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古代的服装,请给小白扫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6:03:41
看了不少大河剧和日本古装片,似乎不管啥年代,服装都是一样的,难道日本几千年来服装没啥变化吗?看了不少大河剧和日本古装片,似乎不管啥年代,服装都是一样的,难道日本几千年来服装没啥变化吗?
从9世纪的平安时代到19世纪明治维新前,日本的服装风格变化不是很大,能看出是一脉相传的,宫廷服装则基本从未变化过。9世纪之前就相当不同了。
嗯,所以当初那部《大化改新》里的服饰,很多人不习惯,因为的确差别很大……
《大化改新》

2007972120138745.jpg

2007972132818740.jpg

20079721174899517.jpg

20079721221193146.jpg

20079721185751397.jpg

20079721181976374.jpg

20079721234940640.jpg

20079721243073775.jpg

20079721253612724.jpg

20079721301571535.jpg

20079721291992414.jpg

20079721311432080.jpg

20079721323996683.jpg

20079721351247876.jpg

20079721365954056.jpg

20079721361690500.jpg

20079721355478734.jpg

20079721372557523.jpg

untitled1.JPG

untitled.JPG
谢谢阿凡特,谢谢雪版,不知道还有这么部电视剧,想想看过的基本都是平安以后的剧集。
发式的区别倒是蛮明显的~
百济国王上表曰.....................
这篇谁给谁的 行文称谓字体装裱 是否属实?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3-21 22:47


    这是讲吉备真备的那个片子么?
我们外行人看来有点像新罗的服饰
http://bbs.cqzg.cn/thread-306414-1-1.html
从服饰文化谈谈古代中国人的日本观
         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    陈小法  

前言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国人记载和研究日本的历史也是由来已久。从最早《山海经》[1]出现“倭”的记事,到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的《魏志·倭人传》[2]开始,研究日本的史料主要集中在各时期的正史中。到了明代,由于倭寇骚扰、商品经济发展等原因,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日本研究热”,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研究质量都有很大发展,资料也不仅仅限于官撰正史。但是如果细检历代有关的文献史料,不难发现研究者们对于日本服饰文化的重视性。这是因为服饰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民俗事象,更是一种文化动向。通过它可以感悟到某群体在审美意识变迁、科学技术发展以及文化类型趋向等等方面上的时代气息。因而,它是了解一个民族的一种显在有效的途径。本文以历代中国人记载的日本服饰文化史料[3]为基本素材,对古代中国人的日本观进行探讨。由于元代前后中国人的日本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所以行文分成“元代以前”和“元代以后(明代)”两部分,恳请读者不惜赐教。



一、元代以前

元代为止,记有日本或倭有关国事的正史从最早的《后汉书·倭传》到《宋史·日本国

传》为止,总共有十三部[4],其中的十部或多或少对日本的服饰文化有所描写。具体情况如下(括号里内容为笔者所加):

1、《后汉书·倭传》:

土宜禾稻、麻苎、蚕桑,知织绩为缣布。其男衣皆横幅结束相连。女人被发屈紒,衣如单被,贯头而著之。[5]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2、《魏志·倭人传》:

男子皆露紒,以木绵招头。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妇人被发屈紒,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种禾稻、苎麻、蚕桑、辑绩,出细苎、缣绵。

其年(景初二年)十二月,献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其四年(正始四年),上献生口、倭锦、绛青缣、绵衣、帛布。(泰始二年),献上男女生口三十人,贡白珠五千,孔青大句珠二枚,异文杂锦二十匹。[6]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3、《晋书·倭人传》:

其男子衣以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缀。妇人衣如单被,穿其中央以贯头,而皆被发跣足。俗种禾稻苎麻而蚕桑织绩。[7]

   4、《梁书·倭传》:

民种禾稻苎麻,蚕桑织绩。富贵者以锦绣杂采为帽,似中国胡公头。[8]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5、《北史·倭传》: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其服饰,男子衣裙襦,其袖微小;履如屐形,漆其上,系之脚。人庶多跣足,不得用金银为饰。故时,衣横幅,结束相连而无缝,头亦无冠,但垂发于两耳上。至隋,其王始制冠,以锦彩为之,以金银镂花为饰。妇人束发于后,亦衣裙襦,裳皆有襈。

死者殓以棺椁,亲宾就尸歌舞,妻子兄弟以白布制服。[9]

   6、《南史·倭国传》:

人种禾、稻、苎、麻、蚕桑织绩。男女皆露紒,富贵者以锦绣杂采为帽,似中国胡公头。[10]

   7、《隋书·倭国传》: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其服饰,男子衣裙襦,其袖微小,履如屐形,漆其上,系之于脚。人庶多跣足。不得用金银为饰。故时衣横幅,结束相连而无缝。头亦无冠,但垂发于两耳上。至隋,其王始制冠,以锦彩为之,以金银镂花为饰。妇人束发于后,亦衣裙襦,裳皆有襈。

及葬,殓以棺椁,亲宾就尸歌舞,妻子兄弟以白布制服。[11]

8、《旧唐书·倭国传·日本传》:

并皆跣足,以幅布蔽其前后。贵人戴锦帽,百姓皆椎髻,无冠带。妇人衣纯色裙,长腰襦,束发于后,佩银花,长八寸,左右各数枝,以明贵贱等级。衣服之制,颇类新罗。

朝臣真人者,犹中国户部尚书,冠进德冠,其顶为花,分而四散,身服紫袍,以帛为腰带。

乃遗玄默阔幅布以为束修之礼,题曰“白龟元年调布”。[12]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9、《新唐书·日本传》: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其俗椎髻,无冠带,跣以行,幅巾蔽后。贵者冒锦;妇人衣纯色裙,长腰襦,结发于后。至炀帝,赐其民锦线冠,饰以金玉,文布为衣,左右佩银蘤,长八寸,以多少明贵贱。

朝臣真人者,犹唐尚书也,冠进德冠,顶有华蘤四披,紫袍锦带。献大幅布为贽,悉赏物贸书以归。西南直越州,有丝絮、怪珍云。[13]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10、《宋史·日本国传》:

产蚕丝,多织绢,薄致可爱。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纳白细布五匹。红丝、泥障。询其风俗,云妇人皆被发,一衣用二三缣。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熙宁五年,有僧诚寻至台州,诚寻献琥珀所饰念珠,及青色织物绫。[14]

经过对以上史料的梳理,可以发现,随着对日本服饰文化知识认识的提高,中国人的日本观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1、从《后汉书·倭传》到《梁书·倭传》为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国人认为:日本种植物主要是麻苎、蚕桑,知织绩为缣布;而男人的服饰大都是“衣以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缀。”颇似中国僧侣用的袈裟。对于日本人的这一肖像,在《魏志·倭人传》成书后三百年的南北朝时代,由梁元帝萧绎所编《职贡略》中也可得到进一步证实。该书有来梁朝贡的各国使节的画像,其中的倭国使节,双手握于胸前,头缠布巾,肩披布和腰缠布都分别系结于前,跣足前行。这一服饰形态,与以上史料中所述的内容非常相似。而妇人则“衣如单被,穿其中央以贯头,而皆被发跣足。”即常说的“贯头衣”。应该说,这一记载的可信度也是比较高的。在奈良县坪井遗址出土器绘上也有贯头衣的图案。又传闻香川县出土的铜铎绘画上的人物形象,是用三角形来表示,这是为了表现穿着贯头衣的人物姿势。至于“冠”,在《魏志·倭人传》中有“以木绵招头”,即普通百姓都可以戴帽子,到了《梁书·倭传》则有“富贵者以锦绣杂采为帽,似中国胡公头。”的记载,可见“冠”不仅在质地、美观程度上都有了很大发展,而且成了身份的象征。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一时期邪马台国在短短的二十七年中,给魏的三次贡物由景初三(239)年的“班布”(细苎布)经正始四(243)年的“倭锦”到泰始二(266)年的“异文杂锦”,这个随时代不同而逐步高级化的过程,使得我们在惊叹日本纺织技术日新月异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日本处心积虑的“事大”之心。

2、从《北史·倭传》到《隋书·倭国传》为第二阶段。和前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日本为加强皇室统治、排除豪族力量,使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不仅在政治制度上仿效中国,在文化上也直接与隋唐文化相交通。纵观历史,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朝代所处的历史环境与社会环境,都决定着当地当朝的政治,而政治本身又反过来作用于文化领域,从而也影响服饰并发生变化。那么在日本具体表现为:男人的服饰由以前比较随意的“横幅结束相连,略无缝缀”成了 “衣裙襦,其袖微小”,即分成了裙子和短袄。富者还穿上了鞋子,形状“如屐形,漆其上,系之于脚。”而妇女的着装也有了很大变化,由原先的“贯头衣”改成了“妇人束发于后,亦衣裙襦,裳皆有襈”。可见,这时期的日本服饰实用与美观得到了进一步统一。至于“冠”,则出现了一种由大王制定并与官衔等级相联系的“色冠”,一般庶民无权使用。虽然在原料上和以前富者戴的没多大变化,仍以“锦彩为之”,但它“以金银镂花为饰”,比以前更富装饰性。从以上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政治上律令制的采用,在服饰上也相应地追随唐服,表现出一定的法度和节奏感,并确定了着装限制,认为服饰不可以无分贵贱、随意为之,这也是儒家服饰观的基本准则。但值得注意的是,和其他文化一样,到了日本的唐式服饰,也表现为模仿与创新的高度统一。另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色彩禁忌”现象,即用不同颜色的冠代表不同等级的官衔,用白布来制丧服等等。

3、从《旧唐书·倭国传·日本传》到《宋史·日本国传》为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中国人认为日本服饰大致上可以分成普通百姓和高官显贵两大类。普通男子的服饰都以“椎髻,无冠带,跣以行,幅巾蔽后”为主。而“妇人衣纯色裙,长腰襦,结发于后。至炀帝,赐其民锦线冠,饰以金玉,文布为衣,左右佩银蘤,长八寸,以多少明贵贱。”可见,妇女的服饰在配色、款式以及附件上都有了较大发展,并以服饰分贵贱。而象粟田真人[15]这样的高官,则是“冠进德冠,其顶为花,分而四散,身服紫袍,以帛为腰带。”显得十分华贵,与普通百姓完全不一样。当然,遣唐使的粟田真人之所以如此打扮,除了表示自己的身份外,还隐藏着更为深层的用意。元代以前,日本在中国人的眼中那是一个“神仙之乡”、“宝物之岛”、“礼仪之邦”、“理想的乌托邦”,而那里的人民则大都是“好学之士”、“美貌君子”等等。形成这种观点,在隋唐以前主要是来自各种传闻中的“虚象”,隋唐以后,则主要来自众多遣唐使的“实象”。为了能让日本在众多国家中胜出一筹,日本朝廷把个人的形象或容貌作为选取使节的一个重要条件。这种取悦手段也正好迎合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服饰观。“佛要金装,人要衣装”,一个容貌堂堂的使节再配上华贵得体的服饰,更是相得益彰。事实证明,日本的这种策略确实给唐朝留下了“礼仪兼得的君子之国”之印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二、元代以后

自从9世纪末遣唐使的历史落下帷幕,五代及宋元中日之间停止互派政府使节,于是隋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唐时期形成的彬彬有礼、孜孜好学、容貌秀美、举止文雅的日本人形象,逐渐化为遥远而苍白的记忆。[16]由于元朝两次征日的失败以及倭寇的横行,中国人的日本观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由原先美好的印象变成了凶恶狰狞的倭寇之国。到了明代,这种观点不仅没有减弱,反而随着倭寇的肆虐,丑化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称日本人为“凶恶”、“狡诈”、“妖怪”等等,吵架时如拿“倭寇”来骂人那可是最高级别了。本节就以明代人的日本观为中心进行阐述。众所周知,明代中日关系具有很大的一个特点,一方面政府派遣的使节频频往来,他们大都具有以前使节那种博学谦虚、仪礼双全的优点;另一方面是穷凶极恶、好战狡诈的倭寇不断肆虐。以上两方面始终交织,使得明、日两国关系复杂化。然明代这种多重的日本像同样在该时期的服饰文化史料中能够找到折射。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1、三幅日本人像

到了明代,不仅有大量文献记载日本情况,描绘日本人的美术作品也应运而生。以下就是三幅比较有代表性的日本人像图。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图1《万宝全书》中的日本人像     图2《三才图会》中的日本人像     图3《东夷图像》中的日本人像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观上图,《万宝全书》中的日本人像为上半身全裸,跣足,下身着裙,身体肥壮,肩扛凶器,一幅“野人样”[17](图1)。而《三才图会》中的日本人像,就与前者完全不同,图中的日本人看上去一脸慈祥的表情,服饰整洁,脚蹬靴子,双手合拢,一幅彬彬有礼的样子(图2)。但有趣的是,前两幅画像虽然迥然不同,但旁边的注解却几乎一样,都称他们为“倭寇”。第三幅日本人像与图1属同一类型,但从两者的服饰来看,后者遮住身体的部分更多了一些,可见其身份和地位都与前者有着区别;从两者的表情和神态来看,后者显得苍老但更加狰狞和阴险,活生生的一副老奸巨滑样。再从两者的动作来看,前者扛着倭刀正在行走状,而后者却一手持刀一手卷袖,随时准备行凶杀人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图2是明代人眼中的日本使者或普通百姓形象,而图1和图3实际上就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倭寇形象。换句话说,把图1看成是嘉靖时期骚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的话,图2很有可能就是壬辰时期的侵朝大魔头——丰臣秀吉的写照。

如果将以上几幅画孤立起来看,会有一种盲人摸象之嫌,但用联系的眼光看,可以发现它们相互之间并不独立,而是有内在必然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是同一人物的两个侧面,是这一时期“半商半寇”、“亦贡亦抢”的日本人狡诈性的真实写照。

关于明代的倭寇图像,最著名的当然要数是《倭寇图卷》[18],该画卷中的倭寇下身赤裸、光头跣足、肩扛刀枪、身缠斑衣、面目狰狞;头目手执扇指挥,兵卒嘴吹螺传讯;群盗放火抢掠时凶相毕现。这些画面同以上两幅画大致吻合,都直观地反映出明人眼中的倭寇形象。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2、文字史料

服饰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之一,人之所以成为社会的或文化的人,与服饰有着密切的关系。服饰的物质性和精神性[19]能够反映主体的人格、性别、社会地位、经济力量以及文化修养等等内容。因此,明代人在描述和记载他们眼中的日本人时,也总是自然而然的涉及到服饰。

明太祖朱元璋在《倭扇行》中有这么一段话:“断发斑衣以为便,浮辞常云卉服多。褶裤笼松诚难验,君臣跣足语蛙鸣。”[20]这字里行间似乎看到了一个滑稽而又尚未开化的日本人像,因而,这段文字也是对朱元璋“鄙俗”日本观的一个生动展现。

诸葛元声在《两朝平攘录》中认为日本人的服饰是:“男女服染青质白纹。男衣过膝而止,女人衣如单被,穿其中以贯头。皆被发跣足,拔眉黛额。”[21]显然,这说的是日本普通百姓的形象。实际上这时的日本服饰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作者仍一味因袭早期史料。这种不思求新、求实的现象,当代作家周作人曾经概括过:“中国人原有一种自大心,不很适宜于研究外国的文化,少数的人能够把它抑制住,略为平心静气的观察,但是到了自尊心受了伤的时候,也就不能再冷静了。”[22]明代人同样染有这种“风习”,因而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卷六“日本妇饰”中这样写道:“倭国妇人不裹足,发长,散披在后,至梢皆剪截极齐。服饰有扇子锦。”可见,李诩眼中的日本妇女不仅不用裹脚,其飘逸高贵状也不亚于国人。

在明代研究日本的著作中,不能不提到的一本书就是李言恭、郝杰合著的《日本考》。在该书中,对日本人的服饰首次作了大篇幅的记载:

“男子断发魁头,黥面文身。衣伊襦。横幅结束,皆无缝缀。上古,足多跣,首无冠;中古及今,皆设其履,名曰法吉木那,形如屦,漆其上,面系其足;寒置短袄皮,袜名曰单皮。一身以纸表成,上平天,下横阔,夹青纸一幅,掩其谷道。以布或绸缝成小袋,囊其玉茎,名曰法檀那和皮,上穿其裤,微露夹纸。但遇时节、会亲友、赴宴,穿方袖长大敞衣,袖下以彩线为襦。若官长,腰用段绢四层缝连一带,阔四寸,长丈余,拴之,名曰和皮,其首戴斜方段帽,若黍角形,名曰蒲西,以线带拴于地阁,因无发,恐冠不正耳。庶人衣服同,无绢,腰用颜色线结成带,阔寸余,长丈二,拴之,亦曰和皮,以便带刀出入之故。凡出,倘遇亲友生者于途,则卸其履,令从者执之跣足而过;无从者,则手携履而行,离其座处始复穿履。若生者见其来,人遂起立,则行入穿履搓掌而过,是为恭敬也。女子富贵者披发屈紒,贫常以发束髻,以便工用。首不用金银为饰,耳无环,梳妆面粉唇脂。富贵以金银造簪,宝物挽发,名曰革眉素若。贫者以铜锡骨用早簪,其名同。手间用戒指,名曰衣皮揩泥。衣如单被穿其中,贯头而着之。短绢衣名曰骨耸地,布曰吉而木那。下身亦衣裙襦,名曰加福。寻常内不着裩,凡出入,庶人之妇无轿,乘马始穿其裤,以备露形。其足不裹,任其生成,亦无脚带缠之。鞋以皮染彩裁条,结如凉鞋,底用皮包席,名曰恭蛾,又曰十吉利。”[23]

从以上的描写可以看到作者眼中的日本乃是一个等级分明、服饰怪异、行为繁缛的民族。
那个时代的日本人感觉确实不一样。
那个时代的日本人感觉确实不一样。
情比金软 发表于 2011-3-22 11:19


主要是讲中臣廉足和苏我入鹿之间的种种纠葛……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11-3-22 09:00


    因为这部电视剧总共才两集,属于难得的短片,所以知道的人不多……
zhepro 发表于 2011-3-22 10:19
未必准确。大化改新能够不拍成平安以后的东东已经很不错了,早期的有很多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情NHK也无法搞定。
里面登陆的700唐军的装束我没有图片(我记得也就一个镜头而已),不过也和我们熟悉的唐野战部队不一样(当然,不排除外交礼仪护卫部队穿得花哨些的可能性)。
其实,我一直觉得,《大化改新》里的日本贵族服饰,很类似于老版《济公》那个年代里中国电视剧里的员外啊家丁啊之类的服饰。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3-22 19:14


    那个仪仗队的行军方式很让人蛋疼...........不累么?
VERYCD有雪版说的那部电视剧的下载。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3-22 19:14


    请问,可有唐野战部队的图片看否?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3-22 19:14

唐使出使倭国怎么可能带700护卫军呢?史书上没有记载啊
隼鹰 发表于 2011-3-22 21:27

这不就是要体现唐的强盛嘛。日本拍片子未必是以正式为准的。话说,到今天不是还有人在说圣德太子根本就不存在嘛……
NBGI 发表于 2011-3-22 21:15
以前老周等好几位贴了那么多有关盔甲的壁画什么的,不是有唐朝的嘛……
情比金软 发表于 2011-3-22 20:03

这问题你其实可以联想一下《天与地》里武田派出的诹坊神军的行军方式,那方式也很累……


推荐本电子书 日本古代服饰图集 空愁居博客下载 http://he3hai.blog.163.com/blog/static/410254200610238361132/

5371386980569482886.jpg

推荐本电子书 日本古代服饰图集 空愁居博客下载 http://he3hai.blog.163.com/blog/static/410254200610238361132/

5371386980569482886.jpg
隼鹰 发表于 2011-3-22 23:21

怎么下载啊,老兄:D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11-3-22 23:40

难道链接过期了?我这上传不了大容量附件啊
倭人没有创造力,但学习能力强。学会一种东西后千年不变,因为不知道怎样创新。
回复 16# 雪千寻


    我说呢,怎么看那么眼熟
美名扬 发表于 2011-3-23 11:10

也不是说一点没有创新。平安中期以前主要用批甲、短甲,在平安中期之后就更多地用大铠适应贵族骑射(和我们平时说的骑射概念有别),为了适应低等步兵(和后世的足轻有一些区别)则搞了腹当和腹卷,再后来又搞出了具足适应战国时期的战争,而到了江户时代,又将礼仪作用更强的大铠重新搬回来。这些说明其实日本不是不变,而是需求的变化不强……

对于没完没了的村镇级别对抗为主的战争,这需求变化大的话,倒是件奇怪的事情了……
还是大奥蕾乱比较好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