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GDP是英国的6倍是怎么算出来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0:04:13
GDP是要通过市场交换才能体现出来,当时中国六分之一的瓷器茶叶能换来英国的全部的工业生产设施和产品?
  
  我觉得可能性很小,不知道这个6倍是怎么算出来的?
  
  现在太多的人对GDP有误解,包括房价涨,GDP就涨,纯粹是误会。还老有什么军事专家讽刺中国的GDP
  
  总得来说,GDP高,其蕴藏的军事潜力就高,不存在什么GDP质量硬和软的问题,中国GDP中的钢铁产量是巨大的,反过来美国的GDP好多是金融服务业带来的,如果这样算,中国的GDP比美国的GDP要硬。
  
  以前看到一些军事专家讽刺清朝的GDP缺乏硬的实力,现在中国的GDP钢产量也上去了,你怎么还是不满意?
  
  在我看来,清朝的GDP6倍于英国根本就是瞎说。
  
  另外,也不要以为搞金融的人打起仗来,就搞不过钢铁工人,搞金融的人重新组织起来搞一个钢铁公司,也不是什么问题,人员素质和团队组织能力在那里摆着呢。GDP是要通过市场交换才能体现出来,当时中国六分之一的瓷器茶叶能换来英国的全部的工业生产设施和产品?
  
  我觉得可能性很小,不知道这个6倍是怎么算出来的?
  
  现在太多的人对GDP有误解,包括房价涨,GDP就涨,纯粹是误会。还老有什么军事专家讽刺中国的GDP
  
  总得来说,GDP高,其蕴藏的军事潜力就高,不存在什么GDP质量硬和软的问题,中国GDP中的钢铁产量是巨大的,反过来美国的GDP好多是金融服务业带来的,如果这样算,中国的GDP比美国的GDP要硬。
  
  以前看到一些军事专家讽刺清朝的GDP缺乏硬的实力,现在中国的GDP钢产量也上去了,你怎么还是不满意?
  
  在我看来,清朝的GDP6倍于英国根本就是瞎说。
  
  另外,也不要以为搞金融的人打起仗来,就搞不过钢铁工人,搞金融的人重新组织起来搞一个钢铁公司,也不是什么问题,人员素质和团队组织能力在那里摆着呢。
这个就是瞎扯,首先1870年法国输了普法战争,赔偿德国50亿法郎(约合7亿多两白银),法国人用了3年就赔完了,对比30年后辛丑条约中国赔8国4亿多两白银,直到二战爆发前还没赔完,其次看李鸿章买军舰就知道,不过几百万两白银(基本除个7、8就是英镑)定镇济三舰的钱是东拼西凑的,而北洋成军时和同期大英舰队比较就是个笑话,为什么满清政府最高财政收入才3亿两白银,同期大英帝国给海军的钱都是这数字的几倍,别和我说清政府都藏富于民了
用脑子想想就知道根本不可能:
  
  1, 当时清朝每年财政收入只有6000-8000万两白银,跟在帝国主义国家里不入流的日本相当, 怎么可能经济总量是当时帝国主义国家里排名第一第二的英国的6倍?
  
  2, 再比如,甲午战争前夕,清朝的财政当时美国一年财政收入100多亿美元, 而当时美元跟黄金挂钩, 一个美元差不多等于0.5克黄金
  
  就按1克黄金=15克白银来算, 美国当时一年的财政收入= 15亿两白银, 是清朝财政收入的20倍以上.
  
  而当时美国经济总量仅仅是刚刚超过英国, 同期日不落帝国每年也应该有10亿两白银的财政收入, 是清朝的13倍.
  
  财政收入是清朝13倍的英国,GDP会仅仅是当时清朝的1/6, 这不阿Q吗?
GDP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采用。我国自1985年建立GDP核算制度,1992年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DP成为核心指标。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成果的集中体现,目前,这一指标已成为各级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据,并成为家喻户晓、世人关注的经济"晴雨表"。

百度所得……不知道清朝的GDP是怎么统计的……
按购买力算,基本上是扯淡,你想要多少倍都可以
那东西都是估计的。 英国有非常长的历史统计数据,很多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比如物价,人口,各中工商业制成品的产出非常的全面。英国的各种历史数据应该是比较有依据的。中国因为重农轻商的原因,人口(户口)数据和农产品的产出在一些地区可以追溯的比较久,四五百年前也有可能。工商业就没有指望了。就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GD数据也是有很多争议的。因为那时候商品都是调拨,价格不是市场价格,所以GDP也是有很大问题。当然现在一般的共识是中国的数据越来越好。
我也不信有人说的49年我们强于日本
何止清朝,北宋的超级GDP都算出来啦。。。。。。。占世界80%,,,,
zhanqing2008 发表于 2010-9-30 01:11


    这个话不对,我国生产的钢铁虽然多,许多都是建筑用刚才,根本不能用于军事用途,不能说我们钢产量高于美国就是我们比美国硬
造汽 发表于 2010-9-30 07:22


    本来就不可能,一个农业国家和工业国根本没有比较的意义,最近数十年人类财富爆炸式增长基本来自工业,农业进步很有限
发明出来的...
这就要问某个神棍的话了

List of regions by past GDP (PPP)

1 1st century
Han China      26 820      26.2  

2 1000
Song China      26 550      22.7

3 1500
Ming China      61 800      25.0  

4 1600
Ming China      96 000      29.2  

5 1700
Qing China      82 800      22.3  

6 1820
Qing China      228 600      32.9  

7 1870
Qing China      189 740      17.2  

8 1913
Republic of China      241 344      8.9  

9 1950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39 903      4.5  

10 1973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740 048      4.6  

11 1998
Republic of India      1 702 712      5.0  

List of regions by past GDP (PPP)
《世界经济千年史》序、前言
2004-10-24    伍晓鹰 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唐纳德·约    中国经济史论坛扫校    点击: 1971
《世界经济千年史》序、前言
《世界经济千年史》序、前言

伍晓鹰  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  唐纳德·约翰斯顿(Donald Johnston)  乔治·布拉戈·迪马塞多(Jorge Braga de Macedo)



写在中文版问世之际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是国际收入和生产率比较领域中生产法的创始人,在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比较研究方面享有极高的声望,并且被公认为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历史数据的考证和分析专家。他所建立的,并且被反复更新的有关世界各国产出、人口以及其他宏观经济指标的长期时间序列数据库,正在对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比较研究发生着深刻的影响。麦迪森最新出版的《世界经济千年史》(The World Economy:A Millennial Perspec- tive)一书应该说是他迄今为止近半个世纪学术生涯所达到的一个新的顶峰。我和我的合作者们能有机会将这样一本著作介绍给中文读者,对读者和我们来说都应当是一种幸运。
按照麦迪森自己的说法,他这本新著在一定的意义上既是他1995年完成的《1820至1992年世界经济之考察》(Monitoring the World Economy1820~1992)一书的延伸,又是同他1998年完成的《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一书的结合。所以,有志于完整了解麦迪森对世界长期经济增长分析的读者,特别是研究者,也应该阅读那两本书。但是,我认为本书的独立性还是很强的,它完全体现了“麦迪森风格”,是计量经济史研究领域中新的里程碑。
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麦迪森对迄今为止各国学者在各个有关历史研究领域中所发掘出来的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诠释和经济分析,其中特别重视新的研究和发现。在此基础上,他对人类社会过去两千年经济增长的原因进行了新的探讨,对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重新划分。麦迪森在处理历史数据和资料方面的最大特点在于强调个别经济事件之间在当时历史和国际背景下的因果关系和它们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以系统地揭示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而不是逸闻趣事式地着重个别事件或人物的影响,更没有囿于任何有影响的学说或信仰。
我所说的“麦迪森风格”离不开麦迪森在历史数据考证和处理上的客观性、严谨性、透明性,以及必须在逻辑上交叉检验不同来源的资料的做法。我同麦迪森教授从相识到结下不解之缘是从我对中国历史GDP的估计开始的。后来我有幸在他的亲自指导下尝试重建中国工业主要行业物量指数和按照他所创立的生产法估计中美工业的相对生产率。在这中间.除了受益于他深厚的理论和方法上的造诣,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这种“麦迪森风格”。由于麦迪森多次中肯的批评和建议,我的这两项研究都取得了初步令人满意的结果,后来分别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收入与财富评论》第48卷上和《中国经济评论》第12卷上。
不知道是否有人思考过统计数字的饶有意味的性质:一方面,它可能被公认为是最枯燥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它又会使所有的说教黯然失色,苍白无力。历史可以被按照不同的需要编撰成绘声绘色的故事,只有可靠的数字可以使它恢复本来的面目。  当然,数字的力量也促使一些人去编造数字以服务于不同的目的,这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罕见。科学研究离不开数字,也可以说数字的精神本身就体现着科学的精神。一个研究者首先要清楚他的数据的来源、定义及其统计、报告、记录方法等等。对于经济历史数据来说,一个研究者还要注意某一指标同其他宏观经济指标的关系如何,它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又在哪里,即宏观经济的变化与利益不同的经济个体活动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对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掌握和对一定制度下经济个体行为的理解。麦迪森搜集、整理、分析和报告宏观经济数据的方法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科学精神。
数字分析的科学精神还体现在它的透明性上。不但数字的来源、定义及其统计方法等等要完全公开透明,对数字的加工处理方法也要完全公开透明。麦迪森强调,数据工作的透明性就是要使数字可以受到质疑,而且,这种工作从一开始就准备受到质疑或挑战。因为它的目的就是在于鼓励发现新的更可靠的证据、刺激新的观点、挑战原有的假说,甚至包括研究者本人曾经接受的假说。本书的一个例子是,依靠由大量新的证据所支持的对15世纪末至18世纪后半叶的经济增长率的估计,麦迪森推翻了他本人不久前还接受的有关经济增长阶段划分的库兹涅茨假说。他的新发现不再支持库兹涅茨的有关“封建制度”和“商人资本主义”时期在15世纪末的划分。因此,他将这两个时期合并为他所定义的“原始资本主义”时期(公元1000~1820年),这个结果将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时期推迟了半个世纪以上。
还有一个例子是如何看待欧洲经济长期增长的表现和原因。以拜罗克为代表的一种观点认为欧洲一直落后于亚洲、美洲和非洲,它只是由于19世纪开始的对那些地区的殖民剥削而致富。依靠对大量新的证据的分析,麦迪森指出拜罗克的观点完全杜撰了历史。麦迪森的分析表明欧洲的崛起早在11世纪就开始了,在14世纪时它已经在人均收入的意义上赶上了当时世界的头号经济大国——中国,后来又在19世纪初带动了史无前例的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他认为决定欧洲崛起的主要因素是它在科学技术、商业金融组织、国际贸易、社会制度等等方面较早开始的、不断加速的进步和资本的积累。的确,欧洲从它对新世界的征服和殖民中获得了新的、廉价的经济资源和巨额的收入。这种收入毫无疑问地带有剥削性质,但是这并不应该妨碍我们承认包括欧洲殖民活动在内的先进国家同落后国家的接触对世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推动作用。
本书使用了大约一半的篇幅详细报告数据处理工作和计算结果以支持作者的新发现和新观点。当然,这可能只适合那些具有研究兴趣的读者。但是我相信其他读者会发现本书正文中对一些国家的案例研究是非常引人入胜的,不但有高度的可读性,而且有很大的启发性。譬如,为什么荷兰曾经具有欧洲最高的生产率?为什么在文化上有着深刻纽带关系的中国和日本却在经济发展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又为什么英国的北美殖民地造就了经济强大的美国,而西班牙的北美殖民地却造就了落后的墨西哥?
本书的翻译工作是我和许宪春还有他的国民经济核算司的同事施发启和叶燕斐密切合作的结果。说起我和许宪春的结识,也算是数字之缘。后来他对麦迪森和我的研究的评论加深了我们之间的了解。麦迪森认为许宪春是中国国内把标准国民账户体系(SNA)同中国核算制度结合得最好的一位学者。我可以说他这种“结合”既是理论的又是实际的,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中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在国民核算体系上基本上完成了向SNA的顺利过渡,并且得到世界的承认,离不开他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特别离不开他本人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以及他在工作中、在国际交往申客观地对待中国现实和历史统计核算制度中的问题,并且不断地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的务实态度。
计量经济史的研究在国内基本上还是个空白,特别是几乎没有人从事以国民核算理论为基础的、以增长核算为目的的对中国历代经济发展的度量工作。大学中长期忽视对经济增长和国民核算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可能是一个原因。希望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可以成为推动这方面研究工作的一个契机。当然,本书的重点是这些理论在世界经济史上的应用,而不是阐述这些理论。最后,我也希望本书能够给国内的经济学研究带来一些麦迪森式的对待数字的科学精神。
我深知翻译这样一本著作的难度。虽然我和我的合作者们在翻译中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力争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名称上同国内世界经济史学界的惯用法一致,力争在人名翻译上符合标准译法,力争在数字上准确无误,同时在语言上既忠实原意又通顺流畅,但是由于我们个人知识有限,错误仍然在所难免。我个人应当承担任何翻译错误的责任,同时也希望发现问题的读者能够不吝赐教。
借此机会,我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林君秀女士。在没有看到她交给我的校对稿之前,我是绝对不会想像到不常接触英文的她会在有些极其烦琐的,比有关正文还长的注释中发现翻译上的问题甚至原书编辑上的漏洞。没有她这种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今天我肯定不会看到这样令人满意的清样。
最后,我更要感激我的夫人慧珍由始至终对本书翻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不仅如此,她几乎牺牲了一年以上的周末时间,承担了全部修改稿的录入、全部图表的整理以及全部译名的统一和核对工作。没有她的理解和帮助,顺利完成本书的翻译也是不可能的。

伍晓鹰
2003年深秋于香港


中文版前言

本书所做的研究将各国经济的长期表现进行了系统性的量化。它探索了导致富裕国家成功的力量,同时分析了影响落后地区进步的障碍。它也考察了富裕国家同其他国家的相互影响,并且在此基础上评价在何种程度上这种关系是剥削性质的关系。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一直是世界数一数二的经济体,但是它发展的节奏同世界通常的模式有着截然的不同。在宋朝的末期,中国无疑是这个世界上的领先经济。同亚洲的其他部分或中世纪的欧洲相比,它有着更为密集的城市化程度和更高的人均国民收入。从那个时期开始,中国一共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从1300—1820年,中国经济受到了从元朝到明朝,再由明朝到清朝之间出现的多次动乱的影响。但是整个地观察,这个时期是一个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时期,该时期人口的大量增加与生产的增长几乎是同步的。虽然在同一时期内,欧洲的人口增长大大慢于中国的速度,但是到1820年时,它的人均收入水平已经是中国的两倍。欧洲的进步归功于更快的科学技术进步,也归功于对美洲大面积地区的征服和殖民所带来的收入,以及来自它同亚洲和非洲的贸易所带来的收入。在这几个世纪之中,中国基本上同世界经济相隔绝。即使如此,在1820年时中国的总产出仍位居世界第三位,而它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还会更高一些。按照世界的标准,它的人均收入水平仍然是令人钦佩的。
中国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700~2015



GDP(10亿1990年国际元)



人均GDP(1990年国际元)



资料来源:1700~2001年的数据来自The World Economy:Historical Statistics.OECD,2003;2001~2015年预测的数据来自Development is Back,OECD,2002。
现在让我们来展望一下2015年时可能的情况。如果使用美国人口普查局的人口预测数据,同时假定中国的人均收入增长可以保持它在1990~2001年期间的速度.那么到2015年时,中国可以在GDP总量和人口数量上重新获得它昔日曾经拥有的头号世界经济地位。
我非常感谢我的挚友伍晓鹰教授和尊敬的许宪春博士,还有其他所有参与翻译工作的人员。是他们克服了本书翻译中的种种困难,最终将我的研究成果可以高质量地、完美地呈现给我的中国读者。我也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林君秀女士,是她极为细心的工作和热情的支持使本书的中文版今天可以顺利地出版发行。

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
2003年11月于法国寓所


英文版序言

我在1996年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走马上任不久,就接触到了安格斯·麦迪森的《1820至1992年世界经济之考察》(Monitoring the World Economy 1820~1992)一书。我发现那部覆盖了其考察期内整个世界经济的著作是那么引人入胜,又那么发人深思。那是一部将占世界产出93%、占世界人口和出口贸易87%的56个国家的经济整合在一起的著作。它再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办公桌。也许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如此欣赏那部杰出的著作,因为我不断地发现其他作者在他们的研究中将它作为参考而引用。
当时我们即将步入20世纪的终点,在我看来,如果加上一些轻微的修改,那部著作不但可以变得更加吸引一般的读者,而且可以将其覆盖的时期延伸至20世纪末尾,即我们纪元的第二个千年的末尾。我同麦迪森教授讨论了这个计划,让我惊喜的是,他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
他超人的精力、努力,再加上他渊博的知识,产生了如今这部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过我们可以想像的、更加伟大的著作。这部著作覆盖了全部世界经济在过去二千年间的发展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者的确是采用了一种环球视野来分析世界经济增长的,他不但考察了增长在不同时期上的变化.也考察了增长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本书所涉及的内容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OECD的出版物,事实上,也几乎超过了我们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见到的任何著作。首先,它宏大的分析视野是让人叹为观止的。第二,从地理和历史的覆盖程度上来看,几乎没有什么经济史的著作可以与之相媲美。第三,虽然作者的方法是经济学的,但却并不囿于此。在寻求结论的探索中,作者努力吸收了历史学的、地理学的、人口学的以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这样一种跨学科的探索也是本书的伟大意义之所在。
正是由于它的位置和意义,以及它的环球视野,我肯定它的读者群会是遍及世界的。它会是学者、学生、专业人士以及广大普通读者的权威性参考书。
我预料到在未来很多年中,我们会在世界每个角落的家庭中、办公室中和图书馆中发现它的位置。它也会毫无疑问地成为我们刚刚跨入的新的千年中类似研究工作的基础。
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由衷地感激安格斯·麦迪森,感激他所接受的挑战所带给我们的成果。这一成果远远超过了我最初的期望。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应该是“在引鉴历史和瞩目未来中考察现实”。从来没有过如今这样一部丰富的参考书,可以让我们能够追求那个目标。

唐纳德·约翰斯顿(Donald Johnston)
OECD秘书长


致谢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Saskia van Bergen,Catherine Girodet,陈丽娜和Erik Monnikhof,他们在处理统计资料和准备插图的过程中提供了大量帮助。我也要感谢Sheila Lionet将打印稿整理成适于出版的格式。
我特别蒙恩于我的良师益友莫希斯·阿布拉莫维兹(Moses Abramovitz,1912~2000),不仅因为他在评论本书打印稿时所给予我的鼓励和智慧,他宽阔的胸怀和渊博的知识,也因为在过去40年中他在诸多其他事情上所给予我的帮助。
本书的写作得益于我1998年在耶鲁大学库兹涅茨纪念讲座上的讲演之后同与会者的讨论。此外,来自下面这些研讨会上的评论也给了我有益的帮助: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巴西论坛,台湾“中华研究院”,日本一桥大学,庆应大学(Fujisawa),大阪大学,大阪学院大学。我也不会忘记1990年在对威尼斯卡佛斯卡利大学三个月的访问中所学习到的知识。
我还收到了来自Bart van Ark,Ian Castles,Francois Crouzet,Charles Feinstein,Colm Foy,David Henderson,Paolo Malanima,Jim Oeppen,斋藤修, Graeme Snooks, Victor Urquidi以及T0ny Wrigley爵士对本书不同阶段的初稿所提出的各种建设性的意见。
我还应当感谢的有:Michele Alkilic,Heinz Arndt,Jean-Pascal Bassino,Joel Bergsman, Luis Bertola, Derek  Blades, Yves  Blayo, Lidia  Bratanova,  Henk-Jan  Brinkman,J.W.Drukker, Nick Eberstadt, Pierre van der Eng, Jean-Yves Garnier, Roland Granier,Maria Alice Gusmao VeloSo,速水融,Andre Hofman,Yuri Ivanov, 正明河越, Peter Lindert, Cormac O Grada,马德斌,Elizabeth Maddison,Paul McCarthy,Nanno Mulder,Peter Hein van Mulligen,尾高煌之助,Dirk Pilat,Richard Ruggles,Serguei Sergueev,筱原三代平,Siva Sivasubramonian, Marcelo Soto, T.N. Srinivasan,杉原熏,Jean-C1aude Toutain,Richard wall,Michael Ward和伍晓鹰,他们对我所咨询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建议或者答案。
然而,我最深切的感激应该赠与我的夫人,Penelope Maddison,感激她自始至终的鼓励和经久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

安格斯·麦迪森


英文版前言

我同安格斯·麦迪森的初识是在1986年,在里斯本的诺瓦大学。而在那之前的很多年,同样也是经济史学家的我的已故的父亲,就曾向我介绍过他的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作为新委任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展研究中心的主席,如今我可以与安格斯经常接触了,然而这种接触总是多少带给我这样一种怀旧的情绪。
安格斯·麦迪森同OECD发展中心有着长期的合作。他从中心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影响着中心的发展和研究特点。从很多方面而言,他同中心是难以分隔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将这样一部宏大的关于世界经济史的课题交给他来完成。安格斯·麦迪森可能是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史数据考证和分析学家(chiffrephile)。他为中心撰写的较早的一些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两部,《1820至1992年世界经济之考察》(Monitoring the World Economy1820~1992)和《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有关计量经济史的重要参考书。
OECD发展中心目前正致力于研究新国际秩序下国家治理的作用。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各国寻求在社会的不同层次上如何改革它们的治理体制。这实际上也是本书的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在本书所考察的千年历史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治理体制或有助于或有碍于经济增长。所以我们相信这是目前发展中的社会所面对的生死攸关的问题。我们也相信 OECD国家本身有责任贯彻良好的国家治理制度,并将其推行至其他国家和地区。

乔治·布拉戈·迪马塞多(Jorge Braga de Macedo)
OECD发展中心主席
2001年4月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10-9-30 12:19

我~~~我仿佛看见了伟大光明神武的~~~
阿三国= =


一个基金投资人产生的GDP是一个产业工人的几十倍,而一个产业工人产生的GDP则是一个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的几十倍。。

ps:机械化大农场里的农民更像工人而不是农民

这是第一 第二 第三产业的区别。。。。

小农经济的满清和工业化的英国比GPD,会是谁多?某些人不用脑子当笑话好了

不过全面动员的战争时期会实行战时经济,虚拟金融业之类的第三产业GDP在战时能有多少能转变成战争潜力,还从来没有过实际经验,所以才会有人怀疑这部分GDP的实际作用

一个基金投资人产生的GDP是一个产业工人的几十倍,而一个产业工人产生的GDP则是一个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的几十倍。。

ps:机械化大农场里的农民更像工人而不是农民

这是第一 第二 第三产业的区别。。。。

小农经济的满清和工业化的英国比GPD,会是谁多?某些人不用脑子当笑话好了

不过全面动员的战争时期会实行战时经济,虚拟金融业之类的第三产业GDP在战时能有多少能转变成战争潜力,还从来没有过实际经验,所以才会有人怀疑这部分GDP的实际作用


(1)清朝的历史长了,  要看哪个时期;

(2)GDP是很当地/本土化的概念, 所谓的英国, 应该指本土, 不包括海外殖民地, 包括了就是GNP :D;

(3)清朝的不同时期, 茶叶 瓷器在欧洲市场的价格, 有很大差别.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中国茶叶 瓷器在欧洲价格高昂, 由此就把当时清朝GDP的估算推高,  让有些人不服气, 但决非不合理, 就好比产油国GDP会随油价大幅度起落一样;

(4)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 于市场处于启动时期, 大量的战舰都还是风帆, 好比生产线安装完毕刚启动, 没有产生巨大的GDP尚比不过清朝, 完全正常.  更外加市场形象尚未树立,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工业产品, 在交换价格上并无后期那样大的优势.   西洋货的品质形象, 于国人基本是在清末确立的.  

(5)在清末, 随着英国人自己都开始生产瓷器, 并在质量上超越中国, 以及在殖民地大量种植茶树, 中国茶叶 瓷器在西方的价格, 几乎就是一落千丈.  更外加工业革命的成果, 推广全球, 大清跟洋人买战舰,  几乎就跟当年洋人买茶叶瓷器差不多, 都是自己需要却不能产的.  此时虽然除了俄国 美国, 西方列强的本土都很狭小, 但清朝的GDP, 就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 且差距越来越大.

(1)清朝的历史长了,  要看哪个时期;

(2)GDP是很当地/本土化的概念, 所谓的英国, 应该指本土, 不包括海外殖民地, 包括了就是GNP :D;

(3)清朝的不同时期, 茶叶 瓷器在欧洲市场的价格, 有很大差别.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中国茶叶 瓷器在欧洲价格高昂, 由此就把当时清朝GDP的估算推高,  让有些人不服气, 但决非不合理, 就好比产油国GDP会随油价大幅度起落一样;

(4)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 于市场处于启动时期, 大量的战舰都还是风帆, 好比生产线安装完毕刚启动, 没有产生巨大的GDP尚比不过清朝, 完全正常.  更外加市场形象尚未树立,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工业产品, 在交换价格上并无后期那样大的优势.   西洋货的品质形象, 于国人基本是在清末确立的.  

(5)在清末, 随着英国人自己都开始生产瓷器, 并在质量上超越中国, 以及在殖民地大量种植茶树, 中国茶叶 瓷器在西方的价格, 几乎就是一落千丈.  更外加工业革命的成果, 推广全球, 大清跟洋人买战舰,  几乎就跟当年洋人买茶叶瓷器差不多, 都是自己需要却不能产的.  此时虽然除了俄国 美国, 西方列强的本土都很狭小, 但清朝的GDP, 就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 且差距越来越大.
造汽 发表于 2010-9-30 07:22


    看怎么说了,纯说军队战斗力嘛 ,还是可以打过的。因为日本军队都解散了。
如果告诉他,自产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不计入GDP产值的,他们会不会直接崩溃。更何况80年代之前,各国都是用工农业总产值。
小农经济还有GDP?大多数生产出来的东西都被自己消费掉了。。。一个所谓的经济学家的忽悠了一下,然后众多的人就高潮了。。。
工业化国家从500万产业工人上面榨出的战斗力绝对超过4亿农民,小农经济模式下,家里少了1个壮劳力就意味着产量的下降甚至绝收,而工厂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使用新技术来弥补劳动力被抽走的后果。
流言能不能传播广,主要看是否符合“他们”的口味。
zhanqing2008 发表于 2010-9-30 01:11

还有这帮人借钱的能力,

比如麦道夫……呵呵!
JC谢尔曼 发表于 2010-10-1 06:51


    (3)清朝的不同时期, 茶叶 瓷器在欧洲市场的价格, 有很大差别.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中国茶叶 瓷器在欧洲价格高昂, 由此就把当时清朝GDP的估算推高,  让有些人不服气, 但决非不合理, 就好比产油国GDP会随油价大幅度起落一样;
-----------------------------------------------------------------
茶叶,瓷器在国内消费的部分只能按国内的价格来计算,而当时大部分茶叶和瓷器都是在国内消费的
zhanqing2008 发表于 2010-10-1 16:55
就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按港口收购价算。其后的加价是英国船只的运费和英国商人的利润,应该记入英国的GDP。
dzhiqiong 发表于 2010-10-1 22:14


    是的,当时远洋贸易已经完全被洋人弄断,瓷器 茶叶的GDP最多也就算到离岸为止,到了欧洲人家船东卖多贵都不关你大清的事
dzhiqiong 发表于 2010-10-1 22:14


    当时在国内卖的茶叶只能按国内价格计算
霏菲飞 发表于 2010-10-1 23:24


    当时中国国内的茶叶只能按国内计算,出口到外国的按离岗计算,其实离岸的价格也不高,到了英国价格抬上去的GDP是英国的

用脑子想想就知道根本不可能:
  
  1, 当时清朝每年财政收入只有6000-8000万两白银,跟在帝国主义国家 ...
zhanqing2008 发表于 2010-9-30 01:19


      甲午战争前夕金银比价远不止1:15了,应该是1:30左右,相应的,美国的财政收入是清朝的40倍...金银比价.jpg
用脑子想想就知道根本不可能:
  
  1, 当时清朝每年财政收入只有6000-8000万两白银,跟在帝国主义国家 ...
zhanqing2008 发表于 2010-9-30 01:19


      甲午战争前夕金银比价远不止1:15了,应该是1:30左右,相应的,美国的财政收入是清朝的40倍...金银比价.jpg
这个说法真的好吓人啊。
我同意楼主的立论,但我对楼主关于GDP的论述不敢苟同,让华尔街的人才们去开钢铁厂,我还真不信他们能搞好。
zhanqing2008 发表于 2010-9-30 01:18

有道理:D
zhanqing2008 发表于 2010-9-30 01:19
非常形象生动,很赞同!{:3_77:}
当时的世界银行统计的呗,人家还统计过宋代的GDP占世界的70%还是80%强的数据。这些都被今世的FLG组织在某些文章所引用,以证明领导现今只占世界GDP总量最多5%的中国的政府的无能。;P

当时的世界银行统计的呗,人家还统计过宋代的GDP占世界的70%还是80%强的数据。这些都被今世的FLG组织在某些 ...
可笑所以哈哈 发表于 2010-10-4 14:00



    小兔子有躺着中枪。。。就算大宋占全世界GDP 80%,不过还是没能转化成军事力
当时的世界银行统计的呗,人家还统计过宋代的GDP占世界的70%还是80%强的数据。这些都被今世的FLG组织在某些 ...
可笑所以哈哈 发表于 2010-10-4 14:00



    小兔子有躺着中枪。。。就算大宋占全世界GDP 80%,不过还是没能转化成军事力
还有个税收效率问题。

中国农业封建证券的税收,很大一部分被中间阶层截留了。也就是官僚士大夫和乡绅包税人,实际上从农村征发的财物远超过朝廷的年入。


比如,国民党统治中国时期,财政收入最好的一年是4亿美元。(长江中下游五省一市核心区域的财政收入,为这一区域内GDP的10%)

而解放后,TG执行了土改,消灭了一切中间阶层之后,52一年就能从全国征收174亿RMB(同年GDP的25%),2年后更是达到了245亿RMB(同年GDP的28%)。当时RMB和美元的兑换比约为2.5, RMB属于高估的,如果压到4:1,那也是全国征收数额为四十亿美元以上。

而老百姓却感觉,负担减轻了,能吃饱饭了。

可见,旧社会的财政征发是多么的剥削深重和效率低下。

比如,国民党统治中国时期,财政收入最好的一年是4亿美元。(长江中下游五省一市核心区域的财政收入,为这一区域内GDP的10%)

而解放后,TG执行了土改,消灭了一切中间阶层之后,52一年就能从全国征收174亿RMB(同年GDP的25%),2年后更是达到了245亿RMB(同年GDP的28%)。当时RMB和美元的兑换比约为2.5, RMB属于高估的,如果压到4:1,那也是全国征收数额为四十亿美元以上。

而老百姓却感觉,负担减轻了,能吃饱饭了。

可见,旧社会的财政征发是多么的剥削深重和效率低下。
dzhiqiong 发表于 2010-10-1 22:14

===========

不同时期, 离岸价差别很大.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