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长期落后的人才因素(原载于现代军事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6:08:38
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长期落后的人才因素刘云 刘海迅,《现代军事》2010年第11期
       
        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有一个“时代先锋”专栏,播出时,屏幕上会出现一批时代先锋人物的照片与姓名。其中一位被称为我国航空发动机之父的吴大观教授。
        2009年“七一”期间,中央各大媒体对已故吴大观教授先进事迹的集中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新中国建国以来,在党的生日当天集中报道一位先进人物的事迹是绝无仅有的。这充分说明了吴大观教授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
        吴大观教授生前牵头研制的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太行”航空发动机,1986年立项,虽历经20年艰苦努力,于2006年研制成功,但其技术水平仅相当于俄罗斯20年前投产的航空发动机AL-31F,除了某些方面略强,在可靠性、维修周期和使用寿命等方面还达不到AL-31F水平,与俄罗斯差距尚如此之大,与航空发动机头号强国美国相比,差距更不用说了。人们禁不止要问,为什么有吴大观这样的顶尖专家,我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还如此落后?这就要思考一下航空发动机技术长期落后的人才因素方面的问题了。
       
        我国航空发动机长期落后的症结
        众所周知,要造好飞机,一个好的航空发动机是关键。只是因为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一个好的航空发动机决定了一架飞机的基本性能。就航空发动机而言,要让流动的空气经过几米长、直径不到两米的金属“圆筒”就能产生几千千克甚至上万千克的推力;要在高温、高压、高转速、高负荷的环境中反复工作;要具有重量轻、推力大、可靠性好、经济性好的特点……技术要求如此之多、如此之高,决定了航空发动机技术含量极高、制造难度极大,没有很强的研究、设计、制造能力是不可能搞出这个东西出来的,这样的技术高度密集的尖端产业,仅靠一个吴大观教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吴大观教授并不是神,即使他能力过人,但他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我们需要一大批像吴大观教授这样的各个学科的顶尖技术专家组成一个庞大的技术团队才有可能振兴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产业。
        日本生产的航空发动机比美国进口的同类航空发动机成本高出10倍以上,技术上也很落后,但日本仍坚持自主研发,日本为搞自己的航空发动机真是到了不惜血本的程度。日本的科技、经济实力虽远超我国,但日本航空发动机技术也未必占优势。其原因就在于日本虽“不差钱”,但缺乏这一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
        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下,我国对航空发动机研发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资金相对来说已不是制约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发的瓶颈,一流的人才是关键。就航空发动机领域科研人员的数量而言,我国甚至与美国不相上下,但一流人才的数量不够,比例偏低。不过单就奉献精神而言,我国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是无人能比的。如果你到国内各相关科研院所看一下就会发现,科研人员非常繁忙,不仅双休日加班成了常态,晚上加班到半夜也成了家常便饭,即便如此,航空发动机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换句话,过去我们所倚重的人海战术、加班战术和奉献精神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收效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缺乏像吴大观这样的大师级顶尖技术专家。目前,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仅5人,人数实在太少。
        研制航空发动机需要多达几十个学科的与专业的协同努力。假如其中每一个学科都有1~2位像吴大观这样的大师级专家牵头把关,那么所需要的院士数量不是5人而是几十人,只有靠几十位院士顶尖技术人才组成的强大研发团队,而不是仅靠现有的几位院士孤军奋战,才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缩短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
        《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一书封面上引用美国工程院院长的一句名言:“拥有一流工程技术人才的国家占据世界产业的最高端,而占据产业最高端也就意味着经济霸权。”
        无独有偶,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曾说过类似的话,“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重大科技项目及其产业化的成功关键取决于顶尖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我曾长期担任研究所所长,切身体会:一流的人才可办成一流的研究所;二流的人才不管有多好的设备、多少课题经费,至多只能办成二流研究所。一个研究开发群体是一个梯队,不可能要求一个梯队所有人都是一流人才,但一定要有一两个或两三个顶尖人才,正是这几个顶尖人才的水平,决定了梯队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位置。”
        这并不是说加班战术和奉献精神就不需要、不重要,但比这更重要、更关键的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像吴大观这一样的大师级顶尖技术人才。否则的话,单靠传统的人海战术、加班战术和奉献精神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收效不大。
        全世界能独立研制、生产飞机的国家有二十多个,但能独立研制、生产飞机“心脏”——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只有5个,即美、英、法、俄、中。这五国恰是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连日本也挤不进去,这绝不是偶然现象,这充分反映了航空发动机技术是大国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航空技术的战略制高点,是大国之间综合国力的反映,因此各大国在这一领域均不惜血本,投入巨资,开发新一代航空发动机。既然各大国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均“不差钱”,各大国比拼的主要是这一领域的技术人才素质与能力。然而单就人才素质来说,中国在这一比拼中不占优势。
        吴大观教授在弥留之际一直对“中国心”放心不下,临终前他用力说了一句话:“航空发动机太难了,一定要吸取历史教训”。一生中攻克无数技术难关,从不叫苦叫难的吴大观教授都感叹“航空发动机太难了”,这既道出了自主创新的艰辛,也表明正因为“航空发动机太难了”,就得靠一大批像吴大观教授这样的大师级顶尖技术人才才能在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然而顶尖技术人才培养形式却不容乐观,后继乏人现象严重,其根源还是处在媒体所报道的学生在选择报考专业上纷纷逃离工科,而是后果更严重的理科状元逃离工科。
       
        理科状元逃离工科加剧了未来顶尖工程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趋势
        航空发动机是个很典型的传统工科专业,民国时期高校就设有此专业,这个专业虽不如计算机等高科技工科专业那么时髦,但它关系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所以非常重要。但这一领域院士至今人数才5人,且年龄偏大,最年轻的也是年满70岁的老人。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航空发动机专业,各个传统工科专业都面临着院士级、大师级尖子人才奇缺和后继乏人的局面。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翁宇庆院士对记者说,我们现在钢铁研究队伍严重缺乏后备人才,现在的年轻人都倾向搞金融、经济,很少有人愿意学冶金,搞钢铁研究,即便有,他们的素质也不高,基础理论薄弱,要把研究做的更深是艰难的,这里面需要大量的研究、计算工作,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做。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院士批评说,我国钢铁和机械产业上不去,也没有人组织攻关,关键是缺少这方面的技术带头人,要是中国工程院多有几位这样的院士,情况就不一样了。
        问题是现在从没有听说那个理科状元去报考钢铁、机械之类传统工科本科专业,本科生总体质量不行,缺乏技术拔尖人才,我们又如何培养的出王梦恕院士所说的(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技术带头人。
        在一些庞大的产业,院士人数少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2009年我国汽车年产销突破1300万辆大关,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全国汽车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仅2名。而引起中央的高度关注的煤矿安全问题,矿难频发,触目惊心,但全国从事煤矿安全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仅1名。
        令人担忧的是,即使高校扩招,今后顶尖工程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仍不会缓解,甚至很可能还会加剧。主要原因是航空发动机、钢铁、机械等传统工科专业早已丧失了对理科高考状元的吸引力,省级理科状元少有报考这些传统工科专业,地市级理科状元报考的也不多,那么理科状元都去报考什么专业了?
        知道上世纪末,全国各省理科高考状元基本上报考清华大学,学工科。而进入新世纪后,清华大学工科对理科高考状元吸引力开始逐年下降。以2009年为例,各省理科高考状元只有约2/3选择清华大学,另有1/3选择北京大学。而选择北京大学的理科状元除少数选择理科外,多少报考由经济学家张维迎任院长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这个金融系是北大文理兼收且是录取分数最高的一个系。文科状元踊跃报考就不用说了,理科状元同样报考积极。这个系居然录取了全国的6位省级理科状元,被录取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地市级理科状元更多,看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是全国唯一一个理科状元多得扎堆儿的系。当然,在金融高管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乃至上千万超高年薪的诱惑下,全国各著名高校金融专业都很热,即使录取不到省一级理科状元,录取地市一级理科状元也是轻而易举。除了金融专业,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管理专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专业也很热,且通过文理兼收的方式吸收了全国越来越多的理科高考状元报考。读管理专业主要还是追求当高管,当不了高管,当个中层管理者总可以,再退一步可以坐机关、当白领,获取报考公务员。2009年,各省理科高考状元有近一半被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录取。
        北京一家媒体的陈记者则感慨,最近几年采访教育新闻得出的一条经验,要想寻访各省高考状元,最好的办法就是守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门前,“见到一个学生出来,上前一问,即便不是哪个省里的状元,他的室友也肯定是!”
        总之,名校热得发烫的金融、管理等财经类专业已成为以理科状元为代表的中国理科天才们的首选,工程师职业已逐步丧失了对理科天才的吸引力,理科天才逃离(传统)工科的现象愈演愈烈。但理科高考状元不是一般学生,他们往往具有超人的智商和学习钻研能力,他们经过培养更可能成为顶尖级工程技术人才乃至院士级大师。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一名省级理科去报考航空发动机、汽车、机械等传统工业专业可能比100名普通学生逃离工科的危害大得多。但无情的现实是,理科高考状元中像吴大观那样立志献身祖国科技事业,勇攀科技高峰的青年人越来越少,热衷学金融、管理等热门财经专业的人则越来越多。这不仅使人忧心,我们今后还能培养出多少吴大观式的顶尖技术人才?
        在工科专业中,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专业由于回报相对较高,出国容易,理科高考状元报考积极性要相对高一些。培养顶尖人才要多一些。计算机等高科技专业明显发展较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航空发动机、钢铁、机械等传统工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却一直上不去,甚至连纺织业这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传统工业,每年也要进口50亿美元的高档面料。笔者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工业各行业中,院士级、大师级顶级技术人才奇缺。且不说中小企业,不少大企业连一个工科博士也没有。
        有句让列宁十分赞赏的“圣西门名言”:假若法国突然在屋里、化学、数学、文学、军事和民用工程方面损失顶级专家50名,那么法国马上会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假若法国只是不幸的死去国王的兄弟和那些王公大臣、神父财主,却不会给国家带来政治上的不幸。
        如果按照“圣西门名言”推论,我们及时多培养一万个乃至更多的普通技术人才,也只能形成人才数量上的优势而无法形成质量上的优势,即使靠传统的人海战术、加班战术和奉献精神,我们很可能在技术上依旧落后,在自主创新上依旧进步不快。我们需要造就一百个袁隆平、钱学森、吴大观这样的大师级顶尖人才,中华富强道路才能变得平坦。这种观点也许有失偏颇,但大师级顶尖人才对强国富民肯定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一代科学大家如袁隆平、吴文俊、吴孟超等,都是古稀乃至耄耋老者,老而弥坚,固可钦可敬,但如何让更多的青年科技才俊脱颖而出,培养出更多像吴大观教授那样的顶尖技术人才,的确是今天面临的重大课题。只有完成了这个课题,我们的科技事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要用市场经济手段来引导理科状元理性选择报考专业
        吴大观教授在高中阶段,其数理化成绩不仅是班级而且一直是全年级第一,他考大学的成绩也是出类拔萃,他作为那个时代的“理科状元”(注:民国时期是各高校自主招生,没有统考产生的“理科状元”),自然可以有多个选择。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吴大观当初选专业是也像我们现在很多理科状元那样,去学金融,毕业后去银行当高管,到证券、期货去业玩钱,他自然可以很快发财致富,但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将缺少一位栋梁之才,其损失不言而喻。说得难听点,就是把这样宝贵、稀缺的理科天才挥霍浪费了。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像吴大观这样超高超智商的理科天才毕竟是极少的,虽人数极少,但他们的专业或者职业却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全国省级和地市一级理科状元也就几百人,是典型的稀缺人才,也可以说是我们挥霍不起,浪费不起的稀缺人才。从培养未来顶尖技术人才的角度讲,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对理科状元专业选择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应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
        美国高校有两种专业学费很高且很难获得奖学金,一是法律,而是MBA(工商管理硕士),因为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将来都是高薪阶层。学生大都借钱读书,美国人很习惯地称它为教育风险投资。
        在美国,法律和MBA两个专业虽然很热,但美国人不会一窝蜂地去报考这两个专业,因为这两个专业收费太高,难以得到奖学金,得借钱读书。美国人的高明之处是用市场经济办法来限制法律和MBA这两个热门专业过度膨胀。你要度这两个高回报的热门文科专业,你就必须完全承担高额教育风险投资,享受不到低学费或奖学金之类的教育福利。
        美国人的做法对我们很有借鉴价值,要抑制财经类专业报考热,必须用市场经济办法,比如凡报考国家急需传统工业专业的理科状元专业应一律不收学费,免费就读,而且发给较高的奖学金或助学金,引导其报考。而对于扩招过热、报考过热的财经类专业,应一律按教育的实际培养成本实行高收费政策,且不得享受国家助学金、奖学金之类的“免费教育午餐”,以从经济上遏制其过热的报考势头,你要享受免学费或低学费、奖学金等“免费教育午餐”就必须去报考国家急需的航空发动机、钢铁、机械传统工科专业。唯有此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理科状元逃离(传统)工科的趋势,为传统工业行业培养出更多的、像吴大观这样的大师级顶级技术人才,我国传统工业行业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长期落后的人才因素刘云 刘海迅,《现代军事》2010年第11期
       
        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有一个“时代先锋”专栏,播出时,屏幕上会出现一批时代先锋人物的照片与姓名。其中一位被称为我国航空发动机之父的吴大观教授。
        2009年“七一”期间,中央各大媒体对已故吴大观教授先进事迹的集中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新中国建国以来,在党的生日当天集中报道一位先进人物的事迹是绝无仅有的。这充分说明了吴大观教授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
        吴大观教授生前牵头研制的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太行”航空发动机,1986年立项,虽历经20年艰苦努力,于2006年研制成功,但其技术水平仅相当于俄罗斯20年前投产的航空发动机AL-31F,除了某些方面略强,在可靠性、维修周期和使用寿命等方面还达不到AL-31F水平,与俄罗斯差距尚如此之大,与航空发动机头号强国美国相比,差距更不用说了。人们禁不止要问,为什么有吴大观这样的顶尖专家,我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还如此落后?这就要思考一下航空发动机技术长期落后的人才因素方面的问题了。
       
        我国航空发动机长期落后的症结
        众所周知,要造好飞机,一个好的航空发动机是关键。只是因为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一个好的航空发动机决定了一架飞机的基本性能。就航空发动机而言,要让流动的空气经过几米长、直径不到两米的金属“圆筒”就能产生几千千克甚至上万千克的推力;要在高温、高压、高转速、高负荷的环境中反复工作;要具有重量轻、推力大、可靠性好、经济性好的特点……技术要求如此之多、如此之高,决定了航空发动机技术含量极高、制造难度极大,没有很强的研究、设计、制造能力是不可能搞出这个东西出来的,这样的技术高度密集的尖端产业,仅靠一个吴大观教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吴大观教授并不是神,即使他能力过人,但他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我们需要一大批像吴大观教授这样的各个学科的顶尖技术专家组成一个庞大的技术团队才有可能振兴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产业。
        日本生产的航空发动机比美国进口的同类航空发动机成本高出10倍以上,技术上也很落后,但日本仍坚持自主研发,日本为搞自己的航空发动机真是到了不惜血本的程度。日本的科技、经济实力虽远超我国,但日本航空发动机技术也未必占优势。其原因就在于日本虽“不差钱”,但缺乏这一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
        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下,我国对航空发动机研发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资金相对来说已不是制约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发的瓶颈,一流的人才是关键。就航空发动机领域科研人员的数量而言,我国甚至与美国不相上下,但一流人才的数量不够,比例偏低。不过单就奉献精神而言,我国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是无人能比的。如果你到国内各相关科研院所看一下就会发现,科研人员非常繁忙,不仅双休日加班成了常态,晚上加班到半夜也成了家常便饭,即便如此,航空发动机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换句话,过去我们所倚重的人海战术、加班战术和奉献精神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收效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缺乏像吴大观这样的大师级顶尖技术专家。目前,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仅5人,人数实在太少。
        研制航空发动机需要多达几十个学科的与专业的协同努力。假如其中每一个学科都有1~2位像吴大观这样的大师级专家牵头把关,那么所需要的院士数量不是5人而是几十人,只有靠几十位院士顶尖技术人才组成的强大研发团队,而不是仅靠现有的几位院士孤军奋战,才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缩短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
        《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一书封面上引用美国工程院院长的一句名言:“拥有一流工程技术人才的国家占据世界产业的最高端,而占据产业最高端也就意味着经济霸权。”
        无独有偶,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曾说过类似的话,“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重大科技项目及其产业化的成功关键取决于顶尖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我曾长期担任研究所所长,切身体会:一流的人才可办成一流的研究所;二流的人才不管有多好的设备、多少课题经费,至多只能办成二流研究所。一个研究开发群体是一个梯队,不可能要求一个梯队所有人都是一流人才,但一定要有一两个或两三个顶尖人才,正是这几个顶尖人才的水平,决定了梯队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位置。”
        这并不是说加班战术和奉献精神就不需要、不重要,但比这更重要、更关键的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像吴大观这一样的大师级顶尖技术人才。否则的话,单靠传统的人海战术、加班战术和奉献精神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收效不大。
        全世界能独立研制、生产飞机的国家有二十多个,但能独立研制、生产飞机“心脏”——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只有5个,即美、英、法、俄、中。这五国恰是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连日本也挤不进去,这绝不是偶然现象,这充分反映了航空发动机技术是大国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航空技术的战略制高点,是大国之间综合国力的反映,因此各大国在这一领域均不惜血本,投入巨资,开发新一代航空发动机。既然各大国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均“不差钱”,各大国比拼的主要是这一领域的技术人才素质与能力。然而单就人才素质来说,中国在这一比拼中不占优势。
        吴大观教授在弥留之际一直对“中国心”放心不下,临终前他用力说了一句话:“航空发动机太难了,一定要吸取历史教训”。一生中攻克无数技术难关,从不叫苦叫难的吴大观教授都感叹“航空发动机太难了”,这既道出了自主创新的艰辛,也表明正因为“航空发动机太难了”,就得靠一大批像吴大观教授这样的大师级顶尖技术人才才能在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然而顶尖技术人才培养形式却不容乐观,后继乏人现象严重,其根源还是处在媒体所报道的学生在选择报考专业上纷纷逃离工科,而是后果更严重的理科状元逃离工科。
       
        理科状元逃离工科加剧了未来顶尖工程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趋势
        航空发动机是个很典型的传统工科专业,民国时期高校就设有此专业,这个专业虽不如计算机等高科技工科专业那么时髦,但它关系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所以非常重要。但这一领域院士至今人数才5人,且年龄偏大,最年轻的也是年满70岁的老人。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航空发动机专业,各个传统工科专业都面临着院士级、大师级尖子人才奇缺和后继乏人的局面。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翁宇庆院士对记者说,我们现在钢铁研究队伍严重缺乏后备人才,现在的年轻人都倾向搞金融、经济,很少有人愿意学冶金,搞钢铁研究,即便有,他们的素质也不高,基础理论薄弱,要把研究做的更深是艰难的,这里面需要大量的研究、计算工作,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做。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院士批评说,我国钢铁和机械产业上不去,也没有人组织攻关,关键是缺少这方面的技术带头人,要是中国工程院多有几位这样的院士,情况就不一样了。
        问题是现在从没有听说那个理科状元去报考钢铁、机械之类传统工科本科专业,本科生总体质量不行,缺乏技术拔尖人才,我们又如何培养的出王梦恕院士所说的(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技术带头人。
        在一些庞大的产业,院士人数少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2009年我国汽车年产销突破1300万辆大关,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全国汽车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仅2名。而引起中央的高度关注的煤矿安全问题,矿难频发,触目惊心,但全国从事煤矿安全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仅1名。
        令人担忧的是,即使高校扩招,今后顶尖工程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仍不会缓解,甚至很可能还会加剧。主要原因是航空发动机、钢铁、机械等传统工科专业早已丧失了对理科高考状元的吸引力,省级理科状元少有报考这些传统工科专业,地市级理科状元报考的也不多,那么理科状元都去报考什么专业了?
        知道上世纪末,全国各省理科高考状元基本上报考清华大学,学工科。而进入新世纪后,清华大学工科对理科高考状元吸引力开始逐年下降。以2009年为例,各省理科高考状元只有约2/3选择清华大学,另有1/3选择北京大学。而选择北京大学的理科状元除少数选择理科外,多少报考由经济学家张维迎任院长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这个金融系是北大文理兼收且是录取分数最高的一个系。文科状元踊跃报考就不用说了,理科状元同样报考积极。这个系居然录取了全国的6位省级理科状元,被录取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地市级理科状元更多,看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是全国唯一一个理科状元多得扎堆儿的系。当然,在金融高管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乃至上千万超高年薪的诱惑下,全国各著名高校金融专业都很热,即使录取不到省一级理科状元,录取地市一级理科状元也是轻而易举。除了金融专业,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管理专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专业也很热,且通过文理兼收的方式吸收了全国越来越多的理科高考状元报考。读管理专业主要还是追求当高管,当不了高管,当个中层管理者总可以,再退一步可以坐机关、当白领,获取报考公务员。2009年,各省理科高考状元有近一半被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录取。
        北京一家媒体的陈记者则感慨,最近几年采访教育新闻得出的一条经验,要想寻访各省高考状元,最好的办法就是守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门前,“见到一个学生出来,上前一问,即便不是哪个省里的状元,他的室友也肯定是!”
        总之,名校热得发烫的金融、管理等财经类专业已成为以理科状元为代表的中国理科天才们的首选,工程师职业已逐步丧失了对理科天才的吸引力,理科天才逃离(传统)工科的现象愈演愈烈。但理科高考状元不是一般学生,他们往往具有超人的智商和学习钻研能力,他们经过培养更可能成为顶尖级工程技术人才乃至院士级大师。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一名省级理科去报考航空发动机、汽车、机械等传统工业专业可能比100名普通学生逃离工科的危害大得多。但无情的现实是,理科高考状元中像吴大观那样立志献身祖国科技事业,勇攀科技高峰的青年人越来越少,热衷学金融、管理等热门财经专业的人则越来越多。这不仅使人忧心,我们今后还能培养出多少吴大观式的顶尖技术人才?
        在工科专业中,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专业由于回报相对较高,出国容易,理科高考状元报考积极性要相对高一些。培养顶尖人才要多一些。计算机等高科技专业明显发展较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航空发动机、钢铁、机械等传统工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却一直上不去,甚至连纺织业这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传统工业,每年也要进口50亿美元的高档面料。笔者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工业各行业中,院士级、大师级顶级技术人才奇缺。且不说中小企业,不少大企业连一个工科博士也没有。
        有句让列宁十分赞赏的“圣西门名言”:假若法国突然在屋里、化学、数学、文学、军事和民用工程方面损失顶级专家50名,那么法国马上会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假若法国只是不幸的死去国王的兄弟和那些王公大臣、神父财主,却不会给国家带来政治上的不幸。
        如果按照“圣西门名言”推论,我们及时多培养一万个乃至更多的普通技术人才,也只能形成人才数量上的优势而无法形成质量上的优势,即使靠传统的人海战术、加班战术和奉献精神,我们很可能在技术上依旧落后,在自主创新上依旧进步不快。我们需要造就一百个袁隆平、钱学森、吴大观这样的大师级顶尖人才,中华富强道路才能变得平坦。这种观点也许有失偏颇,但大师级顶尖人才对强国富民肯定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一代科学大家如袁隆平、吴文俊、吴孟超等,都是古稀乃至耄耋老者,老而弥坚,固可钦可敬,但如何让更多的青年科技才俊脱颖而出,培养出更多像吴大观教授那样的顶尖技术人才,的确是今天面临的重大课题。只有完成了这个课题,我们的科技事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要用市场经济手段来引导理科状元理性选择报考专业
        吴大观教授在高中阶段,其数理化成绩不仅是班级而且一直是全年级第一,他考大学的成绩也是出类拔萃,他作为那个时代的“理科状元”(注:民国时期是各高校自主招生,没有统考产生的“理科状元”),自然可以有多个选择。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吴大观当初选专业是也像我们现在很多理科状元那样,去学金融,毕业后去银行当高管,到证券、期货去业玩钱,他自然可以很快发财致富,但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将缺少一位栋梁之才,其损失不言而喻。说得难听点,就是把这样宝贵、稀缺的理科天才挥霍浪费了。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像吴大观这样超高超智商的理科天才毕竟是极少的,虽人数极少,但他们的专业或者职业却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全国省级和地市一级理科状元也就几百人,是典型的稀缺人才,也可以说是我们挥霍不起,浪费不起的稀缺人才。从培养未来顶尖技术人才的角度讲,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对理科状元专业选择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应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
        美国高校有两种专业学费很高且很难获得奖学金,一是法律,而是MBA(工商管理硕士),因为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将来都是高薪阶层。学生大都借钱读书,美国人很习惯地称它为教育风险投资。
        在美国,法律和MBA两个专业虽然很热,但美国人不会一窝蜂地去报考这两个专业,因为这两个专业收费太高,难以得到奖学金,得借钱读书。美国人的高明之处是用市场经济办法来限制法律和MBA这两个热门专业过度膨胀。你要度这两个高回报的热门文科专业,你就必须完全承担高额教育风险投资,享受不到低学费或奖学金之类的教育福利。
        美国人的做法对我们很有借鉴价值,要抑制财经类专业报考热,必须用市场经济办法,比如凡报考国家急需传统工业专业的理科状元专业应一律不收学费,免费就读,而且发给较高的奖学金或助学金,引导其报考。而对于扩招过热、报考过热的财经类专业,应一律按教育的实际培养成本实行高收费政策,且不得享受国家助学金、奖学金之类的“免费教育午餐”,以从经济上遏制其过热的报考势头,你要享受免学费或低学费、奖学金等“免费教育午餐”就必须去报考国家急需的航空发动机、钢铁、机械传统工科专业。唯有此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理科状元逃离(传统)工科的趋势,为传统工业行业培养出更多的、像吴大观这样的大师级顶级技术人才,我国传统工业行业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此文要顶,值得深思和考量。
说的很对!道出了问题所在,指出了解决方法。关键是教育决策层无能误国,说的更重些是最高领导层低智商了。
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长期落后的人才因素
刘云 刘海迅,《现代军事》2010年第11期
   
    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有一个“时代先锋”专栏,播出时,屏幕上会出现一批时代先锋人物的照片与姓名。其中一位被称为我国航空发动机之父的吴大观教授。
    2009年“七一”期间,中央各大媒体对已故吴大观教授先进事迹的集中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新中国建国以来,在党的生日当天集中报道一位先进人物的事迹是绝无仅有的。这充分说明了吴大观教授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
    吴大观教授生前牵头研制的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太行”航空发动机,1986年立项,虽历经20年艰苦努力,于2006年研制成功,但其技术水平仅相当于俄罗斯20年前投产的航空发动机AL-31F,除了某些方面略强,在可靠性、维修周期和使用寿命等方面还达不到AL-31F水平,与俄罗斯差距尚如此之大,与航空发动机头号强国美国相比,差距更不用说了。人们禁不止要问,为什么有吴大观这样的顶尖专家,我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还如此落后?这就要思考一下航空发动机技术长期落后的人才因素方面的问题了。
   
    我国航空发动机长期落后的症结
    众所周知,要造好飞机,一个好的航空发动机是关键。只是因为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一个好的航空发动机决定了一架飞机的基本性能。就航空发动机而言,要让流动的空气经过几米长、直径不到两米的金属“圆筒”就能产生几千千克甚至上万千克的推力;要在高温、高压、高转速、高负荷的环境中反复工作;要具有重量轻、推力大、可靠性好、经济性好的特点……技术要求如此之多、如此之高,决定了航空发动机技术含量极高、制造难度极大,没有很强的研究、设计、制造能力是不可能搞出这个东西出来的,这样的技术高度密集的尖端产业,仅靠一个吴大观教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吴大观教授并不是神,即使他能力过人,但他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我们需要一大批像吴大观教授这样的各个学科的顶尖技术专家组成一个庞大的技术团队才有可能振兴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产业。
    日本生产的航空发动机比美国进口的同类航空发动机成本高出10倍以上,技术上也很落后,但日本仍坚持自主研发,日本为搞自己的航空发动机真是到了不惜血本的程度。日本的科技、经济实力虽远超我国,但日本航空发动机技术也未必占优势。其原因就在于日本虽“不差钱”,但缺乏这一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
    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下,我国对航空发动机研发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资金相对来说已不是制约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发的瓶颈,一流的人才是关键。就航空发动机领域科研人员的数量而言,我国甚至与美国不相上下,但一流人才的数量不够,比例偏低。不过单就奉献精神而言,我国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是无人能比的。如果你到国内各相关科研院所看一下就会发现,科研人员非常繁忙,不仅双休日加班成了常态,晚上加班到半夜也成了家常便饭,即便如此,航空发动机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换句话,过去我们所倚重的人海战术、加班战术和奉献精神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收效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缺乏像吴大观这样的大师级顶尖技术专家。目前,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仅5人,人数实在太少。
    研制航空发动机需要多达几十个学科的与专业的协同努力。假如其中每一个学科都有1~2位像吴大观这样的大师级专家牵头把关,那么所需要的院士数量不是5人而是几十人,只有靠几十位院士顶尖技术人才组成的强大研发团队,而不是仅靠现有的几位院士孤军奋战,才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缩短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
    《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一书封面上引用美国工程院院长的一句名言:“拥有一流工程技术人才的国家占据世界产业的最高端,而占据产业最高端也就意味着经济霸权。”
    无独有偶,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曾说过类似的话,“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重大科技项目及其产业化的成功关键取决于顶尖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我曾长期担任研究所所长,切身体会:一流的人才可办成一流的研究所;二流的人才不管有多好的设备、多少课题经费,至多只能办成二流研究所。一个研究开发群体是一个梯队,不可能要求一个梯队所有人都是一流人才,但一定要有一两个或两三个顶尖人才,正是这几个顶尖人才的水平,决定了梯队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位置。”
    这并不是说加班战术和奉献精神就不需要、不重要,但比这更重要、更关键的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像吴大观这一样的大师级顶尖技术人才。否则的话,单靠传统的人海战术、加班战术和奉献精神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收效不大。
    全世界能独立研制、生产飞机的国家有二十多个,但能独立研制、生产飞机“心脏”——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只有5个,即美、英、法、俄、中。这五国恰是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连日本也挤不进去,这绝不是偶然现象,这充分反映了航空发动机技术是大国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航空技术的战略制高点,是大国之间综合国力的反映,因此各大国在这一领域均不惜血本,投入巨资,开发新一代航空发动机。既然各大国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均“不差钱”,各大国比拼的主要是这一领域的技术人才素质与能力。然而单就人才素质来说,中国在这一比拼中不占优势。
    吴大观教授在弥留之际一直对“中国心”放心不下,临终前他用力说了一句话:“航空发动机太难了,一定要吸取历史教训”。一生中攻克无数技术难关,从不叫苦叫难的吴大观教授都感叹“航空发动机太难了”,这既道出了自主创新的艰辛,也表明正因为“航空发动机太难了”,就得靠一大批像吴大观教授这样的大师级顶尖技术人才才能在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然而顶尖技术人才培养形式却不容乐观,后继乏人现象严重,其根源还是处在媒体所报道的学生在选择报考专业上纷纷逃离工科,而是后果更严重的理科状元逃离工科。
   
    理科状元逃离工科加剧了未来顶尖工程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趋势
    航空发动机是个很典型的传统工科专业,民国时期高校就设有此专业,这个专业虽不如计算机等高科技工科专业那么时髦,但它关系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所以非常重要。但这一领域院士至今人数才5人,且年龄偏大,最年轻的也是年满70岁的老人。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航空发动机专业,各个传统工科专业都面临着院士级、大师级尖子人才奇缺和后继乏人的局面。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翁宇庆院士对记者说,我们现在钢铁研究队伍严重缺乏后备人才,现在的年轻人都倾向搞金融、经济,很少有人愿意学冶金,搞钢铁研究,即便有,他们的素质也不高,基础理论薄弱,要把研究做的更深是艰难的,这里面需要大量的研究、计算工作,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做。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院士批评说,我国钢铁和机械产业上不去,也没有人组织攻关,关键是缺少这方面的技术带头人,要是中国工程院多有几位这样的院士,情况就不一样了。
    问题是现在从没有听说那个理科状元去报考钢铁、机械之类传统工科本科专业,本科生总体质量不行,缺乏技术拔尖人才,我们又如何培养的出王梦恕院士所说的(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技术带头人。
    在一些庞大的产业,院士人数少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2009年我国汽车年产销突破1300万辆大关,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全国汽车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仅2名。而引起中央的高度关注的煤矿安全问题,矿难频发,触目惊心,但全国从事煤矿安全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仅1名。
    令人担忧的是,即使高校扩招,今后顶尖工程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仍不会缓解,甚至很可能还会加剧。主要原因是航空发动机、钢铁、机械等传统工科专业早已丧失了对理科高考状元的吸引力,省级理科状元少有报考这些传统工科专业,地市级理科状元报考的也不多,那么理科状元都去报考什么专业了?
    知道上世纪末,全国各省理科高考状元基本上报考清华大学,学工科。而进入新世纪后,清华大学工科对理科高考状元吸引力开始逐年下降。以2009年为例,各省理科高考状元只有约2/3选择清华大学,另有1/3选择北京大学。而选择北京大学的理科状元除少数选择理科外,多少报考由经济学家张维迎任院长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这个金融系是北大文理兼收且是录取分数最高的一个系。文科状元踊跃报考就不用说了,理科状元同样报考积极。这个系居然录取了全国的6位省级理科状元,被录取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地市级理科状元更多,看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是全国唯一一个理科状元多得扎堆儿的系。当然,在金融高管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乃至上千万超高年薪的诱惑下,全国各著名高校金融专业都很热,即使录取不到省一级理科状元,录取地市一级理科状元也是轻而易举。除了金融专业,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管理专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专业也很热,且通过文理兼收的方式吸收了全国越来越多的理科高考状元报考。读管理专业主要还是追求当高管,当不了高管,当个中层管理者总可以,再退一步可以坐机关、当白领,获取报考公务员。2009年,各省理科高考状元有近一半被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录取。
    北京一家媒体的陈记者则感慨,最近几年采访教育新闻得出的一条经验,要想寻访各省高考状元,最好的办法就是守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门前,“见到一个学生出来,上前一问,即便不是哪个省里的状元,他的室友也肯定是!”
    总之,名校热得发烫的金融、管理等财经类专业已成为以理科状元为代表的中国理科天才们的首选,工程师职业已逐步丧失了对理科天才的吸引力,理科天才逃离(传统)工科的现象愈演愈烈。但理科高考状元不是一般学生,他们往往具有超人的智商和学习钻研能力,他们经过培养更可能成为顶尖级工程技术人才乃至院士级大师。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一名省级理科去报考航空发动机、汽车、机械等传统工业专业可能比100名普通学生逃离工科的危害大得多。但无情的现实是,理科高考状元中像吴大观那样立志献身祖国科技事业,勇攀科技高峰的青年人越来越少,热衷学金融、管理等热门财经专业的人则越来越多。这不仅使人忧心,我们今后还能培养出多少吴大观式的顶尖技术人才?
    在工科专业中,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专业由于回报相对较高,出国容易,理科高考状元报考积极性要相对高一些。培养顶尖人才要多一些。计算机等高科技专业明显发展较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航空发动机、钢铁、机械等传统工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却一直上不去,甚至连纺织业这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传统工业,每年也要进口50亿美元的高档面料。笔者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工业各行业中,院士级、大师级顶级技术人才奇缺。且不说中小企业,不少大企业连一个工科博士也没有。
    有句让列宁十分赞赏的“圣西门名言”:假若法国突然在屋里、化学、数学、文学、军事和民用工程方面损失顶级专家50名,那么法国马上会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假若法国只是不幸的死去国王的兄弟和那些王公大臣、神父财主,却不会给国家带来政治上的不幸。
    如果按照“圣西门名言”推论,我们及时多培养一万个乃至更多的普通技术人才,也只能形成人才数量上的优势而无法形成质量上的优势,即使靠传统的人海战术、加班战术和奉献精神,我们很可能在技术上依旧落后,在自主创新上依旧进步不快。我们需要造就一百个袁隆平、钱学森、吴大观这样的大师级顶尖人才,中华富强道路才能变得平坦。这种观点也许有失偏颇,但大师级顶尖人才对强国富民肯定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一代科学大家如袁隆平、吴文俊、吴孟超等,都是古稀乃至耄耋老者,老而弥坚,固可钦可敬,但如何让更多的青年科技才俊脱颖而出,培养出更多像吴大观教授那样的顶尖技术人才,的确是今天面临的重大课题。只有完成了这个课题,我们的科技事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要用市场经济手段来引导理科状元理性选择报考专业
    吴大观教授在高中阶段,其数理化成绩不仅是班级而且一直是全年级第一,他考大学的成绩也是出类拔萃,他作为那个时代的“理科状元”(注:民国时期是各高校自主招生,没有统考产生的“理科状元”),自然可以有多个选择。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吴大观当初选专业是也像我们现在很多理科状元那样,去学金融,毕业后去银行当高管,到证券、期货去业玩钱,他自然可以很快发财致富,但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将缺少一位栋梁之才,其损失不言而喻。说得难听点,就是把这样宝贵、稀缺的理科天才挥霍浪费了。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像吴大观这样超高超智商的理科天才毕竟是极少的,虽人数极少,但他们的专业或者职业却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全国省级和地市一级理科状元也就几百人,是典型的稀缺人才,也可以说是我们挥霍不起,浪费不起的稀缺人才。从培养未来顶尖技术人才的角度讲,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对理科状元专业选择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应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
    美国高校有两种专业学费很高且很难获得奖学金,一是法律,而是MBA(工商管理硕士),因为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将来都是高薪阶层。学生大都借钱读书,美国人很习惯地称它为教育风险投资。
    在美国,法律和MBA两个专业虽然很热,但美国人不会一窝蜂地去报考这两个专业,因为这两个专业收费太高,难以得到奖学金,得借钱读书。美国人的高明之处是用市场经济办法来限制法律和MBA这两个热门专业过度膨胀。你要度这两个高回报的热门文科专业,你就必须完全承担高额教育风险投资,享受不到低学费或奖学金之类的教育福利。
    美国人的做法对我们很有借鉴价值,要抑制财经类专业报考热,必须用市场经济办法,比如凡报考国家急需传统工业专业的理科状元专业应一律不收学费,免费就读,而且发给较高的奖学金或助学金,引导其报考。而对于扩招过热、报考过热的财经类专业,应一律按教育的实际培养成本实行高收费政策,且不得享受国家助学金、奖学金之类的“免费教育午餐”,以从经济上遏制其过热的报考势头,你要享受免学费或低学费、奖学金等“免费教育午餐”就必须去报考国家急需的航空发动机、钢铁、机械传统工科专业。唯有此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理科状元逃离(传统)工科的趋势,为传统工业行业培养出更多的、像吴大观这样的大师级顶级技术人才,我国传统工业行业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http://www.fyjs.cn/bbs/htm_data/27/1011/289839.html
80年代停滞了一会,没有项目带动而已,再无其他
比尔·盖茨也好,巴菲特也好,都不是高考状元。
这是篇垃圾文章。
嗯,科技领域的人海战术的确不可取

这篇文章很多 观点还是值得一看的。

文章还 提到对于冷门专业要采取的一些措施也还比较有意义!
还是没有说到点子上。

我看了半天,写这个的人就是想要更多的国家扶持,用全国的力量搞发动机。

国内的国防企业连现代企业的基本结构都没有形成。怎么行呢?
各理工科985高校的机械学院或者航天学院的分数可都是相当之高的。。。

能进哈工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在我省需要650分左右才行,这比清华的录取分数线也就是低了那么个十来分。比工大的提档线更是高出将近六十分。
因为专家都不会忽悠,会忽悠的都只是曾经的专家
这个办法好!加学费!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从头到尾都在说状元,难不成那些院士都是状元不成?说到底这东西不是一两天能搞出来的,也不是几个院士就能搞好的,之所以难是它涉及的领域的基础普遍很差,不仅是钱的问题。
四系表示压力很大。话说系某院士同志正在负责一个大项目,银子花花的。
fighter1989 发表于 2010-11-20 00:57
焊接那边实力自不必说,分数线在我省却很低。。。

這篇談論中国航空發動机發展文章, 原本很有啟發性, 使同胞思考中国航空工業人才不足問題, 但是又特別加插對 ...
gewaaa5648 发表于 2010-11-20 01:35


楼上的楼上用繁体字,是宝岛同胞还是港澳同胞吧?

经费和人员投入肯定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科学规律的认知,按科学规律办事,以及如何用先进的管理办法,优化资源的问题。但是,航空发动机在很多国家,都有明显的政府/军方行为在里边,这一点,比较适合国家主导的计划经济模式,举国体制办大事这种做法(前苏联在航空/航天的成就是个借鉴)。长远的规划,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国防/民用相结合,企业化运营和管理,引入社会和民间资本,引入竞争机制等等方面应该说处理得不好才有现在的结果。不单单是经费和人员的问题。

好在,现在高层都很重视,因此也可以期望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的航空工业会挤入世界前列。
這篇談論中国航空發動机發展文章, 原本很有啟發性, 使同胞思考中国航空工業人才不足問題, 但是又特別加插對 ...
gewaaa5648 发表于 2010-11-20 01:35


楼上的楼上用繁体字,是宝岛同胞还是港澳同胞吧?

经费和人员投入肯定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科学规律的认知,按科学规律办事,以及如何用先进的管理办法,优化资源的问题。但是,航空发动机在很多国家,都有明显的政府/军方行为在里边,这一点,比较适合国家主导的计划经济模式,举国体制办大事这种做法(前苏联在航空/航天的成就是个借鉴)。长远的规划,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国防/民用相结合,企业化运营和管理,引入社会和民间资本,引入竞争机制等等方面应该说处理得不好才有现在的结果。不单单是经费和人员的问题。

好在,现在高层都很重视,因此也可以期望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的航空工业会挤入世界前列。


这说明了什么? 不就是钱的问题么?
搞经济搞管理,将来不就有钱么
那同样,搞工程如果有搞管理那样的经济收入,不就解决问题了么
每月2W工资够不够,不够就3W,4W
搞的好的,做到院士的  每月100W,够不够?
国防大事还有吝啬钱的?

这说明了什么? 不就是钱的问题么?
搞经济搞管理,将来不就有钱么
那同样,搞工程如果有搞管理那样的经济收入,不就解决问题了么
每月2W工资够不够,不够就3W,4W
搞的好的,做到院士的  每月100W,够不够?
国防大事还有吝啬钱的?


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个人价值回报, 工作的待遇问题。资本增值的速度大小决定社会资源(包括生产资料和人才)的配置,现在搞金融行业的,用钱生钱,增值速度最快,自然比做实业的更吸引人才,全世界都一样。在金融业已经发展到今天的程度的前提下,这个趋势就必将持续下去。

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很多理科状元都学了物理,因为那时的青年很有理想,自然科学很热门。但后来就算拿到博士的大都改行了,比如张朝阳,也没出多少杰出人才。美国也一样,很多哈佛耶鲁的优秀学生都去了华尔街, 而不是投身科学。虽然老美搞航空航天的毕业生大多也挺平庸,但至少有一批热爱此行业的优秀人才在挑大梁。而且在美国,这个行业的待遇绝对不会受其他高薪行业的歧视和偏见。

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个人价值回报, 工作的待遇问题。资本增值的速度大小决定社会资源(包括生产资料和人才)的配置,现在搞金融行业的,用钱生钱,增值速度最快,自然比做实业的更吸引人才,全世界都一样。在金融业已经发展到今天的程度的前提下,这个趋势就必将持续下去。

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很多理科状元都学了物理,因为那时的青年很有理想,自然科学很热门。但后来就算拿到博士的大都改行了,比如张朝阳,也没出多少杰出人才。美国也一样,很多哈佛耶鲁的优秀学生都去了华尔街, 而不是投身科学。虽然老美搞航空航天的毕业生大多也挺平庸,但至少有一批热爱此行业的优秀人才在挑大梁。而且在美国,这个行业的待遇绝对不会受其他高薪行业的歧视和偏见。
现在大学学物理就业太难了
谁是人才?
航天科技的人都是40岁左右担大梁。
说明有人才(后续有人)。上70岁的老头能有什么创造力?
大家有空去看看贝斯的引进。
国家花了多少钱,结果用拉30年时间,得了什么?
86年就立项,仿制了多少年?不行就滚蛋,没道理让这样的垃圾领导呆在那里。
没有无能的手下,只有无能的领导。
文章的出发点是切中要害的,但是在论述的过程中太多篇幅着眼于理科状元,画蛇添足反而分散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这篇文章还是较多可取之处的,比如,对现在机械、材料等基础行业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对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得比较准确,提出了应对方法,比如通过市场调节和教育政策倾斜等手段,从内在和外在两个角度使更多的年轻人才投身到以航空发动机为代表的关键行业中去。

文章作者提出的应对方法是否有效呢,首先,以航空发动机为例,它的研发过程普遍较长,对社会和经济领域产生的影响力和效益大部分是隐性的,研制过程中发展出来的衍生技术产生的拉动作用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而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金融领域,其产生的作用是显性的,人们往往更容易直接感受到,再加上一些短期投机行为能够带来巨大的回报,所以更容易产生更强的吸引力,这就产生了文中“高考状元扎堆聚集北大光华、清华经济管理”的现象。

要改变这一现象,一方面要靠市场方式,在发展过程中产生RR、通用动力、普惠这样的管理机制完善、研发实力雄厚、人才汇聚力强、投资回报率高的一流企业,在行业内形成辐射效应,引领整个行业的规范发展,不断前进,如果要举例,这种效应有点类似于华为、中兴在通讯产业中产生的作用。

另一方面,文中提到了通过教育收费的差异化来吸引人才,让某些专业的学生免费就读,其实国内已经有类似尝试了,比如2007年开始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就是典型做法,这种方式是否可行、效果有多大还需要时间来进一步检验,如果经证明切实可行,借鉴到机械、材料、钢铁、冶金等专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个问题是国之大计,值得教育部门好好思考。但反过来做为一个家长,一个考生,在目前的这种唯金融是瞻的形式下,怎么选择?美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就是很多状元报了这些基础专业,到了单位也同样面临买房孩子上学的经济压力。这是个大问题,不是一个环节进步了就能改变现状的。教育要和产业紧密相连,基础制造产业关乎国家的强盛,谁来平衡这些问题?政府真有太多的事要做啊!!!
缺乏人才只是表象,咱们十几亿人,最不缺的就是人才。
forumdiver 发表于 2010-11-20 04:25

咱们有的是人,并不一定就是人才!
家长们怕呀,谁敢打包票说自己孩子以后就是大师?就能成为大师?

进研究机构,形势不好的时候很憋屈.进企业有个什么政策,说下岗就下岗.

倒不如去当公务员,安安稳稳的,有本事也能上去.

高考志愿基本都是家长拿主意,先把这个顾虑打消再说.

咱们有的是人,并不一定就是人才!
pxjdream 发表于 2010-11-20 04:30

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个人就是人才。
想靠个把所谓的天才用他们个人的才华来引领中国的科技发展,这种想法是十分幼稚的。
相比起人才短缺,中国最大的短板还是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择上。
中国足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难道十几亿人找不出十几个会踢球的人才?如果真是这样,中国人可以被开除出地球球籍了。
咱们有的是人,并不一定就是人才!
pxjdream 发表于 2010-11-20 04:30

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个人就是人才。
想靠个把所谓的天才用他们个人的才华来引领中国的科技发展,这种想法是十分幼稚的。
相比起人才短缺,中国最大的短板还是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择上。
中国足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难道十几亿人找不出十几个会踢球的人才?如果真是这样,中国人可以被开除出地球球籍了。


“难道十几亿人找不出十几个会踢球的人才”

嗯,别说,中国还真就没有!

人才和潜在的人才是有区别的。你可以说我们人多,有可能培养出人才。

但是你不能说,我们现在就已经有很多人才了。事实是我们有的是废材,不是人才。

你说的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择是对的,这方面做不好,就不可能出人才。而问题就是我们现在这方面做得不好,所以人才缺乏。或者说现在的环境制约了人才的产生。

“难道十几亿人找不出十几个会踢球的人才”

嗯,别说,中国还真就没有!

人才和潜在的人才是有区别的。你可以说我们人多,有可能培养出人才。

但是你不能说,我们现在就已经有很多人才了。事实是我们有的是废材,不是人才。

你说的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择是对的,这方面做不好,就不可能出人才。而问题就是我们现在这方面做得不好,所以人才缺乏。或者说现在的环境制约了人才的产生。
有些东西是不可能跨域的,技术有严谨的延承性,毕竟我们是从零开始,积累需要时间,优秀的人才可以缩短这个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必须经历,尽管比较痛苦。
都没说到电子上,最严重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没有国外几十年的时间慢慢的培养企业

RR,GE都是市场竞争中闯出来的,50年前,英国的发动机厂也有好几个,但是慢慢

的通过竞争合并成了一家。但是即便如此还面对美国GE,PW的竞争。

而中国的发动机工厂连起码的现代企业制度都没有建立,我们只看见英国

美国只有一个发动机企业所以就想当然的以为中国只需要一个航空企业,下面有机个研究所

有机个工厂,组成个大集团就可以和外国叫板。


中国不可能走出自己的道路,高科技没有中国特色,只能走美国,西方的道路。

开放竞争,有计划的搞退出机制。某些工厂该倒闭的就要倒闭
国家资本主义搞搞铁路,基础设施还行。

高科技对基础设施依赖不大,对人口数量依赖也不大

LZ那种靠国家扶持的想法最终的结果就是造出一堆TU154.
MARX 发表于 2010-11-20 01:56

你砸5000亿美元给猴子国, 他也做不出太行!!!
再好的人才在扯皮中也会磨掉
这篇文章立意很好,评论也很中肯,对于落后的事实说的很理性,可以说语重心长。可就是有人连这么温和的批评都受不了,觉得又打击他们了,又不高兴了,还是喜欢沉迷在幻想,丝带,WS15上,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什么MD,倭人,阿三,而是自己日复一日的原地徘徊,
有些说的不错。不过管理体制也是一个方面,就左冷禅当家,呵呵
经历12+小时 * 7天 的语数外理化政苦读出来的标准答案考试型“状元”居然可能成为超一流的专业带头人?
夹带私货的文章.........无视之
很肤浅的文章

1. 航发的落后,既有几十年的不重视,也有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说句不中听的,困难时期都能搞出两弹一星,难度绝对比现在搞航发大。把主因归结到缺乏院士缺乏总师,真TMD的好笑。
2. 高考状元=未来顶尖工程技术人才=院士。更搞笑。恰恰是这种之重视状元的做法,造就了一大批的高分低能。
3. 国家重视投钱就能大批量产出顶尖工程技术人才?现在各大重点院校的钱可真不少了。又出了多少真正的学术大拿?各个科研院所的银子更多,效率和效果又如何?
算了,少说两句
也别提什么人才,人才源自大学,美国多少所大学,中国多少所大学,美国是什么教育理念,中国是什么教育理念,大家心里也都有个数吧。等什么时候国内也出现麻省理工、加州理工、斯坦福、伯克利、哈佛、密歇根这种大学了,中国一切科技领域都有希望。。。
需要领头人
回复 9# yankee


    是啊,我报NUAA的时候,第一专业志愿填的是飞动,唉,估计也是分数不够吧,而且还勾选了服从分配,最后悲剧的进入了自己填在最后一位的专业。。。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