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GDP无用论和美元废纸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59:03
原来基本在中华混,后来右右太多就只看不说了,再后来通过航天航空港才知道还有一个中偏左色的CD。

此帖算作报到帖吧。

有两个话题在网上传了很久,一个是和GDP有关,差不多就是挖坑填坑和两个人吃大便可以增加GDP的故事吧,搞得一提GDP就是政绩、面子工程了,就不讲民生了,贬GDP贬的历害。事头上,以汇率计算的GDP,仍是评价各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之一。就像每个人一出来,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身高、体重。另一个需要澄清的事实是,我国各级ZF基本就没有过唯GDP论的提法,至少中央政府没有,设定的目标向来是保守有余的,和大跃进时期根本不是一回事。相反,对各级ZF的考核有完整的一套体系,GDP只是其中一项,最大的分值也不会超过10%,这几年有的地方甚至取消的GDP的考核,更不会存在GDP增长第一就能升官发财的事情。

至于GDP的统计,有水份也有瞒报,倒不是因为报多了要多缴税(税的计算和征收和GDP没有直接联系),统计局关于GDP的数字大体来说还是比较靠谱的(相比来说,CPI和人均收入因计算方式不科学广为垢病,与实际情况出入很大)。从我国历来淘光养晦、闷声发大财的传统来说,至少中央政府是没有多报GDP的愿望和冲动的,倒是国外盛行捧杀中国,最典型是英国人。另一方面,从发电量、汽车销售量、新建基础设施等易于统计的数据来看,是可以印证GDP的实际增长的。可以说过去30年,各级ZF实质上都是在忙于做大蛋糕的。

还有一说是关于房地产拉动GDP的,这话倒也不假,但也不可过份夸大。房地产在任何一个国家高速发展时期都是自然而然高速增长的情况,但从本质来说,这是一种内需式的增长。但房地产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一个国家如果以房地产为发展核心,不是现在玩完也会很快玩完,像敌败。因为高科技为骨头,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是皮肉,可持续的增长必然是要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很多CDer批邓时期下了运10这样的工程,实质当时的国民经济根本无法支持这么多的大项目,能保住航天和二炮就不错了,而现在上马这些项目不仅是钱多了,也是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必然需要。但是可惜的是,当初项目可以下马,但人才应该保住,一个摊子散起来很快,聚起来就不容易了。

关于财政收入增幅远大于GDP增幅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过去我们国家财政统筹的能力并不算强(和发达国家比),而且随着各级财政规范预算,过去很多预算外管理的东西现在都在预算内管理,比如土地出让收入,很大一部分是土地成本(就是征地拆迁费用),入金库后马上要支出,实质上是一个列收列支的问题,收入和支出的数字都变大了而已。真正要看的是一般性预算收入(以地方分成税收为主,不包括非税收入和基本收入这些)。一级政府真正可以支配的财力,一般占到财政收入总量的一半左右,另一半基本上是硬性支出和列收列支的。现在我国除了少数地区,大多数地区的各级政府,财政收入保政权运传的问题已经不大了,很多地区可用财力的比例已经超过了80%,已经可以做很多事情了,但我们国家的领导有一种惯性思维:钱花了,总要用在“看得到”的地方。很多人认为现在需要改革分税制,因为跑部钱进和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政相比,限制多很多,使用效率差很多。

再说地方债务的问题,现在其实是严重夸大了。地方政府应该是允许发债的,这不是有钱没钱的事情,是需求的问题,广东再有钱也还是有发债的需求,因为发展的速度还在那力,需要增加投资。姑且不说我们现在债务总量和比率和西方国家相比差得远。就是债务的构成也要好的多,比如地方政府,因为发不了债(找中央政府代发太麻烦),要修路搞工业园区这些事儿,除了招商引资,很多是搞几个公司向银行贷款。这些政府性的投融资平台,表面性背了很多债,但一般来说都是有土地和路权这些资产作为抵押的,只要运作的好,还款是可以保证的,也就是说这种债务是基本健康的,和西方那种寅吃卯粮是不一样的。很多人认为现在应该取消公路收费,但实质上这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应该先解决有无的问题,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在回购路权,还路于民,这是一个趋势,慢慢会免费的。

关于外汇储备的问题,多了肯定不是好事儿,而且随着人民币的升值,相当一部分我们8.3时挣下来,现在只剩6.6了。但这是没办法,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的事情,谁叫人家美元是世界硬通货。所以近3万亿的外汇,在国内虽然用不了,但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很好用的。再一个,美国也不是朝鲜,突然来个什么货币改革就把以前的帐都赖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否则以为世界警察就招呼不住下面的小弟了。所以,现在买美国国债是不得以的选择。想想20年前的人民币,在国际市场那才是真正的废纸。有人说我区90年代的汇改是为了启动出口导向的发展方式,岂不知汇改后的人民币官方汇率和黑市仍然有很大差距,所以汇改之前的GDP以美元计价全都严重高估了。

上述问题,没见过国库券、外汇兑换券,没有在黑市用外汇换过人民币,不知道什么叫出口创汇,分不清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的巨别,不知道供销社是什么单位,没有收过5块钱压岁钱还被父母逼着上缴的90后,一时半会儿是很难理解的。原来基本在中华混,后来右右太多就只看不说了,再后来通过航天航空港才知道还有一个中偏左色的CD。

此帖算作报到帖吧。

有两个话题在网上传了很久,一个是和GDP有关,差不多就是挖坑填坑和两个人吃大便可以增加GDP的故事吧,搞得一提GDP就是政绩、面子工程了,就不讲民生了,贬GDP贬的历害。事头上,以汇率计算的GDP,仍是评价各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之一。就像每个人一出来,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身高、体重。另一个需要澄清的事实是,我国各级ZF基本就没有过唯GDP论的提法,至少中央政府没有,设定的目标向来是保守有余的,和大跃进时期根本不是一回事。相反,对各级ZF的考核有完整的一套体系,GDP只是其中一项,最大的分值也不会超过10%,这几年有的地方甚至取消的GDP的考核,更不会存在GDP增长第一就能升官发财的事情。

至于GDP的统计,有水份也有瞒报,倒不是因为报多了要多缴税(税的计算和征收和GDP没有直接联系),统计局关于GDP的数字大体来说还是比较靠谱的(相比来说,CPI和人均收入因计算方式不科学广为垢病,与实际情况出入很大)。从我国历来淘光养晦、闷声发大财的传统来说,至少中央政府是没有多报GDP的愿望和冲动的,倒是国外盛行捧杀中国,最典型是英国人。另一方面,从发电量、汽车销售量、新建基础设施等易于统计的数据来看,是可以印证GDP的实际增长的。可以说过去30年,各级ZF实质上都是在忙于做大蛋糕的。

还有一说是关于房地产拉动GDP的,这话倒也不假,但也不可过份夸大。房地产在任何一个国家高速发展时期都是自然而然高速增长的情况,但从本质来说,这是一种内需式的增长。但房地产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一个国家如果以房地产为发展核心,不是现在玩完也会很快玩完,像敌败。因为高科技为骨头,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是皮肉,可持续的增长必然是要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很多CDer批邓时期下了运10这样的工程,实质当时的国民经济根本无法支持这么多的大项目,能保住航天和二炮就不错了,而现在上马这些项目不仅是钱多了,也是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必然需要。但是可惜的是,当初项目可以下马,但人才应该保住,一个摊子散起来很快,聚起来就不容易了。

关于财政收入增幅远大于GDP增幅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过去我们国家财政统筹的能力并不算强(和发达国家比),而且随着各级财政规范预算,过去很多预算外管理的东西现在都在预算内管理,比如土地出让收入,很大一部分是土地成本(就是征地拆迁费用),入金库后马上要支出,实质上是一个列收列支的问题,收入和支出的数字都变大了而已。真正要看的是一般性预算收入(以地方分成税收为主,不包括非税收入和基本收入这些)。一级政府真正可以支配的财力,一般占到财政收入总量的一半左右,另一半基本上是硬性支出和列收列支的。现在我国除了少数地区,大多数地区的各级政府,财政收入保政权运传的问题已经不大了,很多地区可用财力的比例已经超过了80%,已经可以做很多事情了,但我们国家的领导有一种惯性思维:钱花了,总要用在“看得到”的地方。很多人认为现在需要改革分税制,因为跑部钱进和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政相比,限制多很多,使用效率差很多。

再说地方债务的问题,现在其实是严重夸大了。地方政府应该是允许发债的,这不是有钱没钱的事情,是需求的问题,广东再有钱也还是有发债的需求,因为发展的速度还在那力,需要增加投资。姑且不说我们现在债务总量和比率和西方国家相比差得远。就是债务的构成也要好的多,比如地方政府,因为发不了债(找中央政府代发太麻烦),要修路搞工业园区这些事儿,除了招商引资,很多是搞几个公司向银行贷款。这些政府性的投融资平台,表面性背了很多债,但一般来说都是有土地和路权这些资产作为抵押的,只要运作的好,还款是可以保证的,也就是说这种债务是基本健康的,和西方那种寅吃卯粮是不一样的。很多人认为现在应该取消公路收费,但实质上这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应该先解决有无的问题,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在回购路权,还路于民,这是一个趋势,慢慢会免费的。

关于外汇储备的问题,多了肯定不是好事儿,而且随着人民币的升值,相当一部分我们8.3时挣下来,现在只剩6.6了。但这是没办法,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的事情,谁叫人家美元是世界硬通货。所以近3万亿的外汇,在国内虽然用不了,但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很好用的。再一个,美国也不是朝鲜,突然来个什么货币改革就把以前的帐都赖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否则以为世界警察就招呼不住下面的小弟了。所以,现在买美国国债是不得以的选择。想想20年前的人民币,在国际市场那才是真正的废纸。有人说我区90年代的汇改是为了启动出口导向的发展方式,岂不知汇改后的人民币官方汇率和黑市仍然有很大差距,所以汇改之前的GDP以美元计价全都严重高估了。

上述问题,没见过国库券、外汇兑换券,没有在黑市用外汇换过人民币,不知道什么叫出口创汇,分不清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的巨别,不知道供销社是什么单位,没有收过5块钱压岁钱还被父母逼着上缴的90后,一时半会儿是很难理解的。
不很懂。。
无用就无用吧,我支持无用论。
因为咱GDP上来了,所以开始说无用,最好让全世界都认同GDP无用。
让全世界大喊GDP再高也没用,只有小白兔自己躲在家里数钱。
elixia 发表于 2011-1-24 14:00

GDP是有用的, 说没用的人,是因为口袋里没钱,


LZ, 知道为何违反宪法也要收物业税么??????????/

地方财政已经到了崩溃边缘, 今年中央125规划里重要一条就是清查地方财政负债程度.

GDP不是没有用, 而是不能片面只追求GDP.

至于美圆废纸,你根本没深入说, 美圆是废纸, 但地球还离不开美圆, 欧元目前自己都还在还过度扩张,导致

经济不合指标国家进入欧盟而产生的一系列后遗症, 走软的欧元是大趋势, 但得利益的是德国.弄不好当

年战场上没得到的,金融危机后却得到了.


你的通篇帖里,对国家财政的情况太乐观了

LZ, 知道为何违反宪法也要收物业税么??????????/

地方财政已经到了崩溃边缘, 今年中央125规划里重要一条就是清查地方财政负债程度.

GDP不是没有用, 而是不能片面只追求GDP.

至于美圆废纸,你根本没深入说, 美圆是废纸, 但地球还离不开美圆, 欧元目前自己都还在还过度扩张,导致

经济不合指标国家进入欧盟而产生的一系列后遗症, 走软的欧元是大趋势, 但得利益的是德国.弄不好当

年战场上没得到的,金融危机后却得到了.


你的通篇帖里,对国家财政的情况太乐观了
回复 5# 七苦大师

收物业税虽然涉嫌重复征税,但还不至于违宪。有且讲来。
地方财政已到崩溃边缘——明显是夸大其词,就象我们的记者报道加州的财政危机一样,说的人家好像马上就要关门一样。地方财政负债当然要查,未雨绸缪嘛。但现在才开始清查,不正说明问题才开始显现嘛,也是欧债危旧的一种警示罢了。如果说现在的地方财政都不乐观的话,那以前靠贷款发工资的地方官员要该泪奔了。现在的很多学者,是靠“语不惊人死不休”出名的,往往夸大问题所在。地方债务危机论不是这两年才出现的呦。
有豆奶就全有了
地方债务危机这两年才开始???????

知道国有四大银行和相关其它银行怎么上市的吗???????

所有不良资产剥离后, 再注入资金,上市圈的钱, 实际上银行那时候是破产了.

拿纳税人的钱平的帐,再上的市.也是没办法只有打滚耍赖了.  80年代的通货膨胀这么猛烈

银行实际破产有很大部分责任, 而坏帐里很多都是地方债务.

现在再查是说明, 地方政府又要破产了. 自己GOOGLE下相关新闻吧.

先是不承认地方政府有负债, 然后又是说地方债务控制在可控制范围.

去年开始说地方政府普遍负债20%,驳斥地方政府负债超过80%的言论.

今年就开始要控制地方政府负债规模了. 你以为现在新闻里这么多地方官员落马是为啥. 大多是地方财政

查的时候带出来的.

别脑补.

另外违反宪法不违反宪法你查下

而土地在宪法中是归国家所有,房屋产权人买房已支付70年的土地使用权租金,所以房产包含有本身较低的建筑成本和较高的土地使用成本,而房产税其实全称应是房屋和房屋所占土地税
回复 5# 七苦大师
很有道理
回复 8# 七苦大师


    宪法只说了城镇土地国有,其他没说。收物业税是和土地出让制度矛盾。
konglong2020 发表于 2011-1-24 19:03


   
    城镇土地国有你承认吗????  承认就好

那么, 房产购买时候交的就是一次性质的70年土地使用权租金,

物业税是一种财产税,是针对国民的财产所征收的一种税收。政府必须尊重国民的财产,并为之提供保护;然后,作为一种对应,国民必须缴纳一定的税收,以保证政府相应的支出。物业税是政府以政权强制力,对使用或者占有不动产的业主征收的补偿政府提供公共品的费用。截止到2010年1月,世界上大多数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对房地产征收物业税,并以财产的持有作为课税前提、以财产的价值为计税依据。依据国际惯例,物业税多属于地方税,是国家财政稳定而重要的来源。


那么既然是土地使用权租金就不是我们的财产, 那如何征收物业税????????????

如果征收物业税, 就是承认土地是给房子购买者的私人财产就是违反宪法规定的土地国有.

所以正反都说不通的.
七苦大师 发表于 2011-1-24 14:51
欧元不存在过渡扩张的问题,现在的欧债危机完全是主权债务问题。美国比欧洲的情况糟糕起码50倍,因为美国的经济现在是虚胖,欧洲还有德国撑着,即使没有加入欧元区的经济强国瑞典,丹麦,挪威,他们的货币也是挂钩欧元,从某种意义上支撑着欧元的需求。

美国唯一的优势是石油与美元挂钩,但是欧佩克不可能看着美元恶意贬值,一旦美元和石油定价权脱钩,美元可以说bye bye了
moskov2012 发表于 2011-1-24 19:23


    不存在过度扩张??????  就和国内专家说不存在通货膨胀一样. 欧洲元原本有硬指标的, GDP多少,

通货膨胀率,多少, 失业比率多少, 可是牵涉到德国和法国争龙头的关系, 各自拉了一批, 西班牙,希腊等不

合格国家加入欧盟.  主权债务怎么来的, 不就是国内经济不好, 然后发债券求援助,欧洲银行贷款,到期还

不了,还要再借新债, 当然,这里面这些国家经济原来就不好,硬拉进来的这不叫过度扩张???????
:D形势一片大号  赶英超美在即
七苦大师 发表于 2011-1-24 19:32


   
    主权债务危机不是欧盟独有的,日本,冰岛,非洲大把国家都是负债国,而这些国家不存在货币危机,因为他们没法向外转移热钱,全被是国内老百姓受罪。这些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才爆发的。不是欧盟硬拉进来的
回复 1# konglong2020

从发电量、汽车销售量、新建基础设施等易于统计的数据来看,是可以印证GDP的实际增长的。可以说过去30年,各级ZF实质上都是在忙于做大蛋糕的。
moskov2012 发表于 2011-1-24 19:23


      别歪楼了, 谈不过就转移话题.................................

你自己在谈论欧元区不存在过度扩张, 拉日本,非洲进来干吗????????????

日本没有办法向外转移热钱????????  中石油里有多少日本人股份你知道吗?????

日本作为资源贫乏国家,但在世界资源大国的资源大公司里有多少股份你知道吗??????

日本人已经控制了世界资源托拉斯里巨头里的一部分股份,有转移资源涨价造成的成本上升的能力.

这不算对外转移热钱冲击??????????

你根本就是经济盲
wanghywanghy 发表于 2011-1-24 21:52


    这个必须承认, 但是付出的代价比大了点, 能源利用率只有日本的1/4
七苦大师 发表于 2011-1-25 08:18


多省提出未来5年GDP翻番被指未考虑资源承载力 2011年01月25日01:46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年过七旬的张大爷在北京京客隆超市不停地转悠,他来到摆放牛奶的柜台前,不时抬头看一下柜台上同类商品的价格,取下来再放上去,反复对比后,将三元牛奶放入了购物筐。

  记者上前询问GDP是什么,张大爷满脸的疑惑,“GDP?不关注,我只关注商品的价格是涨了还是降了。”

  张大爷的几句话道出了GDP面临的尴尬:跟老百姓不直接相关,更不能用其来衡量老百姓的幸福,干吗关注它?

  2011年3月,众所关注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要公布,跟“十一五”相比,GDP指标该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GDP指标将何去何从?

  GDP目标,多数省份不冷静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日前表示,2011年全国经济增长目标定为8%左右。“十二五”规划纲要会将GDP指标定为多少,目前还不得而知,而2011年经济增长目标的率先披露,让业内猜测“十二五”期间GDP增速肯定比“十一五”有所放缓。

  目前,各地已相继公布了各自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十二五”指标上,北京GDP增速定为8%,比“十一五”低了一个百分点。业内分析,其用意是想把精力更多放在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

  相应调低经济增速的还有上海、河北等省份。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十二五”期间,上海将保持GDP年均增长率在8%左右。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报告则提出,到2015年,生产总值预期突破30000亿元、年均增长8.5%左右。这已远远低于“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经济增速年均11%以上的水平。从“十一五”到“十二五”,深圳的GDP年均增速将从13.5%降到10%。

  全国不少地方已经调低了GDP增速,但某些地方仍然提出了GDP高增长指标。目前只有北京等五六个省份将“十二五”经济增速指标定为8%~9%,其余大部分省份的经济增速指标都定在10%以上,有些省份甚至目标翻番。

  根据已经公布的信息,在全国31个省份关于制定未来五年规划的方案中,广西、江西、福建、安徽、陕西、山西、贵州、河南、黑龙江等地区预计GDP翻一番。其中,一些省份甚至还提出人均GDP也要实现五年翻一番的目标。

  据学者们测算,如果一个省份实现GDP五年翻一番的目标,则其年度增速将不低于14.8%。这远远高于我国“十一五”期间年均11%的增速,更将大大高于我国“十二五”期间肯定有所放缓的年度增速。

  在审阅了各地上报的GDP增长目标后,张平在1月6日表示:“多数省份把‘十二五’GDP增速目标定得过高,没有冷静考虑相关环保、能源、资源的承载能力。”

  GDP,淡化但无法淡去

  GDP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但是,关于GDP的诟病由来已久。如不能衡量社会成本,不能衡量增长的代价和方式,不能衡量效益、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等等。而民众呼声最多也是最主要的问题是,GDP不能反映民众的幸福指数。

  “比如你今天把路挖了,明天把路又修好了,之后再挖路,再修路,这些都计入GDP。看起来GDP增长了,实际上大家的福利被损害了。这是很典型的。”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其实,不只是中国,欧洲各国也正越来越多地表达对GDP这一货币指标的不满,着手寻找反映政府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是否成功的替代指标。英国首相卡梅伦去年底宣布,打算建立衡量国民福祉的指标体系,可能纳入民众生活满意度等评价指标。法国总统萨科齐先前也作出类似努力。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开始探索提出替代GDP指标的绿色GDP概念,但是由于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着技术和观念上的两大难点,GDP的“权威”依然没人能够撼动。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GDP是有问题,但仍然是当前考核经济的最好的一个指标,“别的国家找指标代替,也不可能找到别的指标来代替,哪个国家也少不了GDP。”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副编审邓聿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不管中央强调与否,GDP指标事实上还会起着一个重要的风向标的作用。“首先是因为有一种惯性,大家都会想着用这个指标来衡量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其次,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指标来代替GDP前,也只能用它去衡量、考核地方官员。所以它的角色还是很重要的。”

  尽管GDP角色重要,但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并未像历次五年规划的建议那样提出GDP增长的目标,淡化GDP指标被认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

  祝宝良认为,在“十二五”考核指标中,GDP和人均GDP指标肯定是要有的,只是在考核GDP这个单一指标的情况下,还要考核其他一些比如节能减排、公共服务等的约束性指标。

  记者注意到,“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有22个考核指标,不仅仅强调GDP,节能减排、就业指标也在“十一五”中规划体现出来,“‘十二五’规划应该还会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从国家的角度,是在逐步淡化单一的GDP考核。” 祝宝良说。

  尽管中央明确要求未来五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取得重大进展,但某些地方抛出的GDP超高增长目标表明,“落实仍是最大难点”。

  其实,GDP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从来没有在政府或者党的文件中出现和罗列过,但实际上却一直是按照这个指标进行考核的。“中央考核省领导,是大面上的考核,当然还有其他考核指标;但是到了地方,省里对市里的考核,经济指标应该还是第一位的,这没什么可说的,交了多少财税(跟GDP直接相关的就是财税),这个是最直接的。”张晓晶说。
昨天去水果市场还以为来错地了呐,往年这时侯车根本开不进去今年里面空的。老板娘还说呐,今年水果太贵了买的人少啊。去年40一箱的苹果今年75了。香梨涨的更多。
思想的幽灵 发表于 2011-1-25 11:01

那天去买苹果最便宜的5块一斤…
pinkett 发表于 2011-1-25 11:17   真不知那个3.3是怎么算出来的。
思想的幽灵 发表于 2011-1-25 11:21


      统计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统计样本的准确性, 如果统计样本不准确,或者人为调节统计样本计算公式

从而调整部分统计样本在总体中占据的比例,出来的统计数据就一定不正确.

    3.3肯定是统计出来的. 不过统计公式和统计样本国家不公开,但是有官员公开的说过

房地产是不计算进入CPI的.

    可笑的是GDP中房地产是统计进去的, CPI就不计算进去......................
七苦大师 发表于 2011-1-25 08:18
经济结构不同,日本的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中国的经济以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为主。
七苦大师 发表于 2011-1-24 19:32

欧洲的问题放在其他国家其实根本不算什么问题,随着经济增长,那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可关键是美国人硬生生的创造了一个人为做空欧元的市场环境,那当然就出问题了。换言之,欧洲的问题放在美国也同样存在,只不过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华尔街没任何理由做空美元。美国自己就是规则制定者,你不能把他当普通玩家来看待。
对了,给楼主补充一点,买美债最主要的一个作用在于外部需求萎缩的时候创造一个外部需求,也就是借美国人的钱买我们的东西,拖延时间进行产业结构转型。
芭比 发表于 2011-1-25 13:43


    就是第3产业的对比, 如果比制造业 比如钢铁, 日本是中国能耗的1/7(指同样生产单位钢铁计算)
ac58310 发表于 2011-1-25 13:51


    欧洲是一个国家吗???????  欧盟和欧元区的问题是国与国之间的搏弈,民族的融合,地区差异(文化,经济风俗等等,) 其他国家?????

欧洲的文明程度可算是够高了, 其它国家内部民族矛盾都解决不好, 还解决地区问题............

还根本不是问题, 经济增长就是世界性大问题...............
七苦大师 发表于 2011-1-25 12:44

因为GDP每年都有平减,平减综合因素很多,其中就包括由于物价上涨带来的名义GDP增加,如果CPI里面在计算房价,那就等于把物价因素算了两遍,变为高估通胀(尽管CPI本身就倾向于高估通胀),带来更大的通胀预期,反而更不利于控制通胀。

而且,咱的统计口径好像走的是GDDS体系吧,跟人家发达国家SDDS标准没得比的。
七苦大师 发表于 2011-1-25 13:57

您自己都说了。当所有人都面临同一个问题的时候,那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但你得明白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些国家是手里攥着答案解题的,你只能说这个游戏机制不公平,但你要说问题?哪家底裤都不白啊
ac58310 发表于 2011-1-25 13:58

明年房价因素或部分编入CPI 数据恐被推高
房地产门户-搜房网 2010-03-31 06:26:0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田园
  [提要]日前,有报道称,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表示,明年CPI中不同类别的支出权重将进行调整,预计2011年居住类占CPI的权重将所增加。昨日,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总队有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国家统计局确实已经开始着手研究新的调查方案。由此可见,房价因素部分编入CPI并非空穴来风
    日前,有报道称,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表示,明年CPI中不同类别的支出权重将进行调整,预计2011年居住类占CPI的权重将所增加。昨日,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总队有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国家统计局确实已经开始着手研究新的调查方案。由此可见,房价因素部分编入CPI并非空穴来风。

专家表示,一旦住房价格列入计算范畴,“相当于房价因素部分编入CPI。”那么这会对CPI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房价因素或部分编入CPI

国家统计局权威人士透露,明年CPI统计有望在房租领域里增加廉租房;同时,在自有住房领域,房屋贷款利率将由贷款利率和房价的加权数代替。专家对此表示,虽然房价没有直接进入CPI统计范畴,但房屋贷款利率将由贷款利率和房价的加权数代替后,房价成为了列入计算的一个数据之一,“相当于房价因素部分编入CPI。”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也在启动住房价格核算改革,预备以签约的实际房价数字,来代替过去开发商上报的房价。国家统计局也将派出调查人员,对各地的房价情况进行调查。

对此,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总队有关人士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成都调查总队暂时没有收到要进行改革的通知,房价具体会如何加入统计部分,怎样进行统计也尚未得到具体的操作执行方案。

但该负责人透露,国家统计局确实已经开始着手研究新的调查方案。同时,从今年下半年起,全国数万名入户统计调查的人员,或将接受一个新的任务——对目前居民收支,特别是消费支出进行全方位调查。专家表示,“由此可以看出,房价因素部分编入CPI并非空穴来风”。

或将“被迫”直面通胀

就明年房价因素或将部分编入CPI,记者采访了四川大学进行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张衍教授。他表示,在我国CPI的统计历史中,房价长期独立于CPI数据之外,“这是不合理的”。随着房价的上涨,买房支出的比重和数额都在增加,但市民眼看着房价在涨,成交量在加大,但每个月的统计数据却反映不出来,难免会让市民产生“统计数据不真实”的印象。

西南财经大学一位王姓的教授对此则认为,居住类权重加大,加上房价因素部分编入CPI后,CPI数据必然会被推高,同时未来CPI数据也会随着房价的影响而加大波动。

此外,即使房价因素未来或许只是部分编入CPI,也会对CPI产生重大的影响——“加入房价后的CPI数据,或许会让我们从‘防通胀’过渡到被迫直面通胀”,他表示,届时就不再是 “通胀预期”了,真正的“通胀”概念可能会再度出山。

==========================================
明白了吧,这才是真正原因,如果重复计算,为何又要加入,而且还是部分加入,因为真的加入的话

CPI就到天上去了.
统计局详解房价未纳入CPI理由
2010年04月08日 12:55 中国青年报

  导读:国家统计局召开座谈会,就近期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房价等热点话题详细解答各方疑问。

  本报北京4月7日电 (记者 众石) 房价统计指标为什么与民众感受不一致?今天,国家统计局召开座谈会,就近期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房价等热点话题详细解答各方疑问。

  伴随楼市价格上涨,最能反映物价水平的CPI统计为什么没把房价纳入,这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对此,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称,居民不管是花钱买房子还是买粮食,都是消费使用的,以此来考虑,把房价纳入CPI统计,应该说想法没错。

  不过,从价格统计工作看,计算中不把房价纳入的理由有三点。其一,通行的国际标准,如联合国统计局向各个成员国推荐的方法,一般把住房列入固定资本形成范畴,即投资产品,不计算在CPI中;其二,居民购房的花费,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而按照房屋使用70年算,购买的房子是逐年逐月使用的,因此在购买和消费的时间上存在严重脱节,而CPI统计是按月调查即期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化,房价不符合统计要求;其三,不可能编制一个万能的价格指数,可以把所有各类商品价格反映出来。

  其实,国家统计局在CPI中已经统计了城乡居民的居住类消费。调查项目包括:建房及装修材料,如木材、水泥、砖瓦砂石、电料、油漆等;租房费用,主要是公房和私房的房租;水、电、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炭花费;自有住房的房贷利率、物业费、各种房屋维修费用等。

  目前,我国CPI统计中包括8大类商品,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和维修、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居住。根据抽样选出近13万户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习惯,在8大类中确定262个基本分类,并选出600种左右具体商品和服务,进行经常性的定期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各类商品在CPI指数中所占权重不同。比如,食品类统计占大头,约为32%,而居住类目前只占14.69%。权重的调整是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生活水平而定的。在20世纪80年代,食品在CPI中的比重一度占58%,后慢慢下降。食品消费对CPI影响力较大是同中国国情相关的。据统计,2004年食品对CPI影响程度为76%,2007年为82%, 2008年为86%。

  相对来说,美国在CPI统计权重中,居住类占大头,约42%。1998年我国启动房改,取消福利分房,居住类消费在居民消费总盘子里逐渐上升。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透露,在2010年CPI统计权重调整中,可能会相应加大居住类价格的比重,以使得CPI统计更能反映居民实际生活状况。

  在座谈会现场,社科院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表示,中国的CPI统计既要“与国际接轨”,也应结合中国国情。他认为,统计数据为什么与居民实际生活感受差别较大?主要是在统计方法设计上,还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居民生活,因此数据结果也很难“贴近民意”。他举例,在欧美发达国家,住房市场主要以二手房为主,交易量占80%,因此列为投资品,而中国恰恰相反,新房交易占八成,许多家庭第一次购房,是纯居住用的,不是为了投资,这在CPI中就反映不出来。另外,我国的CPI统计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经济社会发展快,而相应的指标调整跟不上,比如居住类消费在CPI中的权重过低。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秘书长张皎认为,目前统计CPI的数据关键难点是,数据都是加权平均的,可社会不同人群的收入水平、财富拥有的两极分化程度却在加大,这必然导致大家的感受不一致。他指出,在统计抽样中,高收入群体只占6.2%,而低收入群体占23%,可价格一平均,当然是多数低收入人群感受更强烈。

  张皎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应尽快研究启用新的居民生活开支指标——生活物价指数(即LPI)。该指数除了现有CPI指数包含的内容外,还将包括住房消费、教育开支、医疗保险等各种支出,但不包括纯粹为投资增值而支出的费用,如非家庭居住性购房支出、股票债券期货等证券投资支出、纯商业保险支出、贵金属和矿业品等大宗投资等少数情况。

  他说,应该通过统计方法的改进,来保证中国居民的实际消费情况被真实反映。

  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认为,不希望价格上涨的潜意识影响人们对CPI的看法。通常,居民对于市场上商品或服务价格的下降不敏感,比如手机、彩电等家电产品等,一直在下降,可很少有反映。而对价格上涨格外敏感,近几年反映比较强烈的包括猪肉、鸡蛋、医疗服务、教育费用等。

  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司司长魏贵祥表示,目前的CPI统计的确存在难点。对于房价统计,目前的数据是全国平均数,如果单看北京一地房价,差别比较大。再比如教育类消费,在统计中,占样本三分之一的有孩子上学的家庭,对此数据较敏感,反映强烈,可是像“择校费”这种价格,不可能统计在CPI中。医疗消费同样,这几年药品价格一直在下调,可患者看病总费用在增加,医院给你多开药、多做检查,这在CPI统计中也无法反映。同时,对医疗费用反映强烈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口,在统计样本中也只占一部分。

  目前低收入人群消费水平低、消费面窄,收入主要用于吃、穿、医疗和子女教育,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低。国家统计局认为,近几年一些生活必需品不断涨价,低收入居民反应敏感,感觉实际消费价格上涨应该比公布的CPI数字要高。

  对此,魏贵祥说,针对低收入人群,国家统计局在全国90个市县编制了“基本生活消费价格指数”,选定了149种直接与百姓生活关联密切的吃穿用类商品,加以统计汇总。不过这个数字主要供各地方政府参考,以便于对低收入者生活进行补贴。

  国家统计居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表示,对于CPI统计将本着公开透明原则,期待社会各界人士给予更多的建议。他赞成,在统计方法上既要符合国际惯例,也要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据悉,新调整后的CPI统计中各类商品服务权重比例,国家统计局将择日对社会公开。

=======================================================
这个报道还算是中肯的
GDP平减指数
出自 MBA智库百科

   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又称GDP缩减指数,是指没有剔除物价变动前的GDP(现价GDP)增长与剔除了物价变动后的GDP(即不变价GDP(constant-price GDP)或实质GDP)增长之商。该指数也用来计算GDP的组成部分,如个人消费开支。它的计算基础比CPI更广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因此,这一指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是对价格水平最宏观测量。

  如果用当前的价格来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所得到的GDP称为名义GDP(Nominal GDP)。"名义"一词表示用当前价格计算价值;用人为规定的基年(目前是1996年)价格来计值的经济指标是比较可靠的。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称为真实GDP。 "真实"一词表示以不变价格计算。真实量值衡量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就只会因为真实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不会因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在2001年你的名义收入是3万美元,而你在1996年的名义收入只有1. 5万美元。如果从1996年到2001年所有的价格都翻了一番,实际上你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变化。

  GDP平减指数的概念与之类似,我们选取某一年(1996)的物价水平作为基准,如果以96年的物价水平计算2001年的GDP为6万亿美元,而以2001年当年实际的物价水平来计算GDP为9万亿美元,那么平减指数为9/6=1.5,说明96年到2001年平均物价水平上涨了约50%。如果以基年(96年)的物价水平作为基准(100),那么2001年GDP的平减指数就变为150了。

  经济专家们之所以关注GDP平减指数,还因为与投资相关的价格水平在这一指标中具有更高的权重。例如,我国2004年GDP平减指数上涨6.9%,高出CPI涨幅3个百分点,说明投资价格的上涨远远高于消费价格的上涨。
GDP价格调整指数的计算[1]
  之所以有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区别,是因为在一个宏观经济中,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格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而在同一年份中,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差别则反映了这种价格变动的影响。

  由于GDP有名义GDP与实际GDP之分,为了反映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去除价格变动的影响,由此提出了GDP价格调整指数的概念。它是指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百分比值。即:

  GDP价格调整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

  下面说明名义GDP、实际GDP与GDP价格调整指数的计算。

  如表所示,设某经济生产大米、猪肉与棉布三种产品,根据1978年和1998年中所生产的产品数量与价格,以1978年为基年,可以算出1998年度的名义GDP为2940元,1998年的实际GDP为720元。

  由此计算得出的1978-1998年GDP的价格调整指数为408.3%。若指定1978年为基年,意味着1978年的GDP价格调整指数为100%,表明1998年按产出量的价格加权平均水平比1978年上涨了3.083倍,或者上涨了308.3%。

  表 三种产品的价格与产量

项目 1978年价格 1998年价格 1998年产量  
大米/kg 0.4 2.2 200  
猪肉/kg 2.8 16 100  
棉布/m 2.4 6 150  

  由于在GDP价格调整指数的计算中包括了该国所有产品与劳务的数量和价格信息,因此它可以被看作为总物价水平一般性的衡量指标。很多国家就是根据GDP价格调整指数百分比的变化来判断一个经济中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动状况的。应该指出的是,GDP价格调整指数仅仅是衡量总价格水平中若干指标中的一个。在美国,衡量家庭生活费水平受价格变动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它包括“有代表性的”一篮子消费品的价格变动状态。CPI所涉及的产品范围比GDP价格调整指数要狭小一些,它仅代表了消费品的价格变动状况。而GDP价格调整指数则是一国生产的所有产品有关数量的价格加权平均指数,它既包括消费品,又包括投资品。

  名义GDP的增长一般快于实际GDP的增长,名义GDP的增长既可以来自总产出的增加,也可以来自价格水平的上涨,而实际GDP的增长却只能来自总产出的增加。在一般情况下,GDP的统计习惯上是以当年市场价格进行计算的,这样计算出的GDP就是名义GDP。它包含了当年相对于基年而言价格与产量变动的状况。

  例-1 若某飞机制造商2002年生产飞机6架,当年售出4架,销售价格为每架飞机2000美元;2003年生产飞机8架,当年售出7架,价格为每架飞机2200万美元;2004年生产飞机12架,价格为每架飞机2500万美元。求各年度的名义GDP是多少:

  解 2002年度GDP=2000*6=12000(万美元)

  2003年GDP=2200*8+(2200-2000)*2=18000(万美元)

  2004年GDP=2500*12+(2500-2200)*3=39000(万美元)

  在例中,解题的要点是按当年的市场价格计算各年度的名义GDP。2003年的GDP除计算当年生产出来的8架飞机的市场价值外,还需要加上2002年制造的但没能卖出去的2架飞机由于价格上涨所增加的价值400万美元。而2004年的GDP也应在计算出2004年度生产的12架飞机的市场价值之后再加上2003年度留下的3架库存飞机所增加的价值900万美元。

  应该说明的是,名义GDP与实际GDP虽然在经济学意义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但是它们在统计方法上却是相同的。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结果多为名义GDP,而经济学家在进行经济分析时大多使用实际GDP来说明各种经济问题。因此这里介绍的GDP的统计方法,对于两种GDP的统计都同样适用,所不同的是,名义GDP以当年的市场价格进行计算,而实际GDP则是选取基年的价格水平进行计算。

[编辑]GDP平减指数的优缺点
  最大长处在于其统计范围包括了所有产品和劳务,因而最适于描述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

  缺点:

  (1)其编制的计算方法较复杂,搜集资料较困难,不仅编制间隔较长(多数国家一年才编一次),而且编制时间也较长,时效性差,这些不利于对通货膨胀的早期预警。

  (2)以报告期产量为权数计算的,包含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变化,而不仅仅是纯价格的变动,这对准确反映通货膨胀也有影响。

  (3)不能专门反映通货膨胀对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从直观性的操作性上看,不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以上几种价格指数都各有特点和局限,如果采用价格指数上涨率来测定通货膨胀,则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资料的可能,综合考虑加以选择,以得出更准确的判断。

  另外,有人提出采用对上述几种价格指数加权求平均的方法来作为通货膨胀率测度方法,以求更全面、合理的度量通货膨胀,理论上说,这可能会比用单个价格指数来测度通货膨胀效果更好些,但是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认证。
七苦大师 发表于 2011-1-25 08:17

这个是流通市场吧,那要是照这种说法,中国主权财富基金还是日本68家大公司的流通大股东呢,难道就说明中国公司控制了日本经济?日本经济最近几年才刚转正,谁没事跑他那投资去,投资日元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避险货币。虽然日元也算是一种储备货币,但他毕竟没有美元那样的定价权。日本经济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于已经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就跟他们国家的老人一样,靠前半生积攒的丰厚收入安静的养老,但是让他像年轻的时候雄起一把,我想在他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时候很难
GDP无用论和美元废纸论----争论的目的
--可不是为了讨论GDP指标是否可靠,也不是讨论美元是否会真的会变为废纸
如果不是,那这么多人讨论它是因为什么呢,不解释。用排除法自己想。
可以肯定的是,除用GDP这个指标显示经济指标外,还有个更好的指标可用吗,如果没有就别浪费时间关注它了。这是文化职业人的事
美元是否会变成废纸,它的先决条件是美国倒塌,这可能吗,显然不可能。只少几十年内不可能。所以以上讨论让给文人们讨论吃饭吧,都要争钱养活自己嘛。
七苦大师 发表于 2011-1-25 14:11

这说的没错啊,但是实际情况并非是直观的和可操作的啊....人们在受到通胀预期的影响下会对自己的经济策略和行为作出一定的调整。你引用的这个资料正表明,CPI这个数据是偏“死”的,他更适用于对下个经济周期的规划。而且CPI有一定的滞后性,这点有时间你可以查查统计局和商务部不同的CPI统计结果,商务部的要快一点而且带有前瞻性,可能商务部有自己的统计渠道,不过这两家算出来的数据都差不多。当四季度CPI结果没出来的时候,统计局给出的通胀预期是5%,商务部就很坚定的是4.2%。后来事实证明,统计局出数据的时候价格调控的影响还没有完全发挥导致统计局估高,所以从这点上讲我不认为统计局作假,统计局黑归黑,但是涉及国民经济这方面的数据必须要全面考虑,因为这数据不光是给你看,无论他出什么样的数据,该认为中国经济崩溃的依然会认为中国经济崩溃,但统计局必须有自己的立场。数据有些滞后,有些修正也要理解嘛,毕竟人家工作量大啊。
ac58310 发表于 2011-1-25 14:12

中国购铁矿石幕后卖家竟是日本:布局全球资源30年



    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表示,中外铁矿石谈判仍在进行,希望得到合理结果,建立双赢的定价机制。当被国内媒体记者问及是否坚持约40%的降幅时,他表示:“我没有这么说,我说的是合理的结果。”

  这意味着,随着日韩欧2009年铁矿石价格陆续达成,以及钢铁企业盈利状况的改善,中国可能不再坚持原定的谈判底线。而就在此前,三大矿山巨头----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与亚洲、欧洲等主要产钢国家达成长期协议价格后,只有中国仍在坚持谈判,要求比日本新日铁(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价格更低的降幅。

  7月29日,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公布了其2009年铁矿石价格谈判的进展情况公告。公告称,其铁矿石销量的23%已确定年度合同价格,和2008年的合同价相比,此前与亚洲和欧洲钢厂达成的粉矿售价降价近33%,块矿降价近44%。另外,还有30%将按季度谈判、现货和指数定价的混合定价方式来出售,而余下的47%仍在进行谈判。

  而在此前,三大矿山巨头----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与亚洲、欧洲等主要产钢国家达成长期协议价格后,只有中国仍在坚持谈判,要求比日本新日铁(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价格更低的降幅。

  在近几年中国钢铁企业与国际铁矿石供应商的谈判中,日本钢铁企业在其中扮演了某种特殊角色。今年5月26日,力拓发布公告,称与日本最大钢铁企业新日铁公司,已达成新财年铁矿石合同价格降价33%的协议,而此时中国企业正谈判要求降价40%。日本企业为何愿意接受高价格,而不和中国一起联手争取一个低价格呢?这里边有什么“深意”吗?

  当日本财团30年前就开始在全球布局上游资源时,国人还陶醉在“地大物博”的自我宣传中。如果有人对你说“日本不是资源匮乏国,中国才是”,你会不会大吃一惊呢?说这句话的人,是中国社科院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白益民。

  白益民先生于1993年底进入日本三井财团的综合商社三井物产(株)北京事务所工作,一干就是12年,著有畅销书《三井帝国在行动----揭开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白益民非常了解日本的资源状况,他对《青年参考》报记者说,30年前日本的确资源匮乏,然而日本大型财团中的综合商社与钢铁公司互相持股,结成利益联盟,早早着手海外资源布局,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抓住良机,低价大举投资海外矿山。30年后的日本,已在全球拥有了大量资源,在上游产业链建立了稳固基础,而中国钢铁企业海外资源开发力度已大大落后于人,“中国反而成为了缺资源的国家”。

  在2002年之前,中国国内自产的铁矿石基本能满足钢铁行业的需求,每年只需从国外进口少量铁矿石。“那时候卖资源的澳大利亚和巴西求着中国买,当时的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访华时都带着铁矿石厂商。”白益民说。情况自2002年以后改变,加入WTO的中国开足马力,开始成为全世界的生产制造商,对铁矿石需求大幅飙升。

  白益民认为,供需关系变化固然是铁矿石价格连续5年飙升397.8%的重要原因,但日本大财团对铁矿石国际游戏规则的娴熟操控,也在相当大程度上起了助推作用。当日本财团30年前就开始在全球布局上游资源时,国人还陶醉在“地大物博”的自我宣传中。

  随着日本对全球矿产资源长达30年的“布局”,今天日本拥有的铁矿石资源不但能完全满足本国钢铁企业的需要,而且还出口韩国和中国。据白益民介绍,韩国最大的钢铁企业浦项制铁,可以说已被日本企业“绑架”----从铁矿石的供应、运输到定价,都由新日铁说了算。事实上,韩国浦项钢铁的全套设备都是从日本新日铁引进,而且它们之间有相互持股的关系,同时浦项制铁还与日本三菱财团在能源领域有密切关系。

  提到“新日铁”,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一个“利益共同体”----白益民的“老东家”三井物产,它和新日铁之间存在相互持股和共同投资的关系。在铁矿石上游的资源布局,使整个三井财团获得了更大利益。三井物产的官方网站上显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就积极参与投资开发铁矿石资源,长期以来稳定供应铁矿石。2003年收购了世界最大铁矿石生产销售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的母公司Valepar公司15%的股份,并且还持续扩大了与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和必和必拓公司之间共同合作的铁矿石事业。基于三井物产拥有权益比例的铁矿石控股产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年开采权益已超过4000万吨。”

  中国劳动力成本明显低于日本,为何中国在压价日本却率先同意涨价?2005年2月22日,日本新日铁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单方面达成协议,将铁矿石价格涨幅定为71.5%。随后新日铁与另一铁矿石巨头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也达成类似协议,之后中国钢铁企业被迫接受了这一价格。至2008年2月18日,新日铁又与淡水河谷率先达成了涨价65%的协议,再次逼迫中国企业接受了如此巨大的价格升幅。

  中国劳动力成本明显低于日本,可在铁矿石谈判中,为何中方要一再压低价格,但日本却总是率先同意将价格上涨呢?白益民告诉《青年参考》报,在资源领域要获得竞争优势,不是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主要是靠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在这两点上,中国没有多少竞争优势”。

  另外,日本企业情愿高价买入的更关键原因,是日本企业与三大矿山巨头存在千丝万缕的“裙带关系”。“日本企业同时拥有巴西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力拓的股份,表面上看日本接受了比中国钢铁企业要价更高的价格,但它却可以通过持有的股份对冲这一损失,甚至获取更大利益。这也就意味着铁矿石价格上涨,日本“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拥有巴西淡水河谷股份的三井物产会多赚一些,然后在铁矿石贸易时让利给新日铁。另外,日本和韩国钢企的很大一部分产品,也都是卖到中国市场,涨价的部分自然也都被转嫁给中国用户了。”白益民解释,这正是铁矿石谈判中为什么新日铁总是率先达成涨价协议的原因所在。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另外两家财团住友财团和三菱财团,也和力拓、必和必拓有密切合作关系。  

根据1981年确定的全球铁矿石定价机制,每年第四季度开始,由世界主流铁矿石供应商与其主要客户进行谈判,决定下一财政年度铁矿石价格。只要其中任何一家矿山与钢厂达成买卖合同,谈判即宣告结束,其他各家谈判均要接受。结果不难想见,一旦作为主要谈判参与方之一的新日铁率先接受涨价,中国钢铁业只能被迫接受。

  除了以上这些因素,白益民还认为“日本企业更善于谈判”也是原因之一。和中国企业更多体现的是“政府身份”不同,日本企业的谈判人员对整个市场非常了解,是一群“职业商人”。为了提高谈判取胜的机会,日本企业甚至会聘请专业“谈判专家”搜集情报、制定谈判战略,并参与核心谈判。“财团模式”是日本制胜关键。中国这方面应从“学习美国好榜样”,转到“学习日韩好榜样”

  在向《青年参考》报记者讲述日本如何“布局”控制全球铁矿石贸易的过程中,白益民反复提到了“财团”一词,并表示这是日本屡屡得胜的最关键因素。日本是从 “二战”后的废墟上经过集体意志的努力而获得新生的国家,这种集体主义观念成就了日本独一无二的财团体制,而财团体制也成为日本贸易和产业立国基本国策的物质基础。同样,和日本在矿产贸易中关系紧密的韩国,奉行的也是这种“财团模式”。

  日本财团的核心企业----综合商社又在其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在贸易、投资、金融、人才、情报和物流发挥着综合机能的特殊作用,实质上成为财团内部乃至日本社会实质上的经济总参谋部。在日本企业海外扩张过程中,其综合商社一定是最先进入某一市场的,它的重要职能就在于打通当地“商路”,进而控制“商权”,为制造业企业的进入开路。“日韩式”的综合商社牢牢控制了金融企业、商业和产业,将三者紧密结合;而“美国式”的经济制度将金融和产业分离,讲究的是“钱生钱”,导致大量产业流向别国,因此容易产生“产业空心化”和失业问题。

  据白益民介绍,“日韩模式”其实源自中国古代的晋商和徽商,那时候的“钱庄”就是如今的银行,而“商会”就是综合商社,因此他认为“财团”与其被称为“日本模式”,不如被称之为“东亚模式”。

  白益民建议,在现在的形势下,中国在这方面应从“学习美国好榜样”转而“学习日韩好榜样”。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市场一片空白,很多产业还未发展起来,当时学习“美国模式”是必要的,而现在则应学习“日韩模式”,从“做大”(万马奔腾)转向“做强”(综合集成),通过增强全产业链的综合效益,而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这样才能应对外国垄断资本的盘剥,而“不会沦落为外国企业的提款机”。

================================================
09年的旧文章, 你引用我的回复,我是回答W开头那位的转嫁风险能力的情况, 这篇旧文章很好的回答了

日本如何转嫁风险的, 流动市场的确, 但人家为啥能做的这么好。
GDP有用没?
七苦大师 发表于 2011-1-25 13:55
中国的制造业产值是日本的2倍以上,中国全国的总能耗莫非是日本的14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