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导气活塞式结构的原理与实现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06:01


丑话说在前头:
    俺是业余军迷,喜欢分析轻武器结构和原理,但长期徘徊在菜鸟阶段而苦于无法迈过第一个门槛。近年来接触到D总的《枪炮世界》之后才略有长进。
    俺对枪械的导气活塞式结构比较感兴趣,因为其与机电技术比较接近。经过学习、对比和分析之后,偶有所得。俺进阶后逐渐也积累下来一些相对说得过去的观点,于是想写下来备忘或者共享。毕竟现在没有当初钻研学习的激情和兴趣了,脑筋也不太好用了。老菜鸟的经验也许能对新人能有所帮助。  
    其中有很多观点来自网络资料、杂志和网友交流,正确性较有保障;部分观点是我个人总结的,正确性未经验证。新人们要注意辨别,别被俺给误导了。

    本文所涉及枪械的详细资料,请参见《枪炮世界》。
    2010.07.25P2

1、导气活塞式原理的类型:
    导气活塞式自动武器的结构类型一般有三种:长行程导气活塞式、短行程导气活塞式和吹气式/直接导气式。前两者的汽缸位于机头前方、导气孔附近;而后者的汽缸位于机头后方,远离导气孔。(吹气式也可以被视为导气活塞式结构的一种变种)
    长行程导气活塞式常见于苏式自动步枪,例如AKM和AK74,通常精度表现较差,可靠性好(当然也有SG55x枪族这样的高精度异类)。短行程导气活塞式常见于欧美的自动步枪,例如SCAR、G36、和HK416,精度表现较好,可靠性良好。吹气式主要应用于美式M16/M4枪族,精度表现最好,但容易因导气管积碳而严重影响系统可靠性。
    其中,HK416改装自M16/M4,基本结构相同,大部分零部件通用或者相近,而导气原理不同。在同等枪管长度和等级下,HK416的射击精度就是赶不上M16/M4,只能以高可靠性和导气系统免维护为卖点。
    当然,枪械精度表现的好坏(单发精度和连发精度),不仅仅与导气活塞原理密切相关,还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加工精度、生产工艺、膛线数量、枪管厚度、枪管材料、导气孔设计、汽缸设计、活塞设计、弹药性能、汽缸轴线高度、导气量大小、闭锁结构设计、开锁曲线设计等等。本人只能在设定相同技术平台上,单独对比某项特性以辨析其优劣。

2、不同导气活塞式原理对射击精度的影响
    导气活塞式原理的三种实现方式,对射击精度的影响很可能主要是通过导气驱动活塞瞬间对枪管施加的扰动力距(反作用力*汽缸轴线与枪管轴线之间的距离)来作用的。
    当导出的高压燃气驱动活塞时,汽缸底部将会受到一个反作用力。其将通过将汽缸体固定在枪管上的导气箍直接传递给枪管,产生一个使枪管发生向下弯曲的扭矩。这将造成枪管的非自然振动,而此时子弹并未出膛,因此会对射击精度造成消极影响。 长行程导气活塞式的汽缸轴线距离枪管轴线较远(例如:AK),因此产生的扰动力矩较大;短行程导气活塞式的汽缸轴线距离枪管轴线较近(例如:81式和95式),因此产生的扰动力矩较小,因而其对射击精度的消极影响也较小。

    吹气式/直接导气式的汽缸位于机头后方,其轴线与枪管轴线重合。所以,导出燃气驱动活塞时对枪管作用的反作用力作用在枪管尾部,而且因为没有偏心距而无法产生扰动力矩,因而其对射击精度的消极影响也最小。
    吹气式作用在枪管上的扰动力距其实也是存在的。它是由导气管内腔的前端面在高压燃气的作用下产生的。由于其力量小而且偏心量极低,所以其消极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由于吹气式相对手拉机(非自动原理)增加了导气和驱动活塞-枪机框开锁的环节,影响了子弹出膛前系统的稳定性,所以其精度再高也赶不上手拉机。
   

3、长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与短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的适用范围
    在长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中,活塞和挺杆随枪机往返运动,导致枪机的后座质量较大、重心偏移量较大和携带动能较多,枪机后座到位时需要缓冲/消耗的动能也较多,造成后坐力偏大和质心稳定性略低。所以长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常用于可靠性要求较高的自动步枪或者对枪机后座动能需求量较大的弹链式机枪。
    在短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中,活塞和挺杆不随枪机往返运动,枪机的后座质量和携带动能较少。由枪机后座造成的后坐力也较小,更加容易控制和处理。所以短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常用于普通自动步枪和弹匣/弹鼓供弹的简易款轻机枪,似乎并未被用于弹链式机枪。不考虑更换枪管的自动枪械由于枪管固定结构更加紧凑,往往在降低汽缸轴线高度方面要比可以更换枪管的自动枪械更有优势。
    在一些短行程导气活塞式的自动枪械上(Ultimax 100轻机枪和SCAR自动步枪),使用了轻量化的活塞与挺杆系统,其质量相对枪机而言非常轻。这样一来,枪机后座质量的下降幅度很少,与长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的枪机后座质量相差不大。这有助于提高总体后座能量的利用率,对提高可靠性有利。轻量化的活塞与挺杆系统的出现,使得动力偶和枪管扰动力矩较低的短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应用于弹链式机枪的可行性大增。

4、导气孔的方向
    AK系列的导气孔是向后倾斜的,保证其不可调节的导气系统结构非常紧凑;而欧美自动步枪大多是垂直导气孔。前者从枪管上切削下来的金属量较多,导气孔在枪管内腔上投影面积也较大,因此其对枪管强度和膛线的破坏程度略大。后者不但对枪管和膛线的破坏少,而且与燃气量调整/气孔切换装置相配合的效果更好。

5、导气量大小对导气作用瞬间扰动的影响
    在同等结构条件下,导气量越大,导气系统对枪管的扰动就越剧烈,对射击精度的消极影响也就越大。除了AK系列之外,其他导气活塞式(长行程和短行程)自动武器普遍采用气体调节装置,避免过度导气。
    为了追求简单、可靠和廉价,AK系列只使用大气孔而没有设置导气量调节装置,在绝大多数工况下均为过量导气。这不但造成粗暴导气和开锁,也造成枪机后座到位时剧烈撞击匣尾,对AK系列的射击精度和使用寿命产生了严重损失。
    以使用相同弹药和结构性能比较相近的AK47、AkM和81式为例,来说明AK导气过量的程度:AK47(56冲)的导气孔直径为4.5mm。据说AKM的导气孔直径只有4mm。而81式步枪的小气孔(缺省使用)直径仅为2.1mm,就能完成正常射击过程。81式步枪的枪机也对匣尾有撞击,但撞击力度要大大低于AK。
    以上三者导气孔的面积之比为: 1:0.79:0.217,导气能量相差甚远,汽缸对枪管的扰动力度自然也就大不相同。

6、汽缸结构设计
    导气活塞式结构一般采用汽缸固定而活塞运动的模式,也有少数步枪采用相反的模式(ROBINSON XCR)。
    除了AK系列将燃气通过向后倾斜的导气孔直接喷射到活塞前端面上,然后再反弹并扩散到活塞前方的缓冲腔内之外,其他非AK系的自动步枪(国产枪:81式、95式)大多利用过渡腔缓冲并偏转燃气喷射角度。后者的原理类似于美制自动榴弹发射器弹药的高低压发射原理,可以有效抑制导气初期高压燃气对活塞端面冲击的峰值,使得高压燃气驱动活塞的过程更加平稳和柔和。这对降低对导气系统对枪管扰动力矩的峰值、提高射击精度和机件寿命有所帮助。
    G36的汽缸-活塞设计比较特别,其活塞前端增加了一个导向圆锥+小圆柱活塞。导出燃气被喷射在小圆柱活塞表面以及小圆柱活塞与主活塞之间的过渡锥面上,进而扩散到活塞前端面与汽缸之间的过渡腔内,其高压峰值被阻滞和分散。G36的汽缸-活塞设计远不如SVD那样简洁和廉价,虽然二者的设计效果基本相同。

7、可调气孔直径式气体调节装置(静态气体调节装置)
    导气活塞式结构的气体调节装置一般采用切换与枪管导气孔相配合的、大小不同的汽缸导气孔直径来实现。这种方案的弊病在于正常状态下的汽缸导气孔直径(小气孔)要小于枪管导气孔直径,容易在倒阶梯孔的肩部积碳。
    如果枪弹所用的发射药燃速低而导致燃烧不完全的话,就会比较容易积碳(例如81式和95式)。当积碳严重时,导气通道的有效截面积明显下降,就会导致导气能量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系统的可靠性。使用NATO弹药的、可调气孔的自动枪械受到这个问题影响的程度要轻得多。

8、动态气体调节装置
    所谓动态气体调节装置是指在活塞向后运动过程中生效的气体调节装置,主要有三种方式:活塞短暂切断导气通道式(SG55x,活塞打孔作为导气通道的一部分)、汽缸前端延迟排气式(G36,异型活塞)和汽缸侧面延迟排气式(SVD)。它们可以与可调气孔直径式气体调节装置(静态)相配合,更加精确地调节作用到活塞上的导气能量。其中第三种方式只要增加一个汽缸外套筒,就可以直接作为两级气体调节装置使用(无关闭导气孔的档位)。
    由于活塞短暂切断导气通道的结构要在活塞上做文章,所以一般只能用于活塞不能自由旋转的长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

9、SG55x与卸载式汽缸
    SG55x枪族虽然也是与AK类似的长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却是高精度自动步枪的代表作之一。与AK系列相比,SG55x枪族有以下特点:采用卸载式汽缸、枪管强度高、枪管加工精度高、有导气调节装置、枪机导引好和闭锁结构更合理等等。
    所谓卸载式汽缸,是指出燃气驱动活塞时对汽缸底部施加的反作用力并不作用在枪管上,而是通过承载结构传递给机匣,从而基本避免了导气活塞系统工作时对枪管的干扰。
    卸载式汽缸架构也可以用于短行程导气活塞式。它是在不加重枪管的前提下,提高射击精度的有效手段。

10、枪管强度高低对导气作用瞬间扰动的抵抗能力
    在其他结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枪管强度/厚度越高,抵抗导气活塞系统的干扰能力越强。在重型枪管上,卸载式汽缸的优势并不明显。
    AKM和AK74系列的枪管较为廉价,枪管厚度和强度较低,正好是卸载式汽缸的最佳使用对象。但是AK的结构设计可谓“五毒俱全”,想要明显提高其射击精度并不容易。相对而言,枪管较薄而汽缸轴线略高的SVD和山寨版SVD也许是卸载式汽缸比较容易出效果的应用对象。
   


    俺是业余军迷,想写有带点专业性的东西非常困难。水平难以保障,还要尽力考证有无低级错误。
    还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吧,抛砖引玉而已。也许以后有兴趣再继续写下去把。

丑话说在前头:
    俺是业余军迷,喜欢分析轻武器结构和原理,但长期徘徊在菜鸟阶段而苦于无法迈过第一个门槛。近年来接触到D总的《枪炮世界》之后才略有长进。
    俺对枪械的导气活塞式结构比较感兴趣,因为其与机电技术比较接近。经过学习、对比和分析之后,偶有所得。俺进阶后逐渐也积累下来一些相对说得过去的观点,于是想写下来备忘或者共享。毕竟现在没有当初钻研学习的激情和兴趣了,脑筋也不太好用了。老菜鸟的经验也许能对新人能有所帮助。  
    其中有很多观点来自网络资料、杂志和网友交流,正确性较有保障;部分观点是我个人总结的,正确性未经验证。新人们要注意辨别,别被俺给误导了。

    本文所涉及枪械的详细资料,请参见《枪炮世界》。
    2010.07.25P2

1、导气活塞式原理的类型:
    导气活塞式自动武器的结构类型一般有三种:长行程导气活塞式、短行程导气活塞式和吹气式/直接导气式。前两者的汽缸位于机头前方、导气孔附近;而后者的汽缸位于机头后方,远离导气孔。(吹气式也可以被视为导气活塞式结构的一种变种)
    长行程导气活塞式常见于苏式自动步枪,例如AKM和AK74,通常精度表现较差,可靠性好(当然也有SG55x枪族这样的高精度异类)。短行程导气活塞式常见于欧美的自动步枪,例如SCAR、G36、和HK416,精度表现较好,可靠性良好。吹气式主要应用于美式M16/M4枪族,精度表现最好,但容易因导气管积碳而严重影响系统可靠性。
    其中,HK416改装自M16/M4,基本结构相同,大部分零部件通用或者相近,而导气原理不同。在同等枪管长度和等级下,HK416的射击精度就是赶不上M16/M4,只能以高可靠性和导气系统免维护为卖点。
    当然,枪械精度表现的好坏(单发精度和连发精度),不仅仅与导气活塞原理密切相关,还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加工精度、生产工艺、膛线数量、枪管厚度、枪管材料、导气孔设计、汽缸设计、活塞设计、弹药性能、汽缸轴线高度、导气量大小、闭锁结构设计、开锁曲线设计等等。本人只能在设定相同技术平台上,单独对比某项特性以辨析其优劣。

2、不同导气活塞式原理对射击精度的影响
    导气活塞式原理的三种实现方式,对射击精度的影响很可能主要是通过导气驱动活塞瞬间对枪管施加的扰动力距(反作用力*汽缸轴线与枪管轴线之间的距离)来作用的。
    当导出的高压燃气驱动活塞时,汽缸底部将会受到一个反作用力。其将通过将汽缸体固定在枪管上的导气箍直接传递给枪管,产生一个使枪管发生向下弯曲的扭矩。这将造成枪管的非自然振动,而此时子弹并未出膛,因此会对射击精度造成消极影响。 长行程导气活塞式的汽缸轴线距离枪管轴线较远(例如:AK),因此产生的扰动力矩较大;短行程导气活塞式的汽缸轴线距离枪管轴线较近(例如:81式和95式),因此产生的扰动力矩较小,因而其对射击精度的消极影响也较小。

    吹气式/直接导气式的汽缸位于机头后方,其轴线与枪管轴线重合。所以,导出燃气驱动活塞时对枪管作用的反作用力作用在枪管尾部,而且因为没有偏心距而无法产生扰动力矩,因而其对射击精度的消极影响也最小。
    吹气式作用在枪管上的扰动力距其实也是存在的。它是由导气管内腔的前端面在高压燃气的作用下产生的。由于其力量小而且偏心量极低,所以其消极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由于吹气式相对手拉机(非自动原理)增加了导气和驱动活塞-枪机框开锁的环节,影响了子弹出膛前系统的稳定性,所以其精度再高也赶不上手拉机。
   

3、长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与短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的适用范围
    在长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中,活塞和挺杆随枪机往返运动,导致枪机的后座质量较大、重心偏移量较大和携带动能较多,枪机后座到位时需要缓冲/消耗的动能也较多,造成后坐力偏大和质心稳定性略低。所以长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常用于可靠性要求较高的自动步枪或者对枪机后座动能需求量较大的弹链式机枪。
    在短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中,活塞和挺杆不随枪机往返运动,枪机的后座质量和携带动能较少。由枪机后座造成的后坐力也较小,更加容易控制和处理。所以短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常用于普通自动步枪和弹匣/弹鼓供弹的简易款轻机枪,似乎并未被用于弹链式机枪。不考虑更换枪管的自动枪械由于枪管固定结构更加紧凑,往往在降低汽缸轴线高度方面要比可以更换枪管的自动枪械更有优势。
    在一些短行程导气活塞式的自动枪械上(Ultimax 100轻机枪和SCAR自动步枪),使用了轻量化的活塞与挺杆系统,其质量相对枪机而言非常轻。这样一来,枪机后座质量的下降幅度很少,与长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的枪机后座质量相差不大。这有助于提高总体后座能量的利用率,对提高可靠性有利。轻量化的活塞与挺杆系统的出现,使得动力偶和枪管扰动力矩较低的短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应用于弹链式机枪的可行性大增。

4、导气孔的方向
    AK系列的导气孔是向后倾斜的,保证其不可调节的导气系统结构非常紧凑;而欧美自动步枪大多是垂直导气孔。前者从枪管上切削下来的金属量较多,导气孔在枪管内腔上投影面积也较大,因此其对枪管强度和膛线的破坏程度略大。后者不但对枪管和膛线的破坏少,而且与燃气量调整/气孔切换装置相配合的效果更好。

5、导气量大小对导气作用瞬间扰动的影响
    在同等结构条件下,导气量越大,导气系统对枪管的扰动就越剧烈,对射击精度的消极影响也就越大。除了AK系列之外,其他导气活塞式(长行程和短行程)自动武器普遍采用气体调节装置,避免过度导气。
    为了追求简单、可靠和廉价,AK系列只使用大气孔而没有设置导气量调节装置,在绝大多数工况下均为过量导气。这不但造成粗暴导气和开锁,也造成枪机后座到位时剧烈撞击匣尾,对AK系列的射击精度和使用寿命产生了严重损失。
    以使用相同弹药和结构性能比较相近的AK47、AkM和81式为例,来说明AK导气过量的程度:AK47(56冲)的导气孔直径为4.5mm。据说AKM的导气孔直径只有4mm。而81式步枪的小气孔(缺省使用)直径仅为2.1mm,就能完成正常射击过程。81式步枪的枪机也对匣尾有撞击,但撞击力度要大大低于AK。
    以上三者导气孔的面积之比为: 1:0.79:0.217,导气能量相差甚远,汽缸对枪管的扰动力度自然也就大不相同。

6、汽缸结构设计
    导气活塞式结构一般采用汽缸固定而活塞运动的模式,也有少数步枪采用相反的模式(ROBINSON XCR)。
    除了AK系列将燃气通过向后倾斜的导气孔直接喷射到活塞前端面上,然后再反弹并扩散到活塞前方的缓冲腔内之外,其他非AK系的自动步枪(国产枪:81式、95式)大多利用过渡腔缓冲并偏转燃气喷射角度。后者的原理类似于美制自动榴弹发射器弹药的高低压发射原理,可以有效抑制导气初期高压燃气对活塞端面冲击的峰值,使得高压燃气驱动活塞的过程更加平稳和柔和。这对降低对导气系统对枪管扰动力矩的峰值、提高射击精度和机件寿命有所帮助。
    G36的汽缸-活塞设计比较特别,其活塞前端增加了一个导向圆锥+小圆柱活塞。导出燃气被喷射在小圆柱活塞表面以及小圆柱活塞与主活塞之间的过渡锥面上,进而扩散到活塞前端面与汽缸之间的过渡腔内,其高压峰值被阻滞和分散。G36的汽缸-活塞设计远不如SVD那样简洁和廉价,虽然二者的设计效果基本相同。

7、可调气孔直径式气体调节装置(静态气体调节装置)
    导气活塞式结构的气体调节装置一般采用切换与枪管导气孔相配合的、大小不同的汽缸导气孔直径来实现。这种方案的弊病在于正常状态下的汽缸导气孔直径(小气孔)要小于枪管导气孔直径,容易在倒阶梯孔的肩部积碳。
    如果枪弹所用的发射药燃速低而导致燃烧不完全的话,就会比较容易积碳(例如81式和95式)。当积碳严重时,导气通道的有效截面积明显下降,就会导致导气能量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系统的可靠性。使用NATO弹药的、可调气孔的自动枪械受到这个问题影响的程度要轻得多。

8、动态气体调节装置
    所谓动态气体调节装置是指在活塞向后运动过程中生效的气体调节装置,主要有三种方式:活塞短暂切断导气通道式(SG55x,活塞打孔作为导气通道的一部分)、汽缸前端延迟排气式(G36,异型活塞)和汽缸侧面延迟排气式(SVD)。它们可以与可调气孔直径式气体调节装置(静态)相配合,更加精确地调节作用到活塞上的导气能量。其中第三种方式只要增加一个汽缸外套筒,就可以直接作为两级气体调节装置使用(无关闭导气孔的档位)。
    由于活塞短暂切断导气通道的结构要在活塞上做文章,所以一般只能用于活塞不能自由旋转的长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

9、SG55x与卸载式汽缸
    SG55x枪族虽然也是与AK类似的长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却是高精度自动步枪的代表作之一。与AK系列相比,SG55x枪族有以下特点:采用卸载式汽缸、枪管强度高、枪管加工精度高、有导气调节装置、枪机导引好和闭锁结构更合理等等。
    所谓卸载式汽缸,是指出燃气驱动活塞时对汽缸底部施加的反作用力并不作用在枪管上,而是通过承载结构传递给机匣,从而基本避免了导气活塞系统工作时对枪管的干扰。
    卸载式汽缸架构也可以用于短行程导气活塞式。它是在不加重枪管的前提下,提高射击精度的有效手段。

10、枪管强度高低对导气作用瞬间扰动的抵抗能力
    在其他结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枪管强度/厚度越高,抵抗导气活塞系统的干扰能力越强。在重型枪管上,卸载式汽缸的优势并不明显。
    AKM和AK74系列的枪管较为廉价,枪管厚度和强度较低,正好是卸载式汽缸的最佳使用对象。但是AK的结构设计可谓“五毒俱全”,想要明显提高其射击精度并不容易。相对而言,枪管较薄而汽缸轴线略高的SVD和山寨版SVD也许是卸载式汽缸比较容易出效果的应用对象。
   


    俺是业余军迷,想写有带点专业性的东西非常困难。水平难以保障,还要尽力考证有无低级错误。
    还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吧,抛砖引玉而已。也许以后有兴趣再继续写下去把。
aff9cfb3.jpg
等你这篇等好几天,
话说PIZZAAA兄确实是个善于思考和总结的人,
SG550的导气结构特点,我也是在你说过之后才注意到的。
膜拜LZ!!!
如果有各种自动武器闭锁力对精度影响的分析就更好了:lol
学习了,不错啊!
顶哟 !话说 我也是在D大枪炮世界的网站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呀!
有大图就好了呢,单单文字的话还是有点不清楚
顶一下楼主,很细心。
楼主能否详细说说卸载式气缸?
仔细看了看SG550的资料,好像它的活塞筒从枪口方向插入导气箍,在导气时,枪管上的导气箍不受力,由固定在机匣上的活塞筒受力,是这样吗?
还有,能分析一下G36的导气系统吗?有文章说它能在枪机开始后座后,切断导气孔,可我怎么看都是从前面排出火药气体,释放压力。


关于长行程活塞和短行程活塞,一直有些疑问。
枪机的总质量应该是经过计算的,在枪机簧的压力下,能够满足后座复进,并留有剩余能量,保证可靠性。
设想有一只枪,其他条件相同,不论采用长行程活塞还是短行程活塞,其总的后座质量应该相同。
而且,枪机的后座距离一样,整枪的重心偏移也是一样的。
短行程活塞系统,在这个总后座质量之外,多了活塞杆和活塞簧的质量,并且活塞杆还有一个后座到位撞击。
如此看,长行程活塞应该更有优势才对。
说长行程系统后座质量大,重心偏移量大都是不对的,短行程系统之所以精度高,是因为这种设计可以减少活塞轴线与枪管轴线之间的距离,减少扰动力矩。
感觉SCAR的设计比较聪明,活塞杆很短,且没有活塞簧,减少无效重量。

关于长行程活塞和短行程活塞,一直有些疑问。
枪机的总质量应该是经过计算的,在枪机簧的压力下,能够满足后座复进,并留有剩余能量,保证可靠性。
设想有一只枪,其他条件相同,不论采用长行程活塞还是短行程活塞,其总的后座质量应该相同。
而且,枪机的后座距离一样,整枪的重心偏移也是一样的。
短行程活塞系统,在这个总后座质量之外,多了活塞杆和活塞簧的质量,并且活塞杆还有一个后座到位撞击。
如此看,长行程活塞应该更有优势才对。
说长行程系统后座质量大,重心偏移量大都是不对的,短行程系统之所以精度高,是因为这种设计可以减少活塞轴线与枪管轴线之间的距离,减少扰动力矩。
感觉SCAR的设计比较聪明,活塞杆很短,且没有活塞簧,减少无效重量。
学习了,不错啊!
lz厉害


回复 9# aa123aa

卸载式汽缸就是要把“载”从枪管上“卸”下来,转嫁到机匣上。

G36的导气系统的照片就摆在眼前,要相信自己的判断。某些文章的G36切断导气孔的说法,可能是笔误而已。
由于切断导气孔就得在活塞上做手脚,所以似乎只有长行程导气活塞结构才能实现(活塞不转)。SG55x可以,据说M60也行(无剖面图证实)。

枪机后座质量的大小,主要影响的是连发精度,对单发精度影响不大。

关于长行程和短行程导气活塞系统枪机质量的差别,俺也只是有个大概的感觉和通常的说法而已。
枪机后座动能不仅仅来自活塞推动。枪机在开锁后有个二次加速过程。
短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的活塞和挺杆被活塞复进簧反弹后,也是要向前复进并撞击汽缸的。也许可以降低质心变化和抵消部分后座冲击。
如果其对机匣有向后的、较大撞击的话,则可以分散活塞-枪机系统对机匣的撞击力度,降低枪机后座到位时撞击力度的峰值。

具体分析俺就不做了,毕竟俺只是根据现象揣测本质而已,没有理论依据的。
某些没谱的话还是不说为妙。

谢谢!

回复 9# aa123aa

卸载式汽缸就是要把“载”从枪管上“卸”下来,转嫁到机匣上。

G36的导气系统的照片就摆在眼前,要相信自己的判断。某些文章的G36切断导气孔的说法,可能是笔误而已。
由于切断导气孔就得在活塞上做手脚,所以似乎只有长行程导气活塞结构才能实现(活塞不转)。SG55x可以,据说M60也行(无剖面图证实)。

枪机后座质量的大小,主要影响的是连发精度,对单发精度影响不大。

关于长行程和短行程导气活塞系统枪机质量的差别,俺也只是有个大概的感觉和通常的说法而已。
枪机后座动能不仅仅来自活塞推动。枪机在开锁后有个二次加速过程。
短行程导气活塞式结构的活塞和挺杆被活塞复进簧反弹后,也是要向前复进并撞击汽缸的。也许可以降低质心变化和抵消部分后座冲击。
如果其对机匣有向后的、较大撞击的话,则可以分散活塞-枪机系统对机匣的撞击力度,降低枪机后座到位时撞击力度的峰值。

具体分析俺就不做了,毕竟俺只是根据现象揣测本质而已,没有理论依据的。
某些没谱的话还是不说为妙。

谢谢!
我觉得G36的导气活塞机构在锥形端面和圆柱上恐怕不是分散高压燃气,阻滞倒是有一些。一般来说,从第二段较粗的导气路径那里出来的燃气一旦进入气缸,看结构图的话,基本没有过渡,一下子就猛烈扩散了。
PRSOV 发表于 2010-7-26 23:38

减压。。


回复 13# PRSOV

我觉得是阻滞高压燃气高速流动,干涉燃气扩散过程,削弱高压冲击的峰值。
由于高压高速燃气直接冲击活塞侧面,可能会对活塞施加一个侧向力。德国人是否会利用活塞与气缸之间的摩擦力来迟滞活塞启动呢?

回复 13# PRSOV

我觉得是阻滞高压燃气高速流动,干涉燃气扩散过程,削弱高压冲击的峰值。
由于高压高速燃气直接冲击活塞侧面,可能会对活塞施加一个侧向力。德国人是否会利用活塞与气缸之间的摩擦力来迟滞活塞启动呢?
pizzaaa 发表于 2010-7-27 09:34
我认为这个活塞锥面没有什么动力学意义,是出于强度的考虑,毕竟活塞前面有一小节细圆柱,容易损坏。
高压燃气会瞬间充满气缸,能产生侧向力的时候,活塞不会后座,能后座时,侧向力已经平衡了。
回复 16# aa123aa

那个活塞锥面就是个结构过渡面,没多大意思。
高压燃气扩散过程的具体细节恐怕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分析得清。
推荐.jpg
LZ大作。。

http://war.news.163.com/
G36那个导气机构,如果要想合理扩散高压燃气,恐怕锥型导气孔好点,这个不好办。
实际上燃气进入气缸内就已经是猛烈扩散并降压了,我觉得燃气冲到细圆柱上也不能减少多大压力,只有阻滞作用。那个圆柱主要用途是在活塞运动到某一阶段后用于开启气缸排气孔释压的。而圆锥面,我估计就是承力过渡设计,避免圆柱折断。
回复 19# PRSOV

要说单纯是为了延迟排气的话,SVD的那种简单结构也可以。
德国人设计得那么复杂到底是为什么呢?
回复 20# pizzaaa
这个?SVD的导气我暂时找不到结构图,只知道是气缸侧面排气,这应该与AK47差不多。也许苏俄习惯这种结构了。
G36设计的也不算复杂,至少我觉得如此。如果假设这属于复杂,那么我觉得也很正常,德国佬向来喜欢精细并引以为豪。嘿嘿!
关于卸载气缸概念,说老实话我还没去看SIG550,我现在觉得G36设计的向前的泄气孔,可能也是为了卸载。气缸的全密闭状态很短暂,假设此刻这个过程和产生的力还没有来得及干扰枪管状态,那么随即发生的泄气孔向前排气,就有可能迅速卸载,减少导气对枪管产生的干扰。


我其实也没有找到SVD导气系统的结构图,只是根据分辨率有限的外观照片和使用说明大体分析出来其结构而已。由于该结构比较简单,出根本性原理错误的可能性不大,虽然还有些细节不明确。

SVD的汽缸侧面水平位置有两个左右对称的排气孔。当活塞前端面后退到此处时,两个排气孔就把高压燃气排泄出去,降低驱动导气活塞的燃气压力。
SVD汽缸的外侧面有个套筒结构(气体调节器),上面也有两个与汽缸排气孔对应的排气孔。它们的直径比汽缸排气孔略大。平时调节器设在“1”位置,套筒排气孔与汽缸排气孔同心,保证泄压通道通畅;当调节器设在“2”位置时,套筒排气孔与汽缸排气孔错开,切断泄压通道,不再执行泄压工作。

SVD的气体调节器没有常见可调气孔的结构所具备的“0”位置,即关闭导气孔。
无论SVD的气体调节器打到哪个位置(1或2),导出的燃气量是完全相同的。这一点也与常见的可调气孔结构有所不同。

俺觉得这个结构简单、有效,蛮适合用来改良AK的。

不好意思,俺说了半天,其实都是看着外观照片猜的。
国产85式狙击步枪大量装备,就没有哪位军/警先生肯拍个导气系统的零部件特写吗?

我其实也没有找到SVD导气系统的结构图,只是根据分辨率有限的外观照片和使用说明大体分析出来其结构而已。由于该结构比较简单,出根本性原理错误的可能性不大,虽然还有些细节不明确。

SVD的汽缸侧面水平位置有两个左右对称的排气孔。当活塞前端面后退到此处时,两个排气孔就把高压燃气排泄出去,降低驱动导气活塞的燃气压力。
SVD汽缸的外侧面有个套筒结构(气体调节器),上面也有两个与汽缸排气孔对应的排气孔。它们的直径比汽缸排气孔略大。平时调节器设在“1”位置,套筒排气孔与汽缸排气孔同心,保证泄压通道通畅;当调节器设在“2”位置时,套筒排气孔与汽缸排气孔错开,切断泄压通道,不再执行泄压工作。

SVD的气体调节器没有常见可调气孔的结构所具备的“0”位置,即关闭导气孔。
无论SVD的气体调节器打到哪个位置(1或2),导出的燃气量是完全相同的。这一点也与常见的可调气孔结构有所不同。

俺觉得这个结构简单、有效,蛮适合用来改良AK的。

不好意思,俺说了半天,其实都是看着外观照片猜的。
国产85式狙击步枪大量装备,就没有哪位军/警先生肯拍个导气系统的零部件特写吗?
pizzaaa 发表于 2010-7-27 22:36


    我猜是导气箍在上护木内,侧排不方便,前排最适宜~~~~~~其实也不算太复杂无非那个前端加工起来稍微多费点事


1303172.jpg
SVD图
690711vk0.jpg
1303176.jpg

1303172.jpg
SVD图
690711vk0.jpg
1303176.jpg
好贴~有介绍G-36和我军03式的枪械结构吗

我其实也没有找到SVD导气系统的结构图,只是根据分辨率有限的外观照片和使用说明大体分析出来其结构而已。由 ...
pizzaaa 发表于 2010-7-28 23:05



    SVD的结构其实比AK复杂多了,我感觉SVD的枪机的后座像AR一样,而导气而是像SG550......

   SVD把导气系统和枪机循环给拆成了两个部分.独立运行.互不关联

     他的导气轩有减座簧,枪机有复进簧.

    导气杆后顶枪机,枪机靠惯性后座,活动的只有BOLT CARRYER和枪机,这时候导气杆已经完成后座回位不再参与枪机活动了.因为燃气推动导气杆,但不参与枪机的后座行程,所以燃气的作功量,时间,作用力导向和行程都很短,对枪管的扰动就非常小.

    因为枪机和导杆不一体,后座质量就比AK,G36和SG550等一体式枪机小的多,后座力矩和后座力轴向比较稳定.

    所以精度才很好.......

PS:如果SVD能改成卸载式气缸,估计会更好.... 但我感觉因为枪机是惯性后座,可靠性比一体式枪机要差.口径越小可靠性估计越差.
我其实也没有找到SVD导气系统的结构图,只是根据分辨率有限的外观照片和使用说明大体分析出来其结构而已。由 ...
pizzaaa 发表于 2010-7-28 23:05



    SVD的结构其实比AK复杂多了,我感觉SVD的枪机的后座像AR一样,而导气而是像SG550......

   SVD把导气系统和枪机循环给拆成了两个部分.独立运行.互不关联

     他的导气轩有减座簧,枪机有复进簧.

    导气杆后顶枪机,枪机靠惯性后座,活动的只有BOLT CARRYER和枪机,这时候导气杆已经完成后座回位不再参与枪机活动了.因为燃气推动导气杆,但不参与枪机的后座行程,所以燃气的作功量,时间,作用力导向和行程都很短,对枪管的扰动就非常小.

    因为枪机和导杆不一体,后座质量就比AK,G36和SG550等一体式枪机小的多,后座力矩和后座力轴向比较稳定.

    所以精度才很好.......

PS:如果SVD能改成卸载式气缸,估计会更好.... 但我感觉因为枪机是惯性后座,可靠性比一体式枪机要差.口径越小可靠性估计越差.
回复 24# 我是狙击手

收获好图,解除疑惑。非常感谢!
没想到SVD的缓冲腔居然这么大,而且没用变径汽缸。
纯菜,看起来好专业的贴,怎么没人顶
好文!请问短行程导气活塞式的行程有多短?
回复 30# 发动机爱好者

具体行程与枪型有关,但活塞都不会后退到脱出汽缸的位置。

关于变直径汽缸/高低压驱动原理的说法,参考自内燃机原理。
好文章,学习了!
好文章,学习了!
有没有短行程汽缸的原理图。
回复 34# 扬戈归来
D总的网站:枪炮世界上有,很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