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原核工厂开放旅游 百名建设者成首批游客(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20:54:37
http://news.ifeng.com/photo/news/201004/0426_1397_1613604.shtml

2010年4月24日,被称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的重庆涪陵816军工洞体,首次以旅游景点的身份对外开放,百余名当年参加开洞建设的工程兵和厂房建设者成为首批游客。

816军工洞体2002年解密

816军工洞体地处涪陵区白涛街道。1966年,周恩来批准在此建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三线建设进洞的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即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厂,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

该工程1967年开工,前期由工程兵进行开凿打洞,1975年后由816工厂建设队伍进行厂房建设,前前后后共用人力6万多人。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国民经济战略调整需要,该工程1984年停工。2002年4月解密。

有望在10月完全开放

由于目前只对洞中进行了简单清理,尚未大规模包装,目前该洞对外开放的面积不及整体面积的十分之一,只对国内游客开放,门票在50元左右。昨日是向市民“过渡性有条件开放”,对于该景点正式完全开放的时间,涪陵区旅游局局长李廷勇说,有望在10月16日实现。“因为这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纪念日。”

李廷勇介绍,该洞体旅游开发的终极目标是打造特色地下主题公园,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篇章,“过去”即是建设一个三线建设博物馆,再现816建设历史;“现在”则是打造游客喜闻乐见的主题公园;“未来”包括一些科幻、惊险、刺激的项目,多角度挑战游客体验极限。

将带动整个涪陵旅游发展

选择在首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期间开放,是因为该项目的典型性和唯一性,其价值重大,“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足以带动武陵山片区以及整个涪陵旅游的发展。”李廷勇还称,该景点也可以和仙女山交相呼应,成为今后把长江三峡游客带进乌江旅游的重要跳板。

揭秘

核反应堆大厅有9层 近80米高有足球场大

816军工洞体作为解密的世界第一核军工巨洞,集神秘、神奇、神圣为一体,反映共和国重大的基础建设历史,是具有特殊魅力和象征意义的三线建设遗产资源。在过渡性有条件开放阶段,市民目前能进去看到些什么?记者昨日为您打探了一番。

核反应堆“锅底”保存完好

在洞中,市民最不能错过的当然要数该洞体的核心——核反应堆大厅。核反应堆,又称为原子反应堆或反应堆,是指装配了核燃料以实现大规模可控制裂变链式反应的装置。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该大厅上下共有9层,高达79.6米,相当于20多层楼房的高度,大小与一个标准足球场相差无几。

在洞内第8层,是核反应堆的“锅底”,基本保存完好。据介绍,锅底直径七八厘米的2001个小孔,用于核材料、核能量的交换。曾经的核原料基地对人体有无伤害?洞内解说员告诉记者,这里未曾进行生产就停止,因此并没有核辐射。

主控室放当时顶级计算机

当年该工程厂房建设的副总工程师靳文国告诉记者,核反应堆“大锅”是专门用于烧制核原料的,直径达20多米,深有5米,有负责正常生产的生产泵、负责调控温度的控制泵以及可对“失控”者及时制止的安全泵等。

在9层楼的主控制室,安放着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计算机控制台正对的4个直径约2米的圆形控制盘上,分别注满数百小孔,核材料棒就是插进这些小孔,不过从未真正用于生产。在主控室另一端的严密系统插销盘上,分序号标注2001个小孔,这些小孔一面同主控室内的计算机相连,一面同核反应堆内的2001个核反应孔相连。

山体周围共有19个洞口

记者在主控室内一幅平面图上看到,816军工整个建筑洞体呈抽屉形,路线宛如迷宫。据介绍,山体周围共有19个洞口,分别规划为人员出入口、汽车通行洞、排风洞、排水沟、仓库等,洞内共有大小洞室18个,道路、指引的导洞、支洞、隧道等130多条,总面积1.3万平方米。洞体施工土石方量151万立方米,施工石渣可筑成长达1500公里的一米见方的石墙。据介绍,816所有洞体的轴向线长叠加达20余公里。

进洞步行千米才看到厂房

记者还留意到,进入洞口后,市民需步行近千米才能看到厂房。作为当初的三线建设工程,市民可在隧道中观看各种红色字体的革命标语,或许能感受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例如,“三线建设要与帝(指帝国主义)、修(指修正主义)、反(指各国反动派)抢时间,争速度”;“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又如一些鼓励士兵、工人的标语也是随处所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不为名,二不为利”。本组稿件由记者敖祥菲采写

参观

“没变,还跟当年一样”

“这就是我们的大桥,你看,我当年住的地方就是这里,不过现在已经被拆了!”24日,在前往816军工洞体的大巴上,车刚行驶过涪陵白涛镇的乌江大桥,76岁高龄的原123团政治处主任赵富康就激动地站起身,向记者介绍自己当年营房的位置。

当年建设者主动当导游

“我就参与了当年这段主洞的打洞,你看,为了节约成本,我们采用了喷射混凝土的最新技术。”30多年后又来到当年当兵、工作的地方,66岁的老兵、原工兵125团连长边安海昨日主动为首次入洞参观的市民当起了导游。

“没变,还跟当年一样。”当年该工程厂房建设的副总工程师靳文国刚进入洞口,便积极向身边市民讲解起当年厂房建设中的新鲜事。“你看这个拱门,有一米多厚,全是钢材做成,叫做防护门,就是为了防止不受战争干扰。”

老兵含泪洒白酒祭战友

“我们来看你们了!”在烈士陵园,数十名老兵情绪激动,赵富康更是失声痛哭。

数十位老兵排成三列,站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深鞠躬三次。大家用各自的方式向这些当年共同奋战的战友们寄托哀思。一位老兵一边流着泪一边向革命烈士们洒下一瓶白酒,另一位老兵则写下沉痛悼念老战友的挽联。

据了解,由于施工条件艰苦,在挖洞的8年时间里,有近百名工程兵和建设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了铭记他们,建峰集团在此修建一碗水烈士陵园及革命烈士纪念碑。

讲述

高度机密瞒住老伴几十年 一顶帐篷有时挤一百多人

“1984年就命令关闭了,其实关闭后我还在这里呆了两年,进行后期维护。”当年该工程厂房建设的副总工程师靳文国告诉记者,他在附近维护的两年主要负责堵洞门、保证洞内空气湿度等工作。他每天要在洞内走上两个小时,“洞内所有犄角旮旯我都走遍了。”

老兵王海良告诉记者,为了高度保密,旁边修路的工程兵都不能进洞,战士们分区域挖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入证,上面标明工作地点,严格禁止在工地随意走动。

家属来探亲也不能进洞。“我老伴当年问我我也不说,就只说在施工。”由于铁的纪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这项工作,王海良硬是对老伴隐瞒了几十年!“我在1968年就来建设了,2002年解密后,才敢告诉老伴。”王海良说,工程兵对外写信也要经过检查。

对于当时挖洞、施工的艰辛,王俊祥老人回忆称,当时没有房子,就自力更生,搭建临时帐篷,住席棚。“最困难时,一顶普通帐篷就要挤一百多人,没有木板,更谈不上床,只有老乡提供的稻草,和衣而眠。”

老兵冯忠波回忆称,“我所在的团负责主导洞101洞的挖洞,战士们实行四班三倒,24小时作业,水泥工尽管穿着靴子,晚上脱下裤子,腿上全是被水泥烧出来的水泡。

“打炮眼用的是日本制造的凿岩机,重达50多公斤。出于安全考虑,风钻施工时保护重重:头戴安全帽、面戴防尘罩、身穿工作服、外加防水衣。”老兵陈怀文介绍。http://news.ifeng.com/photo/news/201004/0426_1397_1613604.shtml

2010年4月24日,被称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的重庆涪陵816军工洞体,首次以旅游景点的身份对外开放,百余名当年参加开洞建设的工程兵和厂房建设者成为首批游客。

816军工洞体2002年解密

816军工洞体地处涪陵区白涛街道。1966年,周恩来批准在此建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三线建设进洞的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即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厂,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

该工程1967年开工,前期由工程兵进行开凿打洞,1975年后由816工厂建设队伍进行厂房建设,前前后后共用人力6万多人。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国民经济战略调整需要,该工程1984年停工。2002年4月解密。

有望在10月完全开放

由于目前只对洞中进行了简单清理,尚未大规模包装,目前该洞对外开放的面积不及整体面积的十分之一,只对国内游客开放,门票在50元左右。昨日是向市民“过渡性有条件开放”,对于该景点正式完全开放的时间,涪陵区旅游局局长李廷勇说,有望在10月16日实现。“因为这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纪念日。”

李廷勇介绍,该洞体旅游开发的终极目标是打造特色地下主题公园,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篇章,“过去”即是建设一个三线建设博物馆,再现816建设历史;“现在”则是打造游客喜闻乐见的主题公园;“未来”包括一些科幻、惊险、刺激的项目,多角度挑战游客体验极限。

将带动整个涪陵旅游发展

选择在首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期间开放,是因为该项目的典型性和唯一性,其价值重大,“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足以带动武陵山片区以及整个涪陵旅游的发展。”李廷勇还称,该景点也可以和仙女山交相呼应,成为今后把长江三峡游客带进乌江旅游的重要跳板。

揭秘

核反应堆大厅有9层 近80米高有足球场大

816军工洞体作为解密的世界第一核军工巨洞,集神秘、神奇、神圣为一体,反映共和国重大的基础建设历史,是具有特殊魅力和象征意义的三线建设遗产资源。在过渡性有条件开放阶段,市民目前能进去看到些什么?记者昨日为您打探了一番。

核反应堆“锅底”保存完好

在洞中,市民最不能错过的当然要数该洞体的核心——核反应堆大厅。核反应堆,又称为原子反应堆或反应堆,是指装配了核燃料以实现大规模可控制裂变链式反应的装置。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该大厅上下共有9层,高达79.6米,相当于20多层楼房的高度,大小与一个标准足球场相差无几。

在洞内第8层,是核反应堆的“锅底”,基本保存完好。据介绍,锅底直径七八厘米的2001个小孔,用于核材料、核能量的交换。曾经的核原料基地对人体有无伤害?洞内解说员告诉记者,这里未曾进行生产就停止,因此并没有核辐射。

主控室放当时顶级计算机

当年该工程厂房建设的副总工程师靳文国告诉记者,核反应堆“大锅”是专门用于烧制核原料的,直径达20多米,深有5米,有负责正常生产的生产泵、负责调控温度的控制泵以及可对“失控”者及时制止的安全泵等。

在9层楼的主控制室,安放着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计算机控制台正对的4个直径约2米的圆形控制盘上,分别注满数百小孔,核材料棒就是插进这些小孔,不过从未真正用于生产。在主控室另一端的严密系统插销盘上,分序号标注2001个小孔,这些小孔一面同主控室内的计算机相连,一面同核反应堆内的2001个核反应孔相连。

山体周围共有19个洞口

记者在主控室内一幅平面图上看到,816军工整个建筑洞体呈抽屉形,路线宛如迷宫。据介绍,山体周围共有19个洞口,分别规划为人员出入口、汽车通行洞、排风洞、排水沟、仓库等,洞内共有大小洞室18个,道路、指引的导洞、支洞、隧道等130多条,总面积1.3万平方米。洞体施工土石方量151万立方米,施工石渣可筑成长达1500公里的一米见方的石墙。据介绍,816所有洞体的轴向线长叠加达20余公里。

进洞步行千米才看到厂房

记者还留意到,进入洞口后,市民需步行近千米才能看到厂房。作为当初的三线建设工程,市民可在隧道中观看各种红色字体的革命标语,或许能感受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例如,“三线建设要与帝(指帝国主义)、修(指修正主义)、反(指各国反动派)抢时间,争速度”;“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又如一些鼓励士兵、工人的标语也是随处所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不为名,二不为利”。本组稿件由记者敖祥菲采写

参观

“没变,还跟当年一样”

“这就是我们的大桥,你看,我当年住的地方就是这里,不过现在已经被拆了!”24日,在前往816军工洞体的大巴上,车刚行驶过涪陵白涛镇的乌江大桥,76岁高龄的原123团政治处主任赵富康就激动地站起身,向记者介绍自己当年营房的位置。

当年建设者主动当导游

“我就参与了当年这段主洞的打洞,你看,为了节约成本,我们采用了喷射混凝土的最新技术。”30多年后又来到当年当兵、工作的地方,66岁的老兵、原工兵125团连长边安海昨日主动为首次入洞参观的市民当起了导游。

“没变,还跟当年一样。”当年该工程厂房建设的副总工程师靳文国刚进入洞口,便积极向身边市民讲解起当年厂房建设中的新鲜事。“你看这个拱门,有一米多厚,全是钢材做成,叫做防护门,就是为了防止不受战争干扰。”

老兵含泪洒白酒祭战友

“我们来看你们了!”在烈士陵园,数十名老兵情绪激动,赵富康更是失声痛哭。

数十位老兵排成三列,站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深鞠躬三次。大家用各自的方式向这些当年共同奋战的战友们寄托哀思。一位老兵一边流着泪一边向革命烈士们洒下一瓶白酒,另一位老兵则写下沉痛悼念老战友的挽联。

据了解,由于施工条件艰苦,在挖洞的8年时间里,有近百名工程兵和建设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了铭记他们,建峰集团在此修建一碗水烈士陵园及革命烈士纪念碑。

讲述

高度机密瞒住老伴几十年 一顶帐篷有时挤一百多人

“1984年就命令关闭了,其实关闭后我还在这里呆了两年,进行后期维护。”当年该工程厂房建设的副总工程师靳文国告诉记者,他在附近维护的两年主要负责堵洞门、保证洞内空气湿度等工作。他每天要在洞内走上两个小时,“洞内所有犄角旮旯我都走遍了。”

老兵王海良告诉记者,为了高度保密,旁边修路的工程兵都不能进洞,战士们分区域挖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入证,上面标明工作地点,严格禁止在工地随意走动。

家属来探亲也不能进洞。“我老伴当年问我我也不说,就只说在施工。”由于铁的纪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这项工作,王海良硬是对老伴隐瞒了几十年!“我在1968年就来建设了,2002年解密后,才敢告诉老伴。”王海良说,工程兵对外写信也要经过检查。

对于当时挖洞、施工的艰辛,王俊祥老人回忆称,当时没有房子,就自力更生,搭建临时帐篷,住席棚。“最困难时,一顶普通帐篷就要挤一百多人,没有木板,更谈不上床,只有老乡提供的稻草,和衣而眠。”

老兵冯忠波回忆称,“我所在的团负责主导洞101洞的挖洞,战士们实行四班三倒,24小时作业,水泥工尽管穿着靴子,晚上脱下裤子,腿上全是被水泥烧出来的水泡。

“打炮眼用的是日本制造的凿岩机,重达50多公斤。出于安全考虑,风钻施工时保护重重:头戴安全帽、面戴防尘罩、身穿工作服、外加防水衣。”老兵陈怀文介绍。
{:cha:}TG有建设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