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革命遗孀靠拾荒度日流落他乡14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40:12
老革命遗孀靠拾荒度日流落他乡14年2010-01-22  来源: 新民网 

核心提示:日前,重庆籍老革命遗孀贺家碧被发现在河北拾荒度日,因为经济困难而难以实现回故乡过年的心愿。21日,贺家碧从河北回渝祭拜老伴,并将老伴的军功章带到了墓前。



贺家碧跪在老伴坟前放声大哭 钱波 摄


贺家碧坚持走山路上山祭坟 钱波 摄


贺家碧将老伴留下的军功章带到老伴坟前 钱波 摄


新民网1月22日报道 “老头子,我来看你了,你的军功章我都给你带回来了……”昨日,贺家碧一头扑倒在老伴谢正伦坟前,泣不成声。
这个老革命遗孀,终于回到故土,来到老伴坟前。
昨日下午2点42分,天气阴。
经过近4小时艰难跋涉,从河北回渝祭拜老伴的74岁老人贺家碧(此前报道:老革命遗孀拾荒度日 无钱付车费14年没回家),总算站到城口县咸宜乡环流村14组自家屋基上。这里,距离她老伴谢正伦的墓地,仅几分钟路程。
先前还气喘吁吁、情绪正常的贺家碧,突然发疯似的朝老伴谢正伦的墓地冲去:“老头子,我来看你了……”
这里地处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山上居民绝大多数移民下山,荒芜一片,四处都是生刺的枝条,难以下脚。
贺家碧却全然不顾。怕老人受伤,随行的城口县委、县民政局、咸宜乡政府干部和老人的亲戚们,赶紧将老人拉住,并派人用镰刀把路砍出来。
上山祭坟
她走了近4小时
“你们别劝我,我一定要上去,就是爬,我也要爬上去看他!”
昨天的上山,是贺家碧千里祭坟心愿的最后一站。
好在老天怜见,从20日开始下的雨,在昨日凌晨5时左右总算停下来。
一大早,乡上、县上和贺家碧本人都开始为祭奠谢正伦而忙碌:
一早起来,贺家碧就买来膏药,贴好膝盖上的伤,还服下强力止疼片,强压住腿伤带来的疼痛感;鞭炮,买了整整一箱――那是贺家碧出门前儿女们再三叮嘱的,要用鞭炮声替自己在父亲坟前尽孝;山路难走,同行的县乡干部贴心地买来筒靴,还替老人找到一根当拐杖的竹棍。
谢正伦葬在距离咸宜乡场镇十多公里的青山大屋脊,从咸宜乡场镇到谢正伦墓地,需翻越两座山。路虽不算太远,但道路条件非常恶劣。今年7月份城口县发过一次大水,很多原本有路的地方因滑坡没了路,还有几处因涨水形成的陡坡,很是让人胆寒。
通过这些陡坡时,只能贴着山壁,踩着山石攀过。有的地方,坡度逾七十度,山下即是云雾缭绕的悬崖,扔一块石头下山,久久听不见回响。不说老人,就是年轻人,走起这样的路来也不免腿打颤。
毕竟上了年纪,一路上,贺家碧且行且歇。汗水一次又一次将她的额头浸湿。每每遭遇险境时,县乡干部总劝告老人,希望她能以身体为重,让孙儿代为看望,并承诺会将祭拜全程拍摄下来,给老人观看。但每一次,贺家碧都婉言拒绝:“你们别劝我,我一定要上去,就是爬,我也要爬上去看他!”
见老人决心已定,同行众人只能再三小心,将老人保护在中间。遇到险情,总是几个人夹着老人,一点点通过,以免出现意外。
在路上,记者发现,老人在路旁一株开着一簇簇白色小花的植物上,就着枝条打了个结。
“这在我们当地叫做梦花,”同行的县民政局赵副局长解释:当地有个传说,只要在梦花上打一个结,打结者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
“感谢你们让我实现愿望,”老人拉着记者的手感谢。
下午2点46分,走了近4小时山路,贺家碧老人终于站在老伴谢正伦坟前。
墓前怀念
老伴是真正英雄
“你过长江,打大别山……今天,县上,区里都来人看你了……”
贺家碧一家16年前远赴异乡,谢正伦的墓地基本上无人照料,如今已是荆棘一片。乱石垒成的坟包上,荒草丛生。
贺家碧“哇……”地一声,哭倒在老伴坟前。积累多年的思念,在老伴面前,一下子爆发了。
她颤抖着从贴身衣兜里摸出一个已经泛白的帆布口袋,将老伴的纪念章一枚枚放在老伴墓前:“老头子,我来看你了,你的军功章我都给你带来了……”
16年未见,如今睹墓思人,老人的情绪变得非常激动,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老伴的姓名:“谢正伦啊,你过长江,打大别山……今天,县上,区里都来人看你了……你也值得了……”
在贺家碧心中,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诸多战役的老伴是个真正的英雄。
贺家碧和谢正伦于谢正伦退伍后成婚。婚后,谢正伦常常给新婚妻子讲述自己在战场上的遭遇。
那些硝烟弥漫的间接记忆对于贺家碧而言,随着年事已高,已逐渐模糊。但有些记忆片段,却永远留了下来,历久弥新。


谢正伦在部队当的是卫生员,常常在战场上为战友疗伤,也因此立功获得表彰。
“他常常跟我说,打仗时他们顶着敌人的攻击,接受伤战友到临时医疗点治疗的事,”贺家碧回忆,丈夫常常告诉她,战场上断胳膊断腿是常事,他就常常拎着战友断手断腿跟着担架跑很远的路,去给战友接上,或者为了还死去战友一个完整尸身。
还有丈夫和战友在朝鲜战场上因被敌人围攻,等待救援时无米无水,不得不饮自己的尿来“吊命”等情节,都被贺家碧牢牢记在心里,她也因此愈发崇拜身边这个个子虽然不高,但一脸英武的男人。




http://news.163.com/10/0122/09/5TKFDAUN00011229.html老革命遗孀靠拾荒度日流落他乡14年2010-01-22  来源: 新民网 

核心提示:日前,重庆籍老革命遗孀贺家碧被发现在河北拾荒度日,因为经济困难而难以实现回故乡过年的心愿。21日,贺家碧从河北回渝祭拜老伴,并将老伴的军功章带到了墓前。



贺家碧跪在老伴坟前放声大哭 钱波 摄


贺家碧坚持走山路上山祭坟 钱波 摄


贺家碧将老伴留下的军功章带到老伴坟前 钱波 摄


新民网1月22日报道 “老头子,我来看你了,你的军功章我都给你带回来了……”昨日,贺家碧一头扑倒在老伴谢正伦坟前,泣不成声。
这个老革命遗孀,终于回到故土,来到老伴坟前。
昨日下午2点42分,天气阴。
经过近4小时艰难跋涉,从河北回渝祭拜老伴的74岁老人贺家碧(此前报道:老革命遗孀拾荒度日 无钱付车费14年没回家),总算站到城口县咸宜乡环流村14组自家屋基上。这里,距离她老伴谢正伦的墓地,仅几分钟路程。
先前还气喘吁吁、情绪正常的贺家碧,突然发疯似的朝老伴谢正伦的墓地冲去:“老头子,我来看你了……”
这里地处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山上居民绝大多数移民下山,荒芜一片,四处都是生刺的枝条,难以下脚。
贺家碧却全然不顾。怕老人受伤,随行的城口县委、县民政局、咸宜乡政府干部和老人的亲戚们,赶紧将老人拉住,并派人用镰刀把路砍出来。
上山祭坟
她走了近4小时
“你们别劝我,我一定要上去,就是爬,我也要爬上去看他!”
昨天的上山,是贺家碧千里祭坟心愿的最后一站。
好在老天怜见,从20日开始下的雨,在昨日凌晨5时左右总算停下来。
一大早,乡上、县上和贺家碧本人都开始为祭奠谢正伦而忙碌:
一早起来,贺家碧就买来膏药,贴好膝盖上的伤,还服下强力止疼片,强压住腿伤带来的疼痛感;鞭炮,买了整整一箱――那是贺家碧出门前儿女们再三叮嘱的,要用鞭炮声替自己在父亲坟前尽孝;山路难走,同行的县乡干部贴心地买来筒靴,还替老人找到一根当拐杖的竹棍。
谢正伦葬在距离咸宜乡场镇十多公里的青山大屋脊,从咸宜乡场镇到谢正伦墓地,需翻越两座山。路虽不算太远,但道路条件非常恶劣。今年7月份城口县发过一次大水,很多原本有路的地方因滑坡没了路,还有几处因涨水形成的陡坡,很是让人胆寒。
通过这些陡坡时,只能贴着山壁,踩着山石攀过。有的地方,坡度逾七十度,山下即是云雾缭绕的悬崖,扔一块石头下山,久久听不见回响。不说老人,就是年轻人,走起这样的路来也不免腿打颤。
毕竟上了年纪,一路上,贺家碧且行且歇。汗水一次又一次将她的额头浸湿。每每遭遇险境时,县乡干部总劝告老人,希望她能以身体为重,让孙儿代为看望,并承诺会将祭拜全程拍摄下来,给老人观看。但每一次,贺家碧都婉言拒绝:“你们别劝我,我一定要上去,就是爬,我也要爬上去看他!”
见老人决心已定,同行众人只能再三小心,将老人保护在中间。遇到险情,总是几个人夹着老人,一点点通过,以免出现意外。
在路上,记者发现,老人在路旁一株开着一簇簇白色小花的植物上,就着枝条打了个结。
“这在我们当地叫做梦花,”同行的县民政局赵副局长解释:当地有个传说,只要在梦花上打一个结,打结者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
“感谢你们让我实现愿望,”老人拉着记者的手感谢。
下午2点46分,走了近4小时山路,贺家碧老人终于站在老伴谢正伦坟前。
墓前怀念
老伴是真正英雄
“你过长江,打大别山……今天,县上,区里都来人看你了……”
贺家碧一家16年前远赴异乡,谢正伦的墓地基本上无人照料,如今已是荆棘一片。乱石垒成的坟包上,荒草丛生。
贺家碧“哇……”地一声,哭倒在老伴坟前。积累多年的思念,在老伴面前,一下子爆发了。
她颤抖着从贴身衣兜里摸出一个已经泛白的帆布口袋,将老伴的纪念章一枚枚放在老伴墓前:“老头子,我来看你了,你的军功章我都给你带来了……”
16年未见,如今睹墓思人,老人的情绪变得非常激动,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老伴的姓名:“谢正伦啊,你过长江,打大别山……今天,县上,区里都来人看你了……你也值得了……”
在贺家碧心中,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诸多战役的老伴是个真正的英雄。
贺家碧和谢正伦于谢正伦退伍后成婚。婚后,谢正伦常常给新婚妻子讲述自己在战场上的遭遇。
那些硝烟弥漫的间接记忆对于贺家碧而言,随着年事已高,已逐渐模糊。但有些记忆片段,却永远留了下来,历久弥新。


谢正伦在部队当的是卫生员,常常在战场上为战友疗伤,也因此立功获得表彰。
“他常常跟我说,打仗时他们顶着敌人的攻击,接受伤战友到临时医疗点治疗的事,”贺家碧回忆,丈夫常常告诉她,战场上断胳膊断腿是常事,他就常常拎着战友断手断腿跟着担架跑很远的路,去给战友接上,或者为了还死去战友一个完整尸身。
还有丈夫和战友在朝鲜战场上因被敌人围攻,等待救援时无米无水,不得不饮自己的尿来“吊命”等情节,都被贺家碧牢牢记在心里,她也因此愈发崇拜身边这个个子虽然不高,但一脸英武的男人。




http://news.163.com/10/0122/09/5TKFDAUN00011229.html
传奇爱情

两人是“兄妹”夫妻

贺家碧没有想到,这个她从小一直叫到大的“哥哥”,会变成“情哥哥”,甚至是丈夫。

在孙儿和同行众人的劝慰下,贺家碧老人总算逐渐平息下来。

在老人断断续续的回忆中,一个五十年代的浪漫爱情故事逐渐丰满。

谢正伦原是贺家碧老人亲姑姑的儿子。两家人关系很好,孩提时,贺家碧经常跟着谢正伦一起玩耍。谢正伦大贺家碧整整15岁,从小到大,贺家碧都是一口一个“哥哥”地叫他。

贺家碧9岁时上了私塾,先生正是谢正伦的父亲。在未来公公的细心教导下,只念了11个月私塾的贺家碧,后来还当上山里的民办教师。

1948年,谢正伦参军时,贺家碧还是12岁的小姑娘。“我们那时候没有现在年轻人这么浪漫,我也没觉得对他有啥子,就是哥哥嘛。”

贺家碧没有想到,1952年谢正伦退伍后,这个她从小一直叫到大的“哥哥”,会变成“情哥哥”,甚至是丈夫。

谢正伦退伍时已是30岁。乡里很多人为他提亲,可谢正伦都一口回绝。对于自己未来的妻子,他只提出两点要求:一不要地主(女儿)二不要富农(女儿)就要贫农(女儿);第二,要盆骨宽的女子,因为那样生孩子不会遭罪。

贺家碧娘家的三姐对谢正伦的择偶要求一番比对后,最终确定给贺家碧和谢正伦做媒――他的条件竟是全部照着她开出的。

贺家碧至今记得她对谢正伦有别样感情的时刻。那天,他正好到县上开会,贺家碧和他不期而遇。“他穿着件白衬衣,底下是军裤,衬衣扎在军裤里面,很精神,很帅!”贺家碧用上时兴的“帅”字评价自己的丈夫。

这个媒基本是一做就成,两人很快成婚,并有了第一个孩子。由于夫妻俩感情很好,贺家碧说,婚后,她和丈夫从没红过一次脸,从没吵过一次架。

谢正伦退伍后被分配到当地卫生部门工作,贺家碧说,丈夫工作一直兢兢业业,从不以功臣自居,也从不麻烦政府,直到1992年失明前,才给政府写过一封情况说明,第一次提出自己的要求:办个残疾证。在该份情况说明的复印件上,记者看到当时咸宜乡村支部的“情况属实”证明。


考虑到贺家碧老人回家度晚年的要求,在接老人回城口祭拜前,当地民政部门已为老人安排好住处,并专门添设了电视机。但实现了见老伴一面的贺家碧老人,谢绝了当地政府好意,表示将于近日返回河北。

她的新年心愿,想回重庆度晚年,本报在此呼吁大家出手帮帮她


重庆晚报1月14日报道 身在河北的74岁老人贺家碧,目前有个最大的愿望——回家度晚年。
贺家碧是城口县咸宜乡环流村14组人,老革命谢正伦的遗孀。自老伴谢正伦1996年去世后,贺家碧便随儿子到河北省正定县拾荒度日。这一去就是14年,老人再没有回过家。
抚摸着老伴留下的勋章和奖状,贺家碧忍不住泪流满面:“我想回家,我想到坟前陪他说说话。”
“回去太贵了,一趟一个人要花好几百元,我们没有钱。”
客居河北14年 老革命遗孀难回家
贺家碧和儿子儿媳以及孙子孙女一家,目前居住在河北省正定县南牛乡东邢庄村一个普通院子里。屋里没有炉子,也没有暖气。“我们去的时候,她家水缸里的水,都已经冻成了实心。”因送温暖走访贺家的《燕赵晚报》记者回忆。
房子是租的当地村民的房子,“村民看我们太困难,房租一个月收30块,他们河北人挺好的。”贺家碧说,虽说儿子打工多年,但他们没能在河北有自己的房子。“到现在,我们啥子都没有。”虽说客居他乡多年,贺家碧还是一口地道的重庆话。
对于千里之外城口的那个家,贺家碧是这样描述的:“房子不是很好,在山坡上,交通不方便,我们那里很多人都已经到外面打工了。”贺家碧说,而今,娘家的兄弟已过世,自己在城口县也没了什么亲戚,“家里的房子,怕是都已经塌了吧?”
据当地媒体《燕赵晚报》了解调查,贺家碧老人的儿子谢显凯,目前主要从事垃圾回收工作,收入微薄。因此,全家人生活比较困窘。走访中,《燕赵晚报》记者发现摆放在贺家角落里的两个咸菜罐。咸菜罐里,一个装着萝卜,一个里面是泡菜。这些是老人家饭桌上的家常菜。
“今年,我专门养了头猪过年!”听到家乡媒体问起伙食,电话中,语气一直较低沉的贺家碧突然显出几分小小的得意。她说,为了让孩子们过年有肉吃,去年年初,她花50元买来一只猪崽。尽管是只残疾猪崽,但经她精心饲养,居然养大了。“今年过年总算有肉吃了!”
自从老伴过世,贺家碧已同儿子在河北生活了14年。儿子谢显凯介绍,尽管有孩子在身边,但母亲毕竟年岁已大,她常常想回老家。但是,由于一来家乡已没有多少亲人,二来回家花费太大,14年中,他们没有回过一次家。
“回去太贵了,一趟一个人要花好几百元,我们没有钱。”对于家里的境况,贺家碧很是清楚。
“这是我老伴得的渡江战役纪念章,”“这是淮海战役的”……
思念去世亲人 常看老伴勋章奖状
客居异乡、生活困顿,对于已入暮年的贺家碧而言,最欣慰的,就是老伴留下的军功章和立功奖状。贺家碧说,老伴谢正伦1948年3月参军,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济南战役及抗美援朝等。
三张奖状分别是谢正伦于1950年和1951年获得的,两个四等功,一个三等功,过了半个多世纪,奖状纸面有些破旧,三个纪念章也显得很旧了,可在贺家碧眼里,它们都是传家宝:“这是我老伴得的渡江战役纪念章,”“这是淮海战役的,”“他得了两个四等功,还有个三等功”……抚摸着老伴留下的军功章和立功奖状,贺家碧老人如数家珍。
贺家碧说,不管到哪里,老伴的勋章和奖状,都被自己很好地保存着,“那是我的宝贝,是我老伴用鲜血拼来的。”已过世十余年的老伴谢正伦在贺家碧眼中,一直是个英雄。贺家碧小谢正伦15岁,她17岁就嫁给他,夫妻二人感情一直很好,结婚数十年,夫妻俩连脸都没有红过。
1992年,谢正伦因心脏病卧病在床,视力也接近为零,都是贺家碧一手一脚服侍到他过世。贺家碧有些哽咽地说,老伴1996年过世时由于病情太重,没有留下什么遗言就走了。对于小他十多岁的自己,老伴也表示很放心,“他常常说,现在有这么好的政策,有这么好的国家,生活肯定没得啥子问题”。
老伴没有了,贺家碧最初并不想离开家。可家里生活实在难以为继,“我们住在山上,野猪把屋门口的菜都吃完了,实在没有办法,我只有跟着儿子到河北。”
老伴没有了,贺家碧就时时看老伴的勋章和奖状。儿子谢显凯说,每到节假日和纪念日,母亲都会将父亲这些荣誉证书拿出来,然后一遍又一遍地看个不停。每次看完,老人都会激动得热泪盈眶。“出来十几年了,我还没到老伴儿的坟前烧过纸,想他啊!”
还有,当初离开重庆时,谢显凯的儿子才4岁多,而今,孙子已长成18岁的大小伙子了,可对于爷爷的印象还处于儿时的朦胧阶段。“娃娃不能忘本,我想带他去看看爷爷。”贺家碧说。
但是,老伴的墓处在老家高山之中,贺家碧担心,自己已是十余年没去过,怕是连去老伴墓地的路都没有了。
一是寄养在亲戚家,一是住在敬老院……
家乡民政部门 愿给老人多种帮扶
昨日,记者联系上城口县民政局。一听说贺家碧的名字,民政局优抚科秦科长当即表示“记忆犹新”。
秦科长证实了贺家碧老伴谢正伦是老革命的事实。“我们对于优抚对象和老革命遗孀的政策都很惠民。”秦科长介绍,大约2007年左右,贺家碧曾向城口县民政部门写过申请,自己印象很深刻。考虑到贺家碧远在河北的实际情况,民政局专门给她汇过1000元生活补助。此后,他们就再没有接到贺家碧的有关申请或情况。
针对贺家碧老人目前的处境和她想回家的愿望,秦科长表示,如果贺家碧老人愿意,她完全可以回家。由于老人家中房屋可能已经破损,民政部门能为老人考虑的办法目前有二:如果老人在家乡有亲戚的话,可以考虑寄养在亲戚家,政府部门每月为老人提供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如果没有亲戚或者不愿住在亲戚家,可以考虑让老人住在敬老院。“咸宜乡场镇上就有个不错的敬老院,”秦科长说,考虑到老人的儿子在外打工,政府可以多关照老人。
不过,由于老人尚有子女,她是否愿意居住在敬老院,还得听从老人本人的意见。因此,秦科长表示,最好的办法是希望老人能主动联系民政部门,表达自己的意愿,以便民政部门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老人予以帮扶。
冀渝联动 帮老人回家过年


贺家碧的遭遇昨日被河北当地媒体报道,这名客居河北的重庆老人,受到当地读者关注。有读者更是致电当地媒体,建议除政府部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扶外,民间力量应介入,共同帮扶这位老革命遗孀,帮助他们回家过年。
此消息更是激起贺家碧老人浓浓的思乡情。垂垂暮年本想落叶归根,更遑论新春佳节即将到来。“能够回家过年,那是再好不过了,我做梦都想回家过年…”贺家碧说。
离家十余载的谢显凯,听到“回家过年”四个字,也显得颇为兴奋。可是,这家也不能说回就回,光是每人数百元的路费,就拦住了他们的回家路。
昨日,《燕赵晚报》记者向本报透露,目前,他们正在多方想办法,准备帮助老人回家过年。本报也希望重庆的爱心人士和单位,为这名重庆的老革命遗孀回家出力。本报联系电话:966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