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15八股:记“中航工业中青年自主创新领军人才”樊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51:04


     革命先驱李大钊曾经说过:“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惟知跃进,惟知雄飞!”从樊会涛进入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开始,这句话就铭刻在他的心里,给了他莫大的勇气和信心,激励着他在空空导弹研发的广阔天地内不断开拓,攀登科技高峰。

    今天,作为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航空装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会涛已经是中国空空导弹事业的领军人物。五十载春秋风华,三十年丹心铸箭。创新,是他不懈的人生追求和拼搏的主旋律。他带领着重点型号研制团队,填补了我国空空导弹发展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成功实现了研发方式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报国梦:潜心铸箭壮国威

    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上个世纪末。

    当时,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的作战样式震惊了世界,也揭示出夺取制空权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意义。作为夺取制空权的主要武器,空空导弹是空中实力较量的关键。乘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世界强国纷纷更新换代武器装备,先进设计、先进技术层出不穷。一旦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

    强我国防,壮我国威,中央军委审时度势,拍板研制我国新型空空导弹。作为空空导弹的“国家队”,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将承载起新时代的使命。汲汲于多年从事空空导弹研制的经验,汇聚两代人的智慧和力量,导弹院人要紧跟世界发展的潮流,开创中国空空导弹的新篇章。

    樊会涛,就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怀揣着“航空梦”,他来到洛阳,投身到空空导弹这个领域中。当他第一次扛起新一代重点型号总设计师的大梁时,还不到38岁。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么重。空空导弹包括八大组件, 8000多个元器件,牵涉100多个学科领域。复杂的系统,高精尖的技术,是以往的研制型号中绝无仅有的。而新型空空导弹,一跨越就是十几年,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十几年的课补过来,难啊!没有过硬的技术实力和献身精神是啃不下这块硬骨头的!

    面对使命与责任,期许与疑虑,年轻的樊会涛不止一次在科研楼前的林荫道下思考、徘徊,他反复告诫自己:“能承担重点型号任务是人生的幸运,是一个绝好的报效国家的机会,就是搭上性命,也要把这个型号拿下,让自己的人生因重点型号而与众不同!”

    顶住压力,斗志昂扬,樊会涛和团队成员们义无反顾踏上了型号研制的征程。当首发产品试验失利的时候,他没有气馁、沮丧,而是憋着一股子劲,带领大家共同实行“712”工作制。他们集中就餐,有什么问题,就在饭桌上讨论,节约时间投入工作;现场哪里有问题,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及时排故保障进度。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办公室、会议室,他们的心脏与数据、曲线一起跳动。当第一轮攻关结束,紧接着还有第二轮第三轮的攻关。每一次进展增强了他们攻克难关的信心,每一次挫折更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艰难和无情。

   “科学是六亲不认的,它不喝茅台酒,不抽大中华,唯有精益求精,勤于思考,实事求是,集思广益,慎之又慎,遵循规范,严格考核,做到一次成功,方能求得生存与开拓。”这是樊会涛通过型号研制所归纳出来的科学态度。他把这些看作是科研成败的命根子。在质量问题上,樊会涛显得异常严格,要求严把设计、试验、生产等各环节质量关,使研制全过程信息反馈闭环、问题及时归零。在研制工作中,他是公认的完美主义者,最不爱听的话就是“差不多”。常常强调说:“发射试验要求就是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九就不行。”面对汇报,他要参试人员回答行还是不行。如果有人没有把问题说透,他决不放过。每天的试验数据他都详细过问,亲自分析。每天送来的报告文件,他看得很仔细,连标点符号和错别字都不放过。文件上总是写满密密麻麻的批注,有时甚至连页眉页脚再也塞不下一个字。为了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包容各种不同的思想,营造一种特别容易沟通的氛围;他也批评人,虽然句句击中要害,却从来都是慢声细语。凡是和他一起工作过的人,无不为他严谨、民主的作风所深深感动。

    樊会涛常讲:“天道无亲,天道酬勤,搞科学研究,唯有苦干、实干加巧干。”三个“干”字,概括了他的科学精神。正是凭借这股子精神,樊会涛和他的团队十年跋涉,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以优异成绩圆满完成该型号的设计定型,推动事业的跟踪发展,实现了我国空空导弹的历史性跨越。在祖国的蓝天上,写下了导弹院人的报国梦。

   强国梦:敢上九天缚苍龙

   更远、更快、更高,始终是樊会涛不懈的追求。

新型产品是由我国自主研制,对抗世界先进水平的利箭。它要求看得更远、打得更远、性能更强。因此,它的研制首次采用了竞标方式决定承研单位。这是对我国空空导弹现有技术和能力的一次飞跃,直接关系到我国在未来空中战场的能力,关系到中航工业的创新能力,关系到导弹院的生存与发展,是中航工业和导弹院的“生命工程”。

   重任又一次落在了以樊会涛为代表的新一代铸箭人上。这一次,为了实现中国空空导弹的跨越,他们毫不畏惧,迎难而上:“作为‘国家队’,我们不但要和国内的对手竞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和世界上的强者进行竞争。这样,我们的技术才能得到提升,我们的事业才能常青。”

    本着“有效攻击新型目标,全面超越竞争对手”的目标,樊会涛带领研制骨干们,集思广益,对竞标工作进行总体策划。围绕四大关键技术,他们大胆创新,决定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方案,首次将新技术应用在空空导弹上,这将极大提升产品的性能和竞争实力。然而,该方案在国际上尚无应用先例,技术难度太大,风险太高。究竟创新是否可行,一切都是未知。

  “坦白说,采用新部件,不仅评审专家们意见不一,就是在首长和机关那里的阻力也很大。我们自己对于能不能打成,能不能满足性能要求心里都是没有底的。”一位型号副总师的一席话,确实代表了当时型号线大多数人的心声。

   面对竞标的压力和重重质疑,樊会涛没有退缩,他带领研制人员,通过反复计算、比对与思考,坚信采用新的技术方案,在技术和工艺上是可行的,唯一需要的就是吃透原理,吃透技术,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来证明自己。

    这是险中求胜的一招棋,成功与失败、困难与希望交织在一起。樊会涛带领研制团队埋头苦干,背水一战,一干就是三年。他们紧盯研制目标,科学谋划,砥砺前进。外协部件性能上不去,就依靠自己研制;试验性能达不到要求,就反复运算、选型、验证;一个个不曾预料的问题暴露出来,就不怕麻烦,把方案推倒重来,寻求更合理的道路。无数次的“白加黑”、“711”,专注于每一个细节,不放过每一个疑点。从原理设计到实际验证,先后两次大规模更改,不计其数的细微改进,使设计方案逐渐固化下来,技术状态也趋于稳定。

    随着研制工作深入,问题越来越多,风险也越来越大,樊会涛带领研制团队一起直面挑战,奋战到底。他提出试验工作要“从难从严考核、充分暴露、彻底解决”的总体方针,针对关键技术,他带领团队开展封闭式“大会战”,争取问题早日解决,关键技术早日见底。他要求在研制中坚持“三提升、四试验、五加强”,不放过质量问题,不遗留质量问题,不带质量问题上天,确保产品稳定可靠。在型号研制最困难的时刻,樊会涛和大家一起坚守在现场,他记不清究竟开了多少次协调会,也记不清拍板了多少次决策。就在新年的第一天,樊会涛和大家还一起在茫茫戈壁,战黄沙、斗冰雪进行试验。一沓沓厚厚的笔记本,一张张机票和车票,见证他不眠不休、转战千里的毅力和意志,也鼓舞着研制队员们咬紧牙关、超常拼搏。型号线的一位职工回忆说:“那个时候,依靠樊总坚持不懈的指导与鼓励,我们才能走完全程。”

   一战到底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让研制团队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把多个“不可能”变成“可能”。作为竞标方案最核心的新部件研制任务,经过多年的拼搏,终于打通了技术原理。当看到装着新型部件的产品直接命中目标那一刻,樊会涛和大家一道高兴得跳了起来。千辛万苦没有白费,导弹院创造了“一次成功,个个成功”的优异赛绩,以远超对手的创新设计和过硬的技术、质量实力一举中魁,刷新了中国空空导弹的试验纪录,迈出了开创性的第一步!

    樊会涛常说:“如果你了解我们跋涉泥泞的艰辛,就会理解我们为什么对鲜花如此珍爱!”追寻强国强军的梦想,凭借不屈不挠的意志,他引领着中国空空导弹事业实现了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的跨越,为祖国的战鹰装上尖锐的“钢牙利爪”。

    中国梦:日积跬步为蓝天

    追逐梦想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现代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空中实力的较量,空中战场正在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战场,谁掌握了制空权,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的跨越,接下来我们争取用2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领先发展。我们不能追求第二,只能追求第一,第二就意味着失败。我们应该有这种雄心壮志,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发展的使命、紧迫的现实,驱使着樊会涛和他的同事们向着更远的目标进发。

    今天,樊会涛与他的战友们已经在考虑更新一代产品的研发。把握军事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他提出新一代导弹新的发展需求和支配性技术发展主题,集中力量向核心关键技术发起冲击。他更进一步提出必须坚持“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发展思想,规划了未来二十年的发展路线图,把眼光瞄准了世界领先的未来。

    未来的道路应该如何走稳走好?如何让风险最小化?对此,樊会涛有自己的心得。从事空空导弹事业30余年,他一直在总结和探索空空导弹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不能探索出规律,总结传承,我们的事业发展可能还会走弯路,踩老坑。”作为空空导弹领域的技术带头人,樊会涛常说,“我有义务和责任,带领大家总结以往型号的经验和教训,让大家共享成果。”

    在导弹院的大力支持下,由他担任总编,主持编制《空空导弹设计丛书》。该套丛书共十二个分册,300多万字。这是我国第一套系统阐述空空导弹设计与工程研制知识的专著,是对空空导弹四十年来工程实践的高度概括、精心提炼和理论升华。为了编好丛书,樊会涛在百忙之中仍挤出难得的休息时间,梳理思路,收集资料,虚心向老专家们学习请教,常常直到深夜,他的办公室里还传来热烈的讨论声。

    为了更好地消化理论,掌握知识,樊会涛带领型号团队,先后总结出型号研制十二准则、空战制胜“四先”原则等一批简明扼要的研制理念,供大家学习领会。他主编或组织编撰的《空空导弹方案设计原理》《空空导弹70年发展综述》《故障启示录》等著作,成为科研人员案头必备资料。这些探索和总结成果,饱含着他巨大的心血,见证着他对空空导弹事业的热爱与付出。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樊会涛深知,没有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就研制不出世界一流的先进导弹。他特别重视对年轻人才的培养,鼓励他们尽快成长,脱颖而出,殷切希望他们能够“献身航空、崇尚科学、学会做人做事”。在成立型号线时,他要求必须要有中青年的副总师和主任设计师,要让年轻人在型号中摔打磨炼,研制一个型号,培养一支队伍。每次开技术讨论会时,樊会涛都要求先让年轻人发言,他说:“不能老同志说完年轻人就不敢说了,要让年轻人独立思考,不善于思考的设计师不是一个好的设计师。让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工作也就一代代传承下去了。”在他的悉心培养带领下,不少青年才俊已经崭露头角,走上型号副总师、主任设计师岗位,成为型号研制的中坚力量。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在那崎岖的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悬挂在樊会涛办公室的一幅书法中堂,道出了他坚持创新、不断突破的源泉与艰辛。作为一名型号总师,樊会涛孜孜以求的是型号实力的领先,倾心聚力的是航空事业的腾飞。从事型号研制三十多年,他先后获得“第六届光华工程奖青年奖”、“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和“第二届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当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防发明专利10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30余篇。面对荣誉与掌声,他并没有止步,继续在型号研制中奋力求索,要让我国新一代空空导弹领先发展,跻身世界先进空空导弹的前列!

    这是樊会涛的报国梦、强国梦和中国梦,也是一名航空人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

http://www.cannews.com.cn/epaper ... /story/820739.shtml



   参加工作以来,樊会涛一直在科研一线从事空空导弹研制工作,先后参加了我国第二代和第三代红外型导弹的研制主持研制了第四代雷达型导弹及出口和发展型导弹的研制,是国家三个重点型号的总设计师。2000年6月30日,樊会涛清楚地记得,长期超负荷工作的型号总设计师董秉印因心脏病突发而訇然倒下。这一年,年仅38岁的樊会涛接到了重任——接任该型号总设计师,继续型号研发。

  http://henan.sina.com.cn/luoyang/focus/2013-12-20/08307692_2.html



   “为使空空导弹在较宽的空域范围内获得优化的综合性能,提出了以导弹综合特性为目标函数来优化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设计参数的思路,以空空导弹在飞行高度分别为5,10km和15km的飞行距离和飞行速度的综合性能参数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设计参数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了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设计参数的优化.优化的结果表明:当参数选择适当时,采用非壅塞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的空空导弹在较宽的工作包线内也能够具有优秀的飞行性能,在高度为5,10km和15km时,空空导弹的飞行距离分别达到了62.9,89.2km和133.1km,空空导弹的平均飞行速度也得到了提高。”
   http://www.jasp.com.cn/ch/reader ... 20150828&flag=1

     革命先驱李大钊曾经说过:“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惟知跃进,惟知雄飞!”从樊会涛进入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开始,这句话就铭刻在他的心里,给了他莫大的勇气和信心,激励着他在空空导弹研发的广阔天地内不断开拓,攀登科技高峰。

    今天,作为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航空装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会涛已经是中国空空导弹事业的领军人物。五十载春秋风华,三十年丹心铸箭。创新,是他不懈的人生追求和拼搏的主旋律。他带领着重点型号研制团队,填补了我国空空导弹发展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成功实现了研发方式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报国梦:潜心铸箭壮国威

    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上个世纪末。

    当时,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的作战样式震惊了世界,也揭示出夺取制空权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意义。作为夺取制空权的主要武器,空空导弹是空中实力较量的关键。乘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世界强国纷纷更新换代武器装备,先进设计、先进技术层出不穷。一旦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

    强我国防,壮我国威,中央军委审时度势,拍板研制我国新型空空导弹。作为空空导弹的“国家队”,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将承载起新时代的使命。汲汲于多年从事空空导弹研制的经验,汇聚两代人的智慧和力量,导弹院人要紧跟世界发展的潮流,开创中国空空导弹的新篇章。

    樊会涛,就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怀揣着“航空梦”,他来到洛阳,投身到空空导弹这个领域中。当他第一次扛起新一代重点型号总设计师的大梁时,还不到38岁。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么重。空空导弹包括八大组件, 8000多个元器件,牵涉100多个学科领域。复杂的系统,高精尖的技术,是以往的研制型号中绝无仅有的。而新型空空导弹,一跨越就是十几年,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十几年的课补过来,难啊!没有过硬的技术实力和献身精神是啃不下这块硬骨头的!

    面对使命与责任,期许与疑虑,年轻的樊会涛不止一次在科研楼前的林荫道下思考、徘徊,他反复告诫自己:“能承担重点型号任务是人生的幸运,是一个绝好的报效国家的机会,就是搭上性命,也要把这个型号拿下,让自己的人生因重点型号而与众不同!”

    顶住压力,斗志昂扬,樊会涛和团队成员们义无反顾踏上了型号研制的征程。当首发产品试验失利的时候,他没有气馁、沮丧,而是憋着一股子劲,带领大家共同实行“712”工作制。他们集中就餐,有什么问题,就在饭桌上讨论,节约时间投入工作;现场哪里有问题,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及时排故保障进度。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办公室、会议室,他们的心脏与数据、曲线一起跳动。当第一轮攻关结束,紧接着还有第二轮第三轮的攻关。每一次进展增强了他们攻克难关的信心,每一次挫折更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艰难和无情。

   “科学是六亲不认的,它不喝茅台酒,不抽大中华,唯有精益求精,勤于思考,实事求是,集思广益,慎之又慎,遵循规范,严格考核,做到一次成功,方能求得生存与开拓。”这是樊会涛通过型号研制所归纳出来的科学态度。他把这些看作是科研成败的命根子。在质量问题上,樊会涛显得异常严格,要求严把设计、试验、生产等各环节质量关,使研制全过程信息反馈闭环、问题及时归零。在研制工作中,他是公认的完美主义者,最不爱听的话就是“差不多”。常常强调说:“发射试验要求就是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九就不行。”面对汇报,他要参试人员回答行还是不行。如果有人没有把问题说透,他决不放过。每天的试验数据他都详细过问,亲自分析。每天送来的报告文件,他看得很仔细,连标点符号和错别字都不放过。文件上总是写满密密麻麻的批注,有时甚至连页眉页脚再也塞不下一个字。为了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包容各种不同的思想,营造一种特别容易沟通的氛围;他也批评人,虽然句句击中要害,却从来都是慢声细语。凡是和他一起工作过的人,无不为他严谨、民主的作风所深深感动。

    樊会涛常讲:“天道无亲,天道酬勤,搞科学研究,唯有苦干、实干加巧干。”三个“干”字,概括了他的科学精神。正是凭借这股子精神,樊会涛和他的团队十年跋涉,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以优异成绩圆满完成该型号的设计定型,推动事业的跟踪发展,实现了我国空空导弹的历史性跨越。在祖国的蓝天上,写下了导弹院人的报国梦。

   强国梦:敢上九天缚苍龙

   更远、更快、更高,始终是樊会涛不懈的追求。

新型产品是由我国自主研制,对抗世界先进水平的利箭。它要求看得更远、打得更远、性能更强。因此,它的研制首次采用了竞标方式决定承研单位。这是对我国空空导弹现有技术和能力的一次飞跃,直接关系到我国在未来空中战场的能力,关系到中航工业的创新能力,关系到导弹院的生存与发展,是中航工业和导弹院的“生命工程”。

   重任又一次落在了以樊会涛为代表的新一代铸箭人上。这一次,为了实现中国空空导弹的跨越,他们毫不畏惧,迎难而上:“作为‘国家队’,我们不但要和国内的对手竞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和世界上的强者进行竞争。这样,我们的技术才能得到提升,我们的事业才能常青。”

    本着“有效攻击新型目标,全面超越竞争对手”的目标,樊会涛带领研制骨干们,集思广益,对竞标工作进行总体策划。围绕四大关键技术,他们大胆创新,决定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方案,首次将新技术应用在空空导弹上,这将极大提升产品的性能和竞争实力。然而,该方案在国际上尚无应用先例,技术难度太大,风险太高。究竟创新是否可行,一切都是未知。

  “坦白说,采用新部件,不仅评审专家们意见不一,就是在首长和机关那里的阻力也很大。我们自己对于能不能打成,能不能满足性能要求心里都是没有底的。”一位型号副总师的一席话,确实代表了当时型号线大多数人的心声。

   面对竞标的压力和重重质疑,樊会涛没有退缩,他带领研制人员,通过反复计算、比对与思考,坚信采用新的技术方案,在技术和工艺上是可行的,唯一需要的就是吃透原理,吃透技术,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来证明自己。

    这是险中求胜的一招棋,成功与失败、困难与希望交织在一起。樊会涛带领研制团队埋头苦干,背水一战,一干就是三年。他们紧盯研制目标,科学谋划,砥砺前进。外协部件性能上不去,就依靠自己研制;试验性能达不到要求,就反复运算、选型、验证;一个个不曾预料的问题暴露出来,就不怕麻烦,把方案推倒重来,寻求更合理的道路。无数次的“白加黑”、“711”,专注于每一个细节,不放过每一个疑点。从原理设计到实际验证,先后两次大规模更改,不计其数的细微改进,使设计方案逐渐固化下来,技术状态也趋于稳定。

    随着研制工作深入,问题越来越多,风险也越来越大,樊会涛带领研制团队一起直面挑战,奋战到底。他提出试验工作要“从难从严考核、充分暴露、彻底解决”的总体方针,针对关键技术,他带领团队开展封闭式“大会战”,争取问题早日解决,关键技术早日见底。他要求在研制中坚持“三提升、四试验、五加强”,不放过质量问题,不遗留质量问题,不带质量问题上天,确保产品稳定可靠。在型号研制最困难的时刻,樊会涛和大家一起坚守在现场,他记不清究竟开了多少次协调会,也记不清拍板了多少次决策。就在新年的第一天,樊会涛和大家还一起在茫茫戈壁,战黄沙、斗冰雪进行试验。一沓沓厚厚的笔记本,一张张机票和车票,见证他不眠不休、转战千里的毅力和意志,也鼓舞着研制队员们咬紧牙关、超常拼搏。型号线的一位职工回忆说:“那个时候,依靠樊总坚持不懈的指导与鼓励,我们才能走完全程。”

   一战到底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让研制团队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把多个“不可能”变成“可能”。作为竞标方案最核心的新部件研制任务,经过多年的拼搏,终于打通了技术原理。当看到装着新型部件的产品直接命中目标那一刻,樊会涛和大家一道高兴得跳了起来。千辛万苦没有白费,导弹院创造了“一次成功,个个成功”的优异赛绩,以远超对手的创新设计和过硬的技术、质量实力一举中魁,刷新了中国空空导弹的试验纪录,迈出了开创性的第一步!

    樊会涛常说:“如果你了解我们跋涉泥泞的艰辛,就会理解我们为什么对鲜花如此珍爱!”追寻强国强军的梦想,凭借不屈不挠的意志,他引领着中国空空导弹事业实现了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的跨越,为祖国的战鹰装上尖锐的“钢牙利爪”。

    中国梦:日积跬步为蓝天

    追逐梦想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现代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空中实力的较量,空中战场正在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战场,谁掌握了制空权,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的跨越,接下来我们争取用2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领先发展。我们不能追求第二,只能追求第一,第二就意味着失败。我们应该有这种雄心壮志,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发展的使命、紧迫的现实,驱使着樊会涛和他的同事们向着更远的目标进发。

    今天,樊会涛与他的战友们已经在考虑更新一代产品的研发。把握军事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他提出新一代导弹新的发展需求和支配性技术发展主题,集中力量向核心关键技术发起冲击。他更进一步提出必须坚持“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发展思想,规划了未来二十年的发展路线图,把眼光瞄准了世界领先的未来。

    未来的道路应该如何走稳走好?如何让风险最小化?对此,樊会涛有自己的心得。从事空空导弹事业30余年,他一直在总结和探索空空导弹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不能探索出规律,总结传承,我们的事业发展可能还会走弯路,踩老坑。”作为空空导弹领域的技术带头人,樊会涛常说,“我有义务和责任,带领大家总结以往型号的经验和教训,让大家共享成果。”

    在导弹院的大力支持下,由他担任总编,主持编制《空空导弹设计丛书》。该套丛书共十二个分册,300多万字。这是我国第一套系统阐述空空导弹设计与工程研制知识的专著,是对空空导弹四十年来工程实践的高度概括、精心提炼和理论升华。为了编好丛书,樊会涛在百忙之中仍挤出难得的休息时间,梳理思路,收集资料,虚心向老专家们学习请教,常常直到深夜,他的办公室里还传来热烈的讨论声。

    为了更好地消化理论,掌握知识,樊会涛带领型号团队,先后总结出型号研制十二准则、空战制胜“四先”原则等一批简明扼要的研制理念,供大家学习领会。他主编或组织编撰的《空空导弹方案设计原理》《空空导弹70年发展综述》《故障启示录》等著作,成为科研人员案头必备资料。这些探索和总结成果,饱含着他巨大的心血,见证着他对空空导弹事业的热爱与付出。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樊会涛深知,没有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就研制不出世界一流的先进导弹。他特别重视对年轻人才的培养,鼓励他们尽快成长,脱颖而出,殷切希望他们能够“献身航空、崇尚科学、学会做人做事”。在成立型号线时,他要求必须要有中青年的副总师和主任设计师,要让年轻人在型号中摔打磨炼,研制一个型号,培养一支队伍。每次开技术讨论会时,樊会涛都要求先让年轻人发言,他说:“不能老同志说完年轻人就不敢说了,要让年轻人独立思考,不善于思考的设计师不是一个好的设计师。让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工作也就一代代传承下去了。”在他的悉心培养带领下,不少青年才俊已经崭露头角,走上型号副总师、主任设计师岗位,成为型号研制的中坚力量。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在那崎岖的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悬挂在樊会涛办公室的一幅书法中堂,道出了他坚持创新、不断突破的源泉与艰辛。作为一名型号总师,樊会涛孜孜以求的是型号实力的领先,倾心聚力的是航空事业的腾飞。从事型号研制三十多年,他先后获得“第六届光华工程奖青年奖”、“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和“第二届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当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防发明专利10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30余篇。面对荣誉与掌声,他并没有止步,继续在型号研制中奋力求索,要让我国新一代空空导弹领先发展,跻身世界先进空空导弹的前列!

    这是樊会涛的报国梦、强国梦和中国梦,也是一名航空人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

http://www.cannews.com.cn/epaper ... /story/820739.shtml



   参加工作以来,樊会涛一直在科研一线从事空空导弹研制工作,先后参加了我国第二代和第三代红外型导弹的研制主持研制了第四代雷达型导弹及出口和发展型导弹的研制,是国家三个重点型号的总设计师。2000年6月30日,樊会涛清楚地记得,长期超负荷工作的型号总设计师董秉印因心脏病突发而訇然倒下。这一年,年仅38岁的樊会涛接到了重任——接任该型号总设计师,继续型号研发。

  http://henan.sina.com.cn/luoyang/focus/2013-12-20/08307692_2.html



   “为使空空导弹在较宽的空域范围内获得优化的综合性能,提出了以导弹综合特性为目标函数来优化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设计参数的思路,以空空导弹在飞行高度分别为5,10km和15km的飞行距离和飞行速度的综合性能参数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设计参数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了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设计参数的优化.优化的结果表明:当参数选择适当时,采用非壅塞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的空空导弹在较宽的工作包线内也能够具有优秀的飞行性能,在高度为5,10km和15km时,空空导弹的飞行距离分别达到了62.9,89.2km和133.1km,空空导弹的平均飞行速度也得到了提高。”
   http://www.jasp.com.cn/ch/reader ... 20150828&flag=1
和闪电10相比谁厉害?
  什么时候会出霹雳21的八股呢 到目前为止都是音讯全无
标题故意的吗
“有效攻击新型目标”,呵呵,两两,洗干净,摆好姿势,准备享受吧
标题少了一个涛字
新中距 。。。。。。。

远距。。。。。。。。


坚决地,持续地,引领空空弹新动力,新制导的世界新潮流。

fighter16 发表于 2016-2-22 22:05
标题少了一个涛字
罪过罪过,已订正。
科研人员确实不容易!
没有任何内容
该方案在国际上尚无应用先例,技术难度太大,风险太高。究竟创新是否可行,一切都是未知。
后面一个我觉得也值得标红的

还想吐槽下“科学是六亲不认的”和“发射试验要求就是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九就不行”直接矛盾
文章吹的太肉麻,实在看不下去…
未来还不一定呢…
有源阵导引头,双向数据链,脉冲发动机齐了
这就是是美国佬说的比AIM120D还厉害的霹雳15?
文章吹的太肉麻,实在看不下去…
未来还不一定呢…
美国人吹的你肯定看的下去
看起来貌似很厉害的样子。
没有具体数据只有先进事迹
该方案在国际上尚无应用先例




这个很吸引人,是怎样的方案?


2016-2-23 09:52 上传


......相控阵+复合制导

据说超贵,希望不会贵过日本货
hu142001 发表于 2016-2-23 09:53
......相控阵+复合制导

据说超贵,希望不会贵过日本货
顶尖技术成果的先进产物总是很贵的,等便宜下来的时候也就是不先进的时候了
这个很吸引人,是怎样的方案?
以前看到个照片是中间红外成像外面一圈相控阵,不知道是不是这个
奇多圈 发表于 2016-2-23 11:38
以前看到个照片是中间红外成像外面一圈相控阵,不知道是不是这个
这组合太high了!
空对空导弹的弹体不会有相控阵列吧,地方都不够大啊,而且还有其他导引头,不然怎么叫多模式呢.除非少数几个发射接收单元,要真的做成阵列的话就应该朝地空导弹方向走,或者空空弹做得大些,燃料也填得多,射程为长程弹,能截击预警机与轰炸机。
大脚车 发表于 2016-2-23 09:25
这个很吸引人,是怎样的方案?

有源相控阵导引头。
PL15的下一代应当瞄准CUDA那样的东东了吧?
大脚车 发表于 2016-2-23 09:25
这个很吸引人,是怎样的方案?
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性能先进但异常昂贵的玩意儿。
7147hhs 发表于 2016-2-23 14:07
空对空导弹的弹体不会有相控阵列吧,地方都不够大啊,而且还有其他导引头,不然怎么叫多模式呢.除非少数几 ...
地方不够大是空空导弹的客观限制,对相控阵如此,难不成换成平板雷达就空间大了??
maccimos 发表于 2016-2-23 15:53
PL15的下一代应当瞄准CUDA那样的东东了吧?
由于极端追求小型化,CUDA射程只有50km左右,不知道合不合兔子的胃口。
改成超射程反辐射导弹,专业破各种盾。
补了一点资料,八股对霹雳-15的描述是“第四代雷达型导弹”。
漆室葵忧 发表于 2016-3-5 16:22
补了一点资料,八股对霹雳-15的描述是“第四代雷达型导弹”。
“第四代雷达型导弹”

字面意思已经很清楚了!
补了一点资料,八股对霹雳-15的描述是“第四代雷达型导弹”。
流星也是四代雷达型导弹吧?
和一架战机比起来,不算贵
超大需要好听话 发表于 2016-3-5 20:20
流星也是四代雷达型导弹吧?
这个划代应该主要是就导引头而言的。
有源阵导引头,好,不让本子独占风光,
ast911 发表于 2016-2-22 20:16
“有效攻击新型目标”,呵呵,两两,洗干净,摆好姿势,准备享受吧
梳理一下逻辑,攻击F22的导弹必须是可调型冲压发动机,毫米波AESA做导引头,发射重量最少也要300千克,如果PL15这种AIM120D水平的导弹可以击落F22,那么AIM120D也能对付歼20
梳理一下逻辑,攻击F22的导弹必须是可调型冲压发动机,毫米波AESA做导引头,发射重量最少也要300千克,如 ...

pl15是120d水平的?你有这两种蛋的真实技术资料?露露啊
毫米波成像猜测是毫米波有源相控阵导引头
不懂,太深奥,我就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