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传统武术的一些轶事,兼论传统武术无神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08:51:49
可能由于80年代初期,武打片子看多了,对许多名声颇大的北方拳种,有段时间,对这些形意,八卦,太极等许多拳法非常的敬仰。对地方拳术基本采取嗤之于鼻的态度,终于一次在几个小伙伴鼓动之下,决定率领几个屁孩军北上少林学艺。(呵呵70年代小屁孩的最高层次的追星行为),很可惜还没下公交车就被拦截了。那个时候,镇里对外只有一趟公共汽车,俺们几个小屁孩,根本不知道少林寺在哪里,只知道上了车就跟师傅问,这车能不能到少林寺阿。司机师傅看看我们,说你们等一下我去问问车站的人,就下去了。(后来才知道,师傅跑车站里根车站的领导汇报去了),因为车到点要开了,车站领导跑上来(估计是一时半会儿没判断出我们是谁家孩子),先问我们是谁家小孩,我们都是有备而来的,当然不说了,磨了半天看我们不说,就跟我们说,这车不去少林寺,你们回家吧。我们哪肯干,死活不下车,车站领导看看到点了,我们又那么坚决(估计当时全车人都在笑,我当时没空观察),可能也怕,我们下车了,自己乱跑。就跟师傅说,那这样,你到城关后,先让客人下车,再单独送他们几个去少林寺,别让他们自己跑了。(现在想想,估计车站领导当时跟司机说话的时候肯定是挤眉弄眼的表情)
  就这么着,我们还没到下车,就看到住在城关的七大姑,八大姨在车站列队欢迎小领导“莅临指导工作了”当时把我们几个激动地,小伙伴还在那说,啊!,我姑原来住少林寺呵,那个说,啊!我姨也住少林寺呵。就这么着,车都没下,就被押送回来了。屁股当然不以个人意愿为转移的被用巴掌,竹条,小棍子,画上了若干,或长或短,或红或紫的几何线条。后来据说,当时为了我们,镇公所启动了好几年没用的防空大喇叭,而且是先拉了三响防空警报(平时有火灾也是拉防空警报,能引起大家关注)
 
  为了这事,叔公第二天就跑过来做我的思想工作了。叔公说,什么叫拳法正宗不正宗阿,我们这,连三觅那种10来户人的小村子都出过武进士。九门提督,武状元甘国宝不也是际下的师傅教出来的吗(长大后,查过史料,甘国宝是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人,会试第三名,殿试第八名,不是武状元,但确实是高名次,只是甘国宝属于地方名人,所以乡间把他拔高成武状元了,因为际下村都为甘姓,且与小梨洋村同县同乡位置也相近,甘国宝学的应该是际下的武术),不过我那时候人虽然小,小人书却看了不少。我根本不服叔公的说法,我说,那官兵都是练骑马打仗的,跟功夫不一样,再说了,小人书里,官兵都是不堪一击的,特别是当官的,随便一个女侠都能把他打的跪地求饶。
  叔公被我反驳的哭笑不得啊。在那自言自语,“你看看,你看看,现在这些写书的人,都瞎写什么啊,当兵的要是打不过你们这些田间地头的庄稼汉,那还当什么兵啊”,没办法啊,思想工作还得做啊,叔公想半天说,那你3哥在部队才当个小连长,回来你都要拿气枪要求他表演枪法,那过去的武进士,武状元下部队带兵,要是不会打,你能听他的吗。当兵就是练打人的。他们要是还不会打,怎么当兵阿。咱们福建出的武进士武状元,那比什么少林寺,太极拳,八卦掌的地方多的多。咱们这儿要是还不正宗那就没正宗了。(绝对没有搞地域攻击和攀比的意思啊,老人家当时做思想工作,纯粹是为了哄小孩的)
  对于武林杂志上描写的清末民初的传统武林高手,叔公的态度是不置可否,问多了,一般也就说,不知道他们功夫有多高,但肯定比你叔公高很多了,实在被问烦了,就说,大概一个能打叔公二十个吧。不过有一次在教育我大哥(堂哥)的时候,有听到他对这些武林名家的看法。我大哥是我们这一辈里唯一练过的,而且属于练得很好的,叔公虽然不收徒弟,但偶尔有指点。(但最后大哥也被武所害,把自己给毁了,所以我们这些小的就更不让练了)。
  因为大哥有段时间,老是捧着这些武林杂志在那比划。有一天,大哥问叔公,说孙禄堂60多岁了,居然能让曹晏海随便攻击,只一瞬间,轻轻碰一下曹的小腿,曹晏海,立马小腿如遭电击,痛彻心肺,肿起来。而曹晏海20多岁,有是国术考中公认的腿王,在第一届国术考的时候,公认实力第一,只是最后故意让拳,排第四。太厉害了。叔公想了半天,说,如果这个描述是真实的,那孙禄堂确实,惊为天人。叔公说解放前,孙禄堂名声就很大,但似乎没有这么神了。过去武师,名声大的手里多少都是有真功夫的,但一般不是靠打的。因为名声要大,最重要的是要有人脉,要有人给你从各方面捧场。所以这些名家出名的时候,一般都不再打了,因为要有经营起足够的人脉,那年龄一般都不小了。
  叔公说,按他的理解,这个书上描述的情况有三种可能(不过叔公说的有点犹豫,可能确实孙禄堂名气太大了)1。师徒合伙吹牛捧场。因为曹的功夫已经通过国术考证明了,而孙的名头也已经非常大了,给孙再加把火,让孙有面子,对自己也没损失,还能赚人情。
  2.过程被外行的人夸大了,可能属于以讹传讹。跟石龙神腿,半万铁头一个道理。3。如果上面的两种情况都不是,确实过程如书中所描述,那可能是曹晏海被孙骗了,孙禄堂的鞋底里,应该埋有,或则嵌有硬质或者带棱角的硬质物品,比如铁块什么的。绝对不可能光脚。
  因为不踢断小腿,又能痛又能肿的话,一般是用搓的脚法,都别说孙禄堂都60多岁的人了,就算个别人确实身体素质好的能违反自然规律。但脚轻轻搓一下就能产生那么大的杀伤力,没有道理啊。脚最硬的就是骨头,肉再怎么练也练不到骨头的硬度阿,曹晏海本来就是腿功高手,腿上硬功本来就非常高。孙禄堂是以轻功最著名,解放前人叫他活猴。如果是胫骨碰胫骨,能让曹晏海受那样的伤,那孙禄堂的胫骨得硬到什么程度阿,都60岁了还能那么硬? 如果是用脚底或者脚面搓的,那就更达不到那种效果了。书上说轻轻碰一下,肯定是瞎扯了。要让人痛和受伤,不用力是不可能的。
   所以叔公说,第二种可能性最大,第三种可能性其次,第一种可能性也不排除。古代的名武师,很多都是混江湖的,半真半假,真真假假,功夫把戏都会来两下的,也不在少数。
  至于孙禄堂,允许家人在家中随时偷袭他,在外面则不允许,因为外人袭击,无法判断善恶,怕误伤他人。叔公说,这个倒是有可能,因为孙禄堂以轻功、身法、步法著称,家人也不会出狠手。但孙禄堂说这个话,应该是壮年时候的事情,不大可能是七老八十了,还敢这样。叔公说,其实解放前孙禄堂名气就很大了。但他最著名的还是轻功、身法、步法了。也就是灵活了。但孙成名后,其实也没有什么公开的,或者有比较确切证据的比武了。这倒不是说孙功夫是假的,而是岁月不饶人,年纪大了。
   而对武林杂志上一些,记载孙禄堂,杨澄埔等名家,一大把年纪了,还能动不动就跟年轻后辈动手的时候,轻松放倒年轻人,叔公则认为,这是可能的,但因此认为这些老人的功夫可以轻易战胜年轻人的话的人,绝对是外行。拳怕少壮,这是自然规律,功夫可以越练越深,越练越精,但精和深,跟能不能打是两回事。功夫精和深,代表的是对武学的理解,对技艺的理解。民间所谓“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就是这个意思。好的老师可以教出状元,当状元本人几乎都教不出状元。  

  还有象杜心武,杂志里面说他,纵横镖路,无人能敌,号称南北大侠。叔公说,古代别人称你为侠的人,最重要的标准和内容不是你功夫好。而是你这个人在江湖有人脉,有人气,有义气,别人尊重你。这里面也有功夫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功夫是一个前提条件,但最重要的不是功夫,更不是由功夫的高低来决定的。过去真正靠走镖为生的人,也就是卖武为生的镖师,一般功夫都不会特别好。学的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功夫真好了,卖给谁不行啊。非得去做这风餐露宿,常年在外的事情呢。但好的镖局,大的镖局,确实都有高手。因为过去走镖要走的好,不是靠功夫,而是靠江湖人脉的。一个人功夫再好也不能练成铁人。怎么可能因为你功夫高,就弄不死你呢。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搁山路的隘口,给你砸一车石头下来,你长翅膀都没用啊,再说你一路打过来,你还就算打的过,也要被累死啊。
  镖师的功夫主要是应付那些流寇刁民用的,所以也不用太高,功夫高手,也不是那么容易养,也不是那么容易使唤的。开镖局说到死也是做买卖,也得讲成本的。古代镖局走镖,也不是随便走的,不是你东家想去哪,咱就去哪,全国通用。每个镖局都有自己固定的势力地盘的。路线也多数固定的。开镖局的人,在自己的地盘和路线上,一般都有比较高的江湖地位和人脉关系的,黑白两道,都有背景的。换句话说,路线上的固定的绝大多数盗匪官痞,跟镖局都有交情的,镖局也都有给好处的。镖局沿途一些休息打尖的客店,都是固定的,都是熟人熟店。否则给你饭里放点药,你功夫好有什么用啊。路上出个什么意外,附近都能找到照应的。镖师不是没危险,危险主要来自那些流寇,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流窜犯,还有就是一些地方民风比较恶劣。有些村民,白天带个斗笠下地干活是农民,晚上脸一蒙就是强盗。但总体上说来,镖局只要老大或者镖头在江湖能镇的住脚,基本上镖师的安全还是有一定保障。否则天天死人,谁敢去当保镖啊,镖师也是人。钱再多,也没命重要啊。都是卖手艺的,换你,你也会辞职走人,换个镖局过日子啊。
  但镖局里都会有高手,功夫的高低,大体跟镖局业务规模成正比。这些高手就是镖局的镇局之宝。多数功夫好,而且很有江湖地位,镖局养这些人也是需要很大的代价的。他们多数时候不是去风里雨里的去走镖。多数时候都是用来处理一些江湖事务的。杜心武可能就是这样的。可能镖局里都有他的股份的。杜心武可能在镖行的时候确实有出手过,但估计也不会太多。对手也不一定就功夫多高。所以,如果认为当过镖师的人功夫就很高,那是不了解镖局。
  叔公说杜心武家里财势很大的,年轻时候到处重金寻师,哪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成年后,又留学东洋,参加同盟会,接触孙中山等人。这不是一般乡村土财主的家庭能承受的,能有这样的眼界见识的。你说这样家庭出身,这样心胸的人,怎么用的着沦落到卖武为生,过刀头舔血挣饭吃的日子呢。所以杜心武走镖,要么是受达人之托,要么就是结交江湖人士为主的。不是为了跟人家博命的。
  杜心武的嫡传徒弟,万籁生,就定居福州,徒子徒孙遍及福州,功夫如何。也都是能看的见摸的着的。就算万籁生天资驽钝。但技法形式,总该学到了吧,自然门那么多徒弟,总有个吧资质好的吧。你有听说福州有神人吗。孙杜二人,解放前就是传统武术执牛耳的人。没人名气比他们大的了。顶多就是齐名了。有什么神的地方吗!!!
  关于传统武术中的绝招,叔公的看法是,有绝技,没有绝招。再好的招式,都有破解之法,所以只有在低水平的对抗状态下,才会有绝招,而且绝招这个东西,都是可一可再,不可三。用多了,自然就被人破解了。传统武术,对于招,有两种对抗方式,一为解,一为破。所谓解,就是根据正常人体结构规律,力学规律进行拆解,比如你一拳过来,我可以或挡,或挑,或格,或架,或压等等,这就是解招。但有一些招法则无解,比如一些擒拿招法,一旦被上手,则无法解开,这时候就要采取破招的方式了,所谓破招,就是并不是针对对方招法,而是通过其他条件,使他的招无法有效实施。比如擒拿,如果你不会解,你就可以通过,控制距离,或者控制攻击手段,使对方无法有效应用他的擒拿技术。
  叔公举了一个自己的典故,50年代,叔公家的布庄被公私合营了,但现场的管理还是叔公在管理。因为那时候采用供给制度,大家都是要凭布票买布的。但由于票与布有时候并不能 完全精确或同步,所以时常会出现,有票没布的情况。特别是年底,大家都要扯块布做新衣服的时侯。
  有一次,年底了,因为很多人当心有票买不到布,现场有点乱。很多人往布店里挤,后面的人又看不清前面的,也就跟着挤,形势一下有点乱了。当时的店面都还是老式的柜台式的,就是一个一边是木头柜台,一边是门,柜台大约1.2米高,3米长,门大约80厘米宽,合起来整个店面门脸大约4米宽。门有个20厘米左右的小门槛。老式的柜台一般底部会有稍微突出来的框。叔公说,当时为了避免出意外,他就自己一个人站在门口,那些往里挤的人全推出去了。一时之间,在镇里传成神话,说我叔公年过半百,居然还能一个人挡住那么多人,同时还能镇住被挤的晃动的柜台,完全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叔公说,其实这是有技巧的。力气是要有,但关键不是力气。关键要架势好,马步稳。因为当时人都往前挤,柜台都被挤晃动了,如果不把柜台稳住,万一柜台倒了,就可能压死人,而且钱都在柜台里,散出来了,就可能引起混乱,会出人命的。但门也要赌,不赌的话,人都进来了,那也会出乱子。所以叔公就左脚跟踩着柜台底部的框,同时利用脚跟的力把柜台往另一头挤,这样能增加墙与柜台面的摩擦力。柜台就不容易动了,同时双手由胸口往外侧推。叔公说手绝对不能从后面往前赶,因为人的力气再大也赶不动那么多人往前挤的力气。
  双手互相配合,从胸口往外侧推,其实就是对正在往前挤的人加个横力,因为人往前挤,侧面被人施加横力,很容易就失去重心,就站不住脚,使不上力气。如果你正面去推,那一个人力气再大,也推不了几个人。自己体力也坚持不了多久。同时你架势端好了,腰马有力,就能把这份别人挤压过来的力传到脚底,又进一步的作用到柜台上,柜台又更稳定了。这就是一人挡门,百人难挤开的秘密。当然普通人告诉你原理你也做不到的。因为你腰马没力,也不会发整力。叔公说,这就是技巧,说穿了,也没有特别神奇的地方,功夫是有的,但绝对不是坊间传开的所谓神力了。只不过是习武之人,常年锻炼之后,对力的应用和判断比普通人来的迅速准确。也可以说感觉比较好,自然而然不用太多想,就知道怎么去发力了。这也可以算是绝招吧,但是如果大家天天都来挤,多挤两次,也就能摸出诀窍了,可能你就挡不住了。所以功夫,其实是没有什么绝招的,只有低水平的对抗才有所谓的绝招。可能由于80年代初期,武打片子看多了,对许多名声颇大的北方拳种,有段时间,对这些形意,八卦,太极等许多拳法非常的敬仰。对地方拳术基本采取嗤之于鼻的态度,终于一次在几个小伙伴鼓动之下,决定率领几个屁孩军北上少林学艺。(呵呵70年代小屁孩的最高层次的追星行为),很可惜还没下公交车就被拦截了。那个时候,镇里对外只有一趟公共汽车,俺们几个小屁孩,根本不知道少林寺在哪里,只知道上了车就跟师傅问,这车能不能到少林寺阿。司机师傅看看我们,说你们等一下我去问问车站的人,就下去了。(后来才知道,师傅跑车站里根车站的领导汇报去了),因为车到点要开了,车站领导跑上来(估计是一时半会儿没判断出我们是谁家孩子),先问我们是谁家小孩,我们都是有备而来的,当然不说了,磨了半天看我们不说,就跟我们说,这车不去少林寺,你们回家吧。我们哪肯干,死活不下车,车站领导看看到点了,我们又那么坚决(估计当时全车人都在笑,我当时没空观察),可能也怕,我们下车了,自己乱跑。就跟师傅说,那这样,你到城关后,先让客人下车,再单独送他们几个去少林寺,别让他们自己跑了。(现在想想,估计车站领导当时跟司机说话的时候肯定是挤眉弄眼的表情)
  就这么着,我们还没到下车,就看到住在城关的七大姑,八大姨在车站列队欢迎小领导“莅临指导工作了”当时把我们几个激动地,小伙伴还在那说,啊!,我姑原来住少林寺呵,那个说,啊!我姨也住少林寺呵。就这么着,车都没下,就被押送回来了。屁股当然不以个人意愿为转移的被用巴掌,竹条,小棍子,画上了若干,或长或短,或红或紫的几何线条。后来据说,当时为了我们,镇公所启动了好几年没用的防空大喇叭,而且是先拉了三响防空警报(平时有火灾也是拉防空警报,能引起大家关注)
 
  为了这事,叔公第二天就跑过来做我的思想工作了。叔公说,什么叫拳法正宗不正宗阿,我们这,连三觅那种10来户人的小村子都出过武进士。九门提督,武状元甘国宝不也是际下的师傅教出来的吗(长大后,查过史料,甘国宝是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人,会试第三名,殿试第八名,不是武状元,但确实是高名次,只是甘国宝属于地方名人,所以乡间把他拔高成武状元了,因为际下村都为甘姓,且与小梨洋村同县同乡位置也相近,甘国宝学的应该是际下的武术),不过我那时候人虽然小,小人书却看了不少。我根本不服叔公的说法,我说,那官兵都是练骑马打仗的,跟功夫不一样,再说了,小人书里,官兵都是不堪一击的,特别是当官的,随便一个女侠都能把他打的跪地求饶。
  叔公被我反驳的哭笑不得啊。在那自言自语,“你看看,你看看,现在这些写书的人,都瞎写什么啊,当兵的要是打不过你们这些田间地头的庄稼汉,那还当什么兵啊”,没办法啊,思想工作还得做啊,叔公想半天说,那你3哥在部队才当个小连长,回来你都要拿气枪要求他表演枪法,那过去的武进士,武状元下部队带兵,要是不会打,你能听他的吗。当兵就是练打人的。他们要是还不会打,怎么当兵阿。咱们福建出的武进士武状元,那比什么少林寺,太极拳,八卦掌的地方多的多。咱们这儿要是还不正宗那就没正宗了。(绝对没有搞地域攻击和攀比的意思啊,老人家当时做思想工作,纯粹是为了哄小孩的)
  对于武林杂志上描写的清末民初的传统武林高手,叔公的态度是不置可否,问多了,一般也就说,不知道他们功夫有多高,但肯定比你叔公高很多了,实在被问烦了,就说,大概一个能打叔公二十个吧。不过有一次在教育我大哥(堂哥)的时候,有听到他对这些武林名家的看法。我大哥是我们这一辈里唯一练过的,而且属于练得很好的,叔公虽然不收徒弟,但偶尔有指点。(但最后大哥也被武所害,把自己给毁了,所以我们这些小的就更不让练了)。
  因为大哥有段时间,老是捧着这些武林杂志在那比划。有一天,大哥问叔公,说孙禄堂60多岁了,居然能让曹晏海随便攻击,只一瞬间,轻轻碰一下曹的小腿,曹晏海,立马小腿如遭电击,痛彻心肺,肿起来。而曹晏海20多岁,有是国术考中公认的腿王,在第一届国术考的时候,公认实力第一,只是最后故意让拳,排第四。太厉害了。叔公想了半天,说,如果这个描述是真实的,那孙禄堂确实,惊为天人。叔公说解放前,孙禄堂名声就很大,但似乎没有这么神了。过去武师,名声大的手里多少都是有真功夫的,但一般不是靠打的。因为名声要大,最重要的是要有人脉,要有人给你从各方面捧场。所以这些名家出名的时候,一般都不再打了,因为要有经营起足够的人脉,那年龄一般都不小了。
  叔公说,按他的理解,这个书上描述的情况有三种可能(不过叔公说的有点犹豫,可能确实孙禄堂名气太大了)1。师徒合伙吹牛捧场。因为曹的功夫已经通过国术考证明了,而孙的名头也已经非常大了,给孙再加把火,让孙有面子,对自己也没损失,还能赚人情。
  2.过程被外行的人夸大了,可能属于以讹传讹。跟石龙神腿,半万铁头一个道理。3。如果上面的两种情况都不是,确实过程如书中所描述,那可能是曹晏海被孙骗了,孙禄堂的鞋底里,应该埋有,或则嵌有硬质或者带棱角的硬质物品,比如铁块什么的。绝对不可能光脚。
  因为不踢断小腿,又能痛又能肿的话,一般是用搓的脚法,都别说孙禄堂都60多岁的人了,就算个别人确实身体素质好的能违反自然规律。但脚轻轻搓一下就能产生那么大的杀伤力,没有道理啊。脚最硬的就是骨头,肉再怎么练也练不到骨头的硬度阿,曹晏海本来就是腿功高手,腿上硬功本来就非常高。孙禄堂是以轻功最著名,解放前人叫他活猴。如果是胫骨碰胫骨,能让曹晏海受那样的伤,那孙禄堂的胫骨得硬到什么程度阿,都60岁了还能那么硬? 如果是用脚底或者脚面搓的,那就更达不到那种效果了。书上说轻轻碰一下,肯定是瞎扯了。要让人痛和受伤,不用力是不可能的。
   所以叔公说,第二种可能性最大,第三种可能性其次,第一种可能性也不排除。古代的名武师,很多都是混江湖的,半真半假,真真假假,功夫把戏都会来两下的,也不在少数。
  至于孙禄堂,允许家人在家中随时偷袭他,在外面则不允许,因为外人袭击,无法判断善恶,怕误伤他人。叔公说,这个倒是有可能,因为孙禄堂以轻功、身法、步法著称,家人也不会出狠手。但孙禄堂说这个话,应该是壮年时候的事情,不大可能是七老八十了,还敢这样。叔公说,其实解放前孙禄堂名气就很大了。但他最著名的还是轻功、身法、步法了。也就是灵活了。但孙成名后,其实也没有什么公开的,或者有比较确切证据的比武了。这倒不是说孙功夫是假的,而是岁月不饶人,年纪大了。
   而对武林杂志上一些,记载孙禄堂,杨澄埔等名家,一大把年纪了,还能动不动就跟年轻后辈动手的时候,轻松放倒年轻人,叔公则认为,这是可能的,但因此认为这些老人的功夫可以轻易战胜年轻人的话的人,绝对是外行。拳怕少壮,这是自然规律,功夫可以越练越深,越练越精,但精和深,跟能不能打是两回事。功夫精和深,代表的是对武学的理解,对技艺的理解。民间所谓“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就是这个意思。好的老师可以教出状元,当状元本人几乎都教不出状元。  

  还有象杜心武,杂志里面说他,纵横镖路,无人能敌,号称南北大侠。叔公说,古代别人称你为侠的人,最重要的标准和内容不是你功夫好。而是你这个人在江湖有人脉,有人气,有义气,别人尊重你。这里面也有功夫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功夫是一个前提条件,但最重要的不是功夫,更不是由功夫的高低来决定的。过去真正靠走镖为生的人,也就是卖武为生的镖师,一般功夫都不会特别好。学的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功夫真好了,卖给谁不行啊。非得去做这风餐露宿,常年在外的事情呢。但好的镖局,大的镖局,确实都有高手。因为过去走镖要走的好,不是靠功夫,而是靠江湖人脉的。一个人功夫再好也不能练成铁人。怎么可能因为你功夫高,就弄不死你呢。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搁山路的隘口,给你砸一车石头下来,你长翅膀都没用啊,再说你一路打过来,你还就算打的过,也要被累死啊。
  镖师的功夫主要是应付那些流寇刁民用的,所以也不用太高,功夫高手,也不是那么容易养,也不是那么容易使唤的。开镖局说到死也是做买卖,也得讲成本的。古代镖局走镖,也不是随便走的,不是你东家想去哪,咱就去哪,全国通用。每个镖局都有自己固定的势力地盘的。路线也多数固定的。开镖局的人,在自己的地盘和路线上,一般都有比较高的江湖地位和人脉关系的,黑白两道,都有背景的。换句话说,路线上的固定的绝大多数盗匪官痞,跟镖局都有交情的,镖局也都有给好处的。镖局沿途一些休息打尖的客店,都是固定的,都是熟人熟店。否则给你饭里放点药,你功夫好有什么用啊。路上出个什么意外,附近都能找到照应的。镖师不是没危险,危险主要来自那些流寇,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流窜犯,还有就是一些地方民风比较恶劣。有些村民,白天带个斗笠下地干活是农民,晚上脸一蒙就是强盗。但总体上说来,镖局只要老大或者镖头在江湖能镇的住脚,基本上镖师的安全还是有一定保障。否则天天死人,谁敢去当保镖啊,镖师也是人。钱再多,也没命重要啊。都是卖手艺的,换你,你也会辞职走人,换个镖局过日子啊。
  但镖局里都会有高手,功夫的高低,大体跟镖局业务规模成正比。这些高手就是镖局的镇局之宝。多数功夫好,而且很有江湖地位,镖局养这些人也是需要很大的代价的。他们多数时候不是去风里雨里的去走镖。多数时候都是用来处理一些江湖事务的。杜心武可能就是这样的。可能镖局里都有他的股份的。杜心武可能在镖行的时候确实有出手过,但估计也不会太多。对手也不一定就功夫多高。所以,如果认为当过镖师的人功夫就很高,那是不了解镖局。
  叔公说杜心武家里财势很大的,年轻时候到处重金寻师,哪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成年后,又留学东洋,参加同盟会,接触孙中山等人。这不是一般乡村土财主的家庭能承受的,能有这样的眼界见识的。你说这样家庭出身,这样心胸的人,怎么用的着沦落到卖武为生,过刀头舔血挣饭吃的日子呢。所以杜心武走镖,要么是受达人之托,要么就是结交江湖人士为主的。不是为了跟人家博命的。
  杜心武的嫡传徒弟,万籁生,就定居福州,徒子徒孙遍及福州,功夫如何。也都是能看的见摸的着的。就算万籁生天资驽钝。但技法形式,总该学到了吧,自然门那么多徒弟,总有个吧资质好的吧。你有听说福州有神人吗。孙杜二人,解放前就是传统武术执牛耳的人。没人名气比他们大的了。顶多就是齐名了。有什么神的地方吗!!!
  关于传统武术中的绝招,叔公的看法是,有绝技,没有绝招。再好的招式,都有破解之法,所以只有在低水平的对抗状态下,才会有绝招,而且绝招这个东西,都是可一可再,不可三。用多了,自然就被人破解了。传统武术,对于招,有两种对抗方式,一为解,一为破。所谓解,就是根据正常人体结构规律,力学规律进行拆解,比如你一拳过来,我可以或挡,或挑,或格,或架,或压等等,这就是解招。但有一些招法则无解,比如一些擒拿招法,一旦被上手,则无法解开,这时候就要采取破招的方式了,所谓破招,就是并不是针对对方招法,而是通过其他条件,使他的招无法有效实施。比如擒拿,如果你不会解,你就可以通过,控制距离,或者控制攻击手段,使对方无法有效应用他的擒拿技术。
  叔公举了一个自己的典故,50年代,叔公家的布庄被公私合营了,但现场的管理还是叔公在管理。因为那时候采用供给制度,大家都是要凭布票买布的。但由于票与布有时候并不能 完全精确或同步,所以时常会出现,有票没布的情况。特别是年底,大家都要扯块布做新衣服的时侯。
  有一次,年底了,因为很多人当心有票买不到布,现场有点乱。很多人往布店里挤,后面的人又看不清前面的,也就跟着挤,形势一下有点乱了。当时的店面都还是老式的柜台式的,就是一个一边是木头柜台,一边是门,柜台大约1.2米高,3米长,门大约80厘米宽,合起来整个店面门脸大约4米宽。门有个20厘米左右的小门槛。老式的柜台一般底部会有稍微突出来的框。叔公说,当时为了避免出意外,他就自己一个人站在门口,那些往里挤的人全推出去了。一时之间,在镇里传成神话,说我叔公年过半百,居然还能一个人挡住那么多人,同时还能镇住被挤的晃动的柜台,完全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叔公说,其实这是有技巧的。力气是要有,但关键不是力气。关键要架势好,马步稳。因为当时人都往前挤,柜台都被挤晃动了,如果不把柜台稳住,万一柜台倒了,就可能压死人,而且钱都在柜台里,散出来了,就可能引起混乱,会出人命的。但门也要赌,不赌的话,人都进来了,那也会出乱子。所以叔公就左脚跟踩着柜台底部的框,同时利用脚跟的力把柜台往另一头挤,这样能增加墙与柜台面的摩擦力。柜台就不容易动了,同时双手由胸口往外侧推。叔公说手绝对不能从后面往前赶,因为人的力气再大也赶不动那么多人往前挤的力气。
  双手互相配合,从胸口往外侧推,其实就是对正在往前挤的人加个横力,因为人往前挤,侧面被人施加横力,很容易就失去重心,就站不住脚,使不上力气。如果你正面去推,那一个人力气再大,也推不了几个人。自己体力也坚持不了多久。同时你架势端好了,腰马有力,就能把这份别人挤压过来的力传到脚底,又进一步的作用到柜台上,柜台又更稳定了。这就是一人挡门,百人难挤开的秘密。当然普通人告诉你原理你也做不到的。因为你腰马没力,也不会发整力。叔公说,这就是技巧,说穿了,也没有特别神奇的地方,功夫是有的,但绝对不是坊间传开的所谓神力了。只不过是习武之人,常年锻炼之后,对力的应用和判断比普通人来的迅速准确。也可以说感觉比较好,自然而然不用太多想,就知道怎么去发力了。这也可以算是绝招吧,但是如果大家天天都来挤,多挤两次,也就能摸出诀窍了,可能你就挡不住了。所以功夫,其实是没有什么绝招的,只有低水平的对抗才有所谓的绝招。
转贴?原创?好象原贴篇幅比这个长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