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军:反导试验后中国该干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07:38
<br /><br />宋晓军:反导试验后中国该干什么?  
2010年01月22日  来源:新华博客  





    感谢新华博友“柠檬豆”提供

    2010年1月11日,中国在本土上空成功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有很多媒体采访我,这有什么意义?简单地说,意义就是证明了一点:一个大国要追求和谐世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是需要物质条件的,而这个物质条件的创造,是要靠包括钱学森、孙家栋(在11日受到表彰的航天院士)等几代航天工业的科技人员的默默无闻的工作来换来的。

    同时,这次成功也是对这些年来流行的“一夜暴富”机会主义思潮的一种颠覆,再次证明了一个大国要想承担世界上的责任,必须动用国家的力量作一些短时间内难以见效但对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长、重、大”项目。

    这次成功的试验,仅仅是我们追求的和谐世界和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在物质条上迈出的一小步,今后的努力和奋斗恐怕更加艰难。如果要使得陆基中段反导拦截系统能够达到真正的实战部署,至少下一步我们要发展我们自己的预警卫星,如果没有自己的弹道导弹预警卫星,中段拦截是无法投入实际使用的。

    去年,有关中国要发展预警卫星一事,我借中俄签署“关于相互通报弹道导弹和航天运载火箭发射的协定”的机会,在《三联生活周刊》我的专栏上写过一篇小文,呼吁中国应尽快发展预警卫星。我把这篇文章贴在这里:

大国利器的“裸体游戏”

    在10月13日中俄签署了“关于相互通报弹道导弹和航天运载火箭发射的协定”后,我经常会被问到的问题:作为弹道导弹远比美、俄少多了的中国,冒然加入这个“相互通报”机制后,享受的权力和担负的义务是不是太不成比例了呢?

    每当这个时候,我脑子里先闪过的问题却是:中国加入了“相互通报”机制后最先该做什么呢?

    1971年9月美、苏签订第一份含有“弹道导弹发射相互通报”协议的初衷,是因为双方的导弹预警系统落后容易造成“虚警”。因此就有了主旨是“如果一方发射的导弹将超越其领土并向另一方国土方向飞行时要事先通报”的第一份“相互通报”协议。此后随着双方核弹头的迅速增长,不仅双方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和侦察系统开始逐渐完善,而且分别在1988年5月和1991年7月将“相互通报”的协议越签越细致,几乎将双方的弹道导弹发射情况置于到了透明的情况。

    苏联解体后,美、俄两国又于2000年6月签署了“美、俄关于交换导弹发射和预警信息的联合声明”,该声明不仅强调了两国的信息交换机制,同时将双方预警和侦察到的第三国相关信息纳入了交换范围,具体落实是双方共同投资建造预警卫星和数据共享的弹道导弹数据预警中心。

    2001年小布什政府执政后,双方在建立多边通报机制上分歧开始公开化,美国提出以1987年西方7国签署的“导弹技术控制协议”(MTCR)为基础建立弹道导弹多边通报机制,而俄罗斯则提出了一个参与范围更广泛、不是美国主导的多边通报机制。2001年9月,美国为主的28个MTCR成员国提出了“防止弹道导弹扩散国际行为准则草案”(ICOC),随后俄罗斯也提出了“全球导弹监控系统建议”(GCS)。此后双方共建的预警中心并未投入使用,而共建的“美俄弹道导弹监视卫星”也因美国撤资夭折。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美、俄分别为自己提出的多边通报机制“拉票”时,美国在撕毁了双方于1972年签署的“反导协议”后启动了在全球建立反导系统的计划,这等于美国将其主导的ICOC的不公正性公开化了,即美国一方面可以利用多边通报机制建立全球弹道导弹特征数据库为其反导系统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可以手持全球最大的洲际导弹武库向他国在军控问题上施压。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一边采取各种方式对抗美国反导系统的建立,一边继续为GCS“拉票”。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的窘境、奥巴马上任后推迟东欧反导部署和准备与俄罗斯签署新一轮核裁军协议等一系列事情后,中国终于选择了以双边相互通报形式站在了俄罗斯的一边。

    以目前美、俄各自拥有5000多枚和4000多枚核弹头以及三代和两代预警卫星的实力上看,中国这种选择确实让人感到有些冒险。如果用一个比喻,就是中国可能从此进入了一个大国利器的“裸体游戏”,游戏中要承担的义务是必须裸体(将弹道导弹相关发射信息公布),权力是可以睁开眼睛看对方(根据对方提供的信息用预警侦察手段进一步掌握对方弹道导弹参数)。由此再看中国的“冒险”,就不仅仅在于弹道导弹相对于美俄的贫瘠,恐怕更在于中国弹道导弹预警侦察手段的缺失。

    要发现平均飞行时间为20~30分钟的弹道导弹,取决于对导弹的雷达目标特性和红外目标特性的探测。在上世纪70年代前,美、苏都采用雷达探测的方式进行弹道导弹预警,但随着雷达隐身技术和假目标的发展,此后双方均开始发展以探测弹道导弹红外目标特性的卫星来进行预警。由于这种利用“冷热”程度不同的原理对弹道导弹进行探测是目前最好的预警方式,至今美国已经发展了三代红外导弹预警卫星并很快将装备第四代,而俄罗斯虽然国土面积大可倚重雷达预警但也发展了两代红外导弹预警卫星。实事上,这也是美、俄分别各自主张建立多边“相互通报”的基础。

    北京时间2009年2月13日6时09分,法国首次发射了弹道导弹红外预警卫星——“螺旋A”和“螺旋B”,这个消息让人联想到了一个历史片段:1960年2月13日法国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后,紧随其后的就是中国于1964年10月16日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此后不久美、苏就开始秘密商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联合草案。那么加入了“相互通报”机制后的中国最先该做什么呢?

(作者宋晓军,原载第2009039期《三联生活周刊》)<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sd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hnw.cc">
<link href="http://sdw.cc/q.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hnw.cc/w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br /><br />宋晓军:反导试验后中国该干什么?  
2010年01月22日  来源:新华博客  





    感谢新华博友“柠檬豆”提供

    2010年1月11日,中国在本土上空成功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有很多媒体采访我,这有什么意义?简单地说,意义就是证明了一点:一个大国要追求和谐世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是需要物质条件的,而这个物质条件的创造,是要靠包括钱学森、孙家栋(在11日受到表彰的航天院士)等几代航天工业的科技人员的默默无闻的工作来换来的。

    同时,这次成功也是对这些年来流行的“一夜暴富”机会主义思潮的一种颠覆,再次证明了一个大国要想承担世界上的责任,必须动用国家的力量作一些短时间内难以见效但对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长、重、大”项目。

    这次成功的试验,仅仅是我们追求的和谐世界和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在物质条上迈出的一小步,今后的努力和奋斗恐怕更加艰难。如果要使得陆基中段反导拦截系统能够达到真正的实战部署,至少下一步我们要发展我们自己的预警卫星,如果没有自己的弹道导弹预警卫星,中段拦截是无法投入实际使用的。

    去年,有关中国要发展预警卫星一事,我借中俄签署“关于相互通报弹道导弹和航天运载火箭发射的协定”的机会,在《三联生活周刊》我的专栏上写过一篇小文,呼吁中国应尽快发展预警卫星。我把这篇文章贴在这里:

大国利器的“裸体游戏”

    在10月13日中俄签署了“关于相互通报弹道导弹和航天运载火箭发射的协定”后,我经常会被问到的问题:作为弹道导弹远比美、俄少多了的中国,冒然加入这个“相互通报”机制后,享受的权力和担负的义务是不是太不成比例了呢?

    每当这个时候,我脑子里先闪过的问题却是:中国加入了“相互通报”机制后最先该做什么呢?

    1971年9月美、苏签订第一份含有“弹道导弹发射相互通报”协议的初衷,是因为双方的导弹预警系统落后容易造成“虚警”。因此就有了主旨是“如果一方发射的导弹将超越其领土并向另一方国土方向飞行时要事先通报”的第一份“相互通报”协议。此后随着双方核弹头的迅速增长,不仅双方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和侦察系统开始逐渐完善,而且分别在1988年5月和1991年7月将“相互通报”的协议越签越细致,几乎将双方的弹道导弹发射情况置于到了透明的情况。

    苏联解体后,美、俄两国又于2000年6月签署了“美、俄关于交换导弹发射和预警信息的联合声明”,该声明不仅强调了两国的信息交换机制,同时将双方预警和侦察到的第三国相关信息纳入了交换范围,具体落实是双方共同投资建造预警卫星和数据共享的弹道导弹数据预警中心。

    2001年小布什政府执政后,双方在建立多边通报机制上分歧开始公开化,美国提出以1987年西方7国签署的“导弹技术控制协议”(MTCR)为基础建立弹道导弹多边通报机制,而俄罗斯则提出了一个参与范围更广泛、不是美国主导的多边通报机制。2001年9月,美国为主的28个MTCR成员国提出了“防止弹道导弹扩散国际行为准则草案”(ICOC),随后俄罗斯也提出了“全球导弹监控系统建议”(GCS)。此后双方共建的预警中心并未投入使用,而共建的“美俄弹道导弹监视卫星”也因美国撤资夭折。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美、俄分别为自己提出的多边通报机制“拉票”时,美国在撕毁了双方于1972年签署的“反导协议”后启动了在全球建立反导系统的计划,这等于美国将其主导的ICOC的不公正性公开化了,即美国一方面可以利用多边通报机制建立全球弹道导弹特征数据库为其反导系统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可以手持全球最大的洲际导弹武库向他国在军控问题上施压。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一边采取各种方式对抗美国反导系统的建立,一边继续为GCS“拉票”。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的窘境、奥巴马上任后推迟东欧反导部署和准备与俄罗斯签署新一轮核裁军协议等一系列事情后,中国终于选择了以双边相互通报形式站在了俄罗斯的一边。

    以目前美、俄各自拥有5000多枚和4000多枚核弹头以及三代和两代预警卫星的实力上看,中国这种选择确实让人感到有些冒险。如果用一个比喻,就是中国可能从此进入了一个大国利器的“裸体游戏”,游戏中要承担的义务是必须裸体(将弹道导弹相关发射信息公布),权力是可以睁开眼睛看对方(根据对方提供的信息用预警侦察手段进一步掌握对方弹道导弹参数)。由此再看中国的“冒险”,就不仅仅在于弹道导弹相对于美俄的贫瘠,恐怕更在于中国弹道导弹预警侦察手段的缺失。

    要发现平均飞行时间为20~30分钟的弹道导弹,取决于对导弹的雷达目标特性和红外目标特性的探测。在上世纪70年代前,美、苏都采用雷达探测的方式进行弹道导弹预警,但随着雷达隐身技术和假目标的发展,此后双方均开始发展以探测弹道导弹红外目标特性的卫星来进行预警。由于这种利用“冷热”程度不同的原理对弹道导弹进行探测是目前最好的预警方式,至今美国已经发展了三代红外导弹预警卫星并很快将装备第四代,而俄罗斯虽然国土面积大可倚重雷达预警但也发展了两代红外导弹预警卫星。实事上,这也是美、俄分别各自主张建立多边“相互通报”的基础。

    北京时间2009年2月13日6时09分,法国首次发射了弹道导弹红外预警卫星——“螺旋A”和“螺旋B”,这个消息让人联想到了一个历史片段:1960年2月13日法国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后,紧随其后的就是中国于1964年10月16日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此后不久美、苏就开始秘密商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联合草案。那么加入了“相互通报”机制后的中国最先该做什么呢?

(作者宋晓军,原载第2009039期《三联生活周刊》)<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sd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hnw.cc">
<link href="http://sdw.cc/q.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hnw.cc/w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
完善反导系统,下一阶段重点会在眼睛跟耳朵的建设上。。。。
宋老师有绿卡额貌似;P
期待帝国歼星舰!
晓军老师对鼓舞国人自信也是好的
呵呵

很多犹太人都有美国国籍

这个得区别对待
继续做各类型导弹拦截试验,同时加紧建设天基预警,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这些东西才是MD不敢侵犯我们的本钱
SLPeter 发表于 2010-1-22 14:25

真滴木? {:yi:}
SLPeter 发表于 2010-1-22 14:25

知道什么叫绿卡吗?
         老有人说李彦宏有绿卡,李本人都说已经放弃绿卡了(莫非又第二次获得了)
         现在又有人说宋晓军有绿卡


现在的人啊,听到点什么东西马上就信了,怪不得祖德的八卦事业这么兴旺发达。那我说了,祖德其实就是三代目和国母的私生子,他那幅衰样其实是未老先衰,你们信不信?;P

现在的人啊,听到点什么东西马上就信了,怪不得祖德的八卦事业这么兴旺发达。那我说了,祖德其实就是三代目和国母的私生子,他那幅衰样其实是未老先衰,你们信不信?;P
反导
SLPeter 发表于 2010-1-22 14:25

你知道什么叫绿卡?
呵呵,很多人有绿卡或者移民,主要是为了方便出国
  说到绿卡,我前几年好像在北京青年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个拿了绿卡的人写的心得,说拿了之后,要保住这卡,每年就算没事儿也不得不飞往美国呆一阵子,耗过无聊的一段时光后再回来,如此这般。反正文章给我的印象是,没事儿别办这玩意儿,徙生烦恼。当然有人要觉得这东西确实有用,拿一个,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