一些前卫经济学家的“代价论”有关。何谓“代价论”?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为达到改革目标,必须牺牲一代人,而这一代人就是3000万老工人。”另外,什么国有经济应“靓女先嫁”,什么社会利益重新分配、调整的原则应向“精英”倾斜等等,好像国有企业就是烫手的山芋,非得贱卖、甩卖出去不可。</P>
<P>  八仙过海腐败何止“七招”</P>
<P>  法晚:郎咸平“炮轰”顾雏军,指出他的“七招”,你怎么看?</P>
<P>  邵:顾雏军是不是真实施了这“七招”我没有发言权,但郎咸平的“七招”论却活龙活现地说出了国企改制腐败中的常用招数。</P>
<P>  比如,资本积累中有种“拾死鸡”现象,就是说有眼光的人看到一个企业败落但内质尚可,在其濒临倒闭时介入,只花很小的代价就能得到这个企业,经过一番运作后,让这个企业再现生机,这样,无论是自己经营或再度出手,“拾鸡人”都将赚上一笔。郎咸平的“七招”就指出,国企的“有权人”,把好好的鸡搞得半死不活,然后把它当作死鸡贱卖给自己,到手后或再出卖,或让它恢复成活蹦乱跳的鸡,个人资产转眼间迅速膨胀。其实,国企改制中的腐败招数何止这“七招”,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P>
<P>  法晚:这意味着你完全赞成郎咸平的观点?</P>
<P>  邵:我并不赞成郎咸平的所有观点,但他抨击国企改制中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观点,我非常赞成。</P>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8日13:26 法制晚报
<P>  国际学者否定郎咸平“国有资产流失论” 反腐专家指出“一窝蜂”式国企改制成最佳致富方式。</P>
<P>  邵道生:廉价买“死鸡” </P>
<P>  昨天,《新民周刊》一篇名为“郎咸平你不厚道,有话好好说”的文章迅速被各大网站转载,为“郎咸平现象”再添一把火。国际学者、华东政法学院商学院名誉院长、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总裁顾问汪康懋“感到有社会责任反驳郎的观点”,表示“国资委管辖的160多家大型国企绝对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P>
<P>  “你不觉得更该站在反腐的立场上看待‘郎咸平现象’吗?”社科院研究员、制度反腐专家邵道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问了一句。</P>
<P>  国有资产流失早已成为“共识”</P>
<P>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法晚):你如何看待“郎顾之争”?</P>
<P>  邵道生(以下简称邵):郎咸平“炮轰”格林柯尔后,学术界先是“集体失语”,但实际是在蓄积力量。接着,一些人仓促应战,没多久,学术界、舆论界俨然分成“挺郎”和“倒郎”两大派。</P>
<P>  法晚:对郎咸平的国企改制观点你怎么看?</P>
<P>  邵:细读郎咸平的文章,我感觉他想说的最重要的主题应是“停止以瓜分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为目的的国企改革”,这是我的理解。如果他这样表述主题,“倒郎派”抓不到他的“辫子”。</P>
<P>  法晚: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是不是事实?</P>
<P>  邵:“倒郎派”有个共同的悲哀,即面对是不是存在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问题,习惯了“政治性思维”、“政治性判断”,什么“主流是好的,问题是次要的”,什么“善待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什么“学者不能把企业家作为敌人”等,但对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到什么程度,根本拿不出数据来。正因如此,他们一直回避国有资产流失的事实存在。我的《七论“将国资当作‘唐僧肉’的改制必须改回去”》发表后,人民网出现数千条“控诉式跟帖”,即便是国资委, 国有资产流失的普遍性也已成为“共识”。</P>
<P>  最快发财方式就是变“国”为“私”</P>
<P>  法晚:你有没有注意到,“倒郎派”中很大一部分是著名经济学家?</P>
<P>  邵:一些与利益集团的利益密切相联的前卫经济学家,不去基层调查,只在书斋里大谈不合国情的洋理论,以影响地方高层决策为己任,这是非常危险的。</P>
<P>  法晚:国企改制中的腐败有多严重?问题出在哪里?</P>
<P>  邵:应该说,我们的国企改革是在没有充足理论、足够经验下进行的,更是在一些前卫经济学家鼓吹下进行的,因而带有一窝蜂的特征,最明显的“症状”是:当高层想了解改制进行得如何时,一些地方的国企已被卖得差不多了。</P>
<P>  法晚:怎么理解一窝蜂现象?</P>
<P>  邵:一些地方政府将改制作为终极目标,为改制而改制,甚至置国家文件于不顾暗箱操作。最终结果是什么?一位亿万富翁说过一段话:“今天,最有效、最快的发财致富方式,就是将国有资产变成我口袋里的钱,国家的钱实在太多了,没有谁数得清,也没有谁能看守得天衣无缝,实际上,许多看守国有资产的人并不反对把国家的钱放进我的腰包里。”因此,中国富豪的冲刺速度世界第一,最新的年度全球财富报告称,中国已有24万人成为千万富翁,掌控近万亿美元财富。什么原因?哪怕是次要的,也与一窝蜂式的国企改制有关。</P>
<P>  国企改制腐败监督重点</P>
<P>  法晚:国企改制中的腐败是个别现象吗?</P>
<P>  邵:山西运城市2.3亿元国资一夜“大缩水”,被一家民企以6410万元收购;上海一家国企老总借改制之名,施展“腾挪大法”化公为私,侵吞国有资产上千万……有的经济学家说,这只是个例,但如果反问有数据证明是个例吗,恐怕他们又会集体失语了。</P>
<P>  两个省级检察院的数据证明,国企改制中的腐败已发展到相当程度。第一,国有、集体资产改制中的流失现象,已成为江苏省检察机关近年查办职务犯罪案的重点;第二,今年上半年,浙江省检察机关查办涉案金额50万元以上职务犯罪案78件,其中涉案金额最大、人数最多的,都发生在企业改制期间。从某种意义上说,国企改制已是“最后一顿丰盛的、免费的、权力性的腐败晚餐”。</P>
<P>  法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P>
<P>  邵:原因很多,但与一些前卫经济学家的“代价论”有关。何谓“代价论”?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为达到改革目标,必须牺牲一代人,而这一代人就是3000万老工人。”另外,什么国有经济应“靓女先嫁”,什么社会利益重新分配、调整的原则应向“精英”倾斜等等,好像国有企业就是烫手的山芋,非得贱卖、甩卖出去不可。</P>
<P>  八仙过海腐败何止“七招”</P>
<P>  法晚:郎咸平“炮轰”顾雏军,指出他的“七招”,你怎么看?</P>
<P>  邵:顾雏军是不是真实施了这“七招”我没有发言权,但郎咸平的“七招”论却活龙活现地说出了国企改制腐败中的常用招数。</P>
<P>  比如,资本积累中有种“拾死鸡”现象,就是说有眼光的人看到一个企业败落但内质尚可,在其濒临倒闭时介入,只花很小的代价就能得到这个企业,经过一番运作后,让这个企业再现生机,这样,无论是自己经营或再度出手,“拾鸡人”都将赚上一笔。郎咸平的“七招”就指出,国企的“有权人”,把好好的鸡搞得半死不活,然后把它当作死鸡贱卖给自己,到手后或再出卖,或让它恢复成活蹦乱跳的鸡,个人资产转眼间迅速膨胀。其实,国企改制中的腐败招数何止这“七招”,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P>
<P>  法晚:这意味着你完全赞成郎咸平的观点?</P>
<P>  邵:我并不赞成郎咸平的所有观点,但他抨击国企改制中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观点,我非常赞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