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751”任务抬式战斗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5:34:18
本文转载自彩虹熊新浪博客
作者:彩虹熊
博客:blog.sina.com.cn/bairainbowbear


大病初愈,继续更新^3^新的一年开始了,冬眠结束了
《华羽杂记》这个系列,终于到了第7期,大半年过去了,还有很多很多要复原的,加油了:)
本期:《红雷——九一三冲击波 之 抬式布局技术与751任务战斗机》



本回的是西工大的“751”抬式布局战斗机。
几年前我就写过本机,后来被引来引去,不过图文保留署名阿,切标不能提倡T_T。现在不让贴全文了,不过反正网上阅读么,就要快餐,那么长文也没啥意思^_^b全文发在《航空世界》2011年3月号上,希望大家支持,扫描版附在下面。
几年前写本机的时候,没有进行3D复原。初次看到751“抬式布局”战斗机模型的时候,俺曾经误以为只是一架带鸭翼的幻影2000,毕竟带锥形堵头的进气口外形很具有迷惑性。而实际上完成复原后,可以明显看到飞机采用的是后掠角不大的大展弦比后掠翼设计,飞机的速度应该不会很高,显然这主要也是为了照顾短距起降性能。而具有了抬式布局——类似串列双翼布局所赋予的高升力前提下,机翼采用大展弦比小后掠机翼,飞机不仅起降距离能够缩短,而且载重量、低速性能、航程、滞空时间都将大大提升,虽然因此可能会失去超声速飞行能力,但是却有可能成为一种出色的对地攻击机,再加上优异的飞行性能,这种飞机完全能够胜任曾经红极一时的“战场飞机”概念,不但能够进行战场遮断,更是武装直升机和低速飞机的杀手。遗憾的是751“抬式布局”战斗机最终还是夭折在了实验室内。
其实这篇文章有很多缺憾,在截稿后又有大量的新资料发掘,等以后有时间再次整理吧。


节选1:
“1971年9月13日,林彪一伙自我爆炸。九一三事件后,某某项目就此下马。”

这句话常常作为新中国航空工业在上世纪60~70年代研制的一系列下马飞机项目的记录中,作为最后一笔来进行收尾。然而,为什么这些项目会被九一三事件波及?是因为这些项目有着共同的特点——符合林彪军事思想的需要或者林彪集团直接下令研制。而这整个计划,几乎要打造一个全垂直/短距起降、快速反应、高生存力、适应高强度战争的空军,而且能够辅助陆军进行大规模而快速的部署,并能协助陆军进行大规模的抗侵略作战。

然而1971年9月8日,林彪在其妄图策划反革命政变、谋害毛泽东的阴谋败露后,于9月13日零时与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从山海关机场强行乘飞机外逃,凌晨3时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肯特省贝尔赫矿区南10公里处机毁人亡。而另一方面,预想中的大规模战争并未爆发。因此在这个预想战争体系下的各种飞机项目纷纷下马,而这个预想中全垂直/短距起降的快反空军也仅仅停留在了纸面上。

今天,重新审视当时计划中的快反空军和当时的各种垂直/短距起降项目,而每一个项目都有其具体的情况、每一种方案都有他独特的地方。这里面有的项目就此尘封,有的却能借尸还魂,有的则顶石破土,这里面的人人事事颇值得玩味。本篇起,将为读者一一梳理那个独特年代下的枝枝昙花。

这一切,还都要从头说起。

……略……



“抬式布局”战斗机751方案3D复原模型。


“抬式布局”战斗机751方案模型。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馆内的“抬式布局三剑客”,从左至右依次为“701”抬式运输机方案“延安”号改型模型、“751”抬式战斗机模型、ZM-01抬式战斗机外形试验模型。

节选2:



60年代末,中国也开始在鸭式布局的基础上,用吹气增升等类似形式增加前翼的配平能力。同时为了解决上述这一问题,开始尝试利用额外的能量提高鸭翼配平能力的同时,还设法为主翼补偿下洗造成的升力损失。这种布局称为“抬”式布局。1969年,“701”抬式运输机方案“延安”号开始提出。该方案是借助前翼上安装的螺旋桨滑流来加强前翼配平能力。滑流在起降时吹向主翼下方造成地面效应;平飞时滑流吹掠主翼上表面产生附加升力,从而抑制伴随鸭翼增升而来的焦点前移。

然而在1971年发生了林彪事件,在空军部门的整顿工作中“延安”号的研制被搁置。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航空工程人员向中央反映工作受阻,要求恢复航空科研工作。1974年国防工办在北京和平宾馆召开了座谈会,肯定了“抬”式飞机的设想和模型自由飞实验方法的作用,并指出以后的工作应以战斗机外形为主。

1975年,三机部发出768号文件,确定“抬”式机研究为国家航空重点科研项目,并确定751任务,1976年,“751”抬式战斗机方案提出,该方案是在前翼上展向吹气来加强涡系的有力干扰。该方案的FM-8/9验证模型可以配平后翼后缘襟翼30度左右(静安定余度取10%),迎角10度时配平升力系数可达1.33;在有地板条件下,10度迎角时配平升力系数1.43,16度时1.61。在抬式布局试验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减阻措施,这其中包括翼梢小翼、帆片、端板和侧板,这其中也引出了侧板鸭式布局以及LFC-16战斗机方案(另文介绍)。

1976年间,抬式布局研究进展缓慢,不久后项目因故再次搁浅。此后“751”抬式战斗机终因经费始无法落实而再也没有启动,不过“抬式布局”却并没有就此尘封。

而正是这一选择,展开了中国后来独特无二布局——“抬式布局” 的开端。


……略……


杂志扫描版:








补充一段:

http://www.szxy.org/special/xya-j/chengzhaowu/chengzhaowu.htm



魂系兰天—记中国航空博物馆飞行技术顾问程昭武校友

闫文




峥嵘岁月

年愈古稀的程昭武老人16岁入党,是北平解放前夕北平四中学生中的6名地下党员之一。

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他的父母、姐妹、叔姑、舅父母、表兄妹都是共产党员,解放前均在北平做地下工作。

程昭武在看电影《青春之歌》时,感到有一些镜头似曾相识。因为他记得小时候自己家里也常常聚集着许多热血青年。他们或慷慨激昂,或侃侃而谈,有时还相互争论得面红耳赤。当时他只有4、5岁,不懂得这些大人正在指点江山,他对人去屋空后桌上剩下的花生米更感兴趣。那时一位大学生曾对他说:“记住,日本是敌人,苏联是朋友。”接着又补充道:“苏联就是俄国。”程昭武以为是鸡鸭鹅的鹅,于是他认定长脖子的鹅是朋友。到家里来的青年经常换人,他后来才知道不再来的人是奔向了解放区。随着一拨又一拨的热血青年在他的家里进进出出,他渐渐懂得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革命的人生观于潜移默化中在他的心中植根。

1947年程昭武考入北平四中。当时四中学生中的地下党员除张家庆一人外都奔向了解放区。而张家庆已是高三学生,很快即将离校,于是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出色的程昭武成为党组织首选的培养对象。1948年程昭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解放前夕,北平城到处弥漫着白色恐怖。满载着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士兵的大卡车在大街上横冲直撞,车上架着机关枪,土兵挥舞着大片刀,扬言抓住共党就地正法。程昭武亦曾遭遇险情。

一次他自东向西走到西四丁字街时,忽然发现国民党军警封锁了南北路口,对过往行人挨个盘查。他暗叫不好,因为他刚刚从党的地下印刷厂出来,一书包都是党的宣传材料。想往回走已经来不及,他心一横,以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坦然走过去。当时他只有16岁,个子又小,没想这倒帮了他大忙。警察对这个一脸稚气的中学生连正眼都没看一下,一边向前推他一边催着他快走。程昭武松了一口气,在心里骂道:“蠢才,真是有眼无珠。”还有一次,程昭武险些被“蹲坑”的国民党特务“蹲”进去。程昭武的同学朱景福的姐姐是地下党员,最近几天和组织失去了联系。受组织的委派,程昭武到朱家去探听虚实。一按门铃,走出来一个身披军大衣的陌生人。程昭武立刻意识到朱家出事了,他的脑子快速地转了转,镇定地对盘问他的特务说:“我来找我的同学朱景福。”“找他干什么?”“这两天他没来上学,他答应借我一本书,我看看他是不是病了,顺便把书取走。”“什么书?”程昭武将几秒钟前想好的书名脱口而出。“快走吧,朱家出了点事情,你回去不要和别人说。”同样是他的镇静和一脸稚气使他化险为夷。

1948年底,四中学生中已有地下党员6人,与近邻的燕冀女中的几名党员组成了地下党支部,程昭武担任支部书记。党领导的地下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在四中亦发展到30多人。这些有理想有追求不怕牺牲的热血青年,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日子里,以饱含生命的激情,高唱着壮丽的青春之歌。




欲上青天

程昭武自幼就对悠远的蓝天充满了好奇。他一度曾想当消防队员或高空作业的焊工,为的是和蓝天更为接近。抗日战争时期,一些奔赴解放区的大学生在他家里留下一些书,其中有一本《实用物理学》成为他的每日必读。最吸引他的是书里莱特兄弟的飞机图片。程昭武多次梦见自己驾驶着飞机在蓝天翱翔。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程昭武在街上捡到一张清华大学的招生简介,上面有机械系飞机组的介绍。程昭武想,这才是我将来应该去的地方。

解放初期,作为学生中的党员、骨干,因党的工作需要,程昭武错失了参加志愿军,进军校,从而成为一名空军战士的机会。但他欲上青天的志向从未放弃。他曾买了一本名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当飞行员》的小册子。按照书里的要求,他每天坚持喝4公升水,为锻炼腹肌而苦练仰卧起坐,一口气能做500下。他曾到医院要求按飞行员的标准检查身体,结果是完全合格。他认定此生最能发挥自己全部潜能的事业就是驾机飞翔,并为此而做着不懈的努力。他特别崇尚苏联小说《船长与大尉》中的一句话:为了自己的事业,要甘跳悬崖。

好事多磨,1951年,正值程昭武即将高中毕业,一心想考清华、北航的时候,北京市委一纸调令,将其调到市委统战部工作。

统战部的李部长问前来报到的程昭武:“小伙子,你想做什么工作呵?”程昭武实话实说:“我想当飞行员。”部长笑了:“我们这里打交道的都是民主人士、教授、作家、和尚、喇嘛,和空军一点都不沾边儿。”

程昭武在市委统战部的工作是努力尽责的。每次评选模范的时候,同志们一致认为他完全符合模范的标准,但他却一次也没被评上,原因是“工作不安心。”原来四年中他每年都要递交一份要求参加空军的书面申请。有人劝他,你别老闹着要参军好不好。程昭武说:“不,我就是想当空军。”

1955年,崔月犁同志到统战部任部长时,事情有了转机。一天程昭武和崔部长谈心时说:“都说我工作不安心,可我就是想当飞行员,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怎么解决?你真当了飞行员不就解决了吗。”崔部长的话令程昭武喜出望外:难道有希望美梦成真了!

崔部长不是随意一说。他向刘仁、刘亚楼等首长反映了程昭武的情况,并请市委办公厅的同志与空军部门积极联系。在崔部长的关心、过问下,终于,程昭武盼来了航校的体检通知。体检的最后一项是坐完转椅后辨方向。程昭武对此早有准备。在转的过程中他的脑子也在飞快地转着:北西南东、北西南东……转椅刚一停,他毫不迟疑地向前一指:北。体检顺利过关,程昭武神彩飞扬地进入了空军战斗机航校。空军部门说他是干部身份,应定级别。程昭武对级别毫不在意。他说:“只要飞行,我愿当一辈子兵,住一辈子帐篷。”




人生无悔

1958年,因工作需要,程昭武尚未毕业就留校当了飞行教官。而他最向往的地方其实是部队,直到1965年,他才如愿被调至空军13师飞运输机。

能在祖国的蓝天上自由飞翔,程昭武感到畅快极了。他是如此地珍惜与热爱自己来之不易的飞行事业,以至于仿佛魂已被蓝天摄去,生活中须臾也不愿离开飞机。

程昭武是一位优秀的飞行员。他曾无数次在极为恶劣的条件下穿云破雾,克服了重重险阻,出色地完成了飞行任务。一次他在新疆上空执行人工降雪任务时,气候突变,能见度骤然下降到仅有20米。而飞行技术最好的飞行员能见度也须在1公里呵!当飞机盘旋在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上空时,驻机场的所有外国飞行员纷纷跑出来仰头观看。谁敢在这样的天气下飞呵!他们都想见识一下这位艺高胆大的中国飞行员。程昭武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娴熟的操作技术,和同机的战友密切配合,终于留下了一段有惊无险的航空佳话。

通过多年的飞行实践,程昭武感到我国的航空事业还较为落后,飞机的潜能尚未充分挖掘,在设计,制造方面有待改进、提高之处甚多。他有志于自己设计一架更为先进合理的飞机。

程昭武的夫人沈美珍同志是我国第二批女飞行员之一,也是个飞机迷。伉俪二人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而将收入的大部分都用于购置航空书籍、资料、模型等方面。

锲而不舍地苦学使程昭武掌握了世界飞机制造业的先进技术和理论,多年来酝酿的一个改进飞机设计的思路亦逐渐成型。







程昭武的部分著作

1968年,程昭武由于是来自于旧北京市委而进了武汉军区的“清理阶级队伍”学习班。在这个号称“恐怖学习班”里,别人都在“大批判”,程昭武却在琢磨自己的飞机。一次在会上由于他想得过于投入,双手竟不由比画起来。”那位同志干什么呢?还比比画画的。”学习班的头头喝问。”我不是瞎比画,我在设计飞机呢。”程昭武的回答令学习班的头头感到不可思议。

1969年,程昭武毅然向部队党委提交了一份书面报告,提出了自己改进飞机气动布局的设想,按照设想,有可能研制出一种具有起滑跑距离短、伞兵拉得多、飞达目标快且在伞降过程中可以大幅度地降低飞行速度等特点的军用运输机。他要求请河南省航空俱乐部协助,制作一个无线电遥控航模,用以体现自己的设想。部队党委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尤其是王洪智师长,对这件事给子了极热情的支持。

1969年11月,程昭武拿着部队的介绍信来到了郑州上街机场。当时的机场军管会调来了7名航模运动员,两名海模运动员组成了实验小组,艰苦的攻坚战就此开始。

经过200个昼夜的奋战、60多次的试飞,一架中型军用运输机1/10比例的无线电遥控自由飞模型制造成功了。1970年5月,当模型飞机经历了鸭式布局配平的种种磨难后,终于抬起前轮一跃升空的时候,在场的人们不约而同地喊着:抬起来了!于是试验组为自己的设计方案起名为“抬”式布局。从此程昭武与“抬”式飞机开始引起航空界更多人的关注。

1970年夏天,曾在前苏联学习过飞行,造诣很深的空气动力学专家、时任空军副司令员常乾坤将军在看过模型的飞行表演之后,接见了实验小组的全体成员,并主持会议决定在西北工业大学研制“抬”式实验机“延安号”。

令人可惜的是,因1971年发生了林彪事件,在空军部门的整顿工作中“延安”号的研制被搁置。

程昭武心有不甘,他和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许光明同志多次写信给中央的有关领导,反映“延安号”研制工作受阻的情况,呼吁重视航空科研工作的开展。呼吁终厂得到回应。1974年国防工办在北京和平宾馆召开了座谈会。会上,工办、空军、海军机部和六院的领导和专家肯定了“抬”式飞机的设想和模型自由飞实验方法的作用,并指出以后的应以战斗机外形为主。

1975年,:三机部发出768号文件,确定“抬”机研究为国家航空重点科研项目,代号751任务后,在全国有关部门的大力协作下,在西安、哈尔县、新乡、开封等地做了大量风洞试验、模型自由和理论计算工作。

然而到了1976年,当“抬”式布局研究正在不得进展的时候,该项目因故再次搁浅。此后虽有不军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充分肯定了“抬”式布局研究展新飞机和改进现役飞机的价值,并对程昭武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该项目却因经费始终落实而再也没有启动。

程昭武为研究“抬”式飞机倾注了大量的心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时表现出百折不挠的精神。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他就用马克思的名言激励“在科学的入口处,正象在地狱的入口一样,必须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无济于事。”然而由于政治、经济等诸多一言难尽杂原因,程昭武的研究未能修成正果。后来,国外类似于“抬”式的飞机出现,这不能不令程昭武感大的遗憾。但他对自己做过的一切从未感到过后认为自己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实实在在地干了许益的事情,“抬”式飞机至今仍是许多航空界人士的课题。自己在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矢志不渝

1987年,因年龄而离开了一线飞行岗位的武参加了中国航空博物馆的筹建工作,被空军聘为博物馆的飞行技术顾问。

中国航空博物馆是亚洲最大,世界屈指可航空珍品荟萃地,是开展国防教育、科普教的重要基地之一。在航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均非小可的程昭武在这里大用武之地。他以忘我的情参与了诸如建立实物案、重现航空史实、普航空知识、增强内外交等一系列工作。他对蓝的一片痴情赢得了全馆有同志的尊重。

犹为令人感佩的是昭武以顽强的毅力自学 5门外语。“航博”的外资料及各种飞机的英文明牌大部份为他所译。开始程昭武只负责笔译不敢口译。一天一位俄客人来馆参观而未带译。“航博”仅有的一名英文翻译对俄语一窍不通“航博”的馆长只会一句俄语:今天天气真好。不那天的天气糟透了,又刮风又下雨。馆长情急之硬把程昭武推到了前台。一番交流之后,俄国客对程昭武翻译的评价是:不规范,但有俄国味。程武由此信心大增。此后无论是来了法国、德国、日客人,馆长一没辙就去找程昭武。而程昭武的口也愈来愈得心应手。

程昭武不计名利埋头苦干。2000年空军司令统计“九五”期间“航博”的科研工作时,程昭武才现原来这几年自己平均每两周发表一篇文章,每年有一本主写或合著的书出版。而此后又有多少作问世,他还没搞清。

如今,古稀之年的程老仍在不知疲倦地工作。依然对祖国的航空事业一往情深。他说:“如果人有第二次青春,我仍愿像惠特柯姆那样,做个靠气流交谈过话的人。”本文转载自彩虹熊新浪博客
作者:彩虹熊
博客:blog.sina.com.cn/bairainbowbear


大病初愈,继续更新^3^新的一年开始了,冬眠结束了
《华羽杂记》这个系列,终于到了第7期,大半年过去了,还有很多很多要复原的,加油了:)
本期:《红雷——九一三冲击波 之 抬式布局技术与751任务战斗机》



本回的是西工大的“751”抬式布局战斗机。
几年前我就写过本机,后来被引来引去,不过图文保留署名阿,切标不能提倡T_T。现在不让贴全文了,不过反正网上阅读么,就要快餐,那么长文也没啥意思^_^b全文发在《航空世界》2011年3月号上,希望大家支持,扫描版附在下面。
几年前写本机的时候,没有进行3D复原。初次看到751“抬式布局”战斗机模型的时候,俺曾经误以为只是一架带鸭翼的幻影2000,毕竟带锥形堵头的进气口外形很具有迷惑性。而实际上完成复原后,可以明显看到飞机采用的是后掠角不大的大展弦比后掠翼设计,飞机的速度应该不会很高,显然这主要也是为了照顾短距起降性能。而具有了抬式布局——类似串列双翼布局所赋予的高升力前提下,机翼采用大展弦比小后掠机翼,飞机不仅起降距离能够缩短,而且载重量、低速性能、航程、滞空时间都将大大提升,虽然因此可能会失去超声速飞行能力,但是却有可能成为一种出色的对地攻击机,再加上优异的飞行性能,这种飞机完全能够胜任曾经红极一时的“战场飞机”概念,不但能够进行战场遮断,更是武装直升机和低速飞机的杀手。遗憾的是751“抬式布局”战斗机最终还是夭折在了实验室内。
其实这篇文章有很多缺憾,在截稿后又有大量的新资料发掘,等以后有时间再次整理吧。


节选1:
“1971年9月13日,林彪一伙自我爆炸。九一三事件后,某某项目就此下马。”

这句话常常作为新中国航空工业在上世纪60~70年代研制的一系列下马飞机项目的记录中,作为最后一笔来进行收尾。然而,为什么这些项目会被九一三事件波及?是因为这些项目有着共同的特点——符合林彪军事思想的需要或者林彪集团直接下令研制。而这整个计划,几乎要打造一个全垂直/短距起降、快速反应、高生存力、适应高强度战争的空军,而且能够辅助陆军进行大规模而快速的部署,并能协助陆军进行大规模的抗侵略作战。

然而1971年9月8日,林彪在其妄图策划反革命政变、谋害毛泽东的阴谋败露后,于9月13日零时与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从山海关机场强行乘飞机外逃,凌晨3时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肯特省贝尔赫矿区南10公里处机毁人亡。而另一方面,预想中的大规模战争并未爆发。因此在这个预想战争体系下的各种飞机项目纷纷下马,而这个预想中全垂直/短距起降的快反空军也仅仅停留在了纸面上。

今天,重新审视当时计划中的快反空军和当时的各种垂直/短距起降项目,而每一个项目都有其具体的情况、每一种方案都有他独特的地方。这里面有的项目就此尘封,有的却能借尸还魂,有的则顶石破土,这里面的人人事事颇值得玩味。本篇起,将为读者一一梳理那个独特年代下的枝枝昙花。

这一切,还都要从头说起。

……略……



“抬式布局”战斗机751方案3D复原模型。


“抬式布局”战斗机751方案模型。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馆内的“抬式布局三剑客”,从左至右依次为“701”抬式运输机方案“延安”号改型模型、“751”抬式战斗机模型、ZM-01抬式战斗机外形试验模型。

节选2:



60年代末,中国也开始在鸭式布局的基础上,用吹气增升等类似形式增加前翼的配平能力。同时为了解决上述这一问题,开始尝试利用额外的能量提高鸭翼配平能力的同时,还设法为主翼补偿下洗造成的升力损失。这种布局称为“抬”式布局。1969年,“701”抬式运输机方案“延安”号开始提出。该方案是借助前翼上安装的螺旋桨滑流来加强前翼配平能力。滑流在起降时吹向主翼下方造成地面效应;平飞时滑流吹掠主翼上表面产生附加升力,从而抑制伴随鸭翼增升而来的焦点前移。

然而在1971年发生了林彪事件,在空军部门的整顿工作中“延安”号的研制被搁置。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航空工程人员向中央反映工作受阻,要求恢复航空科研工作。1974年国防工办在北京和平宾馆召开了座谈会,肯定了“抬”式飞机的设想和模型自由飞实验方法的作用,并指出以后的工作应以战斗机外形为主。

1975年,三机部发出768号文件,确定“抬”式机研究为国家航空重点科研项目,并确定751任务,1976年,“751”抬式战斗机方案提出,该方案是在前翼上展向吹气来加强涡系的有力干扰。该方案的FM-8/9验证模型可以配平后翼后缘襟翼30度左右(静安定余度取10%),迎角10度时配平升力系数可达1.33;在有地板条件下,10度迎角时配平升力系数1.43,16度时1.61。在抬式布局试验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减阻措施,这其中包括翼梢小翼、帆片、端板和侧板,这其中也引出了侧板鸭式布局以及LFC-16战斗机方案(另文介绍)。

1976年间,抬式布局研究进展缓慢,不久后项目因故再次搁浅。此后“751”抬式战斗机终因经费始无法落实而再也没有启动,不过“抬式布局”却并没有就此尘封。

而正是这一选择,展开了中国后来独特无二布局——“抬式布局” 的开端。


……略……


杂志扫描版:








补充一段:

http://www.szxy.org/special/xya-j/chengzhaowu/chengzhaowu.htm



魂系兰天—记中国航空博物馆飞行技术顾问程昭武校友

闫文




峥嵘岁月

年愈古稀的程昭武老人16岁入党,是北平解放前夕北平四中学生中的6名地下党员之一。

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他的父母、姐妹、叔姑、舅父母、表兄妹都是共产党员,解放前均在北平做地下工作。

程昭武在看电影《青春之歌》时,感到有一些镜头似曾相识。因为他记得小时候自己家里也常常聚集着许多热血青年。他们或慷慨激昂,或侃侃而谈,有时还相互争论得面红耳赤。当时他只有4、5岁,不懂得这些大人正在指点江山,他对人去屋空后桌上剩下的花生米更感兴趣。那时一位大学生曾对他说:“记住,日本是敌人,苏联是朋友。”接着又补充道:“苏联就是俄国。”程昭武以为是鸡鸭鹅的鹅,于是他认定长脖子的鹅是朋友。到家里来的青年经常换人,他后来才知道不再来的人是奔向了解放区。随着一拨又一拨的热血青年在他的家里进进出出,他渐渐懂得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革命的人生观于潜移默化中在他的心中植根。

1947年程昭武考入北平四中。当时四中学生中的地下党员除张家庆一人外都奔向了解放区。而张家庆已是高三学生,很快即将离校,于是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出色的程昭武成为党组织首选的培养对象。1948年程昭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解放前夕,北平城到处弥漫着白色恐怖。满载着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士兵的大卡车在大街上横冲直撞,车上架着机关枪,土兵挥舞着大片刀,扬言抓住共党就地正法。程昭武亦曾遭遇险情。

一次他自东向西走到西四丁字街时,忽然发现国民党军警封锁了南北路口,对过往行人挨个盘查。他暗叫不好,因为他刚刚从党的地下印刷厂出来,一书包都是党的宣传材料。想往回走已经来不及,他心一横,以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坦然走过去。当时他只有16岁,个子又小,没想这倒帮了他大忙。警察对这个一脸稚气的中学生连正眼都没看一下,一边向前推他一边催着他快走。程昭武松了一口气,在心里骂道:“蠢才,真是有眼无珠。”还有一次,程昭武险些被“蹲坑”的国民党特务“蹲”进去。程昭武的同学朱景福的姐姐是地下党员,最近几天和组织失去了联系。受组织的委派,程昭武到朱家去探听虚实。一按门铃,走出来一个身披军大衣的陌生人。程昭武立刻意识到朱家出事了,他的脑子快速地转了转,镇定地对盘问他的特务说:“我来找我的同学朱景福。”“找他干什么?”“这两天他没来上学,他答应借我一本书,我看看他是不是病了,顺便把书取走。”“什么书?”程昭武将几秒钟前想好的书名脱口而出。“快走吧,朱家出了点事情,你回去不要和别人说。”同样是他的镇静和一脸稚气使他化险为夷。

1948年底,四中学生中已有地下党员6人,与近邻的燕冀女中的几名党员组成了地下党支部,程昭武担任支部书记。党领导的地下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在四中亦发展到30多人。这些有理想有追求不怕牺牲的热血青年,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日子里,以饱含生命的激情,高唱着壮丽的青春之歌。




欲上青天

程昭武自幼就对悠远的蓝天充满了好奇。他一度曾想当消防队员或高空作业的焊工,为的是和蓝天更为接近。抗日战争时期,一些奔赴解放区的大学生在他家里留下一些书,其中有一本《实用物理学》成为他的每日必读。最吸引他的是书里莱特兄弟的飞机图片。程昭武多次梦见自己驾驶着飞机在蓝天翱翔。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程昭武在街上捡到一张清华大学的招生简介,上面有机械系飞机组的介绍。程昭武想,这才是我将来应该去的地方。

解放初期,作为学生中的党员、骨干,因党的工作需要,程昭武错失了参加志愿军,进军校,从而成为一名空军战士的机会。但他欲上青天的志向从未放弃。他曾买了一本名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当飞行员》的小册子。按照书里的要求,他每天坚持喝4公升水,为锻炼腹肌而苦练仰卧起坐,一口气能做500下。他曾到医院要求按飞行员的标准检查身体,结果是完全合格。他认定此生最能发挥自己全部潜能的事业就是驾机飞翔,并为此而做着不懈的努力。他特别崇尚苏联小说《船长与大尉》中的一句话:为了自己的事业,要甘跳悬崖。

好事多磨,1951年,正值程昭武即将高中毕业,一心想考清华、北航的时候,北京市委一纸调令,将其调到市委统战部工作。

统战部的李部长问前来报到的程昭武:“小伙子,你想做什么工作呵?”程昭武实话实说:“我想当飞行员。”部长笑了:“我们这里打交道的都是民主人士、教授、作家、和尚、喇嘛,和空军一点都不沾边儿。”

程昭武在市委统战部的工作是努力尽责的。每次评选模范的时候,同志们一致认为他完全符合模范的标准,但他却一次也没被评上,原因是“工作不安心。”原来四年中他每年都要递交一份要求参加空军的书面申请。有人劝他,你别老闹着要参军好不好。程昭武说:“不,我就是想当空军。”

1955年,崔月犁同志到统战部任部长时,事情有了转机。一天程昭武和崔部长谈心时说:“都说我工作不安心,可我就是想当飞行员,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怎么解决?你真当了飞行员不就解决了吗。”崔部长的话令程昭武喜出望外:难道有希望美梦成真了!

崔部长不是随意一说。他向刘仁、刘亚楼等首长反映了程昭武的情况,并请市委办公厅的同志与空军部门积极联系。在崔部长的关心、过问下,终于,程昭武盼来了航校的体检通知。体检的最后一项是坐完转椅后辨方向。程昭武对此早有准备。在转的过程中他的脑子也在飞快地转着:北西南东、北西南东……转椅刚一停,他毫不迟疑地向前一指:北。体检顺利过关,程昭武神彩飞扬地进入了空军战斗机航校。空军部门说他是干部身份,应定级别。程昭武对级别毫不在意。他说:“只要飞行,我愿当一辈子兵,住一辈子帐篷。”




人生无悔

1958年,因工作需要,程昭武尚未毕业就留校当了飞行教官。而他最向往的地方其实是部队,直到1965年,他才如愿被调至空军13师飞运输机。

能在祖国的蓝天上自由飞翔,程昭武感到畅快极了。他是如此地珍惜与热爱自己来之不易的飞行事业,以至于仿佛魂已被蓝天摄去,生活中须臾也不愿离开飞机。

程昭武是一位优秀的飞行员。他曾无数次在极为恶劣的条件下穿云破雾,克服了重重险阻,出色地完成了飞行任务。一次他在新疆上空执行人工降雪任务时,气候突变,能见度骤然下降到仅有20米。而飞行技术最好的飞行员能见度也须在1公里呵!当飞机盘旋在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上空时,驻机场的所有外国飞行员纷纷跑出来仰头观看。谁敢在这样的天气下飞呵!他们都想见识一下这位艺高胆大的中国飞行员。程昭武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娴熟的操作技术,和同机的战友密切配合,终于留下了一段有惊无险的航空佳话。

通过多年的飞行实践,程昭武感到我国的航空事业还较为落后,飞机的潜能尚未充分挖掘,在设计,制造方面有待改进、提高之处甚多。他有志于自己设计一架更为先进合理的飞机。

程昭武的夫人沈美珍同志是我国第二批女飞行员之一,也是个飞机迷。伉俪二人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而将收入的大部分都用于购置航空书籍、资料、模型等方面。

锲而不舍地苦学使程昭武掌握了世界飞机制造业的先进技术和理论,多年来酝酿的一个改进飞机设计的思路亦逐渐成型。







程昭武的部分著作

1968年,程昭武由于是来自于旧北京市委而进了武汉军区的“清理阶级队伍”学习班。在这个号称“恐怖学习班”里,别人都在“大批判”,程昭武却在琢磨自己的飞机。一次在会上由于他想得过于投入,双手竟不由比画起来。”那位同志干什么呢?还比比画画的。”学习班的头头喝问。”我不是瞎比画,我在设计飞机呢。”程昭武的回答令学习班的头头感到不可思议。

1969年,程昭武毅然向部队党委提交了一份书面报告,提出了自己改进飞机气动布局的设想,按照设想,有可能研制出一种具有起滑跑距离短、伞兵拉得多、飞达目标快且在伞降过程中可以大幅度地降低飞行速度等特点的军用运输机。他要求请河南省航空俱乐部协助,制作一个无线电遥控航模,用以体现自己的设想。部队党委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尤其是王洪智师长,对这件事给子了极热情的支持。

1969年11月,程昭武拿着部队的介绍信来到了郑州上街机场。当时的机场军管会调来了7名航模运动员,两名海模运动员组成了实验小组,艰苦的攻坚战就此开始。

经过200个昼夜的奋战、60多次的试飞,一架中型军用运输机1/10比例的无线电遥控自由飞模型制造成功了。1970年5月,当模型飞机经历了鸭式布局配平的种种磨难后,终于抬起前轮一跃升空的时候,在场的人们不约而同地喊着:抬起来了!于是试验组为自己的设计方案起名为“抬”式布局。从此程昭武与“抬”式飞机开始引起航空界更多人的关注。

1970年夏天,曾在前苏联学习过飞行,造诣很深的空气动力学专家、时任空军副司令员常乾坤将军在看过模型的飞行表演之后,接见了实验小组的全体成员,并主持会议决定在西北工业大学研制“抬”式实验机“延安号”。

令人可惜的是,因1971年发生了林彪事件,在空军部门的整顿工作中“延安”号的研制被搁置。

程昭武心有不甘,他和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许光明同志多次写信给中央的有关领导,反映“延安号”研制工作受阻的情况,呼吁重视航空科研工作的开展。呼吁终厂得到回应。1974年国防工办在北京和平宾馆召开了座谈会。会上,工办、空军、海军机部和六院的领导和专家肯定了“抬”式飞机的设想和模型自由飞实验方法的作用,并指出以后的应以战斗机外形为主。

1975年,:三机部发出768号文件,确定“抬”机研究为国家航空重点科研项目,代号751任务后,在全国有关部门的大力协作下,在西安、哈尔县、新乡、开封等地做了大量风洞试验、模型自由和理论计算工作。

然而到了1976年,当“抬”式布局研究正在不得进展的时候,该项目因故再次搁浅。此后虽有不军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充分肯定了“抬”式布局研究展新飞机和改进现役飞机的价值,并对程昭武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该项目却因经费始终落实而再也没有启动。

程昭武为研究“抬”式飞机倾注了大量的心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时表现出百折不挠的精神。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他就用马克思的名言激励“在科学的入口处,正象在地狱的入口一样,必须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无济于事。”然而由于政治、经济等诸多一言难尽杂原因,程昭武的研究未能修成正果。后来,国外类似于“抬”式的飞机出现,这不能不令程昭武感大的遗憾。但他对自己做过的一切从未感到过后认为自己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实实在在地干了许益的事情,“抬”式飞机至今仍是许多航空界人士的课题。自己在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矢志不渝

1987年,因年龄而离开了一线飞行岗位的武参加了中国航空博物馆的筹建工作,被空军聘为博物馆的飞行技术顾问。

中国航空博物馆是亚洲最大,世界屈指可航空珍品荟萃地,是开展国防教育、科普教的重要基地之一。在航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均非小可的程昭武在这里大用武之地。他以忘我的情参与了诸如建立实物案、重现航空史实、普航空知识、增强内外交等一系列工作。他对蓝的一片痴情赢得了全馆有同志的尊重。

犹为令人感佩的是昭武以顽强的毅力自学 5门外语。“航博”的外资料及各种飞机的英文明牌大部份为他所译。开始程昭武只负责笔译不敢口译。一天一位俄客人来馆参观而未带译。“航博”仅有的一名英文翻译对俄语一窍不通“航博”的馆长只会一句俄语:今天天气真好。不那天的天气糟透了,又刮风又下雨。馆长情急之硬把程昭武推到了前台。一番交流之后,俄国客对程昭武翻译的评价是:不规范,但有俄国味。程武由此信心大增。此后无论是来了法国、德国、日客人,馆长一没辙就去找程昭武。而程昭武的口也愈来愈得心应手。

程昭武不计名利埋头苦干。2000年空军司令统计“九五”期间“航博”的科研工作时,程昭武才现原来这几年自己平均每两周发表一篇文章,每年有一本主写或合著的书出版。而此后又有多少作问世,他还没搞清。

如今,古稀之年的程老仍在不知疲倦地工作。依然对祖国的航空事业一往情深。他说:“如果人有第二次青春,我仍愿像惠特柯姆那样,做个靠气流交谈过话的人。”
牛文,膜拜之
跟瑞典的某型飞机比较像
学习了,谢谢楼主
这是何等的时髦值啊
鹰狮表示鸭梨很大
很纳闷,鸭式布局为什么都是三角翼。
文中还详解了棍子鸭翼的牛逼之处。
请问一下:有关航空史的杂志,哪本要性价比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