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野战军十二大主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7:57:37
华东野战军十二大主力

  
    首先解释一下本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华东野战军十二大主力”。这是因为华东野战军的主力纵队实事求是的讲就是十二个。过去有些文章动不动就用“华野十大主力”、“华野十大X X”说事,其实这样的提法很不公正,华野明明是十二个主力纵队,为什么非要去掉两个?

  
    另外,过去有些这方面的文章,写的过于粗糙,甚至连首任司令员的名字也搞不清楚,而且搀杂了过多的主观臆断和道听途说;对一些主力纵队的战绩不了解,经常出现重大遗漏和错误。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各部队的历史。最近,在下根据各纵队的简史整理了一番,将华野这十二支雄师劲旅的战斗历程介绍如下(主旨是用各部队的战绩说话,编者不妄加评论),仅供大家茶余饭后闲暇之时读来解闷,当然未必完全客观准确,有谬误和遗漏之处,欢迎指正。
  
    一:第9纵队(首任司令员许世友、1948.7聂凤智继任)
  
    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地区几支武装发展起来的。
  
    1945年10月,胶东军区主力部队奉命进军东北后,留下的第5师第13团和第14团第1营重新组建第5师(辖第13、第14、第15团),1946年6月,警4旅改称第6师,9月,组建警备第3旅。6月至11月间,以上3个师(旅)参加第一次胶东保卫战,给入侵胶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
  
    1947年1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5、第6师、警备第3旅依次改称第25、第26、第27师,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共3.1万余人。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林浩,参谋长聂凤智,政治部主任刘浩天。第9纵队编成后,即率第25、第26师赴鲁中参加莱芜战役,以极小代价歼国民党军第73、第46军近万人。4月,该纵队第26师(附第74团)参加泰(安)蒙(阴)战役,在白马关、九女关地区打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担任正面主攻,是5个主攻纵队之一,与兄弟纵队一起全歼敌整编第74师。1947年7月,参加南麻、临朐战役。9、10月,参加第二次胶东保卫战。11、12月,参加胶(县)高(密)追击战和莱阳保卫战。
  
    1948年春,第9纵队经过“三查三整”新式整军运动,以全新的面貌投入了对敌大反攻。3月,该纵队以“挖心战术”巧取胶济路中段敌重要据点周村,歼国民党军整编第32师1.2万余人。4月,参加潍县战役,在城北担任主攻,其第79团首先打破突破口,对攻克号称“固若金汤”的潍县,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45师等部起了重要作用,华东野战军授予“潍县团”称号。
  
    7月,聂凤智接任9纵司令员。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第9纵队担任东集团主攻,迅速攻占敌重要外围据点茂岭山、砚池山、燕翅山和马家庄等据点。其第73团在城东南突破城垣首先攻入市区,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一团”称号。11月至1949年1月,参加淮海战役,担负在碾庄圩围歼黄百韬兵团、徐州以南阻援和围歼杜聿明集团作战任务。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聂凤智任军长,刘浩天任政治委员,贺敏学任副军长兼参谋长,仲曦东任政治部主任,侯青久任后勤部部长。第25师改称第79师萧镜海任师长,谭佑铭任政治委员;第26师改称第80师,张铚秀任师长,张少虹任政治委员;第27师改称第81师,孙端夫任师长,罗维道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5万余人。4月20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第27军担负鲁港至荻港段主要突击任务。当夜21时许迅速抢占敌人滩头阵地。随之奉命以日克一城的气概沿繁昌、南陵、宣城一线迫击江南逃敌。4月28日凌晨与兄弟部队会师吴兴,共同将国民党军5个多军围歼于郎溪、广德山区。5月,第27军在解放上海作战中,沿嘉兴、嘉善、松江攻进,先后攻占高家湾机场、梵王渡车站、虹桥、徐家汇车站、龙华机场,控制苏州河以南。6月,担任上海市警备任务。1950年1月,第30军第90师调归第27军建制。
  
    1950年10月,第27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1月初,第32军第94师调归第27军建制。其时军长为彭德清,政治委员刘浩天,副军长詹大南,副政委曾如清,参谋长李元,政治部主任张文碧。辖第79、第80、第81、第94师。11月,参加第二次战役。第80、第81两师将美第7师第31团、第32团1个营以及1个炮兵营全歼于新兴里及以南地区,创造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以劣势装备全歼美军一个加强步兵团的范例。第79师在柳潭里地区与美陆战第1师近两个团激战数日,在第94师配合下终将美“王牌”师击溃,并在追击中歼敌一部。
  
    1951年4月,参加第五次战役,担负我东线集团主要突击任务。该军迅速突破美伪军防线,在敌人防御正面打开缺口,并按时完成穿插迂回任务。5月,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于昭阳江以南富坪里、县里地区英勇抗击美伪军多路进攻,有力地掩护了我军主力和伤员物资的转移。1951年7月,接替金城地区防御作战任务。9月起,担负元山沿海二线防御任务。1952年10月奉命归国。
  
    抗美援朝作战中,第27军共歼敌2.1万余人。有2.2万余人立功,涌现出于春田、孙庆云、王元义、刘福海、于宪桂(女)、李耘田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模单位。
  
    -
  
    二:第1纵队(司令员叶飞)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
  
    1945年11月10日,从苏浙皖边北撤的新四军苏浙军区第2、第4纵队和苏中军区教导旅,在江苏省涟水组成新四军第1纵队。叶飞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谭启龙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贺敏学任参谋长。苏浙军区第4纵队编为第1旅,苏中军区教导旅编为第2旅,苏浙军区第2纵队编为第3旅,共2.2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开赴山东作战,属津浦前线指挥部领导,参加津浦路阻击战,在兖州、泰安、大汶口等地,歼灭拒降的日伪军和国民党军各一部。1946年1月7日,改称为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6月,收复泰安、大汶口。7月,和鲁中军区部队一起,在胶济路反击国民党军进攻的作战中,取得文祖战斗的胜利。后奉命移师鲁南、淮北,12月,参加宿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歼灭国民党军第69师。1947年1月,参加鲁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全歼国民党军2个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叶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克希任副司令员,谭启龙任副政治委员,张翼翔任参谋长,汤光恢任政治部主任。第1、第2、第3旅依次改称为第1、第2、第3师,同时辖由中原突围至华东的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1旅改编的独立师,共2.3万余人。2月,在莱芜战役中,协同兄弟部队歼灭国民党军李仙洲集团。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担任右翼穿插分割任务,切断敌整编74师与整编25师之间的联系,为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作出了重要贡献。6月底后,出击鲁南,连克费县、峰县、枣庄,后转战鲁西南。9月下旬,进军豫皖苏边区,攻克尉氏、鄢陵、逍遥镇等城镇。10月,北上定陶地区休整。11月,参加陇海路破击战,破击砀山至黄口段铁路,在肠山城歼国民党军1个旅。12月,挥师西向,解放永城、涡阳、亳县、柘城等地。12月底,独立师改归晋冀鲁豫军区建制。1948年2月,在豫北濮阳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并抽调部分领导干部参加先遣一支队,准备进军江南。6月,参加豫东战役,先担任阻援,后加入突击集团,为全歼国民党军区寿年兵团作出了贡献。9月,参加济南战役,和兄弟部队一起在鲁西南地区担任阻击,严阵以待,保证了济南战役的胜利进行。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先在新沂窑湾全歼国民党军第63军1.3万人,继而参加阻援,保障兄弟部队围歼国民党军黄维兵团,后又参加围歼杜聿明集团的作战。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属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建制。刘飞任军长,陈时夫任政治委员,张翼翔任副军长,汤光恢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廖政国任参谋长。第1师改称第58师,曾如清任师长兼师政治委员;第2师改称第59师,程业棠任师长,张文碧任师政治委员;第3师改称第60师,陈挺任师长,邱相田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3.2万余人。4月,第20军渡江南下,进占丹阳,截断宁沪铁路,后沿金坛、溧阳向广德追歼逃敌,一部参加郎(溪)广(德)围歼战。5月,参加上海战役,攻占平湖、金山卫,从龙华攻人上海市区。尔后,担任上海警卫任务。1950年2月,第30军第89师调归该军建制。解放战争期间,第20军参加大小战役战斗100余次。
  
    1951年11月,第20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在第二次战役中,第20军对长津湖地区之敌实行分割包围,重创美陆军第11师。在第五次战役中,歼灭南朝鲜军第5师和第7师5个营;继而又在华川地区进行防御作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第20军涌现出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卜广德和于潘宫、车树琴(女)、孙振禄、任玉祥等英模个人及“杨根思连”等英模单位。1952年10月,第20军从朝鲜回国。
  
    1955年1月,第20军在华东军区浙东前线指挥部的指挥下,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首次陆海空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该军第60师作为突击登陆部队,在三军协同攻克一江山岛的战斗中,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率先攻占守敌司令部所在的203高地,把鲜红的军旗插上一江山岛主峰。
  
    三:第6纵队(司令员王必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该纵队是由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苏中军区独立旅和新四军第7师第20旅大部合编组成的华中野战军第6师发展而来的。
  
    。
  
    1945年11月,新四军苏浙军区第1纵队奉命从苏浙皖边北撤至江苏省东台县,改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治委员,段焕竞任副司令员,陈铁君任参谋长,刘文学任政治部主任,下辖5个团,共1.1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在邵伯、樊川地区扼守京杭运河,保卫苏皖边区首府淮阴。1946年5月,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与苏中军区独立旅合编,组成华中野战军第6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治委员,下辖第16、第18旅,共1.4万余人。7月至8月,参加苏中战役,在泰兴、如皋、李堡、丁堰、林梓、分界等地,歼灭国民党军1.5万余人。10月,参加涟水保卫战,给进犯的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以重大杀伤,掩护了苏皖解放区后方机关的转移。此时,新四军第7师第20旅大部编入第6师,成立第17旅。12月,参加第二次涟水保卫战。1947年1月上旬,鲁南战役期间,在苏北方向担任阻援。2月上旬,华中野战军第6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治委员,皮定钧任副司令员,陈时夫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所属第16、第17、第18旅依次改称第16、第17、第18师,共3.5万余人。2月,参加莱芜战役,在攻占和扼守吐丝口战斗中,歼灭国民党军2.2万余人。4月,在泰蒙战役中担任阻援。5月上旬,挺进鲁南作战。中旬,回师北上参加孟良岗战役,是5个主攻纵队之一,战斗中抢占垛庄,切断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退路,封闭合围口,为战役全胜做出了贡献。7月,参加南麻、临朐战役。8月进入鲁西南作战。9月初,南渡黄河,参加沙土集战役。月底,和兄弟部队一起越过陇海路,进军豫皖苏边区,横扫民团、土匪等地方武装,攻克亳县、界首、阜阳、新蔡等城。12月,在平汉、陇海路破击战中,于亳县、鹿邑、太康地区担任阻援。1948年2月,攻占兰考县城,全歼国民党军第119旅,后进至濮阳地区进行新式整军运动。6月,参加豫东战役,先在兰考以东阻援,后参加围歼国民党军区寿年兵团。9月,参加济南战役,在鲁南准备阻援。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先后担任围歼黄百韬兵团和南下蚌埠以北阻援作战任务。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属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建制。王必成任军长,廖海光任政治委员,皮定钧任副军民,赵俊任参谋长,蓝荣玉任政治部主任。第16师改称第70师,陈仁洪任师长,谢立全任师政治委员;第17师改称第71师,梁金华任师长,陈伟达任师政治委员;第18师改称第72师,康林任师长,张闯初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3.6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在安徽境内姚沟至北埂段渡过长江,占领顺安、铜陵、大通等地,并在郎(溪)广(德)地区和兄弟部队一起歼灭国民党军5个军。6月,第24军主力北调山东,第70师配合兄弟部队解放青岛,第72师配合兄弟部队攻占长山列岛。第71师南下淮北,归鄂豫皖边区联合剿匪指挥部指挥,进剿大别山地区土匪。
  
    1950年3月,第71师归建。5月,第24军南进浙西、闽北地区,担任修建上饶至福州公路和剿匪任务。1952年7月20日,第71师改编为空军部队。第25军第74师归第24军建制。9月,第24军改归第9兵团指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在战斗中涌现出张桃芳、武在元、王玉生、黄宗德、柴育民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1955年10月回国。
  
    四:第4纵队(司令员陶勇)
  
    该纵队是由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发展而来的。
  
    1944年12月,新四军第1师第3旅,在旅长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的率领下,奉命渡江南下,于1945年1月进至浙江长兴县,整编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3纵队。纵队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阮英平、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彭德清、政治部主任韩念龙。11月,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渡江北上,于苏北淮安地区整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勇、副司令员彭德清、副政治委员伍洪祥、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下辖5个团,共1.2万余人。
  
    整编后,第8纵队在友邻的协同下,首先攻克了日伪军坚固设防的高邮城,俘日军大佐岩奇以下890余人,伪军师长以下3490人。接着挥戈北上,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歼灭了陇海路东段拒降的日伪军,使山东和华中解放区基本上连成一片,为准备迎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大举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在大兵团作战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壮大。1946年5月,第8纵队于苏中如皋地区整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1师,粟裕任师长兼政治委员,陶勇任副师长,王集成任副政治委员,梅嘉生任参谋长,韩念龙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第2、第3旅,共1.6万余人。7至8月,在苏中战役中,参加宣家堡、如(皋)南、丁堰、林样等战斗。10月,参加涟水保卫战。10月底,以第1、第3旅和第7师第20旅各一部及华中军区特务团组建第2旅,列入第1师建制。12月参加盐城保卫战。尔后,第1师北上鲁南,在陈毅等统一指挥下,与兄弟部队密切协同,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26师和第1快速纵队。继而攻克敌人设防坚固的枣庄城,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1师,俘敌中将师长周毓英以下7700余人。1947年1月下旬,第1师于山东临沂县大官庄地区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纵队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王集成,参谋长梅嘉生、政治部主任刘文学。所属第1旅编为第10师,第2旅编为第11师,第3旅编为第12师。共3万余人。
  
    2月下旬,第4纵队北上参加莱芜战役,和兄弟部队一起,歼灭国民党军第2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集团。4月初,南下鲁中地区,经一个多月的机动回旋,与兄弟部队一起将国民党军5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包围于孟良崮地区,担任正面攻击,经3昼夜血战,共毙俘敌6470人。6月底,进至鲁南作战。8月,纵队部率第11、第12师转到鲁西南,编入西线兵团作战。第10师留在沂蒙山区掩护主力转战,10月归建。11月,参加陇海路破击战,12月参加平汉路破击战,在官亭歼灭国民党军骑兵第1旅3700余人。
  
    1948年3月,在河南濮阳地区进行新式整军。6至7月,参加豫东战役,9月参加济南战役。此时,郭化若任纵队政治委员,卢胜任副司令员,韩念龙任政治部主任。11月至1949年1月,参加淮海战役,先后作战40余次,攻克国民党军团以上兵力守备的村落、据点22个。其中俘敌“徐州剿总”副司令官中将杜聿明。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4纵队于山东省峄县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陶勇任军长,卢胜任政治委员,梅嘉生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刘文学任副政治委员,谢云晖任军政治部主任,王秩然任后勤部部长。第10师改称第67师,杜屏任师长,李彬山任师政治委员;第11师改称第68师,张云龙任师长,陈茂辉任师政治委员,第12师改称第69师,谭知耕任师长,伍洪祥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3.5万余人。4月21日,第23军奉命参加渡江战役,突破镇江、江阴之间的国民党军江防,乘胜向纵深穿插,切断了沪宁铁路和宁杭公路,在溧阳、郎溪、广德地区会同兄弟部队截击、歼灭了由南京等地南逃之敌5个军的大部,5月初,和兄弟部队一起解放杭州。随后又进军上海,强渡苏州河,攻占国民党政府造币厂和敌淞沪警备司令部,俘敌1万余人,与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上海市。6月,第23军由上海返回杭州驻防。1950年1月,调归第9兵团建制,陈庆先任军长,符确坚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谭知耕任参谋长。5月,第23军进军浙东,参加舟山群岛战役和浙东剿匪,解放了定海本岛。
  
    1952年7月,第25军第73师调归第23军建制,第68师撤销。1952年9月,第23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在“三八线”附近担任坚守防御作战任务。在战斗中涌现出许家朋、贾云胜、叶树东、穆守营、王文范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朝鲜停战后继续坚守“三八线”中线阵地,并帮助朝鲜人民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区。1958年3月回国。华东野战军十二大主力

  
    首先解释一下本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华东野战军十二大主力”。这是因为华东野战军的主力纵队实事求是的讲就是十二个。过去有些文章动不动就用“华野十大主力”、“华野十大X X”说事,其实这样的提法很不公正,华野明明是十二个主力纵队,为什么非要去掉两个?

  
    另外,过去有些这方面的文章,写的过于粗糙,甚至连首任司令员的名字也搞不清楚,而且搀杂了过多的主观臆断和道听途说;对一些主力纵队的战绩不了解,经常出现重大遗漏和错误。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各部队的历史。最近,在下根据各纵队的简史整理了一番,将华野这十二支雄师劲旅的战斗历程介绍如下(主旨是用各部队的战绩说话,编者不妄加评论),仅供大家茶余饭后闲暇之时读来解闷,当然未必完全客观准确,有谬误和遗漏之处,欢迎指正。
  
    一:第9纵队(首任司令员许世友、1948.7聂凤智继任)
  
    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地区几支武装发展起来的。
  
    1945年10月,胶东军区主力部队奉命进军东北后,留下的第5师第13团和第14团第1营重新组建第5师(辖第13、第14、第15团),1946年6月,警4旅改称第6师,9月,组建警备第3旅。6月至11月间,以上3个师(旅)参加第一次胶东保卫战,给入侵胶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
  
    1947年1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5、第6师、警备第3旅依次改称第25、第26、第27师,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共3.1万余人。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林浩,参谋长聂凤智,政治部主任刘浩天。第9纵队编成后,即率第25、第26师赴鲁中参加莱芜战役,以极小代价歼国民党军第73、第46军近万人。4月,该纵队第26师(附第74团)参加泰(安)蒙(阴)战役,在白马关、九女关地区打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担任正面主攻,是5个主攻纵队之一,与兄弟纵队一起全歼敌整编第74师。1947年7月,参加南麻、临朐战役。9、10月,参加第二次胶东保卫战。11、12月,参加胶(县)高(密)追击战和莱阳保卫战。
  
    1948年春,第9纵队经过“三查三整”新式整军运动,以全新的面貌投入了对敌大反攻。3月,该纵队以“挖心战术”巧取胶济路中段敌重要据点周村,歼国民党军整编第32师1.2万余人。4月,参加潍县战役,在城北担任主攻,其第79团首先打破突破口,对攻克号称“固若金汤”的潍县,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45师等部起了重要作用,华东野战军授予“潍县团”称号。
  
    7月,聂凤智接任9纵司令员。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第9纵队担任东集团主攻,迅速攻占敌重要外围据点茂岭山、砚池山、燕翅山和马家庄等据点。其第73团在城东南突破城垣首先攻入市区,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一团”称号。11月至1949年1月,参加淮海战役,担负在碾庄圩围歼黄百韬兵团、徐州以南阻援和围歼杜聿明集团作战任务。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聂凤智任军长,刘浩天任政治委员,贺敏学任副军长兼参谋长,仲曦东任政治部主任,侯青久任后勤部部长。第25师改称第79师萧镜海任师长,谭佑铭任政治委员;第26师改称第80师,张铚秀任师长,张少虹任政治委员;第27师改称第81师,孙端夫任师长,罗维道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5万余人。4月20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第27军担负鲁港至荻港段主要突击任务。当夜21时许迅速抢占敌人滩头阵地。随之奉命以日克一城的气概沿繁昌、南陵、宣城一线迫击江南逃敌。4月28日凌晨与兄弟部队会师吴兴,共同将国民党军5个多军围歼于郎溪、广德山区。5月,第27军在解放上海作战中,沿嘉兴、嘉善、松江攻进,先后攻占高家湾机场、梵王渡车站、虹桥、徐家汇车站、龙华机场,控制苏州河以南。6月,担任上海市警备任务。1950年1月,第30军第90师调归第27军建制。
  
    1950年10月,第27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1月初,第32军第94师调归第27军建制。其时军长为彭德清,政治委员刘浩天,副军长詹大南,副政委曾如清,参谋长李元,政治部主任张文碧。辖第79、第80、第81、第94师。11月,参加第二次战役。第80、第81两师将美第7师第31团、第32团1个营以及1个炮兵营全歼于新兴里及以南地区,创造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以劣势装备全歼美军一个加强步兵团的范例。第79师在柳潭里地区与美陆战第1师近两个团激战数日,在第94师配合下终将美“王牌”师击溃,并在追击中歼敌一部。
  
    1951年4月,参加第五次战役,担负我东线集团主要突击任务。该军迅速突破美伪军防线,在敌人防御正面打开缺口,并按时完成穿插迂回任务。5月,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于昭阳江以南富坪里、县里地区英勇抗击美伪军多路进攻,有力地掩护了我军主力和伤员物资的转移。1951年7月,接替金城地区防御作战任务。9月起,担负元山沿海二线防御任务。1952年10月奉命归国。
  
    抗美援朝作战中,第27军共歼敌2.1万余人。有2.2万余人立功,涌现出于春田、孙庆云、王元义、刘福海、于宪桂(女)、李耘田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模单位。
  
    -
  
    二:第1纵队(司令员叶飞)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
  
    1945年11月10日,从苏浙皖边北撤的新四军苏浙军区第2、第4纵队和苏中军区教导旅,在江苏省涟水组成新四军第1纵队。叶飞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谭启龙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贺敏学任参谋长。苏浙军区第4纵队编为第1旅,苏中军区教导旅编为第2旅,苏浙军区第2纵队编为第3旅,共2.2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开赴山东作战,属津浦前线指挥部领导,参加津浦路阻击战,在兖州、泰安、大汶口等地,歼灭拒降的日伪军和国民党军各一部。1946年1月7日,改称为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6月,收复泰安、大汶口。7月,和鲁中军区部队一起,在胶济路反击国民党军进攻的作战中,取得文祖战斗的胜利。后奉命移师鲁南、淮北,12月,参加宿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歼灭国民党军第69师。1947年1月,参加鲁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全歼国民党军2个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叶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克希任副司令员,谭启龙任副政治委员,张翼翔任参谋长,汤光恢任政治部主任。第1、第2、第3旅依次改称为第1、第2、第3师,同时辖由中原突围至华东的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1旅改编的独立师,共2.3万余人。2月,在莱芜战役中,协同兄弟部队歼灭国民党军李仙洲集团。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担任右翼穿插分割任务,切断敌整编74师与整编25师之间的联系,为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作出了重要贡献。6月底后,出击鲁南,连克费县、峰县、枣庄,后转战鲁西南。9月下旬,进军豫皖苏边区,攻克尉氏、鄢陵、逍遥镇等城镇。10月,北上定陶地区休整。11月,参加陇海路破击战,破击砀山至黄口段铁路,在肠山城歼国民党军1个旅。12月,挥师西向,解放永城、涡阳、亳县、柘城等地。12月底,独立师改归晋冀鲁豫军区建制。1948年2月,在豫北濮阳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并抽调部分领导干部参加先遣一支队,准备进军江南。6月,参加豫东战役,先担任阻援,后加入突击集团,为全歼国民党军区寿年兵团作出了贡献。9月,参加济南战役,和兄弟部队一起在鲁西南地区担任阻击,严阵以待,保证了济南战役的胜利进行。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先在新沂窑湾全歼国民党军第63军1.3万人,继而参加阻援,保障兄弟部队围歼国民党军黄维兵团,后又参加围歼杜聿明集团的作战。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属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建制。刘飞任军长,陈时夫任政治委员,张翼翔任副军长,汤光恢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廖政国任参谋长。第1师改称第58师,曾如清任师长兼师政治委员;第2师改称第59师,程业棠任师长,张文碧任师政治委员;第3师改称第60师,陈挺任师长,邱相田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3.2万余人。4月,第20军渡江南下,进占丹阳,截断宁沪铁路,后沿金坛、溧阳向广德追歼逃敌,一部参加郎(溪)广(德)围歼战。5月,参加上海战役,攻占平湖、金山卫,从龙华攻人上海市区。尔后,担任上海警卫任务。1950年2月,第30军第89师调归该军建制。解放战争期间,第20军参加大小战役战斗100余次。
  
    1951年11月,第20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在第二次战役中,第20军对长津湖地区之敌实行分割包围,重创美陆军第11师。在第五次战役中,歼灭南朝鲜军第5师和第7师5个营;继而又在华川地区进行防御作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第20军涌现出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卜广德和于潘宫、车树琴(女)、孙振禄、任玉祥等英模个人及“杨根思连”等英模单位。1952年10月,第20军从朝鲜回国。
  
    1955年1月,第20军在华东军区浙东前线指挥部的指挥下,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首次陆海空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该军第60师作为突击登陆部队,在三军协同攻克一江山岛的战斗中,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率先攻占守敌司令部所在的203高地,把鲜红的军旗插上一江山岛主峰。
  
    三:第6纵队(司令员王必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该纵队是由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苏中军区独立旅和新四军第7师第20旅大部合编组成的华中野战军第6师发展而来的。
  
    。
  
    1945年11月,新四军苏浙军区第1纵队奉命从苏浙皖边北撤至江苏省东台县,改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治委员,段焕竞任副司令员,陈铁君任参谋长,刘文学任政治部主任,下辖5个团,共1.1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在邵伯、樊川地区扼守京杭运河,保卫苏皖边区首府淮阴。1946年5月,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与苏中军区独立旅合编,组成华中野战军第6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治委员,下辖第16、第18旅,共1.4万余人。7月至8月,参加苏中战役,在泰兴、如皋、李堡、丁堰、林梓、分界等地,歼灭国民党军1.5万余人。10月,参加涟水保卫战,给进犯的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以重大杀伤,掩护了苏皖解放区后方机关的转移。此时,新四军第7师第20旅大部编入第6师,成立第17旅。12月,参加第二次涟水保卫战。1947年1月上旬,鲁南战役期间,在苏北方向担任阻援。2月上旬,华中野战军第6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治委员,皮定钧任副司令员,陈时夫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所属第16、第17、第18旅依次改称第16、第17、第18师,共3.5万余人。2月,参加莱芜战役,在攻占和扼守吐丝口战斗中,歼灭国民党军2.2万余人。4月,在泰蒙战役中担任阻援。5月上旬,挺进鲁南作战。中旬,回师北上参加孟良岗战役,是5个主攻纵队之一,战斗中抢占垛庄,切断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退路,封闭合围口,为战役全胜做出了贡献。7月,参加南麻、临朐战役。8月进入鲁西南作战。9月初,南渡黄河,参加沙土集战役。月底,和兄弟部队一起越过陇海路,进军豫皖苏边区,横扫民团、土匪等地方武装,攻克亳县、界首、阜阳、新蔡等城。12月,在平汉、陇海路破击战中,于亳县、鹿邑、太康地区担任阻援。1948年2月,攻占兰考县城,全歼国民党军第119旅,后进至濮阳地区进行新式整军运动。6月,参加豫东战役,先在兰考以东阻援,后参加围歼国民党军区寿年兵团。9月,参加济南战役,在鲁南准备阻援。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先后担任围歼黄百韬兵团和南下蚌埠以北阻援作战任务。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属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建制。王必成任军长,廖海光任政治委员,皮定钧任副军民,赵俊任参谋长,蓝荣玉任政治部主任。第16师改称第70师,陈仁洪任师长,谢立全任师政治委员;第17师改称第71师,梁金华任师长,陈伟达任师政治委员;第18师改称第72师,康林任师长,张闯初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3.6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在安徽境内姚沟至北埂段渡过长江,占领顺安、铜陵、大通等地,并在郎(溪)广(德)地区和兄弟部队一起歼灭国民党军5个军。6月,第24军主力北调山东,第70师配合兄弟部队解放青岛,第72师配合兄弟部队攻占长山列岛。第71师南下淮北,归鄂豫皖边区联合剿匪指挥部指挥,进剿大别山地区土匪。
  
    1950年3月,第71师归建。5月,第24军南进浙西、闽北地区,担任修建上饶至福州公路和剿匪任务。1952年7月20日,第71师改编为空军部队。第25军第74师归第24军建制。9月,第24军改归第9兵团指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在战斗中涌现出张桃芳、武在元、王玉生、黄宗德、柴育民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1955年10月回国。
  
    四:第4纵队(司令员陶勇)
  
    该纵队是由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发展而来的。
  
    1944年12月,新四军第1师第3旅,在旅长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的率领下,奉命渡江南下,于1945年1月进至浙江长兴县,整编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3纵队。纵队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阮英平、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彭德清、政治部主任韩念龙。11月,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渡江北上,于苏北淮安地区整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勇、副司令员彭德清、副政治委员伍洪祥、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下辖5个团,共1.2万余人。
  
    整编后,第8纵队在友邻的协同下,首先攻克了日伪军坚固设防的高邮城,俘日军大佐岩奇以下890余人,伪军师长以下3490人。接着挥戈北上,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歼灭了陇海路东段拒降的日伪军,使山东和华中解放区基本上连成一片,为准备迎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大举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在大兵团作战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壮大。1946年5月,第8纵队于苏中如皋地区整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1师,粟裕任师长兼政治委员,陶勇任副师长,王集成任副政治委员,梅嘉生任参谋长,韩念龙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第2、第3旅,共1.6万余人。7至8月,在苏中战役中,参加宣家堡、如(皋)南、丁堰、林样等战斗。10月,参加涟水保卫战。10月底,以第1、第3旅和第7师第20旅各一部及华中军区特务团组建第2旅,列入第1师建制。12月参加盐城保卫战。尔后,第1师北上鲁南,在陈毅等统一指挥下,与兄弟部队密切协同,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26师和第1快速纵队。继而攻克敌人设防坚固的枣庄城,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1师,俘敌中将师长周毓英以下7700余人。1947年1月下旬,第1师于山东临沂县大官庄地区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纵队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王集成,参谋长梅嘉生、政治部主任刘文学。所属第1旅编为第10师,第2旅编为第11师,第3旅编为第12师。共3万余人。
  
    2月下旬,第4纵队北上参加莱芜战役,和兄弟部队一起,歼灭国民党军第2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集团。4月初,南下鲁中地区,经一个多月的机动回旋,与兄弟部队一起将国民党军5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包围于孟良崮地区,担任正面攻击,经3昼夜血战,共毙俘敌6470人。6月底,进至鲁南作战。8月,纵队部率第11、第12师转到鲁西南,编入西线兵团作战。第10师留在沂蒙山区掩护主力转战,10月归建。11月,参加陇海路破击战,12月参加平汉路破击战,在官亭歼灭国民党军骑兵第1旅3700余人。
  
    1948年3月,在河南濮阳地区进行新式整军。6至7月,参加豫东战役,9月参加济南战役。此时,郭化若任纵队政治委员,卢胜任副司令员,韩念龙任政治部主任。11月至1949年1月,参加淮海战役,先后作战40余次,攻克国民党军团以上兵力守备的村落、据点22个。其中俘敌“徐州剿总”副司令官中将杜聿明。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4纵队于山东省峄县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陶勇任军长,卢胜任政治委员,梅嘉生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刘文学任副政治委员,谢云晖任军政治部主任,王秩然任后勤部部长。第10师改称第67师,杜屏任师长,李彬山任师政治委员;第11师改称第68师,张云龙任师长,陈茂辉任师政治委员,第12师改称第69师,谭知耕任师长,伍洪祥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3.5万余人。4月21日,第23军奉命参加渡江战役,突破镇江、江阴之间的国民党军江防,乘胜向纵深穿插,切断了沪宁铁路和宁杭公路,在溧阳、郎溪、广德地区会同兄弟部队截击、歼灭了由南京等地南逃之敌5个军的大部,5月初,和兄弟部队一起解放杭州。随后又进军上海,强渡苏州河,攻占国民党政府造币厂和敌淞沪警备司令部,俘敌1万余人,与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上海市。6月,第23军由上海返回杭州驻防。1950年1月,调归第9兵团建制,陈庆先任军长,符确坚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谭知耕任参谋长。5月,第23军进军浙东,参加舟山群岛战役和浙东剿匪,解放了定海本岛。
  
    1952年7月,第25军第73师调归第23军建制,第68师撤销。1952年9月,第23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在“三八线”附近担任坚守防御作战任务。在战斗中涌现出许家朋、贾云胜、叶树东、穆守营、王文范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朝鲜停战后继续坚守“三八线”中线阵地,并帮助朝鲜人民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区。1958年3月回国。
五:第8纵队(首任司令员王建安、1948.5张仁初继任)
  
    该纵队是由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1945年11月,鲁中军区主力第3师、警1旅、警3旅大部调往东北。留下的主力部队有:第4师;警2、警3旅一部(合编为新的第9师);警4旅和其他部队编成鲁中警备旅。随后,鲁中军区部队先是参加津浦路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打破国民党军自徐州沿津浦路北进华北、东北的计划,继而攻占了鲁中要地淄川、博山,并一举解放胶济线西段重要据点张店、周村,使鲁中、渤海两解放区联成一片。
  
    1946年初,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政委向明、参谋长张仁初,下辖4师、9师和鲁中警备旅等部队。6月,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军从济南、潍县沿胶济线两路对进,向淄博解放区进犯。鲁中军区部队参加胶济路西段地区阻击战、淄博地区保卫战和文(祖)埠(村)、西坡地、危山、安邱等战斗。1946年12月,鲁中军区部队参加鲁南战役,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全歼国民党军第1快速纵队等部,取得了鲁南战役的胜利。
  
    1947年2月,鲁中军区主力部队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王建安任司令员、向明任政治委员、孙继先任副司令员、张仁初任参谋长、王一平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22(原第4师)、23(原第9师)、24(原警备旅)师和一个炮兵团。全纵队共3.3万人。
  
    2月,参加莱芜战役。战役中,8纵在和庄、不动地区全歼国民党第73军第77师。后又协同兄弟部队在张家洼地区歼国民党军第2绥靖区李仙洲集团,8纵22师生俘李仙洲,是役,8纵歼敌13000余人。4月,参加泰蒙战役担任阻击。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作为5个主攻纵队之一,8纵担任左翼穿插分割重任,切断敌整编74师同整编83师之间的联系,连克桃花山、磊石山要点,歼敌7800人,为全歼敌74师做出了重要贡献。6月,在沂源阻击战中,又歼国民党军3000余人。
  
    1947年7月,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第8纵队编入粟裕指挥的外线兵团,西出津浦线,转战鲁西南地区。先后参加了沙土集战役和土山集战斗。9月下旬,进军豫皖苏边区,横扫国民党军保安部队,连克通许、抚沟、周口、陈留、朱仙镇。11月,参加陇海铁路破击战,攻克野鸡岗、曲黄车站,控制开封至徐州段。1948年2月,为配合兄弟部队进行平汉线破击战,于睢县成功阻击了国民党“王牌”第5军多次西援,歼敌2300余人。
  
    1948年3月,参加洛阳战役,在洛阳以东阻击郑州国民党军东援,保障了洛阳战役的胜利进行。战后,司令员兼政委王建安奉命上调。张仁初接任第8纵队司令员,王一平任政治委员。为配合中原野战军进行宛西战役,8纵先在方城、泌阳地区阻援,后奔袭许昌,全歼河南省保安独立第21旅,俘敌1700余人。
  
    6月,在解放开封的战斗中,第8纵队率先突破新南门,与3纵一起全歼守敌3万多人,创造了我军在解放战争中攻克关内国民党省会城市的先例。随后,阻击新5军东援4昼夜。后又参加了围歼区寿年兵团的睢杞战役,歼敌1个旅部又2个团。9月,参加济南战役,在鲁西南地区打援,保障了济南战役的胜利。
  
    在1948年11月开始的淮海战役中,第8纵队率先抢占运河铁桥,为保证大部队的通过,围歼黄百韬兵团赢得了时间,为表彰这次战斗,新华社专门播发了“运河桥头争夺战,歼灭黄匪立首功”的专稿。在围歼黄伯韬兵团的碾庄圩战斗中,8纵是5个主攻纵队之一。随后参加围歼杜聿明集团。在淮海战役中,8纵共歼敌2.6万人。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张仁初任军长,王一平任政治委员,钟国楚任副军长,陈宏任参谋长,李耀文任政治部主任。原第22、第23、师依次改称第76、第77师;以第24师之第71团、第72团一部为基础与第69团、军部特务团组成第78师。全军共3.2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在天王寺、上沛地区追歼国民党第312师4000余人。5月,26军参加上海战役,连续攻克昆山、嘉定,真如火车站、大场、江湾镇等坚固筑垒地域,控制苏州河北侧市区,歼敌4.2万人。后担任上海警备任务。
  
    在解放战争中,第26军在战斗中涌现出9个英雄连队,数十个模范排,百余个模范班,1.5万名功臣,1500名模范,252名英雄。其中一级英雄14名,二级英雄23名,三级英雄202名。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26军在军长张仁初、政委李耀文的率领下,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参加了第二、四、五次战役和金化、铁原防御战。在第四次战役第二阶段,二十六军在抱川、涟川一线,采用运动防御的战法,阻击西线进攻之敌主力,激战三十八昼夜,歼灭敌军1万余人,并创造了步兵班击毁美军11辆坦克的纪录。在金化、铁原防御战中,26军在五圣山、新岱里、平康一线,坚守阵地近十一个月,进行大小战斗565次,歼敌2万余人,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1952年6月,第26军从朝鲜回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26军歼敌3.8万余人,涌现出王兆才、王德明、刘庆亮、叶君、林范洪(女)、陈德忠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驻守胶东半岛海防重地。
  
    六:第3纵队(首任司令员何以祥、1948.3孙继先继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该纵队是由山东军区所属鲁南军区和滨海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5年9月14日,山东军区所属鲁南军区第3、第5团和第2军分区主力团,在山东省峄县组成山东军区第8师。王麓水任师长兼师政治委员,何以祥任副师长,刘春任政治部主任,辖第22、第23、第24团,共1万余人。10月,归津浦前线指挥部指挥,参加界河、兖州、枣庄、韩庄等战斗,攻占邹县、滕县两城,歼灭国民党军第19集团军9000余人。师长王麓水在滕县战斗中牺牲。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8师,何以祥任师长,丁秋生任师政治委员,刘春任政治部主任。6月底,南下淮北,8月,参加泗县战役。9月,参加两淮保卫战,在来安集、渔沟一线,配合第2纵队阻击国民党军第7军增援。10月底,北返鲁南,出击台儿庄、枣庄,攻占南北罗、陶沟桥、燕子景等地。12月,在宿北战役中,攻占制高点峰山、晓店子,全歼国民党军预备第3旅6000余人,对整个战役起了重大作用。1947年1月,在鲁南战役中,攻克尚岩、凤凰山和马庄,协同兄弟部队歼灭国民党军第26师师部。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第8师与滨海警备旅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何以祥任司令员,丁秋生任政治委员,覃士冕任副司令员,刘春任政治部主任。下辖2个师,第8师番号不变,滨海警备旅改称第9师,共2.5万余人。2月,在临沂附近阻援,保障莱芜战役的顺利进行。3月23日,鲁南军区第10师归第3纵队建制,改称第7师。4月,配合兄弟部队发起泰安战役,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72师,俘师长杨文泉以下官兵1.1万余人。5月,于新蒙公路阻援,保障了孟良崮战役顺利进行。6月至7月,向外线出击,连克大汶口、宁阳等地。9月初参加沙土集战役。9月下旬,进军豫皖苏边区作战,攻占睢溪口、灵壁、泗县等地。11月,破击津浦路宿县至固镇段。12月13日,参加平汉路破击战,破击许昌至官亭段铁路,并攻占许昌城。25日至26日,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攻克金刚寺,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3师后,南下围攻确山,迫使国民党军主力从大别山回援。
  
    1948年1月,第7师机关分散至豫皖苏边区各分区工作,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其部队分别编入第8、第9师。3月,孙继先任3纵司令员。后参加洛阳战役,担任对洛阳城东南和北面的主攻,全歼国民党军青年军第206师。第8师第23团第1营首先突破东门,华东野战军授予“洛阳营”荣誉称号。6月,参加豫东战役,与第8纵队一起攻占开封,全歼守敌。后在睢杞地区,协同兄弟部队全歼区寿年兵团。9月,参加济南战役,向商埠攻击,突破西门,为解放济南做出了贡献。第8师师长王吉文在战斗中牺牲。11月至1949年1月,参加淮海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先在徐州以西张公店歼灭国民党军第181师和曹县保安旅,后在歼灭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中做出了贡献。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属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建制。孙继先任军长,丁秋生任政治委员,彭德清任副军长,来光祖任参谋长,刘春任政治部主任。董鸣春任后勤部部长。第8师第24团和胶东军区南海独立团合编为第64师,马冠三任师长,李荆山任师政治委员;第8师第22、第23团改编为第65师,陈士法任师长,王六生任师政治委员;第9师改称第66师,谢斌任师长、刘伟任师政治委员。全军3.2万余人。
  
    4月,参加渡江战役,在安徽芜湖地区渡江后,进军浙东,解放余姚、宁波,肃清穿山半岛残余国民党军。7月,攻占象山,歼国民党军第87军残部。8月,攻占大谢岛和梅山岛,歼国民党军第75军2个团。10月初,攻占金塘岛,全歼国民党军第102师。1950年1月,王一平任军政治委员,张秀龙任副军长,王六生任政治部主任。5月,攻占定海本岛和岱山、长涂等岛屿,和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舟山群岛。同年12月中旬,第22军一部在华东海军舰艇部队支援下,进攻浙东南韭山、檀头山岛,全歼守敌,解放两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长江口的封锁,为保卫华东海防安全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放战争中,第22军参加战役战斗100余次,涌现出“洛阳营”和陈金合、林茂成等许多英模单位和个人。
七:第10纵队(司令员宋时轮)
  
    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军区所属渤海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军区所属渤海军区的主力部队大部分挺进东北,渤海军区即将留下的部队组成6个团,即渤海军区特务第1、第2团、警备第6旅第11团、警备第7旅第13、第14团、警备第8旅第17团。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7月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需要,渤海军区以特务第1、第2团和警7旅第13团,组成山东解放军第刊市,在胶济路参加自卫反击作战,取得济阳、邹平、齐东等战斗的胜利。10月,华东军区成立渤海军区前线指挥部。11月,渤海军区以警6旅第11团、警7旅第14团、警8旅第17团,组成山东解放军第
  
    11师。山东解放军第7、第11师均隶属渤海军区前方指挥部指挥。
  
    1947年1月下旬,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成立华东野战军。2月,渤海军区第7、第11师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治委员,刘培善任副政治委员,赵俊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第7、第11师依次改称第28、第29师,同时组成纵队特务团,共1.6万余人。纵队编成后,即参加莱芜战役,在锦阳关及其以北阻援,保证主力歼灭国民党军李仙洲集团,4月下旬,配合兄弟部队发起泰安战役,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72师主力,俘师长杨文泉以下1.1万余人。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于莱芜以北地区阻援,保证主力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6月底后,奉命参加外线出击,攻克津浦线之大万德、界首,接着在鲁西南地区进行了梁山阻击战,和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各部一起,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进军大别山。9月至11月,参加沙土集战役和陇海路破击作战。12月,刘培善任政治委员。
  
    1948年1月,在成武、曹县地区进行新式整军运动。2月,改归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越过陇海路,挺进豫皖苏边区作战。3月,攻占安徽省太和、涡阳等地。4月,进至平汉路南段作战,解放河南省汝南、驻马店、确山等城镇。5月,参加宛西战役,攻占河南省邓县,解放湖北省老河口,随后又参加宛东战役,歼国民党军4200余人。6月,华东野战军主力发起开封战役,该纵队奉命归建华东野战军,由平汉路东进至上蔡地区,参加阻击国民党军胡琏兵团,为开封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6月下旬起,参加瞧杞战役,于杞县东南桃林岗,顽强阻击5昼夜,予国民党军第5军以重创,保证野战军主力歼灭区寿年兵团。在此期间,吴肃任参谋长,萧望东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9月,参加济南战役,和兄弟部队一起经8昼夜激战,解放济南,该纵队歼国民党军1万余人;第85团第5连战后被授予“济南连”荣誉称号。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先在徐州以东阻援,保证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继又参加合围和聚歼杜聿明集团。
  
    1949年1月,于苏北涟水以第28、第29师各一部组建第30师。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0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朱绍清任军长,陈美藻任政治委员,萧锋任副军长,吴肃任参谋长,吴嘉民任政治部主任。第28师改称为第82师,钟贤文任师长,王若杰任政治委员;第29师改称第83师,朱耀华任师长,李曼村任政治委员;第30师改称第84师,冯鼎三任师长,王敬群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4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于江阴以西登陆后,解放戚墅堰,切断京(南京)沪路,连克宜兴、长兴、吴兴,歼国民党军1.1万余人。5月,参加上海战役,攻克太仓、嘉定、罗店等城镇,协同兄弟部队解放吴淞,歼国民党军8700余人。7月,进军福建,至10月,参加福州等战役,解放闽清、福州和平潭、大小峪岛等岛屿,该军第247团第8连战后被授予“大练岛连”荣誉称号。该军一部参加金门岛战斗,因渡海作战准备不足失利。同年底,驻防福建前线,执行剿匪等任务。不久,张闯初任军副政治委员,朱云谦任参谋长,李曼村任政治部主任。1952年5月,第28军归福建军区领导。
  
    解放战争时期,第28军在作战中,涌现出英模单位2个营、7个连和特级战斗英雄之人,一级人民英雄15人,一级战斗英雄4人,其他英雄模范500余人。
  
    八:第2纵队(首任司令员韦国清、1948.3滕海清继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该纵队是由新四军第2师和第4师的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它的前身有一部分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
  
    1945年10月,由新四军第2师第4、第5旅和第4师第9旅,在山东峄县组成新四军第2纵队,罗炳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韦国清任副司令员,赵启民任副政治委员,詹化雨任参谋长、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辖第4、第5、第9旅,共2.4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归津浦前线指挥部领导,开赴津浦前线作战,参加界河、临城、枣庄等战斗,歼敌2万余人。1946年1月,改称为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6月,该纵队第5旅调归淮南军区建制。
  
    1945年11月,以新四军第4师第11、第12旅为基础,在淮北组成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张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饶子健任副司令员,姚运良任参谋长,王学武任政治部主任,辖6个团,共1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参加津浦路和陇海路东段破击作战,攻克赵墩、碾庄、八义集等车站,彻底破坏了大许家到白塔埠的铁路,给拒绝投降的日伪军以严重打击,从而使我山东、华中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6年7月,在朝阳集战役中,第2纵队主攻,第9纵队阻援,全歼国民党军第92旅。8月,第2、第9纵队参加泗县战役,给国民党军第172师以重创;10月至11月,参加淮阴、涟水保卫战;12月参加宿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全歼国民党军第69师;1947年1月参加鲁南战役,在苏北方向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第7军及第11、第74、第28师北进的任务。
  
    1947年2月,第2、第9纵队在山东省郯城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韦国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震任副司令员,康志强任副政治委员,詹化雨任参谋长,邓逸凡任政治部主任。第2纵队第4旅编为第4师,朱绍清任师长,高志荣任师政治委员;第9纵队除一部改编为淮北支队外,其余编为第5师,姚运良任师长,秦贤安任师政治委员。第2纵队第9旅编为第6师,滕海清任师长兼师政治委员。全军共2.9万余人。合编后举行白塔埠战役,歼国民党军第42集团军两个师5000人。2月中旬,在临沂附近阻援,保障莱芜战役顺利进行。4月,参加泰蒙战役,担任阻援。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在沂水西南阻击敌第7军及第83师西援。7月参加南麻、临朐战役,担任攻坚,歼国民党军第9、第11、第25、第64师和第8军各一部,共1.6万余人。8月后,转战胶东地区,在胶河战役、高密攻坚、莱阳战役等战役战斗中取得重大胜利。
  
    1948年2月,第2纵队奉命南下华中,与第11、第12纵队组成苏北兵团,开辟威胁敌京沪心脏地区之苏北战场。3月,滕海清接任2纵司令员,同月,攻克益林,全歼国民党军第113旅。6月,策应豫东战役,对陇海路东段新安镇、海州发起攻击,解放新安镇、海州、沭阳、灌云等地,对改变苏北战局起了重要作用。9月,参加济南战役,担任打援任务。11月,参加淮海战役,在围歼黄百韬兵团、固镇阻击战和总攻杜聿明集团的作战中,共歼灭国民党军3.6万余人。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2纵队在徐州以北韩庄,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属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建制。滕海清任军长,康志强任政治委员,高志荣任副军长,吴咏湘任参谋长,邓逸凡任政治部主任。原第4师改称第61师,胡炜任师长,王静敏任师政治委员;第5师改称第62师,周纯麟任师长,周世忠任师政治委员;第6师改称第63师,吴华夺任师长,谢锡玉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3.6万余人。
  
    4月,该军参加渡江战役,在枞阳以东渡江,占领贵池、青阳等地。5月,解放杭州,尔后进军温州、宁波、奉化、象山等地。8月,赴临海剿匪。其间,第63师奉命入闽作战,9月归建。10月,发起温州湾战役,攻占洞头、鹿栖、大嵛山等岛屿。11月,攻击六横、桃花等岛屿。1950年3月至5月,参加舟山战役,尔后担负浙东、浙南和闽北地区的海防任务。
  
    1953年3月,第21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参加金城战役等作战,在战斗中,涌现出王云阁、马天明、曹光景、葛英东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朝鲜停战后,参加支援朝鲜人民的重建家园。1958年8月回国。
九:第7纵队(司令员成均)
  
    该纵队是由新四军第7师等部发展演变而来的。
  
    1938年春,闽北、闽东红军游击队和闽西游击队一部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司令员由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下辖由闽北游击队编成的第5团,闽东游击队和闽西游击队一部编成的第6团,共2500余人。3月至4月间,第5、第6团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镇地区集中。7月,第3支队开赴皖南前线。9月,坚守清弋江阵地,同日军作战多次。12月,担负铜陵、繁昌沿江防御任务。此时,新四军第1支队第1团调至皖南归第3支队指挥,第3支队第6团调至苏南归第1支队建制。1939年,第3支队胜利地进行了5次繁昌保卫战。1940年,第3支队改称为新四军编第3支队,辖第5团、军部特务团。1941年5月,新四军新编第3支队、无为抗日游击队和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部分部队合编为新四军第7师,张鼎丞(未到职),政治委员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下辖第19旅和挺进团。至1942年底,第7师各部建成巢(湖)无(为)根据地和开辟了含(山)和(县)桐(城)东游击根据地。1943年,第7师兼皖江军区,所属部队编成含和、沿江、皖南、巢湖4个支队和独立团。1943年9月,调新四军第2师第6旅第16团加强第7师。此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反对日伪军"扫荡"、"蚕食"和反对国民党顽军制造摩擦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第7师免兼皖江军区。10月,第7师辖第19、第20、第21旅近2万人撤离皖江地区,由师长谭希林、政治委员曾希圣、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步新、参谋长孙仲德率领开赴鲁南,隶属于津浦前线野战军(后改称山东野战军),阻击国民党军沿津浦路北犯并肃清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先后参加临城、枣庄等战斗。
  
    1946年1月,新四军第7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7师。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第7师移师淮北,参加朝阳集、泗县及保卫淮阴等作战。9月,第21旅番号撤销,部队并入第20旅。10月,调整编组,第20旅拆散,补入华中野战军第1、第6师,第7师师部率第19旅与华中野战军第11纵队合并,仍称第7师。师长成钧,政治委员赵启民,副师长林维先,参谋长胡定千,政治部主任黄火星。下辖第5、第19旅和特务团(由原淮南军区独立第5团改称)。重新编组后,参加涟水保卫战和宿北等战役。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第7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成钧,政治委员赵启民,副司令员林维先,政治部主任黄火星。第19、第5旅分别改称第19、第20师,以鲁中军区第4、第6团组建第21师,共2.5万余人。3月以后,转战鲁中山区,先后参加莱芜、孟良崮和临朐等战役。8月后,归东线兵团(后改称山东兵团)指挥,转战胶东地区,和兄弟部队一起,取得交河战役、胶(县)高(密)阻击战和莱阳战役的胜利。
  
    1948年3月,第7纵队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参加胶济路西段作战,攻克张店、淄川等地。4月至5月,在胶济路中段作战,在西线连续8天阻击济南国民党军东援,对确保潍县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6月至7月,转至津浦路中段,与第13纵队等部一起攻克兖州及曲阜、邹县等城。9月,奉命与兄弟部队一起在滕县一带阻援,使徐州地区国民党军未敢北援,保障了攻济(南)作战的胜利进行。入冬参加淮海战役,在徐州以东先切断黄百韬兵团向西逃路,继而参加阻击徐州东援之国民党军,后又参加围歼黄维兵团,共歼国民党军2万余人。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隶属于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成钧任军长,黄火星任政治委员,詹化雨任副军长,邓少东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熊应棠任参谋长。第19师改称第73师,王培臣任师长,萧学林任政治委员;第20师改称第74师,张怀忠任师长,邓清和任政治委员;第21师改称第75师,谢锐任师长,何志远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突破江防后,急插至郎溪、广德地区,截歼南京等地南逃之敌,取得歼灭国民党军1个军的胜利。5月,参加上海战役,攻克吴淞,切断国民党军海上逃路,俘敌8000余人。6月2日,攻占崇明。9月至12月,进至皖南剿匪,歼国民党游杂武装4000余人,为巩固皖南新区打下了基础。
  
    1952年7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第25军军部及第75师师部调归空军,第73师调归第23军;第74师调归第24军,第75师各团调归江苏军区,第25军番号撤销。
  
    十:第13纵队(司令员周志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该纵队是由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军区所属胶东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7年2月,为保卫胶东解放区,抗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华东军区将所属胶东军区特务团和滨北、东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组成第6师。4月,第6师改称第5师,又以西海、北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和民主救国军独立总队组成第6师。8月,再以北海、滨海、东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组成第7师,各师成立后,在胶东军区前线指挥部指挥下,先后参加沙河追击战、胶济路东段、太保庄等战斗,积极配合华东野战军主力作战。
  
    8月下旬,胶东军区第5、第6、第7师合编组成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共2.3万余人,隶属华东野战军内(东)线兵团。周志坚任司令员,廖海光任政治委员,滕海清任副司令员,陈华堂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黎有章任参谋长。第5、第6、第7师依次改称第37、第38、第39师。9月,参加胶东保卫战,以运动防御阻击国民党军向胶东腹地再度进犯,至12月,歼国民党军2万余人。
  
    1948年春,转入休整,开展新式整军运动。4月,转战胶济路中段,参加维县战役,配合兄弟部队于维县东、西两线顽强阻击济南、青岛国民党军增援,保证了攻城战斗的胜利。5月,挥师西进,参加津浦路中段战役。7月上旬,会同第7纵队攻克充州,歼守军1.6万余人。9月,参加济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攻占商埠,突破外城,强攻内城,连续激战8昼夜,该部歼守军1.5万余人。战斗中,第37师政治委员徐海珊牺牲。该师第109团首先突破西南城垣,战后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二团”的荣誉称号。
  
    11月,参加淮海战役,攻克曹八集,并协同兄弟部队围歼黄百韬兵团,随后,与江淮军区部队协同作战,解放灵壁,追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12月初,参加围歼黄维兵团,为战役全胜作出了贡献。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周志坚任军长,陈华堂任政治委员,姚运良任副军长,黎有章任参谋长,方中铎任政治部主任。第37师改称为第91师,高锐任师长,张英勃任政治委;第38师改称第92师,徐体山任师长,张英任政治委员;第39师改称第93师,傅绍甫任师长,余明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2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于靖江渡江登陆后,控制江阴,占领武进(常州),协同兄弟部队,攻占宜兴,切断南京、镇江国民党军东逃退路,围歼南逃的国民党军于郎溪、广德地区,毙俘国民党军1.7万余人。
  
    5月,参加上海战役,在第9兵团指挥下,会同兄弟部队攻占浦东地区,断敌海上退路,在周浦、高桥等作战中,毙俘国民党军1.7万余人。7月,向福建进军,在第10兵团指挥下,先后参加福州、漳厦战役,在解放福建全省战斗中,歼国民党军3.7万余人。同年11月,高锐任该军参谋长。1950年5月11日,第91师在第94师的配合下,解放东山岛。1952年5月,归福建军区领导。
  
    解放战争中,第31军转战鲁、豫、皖、苏、沪、浙、闽等地,参加主要战役战斗200多次,涌现出黄相和、刘坤、蔡萼等一批战斗英雄以及“济南第二团”等一批战斗集体。
十一:第11纵队(首任司令员管文蔚、1948.3胡炳云继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苏中军区的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5年11月,新四军苏中军区第1、第2军分区所属第55、第57、第59、第61、第63团组成第7纵队,隶属于华中野战军。姬鹏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藩任副司令员,杜屏任参谋长,卢胜任政治部主任。12月,参加高邮战役,攻克邵伯、郭村等地,歼拒绝投降的日伪军一部。1946年5月,第57、第61团调出。6月,第7纵队兼苏中军区,管文蔚任司令员,姬鹏飞任政治委员,戴心宽任副司令员,胡炳云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下辖第31旅(以第55、第59、第63团组成)和第1、第2、第9军分区。7月至12月,先后参加苏中战役和东台防御战、盐城保卫战。
  
    1947年1月下旬,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仍兼苏中军区。管文蔚任司令员,姬鹏飞任政治委员。胡炳云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干辉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31旅和第10纵队调来之第87、第89团,及第1、第2、第9军分区,共3.1万余人,在苏中、苏北敌后坚持斗争。4月,参加淮沭及李堡战役,歼国民党军一部。5月,以第87、第89团和纵队特务团组成第32旅。8月,参加盐城战役,配合兄弟部队攻克盐城、阜宁等城镇,歼国民党军8700余人。11月,纵队免兼苏中军区并改归刚组建的华中指挥部指挥,与兄弟部队一起,克李堡、栟茶等据点。12月下旬,参加盐南战役,在兄弟部队协同下,于盐城以南之伍佑歼国民党7000余人。
  
    1948年3月,第11纵队转隶苏北兵团建制,胡炳云接任11纵司令员。4月,以第2军分区第4团、第9军分区第7团和第1军分区特务团组成第33旅。6月下旬,参加涟水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攻克涟水,歼国民党军3000余人。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先与兄弟部队一起突击徐州以东运河车站,保证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随后在徐州以南进行追击和堵击,参加会歼杜幸明集团的作战。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胡炳云任军长。张藩任政治委员,段焕竟任副军长,梁灵光任参谋长,惠浴宇任政治部主任。第31旅改称第85师,朱云谦任师长兼政治委员;第32旅改称第86师,张宜友任师长,徐光友任副政治委员(政委缺编);第33旅改称第87师,张强生任师长,许家屯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3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在江阴以东登陆后,抢占江阴,解放无锡、苏州,切断京(南京)沪铁路,阻击国民党军东逃。5月,参加上海战役,攻占浏河、月浦、宝山等城镇,配合兄弟部队解放吴淞。7月,进军福建,8月,参加福州战役,连克永泰、福清、长乐,切断国民党军向南逃路。9月至10月,参加漳厦等战役,攻占马巷、集美、澳头,配合兄弟部队解放厦门。10月,一部参加金门战斗,因渡海作战准备不足失利。1950年11月18日,第29军军部改编为军委铁道公安司令部。第85、第87师调归福建军区建制,第86师调归空军。第29军番号撤销。
  
    十二:第12纵队(首任司令员陈庆先、1948.3谢振华继任)
  
    该纵队是由新四军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6年春,新四军第2师第6旅部北撤江苏淮安,与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合并,兼理第5军分区工作。5月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部队及盐城起义的赵云祥部合编成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辖6个团。谢祥军任司令员,刘培善任政治委员,常玉清任副司令员,吴肃任参谋长,孙克骥任政治部主任。6月,第10纵队兼苏北军区。7月至8月,参加苏中战役,8月下旬和华中第2军分区部队一起,于邵伯地区顽强抗击国民党军整编第25师主力的进攻,取得了阻击战的胜利。10月,参加涟水保卫战,与兄弟部队一起迟滞了国民党军的进攻,掩护了华中军区后方机关的转移,谢祥军在战斗中牺牲。随后,华中野战军主力北移山东,第10纵队留苏北敌后坚持斗争。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仍兼苏北军区。陈庆先任司令员,曹荻秋任政治委员,覃健、常玉清任副司令员,孙克骥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34、第35旅和第5、第6、第11军分区,共5万余人,归华中指挥部指挥。4月,参加淮沭及李堡战役,配合兄弟部队攻占淮阴、沐阳公路间之钱集、胡集、汤涧等重要据点,打破了国民党军对淮沐公路的封锁。8月,参加盐城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克盐城、阜宁、伍佑等城镇,歼国民党军8700余人,使苏中、苏北两地区连成一片,策应了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的行动及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在山东的作战。11月至12月,与兄弟部队一起参加李堡战役,攻克如皋以东李堡、栟茶、角斜等据点,歼国民党军8000余人。12月下旬,在盐南战役中,协同兄弟部队于伍佑一带取得歼国民党军7000余人的胜利。
  
    1948年2月,第34旅奉命进入安徽淮南,成立淮南军区。3月,第12纵队免兼苏北军区,转隶苏北兵团,谢振华任纵队司令员。3月中旬,参加益林战役担任阻援任务,保障兄弟部队攻克阜宁西南之益林镇,歼国民党军5000余人。不久,谢振华任司令员,李干辉任政治委员。6月下旬起,参加涟水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克海州外围之房山、阿湖、城头等据点,又乘胜南进,解放涟水、泗阳、宿迁等城镇。7月,以第5、第6军分区部队为基础组建第36旅。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向徐州以东之新安镇、阿湖地区实施突击,保证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尔后又参加对徐州突围西窜的杜聿明集团的追击、合围和最后会歼作战。
  
    1949年1月,由华中军区独立旅改称第34旅,调归第12纵队。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谢振华任军长,李干辉任政治委员,饶守坤任副军长,夏光任参谋长,刘仲华任政治部主任,翟盛任后勤部部长。第34旅改称第88师,吴大林任师长,罗龙生任政治部主任;第35旅改称第89师,余光茂任师长,王直任政治委员;第36旅改称第90师,朱国华任师长,郑友生任政治委员,张洪山任参谋长。全军2.4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在安徽当涂、芜湖正面登陆后,参加对国民党军南逃的5个多军的追歼战。5月,参加上海战役,解放浦东之奉贤、南汇、川沙,于白龙港歼国民党军第51军8000余人;又协同兄弟部队攻克高桥,切断国民党军向东逃路。上海解放后,担任淞沪警备任务。1950年1月16日,华东军区决定第30军军部调归海军,所属第88、第89、第90师分别调归第26、第20、第27军建制,第30军番号撤销。
  
   
     华东野战军的十二个主力纵队就介绍到此。另外,还有鲁中南纵队、渤海纵队和两广纵队,但很明显他们不能算作主力,因此就不再一一介绍了。现在,有的朋友肯定要问,这12个纵队的排序是根据什么?那就是:前五名是华野最擅长攻坚的5个(1、4、6、8、9)纵队。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前面各纵简史当中的介绍,在华野最重要的战役中(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第一阶段、上海),这五个纵队都毫无例外的担当了主攻的重任,而且都是战绩辉煌。另外,由这五个纵队改编而成的军,后来都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且战功赫赫,这是很重要的加分项。在此还要特别提到的是,解放上海以后,20(1纵)、26(8纵)、27(9纵)军组成的9兵团,担当攻台的第一梯队,后来朝鲜战争爆发,中央又点着名调他们紧急赴朝参战。可见这3个军的主力地位在当时已很明确。排在第6位的3纵,也以善于攻坚闻名,该纵担任主攻的重要战役有:宿北、洛阳、豫东和济南,当然还可以算上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的战役。但加在一起不如前5个纵队,何况22军(3纵)还没有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这一项失分不少)。因此,该部看起来后劲不足,仗越打越少。因此只能排第六。
  
    排在7名以后的纵队,从战绩上来看,都是以打阻击见长(10、2纵),或者是攻守比较平衡两方面都不是很突出(7、11、12纵)。只有13纵是个例外(该部曾在济南、淮海、上海战役中担任主攻)。该部之所以排在第十位,并不是因为其攻击能力比排在他前面的3个纵队差,而是因其成立比其他纵队晚半年多,仗打的要少一些,只好屈居第十了。
  
    最后是9纵为何排在第一位的问题。9纵虽以抗战时期的胶东部队为主组成,但该部后来居上,仗越打越大。该部虽未参加外线出击,但在内线战场上以少胜多,在第一、二次胶东保卫战、潍县战役、济南战役中战功卓著是其他几个纵队所不具备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27军(9纵)更是全歼美军一个加强步兵团的范例而勇创我军首例。因此,9纵排在第一位应属当之无愧。
  
    总之,华东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作战区域距离国民党的心脏地区最近,歼敌数量最多,解放战争后期还全面承担起了攻击台湾的重任(虽因朝鲜战争未及成功),其历史地位在各大野战军中应该是非常突出的!华东野战军的历史功绩将永垂史册!


华东一个军的实力与东野相差太多,东野的主力纵队改编为军时,人数超过6万多

如东野六纵,四八年十二月入关时,全纵为六万三千余人,相当于一野纵队的三倍,火器和火力更是没法比

华东一个军的实力与东野相差太多,东野的主力纵队改编为军时,人数超过6万多

如东野六纵,四八年十二月入关时,全纵为六万三千余人,相当于一野纵队的三倍,火器和火力更是没法比
一纵还是应该排在九纵前面,成立早得多,担得重打的苦仗也多。
山东的部队不错,无论去东北的还是留在山东的,最后基本上都是王牌,占了现在的半壁!
东北野战军在1948年11月部队整编时,第1-----12纵队依次整编为第38---49军,每一个军都调入(增加)了一个原属东北或冀热辽军区的独立师以加强部队,这样每个军都增加了1万甚至更多的兵力。整编后,兵力最多的军是41军(6.4万人),最少的42和46军(4.7万人)。
落絮轻沾 发表于 2010-5-2 13:02

据说许世友当年挑秘书,有一条:是胶东人。。
华东野战军前身是什么?是不是新四军?
回复 11# 小色
简言之:1、2、4、6、7、11、12纵队是新四军的部队发展起来的。3、8、9、10、13、鲁中南、渤海纵队,还有后来的32军是山东八路军的底子。
陈毅手里的12个纵队。。

相比之下,挻进大别山的刘伯承,至淮海战役,手里只有6个纵队。
不过刘伯承后来任国防大学第一任校长,后来八一大楼的头头都是他的学生。。

再加上邓政委天大的面子。。

这6个纵队后来倒是大都保存下来了。。
新四军早年跟了项英,根不正啊,而且领导人很多并非出自井冈山,也不是被斗倒的红四残余,苗不红。老邓上台后大裁军,粟裕文革期间挂名靠边站,和两边都没渊源,陈胖子已经挂了。许和尚、谭老板分量不够,加上粟大将的宝贝儿子在前线乱搞,20军文革期间站错队,东海舰队文革期间提督死的不明不白没人照顾,你的部队番号又多不裁你裁谁。到了九十年代老军头都没了,就看谁后来混到中枢了,老长官混上中枢的基本都能保留下来,混不上的又没特别大战功和历史意义的就对不起了。总的来看一野和华北各留了个主力做象征,你总不能把人家全裁了吧,二野老邓一开始有点私心,所以多保留了点,但是15那是打出来的,16也是上甘岭拼来的只是名声都给了15。13、14西南有功,裁不裁领导一句话,保留下来也可以,唯一就是12吧,当年的二野头牌现在徐州做预备队打酱油,军纪比较差点,但好歹也出过国打过硬仗,历史上又是头牌所以保了下人家也不好多说。东野副统帅一垮有了历史污点就成了没主的孩子,历史上战斗力又强能收编就收编,不收编的裁掉点杀鸡儆猴,剩下的还不老老实实。名头响亮的攻坚老虎6纵17师都被裁掉了你总还能说人家什么呢。38、39、40、41四大尖刀名声在外,黄色狼和邓总管合二为一弄了个54,历史资格又极老。唯一商榷的是42,历史上没什么出彩的地方,沾了个地域的光留了下来。
九鬼 发表于 2010-5-2 17:39

哪6个纵队?现在二野出身的只剩5个军了吧

12 13 14 15(空降军) 16

除非加上原18军、现西藏军区的52和53山地旅
general101 发表于 2010-5-5 13:18


    16?上甘岭应当是12军和15军打,没16军什么事。
隼鹰 发表于 2010-5-5 13:53

我说大都,又没说全部。。
而且现在陆军中的十八个集团军中,原二野的部队占去了多少比例?

在解放战争时,二野才多少人呀,竟然保留下来这么多。。
排炮不动,必是九纵,是华野还是东野的?
我一直认为,TG陆军最能打的,应该属54军,,人家建国后也没闲着,西北平回民暴乱,西南揍阿三(环境那个艰苦~~),还有很多战事,基本苦活累活都干遍了。。38军有些类似老美的骑一师,名声很响,地位很高,但是未必就是NO.1,,54军就类似MD陆战一师,平日低调,,但是真上了战场,,无论哪个对手见了,心里也要抽抽两下,,这可是典型的光吃肉,不叫唤的虎狼!

排炮不动,必是九纵,是华野还是东野的?
kabio 发表于 2010-5-5 21:24



    我听说的是,抱地不动,必是十纵
和 排炮不动,必是十纵

都是说10纵,具体哪个不懂
排炮不动,必是九纵,是华野还是东野的?
kabio 发表于 2010-5-5 21:24



    我听说的是,抱地不动,必是十纵
和 排炮不动,必是十纵

都是说10纵,具体哪个不懂
东野和华野的十纵都擅长阻击,不过那句话是邱疯子说华野十纵的。东野十纵的说法好像是三千发炮弹轰不动,不是十纵就是九纵。
常凯申2.0版 发表于 2010-5-5 21:35


    平回民暴乱?愿闻其详。
回复 6# 流氓兔

华东打了多少年仗
东北打了几年?

兵源根本没法比的事情
我觉得还是叶王陶.许那是后期才打出来的,跟一纵其实战斗力没法比
根据记忆总结一下?半夜难免有错漏:
一野:1(N)
二野:12(N)、13(C)、14(C),15(K/G),16(S)
三野:20(J)、21(L)、27(B)、31(N)
四野:38(B)、39(S)、40(S)、41(G)、42(G)、47(L)、54(J)
华北部队:65(B)


顺便就这个话题胡说几点:
1.部队的番号如果只看军一级,很多都不存在了,但往下看,师团一级的有些还是军不在而师团在,比如二野的10、11军就有很明显的例子,最大的例子就是我们的“新中国开国元勋师”---127师,这点上,建议看以下国防大学出版的几大野战军丛书,是比较全面而权威的史料了,虽然可能有些老而且枯燥;
2.建国60年了,60年中留下来的部队并不多,如果不看“上面有人”的因素,一般都有以下几个特点:A、根子红,这个不用说,也不是中国特色,放哪个大国都一样。50军表现满不错,可惜是解放战争GMD.60军起义的底子,没有留下来,个人是觉得够惋惜的了,这可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一面大红旗啊;B、解放战争期间功夫硬、名声响,41军就是个好例子,虽然根子相对来说不怎么样,可是一个塔山、一个不吃老百姓苹果再加一个北平检阅部队,现在在广西活得很好;C、参加过朝鲜战争且表现不错,比如15军,似乎一下子就成了主力,但60军这样的部队就没有能留下来;D、地域或军事斗争需要,比如14军,解放战争期间感觉并不特别出彩,也没有去朝鲜,根子也不是红军级的,但热带、丛林、边境和大后方确实需要有部队的存在,在这个情况下,14军又和美国人在越南多少交手过,接着10多年后又把越南人给教训了,也就留了下来。广州军区的42军、南京军区的31军也差不多是这样的情况;
需要补充的是,少数部队是其他建国后的战斗或政治表现出色得以保留,但这个特点不能与前四个比肩,只是少数存在,并且与以上说的“D”点共生,如52、53旅揍A3,14军先帮猴子后揍猴子,也有点这个意思。另外,如果排除某野9纵在解放战争期间表现好的因素,在某事件中它的表现更体现了这个意思... ...哦,我又忘记一点,也是少数现象:需要为某个野战军保留一个种子或者说根子... ...1、65军就是这个意思了;
3、接第二条四点,同样排除“上面有人”的因素的话,基本上是沾得越多,地位越高。像38军,四点全给占了,现在多牛... ...四个因素都有,都很明显、突出的部队我们经常能举出的例子的就有:38、39、54、15等几个部队;
4、关于“上面有人”。这点不好说,东方社会都有比较任人惟亲,就算日本、香港也都比较明显,内地就更不用说了。但是毕竟国家安全是很严肃的事情,留下来的部队很有点这个意思:“我说你行,你不一定行,我说你不行,你就不行。”留下来的部队不管再怎么样“上面有人”,在战史上自己首先也不是孬种,这是其一。我们可以看到,其实101的部队留下来的还是最多,尽管101“叛国叛党”了,但101留下的部队实在都是好部队,所以还是保留了最多。当然,你也可以说,101的部队很多都是井冈山上下来的,毛爷爷才是这些部队的“上面”... ...;其二、“上面有人”的因素还是存在的,但往往是一种“平衡关系”---实际上官场里很需要讲“平衡”,有些部队本身“可以保留”,但军委就是要裁掉那么多人,这个时候,“上面的人”确实会根据种种因素进行平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自己养大的孩子谁不爱?其三、我们现在讲“上面有人”,是按186一代的“山头”进行划分的,但我觉得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新时代的“上面有人”需要我们继续观察...而且不能随便乱说的;总之,关于“上面有人”我持以下观点:确实存在、不特黑暗、继续观察;
5、现有部队现状分类,这个我不是很在行,也不能了解到很多材料,所以我按我的理解并了解到什么说什么好了:
A、强力型部队:38、39、54、15。装备重型化程度高或十分有特色、体系庞大而完备、装备先进、战备程度高
B、基本打酱油型部队:12、21、20、65。这个不用说了,大家都能看到的... ...不过...21军的存在也许秦岭腹地的那些东西有关系?
C、滋润型部队:1、41、14、42、13、31。都有自己特别明确的作战方向,但似乎又都不会马上动手,装备比较有针对性,也有点小先进(如41军的传统地面武器和31军的防空武器)
D、迷茫型部队:16、40军。装备吧,马虎;作战方向吧,够明确,可是要真打大仗后面还有38、39挑大梁

关于这个大点,我也只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去说的,大家轻点砖头... ...

总结起来就是,该裁的部队,也差不多都裁完了,陆军18个集团军,如果还要裁,我估计16、40、65中至少要动掉1个,尤其是前2个........其他的,在我看来,确实不能再裁了..........

顺便就这个话题胡说几点:
1.部队的番号如果只看军一级,很多都不存在了,但往下看,师团一级的有些还是军不在而师团在,比如二野的10、11军就有很明显的例子,最大的例子就是我们的“新中国开国元勋师”---127师,这点上,建议看以下国防大学出版的几大野战军丛书,是比较全面而权威的史料了,虽然可能有些老而且枯燥;
2.建国60年了,60年中留下来的部队并不多,如果不看“上面有人”的因素,一般都有以下几个特点:A、根子红,这个不用说,也不是中国特色,放哪个大国都一样。50军表现满不错,可惜是解放战争GMD.60军起义的底子,没有留下来,个人是觉得够惋惜的了,这可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一面大红旗啊;B、解放战争期间功夫硬、名声响,41军就是个好例子,虽然根子相对来说不怎么样,可是一个塔山、一个不吃老百姓苹果再加一个北平检阅部队,现在在广西活得很好;C、参加过朝鲜战争且表现不错,比如15军,似乎一下子就成了主力,但60军这样的部队就没有能留下来;D、地域或军事斗争需要,比如14军,解放战争期间感觉并不特别出彩,也没有去朝鲜,根子也不是红军级的,但热带、丛林、边境和大后方确实需要有部队的存在,在这个情况下,14军又和美国人在越南多少交手过,接着10多年后又把越南人给教训了,也就留了下来。广州军区的42军、南京军区的31军也差不多是这样的情况;
需要补充的是,少数部队是其他建国后的战斗或政治表现出色得以保留,但这个特点不能与前四个比肩,只是少数存在,并且与以上说的“D”点共生,如52、53旅揍A3,14军先帮猴子后揍猴子,也有点这个意思。另外,如果排除某野9纵在解放战争期间表现好的因素,在某事件中它的表现更体现了这个意思... ...哦,我又忘记一点,也是少数现象:需要为某个野战军保留一个种子或者说根子... ...1、65军就是这个意思了;
3、接第二条四点,同样排除“上面有人”的因素的话,基本上是沾得越多,地位越高。像38军,四点全给占了,现在多牛... ...四个因素都有,都很明显、突出的部队我们经常能举出的例子的就有:38、39、54、15等几个部队;
4、关于“上面有人”。这点不好说,东方社会都有比较任人惟亲,就算日本、香港也都比较明显,内地就更不用说了。但是毕竟国家安全是很严肃的事情,留下来的部队很有点这个意思:“我说你行,你不一定行,我说你不行,你就不行。”留下来的部队不管再怎么样“上面有人”,在战史上自己首先也不是孬种,这是其一。我们可以看到,其实101的部队留下来的还是最多,尽管101“叛国叛党”了,但101留下的部队实在都是好部队,所以还是保留了最多。当然,你也可以说,101的部队很多都是井冈山上下来的,毛爷爷才是这些部队的“上面”... ...;其二、“上面有人”的因素还是存在的,但往往是一种“平衡关系”---实际上官场里很需要讲“平衡”,有些部队本身“可以保留”,但军委就是要裁掉那么多人,这个时候,“上面的人”确实会根据种种因素进行平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自己养大的孩子谁不爱?其三、我们现在讲“上面有人”,是按186一代的“山头”进行划分的,但我觉得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新时代的“上面有人”需要我们继续观察...而且不能随便乱说的;总之,关于“上面有人”我持以下观点:确实存在、不特黑暗、继续观察;
5、现有部队现状分类,这个我不是很在行,也不能了解到很多材料,所以我按我的理解并了解到什么说什么好了:
A、强力型部队:38、39、54、15。装备重型化程度高或十分有特色、体系庞大而完备、装备先进、战备程度高
B、基本打酱油型部队:12、21、20、65。这个不用说了,大家都能看到的... ...不过...21军的存在也许秦岭腹地的那些东西有关系?
C、滋润型部队:1、41、14、42、13、31。都有自己特别明确的作战方向,但似乎又都不会马上动手,装备比较有针对性,也有点小先进(如41军的传统地面武器和31军的防空武器)
D、迷茫型部队:16、40军。装备吧,马虎;作战方向吧,够明确,可是要真打大仗后面还有38、39挑大梁

关于这个大点,我也只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去说的,大家轻点砖头... ...

总结起来就是,该裁的部队,也差不多都裁完了,陆军18个集团军,如果还要裁,我估计16、40、65中至少要动掉1个,尤其是前2个........其他的,在我看来,确实不能再裁了..........
lgn12 发表于 2010-5-7 01:54


    纠正一下:三野还有26军,现在济南军区,军部在潍坊。四野的42军现在已经没有了。
42军什么时候没了?不是在广东过的挺滋润的吗
zz6511 发表于 2010-5-7 08:18
广州军区42军还在吧!旗下125.126师改成了武警,124师是两栖机械化师~
ZHUKOV1982 发表于 2010-5-7 08:43


    不好意思!是我搞错了!应该是只加上26军就对了。
因为27楼的原贴内算上15军了。这个军是空降兵,不应算在陆军的18个集团军里面,这样就正好了。


到2004年全军共18个集团军:
北京军区:27(石家庄)、38(保定)、65(张家口)集团军
沈阳军区:16(长春)、39(辽阳)、40(锦州)集团军
济南军区:20(开封)、26(潍坊)、54(新乡)集团军
南京军区:1(湖州)、12(徐州)、31(厦门)集团军
广州军区:41(柳州)、42(惠州)集团军
成都军区:13(重庆)、14(昆明)集团军
兰州军区:21(宝鸡)、47(西安)集团军


陆军第1集团军:甲类集团军,代号73011部队,军部驻湖州。前身是八路军120师358旅,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晋西北军区主力部队,首任司令员张宗逊),解放了青海。1952年1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10月回国驻扎开封。1975年与20军互换,调驻湖州。所属部队在浙江和苏南地区。


陆军第12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73061部队,军部驻徐州。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太行军区地方部队,首任司令员王宏坤)。1952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4月回国驻扎金华。1961年调徐州,1967年调合肥,1978年返回徐州。所属部队在苏北地区和安徽。


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甲类集团军,代号77100部队,军驻驻重庆。前身是八路军129师386旅,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太岳主力部队,首任司令员陈赓)。1950年驻开远,1968年调重庆。所属部队在重庆和四川。


中国陆军第14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77200部队,军部驻昆明。1948年2月由太岳军区地方部队编成,首任军长李成芳。1950年驻大理,1968年接13军驻开远,1985年迁昆明。所属部队在均在云南。


中国陆军第16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65301部队,军部驻长春。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原115师部队,首任司令员杨得志,后为杨勇),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1950年驻遵义,1953年1月入朝作战,1958年4月回国后一直驻扎长春。所属部队均在吉林。

中国陆军第20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71320部队,军部驻开封。前身是新四军第1师、新四军第1纵队(首任司令员叶飞),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上海战役后担任上海警卫任务,1951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10月回国驻扎杭州。1975年与1军互换,调防开封。所属部队均在河南。


中国陆军第21集团军:甲类集团军,代号68210部队,军部驻宝鸡。前身是新四军第2、4师编成的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首任司令员罗炳辉,后为韦国清)和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于1947年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解放了浙东南。1952年3月入朝作战,1958年8月回国驻扎大同。1967年调宝鸡。所属部队在甘肃和宁夏。


中国陆军第26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71146部队,军部驻潍坊。前身是鲁中军区主力部队,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首任司令员王建安)。上海战役后在上海浦东和崇明岛担任海防任务。1950年11月入朝作战,1952年6月回国驻扎莱阳。1998年调潍坊。所属部队均在山东。


中国陆军第27集团军:甲类集团军,代号66267部队,军部驻石家庄。前身是胶东军区主力部队,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首任司令员许世友)。上海战役后担任上海市警备任务。1950年10月入朝作战,1952年10月回国驻无锡。1969年调石家庄。所属部队在河北、山西和天津。


中国陆军第31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73111部队,军部驻厦门同安。前身是胶东军区地方部队,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参与解放了福建。自1949年南下后一直驻防厦门。所属部队均在福建。


中国陆军第38集团军:甲类集团军,代号66393部队,军部驻保定。前身是滨海军区主力部队,山东第一、二师,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第一批入朝作战,1953年7月回国进驻通化。1967年调保定。所属部队在河北和北京。


中国陆军第39集团军:甲类集团军,代号65521部队,军部驻辽阳。前身是新四军第三师(首任司令员黄克诚),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首任司令员刘震)。解放镇南(友谊)关。第一批入朝作战,1953年5月回国驻营口。1999年调辽阳。所属部队在辽宁和吉林四平地区。


中国陆军第40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65631部队,军部驻锦州。前身是鲁中军区主力部队和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部队,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首任司令员程世才)。参加海南岛登陆战役。第一批入朝作战,1953年7月回国后一直驻锦州。所属部队在辽宁和内蒙古赤峰地区。


中国陆军第41集团军:甲类集团军,代号75110部队,军部驻柳州。前身是胶东军区主力部队,山东第5、6师,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首任司令员吴克华)。参加了广西战役。1951年1月进驻潮汕地区。1969年调柳州。所属部队在广西和湖南衡阳地区。


中国陆军第42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75200部队,军部驻惠州。前身是南满军区部队,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首任司令员万毅)。第一批入朝作战,1952年11月回国驻湛江。后调惠州。所属部队均在广东。


中国陆军第47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68310部队,军部驻西安临潼。前身是359旅,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首任司令员梁兴初)。随第二野战军进军四川,1950年在湖南剿匪。1951年2月入朝作战,1954年9月回国驻雷州半岛。1960年调衡阳,1970年调西安临潼。所属部队在陕西和甘肃。


中国陆军第54集团军:甲类集团军,代号71521部队,军部驻新乡。1952年10月将第44、45军整编为54军,45军军部为新军部,军长丁盛。1953年2月入朝作战,1958年7月回国驻西北,1968年调新乡。所属部队均在河南。


中国陆军第65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66455部队,军部驻张家口。前身是晋察冀野战军第8纵队(冀察军区地方部队、首任司令员郭天民)。1950年解放宁夏。1951年2月入朝作战,1953年10月回国驻张家口。所属部队在河北和天津。

到2004年全军共18个集团军:
北京军区:27(石家庄)、38(保定)、65(张家口)集团军
沈阳军区:16(长春)、39(辽阳)、40(锦州)集团军
济南军区:20(开封)、26(潍坊)、54(新乡)集团军
南京军区:1(湖州)、12(徐州)、31(厦门)集团军
广州军区:41(柳州)、42(惠州)集团军
成都军区:13(重庆)、14(昆明)集团军
兰州军区:21(宝鸡)、47(西安)集团军


陆军第1集团军:甲类集团军,代号73011部队,军部驻湖州。前身是八路军120师358旅,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晋西北军区主力部队,首任司令员张宗逊),解放了青海。1952年1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10月回国驻扎开封。1975年与20军互换,调驻湖州。所属部队在浙江和苏南地区。


陆军第12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73061部队,军部驻徐州。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太行军区地方部队,首任司令员王宏坤)。1952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4月回国驻扎金华。1961年调徐州,1967年调合肥,1978年返回徐州。所属部队在苏北地区和安徽。


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甲类集团军,代号77100部队,军驻驻重庆。前身是八路军129师386旅,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太岳主力部队,首任司令员陈赓)。1950年驻开远,1968年调重庆。所属部队在重庆和四川。


中国陆军第14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77200部队,军部驻昆明。1948年2月由太岳军区地方部队编成,首任军长李成芳。1950年驻大理,1968年接13军驻开远,1985年迁昆明。所属部队在均在云南。


中国陆军第16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65301部队,军部驻长春。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原115师部队,首任司令员杨得志,后为杨勇),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1950年驻遵义,1953年1月入朝作战,1958年4月回国后一直驻扎长春。所属部队均在吉林。

中国陆军第20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71320部队,军部驻开封。前身是新四军第1师、新四军第1纵队(首任司令员叶飞),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上海战役后担任上海警卫任务,1951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10月回国驻扎杭州。1975年与1军互换,调防开封。所属部队均在河南。


中国陆军第21集团军:甲类集团军,代号68210部队,军部驻宝鸡。前身是新四军第2、4师编成的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首任司令员罗炳辉,后为韦国清)和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于1947年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解放了浙东南。1952年3月入朝作战,1958年8月回国驻扎大同。1967年调宝鸡。所属部队在甘肃和宁夏。


中国陆军第26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71146部队,军部驻潍坊。前身是鲁中军区主力部队,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首任司令员王建安)。上海战役后在上海浦东和崇明岛担任海防任务。1950年11月入朝作战,1952年6月回国驻扎莱阳。1998年调潍坊。所属部队均在山东。


中国陆军第27集团军:甲类集团军,代号66267部队,军部驻石家庄。前身是胶东军区主力部队,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首任司令员许世友)。上海战役后担任上海市警备任务。1950年10月入朝作战,1952年10月回国驻无锡。1969年调石家庄。所属部队在河北、山西和天津。


中国陆军第31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73111部队,军部驻厦门同安。前身是胶东军区地方部队,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参与解放了福建。自1949年南下后一直驻防厦门。所属部队均在福建。


中国陆军第38集团军:甲类集团军,代号66393部队,军部驻保定。前身是滨海军区主力部队,山东第一、二师,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第一批入朝作战,1953年7月回国进驻通化。1967年调保定。所属部队在河北和北京。


中国陆军第39集团军:甲类集团军,代号65521部队,军部驻辽阳。前身是新四军第三师(首任司令员黄克诚),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首任司令员刘震)。解放镇南(友谊)关。第一批入朝作战,1953年5月回国驻营口。1999年调辽阳。所属部队在辽宁和吉林四平地区。


中国陆军第40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65631部队,军部驻锦州。前身是鲁中军区主力部队和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部队,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首任司令员程世才)。参加海南岛登陆战役。第一批入朝作战,1953年7月回国后一直驻锦州。所属部队在辽宁和内蒙古赤峰地区。


中国陆军第41集团军:甲类集团军,代号75110部队,军部驻柳州。前身是胶东军区主力部队,山东第5、6师,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首任司令员吴克华)。参加了广西战役。1951年1月进驻潮汕地区。1969年调柳州。所属部队在广西和湖南衡阳地区。


中国陆军第42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75200部队,军部驻惠州。前身是南满军区部队,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首任司令员万毅)。第一批入朝作战,1952年11月回国驻湛江。后调惠州。所属部队均在广东。


中国陆军第47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68310部队,军部驻西安临潼。前身是359旅,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首任司令员梁兴初)。随第二野战军进军四川,1950年在湖南剿匪。1951年2月入朝作战,1954年9月回国驻雷州半岛。1960年调衡阳,1970年调西安临潼。所属部队在陕西和甘肃。


中国陆军第54集团军:甲类集团军,代号71521部队,军部驻新乡。1952年10月将第44、45军整编为54军,45军军部为新军部,军长丁盛。1953年2月入朝作战,1958年7月回国驻西北,1968年调新乡。所属部队均在河南。


中国陆军第65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66455部队,军部驻张家口。前身是晋察冀野战军第8纵队(冀察军区地方部队、首任司令员郭天民)。1950年解放宁夏。1951年2月入朝作战,1953年10月回国驻张家口。所属部队在河北和天津。
话说12军在徐州也未必完全是打酱油啊,东南有事,这就是二梯队,总不能让重装的54打先锋吧?
kabio 发表于 2010-5-5 21:24

排炮不动,必是十纵,邱疯子说的..
其实现存的这十八个集团军已是好中选优了。无论是因为运气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能留到现在都属精英了。去年听说又准备要有大动作裁撤,后来xi边一闹又停了。我觉得是不能再减了........
zz6511 发表于 2010-5-7 08:18


    对不起
我有42军存在的证据而没有26军存在的证据
求证据.............主要是26军还存在的证据
lgn12 发表于 2010-5-7 01:54

65集团军后来随第十九兵团,划归一野。
感觉不能再裁减了。
zz6511 发表于 2010-5-6 19:43


    1956年前后,西北某地发生了严重回民暴乱,54军奉命前往镇压。由于回民在暴乱中滥杀汉人,引起强烈民族对立情绪。54军本来脾气就不好,可能又被汉人的惨像给深深刺激了,所以镇压变成了对回民的一次凶狠的“谢尔曼式”的大屠戮,结果效果反而很好。事后,上面没有对54军多少有些过激的举动进行处分,,当然,考虑到民族团结,,也怕被国际上当时正疯狂卷起的反共产主义狂潮所利用,,,所以,这件事到此为止,之后一直严禁被提及,也不许被研究。王震主持新疆大局时期,对待唯子叛乱,基本也采用了54军的镇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