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才是打开农历新年的正确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54:34
腊八才是打开农历新年的正确方式?
澎湃新闻戴望云2016-01-17 10:03我要分享 1
[摘要]腊八节起源于中华民族对于农耕文明的“时间自觉”,它的延续又是通过佛教文化对世俗民众的影响。

有民谣这样唱:“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所以,腊八,是进入“忙年”的开始,也是在腊月二十三送灶仪式前的首个小高潮。

今日腊八。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腊”,为何在“八(日)”,以及,这个节日的标志性食品“腊八粥”到底是用什么来做的。




何以为“腊”



关于腊八节的起源,学界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古代的腊祭仪式为其雏形。

腊祭最早有两种形式:蜡(zhà)祭和腊祭。蜡祭是岁终对农神的祭祀。《礼记•郊特牲》云:“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此处的“八”是指八位与农业劳作密切相关的神灵。在岁末的十二月礼祭八神,用上田里所产之“万物”的祭品,是为了酬谢他们对农业种植的功劳与贡献,同时祈求来年的丰收。

腊祭则主要是祭祀祖先。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这样解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在庇佑后人的层面上,祖先与神灵有着对等的意义。因为古时为农业社会,所以对后人的庇佑自然也包括农事这一项。

蜡、腊二祭,在内容上有重合之处,日期也都在岁末冬季,所以到汉代时已经合二为一了。只不过当时这个举行祭礼的“腊日”并不固定,它随着政权兴替而变更,有过定在戌日的,也有过定在辰日、丑日的。

缘何在“八”



腊八节最终得以形成和确定“初八”这个日期,是佛教进入中国以后的事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是最早的关于腊日为某一固定日期的记载。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受官方提倡而日益兴盛,而在传说中佛祖成道之日的十二月初八,佛家会举行纪念活动。于是,作为君王祭祀节日的腊日,便与佛教中的“佛成道节”合流,腊八节也借此扩大了它在官方和民间社会的影响,成为了一个民俗节日。在《荆楚岁时记》中,宗懔还说:“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这里提到了行傩仪逐瘟疫的古俗,不过“金刚力士”乃是佛家之神,可见此时佛教文化与腊八节的关联。

食腊八粥是后世腊八节里最重要的习俗。佛家对此有其自己的解释。传说中,释迦牟尼未成道前在深山苦行六年,每日仅食一麻一米,日复一日,骨瘦如柴。这时候恰遇一位牧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乳糜即乳粥,是用牛、马的乳汁和米粟煮成的。后来佛门僧众很看重这种给了佛祖力量的粥,于是在佛成道日举行诵经活动,并且仿效牧女煮粥给俗众食用,广结法缘。之后民间依照佛家,也在这一天煮腊八粥食用,并且在人与人之间互相馈赠。

腊八节起源于中华民族对于农耕文明的“时间自觉”,它的延续又是通过佛教文化对世俗民众的影响。关键的是,从佛门施粥,进而发展到民间赠粥,是以佛教的“乐善好施”精神,为腊八节提供了一种关于“仁爱”和“感恩”的核心文化内涵。

腊八粥在民间,与岳飞和朱元璋有关吗?



关于腊八粥的起源还有别的民间故事。有一说是纪念岳飞。岳家军抗金于朱仙镇时,正值数九寒冬,衣食不济,于是百姓们送来了“百家之粮”做了粥吃。而岳飞死后,人们也在腊八日煮粥食用,用以纪念这位民族英雄。这个故事里的腊八粥有“精忠报国”的味道。

还有一说是关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他幼时家贫,缺衣少食,时常挨饿,有一天在屋里发现一个鼠洞,里面是老鼠的粮仓,有米有豆,还有干果。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此事,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这一日正是腊月初八,于是粥便以“腊八”来冠名。这个故事里的粥有“忆苦思甜”的味道。

民间无论什么样的故事,其实都不必深究其真实性——传说故事的讲述,不过是为了确立食俗仪式的合法性。在众多认证的方式中,“皇权”这个金闪闪的戳印无疑是老百姓乐于认同和甘于遵循的。所以,中国的民间故事里有那么多被“御口”亲临过的食物,像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的“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菠菜烧豆腐)、慈禧太后吃过的栗子面小窝头,均是如此。

腊八粥究竟要用哪些食材来熬制?

腊八粥的习俗是在宋代逐渐兴起的。南宋文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说到了十二月八日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等作粥之事。而从陆游“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的诗句来看,此时的腊八粥已然是世俗之物,不仅流行于都市,乡村地区亦如此。

腊八粥是否一定要用八种配料来做?答案是:并不。我国幅员辽阔,食物文化多样,地域特色很强,一般来说粥的材料只要是些杂粮豆果就行。而腊八粥之俗自宋后一直很兴盛,所以也演变出了各色花样和口味。《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了清代北京的腊八粥做法,十分精致:“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而制作和食用腊八粥也是件讲究而隆重的事情:“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

腊八粥也不一定非是甜的。江浙一带有咸味的腊八粥,粥里放青菜,以及虾仁、火腿、鸡片之类,吃起来也很有风味。“甜党”、“咸党”,在这个节日里,皆可得其所好。

每个人心中的腊八粥



腊八粥中寄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粥在做时需用文火慢慢熬到粘稠,这是因为要取其“粘连”谐音,寓意“连年丰收”。至于那些配料,桂圆好比“富贵团圆”,百合象征“百事和睦”,核桃代表“和和美美”,红枣花生则是“早生贵子”。关于“好日子”的愿景,就这样通过食材的美妙寓意而与舌尖上的味道联结了起来,它炸开在味蕾之上,也被安放到了心底里。

美食与爱都是不会被辜负的。现代作家冰心曾这样写过她的“腊八粥”: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

而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都会有一碗属于自己味道的腊八粥。(文/戴望云)
http://cul.qq.com/a/20160117/009964.htm 腊八才是打开农历新年的正确方式?
澎湃新闻戴望云2016-01-17 10:03我要分享 1
[摘要]腊八节起源于中华民族对于农耕文明的“时间自觉”,它的延续又是通过佛教文化对世俗民众的影响。

有民谣这样唱:“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所以,腊八,是进入“忙年”的开始,也是在腊月二十三送灶仪式前的首个小高潮。

今日腊八。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腊”,为何在“八(日)”,以及,这个节日的标志性食品“腊八粥”到底是用什么来做的。




何以为“腊”



关于腊八节的起源,学界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古代的腊祭仪式为其雏形。

腊祭最早有两种形式:蜡(zhà)祭和腊祭。蜡祭是岁终对农神的祭祀。《礼记•郊特牲》云:“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此处的“八”是指八位与农业劳作密切相关的神灵。在岁末的十二月礼祭八神,用上田里所产之“万物”的祭品,是为了酬谢他们对农业种植的功劳与贡献,同时祈求来年的丰收。

腊祭则主要是祭祀祖先。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这样解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在庇佑后人的层面上,祖先与神灵有着对等的意义。因为古时为农业社会,所以对后人的庇佑自然也包括农事这一项。

蜡、腊二祭,在内容上有重合之处,日期也都在岁末冬季,所以到汉代时已经合二为一了。只不过当时这个举行祭礼的“腊日”并不固定,它随着政权兴替而变更,有过定在戌日的,也有过定在辰日、丑日的。

缘何在“八”



腊八节最终得以形成和确定“初八”这个日期,是佛教进入中国以后的事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是最早的关于腊日为某一固定日期的记载。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受官方提倡而日益兴盛,而在传说中佛祖成道之日的十二月初八,佛家会举行纪念活动。于是,作为君王祭祀节日的腊日,便与佛教中的“佛成道节”合流,腊八节也借此扩大了它在官方和民间社会的影响,成为了一个民俗节日。在《荆楚岁时记》中,宗懔还说:“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这里提到了行傩仪逐瘟疫的古俗,不过“金刚力士”乃是佛家之神,可见此时佛教文化与腊八节的关联。

食腊八粥是后世腊八节里最重要的习俗。佛家对此有其自己的解释。传说中,释迦牟尼未成道前在深山苦行六年,每日仅食一麻一米,日复一日,骨瘦如柴。这时候恰遇一位牧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乳糜即乳粥,是用牛、马的乳汁和米粟煮成的。后来佛门僧众很看重这种给了佛祖力量的粥,于是在佛成道日举行诵经活动,并且仿效牧女煮粥给俗众食用,广结法缘。之后民间依照佛家,也在这一天煮腊八粥食用,并且在人与人之间互相馈赠。

腊八节起源于中华民族对于农耕文明的“时间自觉”,它的延续又是通过佛教文化对世俗民众的影响。关键的是,从佛门施粥,进而发展到民间赠粥,是以佛教的“乐善好施”精神,为腊八节提供了一种关于“仁爱”和“感恩”的核心文化内涵。

腊八粥在民间,与岳飞和朱元璋有关吗?



关于腊八粥的起源还有别的民间故事。有一说是纪念岳飞。岳家军抗金于朱仙镇时,正值数九寒冬,衣食不济,于是百姓们送来了“百家之粮”做了粥吃。而岳飞死后,人们也在腊八日煮粥食用,用以纪念这位民族英雄。这个故事里的腊八粥有“精忠报国”的味道。

还有一说是关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他幼时家贫,缺衣少食,时常挨饿,有一天在屋里发现一个鼠洞,里面是老鼠的粮仓,有米有豆,还有干果。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此事,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这一日正是腊月初八,于是粥便以“腊八”来冠名。这个故事里的粥有“忆苦思甜”的味道。

民间无论什么样的故事,其实都不必深究其真实性——传说故事的讲述,不过是为了确立食俗仪式的合法性。在众多认证的方式中,“皇权”这个金闪闪的戳印无疑是老百姓乐于认同和甘于遵循的。所以,中国的民间故事里有那么多被“御口”亲临过的食物,像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的“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菠菜烧豆腐)、慈禧太后吃过的栗子面小窝头,均是如此。

腊八粥究竟要用哪些食材来熬制?

腊八粥的习俗是在宋代逐渐兴起的。南宋文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说到了十二月八日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等作粥之事。而从陆游“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的诗句来看,此时的腊八粥已然是世俗之物,不仅流行于都市,乡村地区亦如此。

腊八粥是否一定要用八种配料来做?答案是:并不。我国幅员辽阔,食物文化多样,地域特色很强,一般来说粥的材料只要是些杂粮豆果就行。而腊八粥之俗自宋后一直很兴盛,所以也演变出了各色花样和口味。《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了清代北京的腊八粥做法,十分精致:“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而制作和食用腊八粥也是件讲究而隆重的事情:“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

腊八粥也不一定非是甜的。江浙一带有咸味的腊八粥,粥里放青菜,以及虾仁、火腿、鸡片之类,吃起来也很有风味。“甜党”、“咸党”,在这个节日里,皆可得其所好。

每个人心中的腊八粥



腊八粥中寄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粥在做时需用文火慢慢熬到粘稠,这是因为要取其“粘连”谐音,寓意“连年丰收”。至于那些配料,桂圆好比“富贵团圆”,百合象征“百事和睦”,核桃代表“和和美美”,红枣花生则是“早生贵子”。关于“好日子”的愿景,就这样通过食材的美妙寓意而与舌尖上的味道联结了起来,它炸开在味蕾之上,也被安放到了心底里。

美食与爱都是不会被辜负的。现代作家冰心曾这样写过她的“腊八粥”: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

而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都会有一碗属于自己味道的腊八粥。(文/戴望云)
http://cul.qq.com/a/20160117/009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