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家乡传统武术的一些轶事,兼论传统武术无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46:03


从别的地方转的,比较长,但是有些内容很好,尤其是后面关于传统武术与现代散打拳击泰拳的论述

从别的地方转的,比较长,但是有些内容很好,尤其是后面关于传统武术与现代散打拳击泰拳的论述
老家是福建闽东的,因为福建是南少林所在地,虽然南少林大概在清初因为至今说不清楚的原因消失了,虽然南少林具体是在莆田还是泉州还没有定论,虽然南少林是一座寺庙还是一堆寺庙总称也还没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南少林就是在福建,加上消失的历史也还不算久远,所以家乡自然就会有许多和南少林有关的地方武林传奇,我没练过武术,但是很幸运的是祖屋隔壁有个早年就在地方声明显赫的老辈地方武林高手,论起辈分,他是我叔公辈。加上小时候我长的比较可爱憨厚,所以老人家比较喜欢,也多多少少的从他嘴里了解了一些传统武术的内容。叔公大约出生于1905年,因为他说过比我爷爷小6、7岁,我爷爷大约是1898年出生的(因为我曾祖父1901年去法国当华工,我伯父小时候听我爷爷说,当时爷爷4岁,古人都是算虚岁的,所以大概推测是3周岁),因为小孩子不会太关注老人的年龄,现在只能靠回忆推测。
  
  清初的时候南少林被毁,具体原因现在也没有准确的定论,但传说和现在的考古推测,都是跟政治有关,所以许多的南少林高手四下流落在民间,我老家闽东因为山海结合,既沿海,又是山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所以估计也是比较适合通缉犯藏匿。所以就留下了许多南少林武系的种子,加上山区交通不便,对外交流少,这些武术许多都是以家族或者村寨的形式传承,大多都能很好的保持着原始面貌。前段事件中央电视台在介绍中国传统武术系列节目时候,南少林拳系的一个虎尊拳拍摄地就是闽东的屏南县际下村,代表人物就是甘姓族人。据老家的人说当时地方总共推荐了三个地方,其中一个就是我老家镇上的金斗洋畲族村,了解福建少数民族史的朋友,可能知道这个村子,文献资料对这个村的介绍一般都是“畲族武术的代表”,或者南少林武术的活化石,因为根据地方志记载,该村武术就是源自藏匿在该村的南少林武僧。中央台拍摄的际下村的武术在我们镇上也很出名,际下村跟我们隔壁县,从老的山路走,大约60公里,老辈人口里,“际下的师父”,也是武林高手的代名词。这些农村因为交通不便,所以长久以来都是内部传承,学武多为保护村寨,防流寇土匪的,所以多以集体习练方式传承,加上村子小,都是七亲八戚的,也没什么门户之见,反而能够比较完整的保存了古南少林拳系的一些特点。只是由于文革期间禁武,和改革开放后,受到社会发展的冲击,到我们这一代基本都断了,没什么人去认真深入的学习了。现在还能比较完整掌握套路和训练方法的人基本都不在了,会个三招两式的也大多年过花甲了(多数都是文革前学点基本功,文革中偷摸练一点)。80年代初期,也还有一些日本的武术团体来寻过根。
  
  说了上面这些,其实并无卖弄之意,只是为后文做一些必要的环境说明,因为我自己并没有学过什么武术,只是因为周边有这样的环境,小时候听一些故老传说,进行的整理。
  
  现在回头说一下镇上的传统武术,根据现在的回忆,和一些视频媒体上武术动作的对比,大体上我们镇老辈人多数都会耍两下的拳法,应该是南少林五祖拳中的白鹤拳,还有虎拳,龙拳,四门打,狗拳(地术犬法),咏春拳等,以四门打和白鹤拳为主。器械类基本都是南少林五尺棍,也就是所谓的齐眉短棍。棍法多为四门棍法,步法多为不丁不八的典型南少林拳系步法,我老爹当年也练过2年基本功马步,从此以后,他的鞋都是前脚掌内侧磨损最为严重,泡沫质鞋底的拖鞋痕迹最明显,穿上个把月脚掌内侧的厚度就只剩下脚掌外测的一半了。马步的练习方法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静止马步,马步和一些香港电影里表现的四平马不一样,一般都是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腿部成半蹲状态,大腿和小腿约成110度角左右,并不是垂直的。双脚内扣,上身挺直,拳收腰间,双眼平视,师父要求从后面看过去,整个下身马步就像一个门的形状一样,用现在专业术语说就是,马步的俯视图必须是倒U形,家乡俗语说的,“马坐府头门”出拳时有出声促力的要求,但并不是张开嘴巴,嗨,嗨,嗨的那种,而是紧闭嘴巴,收腹提气,气从鼻出,发出的那种短促沉闷的鼻音。第二阶段是行进马步,就是静止马步站的差不多了,就开始行进。所谓行进马步,就是要求以腰为转轴,保持人体中轴线不动,腿部保持半蹲状态直线前进,练熟练之后再进行负重行进训练,所谓负重就是脚上拖着一根毛竹前进,因为毛竹是中空的,可以灌注沙石,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重量。再后面就开始练习脚步横向和交叉移动,中间还有一些其他的力量训练,再后面就练套路,练完这些都属于基本功,除了力气比别人大一些,出拳有力一些,下盘稳定一些以外,还不具备明显的格斗优势。我老爹就是练到这里,就文化大革命了。没练了。不过后续的练法我听我大伯父说过,因为我门家老辈的人也都是练过几下,大伯公还是给人当护院的总镖头,相当于保安队长。
    
  再往下,就看师父对徒弟的看法了。一般师父眼里会把徒弟分成四种,1。传人,2。经济来源,3。传人经济来源兼而有之4。应付任务。动荡年代学武术本来就是防身和混饭吃的。有钱人家孩子学武就是防身为主,没钱人家孩子学武就是混饭吃的。作为师父,一般也不会象电视里演的,都是仇视富人孩子,亲近穷人孩子,相反的,如果富人孩子本身资质好,又刻苦,品德也好的,师父更愿意倾囊相授。倒是有些穷苦出身的徒弟,师父反而要因地治宜了。因为,一般乡下的富人家庭,也就是吃的好点,用的好点,根本没有达到象电视里演的,动不动就官商勾结,欺压百姓的地步。要达到那样的高度,也不是一般的地主富人家庭能有条件的,事实上乡间的富人更忌惮政府的,因为政府对他们更多的是掠夺。而且这些富裕家庭,多数都是以勤俭起家,多数创业祖宗都是非常刻苦,在乡间都拥有比较高的威望和良好评价的。也就是所谓的乡绅阶层。又由于他们在财富上的余力,所以相对来说,还能经常做一些慈善事业。名声一般都不错。乡间的富户,也没有特别雄厚的财力,如果子代不善,多数也就很快败掉了。所以如果还能保持富裕,当家的人一般都是属于乡间精英。乡间的穷富阶层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后来宣传的那么尖锐(至少我老家是这样)。这东西就象民族矛盾一样,没有一些人在那挑拨煽风点火,大家也都没事,而练武要练的好,说实在的,是个耗钱,耗时间的活。要有钱(保证营养),有闲(充分的时间保证训练),有头脑(多少和受教育程度有关)。所以真正一些民间的高手,排除和尚道士等这些非正常意义上的社会人。很多家庭条件都还不错,或者至少他们学武期间的家庭条件都不错。真要是穷的叮当响的家庭,一般也就练个三招两式的,练不出高手的。至少我镇上清末民初的4个(包括我那个叔公)声明显赫的高手,都是地主资本家的家庭。
  
  做师父的人最讨厌的徒弟,就是人品比较差的,这样的人,穷人家里很多,富人家里也不少。所以原则上师父更愿意收家庭条件好的徒弟,原因也是必然的,徒弟有钱师父日子也好过一些啊。徒弟有钱,将来练好了武术也不会拿武术混饭吃,抢师父的饭碗,徒弟有钱,将来练好了,一般也不会和别人争强斗狠,或者落为匪寇败坏名声,另外封建时代,徒弟有钱又练武的,也有可能走武举的道路,光耀门楣,也光耀师父。用我叔公的话说,一般师父对家里特别穷,练武意愿却非常强烈的人,多数都不收,跟电视里的宣传正好相反。因为这种人,一般心地不仁(不是不善)。因为一个人家里穷,你正年轻,不去辛勤发家,那么你是不孝。如果你不是不孝,那就是企图把练武当成发家的途径,你就是不仁。因为你要靠武发家,说白了,你就要去打别人。而且你练武意愿越强,将来出手可能也越狠,你靠打别人出人头地,属于心地不仁。再说山外有山,弄不好你也就死在别人手里。你说这样的徒弟你花心血去教,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一般如果徒弟人品没有什么明显的缺陷,家里条件又允许,那基本上你自己肯下功夫,对师父好点,师父都会认真教的,没学到好的功夫,多数都是自己天赋有限,或者不够刻苦。当然如果师父有心把你当传人,可能就会对你严格一些,如果只是当你是经济来源,你本身品德上也没什么大缺陷,那一般该教的也都会教,就是要求上不会那么严格了。
  
  一般师父在基本功训练阶段就可以将徒弟的底细摸清楚,然后就进行分类教学了。人品差的,一般是不教了,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实在无法开除,则多数都是教套路,不教口诀,不进行对抗训练。别的地方我不知道,我们闽东一带的武术口诀,并不是什么白鹤亮翅,黑虎掏心之类的套路名称组合。确切的说是对抗练习的理论基础。因为很多是方言表述的,不太好翻译,加上时间太久了,现在居然一句完整的都记不起来了。大概记得一句空手夺棍的口诀,“棍来顺势手压收”因为这个方言翻译成普通话,有些别扭。大概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口诀就是对抗练习的拆招理论。其内容有些类似于电视里的“手谈”或者“讲手”,你一个泰山压顶,我对一个举火烧天。就是把套路的每一个招式拆开,然后剔除套路中辅助动作,用口诀形式,阐述每个散招的应用方式,和方法。学会了歌诀,就可以照歌诀进行拆招对抗练习,也就是所谓的散手了。只有练完散手的人,才具备成为一个武术专业人士的入门资格。然后师父的任务就完成了,修行高低就看个人了。这就所谓师父领入门修行靠个人。但由于古代没有专利局,也不存在知识产权保护,加上有门户之见,所以,一般这些歌诀都编制的比较模糊,属于简单易记,不易懂。如果没有专门的师父给你示范,那你拿了歌诀也没多大用处,如果你没有练习过本门的基本功和套路,学了歌诀也没用。就比如上面的那句空手夺棍的歌诀,“棍来顺势手压收”,棍怎么来的,不同方向不同手法的来,都不一样的,什么身法才是顺势,压是怎么压,用哪个部位压,收是怎么收等等,如果没有专门的师父给你示范和自己练习的本门基本功,这歌诀就是一句废话,这也是古代中国的武术环境造成的。如果光练套路,不懂歌诀,不进行对抗训练,那就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秀腿。打起来虎虎生风,自我感觉良好,用起来手忙脚乱。纯粹是师父不想教你,给你应付任务而已。
  
  一般从记歌诀开始,师父就开始进行拆招散手训练,然后就是进一步的熟练训练,练到一定程度熟能生巧了,就变成了一种本能反应了(这是最高境界了,基本做不到)。一般按我们地方的传统,一个师父教你练好基本功,再把口诀给你,再给你示范口诀,基本上就是完成任务了。教学内容就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就是熟练程度了。一般到这一步,师父就准备让你出师了。或者辞职走人了。其实传统武术本身是很科学的,因为它都是从生死搏斗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经过各种实践淘汰之后保留下来的。只是由于古代的门户之见,还有职业竞争,生活所迫等原因,以及一些迫不得以的原因(比如徒弟品德不好,又有背景不得不教),而采用各种各样的神话或者虚无的谎言进行修饰,导致传统武术有了大量的神力怪论。这都不是真实的传统武术。中国武术自古就是从自然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他肯定是遵循自然规律,人体规律,运动规律的。传统的武术训练,和现在的搏击训练其实原理是一样的。内容也是相通的,只不过是训练目的不同,导致一些内容和方法上有些差异而已。但道理绝对都是一样的,社会永远是向前发展的,现代在整体上永远是超越过去的。现代搏击技术的专项训练能力和深入程度都是超越传统的。只是由于竞技环境和目的不一样,现在搏击技术内容比较相对显的比较单一,单在专项深入程度上,则是传统武术所远不能比拟的。传统武术的训练程序其实非常科学,从基础入手,训练力量和步法,身法,然后训练技击动作,然后进行对抗训练,增强熟练程度和速度。整个程序其实和现代竞技体育完全一致。这才是符合事实的。根本不存在什么神力怪论。都是看的见摸的着,感受的到的东西。所以一些动辄不知所云的理论,动辄要求苦练10年20年的才能显表威力的所谓武术,10之八九都是骗人的把戏。后面我将一一将所见所闻写出来。
  
  家乡的南少林拳系,基本都有一个大原则,1个是拳路一条蛇,1个是十字盘。个人现在的理解,其实就是拳打一条线,和拳打卧牛之地的地方土话版。所谓拳路一条蛇就是,打拳行进过程中,行进轨迹是直进直退,上身可以以腰为轴左右转动跟蛇一样,但脊椎骨和头部不能左右摆,整个行进过程,脊椎和头部保持一条直线,行进轨迹也保持一条直线。用现代体育解释,就是人体中轴线保持竖直迎敌状态,采用直线方式进攻和后退。而所谓的十字盘,就是指当进行转向练习的时候,通常以自己的支撑腿为中心,另一条腿在保持身体不失去平衡的状态下,在地上划一个十字架,十字架的交叉点就是支撑腿,然后所有的转向练习都必须在这个十字架的四个空格中完成,无论什么样的动作,一个空格只能落一只脚。因为要求划十字架的时候身体不能失去平衡,所以基本上这个十字架的长宽也就1米到1.2米,也就是卧牛之地那么大。还有一种十字盘,是两横一竖,两横之间的距离,是练习者在身体中轴线不失去平衡的情况下的一个上步的距离,或者说就是,先划好一个十字架,然后这个十字架的顶端为第二个十字架的交叉中心再往前划一个十字架。前几年看了北少林武僧,德建对少林武术的阐述,感觉就算没有考古论证,也一样可以看出南北少林的传承痕迹,德建对少林武术特点的描述就是上面两句话“拳打一条线和拳打卧牛之地”
  
  虽然现在有些门派的武术在行进轨迹上不是直线,但整体上来说,直线攻击是全世界武术界的共识。因为直线距离最短,从南北两个少林拳系的完全一致的基本原则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武术其实是很朴实的,很直接,很科学的。所谓天下功夫出少林,并不是说少林武僧是武术冠军。而是因为南北少林(尤其是北少林)曾经因为历史的原因和政治的原因,在两个朝代(唐朝,明朝)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承担着全国武术集散地的作用。所以少林的武术,是从众多的武术技法流派中提炼出来的。而这两个大原则正是千百年来的实践所总结出来的。应该说这是武术的真理了。至于一些流派的武术为什么反其道而行,我确实有些难理解。也可能是创始人身体有缺陷,不得已而为之吧。
拳打一条线”的原因基本上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因为直线攻击距离最短,发力也最完整。而身体保持中轴线竖直的原因也是比较容易理解,1个原因是有利于发力,由于中轴竖直,以腰为承,能够完整的实现力从根部到手臂的传递。2。保持重心稳定,有利于步法移动,同时减小被攻击面积。3。有利于观察对手,减少盲区。“拳打卧牛之地”则比较抽象,这种表述不好理解。其实用十字盘来表述就简单的多了。家乡传统武师,在让徒弟划十字盘的时候,都是让徒弟自己划的,不会事先帮徒弟划好,也不会按统一大小划,而且在划的过程中,都严格要求单脚独立,重心在独立支撑脚,同时划的时候身体不能失去平衡。其实这里面有严格的实战训练意义。因为这个距离正好是一个人符合自己身材的最好功防距离。十字盘看似简单,其实都是千百年来的实战总结。十字盘其实就是训练一个人的多向移动能力,和复杂移动能力,但这种动不是乱动,你的任何移动必须符合2个原则,1。稳定,不失去重心,2。能够在移动的同时随时具备完成有效攻击距离和能力。其实十字盘就是一种距离感和复杂方向感的基本功训练。按叔公的说法,两人进行比武的时候,距离太远了,任何动作都是无意义的,因为打不到对方,距离太近了,则技法演变成擒拿摔跤(这个后面另说)。实际的比武,通常在双方开始擒拿摔跤之前,就结束了,第一波的攻击,基本都是开始于两个十字架的顶点碰撞的时候。因为过去比武开放式的特点,通常这第一波攻击就能让失手的一方战斗力受损,或者直接结束战斗。一般情况下,除非专门练习擒拿或者摔跤的人,如果对阵双方都不是练这种贴身格斗技法的人,那么双方都不愿意距离过近。至少优势一方不愿意距离过近。因为距离过近了,不利于技法的施展,也不利于力量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防守,因为距离太近了,动作作用距离短,很多时候根本没法防守,表现出来的就是互打王八拳。就象我们现在看武林大会里面的一些练传统武术的选手,动不动就抱一块你捅我一拳,我捅你一拳一样,为什么?因为这些选手不能打头部,身上的比赛服里面又有厚厚的护具。跟本不怕你拳头打我身上,想的就是把对方摔倒,或者推下擂台。如果把比赛服里厚厚的护具脱掉,可以击打头部,你看他们还敢抱一块吗。除非是象经过现代专项抗击打训练的搏击选手,否则一般的业余选手,别说脖子或者脑袋或者眼睛挨别人一拳,就是肋骨或胸口挨一拳,恐怕都没有机会那么潇洒的跟别人扯衣服摔跤了。所以传统武术比武,一般情况下都会保持这种距离,当然也是因人而异,因对手而异。比如一方是身体粗壮,抗击打能力强,绝对力量大的,但技法教差的,他可能就愿意拉近距离打王八拳。所以十字盘的练习其实就是含有功防双两个方面的意义。稳定的进功,稳定的后撤,稳定的变向。迅捷的距离感和方向感是十字盘训练的最主要内容。这也是少林武术所讲的拳打卧牛之地的原因,因为真正的格斗的发生就是这么大的距离,太远太近了都不好,一个高水平的传统武术高手,他不但能在这样的范围内发动有效的攻击,也要有能力在这样的范围内有效的控制距离和方向,因为战斗往往在这个距离就结束了。至于两横一竖的变形十字盘,则是十字盘的辅助发展。训练的内容和目的跟十字盘一样,只是考虑到一些实际情况,稍微拉长纵向距离。增加远距离的攻击步法和防守步法,以及距离感方向感的训练。多了一横就算远距离了?,是的回答完全正确,这也是为什么没有发展出三横一竖的变形十字盘呢?用叔公的话说,发展了也没意义,因为基本上用不上,真比武的时候,你被别人追那么远的话,要么你早就倒下,要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步法都不用撒开腿逃跑最管用。反过来也成立。呵呵,但是地方传统武术里倒有被多人包围时,长距离逃跑的步法,这个后面另说,跟这个不是一回事。
  
  也就是说,传统武师比武,通常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决定胜负了(通常也就以秒论),也就是古代武侠小说里经常出现的一个比武术语,“一个照面”,而且很少出现近距离正面攻击(侧面攻击,或者后面近距离攻击会有),所以,传统武术里,才会衍生出大量的硬气功训练内容,所以传统武术里,攻击技法往往缺乏特别好的连贯性,所以传统武术里,也比较缺乏现代有氧训练。传统武师,按现代标准来说,体能和耐力都比较差。所谓的硬气功,就是人体骨骼经过反复的适量的击打训练后,会破坏表面的一些骨骼结构,而人体本身具备的愈合能力,能够让这些骨骼处于重新愈合,这样天长日久,这些骨骼的密度就会得到大幅提高,其实这就是硬气功的最主要方式,这种锻炼方式对皮肤和肌肉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当然在使用的时候,身体摒息肌肉紧张,也能起到辅助作用。所以硬气功的硬,是指骨骼,肌肉,皮肤硬,气是指通过控制气息使身体和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进一步加强坚硬的骨骼的打击力。这就是叔公口中的硬气功,至于一些神力怪论的硬气功是什么东西,我就不知道了。我也问过叔公,金枪顶喉咙这样的硬气功是怎么回事,叔公的解释是,这些都是江湖把戏。没用的东西,跟武术没关系。只要经过一定的呼吸配合训练,没事多顶顶,增加一下接触部位皮肤的韧性,顶的时候加一些杂技的技巧,一般人都会。金枪顶喉,或者金枪顶身,如果你让顶的人在接触前给枪一点速度,你就该回家洗洗屁股,带好衣服,交代好后事,去坐牢或者去被打靶了。至于铁布衫,也是这个道理,但铁布衫还不完全是把戏,铁布衫有抗击打训练的内容,和一定的抗击打效果,但表演时候的刀枪不入,叔公说那也是把戏,砍的人需要经过严格训练。刀也不能太锋利(能劈柴的刀不一定要多锋利,这种表演的通常都是批木板来表示刀锋利,如果是很松脆的木板,那刀就更不需要多锋利了)
  
  这里先交代一下叔公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以及一些武术师承。叔公家是我们镇解放前的大资本家,家里很有钱,以前祖屋附近的很多老人,年轻时候都给他们家当过雇工,根据这些老人们的说法,叔公家,当年的银元直接堆仓库里,跟个小山一样,用的时候直接就是用簸箕装,装好后用杆秤称重量,从来不一个一个数的,钱上都是斗进斗出的。叔公家当时开有染坊,麦坊,米坊,茶叶加工作坊,街上还有10多家铺面,经营当铺,钱庄,布匹,百货,茶叶等,在家里在全国10多个省都还设有茶庄。解放后铺面和小工厂都被公私合营了。网友如果有心的话查阅一下解放前的资料就知道了,当年福建闽东的福安在茶叶生产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当年的福安的功夫茶在中国茶叶贸易和出口中是什么样的地位,就大概能估算出我叔公这样当地顶级商家的实力了。我简单说一下,现在占了中国茶叶大半江山的闽南铁观音,那是近20年的事情而已,在80年代之前,一直上溯到清朝。中国官方设定的茶叶基地只有两个(现在设4个,福安还是其中一个),一个是武夷山,一个是福安,福安的坦洋功夫茶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占全国红茶出口的80%以上。鼎盛时期,在欧洲,由福安茶叶协会印制的茶票,在欧洲可以当钱用(这些都有实物证据的,现在有人还保存有当年在欧洲使用的茶票)出口总额,都是数以百万大洋计。直到今天,福安的茶叶产量依然是全国第一,只可惜没有品牌经营意识,量大不值钱。台湾的“茶叶之父”吴振铎,就是清末民初出生的福安坦洋人。所以叔公家的钱斗进斗出,一点都不夸张。叔公兄妹姐弟有6、7个,但是男的只有两个,正好一头一尾,叔公是老小的,他哥哥正好是老大。所以年龄差了近20岁。叔公的大哥,是我老家老辈人里排第一号的败家子,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老家现在还流传着几个关于叔公大哥的故事,一个是赌,叔公的大哥去赌博,他如果发现桌子椅子不平整的话,都是直接拿银元去垫在桌椅下面的,呵呵现在生产里发展了,银好像不值什么钱了,但在过去的乡间银元是大额钞票啊,寻常人家,日常生活基本上都没什么机会使用的,我奶奶说她一辈子就没亲手使唤过银元。那些电视里动不动就扔出几十几百块大洋的情景,基本上都属于扯淡的艺术加工。哈哈。所以因为这个缘故,叔公的大哥的赌桌,椅子永远都是不平整的,但他永远都不改变风格,一直到死。还有一个是嫖,叔公的大哥,嫖的时候比较喜欢娱乐,所以就经常把数额较大的银票粘在墙壁上,让一群光PP的妹妹们去进行摸高比赛。再加上抽鸦片。可以想象叔公的大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本来在乡下,都是长子继承家业的。可是由于叔公的大哥如此的败家,所以叔公的父亲就算想把家业给长子继承也没办法啊,因为明眼人都知道,这样折腾身体肯定活不长啊。所以叔公的父亲,为了避免小儿子也受不良影响,误入歧途,就在叔公6岁的时候,就让手下的掌柜把叔公带去福州读书学武,据老人说,让叔公习武,倒不是他父亲想让他练多高的武功,而是怕小孩精力充沛课余时间多,家长又不在身边,跑出去学坏了。所以早期叔公的父亲是重金聘武师在叔公的住所专职教习。所以叔公在当时算是文武兼修,叔公读过私塾,也读过完全小学,也还读过后来的公立中学,只是18岁(虚岁)那年,他大哥果然英年早逝,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家继承家业,然后结婚生子。要不然我估计叔公的命运可能会大不一样,如果再给个1两年时间,让他有机会去读大学,或者留学了。估计就不会回来了。叔公在福州学了10多年的具体学什么派武术我也不知道,但我估计咏春拳,和狗拳(地术犬法),棍法应该是有学,(这是我猜的,因为我们原来几个小孩在练想象中的狗拳,叔公看了大笑,说狗拳不是这样的。另外叔公家的后院,他孙子曾经在我的怂恿之下,偷了叔公钥匙,打开后院偏房的小门,让我参观叔公的练功房,我看到缠着绳子的木柱,木人桩,石锁,石帽,什么的,感觉挺象电视里练咏春拳的器械,另外旁边还放了根棍子。)回来后,因为叔公痴迷武术,勤练不措,四处求学,也跟周边的武林名家学过各种南少林系拳术。因为他早年在福州学艺,他父亲怕他被打搅,所以多以他在外读书应付乡人,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反正乡人都不知道叔公在福州师从何人,所学何技。回来之后,叔公也是以少东家的面目生活于乡间,他自己在公开场合也不以武示人,所以周边武林名家不以门户之说待他。他也能够多方求技。
  
  对硬气功,叔公的看法是,需要练,但适可而止,不可喧宾夺主。所谓武术上的“宁练筋长三寸,不练皮厚三分”,练武的目的不是把自己练成沙包,而是要把自己练成打沙包的人。过去的传统武林高手,热衷于练习硬气功,乃至于到了迷信的地步,其原因就是因为,过去传统武术的格斗环境和竞技特点所决定的,在很短的攻击时间里,又几乎没有足够的二次攻击机会的搏击条件下,有一手好的硬功夫,确实能有效的增加打击杀伤力。在叔公的眼力,在传统武术中,真正有实战意义的硬功夫,进攻部分就7个部位,1。掌(如铁砂掌),2。指(截喉,插眼,擒拿)3。头(近距离攻击,有出其不意的效果),4。手臂(兼有防守和打击的效果)5,小腿胫骨(神经分布密集,硬骨碰软骨,能让人痛的失去战斗力)6。肘,7。膝。(之所以不说拳,那是因为拳头大家都练)
  
  在传统武师中,一般掌和拳,都是普及练习的,也就是不管练哪个门派的技法,练到比较高得层次,这两个攻击手段多少都有些硬功夫,都是训练占主用时间和内容的。剩下的6个部位,根据练习难度排序,为,1。指,2。头,3,小腿胫骨,4,膝,5,肘,6,手臂,在叔公的眼力,这些部位的硬气功练习,要适可而止,因为叔公认为,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加上这些硬功的练习,极耗时间,如果深入练习,没有良师指导,极易伤身乃至留下残疾,得不偿失。在叔公眼力,功夫的高下,是建立在5个基础条件之上,1。身法,步法,2。力量3,速度4。体格(家乡话里,体格一词是广义的,含身材,抗击打能力,肌肉状态等内容在内)5。悟性。其他都是细枝末节。硬气功也属于细枝末节的范畴,需要练习,但不能喧宾夺主。
  
  之所以传统武术界硬气功横行,尤其是民间武术界。原因按叔公的话说,“因为民间武术界的功夫水平太低了,民间武师真正对抗实践机会太少了”只有在低水平的竞技中,对抗双方才热衷于练习所谓的硬气功。对抗双方抗击打能力差,身法,步法,移动速度都不高,力量和对力量的控制能力都比较差,所谓的硬气功才会大行其道,而硬气功又因为其有具备一定的明显的超过常人的特点和表演性。往往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迷惑外行人。说白了,是武术带把戏,容易糊弄人,也容易吓唬人。混饭吃容易点。所以所谓的传统武术高手,多少都要发展点硬气功,不管有没有用。
  
  真正能打人的武功,不是你的手有多硬,头有多硬,手硬头硬,硬不过石头,别人要打你,也不会傻傻的专门往你硬的地方打。所以武术要好,上面五个基础条件,才是真正练习的根本。
早年叔公也曾经被各种神力怪论,软硬气功,内外神功所困扰过,几十年下来,经过多方求证,自己探索,发现都是言过其实,或者干脆就是江湖把戏。用叔公的话说,就算你手能开石,厉害吧。你眼能开石吗,你鼻子能开石吗,你软肋能开石吗。你能把全身练的金刚不坏吗,再好的铁头功,也挨不住板砖砸。你有那时间练,干吗不把时间花去练有用的东西呢。
  
  其实中国传统武术里,有很多成型的,可靠的,科学的,系统的抗击打训练方式,而且练用一体。只是由于民间武术的传承的局限性,导致许多精要丢失了。比如南少林五祖拳中的“三战”,很简单的动作,很简单的训练要求,只是很多人因为传承的缺失,而不了解其中精要,只练其形,不明其意。所谓“三战”练到老,到老练不好。“三战”是南少林拳系中的抗击打能力训练的基础。动作虽然简单,但配合好呼吸(叔公极其讨厌气功,内功一说,他认为都是故弄玄虚),肌肉紧张,和循序渐进的适量的外部他人击打训练,三战练好了,能练出很强的实战抗击打能力。在叔公眼力,硬不硬,不是气功不气功的问题,而是在比武的时候能不能硬。比武的时候能硬,才是真硬。否则都是把戏。
  
  在叔公眼里,一个能够流传下来的拳种,他必然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里面必然包含4个基本单元,1。基本功单元2。技法单元,3,训练方法单元,4,对抗运用单元。
  
  而这四个单元里基本功单元又是最重要,最复杂的。基本功单元,至少要涵盖4个方面的内容,身法,步法,力量,速度。技法单元里至少要涵盖3个方面内容:进攻技法,防守技法,和本门一些特殊技法。训练单元里至少涵盖4个方面内容:力量训练,速度训练,抗击打能力训练,整体协调训练。对抗运用单元必然涵盖至少2个方面内容:散手对抗,套路对抗。
  
  因为一套拳法能发扬并流传,肯定是创始宗师,以超人的实战战绩为背景的,所以肯定是一个能打也能挨的人。他的拳法肯定是能打也能挨的。所以在传统武术高手一眼就大概能看出,你是否是嫡系传人,你是否全面展握一门拳法。
  
  所以叔公认为,除非是你确实学有余力,或者已经洞悉本门拳法的精要,没有必要刻意的去学一些硬气功,或者排打功之类的,因为每一种拳法肯定都有自己的抗击打能力训练,而且这种训练一定是结合并配合本门拳法的其他技击手段的,肯定是最适合本门拳法的,因为武术的传承,是以社会实践为淘汰环境的。如果自己很突兀的去学一门排打硬功,却不知道如何揉入本门拳法技击应用中,学了也是白学,很可能还起反作用。起不到1+1》2的作用(这是我理解的)
  
  现在回过头来讲几件跟当年地方几大高手有关的轶事传说,为后面叔公有悖于传统武师埋个伏笔。
  
  一个故事,脚踢中堂柱的故事
  
  在我们地方,应该说好几个地方,都有流传他们当地的武林高手,一脚把移位的中堂柱子踢正了的故事。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真实,这次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拳系列中,采访屏南际下村甘姓族人的时候,该村老村长也说到这个故事,只是主角变成了他们村的前辈高手,大意是村中前辈高手去另外一个武术之村去赴宴,结果人家冷落他,他一气之下,一脚把人家中堂移位的柱子踢正了,技惊四座,为村争光。我不知道这个际下村的故事是否是真是的,但在我老家好几个武术名村,都有类似的传说。很凑巧的是,我叔公却真真实实的听过这种事,别人也确实证实了这种事,但最后的结果却非常的滑稽。
  
  儿时的我也听过这些故事,也曾经咂舌于传统武林高手的高深功力,想想就知道啊,中堂柱一般大户人家的,直径都超过50厘米,小户点的人家,也有30-40厘米,更何况上面还顶着整个屋顶,那得多大得力气啊,简直是神力了。如果这样的一脚踢到人身上,那不得把人踢成肉泥了。所以也经常缠着叔公问。叔公每次都是笑而不答。
  
  因为小时候特别喜欢跟叔公屁股后面,因为叔公在镇上是个传奇人物,不但武术好,而且为人和善。另外跟红军又有些瓜葛(这也是他能安享天年的原因)。我懂事的时候,叔公都80来岁了,总是剃个葫芦头,头上一层茸茸的白发,眉毛全白的(没有一根黑的,纯白的),红光满面,身体精神都特别好,不看眉毛头发,感觉就是60岁的人。身材粗壮,1米75左右,估计年轻时候能有1米8。因为年纪大了,粗壮的身材看起来就有些滚圆的感觉,加上慈眉善目的,成天乐呵呵的表情,整个就一米勒佛一样。特招我们这些邻居小孩喜欢。
  
  所以直到有一天,叔公被我问烦了,可能也是心情特别好,可能也是怕我误入歧途了。终于给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了。
  

  叔公回家继承家业后,因为父亲还在,所以开始的几年,相对比较自由。也经常出去访友求师,反正七七八八的亦师亦友的武林人士,结交了不少,也学了不少地方拳术。这其中就有一个人,算起来是他师兄,只是年纪比他大了20多岁,所以叔公没有亲自和他一起练过武。叔公跟他那个师父学地方武术的时候,这个师兄早已经出师成名了。这个师兄的成名之事,就是脚踢中堂柱。而且是真人真事,叔公开始的时候也有些怀疑,但后来求证了其他师兄弟,因为当时事情也就发生了10来年,很多在场的当事人都在。叔公经过一番打听求正,并实地考察后,当时也深信不疑了,对他这个师兄的功夫,简直就是佩服的无体投地,每有疑问,必象其师兄恭谨求教。师兄偶有示范,叔公说他都是敬而远之,就怕误伤了自己。叔公说,当时他去实地考察,那个地方是个小祠堂,中堂柱,虽然不算大,也有一拿半(家乡土话,一拿就是手指张开,拇指顶端到无名指顶端的距离)换算成现在的公制,大约是接近40厘米左右。叔公说,当时他也惊为天人。力量大是一个方面,关键是这么大的力量居然还能收发自如(因为你要是收不住,就不会踢的正),太厉害了。
  所以叔公多年来,对他那个师父和师兄都恭谨万分,为的就是学得这么功夫,可是直到那个师父死了,叔公也没能从他师父那学到这种功力的功夫。由于过去的武林许多门户规矩,师父肯教你就学,师父要是不教你,你问了也是白问,反而伤了感情。所以,师父死了,叔公也只能自叹无缘,认为是师父可能因为某种原因不愿传他。可叔公确实非常想学,所以师父死后,叔公就经常的去找他那个师兄,从经济到人情各个方面的资助师兄。
  最后师兄因为,一次喝醉酒走山路回家的时候摔下山崖,摔成重伤,肯定好多地方严重骨折,那时候的医疗条件,基本就是等死了。叔公听到后,就带着医生赶到那个村子里,悉心照料,可是当时医疗条件太差,大夫看了看,也只能开点跌打损伤的药,固定一下骨骼。其他的就看阎王爷的意思了。叔公就坚守在床前照料。拖了几天,叔公的师兄估计自己也不行了,也明白叔公的意思。加上这么多年叔公对他的资助和照料,他师兄可能也觉的要是自己临走前没个交代,也说不过了。
  就让家人出去后,对叔公说,师弟啊,,你本来功夫就很好了,又跟师父学了几年了,你觉的师父功夫如何。叔公赶紧客套了一番,他师兄回答他说,师弟你这是客套话。师父的功夫是好,但就算师父年轻的时候也未必比你好。你对师父是有口皆碑,师父要是有什么独门秘法,怎么会不传给你呢!我家里条件又差,又要糊口,又要养家,还要练武,那有你那么好的条件啊,咱都是练武之人,拳不离手,功夫都是在于花时间练的,师兄我功夫也是有的,但是绝对不如师弟你啊。我也知道你的意思,就是脚踢中堂柱那个事。叔公一听这话,用他话说,当时的心情,估计跟红卫兵见毛主席一样了。但是师兄接下来说的话,让他一头的冰凉了。师兄说脚踢中堂柱,确有其事。跟功夫有关,但功夫不是主要的,你看看我这个屋子,都摆放着什么。叔公幡然大悟,师兄的社会职业是木匠,而且是祖传的木匠。
  原来脚踢中堂柱的关键原因是因为,叔公的这个师兄是个木匠,出于职业的敏感,看到大厅的柱子歪了,自然就会去观察原因,以他师兄祖传木匠的水准,自然很容易就判断出原因了,而且也能从房顶的现状判断出柱子的受力情况,事实上那根柱子已经不是承重点了,所以叔公的师兄才敢在那个场合夸下海口,才敢在那个场合出手。当然功夫也是有的了,但用师兄的话说,我教你一下角度和位置,你去踢,肯定比我踢的好。原来江湖传为神奇的神功,真实原因竟然是跟功夫没有太大关系。你说滑稽吗。
  叔公的师兄临终前对叔公说,真是愧对师弟啊,实在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混口饭吃罢了,还望师弟能够体谅。

  叔公说,他其实一点都不埋怨师兄,反而在师兄死后,一直关照师兄的后人,叔公说,他师兄是非常厚道的人,才会把这个真相告诉他。家乡老话说的好“断了财路,绝人父母”意思就是断了别人财路的仇恨跟杀了别人父母的仇恨是同等的。师兄把这个告诉他,等于是自绝财路,若非极其厚道之人,怎么可能做到呢。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所以叔公虽然知道真相后,几十年都为师兄保守秘密。直到几十年后,江湖已经物事人非了,才跟我一个小孩子当笑话聊。叔公笑说,江湖传闻,又有多少如此,以讹传讹呢,你又怎么分辨的真假啊。
  至于老家数地都有类似故事,叔公说,那不过是他的那些师兄弟,或者攀亲附会的门人,互相附和,以讹传讹的结果,比如某个师兄或者师弟,跟他师兄一起学武,自恃功夫不低于该师兄,甚至确实高于该师兄,那么他自然会认为,自己也有那么本事。或者他的徒弟也会这么认为,那么一传开后,传走型了,不就又多一个能脚踢中堂柱的人了,或者本来就是一些江湖骗子,借机糊弄人罢了。
  叔公说,本不该给你讲这种事情,只不过如今,物事人非,说了也不算违忌,也没有指名道姓,说给你听就算是,给你讲故事了,以后不要去想那些神神怪怪的东西了,功夫是练的,可再好的功夫,也打不过枪,你还是认真读书吧。  
         

  现在说说,叔公为什么不传弟子的原因,说来好笑,叔公本来是个很开明的人,又多少受过新时代教育(读过公立中学),加上少年青年时期,都是生活在福州这样的大城市,民国初期的福州,可以说是中国仅次于广州的思想改革先锋城市。所以叔公脑袋不太封建,也没有太多传统武人的那些门户之见,和规矩的封建思想。早年没有收徒弟,一是认为自己学艺未精,二是家族生意重担分心。所以也没收徒弟。
  等到人过中年,有心有闲了,也动过收徒的念头。叔公反正衣食无忧,也不想以武赚钱,倒是真真实实的想教几个好徒弟。所以先就从自己的儿子开始教,可惜叔公成家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叔婆倒是大家闺秀,长的也端庄,就是个子太矮小了。叔公的父亲又因为大儿子不成器,所以对叔公要求极严,叔公也受过新式教育,没有纳妾之心。就这么着,叔公的几个儿子都是五短身材。加上叔公的父亲虽然对叔公要求极严,但所谓隔代亲,隔代亲,爷爷对孙子自然是溺爱有加,加上家境又好,所以叔公的几个儿子,多数都下不了那样的功夫,又因为爷爷的干涉,叔公也下不了狠心,所以几个儿子,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学了点皮毛,叔公也因为几个儿子,身体条件太差,悟性可能也不高(智商不高,叔公的几个儿子,读书都很差,连孙子辈的也都不大会读书),所以叔公可能兴致也不高。
  好不容易有了个女儿,都说女儿象爸,确实如此,叔公的儿子都跟叔婆一样矮小。但叔公的女儿却身材高挑,人也机灵。叔公可能也是比较喜欢这个女儿,女儿条件又比较好,加上可能叔公觉的,女孩子家学点功夫,防身也是好事,另外可能女孩子也比较听话些,以前的人都重男轻女,上面又有几个男孩子了,所以长辈对孙女一般都不太关注。所以叔公的几个儿女中,倒是这个女儿结结实实的学了点功夫,但毕竟是女孩子,所以叔公估计也没教太多,可就这个,直接导致叔公后来断了收徒的念头。
  叔公的女儿是解放初期出嫁的,因为当时是多事之秋,很多事情都漂浮不定,所以叔公,就想赶紧把女儿嫁出去,万一将来有什么事情,也不会影响都女儿,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婆家找的有些参促,加上叔公当时那种资本家的家庭,估计也找不到什么像样人家,能塞进贫下中农家里就算好运气了。所以这就为叔公的女儿最后的家庭不幸福埋下了伏笔。估计象叔公这种大户人家的千金,不说眼高于顶,多少也是有些眼光的,冷不丁的,嫁给了一个泥腿子,可以想象是多么郁闷的事情。所以一嫁过去,没多久,小家庭立刻爆发战争。要是一般的女的发脾气,乡下老公拿个鞋底抽两嘴巴,估计也就老实了。顶不济的,也就对骂两句完事了。
  可事情到了我这个远房姑姑手里就不一样了,一动手,老公没抽倒她,倒是自己被结结实实的抽了一顿。男人要脸,特别是乡下地方,旧时代过来的男人。被媳妇打,那绝对是比被枪毙都难受的事情啊。所以闹到后来,七大姑,八大姨,小叔子,小姑子,都一起上,也都一起被打了。她女儿自己的小家没法呆了,跑回娘家了。你说这种事情,搁那个年代,作为娘家,是多丢脸的事情啊。哪有做媳妇的把婆家人都打个遍啊。不说三纲五常了,中国人起码讲孝道,所以事情一传到外面,当时是舆论哗然啊,都一边倒的批评我那远房姑姑。当然如果是换到现在,估计就没什么人批评了,可那时候的人,那管什么感情不感情的。只要明媒正娶,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物了。
  就这么着,我那远房姑姑又成了我们镇上的一个典故了。什么典故呢?“好姑娘,不一定是好媳妇”意思就是说,当姑娘的时候很乖,很听话,很好,娶过来未必就能当个好媳妇。你说这不是把叔公寒碜到家了吗。谁家愿意摊上这么个典故啊。可别人哪管你什么历史原因,什么感情的。所以可以想象,那段时间,叔公是多狼狈啊。家庭天翻地覆,钱财散尽,儿子不成器,女儿又添乱。估计叔公那会儿肯定是每天睡觉都抽自己几十个大嘴巴。发什么神经,教女儿什么功夫啊,结果弄的女儿有家不能回,名声臭满天。虽然最后女儿在叔公的教育跟恳求之下,还有跟亲家赔礼道歉之下,还是回家了。但是可以想象,我那个远房姑姑的生活肯定是很难过的。为此,几十年了,叔公一讲起这女儿,都是无比惭愧。觉得是自己害了女儿,如果不教她功夫,就算门不当户不对,时间长了感情总会有,或者被打一下,也能委曲求全。总不至于最后落的不可收拾的地步。就这么着叔公就断了收徒的念头了。估计是被女儿打击太重了,所以叔公此后但凡有人求教,都以武术害人为由拒绝,加上后来又是四清,又是反右,又是文革,叔公每次都属于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哪还有心,有胆去教什么徒弟啊。一转眼就年过80了,就剩下跟我这个老小孩唠嗑的心了。不过我觉的叔公还是对武术很热爱的,虽然不收徒了,但后来一些事情还是能感觉出,他也是心有不甘。
再说第二个家乡武林典故,石龙神腿,半万铁头
  家乡清末民初共有4大高手,最小的就是我那个远房叔公,其他三个年龄差不多,都比叔公大一辈,根据老人的描述,大概都比叔公大个20岁左右。这三人是“半万”,“石龙”“仲石”,其中半万为人比较诙谐滑稽,故事最多,石龙跟半万是亲表兄弟,又师出同门,一起学武,情同手足。“仲石”为人比较低调,功夫估计比较中庸,没什么特色功夫,所以没留下什么传说。这三人都是富裕家庭出身。
  家乡人都说,是石龙神腿,半万铁头。意思就是石龙腿法,非常好,半万铁头功非常好。他们两人学武的经历,原因跟我叔公差不多,也都是去福州学的。半万这个人性格诙谐滑稽,年轻的时候经常爱惹些小是非,所以他故事最多。半万出生的身体不好,家里人怕他夭折,就找人算命,算命先生说,这个小孩命中有犯忌,所以将来要多行善事。算命先生特别强调,半万将来手里的钱不过能过万,过万必有灾难,5000就够了。所以他家人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半万。他自己也非常的相信,成年分家后,他家因为是大户人家,资产很多,但半万分地,分物,分钱的时候,他坚持只要5000大洋。自立门户之后,还是保持这个传统,一旦手里的钱多了,他就一定要捐出去,解放钱家乡一条桥就是他捐建的。
  他们两个人成名之战是在福州打的,传说他们哥俩,在福州苦练了10来年,师父让他们出师回家,也该成家立业了。可算年龄他们当时也才17、8岁。以前交通不便,也没电话电报。在福州,有个什么事情,一般都是写信托在福州开茶庄的乡亲伙计带回去。300多里的山路,来来回回也得一个月半个月的。所以他们从师父那出来,也想趁机,在福州省城玩个新鲜。小年轻的,估计练武的时候也多数呆在福州郊区,没什么见识,那时候的人,最高级的娱乐就是看戏了。哥俩一合计,就去看戏了。可能土豹子没什么见识,自己在台下看不明白,还乱评论,就跟戏院里的人发生口角了。就这么着打起来了,结果人家戏院自恃人多,怕影响生意,就把大门给关起来,准备对这哥俩围歼。
  最后这哥俩没围歼成,反而大门在这哥俩的铁头和神腿的打击下,被打开了,外面的人一看,里面地下躺了20来号人。就这么着,立刻出名了,马上通过在福州做生意的同乡传回老家了。这事我特意咨询了一下叔公,叔公说,因为这两位是更老的前辈,发生这事的时候他还没出生,也是后来听的,不过叔公跟他们两位毕竟只差20来岁,成年后,作为武林同道,又都是地方乡贤,也是经常往来。按叔公的说法,2个打10几个人可能比较现实,20几个,或者更多的几十个人,可能就是夸张了。逼近戏院里的打手,手上也多少也有两下子。叔公认为,1个人如果遇到10个人,而且又都不是什么良善之辈的话,能不打最好不要打,一定要打,也要看周边环境,能用武器尽量利用武器,实在不行,也要先看好后撤的路线,边撤边打,尽量不要被人包围,露出背后的空挡。因为只有一个人,没有帮手的话,一个不小心,就没有反攻的余地了。功夫是人使的,不是机器使的。不可能都那么精确。说能扛10斤,就一定能扛10斤。但两个人的话,就可以采用一些配合战术了,威力就会大很多。估计当时,他们能两个对多个,一方面是本来是表兄弟,又是同门师兄的,在一起习武10多年,相互之间团结又默契,加上戏院里满地的桌子椅子,随手都可以拿来当兵器。打手门开始的时候多少又有些轻敌,戏院里桌椅多,也不利于多人多向围功,所以被他们兄弟KO了。这个还是有可能的。另外当时是在福州打,开戏院的多少有些背景,如果不是真的被打输了,一般不会传开的。
  结果这兄弟两一战成名,回到老家后,自然很多人讨教,不过他们总体上为人也都不错。也不太炫耀,一般人也都是闻名、闻事,真见过识过的也不多。但有一次,确实是很多人看见,包括我叔公也在场,起因就是红军。
  早年红军其实跟土匪差不多,老百姓一般也分不清土匪和红军。特别是镇上的人,一般对红军都比较害怕,因为红军都是在偏僻的农村发展实力,象我老家的镇子,当时是闽东地区数一数二的富镇,所以,红军到我们镇上,多数都是为了经济补充。说白了,就是抢掠。看过大将粟裕的回忆录的人可能有点映象,粟大将在回忆录中,就有特意提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攻克××镇。特意交代了一下,这个镇很富裕,红军打下来后,匆忙中就刮收了三万大洋和一堆的烟土,大大的补给了部队,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福建北部绕了一圈到浙江,也就是在我老家这个镇,捞到油水了。所以因为这个原因,镇上的老人,对红军基本是持反对态度,统统把过去的红军定义为,“打死仔”(亡命之徒),当时闽东红军趁19路军发动闽变的间隙,迅速发展,重点当然就是我们镇,因为当年红军都根据地就在老家镇边上10多里的一个畲族村里,叶飞、曾志,经常都在我们镇潜伏。
  少林寺武僧的表演,的确有一些硬功夫做基础,也的确要花费一些时间去练习的。但这些东西,多数都属于三分功夫,七分把戏。另外扫垃圾对硬气功,铁布杉的解释非常的正确了。我就不多说了。这种表演,有人指点一下诀窍,练习并不难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学到。功夫的含金量很低的。后面我在给大家写一些,可能你就明白了

  红军早期闹革命,除了抢掠地主富商之外,经常发动农民搞一些抗租、抗税的活动,半万家有一些地,可能半万这个人名声又大,功夫又高,红军就把他选为目标,因为这样一个武林高手都被抗下去的话,估计其他地主就会害怕了。估计也是从一些农村选了个武林高手出来,在交租的时候,用水泡过的稻谷交租,因为稻谷浸水,自然就重了很多,所以自然就在交租现场引起纠纷,因为当时很多佃农在场,又有人领头,人的劣根就容易被击发,所以事态有些僵。半万就在里屋听到外面动静大,就出来了。出来之后,领头的那个佃农(红军),就一手提起那担湿漉漉的稻谷说,东家,你们收租的说我这稻谷浸水了,你看我这稻谷要是浸过水,那得多重啊,我这一手能提得起来吗。半万自己是江湖出身,自然明白这话的意思。因为当时红军在周围很多地方闹的很凶,半万有家有业的人,也不太想惹这些人。但又不愿事情闹大。就二话没说,从旁边的柴禾里抽了两根柴禾出来,过去闽东地区,烧的柴火,分两种,一种是细料,多数用来引火的,比如松枝,荆棘等,一种是骨料,都是山上的一种松树的粗枝(好象是马尾松,因为这种松树枝桠多,不成材)一般直径都是15厘米左右,中间劈开,为了便于在山路上运输,都截成60厘米长。
  半万拿了两根这种骨料柴禾,对领头佃农说,一样米养百样人,比如你的头能经的起这个柴禾敲吗,佃农没说话,半万二话没说,就把两柴禾照脑袋上敲去,一手一下,都敲断了,跟没事人一样。敲完了,半万对佃农说,你看跟你那稻谷一样,浸水的一担谷子,大家提不起来,不等于没人能提的起来。谷子有没有浸水,用手摸就知道了,用的着提吗。本来事情到了这儿,半万觉的就差不多了,可红军是有政治任务的,哪能就这么瘪了啊。就拉住半万,要比武,嘴巴上当然说的好听,诸如请东家指点之类的。半万当然不干了,你一个佃农,我一个东家,又是在这种现场矛盾尖锐的场合,我跟你比什么啊。你是光脚不怕穿鞋啊,我是有家有业。因为这种情形下打,那手下都不敢留情的。我东家在自己家里把你佃农打伤了,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别人还当我仗势欺人,再说你背后还有一帮的土匪背景(这里说一下,以前老家的佃农和东家之间并不是附属关系的,有些类似于老板跟员工的关系,所以从某个角度讲,佃农也是为东家创造价值的人,一般相互之间都属于比较客气的,如果东家无理打佃农,那绝对是坏名声的事情的。)。  
         

  可是佃农缠着不放,半万觉的这么拉拉扯扯的也不是回事,就回过头来,走到天井边,这跟闽东一带建筑风格有关,大门进来是前厅,收租什么的就在前厅,前厅过来是天井,天井上来是大厅,一般前厅下1级或者两级台阶就是天井的底部,天井上来三级或5级台阶是大厅,当时其他佃农多数集中在前厅,半万跟那个挑衅的佃农是在大厅,也就是中间隔个天井,半万为了镇住佃农,所以就要站到大厅的天井边,这样对面前厅的佃农才能看的清楚。
   叔公说,当时半万一头就撞向大厅靠天井沿的一个柱子,砰的一声,声音很大,前厅大厅都听的清清楚楚。半万撞完后,就看了看那挑衅的佃农,然后就准备往大厅走,结果那佃农看半万不比武,也可能是自觉打不过半万,但又有政治任务在身,没办法。所以趁半万一转身,就一记双风贯耳袭来,叔公说这可以看的出佃户是非常内行的人,而且很有实战经验。叔公说,铁头功练到你半万伯公(论辈分)这个份上,就算是练到家了,是真功夫。脑袋要想再硬也是不可能了。但再硬的脑袋,也架不住双风贯耳,这跟脑袋硬不硬没关系了,这种招数是会要人命的。可见这个人非常内行,而且心里素质很好,明明知道半万铁头功好,他居然还攻头,所谓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如果这一击成功,那可想而知,效果是多么轰动啊,把半万打倒了,而且还是打半万的铁头。可见佃农是,有备而来,周密筹划的。
  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站在旁边一直没出声的石龙,一记侧踹,踹在这个佃农的腰间,并把佃农踹飞出去了,掉天井里头,肯定是受伤了。因为佃农挣扎着被人扶起来后,都说不出话了。然后,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领头的被镇压了,那其他人自然就散了。这就让镇上许多人亲眼目睹了,半万铁头,石龙神腿。一时之间传为美谈。流传到我这辈人的时候,版本变成了,半万一头撞向中堂柱(可能家乡人武人跟柱子有仇,特别是中堂柱,呵呵),震的屋顶的瓦片都滑下来掉天井里,石龙一脚就把那人从天井这边踢飞到天井对岸。所以我小时候听到这些故事,那绝对是敬仰之心,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啊。
   而叔公作为在场人,又是内行,他的表述是,半万撞的柱子,是天井边上辅柱,不是什么中堂柱,屋顶也没动,可能是稍微有些震动一下,掉点灰尘下来,更没有什么震的瓦片掉天井里的事,但撞击声音确实很大,是练到家的真功夫,但绝对不是什么神力怪论,都没有什么超自然力的地方。石龙也没有一脚把对方踹飞到天井对岸,因为半万家是地主,天井很大的,有20米宽。实际场景是,因为佃农站在天井边,大厅又比较高,大厅比天井大约能高出近1米。佃农被石龙踹了一脚后,飞确实是飞出去了,但大概之飞了3、4米,然后掉天井里,因为天井多少有些积水,天长日久,就长了很多地苔所以很滑,佃农落地后,滑出去了有几米,然后自己挣扎翻滚一下,又加了几米,然后就被对岸的佃农,跑到天井里扶起来抬走了。
   叔公说,虽然石龙不是一脚把人踢飞20米,但是石龙这份腿功,确实了得,因为石龙当时都年近50了,又是仓促之间出腿,能把人踢出3、4米还能滑出去,这绝对不是简单的事情的。
  叔公以石龙,半万,这个典故为例,说,你看功夫练到你半万伯公那么高了,如果没有石龙在旁边,一个不留神差点送了命。所以功夫这个东西,在使用和发挥的时候,都是受许多条件和环境影响的,不是说你功夫练多高了,就一定能打过谁谁谁。很多时候,在真实的比武环境中是七分靠功夫,三分靠命。功夫练的再好,也还是人,单对单打不过你,可以群殴你,群殴不了你,可以暗算你。总之是人,就能有办法弄死你。所以功夫练的好,不如书读的多阿,拳大不能穿墙阿。笔尾一动,胜过千军阿。你以后不要去琢磨那些什么武林传说了。什么是传说阿,传说就是已经摸不着了,看不见了的东西。当你真的摸的着,看的见的时候,传说可能就变成笑话了。叔公活了80岁了,也算是个练过武的人了,也算见识过一些武林场面的人了,从我记事起,到现在,只见过人,没见过神。
   什么是气功,你憋口气,就叫气功了。这不是逗你玩,气功就是这个,说白了就是呼吸控制。叔公看我堂兄一脸的纳闷,就走过来,轻轻的碰了一下堂兄胳膊,堂兄胳膊就摆了两摆,叔公于是嘲笑说,你看你还练功夫,我一老头子轻轻碰一下你胳膊,你胳膊就摆起来了。我堂兄当然不服气,说,我刚才没用劲而以,我又不知道你要干嘛。要不我现在绷紧了,你再来碰,于是乎,我堂兄就憋了个面红耳赤的,在那绷劲。叔公于是再用手轻轻碰了一下我堂兄的胳膊。呵呵,结果怎么样?,别期待了,奇迹没有出现,我堂兄的胳膊非常符合现代物理的规律,果然没被碰动。
   叔公于是大笑,说,小三果然是气功大师阿,功力深厚阿。搞的堂兄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叔公看着我堂兄一脸的木呐,就笑着说,什么叫意到气到,气到力到阿。你刚才的就是了。我第一次碰你,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所以没有任何对抗反映,胳膊处于放松状态,自然就被碰的摆动起来了。第二次,你知道我的意图了,你就有意识的绷紧胳膊,憋住气,紧张肌肉,并有意的往反方向用力。这就叫意到气到,气到力到。这个原理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是个人都会。只是学武的人,刻意的反复的锻炼之后,能更娴熟,更迅速的,更强大的体现出来而以。那有那么多玄玄乎乎的东西啊。
   你去扛石头,起来的那一下,不用人教,你都知道要憋住气,不会在那张着嘴巴哈哈哈的。为什么要憋气阿。因为憋住气了,能使人体全身肌肉充分紧张(不光是胳膊),人身上的肌肉都是通过,骨骼,筋,韧带连在一起的,这样一来,憋气就能发挥出整体力量。否则你只能发出局部的力气。你一边哈哈哈,一边用力,体会一下就知道了。  

  你去扛石头,起来的那一下,不用人教,你都知道要憋住气,不会在那张着嘴巴哈哈哈的。为什么要憋气阿。因为憋住气了,能使人体全身肌肉充分紧张(不光是胳膊),人身上的肌肉都是通过,骨骼,筋,韧带连在一起的,这样一来,憋气就能发挥出整体力量。否则你只能发出局部的力气。你一边哈哈哈,一边用力,体会一下就知道了。
   所谓的意到气到,气到力到。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当你的大脑产生一个发力的意识后,你就会自然的通过控制呼吸,使全身肌肉紧张,同时调动相关肌肉收缩,力气自然就产生了。
   至于气功中传的神乎其神的力量之源“丹田”,在叔公眼里就是个笑话。叔公说丹田这个东西是有的,不过你把丹田改成小肚子,也没关系。基本上现在那些气功杂志里说的丹田或者描述的丹田,都是扯淡,江湖卖膏药的。什么丹田,叔公说,你扛石头发大力的时候,是不是要憋气阿,怎么憋阿,是不是自然的就会收腹阿,收腹部的哪里啊,不就是小肚子吗。你要不信,抗一下大厅的轮胎,然后自己体会一下,或者让别人抗,你摸摸别人的小肚子就知道了。

  这就是丹田阿,丹田就这么来的。跟什么经络可能有点关系,但这种解释不准确,确切的说是人体的整体结构导致的(包含经络)。为什么丹田不长头上啊,不长胸上啊,非得长在什么脐下啊。狗也有经络,可狗就没丹田,为什么没有啊,不是狗笨。而是狗的身体结构和人不一样,狗的小腹总是软软的,不管是用力状态还是不用力状态。因为狗是四肢行走,狗的后腿跟躯干的力量连接和传递,靠的是左右两边两条腿跟躯干连接的两条韧带群。所以狗的肚子就不需要用力了,所以就软的了,所以就很脆弱了。
   而人不一样,人是直立行走阿,人的内脏器官本身就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加上你一憋气,肺就扩张,再加上全身肌肉紧张,人体内腔属于内扩外紧,自然就会一定程度上对内脏器官产生从上到下的挤压,如果这时候你不收紧小腹,很可能就会出现问题,不如疝气之类的。不就是这样产生的吗。这是人体的一种自然本能反应而以。

  另外由于人体直立结构,下肢力量是通过髋关节和脊柱进行传递,就是所谓的腰轴。正好一前一后,保证力量的安全传递。古代练武的人,自然也发现了这一规律,自然也会反复的加强这种发力方式的练习,自然也就会获得比没练过的人更强,更自如,更快的力量。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不了解这种人体规律,也不能解释,自然就把这个位置神秘的理解成力量之源了。搞不懂地东西都往丹田上扯,反正事实上倒也不算错。
  一定要确定丹田的位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拿把钻头,直接从脊椎底部(不是尾锥),把身体捅个透心凉,中间的那个就是丹田了。哈哈。
  至于什么和尚道士,动不动就貌似高深的来句,任督二脉,大小周天,运功行气,逆转周天,力可穿墙,那基本都是逗你玩的。不过叔公说,你把那些所谓的气功当养生法来练倒也不是什么坏事。反正闲着没事的时候,就当放松放松,对人也有好处。坐那安静的胡思乱想,兴许对血液循环也有点好处,不过别坐太久了,对下肢血液循环不好。但你别指望靠胡思乱想能练出一身好力气,能练出一身好功夫。拳不离手,功夫没有想出来的,也没有坐出来的,都是一点一点练出来的,都是汗水堆起来的。
  不过叔公也说,人体有些小的肌肉群,或者神经,因为日常用不上,可能一般人就感觉不到,但是如果有意识的去锻炼他,兴许会有点用处,比如叔公的耳朵就会动,不是那种靠脸部肌肉拉的动法,而是耳朵上半部分会折下来,叔公说这是他小时候去看杂耍的时候,看到一个演员,会这样。回来就自己练了。他说因为也没人教,小孩子就想当然了练,就是整天拼命的想象着往耳朵上使劲,整天咬牙切齿的,跟现在气功的一些意念理论倒是很接近。时间长了,好象练了1年多,忽然就用的上力了,就能控制耳朵动了。叔公说,一些气功的理论跟这估计差不多,兴许,整天在那意念着身体内有股气在围绕经络走,兴许也真能调动一些体内的被废置的一些小肌肉群运动,可能对身体的一些循环有好处。

  但是叔公也说了,这些所谓的一些被废置,而又被重新开发起来的小功能,绝对是细枝末节,不可能能对人体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也绝对不可能能激发出所谓的超人潜力。据说吸阴入囊的功夫,也是人体本来就具备的一种能力,只是长时间没用了,就废弃了。但如果刻意的去锻炼,就能一定程度上恢复,因为科学家研究过了,男人的阴囊遇到冷或者紧急状态的时候就会收缩,表面就会皱巴巴的,就是这种原始功能的遗留,哈哈太黄太暴力了,不说了。
   总之叔公的看法是,细枝末节,绝对不能取代主干的。这是自然规律的选择,要不人体也不会把他们废弃。在原来的基础上盖房子,总是比在一片废墟上从新盖房子来的容易,盖的好。书本上的气功,你拿来当养生放松的手段可以,但别把他们当功夫练。真有这神功法门,你还想见到?,早自己躲屋子去练了,还写出来给你。因为练成天下无敌的武功,远比拿点稿费来的实在。还用的着赚这点笔头钱?
再说个破除气功迷信的事情,记得我那时候可能上小学三年级,爱看小人书,现在也忘记了小人书的名字,反正就是东方志之类的。里面写到,一个武林高手,内功非常深厚,在街头卖艺,拿个碗用肚子一吸,周围的人都拔不下来 (这个后来少林寺的和尚在电视上也表扬过,有一个居然能拖动一辆北京基普) 然后有个恶霸过来捣乱,武林高手就说,我的肚子让你随便打,结果恶霸一拳打过去,就被高手的肚子吸住了,然后高手把肚子一顶,就把恶霸弹出去了,手臂立刻青肿起来。
  这把我激动的阿,赶紧回家,死乞白赖的跟家人要了2毛钱(当押金),把小人书借回来,向叔公讨教。叔公看了一下,摸摸我脑袋说,你将来要是考上大学,出来想做什么。我被问的莫名其妙,吭吭哧哧的在那想了半天,说了几个伟大理想。叔公说,我们镇一年能考几十个大学生,一年能出几十个武林高手吗,高手哪有那么多阿。你一个小屁孩,考个大学都懂得想那么多伟大理想,功夫要是练成高手了,卖艺卖给谁不行,也不用卖给大街阿。那都是不懂功夫的人写出来,哄你们小孩的。那是把戏。

  我当然对叔公的回答不满意了,于是就在那磨蹭着不走,叔公可能是怕我打搅他午休,也可能是被我烦的不行了,就对我说,那这样吧你把我这个茶杯的茶水倒了,记的把水甩干净,我给你表演一下内功。把我激动啊,屁颠、屁颠的赶紧去倒茶叶,倒完茶叶后,叔公看看里面水甩干净了,就把衣服掀起来。把茶杯一扣(1升半的那种茶杯,直径大概15厘米)。然后站起来,我一看,嗨!茶杯扣在肚子上了,用手拔了拔(没太用力)。嗨!叔公还真有内功啊。叔公看我已经确认过了,就把茶杯拿下来说,好了回去吧,内功表演完了。
   我这一看,哪还肯走啊,一定要叔公教我,叔公说咱们有言在先的,你不能要我教你功夫的,不过这个功夫嘛,如果你一定要学,我倒是可以教你,这玩意也不算什么功夫。你先让我睡觉,下午过来我教你。回家后,我是度时如年啊,好不容易挨到叔公起床的时间,赶紧进屋学习神功内力。叔公洗了把脸说,你肚子干净不干净啊,我赶紧说干净干净,昨天游泳了(呵呵估计当时太激动了,找的理由也太没技术含量了)叔公说你照我说的做啊,先把肚子用力往外鼓,然后叔公把茶杯往上一扣,说把肚子有茶杯的这一块快速吸回去。第一次没成功,不过第二次就成功了,茶杯被我肚子吸住了,虽然只坚持了10多秒。

  叔公说,好了,学成了,悟性不错啊,这个东西就是个把戏。先把肚子鼓起来,然后扣茶杯的时候有点技巧,要用力往里按,但杯口不要平平的往里按,应该是一侧用力,左边右边都可以,然后按下去,一侧用力的目的是,让另一侧留点缝,这样杯子里的空气才能挤压出来。挤压到极限了迅速扣下去,然后迅速把肚子往里吸,由于杯子边缘和肉起到密封作用,等于杯子里面的体积变大了,里面空气又少,自然就吸住了(其实就是内外产生气压差了,叔公的表述不那么专业点),叔公说茶杯口小底深,不好吸,做个示范就可以了,用碗是最好的,口大腹小又浅,能够吸的很牢固。到了这一步,别人要拉你,就看你自己马步稳不稳了。当然了要想表演的好,多少还是要练练了。不是什么难的事情。要是这就算内功了,那你就算有内功了。
   叔公说,这种表演,如果你在他的碗底钻个洞,你看看他还有没有什么内功,或者你拿个大脸盆(肚子罩不住那种),你看他能不能用内功吸住!!!,这都是人家江湖耍把戏混饭吃的,不想告诉你,是怕你小孩子嘴快,以后碰到这种事情,咂了人家的饭碗。于人于己都不好。人家街头卖艺,混口饭吃也不容易。所以以后记住啊,就算看到人家表演,也不要去戳穿啊。好了,现在你还觉的肚子能吸住拳头吗。拳头又不是碗,不能积空气,肚子怎么吸啊。那不过是一些外行的文人,看了这种表演,自己想当然了的认为,就可以吸拳头了,然后在那乱写了。
  总之呢叔公对气功啊内功的的态度分成两个部分,对象什么意到气到,气到力到,这方面的表述是认可的,但他认为写的人有卖弄的嫌疑。其实是挺简单的道理,能用很直观,和浅白的话说的明白的东西,也不知道写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弄一些神神道道的模棱两可的文字来表达,可能也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加多糊弄点钱吧。
   至于什么任督二脉,大小周天,气感,行气了等等这些东西,叔公持放弃态度,也不是一棍子打的死死的。只是叔公觉的这些东西,可能对人体有微调作用,可能确实有利于健康,可能这也是气功能流传这么多年的原因,只不过是这种微调作用很小,有的人可能感觉的到,有的人感觉不到。但是如果说这中气功能产生什么神功大力,那叔公绝对是不相信的。换句话说,叔公自己是不去练这个东西的,但是也没有完全否定它。因为叔公早年,也曾经求教过一些所谓的气功高手,最后劳资劳力之后,发觉,这气功里有用的部分,他其实都已经会了,只不过是各种拳法表述方式不一样而已。而剩下的那些神神道道的东西。叔公说,他本来还半信半疑,教他的人,也经常给他示范这个,示范那个。不过每次示范的时候都是叔公按他的要求摆好姿势什么的。因为叔公总算是上过好几年的新式小学和中学,不是乡村农夫,没那么好糊弄,有一次叔公实在忍不住了,在一次示范的时候,叔公表面按他要求摆好姿势,他刚一出手,叔公也变招了,用叔公的话说,一把就把他摔趴地上,哪有什么内气反弹啊,气感啊什么的。搞的人家面红耳赤,叔公人比较厚道,试了一下,知道底细了,连忙给对方找台阶下,后来也还是常来常往,公众场合,也多给对方捧场。对方感激叔公,最后跟叔公说,我也不知道这个功夫到底能不能那么神奇,但是师父们都这么说,也都这么练,多少对身体还是有点好处的。所以师父从此就把气功归为养生法。按他的观点,小孩子不要练,有空去操场跑两圈,估计比这管用,实在跑不动的,或者老人,练练也可以了。  
         

  现在谈谈,叔公对南北拳法的一些看法,少林寺热播后,那个年代的小孩都记得,一夜之间,到处都是,大小屁孩腾挪闪展的身影,然后镇上陆续开始有人开录像厅了,然后李小龙就牛叉起来了。家乡老人练的那些武术,在我们当时的眼里,简直就是小学没毕业,那也叫功夫!跟农民锄地差不多。还是李连杰的功夫好,那腿那身手,用现在时髦话说,简直帅呆了。于是就缠着叔公,要求他表演个李连杰一样的腿法,最好能飞起来在空中飞来飞去的踢的那种。
   叔公被我烦的不行了,说,那个功夫,我不会,你们会。我都老头子了,跑都不跑不动了,还怎么飞啊。于是乎,我相当的郁闷,怎么就没有生在北方呢,你看人家北方人的功夫,那才是正宗功夫啊,咔咔,一腿就把人踢飞了,哪象家里那些老头们表演的什么南少林武术,老是手在比划来,比划去,偶尔有踢一下腿,也跟黄狗撒尿一样。叔公看我好像挺受打击的,就开导我,说那些是拍电影的,就是为了让你好看的,不一定是真的了。看我还不开窍,叔公就说了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
   “如果允许攻击裆部,什么拳的腿法都不会过腰,也不敢过腰。”
  叔公认为,天下拳法是一家,没有内外之分,也没有南北之分。说到底了,最后都是练力量,练速度,练身法,练步法。只是在攻击技法上有高下,但绝对没有内外之分,也没有南北之分,之所以产生内外之分,不过是一些表述方法不同而已。或者说同一个事务的两种表述方式而已,之所以产生南拳北腿之说,那不过是一些客观条件所限而已。好比一个厨师,给你一盘猪肉,十全调料。最后端上来的不会变成牛肉,可能煎,可能炒,可能炖,可能炸,最后端上来的还是猪肉,所不同的只是味道,虽然味道有高下之分,但也非绝对划一的,广东人觉的好吃的,四川人觉的难吃,但确实有名厨师能调众口,能调众口即为高手。
   南拳北腿,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但这并不是拳种的原因,而是区域特点形成的。按叔公的说法,任何一个能形成影响力的拳种,本身的技法肯定都是有拳有脚。因为人有手也有脚,连指头,脑袋,都有人去开发攻击力,怎么可能会放弃比这些部位都好用的腿呢。所以,不管是南少林拳系,还是北少林拳系,除了一些流传面比较狭窄的,诸如弹腿之类的偏专项的门派,主流拳系,大体上来讲,不但有拳有脚,而且拳脚比例和技法原理,都大致相同。但可能在传承的过程中,因为徒弟的悟性,喜好,天赋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导致某一流派,或某一支脉有所侧重。
  叔公以石龙、半万为例,说,你看你半万伯公,跟石龙,两个人亲表兄弟,年龄相当,同时学艺,师出同门,练到最后,半万伯公练成铁头功,石龙练成神腿。如果他们二人有传徒弟的话,肯定就会分成铁头功派,和铁腿派。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传统武术中一个完整的拳种,他肯定是有拳的内容,也有腿的内容,还有抗击打硬功的内容。很多传统武师,只能教“单门技”,不是因为所学拳种本来就是“单门技”而是,师父本人没有得到嫡传,或者还没全面掌握一个拳种。如果一个拳种本来就是“单门技”怎么可能经的起社会的实践啊,早被淘汰了,哪还能流传啊。再好的“单门技”都有破解法门的。还是老话,一个好的拳种,能广泛流传的拳种,肯定至少有前面说的四个基本单元,1。基本功单元2。技法单元,3,训练方法单元,4,对抗运用单元。而且技法单元里,肯定有腿法,训练单元里肯定有抗击打(硬功)训练。只是能全面展握一个拳种的明师,不好找,因为多为嫡系传人,轻易不肯传他人。
   至于为什么南拳北腿会有普遍客观存在呢,叔公说,倒不是什么南方人腿短(叔公说这是扯淡),因为南方人腿短也不是说短的走不了路了,都是中国人,腿长腿短,那点差距,那是科学家测半天才测的出来的,普遍平均水平来说,可能上下也就1两个厘米的事情。哪会造成那么大的差异。而且腿短(只要不是身材极端不成比例的人),对练腿法来说,利大于弊的。其实从身材结构来说,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有条件练腿法。
  因为很多人都希望这个世界上有异常神奇的技巧存在,所以上帝,如来佛,就产生了。这可能是人的一种本能吧。也许有人见过上帝,但我想这恐怕也是非常非常非常小概率的事件吧。就算真有,也没什么普遍意义。有没有其实一样,呵呵跟佛说的,色即空,空即色有点一样哦。

  造成南方武师普遍少用腿法的,主要原因,叔公认为应该是环境,首先腿法,比手法难练。正如普通人感觉散打比拳击难上手一个道理。腿法难练在哪里呢,不是腿的长短,腿长的人,在传统武术格斗中使用腿法,并没有优势。因为腿长重心高,一起腿,重心更容易失去。而且腿长动作幅度大,作用时间长,更容易被操腿。所以,欧洲人古代也练搏击,但欧洲人就没有去发展腿法。我想就是因为腿太长了。虽然腿法比手法难练,但这个难题,南北方人都存在,为什么南方人少练了呢,叔公认为,腿虽然比手有力量,但腿不灵活,用现在术语说就是,运动维度不如手,也就是说,虽然有力,但慢,笨。
  
   而且腿的攻击武器一般为脚和胫骨,胫骨由于缺乏保护,且神经分布丰富,很难练,脚虽然好练但攻击面积大,所以要杀伤对手的话,力量要大,速度要快。福建两广浙江一带的人,普遍瘦小(不但矮一些,而且多数身体单薄),所以在天生的本力上会比北方人要差一些。南方又多山,交通多靠肩挑手提,日常生活也多挑担,这种日常的劳作,对腿部的静态力量是有帮助,但对腿的爆发力和速度的影响非常巨大,这种挑担的腿形,基本就把腿的攻击能力给废了。加上传统武术开放式的比武规则,一般抬腿不敢过腰,多数都是攻击小腿胫骨,膝关节,脚面(跺)所以多采用踹(直线腿法),扫,勾的技法。攻击距离其实也很短,发力也不完整,还不如多用手。而北方人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腿部力量和速度,相对容易练出来,加上身体壮实高大,天生力量就强一些,所以在民间普及层面,腿部技法比南方多一些。这跟拳种没关系,可能同样习练南少林拳系的北方人,也会比南方人更热衷于拳中的腿法。现在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南北方散打选手就在腿法上,就没有什么明显差异了。所以南拳北腿,不是拳种的问题,只是环境的问题,环境改变了,就差异可能就改变了。  


  至于传统武术中的轻功,因为原来在杂谈里专门写过一篇。所以这里不多说了,只是做一些补充,叔公对于传统武术中的轻功,就一个词形容,“着急”(家乡土话,专门形容猴子的)
  叔公说他在福州的时候曾经有个师兄,是带艺投师的,练的就是轻功。叔公对他的“着急”记忆犹新。他说他师兄因为是带艺投师,所以叔公的师父没有正式收他,属于半友半徒那种,不过因为年龄跟叔公只差10多岁,所以自认师兄。叔公也这么叫他。由于这个原因,师兄跟他们并不住一块,叔公当年年纪也小也就14、5岁,所以师兄有过来,就经常给他带点吃好的之类。所以叔公跟他关系很好,叔公说,他师兄非常的灵活。但并不是说打不到。而是如果他不想跟你打,只是想躲,那你就很难抓到他,不但小范围移动快(跑的也比较快),而且运动中变向能力非常强,师父说这个最要命,也就是他要是想逃跑,你还真拿他没办法,但是这首先得他处于攻击距离之外,如果是处于攻击距离之内,那人的身法,步法再快也还是快不过,训练有素的拳脚。人也比较瘦,身上都是筋的感觉(其实就是现在所谓的红肌类型的人),出手速度很快,打你一下,非常疼,有点钻心的疼的感觉,但是绝对力量不大。也就是疼而已。所以传统武术认为练轻功伤肺,因为练轻功的人,绝对力量都不大。叔公认为这个跟轻功没关系,而是跟轻功的训练方式和选材有关系。只是因为古人总认为肺主力,所以练轻功的人,力量不足是因为肺被伤了。

  至于当年小人书上说,许世友将军,当年练轻功,挖吭直上直下,坑深一尺,能跳一丈,叔公说,这是瞎扯。他的师兄最厉害的一次,叔公说,也就是看到师兄采用后空翻的方式,能跳上一个比他高一个头的土台(估计师父那会儿也就1.7米,加个头20多厘米,应该不超过2米,最多接近2米)。叔公说轻功跳土坑,主要不是为了练跳高。而是练踝关节的力量。练踝关节力量主要是为了攀登。所以确切的说,应该是坑深一尺,能攀1丈的墙。而不是跳1丈高。有过助跑爬墙的朋友都知道,在比较粗糙的垂直墙上跑(太光滑不行),起到决定因素的就是踝关节力量,而不是大小腿的力量,没有踝关节的强力支撑,大小腿和腰腹肌的力量多大都用不上。就跟你用铁棍当杠杆翘石头一样,你力气多大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铁棍够不够硬,铁棍如果不够硬,你力气再大也白搭。这个原理跟掰腕子一个道理,并不是胳膊粗的人就一定能掰手腕,先决条件是手腕的力量。
   另外象轻功的走箩筐,叔公说,小说上写的也是瞎掰,作者压根就没去看人家练过。纯粹靠幻想,传统轻功中走箩筐,先在箩筐中填土,然后逐日取出来。叔公说这个确实有这么个练法,主要练平衡的。但绝对不是书上说的,可以在箩筐边沿随便跑。想想都知道,一个人再轻也有百八十斤啊,难道还真能破坏地球引力不成。不可能的。实际的练习方法是,人确实是站箩筐上,也确实是站在箩筐边沿,但脚不是站在同一侧,而是站在两侧。而且一定要踩在两侧。这样左右脚才能互相抵消,保持平衡。所以练的时候,根本不可能做到什么飞奔如电,只见白影团团。叔公说其实原理就跟杂技里一个人站在木板上,低下放个圆木表演平衡差不多。只是轻功,更侧重练习运动中的平衡能力而已
可能由于80年代初期,武打片子看多了,对许多名声颇大的北方拳种,有段时间,对这些形意,八卦,太极等许多拳法非常的敬仰。对地方拳术基本采取嗤之于鼻的态度,终于一次在几个小伙伴鼓动之下,决定率领几个屁孩军北上少林学艺。(呵呵70年代小屁孩的最高层次的追星行为),很可惜还没下公交车就被拦截了。那个时候,镇里对外只有一趟公共汽车,俺们几个小屁孩,根本不知道少林寺在哪里,只知道上了车就跟师傅问,这车能不能到少林寺阿。司机师傅看看我们,说你们等一下我去问问车站的人,就下去了。(后来才知道,师傅跑车站里根车站的领导汇报去了),因为车到点要开了,车站领导跑上来(估计是一时半会儿没判断出我们是谁家孩子),先问我们是谁家小孩,我们都是有备而来的,当然不说了,磨了半天看我们不说,就跟我们说,这车不去少林寺,你们回家吧。我们哪肯干,死活不下车,车站领导看看到点了,我们又那么坚决(估计当时全车人都在笑,我当时没空观察),可能也怕,我们下车了,自己乱跑。就跟师傅说,那这样,你到城关后,先让客人下车,再单独送他们几个去少林寺,别让他们自己跑了。(现在想想,估计车站领导当时跟司机说话的时候肯定是挤眉弄眼的表情)
  就这么着,我们还没到下车,就看到住在城关的七大姑,八大姨在车站列队欢迎小领导“莅临指导工作了”当时把我们几个激动地,小伙伴还在那说,啊!,我姑原来住少林寺呵,那个说,啊!我姨也住少林寺呵。就这么着,车都没下,就被押送回来了。屁股当然不以个人意愿为转移的被用巴掌,竹条,小棍子,画上了若干,或长或短,或红或紫的几何线条。后来据说,当时为了我们,镇公所启动了好几年没用的防空大喇叭,而且是先拉了三响防空警报(平时有火灾也是拉防空警报,能引起大家关注)
 
  为了这事,叔公第二天就跑过来做我的思想工作了。叔公说,什么叫拳法正宗不正宗阿,我们这,连三觅那种10来户人的小村子都出过武进士。九门提督,武状元甘国宝不也是际下的师傅教出来的吗(长大后,查过史料,甘国宝是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人,会试第三名,殿试第八名,不是武状元,但确实是高名次,只是甘国宝属于地方名人,所以乡间把他拔高成武状元了,因为际下村都为甘姓,且与小梨洋村同县同乡位置也相近,甘国宝学的应该是际下的武术),不过我那时候人虽然小,小人书却看了不少。我根本不服叔公的说法,我说,那官兵都是练骑马打仗的,跟功夫不一样,再说了,小人书里,官兵都是不堪一击的,特别是当官的,随便一个女侠都能把他打的跪地求饶。
  叔公被我反驳的哭笑不得啊。在那自言自语,“你看看,你看看,现在这些写书的人,都瞎写什么啊,当兵的要是打不过你们这些田间地头的庄稼汉,那还当什么兵啊”,没办法啊,思想工作还得做啊,叔公想半天说,那你3哥在部队才当个小连长,回来你都要拿气枪要求他表演枪法,那过去的武进士,武状元下部队带兵,要是不会打,你能听他的吗。当兵就是练打人的。他们要是还不会打,怎么当兵阿。咱们福建出的武进士武状元,那比什么少林寺,太极拳,八卦掌的地方多的多。咱们这儿要是还不正宗那就没正宗了。(绝对没有搞地域攻击和攀比的意思啊,老人家当时做思想工作,纯粹是为了哄小孩的)
  对于武林杂志上描写的清末民初的传统武林高手,叔公的态度是不置可否,问多了,一般也就说,不知道他们功夫有多高,但肯定比你叔公高很多了,实在被问烦了,就说,大概一个能打叔公二十个吧。不过有一次在教育我大哥(堂哥)的时候,有听到他对这些武林名家的看法。我大哥是我们这一辈里唯一练过的,而且属于练得很好的,叔公虽然不收徒弟,但偶尔有指点。(但最后大哥也被武所害,把自己给毁了,所以我们这些小的就更不让练了)。
  因为大哥有段时间,老是捧着这些武林杂志在那比划。有一天,大哥问叔公,说孙禄堂60多岁了,居然能让曹晏海随便攻击,只一瞬间,轻轻碰一下曹的小腿,曹晏海,立马小腿如遭电击,痛彻心肺,肿起来。而曹晏海20多岁,有是国术考中公认的腿王,在第一届国术考的时候,公认实力第一,只是最后故意让拳,排第四。太厉害了。叔公想了半天,说,如果这个描述是真实的,那孙禄堂确实,惊为天人。叔公说解放前,孙禄堂名声就很大,但似乎没有这么神了。过去武师,名声大的手里多少都是有真功夫的,但一般不是靠打的。因为名声要大,最重要的是要有人脉,要有人给你从各方面捧场。所以这些名家出名的时候,一般都不再打了,因为要有经营起足够的人脉,那年龄一般都不小了。
  叔公说,按他的理解,这个书上描述的情况有三种可能(不过叔公说的有点犹豫,可能确实孙禄堂名气太大了)1。师徒合伙吹牛捧场。因为曹的功夫已经通过国术考证明了,而孙的名头也已经非常大了,给孙再加把火,让孙有面子,对自己也没损失,还能赚人情。
  2.过程被外行的人夸大了,可能属于以讹传讹。跟石龙神腿,半万铁头一个道理。3。如果上面的两种情况都不是,确实过程如书中所描述,那可能是曹晏海被孙骗了,孙禄堂的鞋底里,应该埋有,或则嵌有硬质或者带棱角的硬质物品,比如铁块什么的。绝对不可能光脚。
  因为不踢断小腿,又能痛又能肿的话,一般是用搓的脚法,都别说孙禄堂都60多岁的人了,就算个别人确实身体素质好的能违反自然规律。但脚轻轻搓一下就能产生那么大的杀伤力,没有道理啊。脚最硬的就是骨头,肉再怎么练也练不到骨头的硬度阿,曹晏海本来就是腿功高手,腿上硬功本来就非常高。孙禄堂是以轻功最著名,解放前人叫他活猴。如果是胫骨碰胫骨,能让曹晏海受那样的伤,那孙禄堂的胫骨得硬到什么程度阿,都60岁了还能那么硬? 如果是用脚底或者脚面搓的,那就更达不到那种效果了。书上说轻轻碰一下,肯定是瞎扯了。要让人痛和受伤,不用力是不可能的。
   所以叔公说,第二种可能性最大,第三种可能性其次,第一种可能性也不排除。古代的名武师,很多都是混江湖的,半真半假,真真假假,功夫把戏都会来两下的,也不在少数。
  至于孙禄堂,允许家人在家中随时偷袭他,在外面则不允许,因为外人袭击,无法判断善恶,怕误伤他人。叔公说,这个倒是有可能,因为孙禄堂以轻功、身法、步法著称,家人也不会出狠手。但孙禄堂说这个话,应该是壮年时候的事情,不大可能是七老八十了,还敢这样。叔公说,其实解放前孙禄堂名气就很大了。但他最著名的还是轻功、身法、步法了。也就是灵活了。但孙成名后,其实也没有什么公开的,或者有比较确切证据的比武了。这倒不是说孙功夫是假的,而是岁月不饶人,年纪大了。
   而对武林杂志上一些,记载孙禄堂,杨澄埔等名家,一大把年纪了,还能动不动就跟年轻后辈动手的时候,轻松放倒年轻人,叔公则认为,这是可能的,但因此认为这些老人的功夫可以轻易战胜年轻人的话的人,绝对是外行。拳怕少壮,这是自然规律,功夫可以越练越深,越练越精,但精和深,跟能不能打是两回事。功夫精和深,代表的是对武学的理解,对技艺的理解。民间所谓“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就是这个意思。好的老师可以教出状元,当状元本人几乎都教不出状元。  

  还有象杜心武,杂志里面说他,纵横镖路,无人能敌,号称南北大侠。叔公说,古代别人称你为侠的人,最重要的标准和内容不是你功夫好。而是你这个人在江湖有人脉,有人气,有义气,别人尊重你。这里面也有功夫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功夫是一个前提条件,但最重要的不是功夫,更不是由功夫的高低来决定的。过去真正靠走镖为生的人,也就是卖武为生的镖师,一般功夫都不会特别好。学的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功夫真好了,卖给谁不行啊。非得去做这风餐露宿,常年在外的事情呢。但好的镖局,大的镖局,确实都有高手。因为过去走镖要走的好,不是靠功夫,而是靠江湖人脉的。一个人功夫再好也不能练成铁人。怎么可能因为你功夫高,就弄不死你呢。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搁山路的隘口,给你砸一车石头下来,你长翅膀都没用啊,再说你一路打过来,你还就算打的过,也要被累死啊。
  镖师的功夫主要是应付那些流寇刁民用的,所以也不用太高,功夫高手,也不是那么容易养,也不是那么容易使唤的。开镖局说到死也是做买卖,也得讲成本的。古代镖局走镖,也不是随便走的,不是你东家想去哪,咱就去哪,全国通用。每个镖局都有自己固定的势力地盘的。路线也多数固定的。开镖局的人,在自己的地盘和路线上,一般都有比较高的江湖地位和人脉关系的,黑白两道,都有背景的。换句话说,路线上的固定的绝大多数盗匪官痞,跟镖局都有交情的,镖局也都有给好处的。镖局沿途一些休息打尖的客店,都是固定的,都是熟人熟店。否则给你饭里放点药,你功夫好有什么用啊。路上出个什么意外,附近都能找到照应的。镖师不是没危险,危险主要来自那些流寇,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流窜犯,还有就是一些地方民风比较恶劣。有些村民,白天带个斗笠下地干活是农民,晚上脸一蒙就是强盗。但总体上说来,镖局只要老大或者镖头在江湖能镇的住脚,基本上镖师的安全还是有一定保障。否则天天死人,谁敢去当保镖啊,镖师也是人。钱再多,也没命重要啊。都是卖手艺的,换你,你也会辞职走人,换个镖局过日子啊。
  但镖局里都会有高手,功夫的高低,大体跟镖局业务规模成正比。这些高手就是镖局的镇局之宝。多数功夫好,而且很有江湖地位,镖局养这些人也是需要很大的代价的。他们多数时候不是去风里雨里的去走镖。多数时候都是用来处理一些江湖事务的。杜心武可能就是这样的。可能镖局里都有他的股份的。杜心武可能在镖行的时候确实有出手过,但估计也不会太多。对手也不一定就功夫多高。所以,如果认为当过镖师的人功夫就很高,那是不了解镖局。
  叔公说杜心武家里财势很大的,年轻时候到处重金寻师,哪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成年后,又留学东洋,参加同盟会,接触孙中山等人。这不是一般乡村土财主的家庭能承受的,能有这样的眼界见识的。你说这样家庭出身,这样心胸的人,怎么用的着沦落到卖武为生,过刀头舔血挣饭吃的日子呢。所以杜心武走镖,要么是受达人之托,要么就是结交江湖人士为主的。不是为了跟人家博命的。
  杜心武的嫡传徒弟,万籁生,就定居福州,徒子徒孙遍及福州,功夫如何。也都是能看的见摸的着的。就算万籁生天资驽钝。但技法形式,总该学到了吧,自然门那么多徒弟,总有个吧资质好的吧。你有听说福州有神人吗。孙杜二人,解放前就是传统武术执牛耳的人。没人名气比他们大的了。顶多就是齐名了。有什么神的地方吗!!!
  关于传统武术中的绝招,叔公的看法是,有绝技,没有绝招。再好的招式,都有破解之法,所以只有在低水平的对抗状态下,才会有绝招,而且绝招这个东西,都是可一可再,不可三。用多了,自然就被人破解了。传统武术,对于招,有两种对抗方式,一为解,一为破。所谓解,就是根据正常人体结构规律,力学规律进行拆解,比如你一拳过来,我可以或挡,或挑,或格,或架,或压等等,这就是解招。但有一些招法则无解,比如一些擒拿招法,一旦被上手,则无法解开,这时候就要采取破招的方式了,所谓破招,就是并不是针对对方招法,而是通过其他条件,使他的招无法有效实施。比如擒拿,如果你不会解,你就可以通过,控制距离,或者控制攻击手段,使对方无法有效应用他的擒拿技术。
  叔公举了一个自己的典故,50年代,叔公家的布庄被公私合营了,但现场的管理还是叔公在管理。因为那时候采用供给制度,大家都是要凭布票买布的。但由于票与布有时候并不能 完全精确或同步,所以时常会出现,有票没布的情况。特别是年底,大家都要扯块布做新衣服的时侯。
  有一次,年底了,因为很多人当心有票买不到布,现场有点乱。很多人往布店里挤,后面的人又看不清前面的,也就跟着挤,形势一下有点乱了。当时的店面都还是老式的柜台式的,就是一个一边是木头柜台,一边是门,柜台大约1.2米高,3米长,门大约80厘米宽,合起来整个店面门脸大约4米宽。门有个20厘米左右的小门槛。老式的柜台一般底部会有稍微突出来的框。叔公说,当时为了避免出意外,他就自己一个人站在门口,那些往里挤的人全推出去了。一时之间,在镇里传成神话,说我叔公年过半百,居然还能一个人挡住那么多人,同时还能镇住被挤的晃动的柜台,完全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叔公说,其实这是有技巧的。力气是要有,但关键不是力气。关键要架势好,马步稳。因为当时人都往前挤,柜台都被挤晃动了,如果不把柜台稳住,万一柜台倒了,就可能压死人,而且钱都在柜台里,散出来了,就可能引起混乱,会出人命的。但门也要赌,不赌的话,人都进来了,那也会出乱子。所以叔公就左脚跟踩着柜台底部的框,同时利用脚跟的力把柜台往另一头挤,这样能增加墙与柜台面的摩擦力。柜台就不容易动了,同时双手由胸口往外侧推。叔公说手绝对不能从后面往前赶,因为人的力气再大也赶不动那么多人往前挤的力气。
  双手互相配合,从胸口往外侧推,其实就是对正在往前挤的人加个横力,因为人往前挤,侧面被人施加横力,很容易就失去重心,就站不住脚,使不上力气。如果你正面去推,那一个人力气再大,也推不了几个人。自己体力也坚持不了多久。同时你架势端好了,腰马有力,就能把这份别人挤压过来的力传到脚底,又进一步的作用到柜台上,柜台又更稳定了。这就是一人挡门,百人难挤开的秘密。当然普通人告诉你原理你也做不到的。因为你腰马没力,也不会发整力。叔公说,这就是技巧,说穿了,也没有特别神奇的地方,功夫是有的,但绝对不是坊间传开的所谓神力了。只不过是习武之人,常年锻炼之后,对力的应用和判断比普通人来的迅速准确。也可以说感觉比较好,自然而然不用太多想,就知道怎么去发力了。这也可以算是绝招吧,但是如果大家天天都来挤,多挤两次,也就能摸出诀窍了,可能你就挡不住了。所以功夫,其实是没有什么绝招的,只有低水平的对抗才有所谓的绝招。


[至于动不动就要求洗练几十年,还不得其门的一些功夫法门,叔公认为,就算不是骗人的,也不要去学。因为就算创始人是真的修炼出了什么神功大法,也不可能能传承的下来。
  叔公说,你想啊,一个功夫,你动不动就要练几十年才能入门,那人能活几岁啊。你从学会到自己实际体会运用再到找徒弟怎么着也得再花10来年吧。这么一加起来,你开始授徒起码也得5/60岁了。再教会徒弟,你起码都7老八十了。杜甫都说人生70古来稀阿,哪里你这个门派的人都运气那么好,个个都是老寿星啊。
  而且这种情况下,你根本就交不了几个徒弟。没有传播面(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普及基础),你怎么保证传承阿。你就运气那么好,挑的几个徒弟都是天赋禀异的。哪有可能呢。你们小学老师老的都教了四十年书了,你问他现在班里哪个人一定能考上大学,他判断的出来吗!!!

  人是活的不是死的,特别是小孩子。后面的发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你就能保证他小时候天赋好,长大了还能天赋好?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情况太正常了。再说了,共产党不是还有个主观能动性的说法吗,徒弟要是长大了,不想练了怎么办。你连再教一批的时间都没有了。这么多要求合一块,除非这个门派,天天撞狗屎运,才可能能完整的把功法传承下来,否则要么失传,要么缺失太多了。你去练了有什么意义啊。
  叔公认为,只要能大面积流传下来的东西,道理上肯定都不会难。至少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否则它就流传不下来。如果它让别人感觉很难,那多少可能是这个门派有些传承上有些保守了,并不是拳理功法上真的有多难,比如太极拳(这个是叔公原话,可能看法有些偏颇,只代表个人看法,大家别拍砖。呵呵)
  点穴的功夫,叔公说他不太了解。穴道他都知道,屋子里也挂着人体经络图。但是这个只是用来了解一些人体攻击部位和跌打损伤治疗的用的。真正的点穴功夫,叔公没学过,早年曾经在福州罗源县,拜访过一位祖传的点穴师父。但对方以祖传有训,不能外传为由,没有传授给叔公。只是大体讲了一些穴道受打击,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和特征。另外穴道也不是点的,多数都是通过打的。叔公说手法力道应该是有诀窍的。叔公解放前因为经常去福州视察茶庄生意,倒也来来回回去拜访过几次。最后对方倒也是表演过给叔公看,但都是拿鸡做演示的,鸡被他摸一下(叔公说可能是对方也不愿意让他看清楚,反正就是手上动作一下),鸡放地上后头能动,就是站不起来。叔公说他也没看太明白,因为毕竟鸡那么小,到底是被点穴了,还是被用暗劲捏了骨头,也搞不清楚。反正最后叔公最后只从他那问了一些死穴被点的征兆,还有一些医治的药方(说是给叔公做防身之用)。不过对方也说,他的功夫虽然是祖传的,但他自己确实也没有实际应用过,对人实际使用的效果,他自己也不是特别清楚。
   反正叔公说,他拿了药方,也研究过,也都是些跌打损伤,通经活血,发散的药。可能因为这个点穴功夫太少人会了,后来也没有什么人被点穴了找叔公治疗的。所以叔公说,其实他也不知道这个点穴药方管用不管用。另外叔公也觉的,人体死穴本来就是很脆弱的。被拳头打中一样会致伤,致命。如果是为了比武而学点穴,这个不一定用的上。但是如果是偷袭用的话,可能点穴功夫就很好用了。不过毕竟没学过,叔公只是这么猜了

[至于动不动就要求洗练几十年,还不得其门的一些功夫法门,叔公认为,就算不是骗人的,也不要去学。因为就算创始人是真的修炼出了什么神功大法,也不可能能传承的下来。
  叔公说,你想啊,一个功夫,你动不动就要练几十年才能入门,那人能活几岁啊。你从学会到自己实际体会运用再到找徒弟怎么着也得再花10来年吧。这么一加起来,你开始授徒起码也得5/60岁了。再教会徒弟,你起码都7老八十了。杜甫都说人生70古来稀阿,哪里你这个门派的人都运气那么好,个个都是老寿星啊。
  而且这种情况下,你根本就交不了几个徒弟。没有传播面(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普及基础),你怎么保证传承阿。你就运气那么好,挑的几个徒弟都是天赋禀异的。哪有可能呢。你们小学老师老的都教了四十年书了,你问他现在班里哪个人一定能考上大学,他判断的出来吗!!!

  人是活的不是死的,特别是小孩子。后面的发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你就能保证他小时候天赋好,长大了还能天赋好?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情况太正常了。再说了,共产党不是还有个主观能动性的说法吗,徒弟要是长大了,不想练了怎么办。你连再教一批的时间都没有了。这么多要求合一块,除非这个门派,天天撞狗屎运,才可能能完整的把功法传承下来,否则要么失传,要么缺失太多了。你去练了有什么意义啊。
  叔公认为,只要能大面积流传下来的东西,道理上肯定都不会难。至少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否则它就流传不下来。如果它让别人感觉很难,那多少可能是这个门派有些传承上有些保守了,并不是拳理功法上真的有多难,比如太极拳(这个是叔公原话,可能看法有些偏颇,只代表个人看法,大家别拍砖。呵呵)
  点穴的功夫,叔公说他不太了解。穴道他都知道,屋子里也挂着人体经络图。但是这个只是用来了解一些人体攻击部位和跌打损伤治疗的用的。真正的点穴功夫,叔公没学过,早年曾经在福州罗源县,拜访过一位祖传的点穴师父。但对方以祖传有训,不能外传为由,没有传授给叔公。只是大体讲了一些穴道受打击,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和特征。另外穴道也不是点的,多数都是通过打的。叔公说手法力道应该是有诀窍的。叔公解放前因为经常去福州视察茶庄生意,倒也来来回回去拜访过几次。最后对方倒也是表演过给叔公看,但都是拿鸡做演示的,鸡被他摸一下(叔公说可能是对方也不愿意让他看清楚,反正就是手上动作一下),鸡放地上后头能动,就是站不起来。叔公说他也没看太明白,因为毕竟鸡那么小,到底是被点穴了,还是被用暗劲捏了骨头,也搞不清楚。反正最后叔公最后只从他那问了一些死穴被点的征兆,还有一些医治的药方(说是给叔公做防身之用)。不过对方也说,他的功夫虽然是祖传的,但他自己确实也没有实际应用过,对人实际使用的效果,他自己也不是特别清楚。
   反正叔公说,他拿了药方,也研究过,也都是些跌打损伤,通经活血,发散的药。可能因为这个点穴功夫太少人会了,后来也没有什么人被点穴了找叔公治疗的。所以叔公说,其实他也不知道这个点穴药方管用不管用。另外叔公也觉的,人体死穴本来就是很脆弱的。被拳头打中一样会致伤,致命。如果是为了比武而学点穴,这个不一定用的上。但是如果是偷袭用的话,可能点穴功夫就很好用了。不过毕竟没学过,叔公只是这么猜了
可能由于80年代初期,武打片子看多了,对许多名声颇大的北方拳种,有段时间,对这些形意,八卦,太极等许多拳法非常的敬仰。对地方拳术基本采取嗤之于鼻的态度,终于一次在几个小伙伴鼓动之下,决定率领几个屁孩军北上少林学艺。(呵呵70年代小屁孩的最高层次的追星行为),很可惜还没下公交车就被拦截了。那个时候,镇里对外只有一趟公共汽车,俺们几个小屁孩,根本不知道少林寺在哪里,只知道上了车就跟师傅问,这车能不能到少林寺阿。司机师傅看看我们,说你们等一下我去问问车站的人,就下去了。(后来才知道,师傅跑车站里根车站的领导汇报去了),因为车到点要开了,车站领导跑上来(估计是一时半会儿没判断出我们是谁家孩子),先问我们是谁家小孩,我们都是有备而来的,当然不说了,磨了半天看我们不说,就跟我们说,这车不去少林寺,你们回家吧。我们哪肯干,死活不下车,车站领导看看到点了,我们又那么坚决(估计当时全车人都在笑,我当时没空观察),可能也怕,我们下车了,自己乱跑。就跟师傅说,那这样,你到城关后,先让客人下车,再单独送他们几个去少林寺,别让他们自己跑了。(现在想想,估计车站领导当时跟司机说话的时候肯定是挤眉弄眼的表情)
  就这么着,我们还没到下车,就看到住在城关的七大姑,八大姨在车站列队欢迎小领导“莅临指导工作了”当时把我们几个激动地,小伙伴还在那说,啊!,我姑原来住少林寺呵,那个说,啊!我姨也住少林寺呵。就这么着,车都没下,就被押送回来了。屁股当然不以个人意愿为转移的被用巴掌,竹条,小棍子,画上了若干,或长或短,或红或紫的几何线条。后来据说,当时为了我们,镇公所启动了好几年没用的防空大喇叭,而且是先拉了三响防空警报(平时有火灾也是拉防空警报,能引起大家关注)
 
  为了这事,叔公第二天就跑过来做我的思想工作了。叔公说,什么叫拳法正宗不正宗阿,我们这,连三觅那种10来户人的小村子都出过武进士。九门提督,武状元甘国宝不也是际下的师傅教出来的吗(长大后,查过史料,甘国宝是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人,会试第三名,殿试第八名,不是武状元,但确实是高名次,只是甘国宝属于地方名人,所以乡间把他拔高成武状元了,因为际下村都为甘姓,且与小梨洋村同县同乡位置也相近,甘国宝学的应该是际下的武术),不过我那时候人虽然小,小人书却看了不少。我根本不服叔公的说法,我说,那官兵都是练骑马打仗的,跟功夫不一样,再说了,小人书里,官兵都是不堪一击的,特别是当官的,随便一个女侠都能把他打的跪地求饶。
  叔公被我反驳的哭笑不得啊。在那自言自语,“你看看,你看看,现在这些写书的人,都瞎写什么啊,当兵的要是打不过你们这些田间地头的庄稼汉,那还当什么兵啊”,没办法啊,思想工作还得做啊,叔公想半天说,那你3哥在部队才当个小连长,回来你都要拿气枪要求他表演枪法,那过去的武进士,武状元下部队带兵,要是不会打,你能听他的吗。当兵就是练打人的。他们要是还不会打,怎么当兵阿。咱们福建出的武进士武状元,那比什么少林寺,太极拳,八卦掌的地方多的多。咱们这儿要是还不正宗那就没正宗了。(绝对没有搞地域攻击和攀比的意思啊,老人家当时做思想工作,纯粹是为了哄小孩的)
  对于武林杂志上描写的清末民初的传统武林高手,叔公的态度是不置可否,问多了,一般也就说,不知道他们功夫有多高,但肯定比你叔公高很多了,实在被问烦了,就说,大概一个能打叔公二十个吧。不过有一次在教育我大哥(堂哥)的时候,有听到他对这些武林名家的看法。我大哥是我们这一辈里唯一练过的,而且属于练得很好的,叔公虽然不收徒弟,但偶尔有指点。(但最后大哥也被武所害,把自己给毁了,所以我们这些小的就更不让练了)。
  因为大哥有段时间,老是捧着这些武林杂志在那比划。有一天,大哥问叔公,说孙禄堂60多岁了,居然能让曹晏海随便攻击,只一瞬间,轻轻碰一下曹的小腿,曹晏海,立马小腿如遭电击,痛彻心肺,肿起来。而曹晏海20多岁,有是国术考中公认的腿王,在第一届国术考的时候,公认实力第一,只是最后故意让拳,排第四。太厉害了。叔公想了半天,说,如果这个描述是真实的,那孙禄堂确实,惊为天人。叔公说解放前,孙禄堂名声就很大,但似乎没有这么神了。过去武师,名声大的手里多少都是有真功夫的,但一般不是靠打的。因为名声要大,最重要的是要有人脉,要有人给你从各方面捧场。所以这些名家出名的时候,一般都不再打了,因为要有经营起足够的人脉,那年龄一般都不小了。
  叔公说,按他的理解,这个书上描述的情况有三种可能(不过叔公说的有点犹豫,可能确实孙禄堂名气太大了)1。师徒合伙吹牛捧场。因为曹的功夫已经通过国术考证明了,而孙的名头也已经非常大了,给孙再加把火,让孙有面子,对自己也没损失,还能赚人情。
  2.过程被外行的人夸大了,可能属于以讹传讹。跟石龙神腿,半万铁头一个道理。3。如果上面的两种情况都不是,确实过程如书中所描述,那可能是曹晏海被孙骗了,孙禄堂的鞋底里,应该埋有,或则嵌有硬质或者带棱角的硬质物品,比如铁块什么的。绝对不可能光脚。
  因为不踢断小腿,又能痛又能肿的话,一般是用搓的脚法,都别说孙禄堂都60多岁的人了,就算个别人确实身体素质好的能违反自然规律。但脚轻轻搓一下就能产生那么大的杀伤力,没有道理啊。脚最硬的就是骨头,肉再怎么练也练不到骨头的硬度阿,曹晏海本来就是腿功高手,腿上硬功本来就非常高。孙禄堂是以轻功最著名,解放前人叫他活猴。如果是胫骨碰胫骨,能让曹晏海受那样的伤,那孙禄堂的胫骨得硬到什么程度阿,都60岁了还能那么硬? 如果是用脚底或者脚面搓的,那就更达不到那种效果了。书上说轻轻碰一下,肯定是瞎扯了。要让人痛和受伤,不用力是不可能的。
   所以叔公说,第二种可能性最大,第三种可能性其次,第一种可能性也不排除。古代的名武师,很多都是混江湖的,半真半假,真真假假,功夫把戏都会来两下的,也不在少数。
  至于孙禄堂,允许家人在家中随时偷袭他,在外面则不允许,因为外人袭击,无法判断善恶,怕误伤他人。叔公说,这个倒是有可能,因为孙禄堂以轻功、身法、步法著称,家人也不会出狠手。但孙禄堂说这个话,应该是壮年时候的事情,不大可能是七老八十了,还敢这样。叔公说,其实解放前孙禄堂名气就很大了。但他最著名的还是轻功、身法、步法了。也就是灵活了。但孙成名后,其实也没有什么公开的,或者有比较确切证据的比武了。这倒不是说孙功夫是假的,而是岁月不饶人,年纪大了。
   而对武林杂志上一些,记载孙禄堂,杨澄埔等名家,一大把年纪了,还能动不动就跟年轻后辈动手的时候,轻松放倒年轻人,叔公则认为,这是可能的,但因此认为这些老人的功夫可以轻易战胜年轻人的话的人,绝对是外行。拳怕少壮,这是自然规律,功夫可以越练越深,越练越精,但精和深,跟能不能打是两回事。功夫精和深,代表的是对武学的理解,对技艺的理解。民间所谓“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就是这个意思。好的老师可以教出状元,当状元本人几乎都教不出状元。  

  还有象杜心武,杂志里面说他,纵横镖路,无人能敌,号称南北大侠。叔公说,古代别人称你为侠的人,最重要的标准和内容不是你功夫好。而是你这个人在江湖有人脉,有人气,有义气,别人尊重你。这里面也有功夫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功夫是一个前提条件,但最重要的不是功夫,更不是由功夫的高低来决定的。过去真正靠走镖为生的人,也就是卖武为生的镖师,一般功夫都不会特别好。学的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功夫真好了,卖给谁不行啊。非得去做这风餐露宿,常年在外的事情呢。但好的镖局,大的镖局,确实都有高手。因为过去走镖要走的好,不是靠功夫,而是靠江湖人脉的。一个人功夫再好也不能练成铁人。怎么可能因为你功夫高,就弄不死你呢。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搁山路的隘口,给你砸一车石头下来,你长翅膀都没用啊,再说你一路打过来,你还就算打的过,也要被累死啊。
  镖师的功夫主要是应付那些流寇刁民用的,所以也不用太高,功夫高手,也不是那么容易养,也不是那么容易使唤的。开镖局说到死也是做买卖,也得讲成本的。古代镖局走镖,也不是随便走的,不是你东家想去哪,咱就去哪,全国通用。每个镖局都有自己固定的势力地盘的。路线也多数固定的。开镖局的人,在自己的地盘和路线上,一般都有比较高的江湖地位和人脉关系的,黑白两道,都有背景的。换句话说,路线上的固定的绝大多数盗匪官痞,跟镖局都有交情的,镖局也都有给好处的。镖局沿途一些休息打尖的客店,都是固定的,都是熟人熟店。否则给你饭里放点药,你功夫好有什么用啊。路上出个什么意外,附近都能找到照应的。镖师不是没危险,危险主要来自那些流寇,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流窜犯,还有就是一些地方民风比较恶劣。有些村民,白天带个斗笠下地干活是农民,晚上脸一蒙就是强盗。但总体上说来,镖局只要老大或者镖头在江湖能镇的住脚,基本上镖师的安全还是有一定保障。否则天天死人,谁敢去当保镖啊,镖师也是人。钱再多,也没命重要啊。都是卖手艺的,换你,你也会辞职走人,换个镖局过日子啊。
  但镖局里都会有高手,功夫的高低,大体跟镖局业务规模成正比。这些高手就是镖局的镇局之宝。多数功夫好,而且很有江湖地位,镖局养这些人也是需要很大的代价的。他们多数时候不是去风里雨里的去走镖。多数时候都是用来处理一些江湖事务的。杜心武可能就是这样的。可能镖局里都有他的股份的。杜心武可能在镖行的时候确实有出手过,但估计也不会太多。对手也不一定就功夫多高。所以,如果认为当过镖师的人功夫就很高,那是不了解镖局。
  叔公说杜心武家里财势很大的,年轻时候到处重金寻师,哪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成年后,又留学东洋,参加同盟会,接触孙中山等人。这不是一般乡村土财主的家庭能承受的,能有这样的眼界见识的。你说这样家庭出身,这样心胸的人,怎么用的着沦落到卖武为生,过刀头舔血挣饭吃的日子呢。所以杜心武走镖,要么是受达人之托,要么就是结交江湖人士为主的。不是为了跟人家博命的。
  杜心武的嫡传徒弟,万籁生,就定居福州,徒子徒孙遍及福州,功夫如何。也都是能看的见摸的着的。就算万籁生天资驽钝。但技法形式,总该学到了吧,自然门那么多徒弟,总有个吧资质好的吧。你有听说福州有神人吗。孙杜二人,解放前就是传统武术执牛耳的人。没人名气比他们大的了。顶多就是齐名了。有什么神的地方吗!!!
  关于传统武术中的绝招,叔公的看法是,有绝技,没有绝招。再好的招式,都有破解之法,所以只有在低水平的对抗状态下,才会有绝招,而且绝招这个东西,都是可一可再,不可三。用多了,自然就被人破解了。传统武术,对于招,有两种对抗方式,一为解,一为破。所谓解,就是根据正常人体结构规律,力学规律进行拆解,比如你一拳过来,我可以或挡,或挑,或格,或架,或压等等,这就是解招。但有一些招法则无解,比如一些擒拿招法,一旦被上手,则无法解开,这时候就要采取破招的方式了,所谓破招,就是并不是针对对方招法,而是通过其他条件,使他的招无法有效实施。比如擒拿,如果你不会解,你就可以通过,控制距离,或者控制攻击手段,使对方无法有效应用他的擒拿技术。
  叔公举了一个自己的典故,50年代,叔公家的布庄被公私合营了,但现场的管理还是叔公在管理。因为那时候采用供给制度,大家都是要凭布票买布的。但由于票与布有时候并不能 完全精确或同步,所以时常会出现,有票没布的情况。特别是年底,大家都要扯块布做新衣服的时侯。
  有一次,年底了,因为很多人当心有票买不到布,现场有点乱。很多人往布店里挤,后面的人又看不清前面的,也就跟着挤,形势一下有点乱了。当时的店面都还是老式的柜台式的,就是一个一边是木头柜台,一边是门,柜台大约1.2米高,3米长,门大约80厘米宽,合起来整个店面门脸大约4米宽。门有个20厘米左右的小门槛。老式的柜台一般底部会有稍微突出来的框。叔公说,当时为了避免出意外,他就自己一个人站在门口,那些往里挤的人全推出去了。一时之间,在镇里传成神话,说我叔公年过半百,居然还能一个人挡住那么多人,同时还能镇住被挤的晃动的柜台,完全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叔公说,其实这是有技巧的。力气是要有,但关键不是力气。关键要架势好,马步稳。因为当时人都往前挤,柜台都被挤晃动了,如果不把柜台稳住,万一柜台倒了,就可能压死人,而且钱都在柜台里,散出来了,就可能引起混乱,会出人命的。但门也要赌,不赌的话,人都进来了,那也会出乱子。所以叔公就左脚跟踩着柜台底部的框,同时利用脚跟的力把柜台往另一头挤,这样能增加墙与柜台面的摩擦力。柜台就不容易动了,同时双手由胸口往外侧推。叔公说手绝对不能从后面往前赶,因为人的力气再大也赶不动那么多人往前挤的力气。
  双手互相配合,从胸口往外侧推,其实就是对正在往前挤的人加个横力,因为人往前挤,侧面被人施加横力,很容易就失去重心,就站不住脚,使不上力气。如果你正面去推,那一个人力气再大,也推不了几个人。自己体力也坚持不了多久。同时你架势端好了,腰马有力,就能把这份别人挤压过来的力传到脚底,又进一步的作用到柜台上,柜台又更稳定了。这就是一人挡门,百人难挤开的秘密。当然普通人告诉你原理你也做不到的。因为你腰马没力,也不会发整力。叔公说,这就是技巧,说穿了,也没有特别神奇的地方,功夫是有的,但绝对不是坊间传开的所谓神力了。只不过是习武之人,常年锻炼之后,对力的应用和判断比普通人来的迅速准确。也可以说感觉比较好,自然而然不用太多想,就知道怎么去发力了。这也可以算是绝招吧,但是如果大家天天都来挤,多挤两次,也就能摸出诀窍了,可能你就挡不住了。所以功夫,其实是没有什么绝招的,只有低水平的对抗才有所谓的绝招。


叔公被邀请参加80年代末期的散打改革会议(也不是什么很正式的),倒不是因为叔公能有象万籁生之类的名师高手的名气。叔公的名气也仅仅是在我们老家。主要原因是当时福建省有两个散打名教练都是我老家的人,正好一个在厦门,一个在福州。这都是真人了,我大概说一下,一个当时是福建省唯一的国际散打裁判,另一个是福建警察系统的散打主教练,90年代末期因为出了点事情,下来了。可能因为万籁生老先生徒子徒孙遍及福建,且万籁生拳系不属于南少林拳系。因为是同乡,又算他们的前辈高手,比较熟悉。所以他们就邀请叔公过去顾问一下。可能也是为了更全面的听听传统武术人士的看法。
  叔公也就纯当旅游了,因为叔公虽然当时都80多岁的人了,但身体还非常硬朗,每天早上还会去操场慢跑两圈(中学时养的习惯)。去了大概有1个月,中间顺便在厦门骚扰了一些晚辈亲戚。回来后,我就缠着他问,因为当时散打也是刚刚兴其。和所有的中学生一样,经常课间为了讨论拳击散打厉害还是传统武术厉害,而吵的面红耳赤。所以这次逮着这么好的机会了,回家就赖叔公那,要求他讲解。

  这次叔公倒是很爽快,一点都没有推推托托的意思。基本上对我的提问是有问必答。对于传统武术能不能打过散打,叔公的回答是,如果带上拳套,按散打的规则打,同一层面的选手是打不过散打(福建省级的传统武术高手,打不过省级的散打高手)。主要是生力(家乡土话,绝对力量的意思)体格差比较多,速度也差一些。最重要的是传统武术的出拳发力方式,打不出拳击散打的出拳发力,和速度。
  由于南少林拳系的,出拳讲究,似曲非曲,似直非直,力不能发尽。力气是含着打的,讲究用劲伤人。主要原因是传统武术较技,讲究重心稳定。所以出拳不能力不能用尽,一旦出拳力用尽,胳膊完全伸展,很容易被人用擒拿技术伤了关节,也容易被引动重心,破坏身体稳定。所以南少林拳系的出拳,都是短距离发力的拳(包括寸拳),用力是发散性的和多向性的组合力(因为自己没练过,对叔公的话理解可能有偏差),所以能打出劲道。而散打拳击的出圈是线性的,直来直去,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方向,所以打的快,绝对力量大。虽然没有劲道,但是对人体的伤害,一样很大。

  所以习练南少林拳系的一些人,小臂肌肉有些会不成比例的大。主要就是因为短距离发力的拳,其力的方向组合需要依靠小臂来控制。叔公举了个例子,人的内脏和身躯,就象是一个装满灯泡的塑料桶,要想把人打出内伤,也就是把桶内的灯泡打破,可以用两个办法,一个就是拿根铁棍捅一下塑料桶,那么由于塑料桶局部下陷挤压周围灯泡,周围的灯泡就破了。还有一种是,把塑料桶拍一掌,或者是举起来掉地上,虽然桶表面没有任何明显的形变,但里面的灯泡就会被震碎,这种碎法又和用铁棍桶的不一样,这就是震动性内伤和挤压性内伤的形成。实际在格斗中,内伤,外伤,内外一起伤,其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往往是混合型的。但原理就是这样的。所谓的劲道,也就是内劲,其实就是因为力的多向性,导致打击的时候,不但有挤压效果,也还有震动效果。所以容易伤了内脏器官。所以人们就误认为有什么内功跑进去。而拳击散打的出拳,也同样有这两种功能,但原理又有差别。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拳击的拳就是好比大抢单纯的扎的效果,那传统武术的带内劲的拳就是大枪中连扎带抖的效果。

  拳击散打的拳,由于用力明确,集中,所以他门的拳没有所谓的劲道。其杀伤效果相对比较单一,也比较明确。打头,如果头骨没破,就是震动内伤,头骨破了,主要就是挤压内伤。打身体身体力量不够,就是外伤,力量够了就会骨折筋断,造成挤压内伤。而传统拳法的内劲拳,则作用往往不是这么单一。多数都是混合型号。主要就是因为力的多向性,也由于传统拳法的力的多向性,导致传统拳法在单一方向上的绝对力量不如拳击散打的拳。  


  关于民间传统武师,上去与散打高手打,叔公说,确实只能抡王八拳了。因为传统武术中的腿法主要是攻击档部,及档部以下关节和脚面,所以按散打的规则打,传统武师的腿其实就没什么用了,倒是练传统摔跤的,更好用一些。而传统武术的出拳发力方式,如果加上一个手套,那基本上是等于没用了。本来传统武师的绝对力量就小,加上传统拳法,发力是采用劲道的组合力,单向力量也小,再给你拳套一缓冲,还不如抡王八拳了。谁上去都差不多,但是练传统摔跤的可能表现最好。我问叔公如果他20岁的时候上去打呢,叔公说也没得打,按散打的规则,即使20岁的他上去,也支撑不了1个回合(三分钟)。我问,如果半万伯公,石龙他们上去呢,叔公说,可能输的更快。因为他们耐力可能更差。叔公我好歹,中学的时候接受过点新式体育教育,年轻的时候还天天跑跑步。
  叔公认为这种差距,规则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训练水平差太多了。过去的人体格比较差,营养也不好。所以抗击打能力比较差,另外训练水平也比较低,都是自个儿在那练,平时都还要忙活自己的其他事情。所以,整体上民间武师的对抗能力都比较低。所谓水涨船才能高。大家都比较低水平的时候,很多招法,技法就很有效了。但那都是对付低水平的。比如你大哥跟你打,他想用什么招就都可以用,也都可以把你打倒。但他跟水平相当的人比的时候,恐怕就不行了。
  按散打的规则,即使孙禄堂,杨露禅,董海川,这些人上去打,也打不过散打国手的,因为他们这些人习武的时候,整体环境跟现在没法比。叔公认为一个人,可能因为天赋和勤奋,会比同时代的人功夫都高,但绝对不会高特别多。因为没有现实基础阿。你找个陪你练的人都找不到,怎么提高啊。功夫是打出来的。是对抗性的东西,没办法完全靠自己一个人就能提高。如果周围的人都是低手,你再高的高手,也会被拖下来了。更别指望说,你一个人能鹤立鸡群,越拔越高了。这也是为什么传统的武术之乡,更容易出高手的原因,因为水涨船高阿。

叔公被邀请参加80年代末期的散打改革会议(也不是什么很正式的),倒不是因为叔公能有象万籁生之类的名师高手的名气。叔公的名气也仅仅是在我们老家。主要原因是当时福建省有两个散打名教练都是我老家的人,正好一个在厦门,一个在福州。这都是真人了,我大概说一下,一个当时是福建省唯一的国际散打裁判,另一个是福建警察系统的散打主教练,90年代末期因为出了点事情,下来了。可能因为万籁生老先生徒子徒孙遍及福建,且万籁生拳系不属于南少林拳系。因为是同乡,又算他们的前辈高手,比较熟悉。所以他们就邀请叔公过去顾问一下。可能也是为了更全面的听听传统武术人士的看法。
  叔公也就纯当旅游了,因为叔公虽然当时都80多岁的人了,但身体还非常硬朗,每天早上还会去操场慢跑两圈(中学时养的习惯)。去了大概有1个月,中间顺便在厦门骚扰了一些晚辈亲戚。回来后,我就缠着他问,因为当时散打也是刚刚兴其。和所有的中学生一样,经常课间为了讨论拳击散打厉害还是传统武术厉害,而吵的面红耳赤。所以这次逮着这么好的机会了,回家就赖叔公那,要求他讲解。

  这次叔公倒是很爽快,一点都没有推推托托的意思。基本上对我的提问是有问必答。对于传统武术能不能打过散打,叔公的回答是,如果带上拳套,按散打的规则打,同一层面的选手是打不过散打(福建省级的传统武术高手,打不过省级的散打高手)。主要是生力(家乡土话,绝对力量的意思)体格差比较多,速度也差一些。最重要的是传统武术的出拳发力方式,打不出拳击散打的出拳发力,和速度。
  由于南少林拳系的,出拳讲究,似曲非曲,似直非直,力不能发尽。力气是含着打的,讲究用劲伤人。主要原因是传统武术较技,讲究重心稳定。所以出拳不能力不能用尽,一旦出拳力用尽,胳膊完全伸展,很容易被人用擒拿技术伤了关节,也容易被引动重心,破坏身体稳定。所以南少林拳系的出拳,都是短距离发力的拳(包括寸拳),用力是发散性的和多向性的组合力(因为自己没练过,对叔公的话理解可能有偏差),所以能打出劲道。而散打拳击的出圈是线性的,直来直去,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方向,所以打的快,绝对力量大。虽然没有劲道,但是对人体的伤害,一样很大。

  所以习练南少林拳系的一些人,小臂肌肉有些会不成比例的大。主要就是因为短距离发力的拳,其力的方向组合需要依靠小臂来控制。叔公举了个例子,人的内脏和身躯,就象是一个装满灯泡的塑料桶,要想把人打出内伤,也就是把桶内的灯泡打破,可以用两个办法,一个就是拿根铁棍捅一下塑料桶,那么由于塑料桶局部下陷挤压周围灯泡,周围的灯泡就破了。还有一种是,把塑料桶拍一掌,或者是举起来掉地上,虽然桶表面没有任何明显的形变,但里面的灯泡就会被震碎,这种碎法又和用铁棍桶的不一样,这就是震动性内伤和挤压性内伤的形成。实际在格斗中,内伤,外伤,内外一起伤,其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往往是混合型的。但原理就是这样的。所谓的劲道,也就是内劲,其实就是因为力的多向性,导致打击的时候,不但有挤压效果,也还有震动效果。所以容易伤了内脏器官。所以人们就误认为有什么内功跑进去。而拳击散打的出拳,也同样有这两种功能,但原理又有差别。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拳击的拳就是好比大抢单纯的扎的效果,那传统武术的带内劲的拳就是大枪中连扎带抖的效果。

  拳击散打的拳,由于用力明确,集中,所以他门的拳没有所谓的劲道。其杀伤效果相对比较单一,也比较明确。打头,如果头骨没破,就是震动内伤,头骨破了,主要就是挤压内伤。打身体身体力量不够,就是外伤,力量够了就会骨折筋断,造成挤压内伤。而传统拳法的内劲拳,则作用往往不是这么单一。多数都是混合型号。主要就是因为力的多向性,也由于传统拳法的力的多向性,导致传统拳法在单一方向上的绝对力量不如拳击散打的拳。  


  关于民间传统武师,上去与散打高手打,叔公说,确实只能抡王八拳了。因为传统武术中的腿法主要是攻击档部,及档部以下关节和脚面,所以按散打的规则打,传统武师的腿其实就没什么用了,倒是练传统摔跤的,更好用一些。而传统武术的出拳发力方式,如果加上一个手套,那基本上是等于没用了。本来传统武师的绝对力量就小,加上传统拳法,发力是采用劲道的组合力,单向力量也小,再给你拳套一缓冲,还不如抡王八拳了。谁上去都差不多,但是练传统摔跤的可能表现最好。我问叔公如果他20岁的时候上去打呢,叔公说也没得打,按散打的规则,即使20岁的他上去,也支撑不了1个回合(三分钟)。我问,如果半万伯公,石龙他们上去呢,叔公说,可能输的更快。因为他们耐力可能更差。叔公我好歹,中学的时候接受过点新式体育教育,年轻的时候还天天跑跑步。
  叔公认为这种差距,规则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训练水平差太多了。过去的人体格比较差,营养也不好。所以抗击打能力比较差,另外训练水平也比较低,都是自个儿在那练,平时都还要忙活自己的其他事情。所以,整体上民间武师的对抗能力都比较低。所谓水涨船才能高。大家都比较低水平的时候,很多招法,技法就很有效了。但那都是对付低水平的。比如你大哥跟你打,他想用什么招就都可以用,也都可以把你打倒。但他跟水平相当的人比的时候,恐怕就不行了。
  按散打的规则,即使孙禄堂,杨露禅,董海川,这些人上去打,也打不过散打国手的,因为他们这些人习武的时候,整体环境跟现在没法比。叔公认为一个人,可能因为天赋和勤奋,会比同时代的人功夫都高,但绝对不会高特别多。因为没有现实基础阿。你找个陪你练的人都找不到,怎么提高啊。功夫是打出来的。是对抗性的东西,没办法完全靠自己一个人就能提高。如果周围的人都是低手,你再高的高手,也会被拖下来了。更别指望说,你一个人能鹤立鸡群,越拔越高了。这也是为什么传统的武术之乡,更容易出高手的原因,因为水涨船高阿。
但叔公并不认为传统武术就一定打不过现代这些搏击技术,关键是要练,也要国家出钱,供着让一群人去练,然后也天天打比赛,打好了有各种奖励,那20年30年后,经过2代3代人的提高,就可能可以打了。
  至于外国的现代搏击高手,叔公参加会议的时候看了体委提供的一些录像资料后,认为,人家水平更高,比我们当时散打的选手水平更高一些。叔公说因为散打的技法跟这些国外的搏击术大同小异,虽然我们技法更丰富全面点,但是体格差距还是比较大,生力(绝对力量)差的也比较多,在当时来说,还是打不过外国人。所谓一力降十会。传统武术中说的这个力,叔公说是两层意思,一个是打击力,一个是体格。因为这两个东西在一定范围内是成比例关系的。传统武术中这句话的确切含义就是,如果一方具备很强的打击力,能够一击致残,致命。(这个人体格必然也很好,抗击打能力也很强)而另一方不具备这样的力量,那即使技法很好,也很难打。如果再加上对方采用防守反击的打法,那就更难了。可能叔公怕我再问,就加了一句,你小人书上看到的那些武林高手有一个算一个,如果按现在的规则上去跟这些外国人打,能坚持1个回合的,那都可以接受毛主席表扬了。绝对都是一代宗师了。因为毕竟社会都发展了100多年了。100年前的人,能按你现在的规则,跟100年后的人打1个回合,那都是算是天才中的天才了。
  至于脱掉手套,采用传统武术开放式的规则打,叔公的认为,传统武林名家还是打不过现代散打,和外国搏击高手。但可能会有个别场次侥幸偷袭成功获胜。用叔公的话说,大概来讲,如果每个人以打10场为标准,第一场,传统名家和现代搏击高手胜负五五开,从第2场开始,现代搏击高手开始占优势,5场以后基本上传统名家就没有赢的可能了。没什么特别的原因,体格,力量,速度,差距比较大的话,什么技法都用不上了,也弥补不了。叔公说像录像上一些外国人的体格,他即使被你引的失去重心倒地了,你也拿他没办法,顶多倒地了,被你踢一脚,但谁有握一脚能把他踢的爬不起来阿。至于像档部,太阳穴,喉咙,颈部动脉,软肋等部位,你就是有功夫的人要打没工夫的人这些部位,如果不是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都不太容易,更何况是人家训练有素,人家那体格那力量,你都不一定敢靠上去,也不一定能靠的上去,你怎么打人家,那些本来就不容易打击到的要害部位。

  叔公的看法就是,并不是散打就多高明,传统武术跟散打跟现代搏击术的差距主要是训练水平,规则还是其次的。如果传统武术,要想对抗现代搏击,那就要从新改变训练模式,按现在的这些搏击术的训练标准来痕量,从传统武术中筛选技法,叔公说,由于传统武术中的很多技法,都是建立在过去低水平的对抗基础上的。所以一旦对抗水平高了,很多传统武术的技法实际上就没用了。功夫本来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发展起来的,过去的人可能就只会摔跤,也都是因为环境的改变,一步一步的发展起各种功夫的。所以传统武术要上现代擂台,很多都要进行筛选和改革,然后不断的进行对抗训练,不断的去粗取精。重新发展出一套能够跟现代搏击术对抗的功夫。但这个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有社会的支持。
  叔公说,你别认为散打不是功夫,散打就是功夫,只是他的对抗环境很单一,也很规范,所以,很多不适合这种环境的技法就不用了,而传统武术面对的是开放性的环境,所以传统武术的技法都要充分考虑,各种不同的对抗环境。所以技法就很丰富,但技法一丰富,就会导致单一熟练性的下降。也就不够专了。在技法的深入程度上就不如散打了。就像过去人讲的,不求少林300技,但练一门精
  叔公说,比如录像里的泰拳,那个腿硬的,就能让你不敢上前。看着随随便便踢一脚出来,就能把人踢趴下了,这个不是说技法多高,就是练的精了。像这种硬功训练方法我们也有啊,估计像泰国那种地方,可能本来都是我们中国传过去的。但人家因为比武环境不一样了,人家就重点发展了这一块。这一块就比我门好了。但我们中国的传统武术有一个好的地方,就是技法繁多,也就是所谓的博大精深,只要肯去挖掘,肯去练,有好的环境配合,慢慢的又都会赶回来。这个我们中国就比别人有优势。你看外国人他只会拳击,你练一些破他拳击的招法,他就没办法了,他要再提高,就只能到别的国家学了。但是任何东西都一定要发展,没有发展就没用了,100年前的好东西,现在基本都只能当垃圾了。功夫也一样,要发展。要发展就要有环境,单靠民间这种田间地头的练习肯定是不行的。
  不用自卑,也不能神话,要实事求是,功夫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至于解放前,霍元甲,韩幕侠打国外大力士的事情,叔公认为他们都是有好功夫,但说明不了太多的东西。因为这种比赛我们当时出动的人,基本都属于传统武术的国手了。但对方的身份都比较模糊。按理说,国与国之间真要较量,也不会去选这种东西来打击对方的所谓国家信心,和民族信心。如果一定要要选择这个的话,也应该是国家对国家层面的。公开的比赛,广而告之。叔公说要不是解放后,这些七七八八的杂志宣扬,他这个旧时代过来的,眼界还不算太封闭的人,都不太清楚。倒是刘长春参加奥运会的事情,球王李惠堂足球踢的好,叔公还听说过。
  所以按理说,外国人练拳击也好,练搏击也好,过去应该都是当成体育比赛的。都是赚钱的饭碗而已,不大可能会去跟你去举行什么博命的比武。外国人应该没有我们中国传统摆擂台的习惯和思想。就算有,那也是按照体育比赛的模式来的。解放前的上海,倒也有跟人家外国人打比赛的。但参加的人虽然都是自报各门各派,其实多数都是后来参加过新式的体育训练的。

  外方参赛的选手,也未必是人家的国手,再说,外国也那么多国家,有些国家也很小,不一定水平就多高。以当时我们国家的情况,人家的国手,一般也不大可能会来中国打比赛。因为外国人都把这些当体育项目的,中国当时的体育水平,基本上就是东亚病夫的水平,在世界根本没人把中国当回事,人家这些外国拳手,说白了,都是靠这个赚钱的,都是靠名声赚钱的,到中国来打,不太可能,打赢你霍元甲,有谁知道啊。美国人知道你霍元甲,还是英国人知道你霍元甲,还是苏联人知道你霍元甲啊。
  就算有人出钱去雇,中国当时也是兵荒马乱的,人家未必肯过来。就人家看在钱的份上过来了,也不可能跟你打开放式的传统擂台。换你你也不会啊。人家一个冠军,成天练戴拳套打的拳击的,跟你一个莫名其妙的中国农民突然间去比开放式的生死擂台。怎么可能呢。
  这不是打的过还是打不过的问题,就象现在你去请美国的拳王跟你比赛,他肯来吗。

  叔公说,他参加散打改革会议的时候,有个原来练习少林五祖拳的,后来又改练散打,现在从事散打教练工作的后生(叔公当时80多岁,基本上他年龄最大了)讲了一席话,他觉的很有道理。那人说,其实传统武术不是现在开始没落,传统武术早从清朝就开始没落了,他说自从火器开始在军队中使用后,传统武术就开始没落了。自从武林高手从军人,将军变成田间地头的农民,变成老百姓,就意味这传统武术没落了。那些所谓的清末民初的传统武术名家,不过是一群以落后的国家背景为舞台,动荡的社会为实践的,一群矮子中的高个子罢了。叔公说,这话可能有点重,但是道理大体上还是没错的。
  我当时年纪小,没太能理解这个话的道理在哪里,但长大后,书读的多了,历史看的多了,也大概慢慢的能理解了。
  叔公之所以认为那个五祖拳后生,讲的话大体不错,现在想来源于叔公本身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小时候叔公的屋子里还藏有几本残破的线装书,叔公的儿子说,早年一屋子都是,后来破四旧了,就都烧了,就那几本是叔公特别喜欢的,就用桐油纸包起来,埋厕所边上,只是最后挖回来,还是有些残破了。这两年古董收藏开始热的发烫了,不知道,叔公保存下来的那几本线装书,还在不在,估计也能值不少钱了。
  前段时间,还特意打电话回去提醒他孙子,结果他孙子说,早不知道哪去了,估计都烧了,叔公90年代末期去世后,他那屋子里的私人用品,按我们地方的传统习俗,都烧了。当时也没什么人知道什么古董不古董的(咳,叔公的儿子孙子都不怎么会读书),估计那几本他喜欢的书,都合着旧衣物,烧了。可惜啊,可惜啊。只是当时年纪小,也不认几个字,书又是繁体字,对我根本没有吸引力,也没细看(看了也不认的),要是是宋版的书,哈哈那现在就值老钱了。
  由于那时候小,叔公只是这么一说,也没详细的解释原因,现在就只能大概的,靠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了。
  记得的有一次几个大的堂哥在那讨论太极拳,说太极拳能试出别人的力(就是所谓的听劲),然后就把你粘住了,然后让你要发力就发不出来,就能借力打力。所以内家功夫就是厉害。比外家功夫厉害的多。他们讨论了半天来问叔公做评判。叔公想了想说,其实功夫真的没有什么内家,外家。只不过是锻炼方法不一样,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也无所谓哪个厉害,厉害靠人练。一定要那么分外家内家,那大家都是有高手的。如果都以电视小说为准,那外家的南少林拳系,不是也有洪熙官,方世玉。(黄飞鸿,当时录像还没开始),那个李小龙不也是学咏春出来的(堂哥们告诉叔公的)。功夫就是功夫。没那么多神神道道的东西,技法很重要,也要靠人练。你要是从小天天去踢树,打树,只要不伤了。时间长了,你什么技法都不用学,你一样是一把好手。要是太极推手,所谓的试力训练就是内家功夫,那你们老人教的南少林棍法就是内家功夫了。哪有一会儿是外家,一会儿又变成内家的功夫呢。
  这个试力(听劲),不是什么多么高深的功夫,就是熟能生巧的东西。南少林棍法,比武的时候,训练的时候不就是这个试力吗。不就是架势端好了,两个人在那用棍试力吗,你的力被人试出来了,空门就出来了,人家的棍就游进来了(老家对棍的攻击,都是用这个词为主,就是游泳的游,不是很清楚为什么都用这个词形容),叔公说,这个不就是棍子版的太极推手吗。(这可能也就是所谓的棍怕老姜,练多了书能生巧,试力能力就强了)
  叔公在参加完散打改革会议回来后,曾经对拳击散打和传统武术相互间的关系,举了个例子。他说,如果把所有的搏击技术比喻成一个喇叭的话,传统武术就是喇叭的最大的口,普通人的王八拳就是最小的口,然后,依次是拳击,散打,泰拳,自由搏击,传统武术,一个圈比一个圈大。圈的大小就是规则的开放程度。把他们连在一起就是个喇叭。就看社会国家的需求是正向的还是逆向的了。
  比如拳击,只能用拳,那么传统武术这个大圈能够给他提供营养的成分就非常少,如果是自由搏击,因为规则更开放,那么传统武术这个大圈就能给他提供很多的营养。叔公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能够给武术提供的最大的帮助就是训练手段的科学化。但现代和平的社会和热兵器的发展,已经很难在格斗技法上,给传统武术带来更多的帮助。
  比如在体工队里面练拳击的运动员,如果跟练散打的打起来,一般来说,同级别的拳击是打不过散打的。如果散打的运动员和泰拳的运动员打起来,一般来说同级别的散打是打不过泰拳的(因为叔公参加会议的时候散打还不能用膝肘,摔法也比较单一,后来才规定的2秒快摔),假如将来体工队里也开展了规则更开放的搏击项目,那么同级别的泰拳选手,又可能打不过这些人。这就是技法的差距。这就是传统武术的价值所在。但首先是要以同等的训练条件为前提。而不是去做那种,不顾事实的,去为过去低下训练水平的传统武师去争所谓的面子。如果按现在这么科学的训练方式训练传统武术选手,再给他们一个对抗积累过程,那别说什么孙禄堂,杨露禅,董海川了,就是他们全捆一块,都未必打的过现在一个普通选手。这不影响他们宗师的地位的。
  叔公认为如果1个东西,多发展了100年了,还不如过去的人,那只能证明这个东西发展过程有问题了。
传统武术是功夫,散打也是功夫。只不过是由于竞技环境和目的不同,导致技法内容有差别。叔公也说过,如果传统武术也按散打的规则去打,那么过几年后,传统武术也就是个加强版的散打。技法内容不会很大差别。

  传统武术中,任何一个主流拳种的技法,都很完整的,都比散打要丰富,不是因为传统武术高明,也不是因为散打落后,而是因为竞技环境不同导致的。
  传统武术是杀人术,是伤人术,所以他面对的对象都是复杂的。所以他的技法要很完备,不能有明显缺漏。
  对付高的人,要有对付的技法,对付矮的,胖的,瘦的,壮的,混合型的。都要有不同技法。而散打由于有分级别,有规则保护,所以交手双方的,身体差别不大。规则的保护,导致散打,在防守方面技法简化。

  打过架的人都知道,当遇到一个比你高很多的人的时候,如果你是练单一技法的拳击之类的,就很难打。因为拳击里缺乏,下三路攻击的手段,也缺乏贴身摔拿的手段。可能这时候,一个练传统武术的,发挥会比拳击好。但这个人又未必能打的过练拳击的。

  所以说,散打就是针对特定规则环境下的,武术简化版。因为简单了,所以他的专项训练深入程度上,就比练传统武术的人高。但散打的基本功训练还是跟传统武术大致一样,就是力量速度,步法,身法。我们知道基本功是武术技法应用的决定因素,所以无论传统武术也好,散打也好,都强调基本功训练。
  散打由于他的简化,和专业性训练,导致他们在基本功和专项训练深入程度上超过传统武术很多。
  所以散打跟传统民间高手较量的时候,就相当于一个基本功杂实,技法简单熟练的武师对一个基本功粗糙,技法繁杂的武师。结果可想而知。虽然散打技法简单,但由于基本功扎实,专项深入,他能把简单的技法100%发挥出来。而传统民间高手,由于基本功和专项差距大,只能发挥强大的技法的20%或者更低。这就是散打对民间高手压倒性优势的根源。

  那么是不是传统武术就没意义了呢。不是。
  把一个人百米速度从14秒提高到13秒可能只需要训练半年,从13秒提高到12秒可能要训练1年,从12秒提高到11秒,就不一定靠训练能达到了,还要看个人天赋,身体结构条件了。但即使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人,要从11秒提高到10秒,那都是要数以10年记了。
  所以也就时说,专项的训练,他再深入也有个极限。到了一定的程度,跟训练,跟刻苦就没有关系了。以其再花10年把出拳速度从1秒6拳提高到1秒6.1拳,不如用这10年练出一个好腿法。
  这就是一种平衡。熟练少林300技,这是一个不现实的极端,但把功夫限制在散打的拳打脚踢这个小范围,也是一个极端。
  按人体的自然规律和周期,天赋好的人,大概有20年的成长期,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如果只是练习散打的技法,那肯定有些浪费了,因为你练20年未必能比练10年的人有什么明显的优势。
  个人是觉的,在这么长的训练周期里,应该在专项能力深入程度和技法展握上有一个更好的平衡点。传统武术这个最大的圈g如果保存好了,就能为这个平衡点创造良好的条件。

  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发展,淘汰,再发展的过程。比如太极中的一些试力,听力的一些训练方式,和训练理念是否还符合现代搏击需求,就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改进了。因为过去低水平的竞技训练下,可能这种方法和竞技理念很实用,但在现在专项训练都接近人体极限的情况下,这种理念是否还有用,这种训练是否还有意义。那都是需要不断的实践,和修正的。

  就像叔公看了国外录像资料后感慨的一样,那么快,那么重的拳过来,你还真的就只能凭本能去躲闪了,什么架阿,格阿,挡阿,劈阿招数都用不上了。

  天下功夫出少林,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恭维。而是一个历史事实。道教本身没有什么武术的内容。史书上道教也没有少林那种历史机遇。所以应该说,道教的武术也是源于少林。
  南北两个少林,正好跨越了从唐到明的武术集散作用。

  另外由于太极拳传承上的保守,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东西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健身操了。太极10年不出门,如果这句话是真实的,就基本上注定了太极消亡的命运了。个人认为,武术的进步都是点点嘀嘀的,都是日积月累的。不会存在一种技术,需要耗费如此之长的时间连门都出不了。一定要给解释的话,那就是传承上太保守了。
  至于太极推手什么的,那仅仅就是一种力量训练方式了,只要明白其中道理,没必要拘泥于形式。300年前因为条件环境所限所以陈王廷以推手训练,300年后的今天,如果仍然以此为荣,那至少不能算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今人对肌肉结构,人体结构的了解远超古人,对力量的训练,都可以精确到具体的肌肉群了。
  不要盲目崇古,更不要盲目拒新。

  让一个专业散打运动员,现场学一套拳术,并且规定他只能使用这套拳术的技术动作,他一样可以,轻松撩倒我等门外汉。你说是拳术厉害还是人厉害呢?

  比如传统武术里的马步练习。从现在的研究知道,马步练习对人体的下肢静态力量有帮助,但对下肢的爆发力没有什么帮助。这就是因为古代的科技比较落后,人体解剖学不发达。对肌肉结构,和肌肉力量的组成不了解。造成的,这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那么现在的人,认识提高了,就知道针对性训练了,既有肌肉静态练习,又增加了肌肉动态爆发力训练。所以练的没那么苦,效果还更明显。散打的运动员,没有动辄占几个小时的马步。但无论下肢稳定性,还是爆发力,还是移动速度,都比那些脑袋顶水能站两个小时马步的人强。这就是科学。
  太极拳,弄个推手比赛,我真的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真不如搞个举重比赛,或者摔跤比赛。
  其实里面可能就那么点东西,真说出来了,一群搞体育科学研究的人,围上来,几年后,就能给你弄出个超级推手王出来。甚至可以说,就算你太极拳那点东西,压箱底不拿出来。以现在的科研水平,只要从你推手比赛里能获得足够的利益。几年以后,按你太极门户传人传承的那些人,估计连推手比赛的擂台都没机会上了。
  不要去搞什么神神道道的东西了,身体强壮点的拿把趁手的杀猪刀,你看看有几个太极高手敢上前?

  特警队的总教练,杜振高。这可不是动不动乱挂名头的总教练。货真价实的传统武术世家出身,后练散打的。当年乔立夫也就输过他,基本没输过别人。经常看散打王的,都应该认识他。人家可是户口,档案都在特警学院的,正牌总教练。
  用杜大哥的话说,空手入白刃,第一是胆,第二是胆,第三还是胆。不管功夫练的多高,空手入白刃都是非常危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想办法把拿利刃的人打倒。别去夺利刃。
  这也是他编写的特警格斗手册里写的。功夫不是神!!!
dizangli 发表于 2011-3-10 17:57
太极十年不出门绝对是没有实战能力的大忽悠扯出来的。
说了半天,无非就是为了几句私活。
文中的观点,俺以为靠谱。
不错,很有价值的文章。。
我觉得有些东西,特别是关于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之间还是说的很透的
好文,太长当小说看了,文中说的比较实在,不过俺以为文中的叔公应该是你吧,如果你叔公当时有如此见地,当惊为天人了~~阴敬~阴敬啊~~
俺是转载的
ymyy高手在民间
好文,好长!
太长了啊,版主有想法没
留个爪先,回头慢慢看。
传统武术要想由神话变为事实,那就得在力量和机动能力上展示一下现代搏击练不出来的能力来。

比如所谓的内气功、所谓的轻功是否真有其事。

否则就是伪科学。

传统武术的训练体系不可能超过现代搏击的训练体系。
内气功的簇拥者根本说不出来内气功的科学原理,也无法给出证据。

只知道重复一句话“我知道你们所不知道的”。

就这么蹩脚的宣传仍然有没大脑的上当。
文中的观点很中肯,科学,比那些所谓的气功,什么隔空打击好了十万八千里了。
向文中的那位叔公表示佩服!!
天下功夫出少林,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恭维。

纯属是扯淡吧
这么说电影里的“我打十个”纯粹是扯淡了?比武场里没地形可利用,双方都是空手,叶问打倒一大片日本人,自己却毫发无伤。
j10s30 发表于 2011-3-21 21:58

这基本上是影视,现实中不可能有的,和十个人打,能跑了就算不错了
非常客观的文章。
后面那几句话也是转载的吗?反正和LZ平时的看法差不多。无论如何,文章很客观。
不过说道董海川、杨露婵等打不过散打队员,这个似乎不大能让人信服。......换一个角度,如果传统武术高手和散打选手放开了打,什么规则都没有的话,那方优势大些?
千里独行侠 发表于 2011-3-24 09:00


    也是散打的厉害,无他,训练的强度差别太大了。
j10s30 发表于 2011-3-21 21:58

电影,都是不动大脑不需要反应互相喂招,慢拍快放,吊威亚,一个镜头拍N遍,后期还剪辑, 和现实能比么?
电影电视的武打就不要扯了,我就是搞影视的,武戏现场见得多了。
包括真子弹、柳海龙那样级别的。真功夫不需要,但最主要的是靠现场的武指。
影视作品中打的越花哨,在现实生活中越不实用,那是为了好看啊。
这么说吧,只要你能把基本的招式做到位(静态),长相硬朗俊一点。都没问题去扮个大侠。
确实是好文章
好长好长

话说我也有个师叔(启蒙老师的师兄)

叫陈文征

以前是粟裕部队的武术教练

从我们这边知道的东西来看

貌似楼主那边的功夫不高啊
t0xin 发表于 2011-6-2 23:47
好长好长

话说我也有个师叔(启蒙老师的师兄)
我是转的,我这边是长江以北,也是武术之乡,武术流派跟南拳差别很大,但是里面很多事情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