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确连自行车都买不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3:48:02
当年我们那供销社站柜台的女销售员的收入都被公务员高两三倍,女销售员压根看不起教师和公务员,真是风水轮流转,现在那些女的全下岗,一个月拿三死百块钱低保,教师和公务员都拿几千!

周围的人说70年代的时候要像买自行车可是要找关系凭票供应的,买收音机,电视机,这些稍微大点的物件都很难,至于拖拉机,收割机这些农业机械的东西,很多人见都没见过,更别说使用了,那时候很多生产队也就只有几辆脚踏车。

为什么一个号称工业化的国家,国内这些基本的工业产品会短缺到这种程度啊?当年我们那供销社站柜台的女销售员的收入都被公务员高两三倍,女销售员压根看不起教师和公务员,真是风水轮流转,现在那些女的全下岗,一个月拿三死百块钱低保,教师和公务员都拿几千!

周围的人说70年代的时候要像买自行车可是要找关系凭票供应的,买收音机,电视机,这些稍微大点的物件都很难,至于拖拉机,收割机这些农业机械的东西,很多人见都没见过,更别说使用了,那时候很多生产队也就只有几辆脚踏车。

为什么一个号称工业化的国家,国内这些基本的工业产品会短缺到这种程度啊?
1、普通公务员的工资一直到90年代都是低于或者等于产业工人的。公务员工资高起来是朱在位的时候,公务员成为第一职业,是98年后土地财政的结果。

当年,劳动者光荣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是有经济基础的。

2、需要有人列一下1949年和1979年自行车保有量吗?
中国高铁 发表于 2011-3-3 10:02


    什么年代的事情啊,上世纪80年代我们家不但有自行车还有摩托呢
你周围的人都几岁啊
maomaobear2 发表于 2011-3-3 10:36


    我印象中75年之前自行车很少有,不是像买就可以买到的,至少要弄到票才行
stu_osa 发表于 2011-3-3 10:38


    我说80年代了吗
中国高铁 发表于 2011-3-3 10:48


没问问你前辈,1949年以前自行车有几家有?
中国高铁 发表于 2011-3-3 10:49


我可以告诉你,我们家70年代也有自行车,然后你再问,我说70年代了吗?
maomaobear2 发表于 2011-3-3 10:49


    就算49年前是0家,难道20年的时间不够自行车的普及?


说实话我都怒了,为什么地球第一大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还做不到人手一台电脑?这还叫现代化的工业国么?

说实话我都怒了,为什么地球第一大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还做不到人手一台电脑?这还叫现代化的工业国么?
早先车确实是有自行车票的…不过改革后没几年就取消了…
我实话我也怒了,为什么在义务教育普及的中国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喜欢毛泽东,为什么他们就是不和LZ一个思想
中国高铁 发表于 2011-3-3 10:50


1、1979-1949是三十年

2、资源是有限的,安全环境的恶劣的,工业能力先用来造自行车是愚蠢的。
绝云 发表于 2011-3-3 10:55


    笔记本什么时候出现的,自行车什么时候出现的?你用脑子想想好不好?我又没要求汽车普及,我只是问自行车为什么不能普及?是我怒,还是该你怒?要是我问汽车为什么没普及,是我无理,但是大批量生产自行车需要高技术和高成本?
从无到有,从没需求到有需求、没货到供大于求是个发展的过程。大型国家发展不会跳过这些过程。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现象。70年代对工业品的需求说明人们的生活已经好转,并产生更高要求,是生产力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是一个工业化踏进门槛后的必然现象。内需必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另偶家刚解放就有偏三轮开了,自行车也有。70年前分两个阶段,三年困难时期以前这些工业品不要票,只要有钱就能买,但是大家都很少有买。偶家就是那个时候买的二战多余物资二手偏三轮,当时自行车汽车只要有钱就能买。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后国内内需增长,生产跟不上,渐渐要开后门拿工业品票来买,一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结束,这个阶段后工业品就相对充足了。电器产品大概到95年后渐渐也不需要开后门什么的。
maomaobear2 发表于 2011-3-3 10:57


    中国那么多人,像扩大工业规模很难?有些人想的不是扩大工业规模,而是把搞举世独一无二的逆城市化,人类历史上的壮举啊

中国那么多人,像扩大工业规模很难?有些人想的不是扩大工业规模,而是把搞举世独一无二的逆城市 ...
中国高铁 发表于 2011-3-3 11:01



1949年前中国人也很多,大清时候人就不少,民国就更多了。

钢产量,煤产量、发电量,我就不列了吧。咱们不说自行车这么高级的东西,钉子这个东西技术含量不高吧,铁匠铺就能做,为什么还要叫洋钉

搞工业化和你嘴炮那么简单,这个世界上太美好了
中国那么多人,像扩大工业规模很难?有些人想的不是扩大工业规模,而是把搞举世独一无二的逆城市 ...
中国高铁 发表于 2011-3-3 11:01



1949年前中国人也很多,大清时候人就不少,民国就更多了。

钢产量,煤产量、发电量,我就不列了吧。咱们不说自行车这么高级的东西,钉子这个东西技术含量不高吧,铁匠铺就能做,为什么还要叫洋钉

搞工业化和你嘴炮那么简单,这个世界上太美好了
maomaobear2 发表于 2011-3-3 11:03

那逆城市化的壮举怎么说?城乡二元制怎么说?城市多余的人口不想着扩大规模吸收增加产能,而是仍到农村去,搞经济搞到这种程度,也堪称天才了
kalasiki 发表于 2011-3-3 11:01


    那逆城市化的壮举怎么说?城乡二元制怎么说?城市多余的人口不想着扩大规模吸收增加产能,而是仍到农村去,搞经济搞到这种程度,也堪称天才
其实楼主说的不符合历史,八十年代的事情而不是七十年代的事情。之前大家都差不多,教师和官吏的工资还是略高于供销社售货员,但是低于大型工矿。当时大型工矿拿第一,工矿里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按级别拿得比较多,第三产业这类服务人员是最低,教师和官吏是中间阶层。售货员从来就不会看不起教师和官吏。售货员也就八十年代吃了七八年的奖金,比教师好一点点罢了,不可能看不起教师和官吏。当时进校办企业或者学校的事业人员都要开后门,比进供销社做售货员难多了。
中国高铁 发表于 2011-3-3 11:05


笑死我了,规模是你嘴炮就能扩大的

财富是你嘴炮就能积累的

1949和1979的城市人口要我列吗?逆城市了这么半天,人口是不是应该减少了,呵呵
中国高铁 发表于 2011-3-3 10:57

我只是想说,一个时期的工业水平都是受各种因素制约的。即使自行车普及了,你又可以说没有普及别的东西。而且说这个有什么意义呢?
maomaobear2 发表于 2011-3-3 11:07


    你能不能列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kalasiki 发表于 2011-3-3 11:07


大型国企一直到90年代前,收入都不错

官僚收入在90年代前是不如大型国企的

商业是在80年代物资紧缺的时候火了一把

90年代中期,是国企最困难的时候
绝云 发表于 2011-3-3 11:08


    自行车普及违背当时的工业水平吗?如果一个连自行车20年都无法普及的国家,有什么资格号称工业国?没那么大的头,戴那么大的帽子?

如果我要求汽车普及,或许是我无理,当年才建国20年,但是自行车违背那个时代的生产规律了吗?
好吧 楼主那个年代跟这个年代没有可比性 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顶多就算说现在
maomaobear2 发表于 2011-3-3 11:11

现在一看到国企赚钱,无数大破口大骂,说什么垄断,当年的国企何尝不是垄断?而且所有行业全部被垄断
当年我们那供销社站柜台的女销售员的收入都被公务员高两三倍,女销售员压根看不起教师和公务员,真是风水轮流转,现在那些女的全下岗,一个月拿三死百块钱低保,教师和公务员都拿几千!

周围的人说70年代的时候要像买自行车可是要找关系凭票供应的,买收音机,电视机,这些稍微大点的物件都很难,至于拖拉机,收割机这些农业机械的东西,很多人见都没见过,更别说使用了,那时候很多生产队也就只有几辆脚踏车。

为什么一个号称工业化的国家,国内这些基本的工业产品会短缺到这种程度啊?
中国高铁 发表于 2011-3-3 11:12

哎呀,没资格,当时不是工业国是农业国好了吧。说这个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高铁 发表于 2011-3-3 11:09


    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0.6%,到1957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迅速上升到15.4%。

这还是在人口增长率极高的时代取得的
你提出来的问题 还要别人来举证?
搞笑??
你现在看着当时 轻轻松松一句 逆城市化
你去当时 在没有那么多年经验的情况下试试?
嘴炮党无敌
中国高铁 发表于 2011-3-3 11:13


当年的国企是政府体系的一部分,承担医疗、教育、住房、养老以及其他一些福利

所谓的主人翁是有经济和制度基础的。
拖拉机的话,偶老家很多,八十年代一个村子就有几辆四轮手扶拖拉机跑运输。中耕的东方红确实少,但也见得到。分田后反而见不到大型拖拉机。由于是水稻产区,收割机确实没见过,都是手工收割,话说现在也还是手工啊。N多人家是开车到自己那么一点点的地头,摔开膀子收割稻子,然后雇个拖拉机拉回。供需最紧张就是在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这十来年间,说穿了是历史阶段,是工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阶段。当年偶老家教师的奖金是校办企业利润结余,当时效益很好,老师钱也不少。当时校办企业不用缴税,N多乡镇企业挂靠学校,上缴一定的挂靠费,学校也把这钱当福利发,比小工厂和供销社要多一点。当时偶们这里学校创收的热情是非常高涨的,马戏团来,借场子给人家,和人家分门票收成。平时还让学生上缴蛤蟆蜈蚣什么,蛤蟆刮浆卖钱,蛤蟆刮好浆就放生。蜈蚣晒干卖钱。学校自己还有印刷厂、文具厂、小五金厂,钱也非常多。
真正苦的是乡下的代办老师,工资是乡村自筹的,奖金学校只给正式在编的一半。代办老师是人家不会羡慕的,属于收入比较低的人。代办老师一般都有田,属于农村户口的,比纯种地的好一点。不过后来政策落实后,也都划到正式编制,现在退休工资也四五千有的。属于熬出头的一类人。和代办老师当年一样收入层次的是乡村企业的工人,一般都是农闲的农民打工,到现在只能拿低保,干的是农民和工人双重活,拿的是农民的低保,真正的苦命。
为什么一个号称工业化的国家,国内这些基本的工业产品会短缺到这种程度啊?

其实我想问LZ的是,中国上世纪70年代就成为工业化国家了?
如果不是,那你的结论根本就不成立
如果是,那请你拿出任何可以证明我国上世纪70年代就是工业化国家的证据来
转一部分:
http://www.ce.cn/macro/more/200909/17/t20090917_20037678.shtml
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之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建国60年来,我国的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重要作用日益显著。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建国6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个数由建国前的132个增加到2008年的655个,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7.3%提高到2008年的45.68%。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城市化起步阶段(1949年―1957年)

    1949 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市区人口3949万人,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7.3%。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随着156项重点工程的启动和推进,出现了一批新的工矿城市,如纺织机械工业城市榆次;煤炭新城鸡西、双鸭山、焦作、平顶山、鹤壁等;钢铁新城马鞍山;石油新城玉门等。还完善了一批老城,扩建了武汉、成都、太原、西安、洛阳、兰州等工业占优势城市,发展了鞍山、本溪、齐齐哈尔等中等城市和哈尔滨、长春等大城市。到1957 年末,我国城市发展到176个,比1949年增长33.3%,平均每年增长10%;城市市区人口增加到7077.27万人,比1949年增长79.2%,平均每年增长19.9%。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提高到10.9%,比1949年增加3.3个百分点。

    (二)城市化波动较大阶段(1958年―1965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城市的发展同国民经济的巨大振动一样,也呈现由扩大到紧缩的变化。在三年“大跃进”后,我国城市数量由1957年176个增加到 1961年的208个,增长18.2%;城市人口由7077.27万人增加到10132.47万人,增长43.2%;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由 10.9%提高到15.4%。1962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又被迫撤销了一大批城市,到1965年,全国拥有城市168个,与1961年相比,减少 40个,下降20%,主要原因,一是将“一五”时期以来设置的市恢复到县的建制;二是将一部分地级市降为县级市,停缓建大批建设项目,动员2500万左右职工回农村,城市市区人口由1961年的10132.47万人下降到8857.62万人,下降12.6%;城市市区人口的比重由15.4%下降至 12.2%。

    (三)城市化停滞发展阶段(1966年―1978年)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得我国国民经济长期徘徊不前,相应的城市发展也十分缓慢,城市化进程受阻。1966年到1978年十二年间,全国仅增加城市26个,平均每年只增加2 个,1978年城镇人口(居住在城镇地区半年及以上的人口)为17245万人,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17.92%。

    (四)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1991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同国民经济一样进入了生机旺盛的时期。从八十年代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陆续展开,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开发区的普遍建立以及乡镇企业的兴起,带动了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城市经济辐射面增强,城市的中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多年来的城乡分割被打破。1979年到1991年的十二年间,全国共新增加城市286个,相当于前三十年增加数的4.7倍,平均每年新增15个城市。到1991年末,城镇人口增加到31203万人,比1978年增长80.9%,平均每年增长5.8%。城市化率达到 26.94%,比1978年提高9个百分点。

    (五)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1992年―2008年)

    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其地位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认识和重视。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从此,揭开了我国城镇建设发展的新篇章,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空前活跃。到2008年底,全国城市总数达到655个,比1991年增加176个,增长36.7%,平均年增加11 个。城镇人口比1991年增加90.3%,平均每年增长5.6%。城市化率提高到45.68%,比1991年提高19个百分点。
shengyue 发表于 2011-3-3 11:21


    这个不是我说的,是毛粉说的,我可没说,至于毛粉怎么说的,自己去翻帖子
maomaobear2 发表于 2011-3-3 11:18


那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呢?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我父亲的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就是得了跟阑尾炎差不多的病,没钱治,活活疼死的,而当时这种事情在我们那有多么普遍?
maomaobear2 发表于 2011-3-3 11:15


    57年到76年呢?
楼主眼里的自行车只是代步工具?
哥骑的自行车上的龙头和牙盘可是7075铝,航空上用的。
楼主立论两点错了,第一我们不是逆城市化,而是按部就班城市化中,每年都有农转非的名额,是计划经济下的城市化,速度不快,但很稳扎。
第二点错了就是短时间的消费品缺少,不是工业化的问题,是供需问题。现在IPHONE也很缺,难道现在不是工业化?很没逻辑的思路。看工业化,最简单看工业产值和第一产业产值的比较,某些工业品消费品短缺是市场因素,不是工业化的因素。当年偶国也是一脚踏进工业化,但还没深入。前两年的汽车要加钱才能拿到,难道也是工业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