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Leaks泄露的中国中段反导试验细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06:41
转帖:http://tuku.military.china.com/military/html/2011-02-08/165028_1652370.htm

1.jpg
SBIRS HEO-1拍摄的2006年11月4日Delta IV M发射的照片,很给力!
  谢谢JK-SETI网友提供的消息,英国媒体获得的WikiLeaks中的一份外交电报中提供了美国人所获得的中国中段反导试验的一些细节。
  这份电报是WikiLeaks独家提供给英国《每日电讯报》的,内容是美国国务卿于2010年1月12日(中国进行中段反导试验的次日)发给日韩澳等盟国的一份外交照会。有意思的细节包括:
  靶弹是CSS-X-11中程导弹,从“双城子”(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发射时间是2010年1月11日11:50:00 GMT(北京时间19:50:00)。拦截弹是SC-19,从库尔勒发射,发射时间是11:52:42 GMT(北京时间19:52:42)。拦截发生的时间是11:57:31(北京时间19:57:31),拦截高度为约250 km。美国的导弹预警卫星观测到了两枚导弹的发射和拦截(碰撞)的发生。
  美国人认为这次反导试验所用的载具和2007年的ASAT试验是同样的,代号SC-19。试验被认为用于进一步研发中国的反卫和反导技术。
  早在2010年的试验后第二天,五角大楼的一位发言人就曾公开表示:“我们事先未收到要进行导弹试验的通知”,“我们监测到了从两个不同地点发射的导弹和一次外大气层空间撞击。我们正在向中方探询这次拦截试验的目的以及中国未来部署拦截系统的意图和计划。”显然,美国人所知道的要比他们公开的更多。Well,感谢WikiLeaks!
  由于DSP处于GEO轨道上,无法确定拦截的高度,可以推测美国的第二代天基导弹预警系统观测到了此次反导试验。用于替代DSP的第二代天基导弹预警系统包括高轨道的SBIRS (HEO和GEO卫星) 和低轨道的STSS卫星。其中SBIRS HEO-1和HEO-2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发射升空,已交付美国空军使用。STSS卫星正在由弹道导弹防御局开发,STSS-ATRR(先进技术风险降低)于2009年5月5日发射,STSS演示验证双星(STSS-Demo)于2009年9月25日发射。导弹防御局称将用6个月的时间校验STSS-Demo卫星,然后用指定目标和随机目标测试卫星,目前计划进展顺利。 从理论上说,只要有一颗SBIRS或STSS卫星在反导试验时观测到了拦截事件,就能结合DSP测算出的弹道数据估计出拦截发生的高度。如果有多颗非GEO轨道卫星的观测,就能得到更加精确的结果。不过由于NORAD对SBIRS和STSS这些军星的轨道数据是保密的,笔者并不清楚试验时的相关卫星所处位置,因此也就不做更加详细的讨论了。
2.jpg

STSS星座轨道高度约1300公里,能对导弹和弹头进行全程跟踪。
  250 km的拦截高度其实已经证明靶弹是一枚中程导弹(射程在几百公里的那些短程导弹弹道顶点高度一般只有一百多km),而且很可能正处于下降段。这样试验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尽可能的避免产生留轨的空间碎片。据美国人说,目前低轨道上45%的空间碎片是2007年1月我国的反卫试验造成的,美国人借此不断宣传中国是空间安全的破坏者。从wikileaks公布的美国几份与中国反导反卫试验有关的外交电报中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外交宣传策略:把自己的反卫试验说成是为了试验“防御性”的反导技术,而把中国进行的反导试验说成是为了试验“进攻性”的反卫技术。正如cmj9808网友所评论的:“反导是防御手段,反卫则是进攻手段,高轨道反卫试验产生大量长期留轨的太空碎片属于损害各国公共利益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在外交辞令上要不断强调对方的进攻性和与有损国际形象的做法,从而在道德上占得先机。”

3.jpg

美国NMD的中段反导试验也经常在靶弹的下降段弹道进行拦截。红线为靶弹弹道,绿线为拦截弹弹道。红色阴影和蓝色阴影区分别为靶弹和拦截弹碎片落区。
  这个CSS-X-11到底是什么还是挺让人困惑的。CSS是美国对中国弹道导弹的编号,其中的X表示正在试验中。已知的前后的代号包括CSS-10 (DF-31) 和CSS-NX-14 (JL-2)。一般而言,序号与项目开发的时间有关。那么CSS-X-11应该是一种90年代末或者21世纪初开始研制的中程导弹,且美国人认为尚处于开发中。这个时间段开始研制的中程导弹似乎只有DF-21的常规改型,如DF-21B、DF-21C等。但是,这些型号都早已服役了,而且它们似乎被称为 CSS-5 modX。况且,用研制中的型号当靶弹实在是太奢侈了,试验风险也比较大。因此,也不排除靶弹是使用某种老型号导弹改装而成的。

4.jpg
新疆天山大峡谷景区工作人员拍摄的“不明飞行物”照片

  根据美国人提供的靶弹和拦截弹发射地点,结合试验当时地面目击者的报告,笔者推测拦截发生的地点应该在新疆和甘肃交界地区。具体来说,比较有价值的报告有两个。一个是位于酒泉的网友声称在“20点还差几分”观测到了类似爆炸的事件,发生在他的西北方向天空中。另一个是乌鲁木齐附近天山大峡谷的工作人员在19时56分看到“不明飞行物”向南运动。其中在乌鲁木齐看到的应该是拦截弹的发动机喷焰。其他地面目击者的位置包括甘肃瓜州、新疆库尔勒、托克逊、吐鲁番、奇台、木垒和若羌。由于拦截点的设计要考虑到靶弹和拦截弹的再入碎片落区应避开地面人口聚集区,新疆和甘肃交界的荒漠地区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5.jpg

2010年1月11日中段反导试验过程推测图。蓝线为靶弹轨迹,红线为拦截弹轨迹。
  根据美国人的数据,靶弹飞行了451秒,拦截弹飞行了289秒。最大射程为1000 km、2000 km和3000 km的弹道导弹,在能量最小弹道下的飞行时间分别约为560 s、790 s和990 s,最大射高分别为260 km、490 km和700 km。从地图中看,靶弹和拦截弹的飞行距离都不大,大约都只有500 - 700 km的样子。从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来判断,靶弹可能是一种最大射程介于1000 - 2000 km的导弹。DF-21符合这个条件,DF-3射程太远了,而已经退役的DF-2A也符合。笔者认为,早已超期服役的DF-21改装靶弹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猜测。
  再讨论一下拦截弹。SC-19中的SC指的是Shuangchengzi(双城子),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是指在双城子发现的第19种导弹。而另一个已知的美国情报机关命名的SC系列导弹是1990年发现的SC-05=DF-11=CSS-7。美国情报机构有用导弹的首次发现地点来给未知型号导弹命名的传统。比如用 KY-XX来给在苏联Kapustin Yar发现的导弹命名,而芦洞(No Dong)和大浦洞(Taepodong)也是美国卫星首次发现这两种朝鲜导弹的地名。回到SC-19上来,让人不禁好奇的是,在酒泉基地发现的这19种导弹都有些什么型号。
  反导试验还是那个SC-19?SC-19是为了反卫设计的,三级固体助推,关机速度估计有6 km/s甚至更高,本身也可以改装用来发射100 kg以下的小卫星。用来拦截射程1000多km的中近程导弹实在有些大材小用了。可能的解释:1,以后的试验会加大射程,采用射程更大的靶弹;2,拦截弹并非SC-19,美国人情报有误。这些只有等待进一步的消息了。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拦截弹发射的时间与靶弹发射时间间隔仅有162 s。对于二级固体发动机的中程导弹,从发射到关机一般需要120 s。只有关机后地面雷达才能确定弹道,再加上结算弹道所需要的时间,这说明拦截弹的发射准备时间只有半分钟左右。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我国固体弹道导弹的技术水平。转帖:http://tuku.military.china.com/military/html/2011-02-08/165028_1652370.htm

1.jpg
SBIRS HEO-1拍摄的2006年11月4日Delta IV M发射的照片,很给力!
  谢谢JK-SETI网友提供的消息,英国媒体获得的WikiLeaks中的一份外交电报中提供了美国人所获得的中国中段反导试验的一些细节。
  这份电报是WikiLeaks独家提供给英国《每日电讯报》的,内容是美国国务卿于2010年1月12日(中国进行中段反导试验的次日)发给日韩澳等盟国的一份外交照会。有意思的细节包括:
  靶弹是CSS-X-11中程导弹,从“双城子”(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发射时间是2010年1月11日11:50:00 GMT(北京时间19:50:00)。拦截弹是SC-19,从库尔勒发射,发射时间是11:52:42 GMT(北京时间19:52:42)。拦截发生的时间是11:57:31(北京时间19:57:31),拦截高度为约250 km。美国的导弹预警卫星观测到了两枚导弹的发射和拦截(碰撞)的发生。
  美国人认为这次反导试验所用的载具和2007年的ASAT试验是同样的,代号SC-19。试验被认为用于进一步研发中国的反卫和反导技术。
  早在2010年的试验后第二天,五角大楼的一位发言人就曾公开表示:“我们事先未收到要进行导弹试验的通知”,“我们监测到了从两个不同地点发射的导弹和一次外大气层空间撞击。我们正在向中方探询这次拦截试验的目的以及中国未来部署拦截系统的意图和计划。”显然,美国人所知道的要比他们公开的更多。Well,感谢WikiLeaks!
  由于DSP处于GEO轨道上,无法确定拦截的高度,可以推测美国的第二代天基导弹预警系统观测到了此次反导试验。用于替代DSP的第二代天基导弹预警系统包括高轨道的SBIRS (HEO和GEO卫星) 和低轨道的STSS卫星。其中SBIRS HEO-1和HEO-2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发射升空,已交付美国空军使用。STSS卫星正在由弹道导弹防御局开发,STSS-ATRR(先进技术风险降低)于2009年5月5日发射,STSS演示验证双星(STSS-Demo)于2009年9月25日发射。导弹防御局称将用6个月的时间校验STSS-Demo卫星,然后用指定目标和随机目标测试卫星,目前计划进展顺利。 从理论上说,只要有一颗SBIRS或STSS卫星在反导试验时观测到了拦截事件,就能结合DSP测算出的弹道数据估计出拦截发生的高度。如果有多颗非GEO轨道卫星的观测,就能得到更加精确的结果。不过由于NORAD对SBIRS和STSS这些军星的轨道数据是保密的,笔者并不清楚试验时的相关卫星所处位置,因此也就不做更加详细的讨论了。
2.jpg

STSS星座轨道高度约1300公里,能对导弹和弹头进行全程跟踪。
  250 km的拦截高度其实已经证明靶弹是一枚中程导弹(射程在几百公里的那些短程导弹弹道顶点高度一般只有一百多km),而且很可能正处于下降段。这样试验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尽可能的避免产生留轨的空间碎片。据美国人说,目前低轨道上45%的空间碎片是2007年1月我国的反卫试验造成的,美国人借此不断宣传中国是空间安全的破坏者。从wikileaks公布的美国几份与中国反导反卫试验有关的外交电报中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外交宣传策略:把自己的反卫试验说成是为了试验“防御性”的反导技术,而把中国进行的反导试验说成是为了试验“进攻性”的反卫技术。正如cmj9808网友所评论的:“反导是防御手段,反卫则是进攻手段,高轨道反卫试验产生大量长期留轨的太空碎片属于损害各国公共利益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在外交辞令上要不断强调对方的进攻性和与有损国际形象的做法,从而在道德上占得先机。”

3.jpg

美国NMD的中段反导试验也经常在靶弹的下降段弹道进行拦截。红线为靶弹弹道,绿线为拦截弹弹道。红色阴影和蓝色阴影区分别为靶弹和拦截弹碎片落区。
  这个CSS-X-11到底是什么还是挺让人困惑的。CSS是美国对中国弹道导弹的编号,其中的X表示正在试验中。已知的前后的代号包括CSS-10 (DF-31) 和CSS-NX-14 (JL-2)。一般而言,序号与项目开发的时间有关。那么CSS-X-11应该是一种90年代末或者21世纪初开始研制的中程导弹,且美国人认为尚处于开发中。这个时间段开始研制的中程导弹似乎只有DF-21的常规改型,如DF-21B、DF-21C等。但是,这些型号都早已服役了,而且它们似乎被称为 CSS-5 modX。况且,用研制中的型号当靶弹实在是太奢侈了,试验风险也比较大。因此,也不排除靶弹是使用某种老型号导弹改装而成的。

4.jpg
新疆天山大峡谷景区工作人员拍摄的“不明飞行物”照片

  根据美国人提供的靶弹和拦截弹发射地点,结合试验当时地面目击者的报告,笔者推测拦截发生的地点应该在新疆和甘肃交界地区。具体来说,比较有价值的报告有两个。一个是位于酒泉的网友声称在“20点还差几分”观测到了类似爆炸的事件,发生在他的西北方向天空中。另一个是乌鲁木齐附近天山大峡谷的工作人员在19时56分看到“不明飞行物”向南运动。其中在乌鲁木齐看到的应该是拦截弹的发动机喷焰。其他地面目击者的位置包括甘肃瓜州、新疆库尔勒、托克逊、吐鲁番、奇台、木垒和若羌。由于拦截点的设计要考虑到靶弹和拦截弹的再入碎片落区应避开地面人口聚集区,新疆和甘肃交界的荒漠地区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5.jpg

2010年1月11日中段反导试验过程推测图。蓝线为靶弹轨迹,红线为拦截弹轨迹。
  根据美国人的数据,靶弹飞行了451秒,拦截弹飞行了289秒。最大射程为1000 km、2000 km和3000 km的弹道导弹,在能量最小弹道下的飞行时间分别约为560 s、790 s和990 s,最大射高分别为260 km、490 km和700 km。从地图中看,靶弹和拦截弹的飞行距离都不大,大约都只有500 - 700 km的样子。从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来判断,靶弹可能是一种最大射程介于1000 - 2000 km的导弹。DF-21符合这个条件,DF-3射程太远了,而已经退役的DF-2A也符合。笔者认为,早已超期服役的DF-21改装靶弹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猜测。
  再讨论一下拦截弹。SC-19中的SC指的是Shuangchengzi(双城子),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是指在双城子发现的第19种导弹。而另一个已知的美国情报机关命名的SC系列导弹是1990年发现的SC-05=DF-11=CSS-7。美国情报机构有用导弹的首次发现地点来给未知型号导弹命名的传统。比如用 KY-XX来给在苏联Kapustin Yar发现的导弹命名,而芦洞(No Dong)和大浦洞(Taepodong)也是美国卫星首次发现这两种朝鲜导弹的地名。回到SC-19上来,让人不禁好奇的是,在酒泉基地发现的这19种导弹都有些什么型号。
  反导试验还是那个SC-19?SC-19是为了反卫设计的,三级固体助推,关机速度估计有6 km/s甚至更高,本身也可以改装用来发射100 kg以下的小卫星。用来拦截射程1000多km的中近程导弹实在有些大材小用了。可能的解释:1,以后的试验会加大射程,采用射程更大的靶弹;2,拦截弹并非SC-19,美国人情报有误。这些只有等待进一步的消息了。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拦截弹发射的时间与靶弹发射时间间隔仅有162 s。对于二级固体发动机的中程导弹,从发射到关机一般需要120 s。只有关机后地面雷达才能确定弹道,再加上结算弹道所需要的时间,这说明拦截弹的发射准备时间只有半分钟左右。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我国固体弹道导弹的技术水平。
很有意思的一篇文章

最后一张配图所示的碰撞点下方正好有个测试高爆弹头的试验场,在此点向东几十公里还有好几处神秘设施和建筑
远程和洲际导弹也可以打中程导弹的射程,只需把弹道提高就是了,根据射程就判断是中程导弹属于扯淡
回复 3# 暴风烈火


    但时间上就对不上号。
这是KKTT老大的博文,其他的都是转贴http://liuqiankktt.blog.163.com/ ... 211201116103454862/
好文章但还是不明白
还是不明白
第一,导弹从酒泉发射,而不是原先猜想的太原,射程近了很多,再结合导弹飞行时间,基本可以确定是中程导弹,射程一千多公里的导弹的话,那么导弹的关机速度和真正的远程乃至洲际导弹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那么这次试验的难度应该比预想的要低。作为对比,美国2000年的试验是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民兵3洲际导弹,7000公里外的夸贾林发射靶弹,标准的洲际导弹中段拦截。

第二,靶弹仅仅关机半分钟拦截弹就发射,我看说明的不是实战能力强,反而是说明这仍然是一次存在很多预设条件的试验性质较强的拦截测试,也就是说,拦截方事先就获知大量靶弹的信息,而地面相控阵雷达一早就在预定点等候,等等。

第三,这样说有人肯定又该跳脚,说这是贬低, 但是我们需要明白,任何人都不能超越基本的科学规律,不管是哪一个国家,搞反导试验,总要循序渐进:靶弹射程越来越远直到洲际导弹,预知信息越来越少直到无预警的近实战发射, 靶弹对抗技术越来越高直到加上很多一个诱饵乃至几个诱饵,你如果一上来就搞个洲际导弹、实战条件、多诱饵、变轨机动的靶弹,试验失败后你都不知道整个系统哪里是好的哪里出的问题。

说这些,其实主要还是奉劝很多人,为中国的进步高兴是对的,但是不要对某些领域的进步脑补的太多,一下子就飘到浮云里找不着北了,扎根于现实中的自豪感才是真的自豪感。
LS那位贵宾这话说的……这贴不就是分析分析美国人的情报而已,大家脑补啥了,本来就没过热,何必泼什么凉水装什么JY啊,这个范围的常规弹头拦截,现在也就TG,美国做过实验了,毛子没实验但是也该有这实力。
毫无疑问,这是全球第三家做中段反导的。别的,参数,情景肯定是保密的,大家不用猜了。
暴风烈火 发表于 2011-2-8 16:22

拿远程蛋蛋来做中程蛋滴靶蛋?钱多了烧滴?

就算真是钱多了烧滴,这么干怎么模拟中程蛋滴特性?
独孤求胜 发表于 2011-2-12 13:33


    因为受国土面积限制打不了全程,所以打中程高弹道
microwenyan 发表于 2011-2-12 12:42


    那位就这样,一定要装的自己别人冷静,理性,别人都是愚民,就他脑子最清楚。。。
;P 没听说过... 都啥理由啊...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1-2-12 12:08

这么说吧,GMD直到最近两年才开始打LV-2,这也是IRBM。以前基于Polaris的STARS,能模拟什么ICBM

这么说吧,GMD直到最近两年才开始打LV-2,这也是IRBM。以前基于Polaris的STARS,能模拟什么ICBM
lsquirrel 发表于 2011-2-12 15:50

呵呵,还有人坚持这样的观点
GMD的试验之前的主力靶弹是民兵,而不是北极星,这个早在2000年的试验就是了。
LV-2作为靶弹和民兵2改造的靶弹是一个级别的,如果把它称为中程导弹,那我们的中段反导是打的什么蛋蛋?
看下图,这就是美国人设置的模拟不同射程导弹所对应的靶弹
前不久美帝进行的FTG-06试验,靶弹和拦截弹就是分别从相距7700公里的夸贾林和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的,而且采取的迎头拦截的模式,不知道你认为还有哪种中程导弹可以进行这类试验?
20071109_fdb26ac754d0e765ce2cHu8BcjKXMl3w.jpg
这么说吧,GMD直到最近两年才开始打LV-2,这也是IRBM。以前基于Polaris的STARS,能模拟什么ICBM
lsquirrel 发表于 2011-2-12 15:50

呵呵,还有人坚持这样的观点
GMD的试验之前的主力靶弹是民兵,而不是北极星,这个早在2000年的试验就是了。
LV-2作为靶弹和民兵2改造的靶弹是一个级别的,如果把它称为中程导弹,那我们的中段反导是打的什么蛋蛋?
看下图,这就是美国人设置的模拟不同射程导弹所对应的靶弹
前不久美帝进行的FTG-06试验,靶弹和拦截弹就是分别从相距7700公里的夸贾林和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的,而且采取的迎头拦截的模式,不知道你认为还有哪种中程导弹可以进行这类试验?
20071109_fdb26ac754d0e765ce2cHu8BcjKXMl3w.jpg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1-2-12 16:14

不在于我坚持什么观点,而在于洛克西德马丁公司不支持你的图片,不管他是谁做的。
他们LV-2的文件明确说明:
http://www.lockheedmartin.com/data/assets/ssc/LMLV-2FTG-06BkltF10-MDA-5135(15JAN10).pdf
LV-2 Specifications
Range  
IRBM-3000- 5500km
图片上的7000公里射程,无论如何也是有问题的。要是在FTG-06之前做的图片也就算了,FTG-06可是1年前的事情了,还拿这种错误信息的图片,汗一个
lsquirrel 发表于 2011-2-12 16:27
我还是比较奇怪,这是什么靶弹你不从具体的试验应用看,还从什么看?
我还是要请教一下,进行这样的相距近8000公里的两个发射场之间进行接近迎头截击的试验, 用中程导弹可以么?
还有,按照你的理解的话,可否解释一下,原先的射程7400公里的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在改造为靶弹后为什么射程会下降到5500公里以下?
其实一个比较关键的指标是其关机速度,知道了这个就可以大致判断其是什么规格的靶弹,至于这个公司自己的网站,谁知道他们自己的标准?  别忘了就是洛马自己的网站,F22战机有6米高这样的低级错误至今还没改正。

我还是比较奇怪,这是什么靶弹你不从具体的试验应用看,还从什么看?
我还是要请教一下,进行这样的相距 ...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1-2-12 16:33

为什么射程下降,这个再简单不过了,Trident C4是三级火箭,LV-2选用C4前两级是二级火箭。至于关机速度,无论如何二级固体火箭靶标是达不到洲际导弹的关机速度的,更早使用的STARS靶标也达不到。
LV-2和GBI相对而行,又不是同向发射,从FTG-06的描述看,从夸贾林到范登堡的路线上,LV-2走了多一半GBI走了少一半
我还是比较奇怪,这是什么靶弹你不从具体的试验应用看,还从什么看?
我还是要请教一下,进行这样的相距 ...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1-2-12 16:33

为什么射程下降,这个再简单不过了,Trident C4是三级火箭,LV-2选用C4前两级是二级火箭。至于关机速度,无论如何二级固体火箭靶标是达不到洲际导弹的关机速度的,更早使用的STARS靶标也达不到。
LV-2和GBI相对而行,又不是同向发射,从FTG-06的描述看,从夸贾林到范登堡的路线上,LV-2走了多一半GBI走了少一半
lsquirrel 发表于 2011-2-12 16:45
关机速度和火箭部分有关,也和载荷等其它因素有关,因此关机速度是最准确的指标。
至于说同向而行,莫非你认为没有拦截弹拦截的话LV2在拦截点就会直接掉进大海?
其实标准3和THAAD就雷达能力和拦截弹速度而言都具有有限的ICBM拦截能力,但是在美帝的宣传中这些都是标准的中程弹道导弹拦截系统,原因很简单,这个领域需要的就是多做少说,越低调越好,因为其国内外政治压力一直存在。
延伸来看,如果你认为民兵2和LV-2都只能模拟中程导弹,那莫非在你看来美国迄今都没有过模拟洲际弹道导弹的靶弹?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1-2-12 16:48

人家设计就是模拟IRBM的,是STARS靶弹老旧之后的替代, STARS的射程还略小呢,承认STARS和LV-2并不是模拟10000公里射程的洲际导弹靶标很难么
如果要说洛马出错,嗯,按这种逻辑一切都可能是假的,那你的LV-2具有7000公里射程怎么确认是真的。至少多方公开资料显示LV-2是一种模拟IRBM的靶弹,比如:
http://nuclearfiles.org/menu/key-issues/missile-defense/issues/pro-con/Reilly_Testimony.pdf
We have initiated a request for information from industry to consider all sources and concepts for target missiles and are exploring how to expand the variants of the Trident C4 booster, no longer in operational use by the Navy, called the LV-2 target, to obtain an affordable set of MRBM and IRBM targets.
而且所有的资料都说明LV-2是二级发动机,如果真要求洲际导弹射程,它只需要如同STARS完整使用Polaris A3三级发动机一样,不去掉Trident C4的第三级发动机就是了,这很难理解么?

其实标准3和THAAD就雷达能力和拦截弹速度而言都具有有限的ICBM拦截能力,但是在美帝的宣传中这些都是标准的 ...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1-2-12 16:57


美国人GMD的确没做过完整的ICBM拦截试验,早期IFT1~10拦截MSLS (NLGM-30F)和Minotaur II,MSLS的射程倒是洲际导弹射程,但测试用的PLV速度根本不够。后来服役的正式版GBI使用OBV火箭作为拦截弹速度足够,但从没做过拦截洲际导弹靶标的试验。IFT-13C,IFT-14,FTG-02,FTG-03,FTG-03A,FTG-05,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拦截的都是STARS靶标,FTG-06和FTG-06A拦截的是LV-2靶标。
美国几乎所有的NMD/GMD试验都是下降段,而且大多数是下降段后段再入之前不久的时候,Fort Greely部署的GBI实战拦截的情况相差很大。说GBI没有实战能力那是扯淡,但说说GBI没有做过实战环境的测试还是公允的
其实标准3和THAAD就雷达能力和拦截弹速度而言都具有有限的ICBM拦截能力,但是在美帝的宣传中这些都是标准的 ...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1-2-12 16:57


美国人GMD的确没做过完整的ICBM拦截试验,早期IFT1~10拦截MSLS (NLGM-30F)和Minotaur II,MSLS的射程倒是洲际导弹射程,但测试用的PLV速度根本不够。后来服役的正式版GBI使用OBV火箭作为拦截弹速度足够,但从没做过拦截洲际导弹靶标的试验。IFT-13C,IFT-14,FTG-02,FTG-03,FTG-03A,FTG-05,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拦截的都是STARS靶标,FTG-06和FTG-06A拦截的是LV-2靶标。
美国几乎所有的NMD/GMD试验都是下降段,而且大多数是下降段后段再入之前不久的时候,Fort Greely部署的GBI实战拦截的情况相差很大。说GBI没有实战能力那是扯淡,但说说GBI没有做过实战环境的测试还是公允的
A Lockheed Martin LV-2, which is designed to mimic an intermediate-range ballistic missile carrying countermeasures, was fired from the Kwajalein Atoll; the GBI was launched from Vandenberg AFB, Calif. MDA officials have simply said the target, Sea-Based X-band (SBX) radar, other sensors and the interceptor operated ­nominally. The Raytheon Exoatmospheric Kill Vehicle (EKV) deployed, according to MDA, and officials are exploring how it may have malfunctioned.

LV-2在试验中可能使用了诱饵或者其它反拦截措施
靶弹速度不是特别重要吧?
07年1月打风云2号,那速度可快多了,应该有7公里/秒吧。
期待我鳖的下次试验。
能拦截中程的已经足够镇住周边一溜国家了,着什么急。
回复 8# 白云居士


   +1  另 看到你的ID很有喜感…
我要娶白云 发表于 2011-2-13 10:11
看到你们两个情投意合才真是有喜感........
回复 28# ssizz


    可不敢  我要娶mm  可不是居士…
kktt的文章被隐藏了
lsquirrel 发表于 2011-2-12 17:24
你的这个说法其实牵强的很, 我们就以第四次NMD试验为例:

北京时间7月15日11:09,美国进行了第四次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拦截试验,试验获得了成功。美联社报道说,消息传来,美国五角大楼一片欢腾。但是,所有关心国际战略稳定的国家却心情沉重。此次试验对于布什政府下决心推进的导弹防御系统建设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反对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国家来说,与美国针锋相对的斗争显然开始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试验的基本经过

  按照美国国防部在试验结束后公布的信息来看,此次NMD拦截试验的基本过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美国东部时间7月14日晚10:40分,美国从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Vandenberg)空军基地发射了一枚改进型的“民兵II”(Minuteman II)洲际弹道导弹,目标是位于南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21分钟34秒之后,从马绍尔群岛的夸贾林岛罗纳德·里根导弹发射场发射了一枚拦截导弹;范登堡与夸贾林之间的距离是7725公里,此时,“民兵II”洲际导弹距离马绍尔群岛约4800公里。美国东部时间晚11:09分,拦截导弹在距离地面225公里的高空与“民兵II”直接相撞,成功地摧毁了这枚假想的目标导弹。

  准确地说,此次试验是陆基NMD系统的第6次试验、第3次“整合飞行试验”(Integrated Flight Test,简称IFT)。具体来说,它指的不是NMD陆基导弹拦截系统的分体试验,而是整个系统的武器构成单位(如天基探测器、NMD地面雷达、拦截导弹、战斗控制与管理中心(BM/C3)、数据处理与传输系统等)的协同试验。虽然试验基地是在范登堡和夸贾林岛,但整个试验的指挥中心设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北美防空司令部。

  ·此次试验的不同之处:“找到了门、并按响了门铃”

  根据美国国防部随后发表的新闻通告,此次NMD飞行试验和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前3次NMD飞行试验相比,有以下特点:

  首先,此次NMD飞行试验是克林顿政府时期就已经开始的陆基NMD拦截导弹试验的继续,是美国目前研制和部署构想中的陆基NMD拦截导弹的第二次成功“表演”。在拦截方式上,继续采用并发展了NMD陆基拦截导弹的核心技术——“外空截杀器”(EKV)和“碰撞摧毁”(hit-to-kill)。拦截的基本构想也是在目标导弹飞行的中段,即在目标导弹抛离助推火箭之后到重返大气层时进行导弹拦截。

  其次,NMD陆基拦截导弹的各个相关组成单位,如定位、跟踪、拦截以及信息传送和发射系统,进行了良好的配合与协同操作试验,证明现有陆基导弹拦截系统是一个可以成功运作的整体。这也是此次试验后,美国防部官员认为试验最为成功之处。

  第三,和以往三次试验相比,此次NMD飞行试验加入了一些新的、仍在研制中的陆基NMD武器系统,例如已经在夸贾林岛上建设好了的NMD“X-波段雷达”。该雷达负责跟踪目标导弹的飞行轨迹,并将轨迹变为可以输送到拦截导弹的精确数据;此外,设在夸贾林岛上的“飞行间拦截通讯系统”(IFICS)的性能也有了进一步增强。该系统负责将X-波段雷达以及其他天基和陆基探测器搜集到的数据准确地传送给拦截导弹。

  第四,整个拦截导弹——EKV——在运作能力上有了进一步提高,克服了前两次飞行试验中出现过的技术障碍。2000年1月的第二次NMD飞行试验失败,其原因是EKV上的远红外探测器发生故障,因而拦截导弹成了“瞎子”,与目标导弹“擦肩”而过。当时,美国国防部官员曾自我解嘲说,NMD拦截导弹是“找到了家门,但没有按响门铃”。此次NMD试验,EKV上装载的探测器除了远红外探测器之外,还有“可视”探测器。后者应该是一种具有极高分辩率的电视探测器。因此,此次试验拦截导弹在X-波段雷达等系统的帮助下,最后依靠自身所携带的探测器,成功地分辨出了目标弹头和“诱饵弹头”,进而击中并摧毁了目标导弹。

  2000年7月的第三次NMD飞行试验的失败,原因是拦截导弹未能实现箭、弹分离。此次试验中,美国显然在箭弹分离技术上有了进一步提高。在距目标导弹2400公里(1400英里)处,拦截导弹与助推火箭分离,只有数据系统用于最后拦截,EKV上不再附有任何动力系统。随后依靠惯性飞行,利用上面所说的弹载探测器成功锁定目标,在X-波段雷达和地面信息传送系统的帮助下,调整飞行轨迹,最后击中真正的目标弹头。

  ·技术上还有难关未突破

  此次NMD陆基拦截系统虽然获得了“飞行”试验的成功,但不足以说明美国目前正在研制的陆基NMD拦截导弹在“技术”上获得了成功。例如,陆基NMD仍然无法突破高技术目标导弹的“诱饵关”,这个被美国科学家广泛关注的问题依然存在。

  美国国防部在试验后的新闻通报中坦陈,此次试验只为拦截导弹设立了一个诱饵弹头,即一个大的金属气球。近年来,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波斯塔尔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曾尖锐地指出NMD在技术上不可能成功,原因是世界各国实际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的“诱饵”技术,要比单纯一个金属气球要复杂得多。“EKV”难以在一堆更逼真的“诱饵”中,找寻到真正的目标弹头。显然,此次美国陆基NMD试验并没有解决如何克服“诱饵技术”的问题,至少,美国现有的陆基拦截导弹在反诱饵技术上没有什么进展。这无疑是美国军方在陆基NMD技术可行性论证过程中的一大“心病”。

  正因为如此,美国国防部对此次NMD试验成功保持了一种难得的“低姿态”。五角大楼弹道导弹防御局局长罗纳德·T·卡迪什在试验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承认,要真正实现弹道导弹防御技术的突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已有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就建立一个我们称之为象征性的导弹防御系统模式而言,每件事都成功了;这正是我们的期待。”

  但是,美国的新闻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在“诱饵”问题上抓住不放,不断质问卡迪什;卡迪什倒是也很坦率,承认在试验中简化“诱饵”是为了降低试验的难度,并表示如果增加“诱饵”的数量来验证EKV的可靠性的话,试验的复杂性将大大提高。五角大楼讲这番话,也是吸取了第一次NMD飞行试验的教训。当时,美国国防部并没有指出在试验中故意简化了“诱饵”,想瞒天过海。但后来被麻省理工学院的波斯塔尔教授等科学家揭发,最后落得个灰头土脸。所以,这一次卡迪什是学乖了。在众记者的连续逼问下,卡迪什不得不说:“没有一次试验是完美的”。

  ·试验成功了,最高兴的是布什

  虽然此次NMD飞行试验的“成功”之处非常有限,但对于急于要推进NMD研制和部署的布什来说,却依然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它也将大大推动美国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的步伐。

  NMD以往试验的一连串失败,使得美国的NMD计划即使在国内也饱受指责。布什上台后,出于对美国新战略的考虑,共和党政府铁了心要部署NMD。为此,布什近来有一系列的动作,甚至不惜宣称要在“数月内”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来为自己的NMD部署方案铺路。如果与俄罗斯达不成修改《反导条约》的共识,美国将“迅速”退出该条约。为此,美国事先拟好了退出该条约“谈判要点”,并下发给各个驻外使馆作口径之用。未曾想,这些“谈判要点”却被媒体曝光。

  在这种情况下,布什想要在NMD问题上做出强硬的外交动作,必须在国内尽可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因此,此次NMD飞行试验的成功,多少给白宫和五角大楼“长”了一点“脸”,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来自美国国内的政治和舆论压力。此次成功预示着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只要假以时日,终究在技术上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就可以成为白宫和五角大楼去说服国会和公众支持的资本。

  即便此次试验失败了,布什政府也不会改变大力推进导弹防御系统研制和部署进程的现有计划。卡迪什在试验之前就不断向外界吹风,称试验的成功率只有50%,该试验只不过是今后一系列试验的一部分。7月13日临近试验,他又表示,美国已经决定今后要大力加快导弹防御系统的试验步骤,有可能每两个月试验一次。事实上,白宫和五角大楼都做好了此次试验的心理准备,计划依靠加大研制力度来实现提前部署。在NMD部署问题上,布什政府看来准备一条道走到黑了。

  然而,白宫的这一政策只会加剧国际社会与美国在NMD问题上的争论和冲突,给国际稳定与合作造成新的挑战和冲击。俄罗斯7月15日抨击美国的NMD试验,指出这次试验威胁到了“核裁军、核不扩散和反导条约”。

  布什,切莫因为此次NMD飞行试验成功而沾沾自喜。

  (中国日报网站特约评论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

  (朱锋:国际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国际安全研究项目主任。长期从事国际关系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代表性专著有《人权与国际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与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这次试验,两个发射场相距7700公里,靶弹为民兵洲际弹道导弹,释放了一个诱饵气球, 拦截获得成功, 那么你的所谓速度根本不够的拦截弹到底是为什么竟然还击中了靶弹? 实在是令人费解

你的这个说法其实牵强的很, 我们就以第四次NMD试验为例:

北京时间7月15日11:09,美国进行了第四次国 ...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1-2-13 20:41

你发的原文你都不看啊:

美国东部时间7月14日晚10:40分,美国从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Vandenberg)空军基地发射了一枚改进型的“民兵II”(Minuteman II)洲际弹道导弹,目标是位于南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21分钟34秒之后,从马绍尔群岛的夸贾林岛罗纳德·里根导弹发射场发射了一枚拦截导弹;范登堡与夸贾林之间的距离是7725公里,此时,“民兵II”洲际导弹距离马绍尔群岛约4800公里。美国东部时间晚11:09分,拦截导弹在距离地面225公里的高空与“民兵II”直接相撞,成功地摧毁了这枚假想的目标导弹。

拦截过程中民兵II/NLGM-30F靶弹总计飞行29分钟(10:40~11:09),NLGM-30F飞行21分半后拦截弹发射,此时靶弹已经在下降段了,拦截弹PLV总共就飞行了7分半好吧,这个很难理解么?
速度不够是说拦截弹并不是正式状态的GBI,而不是说无法进行拦截试验,否则美国人吃饱了撑的用PLV打了10次啊。

另外,找文章的话,最好找写得没问题的,比如这篇就很有问题,飞行21分34秒的NLGM-30F,居然还距离马绍尔群岛4800公里,明明是自己搞反了,是距离范登堡基地4800公里。
你的这个说法其实牵强的很, 我们就以第四次NMD试验为例:

北京时间7月15日11:09,美国进行了第四次国 ...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1-2-13 20:41

你发的原文你都不看啊:

美国东部时间7月14日晚10:40分,美国从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Vandenberg)空军基地发射了一枚改进型的“民兵II”(Minuteman II)洲际弹道导弹,目标是位于南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21分钟34秒之后,从马绍尔群岛的夸贾林岛罗纳德·里根导弹发射场发射了一枚拦截导弹;范登堡与夸贾林之间的距离是7725公里,此时,“民兵II”洲际导弹距离马绍尔群岛约4800公里。美国东部时间晚11:09分,拦截导弹在距离地面225公里的高空与“民兵II”直接相撞,成功地摧毁了这枚假想的目标导弹。

拦截过程中民兵II/NLGM-30F靶弹总计飞行29分钟(10:40~11:09),NLGM-30F飞行21分半后拦截弹发射,此时靶弹已经在下降段了,拦截弹PLV总共就飞行了7分半好吧,这个很难理解么?
速度不够是说拦截弹并不是正式状态的GBI,而不是说无法进行拦截试验,否则美国人吃饱了撑的用PLV打了10次啊。

另外,找文章的话,最好找写得没问题的,比如这篇就很有问题,飞行21分34秒的NLGM-30F,居然还距离马绍尔群岛4800公里,明明是自己搞反了,是距离范登堡基地4800公里。
lsquirrel 发表于 2011-2-13 21:18
莫名其妙,拦截弹选择在洲际导弹的中段的下降段进行拦截就说明速度不够?  你这是什么理论?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1-2-13 21:21

早期测试用的PLV速度不够又不是什么新闻,难道你没看过PLV是啥么,就是民兵2的2,3级发动机加EKV,它要是能接近正式部署的三级GBI的速度,那可真是见鬼了。
我原来以为你知道这个常识的,搞了半天你连PLV什么结构都不知道,就出来和我争速度够不够
lsquirrel 发表于 2011-2-13 21:26
呵呵,PLV这些东西我自然知道,
但是我就问了, 美国人拿民兵洲际战略导弹做靶弹, 用PLV实施了成功的拦截,这个速度不够,是不是根本无法做洲际导弹拦截试验的远远不够?
你的理论是美国根本没做过真正的洲际导弹拦截试验, 证据就是PLV速度不够,但是人家这PLV是实实在在的实施了拦截了啊, 后来实战部署的GBI自然速度更高,但是这不等于说之前的试验拦截弹就速度不足以完成试验吧
既然你这样坚持,你认为LV把原先三叉戟的第三级发动机加上才是洲际导弹靶弹, 那么你不妨解释一下如果PLV速度远远不够,为什么美国人用民兵导弹做靶弹,却不把PLV的发动机加满来达到更高的速度,我们都知道拦截弹和靶弹的速度之比直接决定了试验的难易, 美国人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吧。

既然你这样坚持,你认为LV把原先三叉戟的第三级发动机加上才是洲际导弹靶弹, 那么你不妨解释一下如果PLV速 ...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1-2-13 21:33

试验总要从易到难的,你开始发帖子的内容总记得吧:
第三,这样说有人肯定又该跳脚,说这是贬低, 但是我们需要明白,任何人都不能超越基本的科学规律,不管是哪一个国家,搞反导试验,总要循序渐进:靶弹射程越来越远直到洲际导弹,预知信息越来越少直到无预警的近实战发射, 靶弹对抗技术越来越高直到加上很多一个诱饵乃至几个诱饵,你如果一上来就搞个洲际导弹、实战条件、多诱饵、变轨机动的靶弹,试验失败后你都不知道整个系统哪里是好的哪里出的问题。

开始要验证HTK技术和EKV,如果相对速度太大,难度就更大了,所以用低速的PLV+EKV进行拦截。
正式部署的使用三级的OBV+EKV,部署版的GBI拦截弹速度很快,但拦截试验同样也是从易到难的,从低速靶弹到中速靶弹再到高速靶弹,货真价实的ICBM靶标还没有打过,这个有什么疑问?
最后说一下,拦截弹和靶弹的相对速度越大对EKV的要求越高,而不是“拦截弹和靶弹的速度之比直接决定了试验的难易”。低速拦截弹拦截高速洲际导弹的难度,要比高速拦截弹拦截洲际导弹低的,不过拦截弹速度低,实际防御范围小太多,所以正式部署的GBI肯定是高速拦截弹。
既然你这样坚持,你认为LV把原先三叉戟的第三级发动机加上才是洲际导弹靶弹, 那么你不妨解释一下如果PLV速 ...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1-2-13 21:33

试验总要从易到难的,你开始发帖子的内容总记得吧:
第三,这样说有人肯定又该跳脚,说这是贬低, 但是我们需要明白,任何人都不能超越基本的科学规律,不管是哪一个国家,搞反导试验,总要循序渐进:靶弹射程越来越远直到洲际导弹,预知信息越来越少直到无预警的近实战发射, 靶弹对抗技术越来越高直到加上很多一个诱饵乃至几个诱饵,你如果一上来就搞个洲际导弹、实战条件、多诱饵、变轨机动的靶弹,试验失败后你都不知道整个系统哪里是好的哪里出的问题。

开始要验证HTK技术和EKV,如果相对速度太大,难度就更大了,所以用低速的PLV+EKV进行拦截。
正式部署的使用三级的OBV+EKV,部署版的GBI拦截弹速度很快,但拦截试验同样也是从易到难的,从低速靶弹到中速靶弹再到高速靶弹,货真价实的ICBM靶标还没有打过,这个有什么疑问?
最后说一下,拦截弹和靶弹的相对速度越大对EKV的要求越高,而不是“拦截弹和靶弹的速度之比直接决定了试验的难易”。低速拦截弹拦截高速洲际导弹的难度,要比高速拦截弹拦截洲际导弹低的,不过拦截弹速度低,实际防御范围小太多,所以正式部署的GBI肯定是高速拦截弹。
PLV“速度不够”,指的不是它不能拦截ICBM──在理想情况下连PAC3也可以“拦截”ICBM弹头的──,而是说它不能满足GMD的战标要求。由于GMD的部署地点相当有限,要满足<1. 拦截范围覆盖美国本土;2,拦截点尽量远离美国本土>这两个要求,就需要拦截弹有相当大的关机速度,而且加速过程也要尽可能的快。否则,拦截弹的可拦截范围太小,且给预警、火控雷达留出的预警、识别和跟踪真弹头的时间太短。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1-2-13 21:31

最后说一下啊,PLV和OBV是一类东西,我故意说错成“难道你没看过PLV是啥么,就是民兵2的2,3级发动机加EKV”,可惜对PLV自然知道的你连个反应都没有。
是GBI项目在火箭没选好前使用PLV进行EKV测试,PLV也被称为surrogate boosters以区别正式的booster,PLV怎么会包含EKV呢;P
lsquirrel 发表于 2011-2-12 15:50


    国民党这么给力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