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工业六○二所自主创新研制某型机纪实(可能为z18,大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08:41


出处http://www.aviationnow.cn/2009/0409/143.html
2009年江南的初春,如织的细雨绵绵不息。这是春天的喜雨,点点滴滴传递着直升机研制战线的喜讯。就在阳春到来的时刻,某重点型号研制如期实现重大节点!一个崭新的直升机平台如曙光破晓,将光芒洒向千叶竞秀、万象更新的大地。
    这是中航工业六○二所自主创新、航空报国的又一丰硕成果。一位直升机行业的老专家对此评价:这不仅是一个型号的成功,也是一支队伍的成功,更是直升机产业的希望和未来。
    作为该型机总设计师单位,从型号立项至今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六○二所全体参研人员以激情拼搏、无私奉献、创新超越的实际行动,用超常的胆识、勇气、魄力和锐气擎起航空报国使命,再一次为建设航空强国、铸就“蓝天长城”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航空报国的坚定意志
    推动发展新跨越
    某重点型号研制是中航工业集团公司“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目标工程,是六○二所的生命工程,聚焦了整个行业的目光。
    新机研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该型机因任务系统需要,构型特殊,气动布局复杂,国内首次自主研制大型复合材料旋翼系统,任务之重、时间之紧、技术难度之大对六○二所来说前所未有。通过该型号的研制,将打造一个全新的直升机型号平台,加速直升机产业自主发展。
    在任务和挑战面前,全体参研人员立下军令状:千秋功过看型号,人生能有几回搏,为了按期完成任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任务就是命令,责任高于一切。航空报国的坚定意志和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奋斗精神持续推动着型号的进展。坚定的意志自上而下层层传递,形成强大的行政推动力和执行力。
    型号研制始终得到了上级领导机关的高度关注与重视,集团公司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指挥督战,为型号研制提供了强大后盾;主管机关定期组织现场工作协调会,及时研究解决问题,举行业之力为型号保驾护航,为型号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六○二所,该型号自立项以来一直都是“所长工程”。两任所长都担任现场总指挥,行政指挥系统和总师系统强化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大局意识,狠抓思想落实、组织落实和措施落实,强化目标任务的顶层控制力、横向协调力和纵向推动力,确保型号研制攻坚破难、节节取胜。
    ——靠前指挥,果断决策。正确的指挥决策是最有力的保证。行政指挥系统靠前指挥,在一系列重大现场活动中果断指挥、高效决策。在研制工作遇到困难、研制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积极创造条件,提前启动研制保障条件建设,保证了型号研制试验需求。现场指挥部建立了所、厂和用户三方定期工程协调例会制度,所厂领导、用户方代表以及总师系统团结一心、密切协同,切实加强研制现场组织和管理,在型号重大技术决策中及时把关。在型号研制的决战阶段,每周召开现场工作会,每天检查研制任务完成情况,及时研究和解决型号研制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为型号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尊重科学,化解风险。一个全新的大型型号,必然伴随多风险、高风险。型号研制过程中,总师系统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狠抓技术攻关和风险控制,切实贯彻预审机制、归零机制与风险管理机制,在各个试验现场建立了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以及故障处置措施,通过对风险的动态管理,由识别到化解,使高风险逐渐递减;同时在型号全线同步推动“五性”设计工作,在设计阶段就全面开展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和保障性设计 ,努力使全机结构布局合理,优化人机工效,取得明显成效。在型号研制的重大阶段与重大技术决策中,设计师系统发挥团队优势和专家支持系统的作用,凝聚各方面力量,化解难题,科学决策,协调解决研制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使得各项研制工作按照预定目标顺利推进。
    ——创新管理,力争高效。坚定的意志贯彻在强有力的管理之中,用管理创新、管理改进保证并推动型号的发展。型号研制工作一贯以创新的思路推进,在顶层技术控制方面充分借鉴某型机与国外合作的项目管理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人力资源紧张与任务繁重的矛盾。面对工作量大、进度要求紧的状况,六○二所在型号管理现场建立了所厂协同设计制度,组成数字化并行设计IPT团队,采取设计与工艺、试制与试验高度平行交叉的作业方式,同步推进,并行作业。主机所、厂成立了并行工程协调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在设计阶段就很好地解决了工艺性问题,样机试制工艺准备工作并行展开,为型号研制赢得了时间、缩短了周期。全面实施数字化设计,实现了单一数据源数字化技术状态管理,完成数字样机可视化开发。创新质量管理,探索全特性全过程型号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建创软件履历本,开辟了软件质量管理新途径。
    ——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型号研制过程中强化项目管理和计划控制,以项目管理为龙头,协调和推动优质资源;同时按型号研制节点要求,建立了详细的研制计划体系,研制计划和进度跟踪细化到每一个节点、每一天,计划节点倒排,及时处理研制现场出现的各种问题。所厂及用户方形成日例会制度,日查日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小事不过夜,大事立即组织协调,以最快速度解决落实;试验、试飞工作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明确技术、质量、安全责任人,坚持安全质量第一原则,强化过程控制,落实风险预案,以安全保成功、保进度。
    ——统筹兼顾,协同并进。针对重点型号战线分散、多条战线同时作战的特点,六○二所在加强科研试制、试验主战场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总师单位的作用,加大对各条战线的协调和督查力度,密切与主机厂、成品厂的联系,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把关,增强型号研制的控制力,保证各条战线协调并进。

出处http://www.aviationnow.cn/2009/0409/143.html
2009年江南的初春,如织的细雨绵绵不息。这是春天的喜雨,点点滴滴传递着直升机研制战线的喜讯。就在阳春到来的时刻,某重点型号研制如期实现重大节点!一个崭新的直升机平台如曙光破晓,将光芒洒向千叶竞秀、万象更新的大地。
    这是中航工业六○二所自主创新、航空报国的又一丰硕成果。一位直升机行业的老专家对此评价:这不仅是一个型号的成功,也是一支队伍的成功,更是直升机产业的希望和未来。
    作为该型机总设计师单位,从型号立项至今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六○二所全体参研人员以激情拼搏、无私奉献、创新超越的实际行动,用超常的胆识、勇气、魄力和锐气擎起航空报国使命,再一次为建设航空强国、铸就“蓝天长城”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航空报国的坚定意志
    推动发展新跨越
    某重点型号研制是中航工业集团公司“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目标工程,是六○二所的生命工程,聚焦了整个行业的目光。
    新机研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该型机因任务系统需要,构型特殊,气动布局复杂,国内首次自主研制大型复合材料旋翼系统,任务之重、时间之紧、技术难度之大对六○二所来说前所未有。通过该型号的研制,将打造一个全新的直升机型号平台,加速直升机产业自主发展。
    在任务和挑战面前,全体参研人员立下军令状:千秋功过看型号,人生能有几回搏,为了按期完成任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任务就是命令,责任高于一切。航空报国的坚定意志和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奋斗精神持续推动着型号的进展。坚定的意志自上而下层层传递,形成强大的行政推动力和执行力。
    型号研制始终得到了上级领导机关的高度关注与重视,集团公司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指挥督战,为型号研制提供了强大后盾;主管机关定期组织现场工作协调会,及时研究解决问题,举行业之力为型号保驾护航,为型号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六○二所,该型号自立项以来一直都是“所长工程”。两任所长都担任现场总指挥,行政指挥系统和总师系统强化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大局意识,狠抓思想落实、组织落实和措施落实,强化目标任务的顶层控制力、横向协调力和纵向推动力,确保型号研制攻坚破难、节节取胜。
    ——靠前指挥,果断决策。正确的指挥决策是最有力的保证。行政指挥系统靠前指挥,在一系列重大现场活动中果断指挥、高效决策。在研制工作遇到困难、研制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积极创造条件,提前启动研制保障条件建设,保证了型号研制试验需求。现场指挥部建立了所、厂和用户三方定期工程协调例会制度,所厂领导、用户方代表以及总师系统团结一心、密切协同,切实加强研制现场组织和管理,在型号重大技术决策中及时把关。在型号研制的决战阶段,每周召开现场工作会,每天检查研制任务完成情况,及时研究和解决型号研制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为型号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尊重科学,化解风险。一个全新的大型型号,必然伴随多风险、高风险。型号研制过程中,总师系统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狠抓技术攻关和风险控制,切实贯彻预审机制、归零机制与风险管理机制,在各个试验现场建立了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以及故障处置措施,通过对风险的动态管理,由识别到化解,使高风险逐渐递减;同时在型号全线同步推动“五性”设计工作,在设计阶段就全面开展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和保障性设计 ,努力使全机结构布局合理,优化人机工效,取得明显成效。在型号研制的重大阶段与重大技术决策中,设计师系统发挥团队优势和专家支持系统的作用,凝聚各方面力量,化解难题,科学决策,协调解决研制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使得各项研制工作按照预定目标顺利推进。
    ——创新管理,力争高效。坚定的意志贯彻在强有力的管理之中,用管理创新、管理改进保证并推动型号的发展。型号研制工作一贯以创新的思路推进,在顶层技术控制方面充分借鉴某型机与国外合作的项目管理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人力资源紧张与任务繁重的矛盾。面对工作量大、进度要求紧的状况,六○二所在型号管理现场建立了所厂协同设计制度,组成数字化并行设计IPT团队,采取设计与工艺、试制与试验高度平行交叉的作业方式,同步推进,并行作业。主机所、厂成立了并行工程协调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在设计阶段就很好地解决了工艺性问题,样机试制工艺准备工作并行展开,为型号研制赢得了时间、缩短了周期。全面实施数字化设计,实现了单一数据源数字化技术状态管理,完成数字样机可视化开发。创新质量管理,探索全特性全过程型号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建创软件履历本,开辟了软件质量管理新途径。
    ——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型号研制过程中强化项目管理和计划控制,以项目管理为龙头,协调和推动优质资源;同时按型号研制节点要求,建立了详细的研制计划体系,研制计划和进度跟踪细化到每一个节点、每一天,计划节点倒排,及时处理研制现场出现的各种问题。所厂及用户方形成日例会制度,日查日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小事不过夜,大事立即组织协调,以最快速度解决落实;试验、试飞工作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明确技术、质量、安全责任人,坚持安全质量第一原则,强化过程控制,落实风险预案,以安全保成功、保进度。
    ——统筹兼顾,协同并进。针对重点型号战线分散、多条战线同时作战的特点,六○二所在加强科研试制、试验主战场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总师单位的作用,加大对各条战线的协调和督查力度,密切与主机厂、成品厂的联系,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把关,增强型号研制的控制力,保证各条战线协调并进。


创新超越的崇高理念
    登攀科技新高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直升机50多年发展经验表明,只有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创新,才能根本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形成自己的直升机产业。
    六○二所坚持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提升自身能力上,狠抓自主创新。在重点型号研制过程中,始终牢牢把握创新这根生命线,着力打造一个全新的平台,因为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崇高的信念:追赶世界直升机先进水平,加速直升机自主发展!
    在技术难度大、研制风险高、研制周期极为紧张的状况下,全体参研人员以百折不挠的决心和钢铁般的意志,在前进中解决问题,在力保节点的同时,狠抓技术攻关和风险控制,向着核心技术进军,着力突破制约直升机发展的瓶颈技术,努力实现创新超越,攻克了总体气动设计、复合材料旋翼系统研制、关键系统设备等技术难关,创造了直升机研制史上的多个第一:
    ——该型机是大吨位型号直升机,首次尝试采用特殊气动布局设计,没有任何工程经验可以借鉴,通过多方案吹风选型以及详细方案的反复修改完善,较好地解决了气动布局难题。
    ——采用国产复合材料自主研制大型复合材料旋翼系统。复合材料旋翼系统设计制造技术是直升机的核心关键之一,在面临进口碳纤维受制约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攻关,成功突破了国产材料桨叶研制难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国产大型复合材料桨叶满足设计要求,可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品媲美!
    ——挑战大型旋翼系统试验新高度。旋翼塔试验是六○二所自行研制的大型旋翼系统第一次接受考验,也是旋翼塔台第一次承担型号试验任务。经过参试人员的刻苦攻关,突破了旋翼塔、尾桨台试验测试等一系列技术关键,开创了大型旋翼塔试验的先河,填补了直升机科研试验领域的一项空白,标志着我国直升机旋翼试验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首次采用球柔性尾桨构型。通过设计分析、原理试验以及产品试验室验证、机上检查测试,成功解决了全机地面共振及尾桨尾梁耦合稳定性难题,保证了试飞安全。
    ——第一次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直升机数字化设计和管理,构建数字样机视景系统,实现了样机的完全可视化,全面实施了技术状态管理数字化,大幅度提高了工程设计能力和效率。
    在型号设计、试验的各个环节,面对诸多的技术难题和挑战,六○二所的科研人员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意志、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突破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在型号成功的同时,实现了技术进步和专业能力的大幅提升。
    旋翼研究室未雨绸缪,提前攻坚,以旋翼系统对外合作的成果为基点,自主研制了先进球柔性复合材料旋翼系统。通过全机气动布局设计、计算分析、试验验证及飞行技术特性评估,总体气动研究室完善丰富了直升机总体气动设计技术。强度研究室通过技术攻关,成功解决了大型直升机桨毂中心动特性试验难题。
    结构研究室在型号研制过程中,采取关键技术研究、结构功能和原理上不断分析、典型件验证的方法,突破了复合材料功能结构等关键技术,使结构设计能力达到了国际同类机型的设计水平。系统研究室按民机适航要求,首次完成燃油系统抗坠毁设计与试验验证,为打开国内民用直升机市场奠定了技术基础。航电系统研究室全面采用综合化、信息化集成技术,实现了航电任务系统高度融合。飞行控制暨工程仿真研究室首次自主研发了数字化集成飞控系统,进行了全机正常飞行控制律及非正常状态飞行仿真试验验证。电气特设研究室首次在直升机上采用汇流条功率控制器对交、直流电源系统的运行状态实施监控,极大地提高了配电系统的技术水平,为全面掌握自动配电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    强度试验室在同时承担多个型号任务的情况下,一年内高强度地完成了24个部件45项次疲劳试验任务,成功攻克了大型复合材料桨叶等多项关键试验技术,掌握了先进球柔性旋翼系统疲劳试验技术和方法。综合飞行试验室在旋翼系统动特性试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优化激振方案,简化试验系统和外部条件,全面掌握了动特性试验方法,成功地完成新研旋翼系统在旋转状态下的动特性试验,提升了试验能力和水平。

创新超越的崇高理念
    登攀科技新高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直升机50多年发展经验表明,只有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创新,才能根本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形成自己的直升机产业。
    六○二所坚持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提升自身能力上,狠抓自主创新。在重点型号研制过程中,始终牢牢把握创新这根生命线,着力打造一个全新的平台,因为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崇高的信念:追赶世界直升机先进水平,加速直升机自主发展!
    在技术难度大、研制风险高、研制周期极为紧张的状况下,全体参研人员以百折不挠的决心和钢铁般的意志,在前进中解决问题,在力保节点的同时,狠抓技术攻关和风险控制,向着核心技术进军,着力突破制约直升机发展的瓶颈技术,努力实现创新超越,攻克了总体气动设计、复合材料旋翼系统研制、关键系统设备等技术难关,创造了直升机研制史上的多个第一:
    ——该型机是大吨位型号直升机,首次尝试采用特殊气动布局设计,没有任何工程经验可以借鉴,通过多方案吹风选型以及详细方案的反复修改完善,较好地解决了气动布局难题。
    ——采用国产复合材料自主研制大型复合材料旋翼系统。复合材料旋翼系统设计制造技术是直升机的核心关键之一,在面临进口碳纤维受制约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攻关,成功突破了国产材料桨叶研制难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国产大型复合材料桨叶满足设计要求,可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品媲美!
    ——挑战大型旋翼系统试验新高度。旋翼塔试验是六○二所自行研制的大型旋翼系统第一次接受考验,也是旋翼塔台第一次承担型号试验任务。经过参试人员的刻苦攻关,突破了旋翼塔、尾桨台试验测试等一系列技术关键,开创了大型旋翼塔试验的先河,填补了直升机科研试验领域的一项空白,标志着我国直升机旋翼试验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首次采用球柔性尾桨构型。通过设计分析、原理试验以及产品试验室验证、机上检查测试,成功解决了全机地面共振及尾桨尾梁耦合稳定性难题,保证了试飞安全。
    ——第一次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直升机数字化设计和管理,构建数字样机视景系统,实现了样机的完全可视化,全面实施了技术状态管理数字化,大幅度提高了工程设计能力和效率。
    在型号设计、试验的各个环节,面对诸多的技术难题和挑战,六○二所的科研人员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意志、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突破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在型号成功的同时,实现了技术进步和专业能力的大幅提升。
    旋翼研究室未雨绸缪,提前攻坚,以旋翼系统对外合作的成果为基点,自主研制了先进球柔性复合材料旋翼系统。通过全机气动布局设计、计算分析、试验验证及飞行技术特性评估,总体气动研究室完善丰富了直升机总体气动设计技术。强度研究室通过技术攻关,成功解决了大型直升机桨毂中心动特性试验难题。
    结构研究室在型号研制过程中,采取关键技术研究、结构功能和原理上不断分析、典型件验证的方法,突破了复合材料功能结构等关键技术,使结构设计能力达到了国际同类机型的设计水平。系统研究室按民机适航要求,首次完成燃油系统抗坠毁设计与试验验证,为打开国内民用直升机市场奠定了技术基础。航电系统研究室全面采用综合化、信息化集成技术,实现了航电任务系统高度融合。飞行控制暨工程仿真研究室首次自主研发了数字化集成飞控系统,进行了全机正常飞行控制律及非正常状态飞行仿真试验验证。电气特设研究室首次在直升机上采用汇流条功率控制器对交、直流电源系统的运行状态实施监控,极大地提高了配电系统的技术水平,为全面掌握自动配电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    强度试验室在同时承担多个型号任务的情况下,一年内高强度地完成了24个部件45项次疲劳试验任务,成功攻克了大型复合材料桨叶等多项关键试验技术,掌握了先进球柔性旋翼系统疲劳试验技术和方法。综合飞行试验室在旋翼系统动特性试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优化激振方案,简化试验系统和外部条件,全面掌握了动特性试验方法,成功地完成新研旋翼系统在旋转状态下的动特性试验,提升了试验能力和水平。
3年来,各研究室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长期坚持实行“7·11” 工作制(每周7天、每天11个小时),在后续试验阶段甚至是24小时通宵达旦。经过全体参研人员众志成城地顽强拼搏,型号批复立项后仅8个多月就完成了全机详细设计,构建三维数模10000多个,发放图纸50000多标准幅,编制技术文件600多份;两年时间不到,两架研制样机先后完成试制、试验,让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变成了现实。    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两次重大自然灾害,使型号研制工作遭遇停电和材料、配置产品供应等困难,导致进度滞后近两个月。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全体参研人员迎难而上,加班加点,挑战极限,赶抢进度,确保“后墙不倒”。
    “加班饭,行军床,机器轰鸣试验忙”,这是六○二所强度试验研究室热火朝天奋战该型号强度试验的生动写照。球柔性旋翼系统疲劳试验在强度试验室是首次进行,技术难点、技术关键点特别多,专业组长、强度试验测量控制专家刘巍带领课题组提前有针对性地组织技术攻关,连续一个多月工作到凌晨1点多,收集消化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课题组在较短时间内攻克了六支臂桨毂旋翼轴监测和控制加载技术难关,保住了进度也鼓舞了士气。
    为顺利完成该型机测试改装任务,综合飞行试验研究室空测组技术员每天下午2时赶到试制现场,利用下午和晚上时间进行测试改装,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经过连续近半个月的奋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相关测试改装工作,为型号实现重大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了型号成功,为了心中的信念和梦想,所有的参研人员矢志不渝,他们长期坚守着,隐忍着,透支着,以不断的付出、坚实的脚步为型号奠基,一往无前,无怨无悔。
结构研究室年轻的主管设计师韩振忠坚信“态度决定一切”、“爱拼才会赢”。他善于将创新的思维贯穿于具体工作中,工作中十分注重分析总结和积累,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他积极运用国际合作中学到的直升机现代工程结构设计方法,独立完成大型复合材料尾段结构设计,并在国内首次采用大型薄壁加筋整体结构件一体化设计,提高尾段结构刚度,满足了动力学设计要求,并且大幅度地节约了研制成本,缩短了研制周期。
    强度研究室技术骨干许宁巾帼不让须眉, 工作中勇挑重担,精益求精,怀孕后仍然奋战在科研设计最前线,承担了大量试验数据分析和分析报告的撰写工作。她克服身体上的种种不适和不便,长期加班,忘我工作,直到临产前3天才离开工作岗位。
    在重点型号研制战线,像刘巍、韩振忠、许宁这样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科研人员还有很多很多:年轻的同志由于无暇顾及家中事务,只能将孩子送到老家由老人看管。返聘的老专家不顾年迈的身体,坚持与年轻人一样加班加点。不少青年技术人员买了新房子却没时间装修,领了结婚证却没有时间筹备婚礼,有的年轻人甚至没有时间交友、约会或谈婚论嫁。在型号发图阶段,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工作,结构研究室甚至出现了6名同志同时输液的状况,医生作出了强迫他们休息的决定,但他们却把在病房输液的过程当作宝贵的休息时间,输完液拔下针头立即回到岗位继续工作。
     在设计、试制、试验现场,在试飞一线,所有的参研人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在一起、拼搏在一起。他们始终保持只争朝夕、时不我待、志在超越的精神状态,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把握好每个细节,攻克每一道难关。他们把“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理念体现在一个个技术突破、一项项工艺改进、一次次管理提高中,全力以赴“保质量、保水平、保节点、保安全、保交付”,确保型号成功。
    在这个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中,没有专业的藩篱,没有任务的界限,没有条件的制约,哪里有需要,力量就向哪里集结,哪里有召唤,大家就往哪里聚集。他们与型号荣辱与共,同呼吸共命运,在不断超越的过程中,追寻着人生意义的升华。他们以艰苦卓绝的努力铸就了型号成功,型号成功成就了他们的光荣与梦想。他们是新时期最可爱最可敬的人!
    没有什么比报效祖国的热血更加澎湃,没有什么比创造奇迹的激情更加磅礴。历经重点型号研制的锤炼,六○二所这个英雄的团队显得更加成熟稳健、更加充满自信。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建设新航空、大航空、强航空的征途上,在推进集团公司“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的伟大实践中,六○二所能够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好地引领直升机技术进步,创造直升机产业发展更加辉煌的未来!


郭俊贤——2008年度“中航工业风云人物”入围人选
http://www.avicone.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992
gjx.jpg

郭俊贤——2008年度“中航工业风云人物”入围人选
http://www.avicone.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992
gjx.jpg
相比之下,AC313总设计师为徐朝梁,所以此型号并非AC313
该型机是大吨位型号直升机,可能为z18 ,样机已经于2008年实现了首飞。
很奇怪的型号啊,我以为是AC313
不过应该是Z8的改进型号,立项3年就OK,怎么也不可能是全新型号
Z8K?
预警直升机??
啥子型号呦
大吨位型号直升机,首次尝试采用特殊气动布局设计
=====================================
怎么个特殊法?山寨支奴干?
——该型机是大吨位型号直升机,首次尝试采用特殊气动布局设计,没有任何工程经验可以借鉴,通过多方案吹风选型以及详细方案的反复修改完善,较好地解决了气动布局难题。
应该是z8预警[:a10:]
什么叫新平台?
参考4楼的估计是Z8预警。
有可能是预警
大吨位型号直升机---多大才叫大吨位??
首次尝试采用特殊气动布局设计--是整体特殊还是局部?
回复 11# huoran


    兄弟,你跟我想一块了
等解毒。。
新平台??
"一个崭新的直升机平台如曙光破晓,将光芒洒向千叶竞秀、万象更新的大地","通过该型号的研制,将打造一个全新的直升机型号平台,加速直升机产业自主发展。",这两句颇让人寻味
坐等高人解毒
Z-18
追求卓越的领队

——记2008年度中航工业风云人物、六O二所副总设计师、型号总师郭俊贤

在近期召开的中航工业集团公司2009年度峰会上,六O二所副总师、某重点型号总设计师郭俊贤荣膺“2008年度中航工业十大风云人物”称号,再次在奋进的人生历程上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郭俊贤1989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现任六O二所副总设计师、型号总师,国家某重点工程副总设计师。参加工作以来的20年,适逢直升机事业蓬勃发展,他先后参加了直8、直9、直11等系列10多个直升机型号的研制。工作中他潜心钻研,孜孜以求,激情进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总结提高,从莘莘学子成长为技术专家,从普通设计员成长为型号总设计师,为直升机旋翼技术发展及型号研制工作作出了闪光的贡献。

创造性的工作是他的快乐。在直升机关键技术预研项目----第一副完全立足国内技术,并走完设计研制与试飞验证全过程的球柔性复合材料旋翼系统的研究中,他以扎实的技术基础和出色的工程实践创新,成功完成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三代先进旋翼在型号上的演示验证试飞。该旋翼系统的研制,成为国内旋翼技术发展新的里程碑,其研制经验和成果,在当时正进行的旋翼对外合作研制谈判中发挥了独到作用。“十五”期间,负责的直升机关键技术概念设计研究等项目均属开创性的工作,为拓展直升机的发展空间、推进直升机技术的创新发展起到了有利的促进作用。

挑战性工作是他不断奋进的动力。因业绩突出,郭俊贤受命主持某型机研制工作,该机是国家某重点工程关键项目,因大型任务系统需要,采用特殊构型,气动布局复杂,立足国内研制大型先进复合材料旋翼系统,任务重,周期紧,技术难度高。

面对空前的压力和挑战,郭俊贤带领设计师团队迎难而上,坚定地贯彻集团公司的总体战略意图,把技术工作做得扎实、细致,并首先赢得了型号的选型和立项论证胜利。其后又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创新管理,全力以赴投入型号研制攻坚战。通过全面实施数字化设计与技术状态管理,开展并行工程设计,运用预审、风险分析和归零管理三大管理机制,强力推进型号研制进程。型号批复立项后仅8个多月,即完成了全机11000多个三维数模建造,发出详细设计工程图纸50000多标准幅,编制技术文件600多份,创造了一个新的奇迹。

近年来,型号研制全面转入试制试验的关键阶段,不仅任务系统关键设备进入地面验证,大型旋翼系统构件要进行疲劳试验考核,以郭俊贤为首的设计师系统聚集全行业力量,以临战的姿态激情拼搏,挑战极限,攻坚破难,经过60多个参研单位的共同努力,先后完成60多项各类部件和系统试验,各项关键技术攻关进展顺利,攻克了总体气动设计、任务系统关键设备以及大型复合材料旋翼系统研制等三大主要关键技术,实现了重大节点。郭俊贤同志为此荣获集团公司“总经理特别奖”。

辉煌的成绩总是来源于艰苦的劳动和超常的付出。多年来,郭俊贤全身心投入型号研制,从顶层方案策划到气动布局,再到全机总体布置,从主要系统关键技术的把握到全机系统间接口的协调,再到“五性” 设计要求的推动,都让他废寝忘食、殚精竭虑;每一项设计、每一次试验的成功、每一个节点的实现都凝结了他无数的辛劳、智慧和汗水。他至诚的性情、务实的作风、果敢决断与坚毅的力量以及坚韧不拔的精气神,影响和鼓舞了一起并肩战斗的团队,带给他们奋力向前的恒久动力!因为,当第一片大型桨叶成功出模,当新机首次开车、第一次空中试验成功,当型号实现首飞的那一刻,他和战友们一样,为努力换来的成功而倍感欣慰和自豪!

某型机研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郭俊贤和他的团队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设计、试制、试验、配套成品研制每一个方面的工作都不敢懈怠;技术、质量、进度乃至研制保障条件都可能成为影响整个工作进展的主要因素;团队的战斗力、总体的协调性、工作的有效性也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但不论困难有多大,向来乐观的他爱说一句话:只要尽力去做了就无怨无悔。

青春无悔,事业人生。郭俊贤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迅跑,用辛劳、智慧和汗水成就着一个直升机设计师的梦想和辉煌。他曾两次获立二等功,两次获得集团公司“总经理鼓励奖”和“总经理特别奖”,12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作为科技人员的杰出代表,两次受到***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郭俊贤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驾乘自己研制的直升机在蓝天飞翔。他将一如既往,为这一天的早日到来贡献全部的力量
为啥直升机的编号从Z11直接到Z18,中间的那么多型号呢?
直多少不知道~~

但我认为八股说的是Z-8改,换新的旋翼系统~~
直-X 是一定的 应该不是 直 8
zyz201 发表于 2010-4-6 19:20
"一个崭新的直升机平台如曙光破晓,将光芒洒向千叶竞秀、万象更新的大地","通过该型号的研制,将打造一个全新的直升机型号平台,加速直升机产业自主发展。"
直8基础上再怎么改,也谈不上“全新”二字
发动机要是没解决都是虚的…………
0470 发表于 2010-4-6 19:41


    --
就象运8,不也有1类2类3类平台嘛,但还都算是运8系列。

可以肯定是直8预警平台啦。。
珠海航展上的那个十吨级直升机?
直8预警也算不上全新平台啊!!!
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新的!
不知道是什么
指得Z-8吧,官方歌功颂德得八股文章看着就累
全新?直15吗(也就是欧直的EC175)
双方将基于同一平台打造两款不同的直升机:EC175由欧直在马里尼亚纳负责制造、销售和维护,而Z15则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负责制造、销售和维护。
http://www.hangkongnet.com/2009/1220/4134.html


环球时报记者报道:2009年3月9日,中航工业大厦一间会议室内座无虚席,来自航空界院士专家和政协委员就航空救援体系建设以及低空空域开放的建议开展交流研讨会,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出席会议的有总参谋部陆航装备部原副部长、少将刘国华、全国政协委员、中航工业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孙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中原应急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航空专家刘世江、中国航空学会秘书长张聚恩,会议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经理部副部长付明耀主持。

  中国航空抗灾救援能力明显不足

  5?12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悲伤,也带给了我们诸多的警示,建设我国航空抗灾救援体系就是其中之一。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很有名的课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文章讲述的是在六十年代初,航空兵空投药品挽救了病危的61个工人生命的故事,这或许是很多人对航空救援的最初印象。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当人们惊恐未定地四处走动,无助地仰望天空之时,一架直升机从云层中闪现而出,舱门缓缓打开,一个熟悉的身影立刻出现在舱口,危难之时周总理乘坐国产直五直升机“从天而降”。这些不可多得的航空救援故事和画面都已成为了共和国的经典记忆。

  时间走过2008年进入2009年,南方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奥运安保与紧急医疗救护、北方发生大面积旱情,航空抗灾救援力量在这些危机时刻紧急动员,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们同时也看到了我国航空抗灾救援能力的明显不足。

  痛定思痛:群众需要触手可及的航空救援力量

  几十年来航空工业的不断发展也让航空抗灾救援有了承载的基础,尽管规划、机构、队伍、装备等各方面的发展都需要时间,但毕竟它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航空装备是航空抗灾救援的物质基础。建立航空抗灾救援体系是发展航空产业的内在需要。目前,我国航空抗灾救援装备存在性能落后、数量不足、型谱结构不合理、配套设备和救援装具不齐全等问题,其中直升机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航空抗灾救援能力的提高。据统计,我国目前仅有6家通用航空公司具有应急救援能力,共有飞机71架,其中救援直升机只有30多架,并且以小吨位为主。目前全世界约有通用飞机34万架,其中美国就有23万架,通用航空提供了126万个就业岗位,每年创造多达1500亿美元的产值。而我国通用航空仅有通用飞机800架左右,从业人员仅约8000人,年产值不足18亿美元。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预示着我国航空抗灾救援装备市场潜力巨大。

  陆航少将:中国在研新型通用运输直升机

  中航工业已经成立了直升机子公司和通用飞机子公司,组建了发展直升机和通用飞机的产业集群。中航工业将重点突破技术瓶颈,建立先进完整、军民共享的直升机研发保障体系,完善直升机型谱系列,构建适应多样化需求的基础平台。在军用直升机发展中,统筹考虑民用型号的发展,以此推动直升机产业的大发展,同时正在考虑开发一型1吨级轻型、易驾驶、可普及的廉价直升机。

  在此次会议上,总参谋部陆航装备部原副部长刘国华少将指出,强大的战斗力是买不来的,必须在引进与吸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民族直升机产业,他欣喜地告诉记者,中国正在研发一种新型军用运输直升机,目前已经立项,预计两到三年内会出现在国人眼前。这款新型军用运输直升机完全具备发展成为民用运输直升机的潜力,它或将成为中国航空抗灾救援力量的核心机型。

环球时报记者报道:2009年3月9日,中航工业大厦一间会议室内座无虚席,来自航空界院士专家和政协委员就航空救援体系建设以及低空空域开放的建议开展交流研讨会,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出席会议的有总参谋部陆航装备部原副部长、少将刘国华、全国政协委员、中航工业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孙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中原应急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航空专家刘世江、中国航空学会秘书长张聚恩,会议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经理部副部长付明耀主持。

  中国航空抗灾救援能力明显不足

  5?12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悲伤,也带给了我们诸多的警示,建设我国航空抗灾救援体系就是其中之一。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很有名的课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文章讲述的是在六十年代初,航空兵空投药品挽救了病危的61个工人生命的故事,这或许是很多人对航空救援的最初印象。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当人们惊恐未定地四处走动,无助地仰望天空之时,一架直升机从云层中闪现而出,舱门缓缓打开,一个熟悉的身影立刻出现在舱口,危难之时周总理乘坐国产直五直升机“从天而降”。这些不可多得的航空救援故事和画面都已成为了共和国的经典记忆。

  时间走过2008年进入2009年,南方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奥运安保与紧急医疗救护、北方发生大面积旱情,航空抗灾救援力量在这些危机时刻紧急动员,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们同时也看到了我国航空抗灾救援能力的明显不足。

  痛定思痛:群众需要触手可及的航空救援力量

  几十年来航空工业的不断发展也让航空抗灾救援有了承载的基础,尽管规划、机构、队伍、装备等各方面的发展都需要时间,但毕竟它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航空装备是航空抗灾救援的物质基础。建立航空抗灾救援体系是发展航空产业的内在需要。目前,我国航空抗灾救援装备存在性能落后、数量不足、型谱结构不合理、配套设备和救援装具不齐全等问题,其中直升机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航空抗灾救援能力的提高。据统计,我国目前仅有6家通用航空公司具有应急救援能力,共有飞机71架,其中救援直升机只有30多架,并且以小吨位为主。目前全世界约有通用飞机34万架,其中美国就有23万架,通用航空提供了126万个就业岗位,每年创造多达1500亿美元的产值。而我国通用航空仅有通用飞机800架左右,从业人员仅约8000人,年产值不足18亿美元。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预示着我国航空抗灾救援装备市场潜力巨大。

  陆航少将:中国在研新型通用运输直升机

  中航工业已经成立了直升机子公司和通用飞机子公司,组建了发展直升机和通用飞机的产业集群。中航工业将重点突破技术瓶颈,建立先进完整、军民共享的直升机研发保障体系,完善直升机型谱系列,构建适应多样化需求的基础平台。在军用直升机发展中,统筹考虑民用型号的发展,以此推动直升机产业的大发展,同时正在考虑开发一型1吨级轻型、易驾驶、可普及的廉价直升机。

  在此次会议上,总参谋部陆航装备部原副部长刘国华少将指出,强大的战斗力是买不来的,必须在引进与吸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民族直升机产业,他欣喜地告诉记者,中国正在研发一种新型军用运输直升机,目前已经立项,预计两到三年内会出现在国人眼前。这款新型军用运输直升机完全具备发展成为民用运输直升机的潜力,它或将成为中国航空抗灾救援力量的核心机型。
回复 35# fire76
直-15中方总师为602所的杨志梁
也许是Z8改或者是Z8预警,还能是啥呢?
看不懂,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