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峰:GDP无用论——清朝的GDP是世界第一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11:08
http://www.guancha.cn/WeiFeng/2013_02_27_128530.shtml

“清朝GDP名列前茅”说近于心理战

近十年来,中国在全球GDP的排名和比例一路飚升:2003年时还只排在世界第七位,随后就大举发力,2004年超过意大利,2005年超过英国,2006年超过法国,2007年超过德国(调整后数据),2010年超过日本上升到世界第二,2012年虽然排名未变,但却首次超过了美国的一半——这个排名在二战后,只有日本在泡沫经济时期,借助日元的巨幅升值才达到过。而在同期,中国GDP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也从不到4%上升到10%多。

中国崛起,因此被证明再不是一种假说或者希望,而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许多人不仅不愿意公开承认这一事实,并且指望通过指鹿为马的手段,继续搅乱大众的思想。
于是同样在这几年,一种“清朝直到末期,GDP仍然居于世界前列”的说法在媒体和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其内容主要是宣称,清朝时中国的GDP长期是世界第一,在1820年左右达到最高峰,占世界的33%,哪怕到了晚清末年,占世界GDP的比重也仍在11%左右,与当代中国占世界的经济比重基本相当。

而紧接着这种论调的评论,有的还似意在提醒,切莫因为已有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国大并不一定就必强,但另一些却是公开借着“11%、33%”之类的数字大肆发挥,把今日中国比作晚清,鼓吹(中国)GDP无用论,字里行间全是对当代中国成就的贬低与不屑。

虽然大多数人第一感觉都会惊讶于这种说法与通常的历史记忆完全不符,但由于此说声称,其数据都是出自于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相关权威著作,因此仍然很有迷惑性。有的读者甚至真被他们吓到了,担心中国如今的经济是不是也和晚清类似,外表虽然庞大,内里却没有多少意义。

实际上,这是一件通过剪裁资料、歪曲原意的方法,有意误导读者的典型事例。

麦迪森的数据如何被歪曲原意

笔者查证,麦迪森在其著作《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确实提出过中国在1820年和1900年,占世界经济比重大约为33%和11%的观点(注1)。

但是,麦迪森在书中同时明确声明,因为他认为用汇率换算方式,将各国各地区的GDP转换为同一种基准货币,并不能令人满意的衡量实际价值,所以他采取的转换方式是购买力平价转换系数(PPPs)(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GDP进行合理比较。《经济学人》杂志用“巨无霸指数”做了形象说明:如果一个麦当劳巨无霸在美国的价格是4美元,在英国是3英镑,那么美元与英镑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3英镑=4美元。但是,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观察者网)。

也就是说,虽然麦迪森在书中为了方便起见,在估测近代以前的各地区经济总量时,也使用了“GDP”作为指代的名称,但此“GDP”与现在使用的GDP完全不是同一个意义。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二者之间的区别,如同东海带鱼和非洲带鱼,除了都叫“带鱼”也都能吃外,根本就不该,也不能混为一谈。

例如,作为《世界经济千年史》全书中最重要的基准年份,根据麦迪森的计算,1990年中国和日本的GDP,分别为2.1万亿、2.32万亿国际元(注2),相差不足10%,而中日按汇率换算方式的1990年GDP,其实分别是0.39万亿美元和3.03万亿美元。两种换算方式的差距高达近八倍。

又例如,按《世界经济千年史》的换算结果,1998年,中国、日本占全球GDP的比例分别为11.5%和7.7%(注3),中国GDP已经是日本的1.5倍之多。但众所周知,以当今通用的汇率换算方法计算,中国直到2010年,GDP才超过了日本。1998年时,中国与日本的GDP实际分别是10195亿和38570亿,中国仅为日本的26.4%。与麦迪森的估计相比,相差有六倍之多。

显而易见,两种换算方式导致的统计差距之大,使得互相间的直接比较,完全失去了意义。而用麦迪森的购买力平价转换系数,计算出的中国经济规模,远远大于按汇率换算方式的结果。

所谓“清朝GDP占世界比例比现在高多了”,就是利用了一般人不了解,引用麦迪斯的相关研究结论,必须同时使用特定的前提与条件,而故意将其与平常使用的汇率换算方式相混淆,才编造出这种似是而非的谣传。

麦迪森如果知道他的数据被人利用,作为否认中国现代经济成就的武器,一定会非常懊恼。事实上,他在多部著作中都热情赞扬了中国经济在当代的复兴。

自然经济的GDP没有实际意义

确实,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占据了世界最大经济体的位置,这一点在历史学中早就是个常识。但在工业革命之前,全球几乎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各地区在遥远的地理距离分隔下,所有产品,甚至包括金银这种天然货币,价值都完全不同,很难进行有意义的比较。西方率先进入工业革命后,其它地区就更失去了与之直接比较的基础。

按麦迪森换算,在1820年时,中国和英国各占世界经济的32.9%和5.2%(注4),中国是英国的6倍多,但同期,清朝的年财政收入在4000万两白银上下,而英国则有5000万英磅以上,折合白银约1.5亿两(注5),英国反超中国近4倍。可见自然经济与工业化的商品经济,实在是毫无可比性可言.

因此麦迪森等经济史学家的相关研究,目的在于:考察世界收入与人口的长期变化,解释导致富国成功和阻碍落后地区进步的主要因素。使用GDP等现代经济术语,主要是为了更直观的向读者进行阐述观点,而不是为了编制一份GDP历史排名表,供某些人意淫或者影射。

回首过往,笔者还清楚的记得,仅仅在十多年前,海内外的许多媒体和精英们,三天两头拿着西方大国的GDP数字,来嘲笑中国的进步犹如井底之蛙。现在也许还是这些人,又开始激烈的批判起“GDP崇拜症”,甚至不惜以吹捧晚清为代价。不但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而且见不得中国的月亮也能圆了。

但是,无论有些人如何擅长把握媒体舆论,操纵流行谈资,事实最终仍然是无法掩盖的:

中国的GDP登顶世界第一,曾经是大多数西方学者不屑于讨论的空想。而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相信,只要不出现全球性的意外大事,这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甚至有可能在今后十年内就会到来。而它意味着自工业革命,西方成为世界主导者以来,全球最大的力量转移事件就在我们这代人眼前发生了。对比1949年前中国陷入的历史低谷,这个客观事实确凿无疑的证明了,自那时起,中国选择的现代化道路,不仅是成功的,而且是极其成功的。

注1:《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文版前言,附表“中国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700-2015”。

注2:《世界经济千年史》,表A3-G,“东亚15国(地区)按1990年国际元计算的1990基准年GDP水平”,国际元为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使用的货币单位,1国际元=1元1990年美元。

注3、注4:《世界经济千年史》,表B-20,“20个国家和地区的GDP占世界GDP的份额,0-1998”)。

注5:英磅与白银(库平银)换算依据刘逖的《中国历史上的GDP估算中跨国换算方法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中GDP估算笔谈之五》,按1磅比2.853两计算。


http://www.guancha.cn/WeiFeng/2013_02_27_128530.shtml

“清朝GDP名列前茅”说近于心理战

近十年来,中国在全球GDP的排名和比例一路飚升:2003年时还只排在世界第七位,随后就大举发力,2004年超过意大利,2005年超过英国,2006年超过法国,2007年超过德国(调整后数据),2010年超过日本上升到世界第二,2012年虽然排名未变,但却首次超过了美国的一半——这个排名在二战后,只有日本在泡沫经济时期,借助日元的巨幅升值才达到过。而在同期,中国GDP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也从不到4%上升到10%多。

中国崛起,因此被证明再不是一种假说或者希望,而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许多人不仅不愿意公开承认这一事实,并且指望通过指鹿为马的手段,继续搅乱大众的思想。
于是同样在这几年,一种“清朝直到末期,GDP仍然居于世界前列”的说法在媒体和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其内容主要是宣称,清朝时中国的GDP长期是世界第一,在1820年左右达到最高峰,占世界的33%,哪怕到了晚清末年,占世界GDP的比重也仍在11%左右,与当代中国占世界的经济比重基本相当。

而紧接着这种论调的评论,有的还似意在提醒,切莫因为已有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国大并不一定就必强,但另一些却是公开借着“11%、33%”之类的数字大肆发挥,把今日中国比作晚清,鼓吹(中国)GDP无用论,字里行间全是对当代中国成就的贬低与不屑。

虽然大多数人第一感觉都会惊讶于这种说法与通常的历史记忆完全不符,但由于此说声称,其数据都是出自于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相关权威著作,因此仍然很有迷惑性。有的读者甚至真被他们吓到了,担心中国如今的经济是不是也和晚清类似,外表虽然庞大,内里却没有多少意义。

实际上,这是一件通过剪裁资料、歪曲原意的方法,有意误导读者的典型事例。

麦迪森的数据如何被歪曲原意

笔者查证,麦迪森在其著作《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确实提出过中国在1820年和1900年,占世界经济比重大约为33%和11%的观点(注1)。

但是,麦迪森在书中同时明确声明,因为他认为用汇率换算方式,将各国各地区的GDP转换为同一种基准货币,并不能令人满意的衡量实际价值,所以他采取的转换方式是购买力平价转换系数(PPPs)(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GDP进行合理比较。《经济学人》杂志用“巨无霸指数”做了形象说明:如果一个麦当劳巨无霸在美国的价格是4美元,在英国是3英镑,那么美元与英镑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3英镑=4美元。但是,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观察者网)。

也就是说,虽然麦迪森在书中为了方便起见,在估测近代以前的各地区经济总量时,也使用了“GDP”作为指代的名称,但此“GDP”与现在使用的GDP完全不是同一个意义。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二者之间的区别,如同东海带鱼和非洲带鱼,除了都叫“带鱼”也都能吃外,根本就不该,也不能混为一谈。

例如,作为《世界经济千年史》全书中最重要的基准年份,根据麦迪森的计算,1990年中国和日本的GDP,分别为2.1万亿、2.32万亿国际元(注2),相差不足10%,而中日按汇率换算方式的1990年GDP,其实分别是0.39万亿美元和3.03万亿美元。两种换算方式的差距高达近八倍。

又例如,按《世界经济千年史》的换算结果,1998年,中国、日本占全球GDP的比例分别为11.5%和7.7%(注3),中国GDP已经是日本的1.5倍之多。但众所周知,以当今通用的汇率换算方法计算,中国直到2010年,GDP才超过了日本。1998年时,中国与日本的GDP实际分别是10195亿和38570亿,中国仅为日本的26.4%。与麦迪森的估计相比,相差有六倍之多。

显而易见,两种换算方式导致的统计差距之大,使得互相间的直接比较,完全失去了意义。而用麦迪森的购买力平价转换系数,计算出的中国经济规模,远远大于按汇率换算方式的结果。

所谓“清朝GDP占世界比例比现在高多了”,就是利用了一般人不了解,引用麦迪斯的相关研究结论,必须同时使用特定的前提与条件,而故意将其与平常使用的汇率换算方式相混淆,才编造出这种似是而非的谣传。

麦迪森如果知道他的数据被人利用,作为否认中国现代经济成就的武器,一定会非常懊恼。事实上,他在多部著作中都热情赞扬了中国经济在当代的复兴。

自然经济的GDP没有实际意义

确实,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占据了世界最大经济体的位置,这一点在历史学中早就是个常识。但在工业革命之前,全球几乎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各地区在遥远的地理距离分隔下,所有产品,甚至包括金银这种天然货币,价值都完全不同,很难进行有意义的比较。西方率先进入工业革命后,其它地区就更失去了与之直接比较的基础。

按麦迪森换算,在1820年时,中国和英国各占世界经济的32.9%和5.2%(注4),中国是英国的6倍多,但同期,清朝的年财政收入在4000万两白银上下,而英国则有5000万英磅以上,折合白银约1.5亿两(注5),英国反超中国近4倍。可见自然经济与工业化的商品经济,实在是毫无可比性可言.

因此麦迪森等经济史学家的相关研究,目的在于:考察世界收入与人口的长期变化,解释导致富国成功和阻碍落后地区进步的主要因素。使用GDP等现代经济术语,主要是为了更直观的向读者进行阐述观点,而不是为了编制一份GDP历史排名表,供某些人意淫或者影射。

回首过往,笔者还清楚的记得,仅仅在十多年前,海内外的许多媒体和精英们,三天两头拿着西方大国的GDP数字,来嘲笑中国的进步犹如井底之蛙。现在也许还是这些人,又开始激烈的批判起“GDP崇拜症”,甚至不惜以吹捧晚清为代价。不但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而且见不得中国的月亮也能圆了。

但是,无论有些人如何擅长把握媒体舆论,操纵流行谈资,事实最终仍然是无法掩盖的:

中国的GDP登顶世界第一,曾经是大多数西方学者不屑于讨论的空想。而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相信,只要不出现全球性的意外大事,这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甚至有可能在今后十年内就会到来。而它意味着自工业革命,西方成为世界主导者以来,全球最大的力量转移事件就在我们这代人眼前发生了。对比1949年前中国陷入的历史低谷,这个客观事实确凿无疑的证明了,自那时起,中国选择的现代化道路,不仅是成功的,而且是极其成功的。

注1:《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文版前言,附表“中国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700-2015”。

注2:《世界经济千年史》,表A3-G,“东亚15国(地区)按1990年国际元计算的1990基准年GDP水平”,国际元为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使用的货币单位,1国际元=1元1990年美元。

注3、注4:《世界经济千年史》,表B-20,“20个国家和地区的GDP占世界GDP的份额,0-1998”)。

注5:英磅与白银(库平银)换算依据刘逖的《中国历史上的GDP估算中跨国换算方法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中GDP估算笔谈之五》,按1磅比2.853两计算。


GDP的构成就不一样,有可比性吗?再说,那个数据本来就值得怀疑
历史是从1978年开始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