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的北洋海军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7:06:55
推荐,<航空档案>上的一篇文章,没扫描仪,花了几天时间打了出来。看看历史,对今天的海军大有益处。
以前发过,看大家在讨论甲午战争,贴出来看看!

出乎意料的北洋海军真相
作者 金一南
北洋海军从始至终的窘迫绝不仅仅源于挪用经费
北洋海军是中国第一支现代化军队。在危机愈加深重的时刻,失去海防几近意味着失去政权,于是清廷终于发出了“大治水师为主”的决断,仅建成北洋海军就耗银3000万两。但为什么自1888年北洋成军后,“添船购炮”的工作突然完全停止了呢?连慈禧皆称“惟念海军关系重大,非寻常庶政可比”,几近将海军视为身家性命,却突然要将其经费挪去兴建颐和园呢?原来,慈禧正面对另一个烦恼。修颐和园,估工银2000万两,却无款可用。海军和颐和园,成了慈禧的两块心病。
挪用海军经费无异是削弱自己的统治的根基,这一点精明的慈禧决不会不知。北洋舰队黄海战败后,她迅即宣布“现当用兵之际,著由宫中节省项下发去内帑银三百万两”。她也知道要赶紧停止精心准备的在颐和园的祝寿,且赶紧归还一部分挪款。
铁甲舰和颐和园,应该说是一对矛盾体,但对慈禧来说却毫不矛盾。危机时用铁甲舰来防止“大清江山”的崩塌,和平时用颐和园来享受奢华。一切似乎都天经地义。所以她即主张大办海军,多购舰船,又痛骂阻止她修园的大臣。
李鸿章早年感觉到宫廷侈奢与国家防务的巨大矛盾。他在上奏中要求宫廷停“不急之需”,还是很有胆识;但最终他还是加入了挪款行列,甚至成为其中积极的筹措者。这首先是对本身官位的忧虑。李鸿章在朝中树敌太多。其之所以能够鹤立,主要得力于慈禧。作为一个满清官场角逐中的老手,他很快做出了挪用海军经费自保官位的抉择。
丁汝昌战前提出在主要舰船上配置速射炮,需银六十万两。李鸿章声称无款。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战败,他才上奏前筹海军巨款分储各处情况:“汇丰银行存银一百零七万两千九百两;德华银行存银四十四万两;怡和洋行存银五十五万九千六百两 ;开平矿务局领存五十二万七千五百两;总计二百六十万两。”无款的海军和藏款的李鸿章形成了多么矛盾的对照。
李鸿章早年曾说过:“臣愚以谓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制造兵轮船之费,万不可省。”当初呼吁筹建海军反对修园最力的人,后来腾挪海军经费最力。清末政治中比比皆是这种极其矛盾复杂的现象。历史在同样人的身上,完成着令人深思的轮回。这不能不说是那种腐朽政治的必然悲剧。
还有一个皆不启齿的原因:满族中央权贵对汉族封疆大吏的疑虑与排斥。在相当一部分满清权贵们看来,北洋水师有变成“汉人李鸿章之水师的危险”兵部早就有人上奏说:“恐用以御敌则不足,挟以自重则有余”。他们要削弱李鸿章,就要削弱这支舰队。这已是他们一个心照不宣的目标。种种桌面之下个人和集团的私怨私利,最后几乎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皆是为了“大清江山”,未免太高尚点了。                
但颇富讽刺意味的是,停拨了海军经费的人仅依据他在甲午战争中激烈言辞,后来被称为“主战派”,而先前停发海军经费之事却被人忘记。光绪帝在危机中极力主战,召见军机大臣时“言及宗社,声泪并发”。也为后人叹惜不已。可这位主战的皇帝当年“办大婚之款,四百万两尚不敷用,著户部再行筹拨一百万两”也被人忘记。正值北洋海军经费短拙、无力再添舰船之时,皇帝成婚竟要经相当于两年的海军经费为代价。等到危机突至、真要割地赔款了,主战皇帝也只有泪流满面了。
透视那部腐朽且庞杂的封建官僚国家机器,不论光绪还是慈禧,洋务派还是保守派,满人还是汉人,在那场深奥复杂、变幻莫测的政治角逐中,都不是胜利者。将如此之多的精力、财力用于私利和内耗的民族,怎么去迎接外敌发出的强悍挑战?

在歌舞升平中悄然断送的海军其覆灭绝不仅仅归于船速和炮速
有一个简单却越弄越复杂的问题,危机面前的北洋海军能否一战?流行的说法是,因自1888年后未添船购炮,北洋海军难以一战。
从软件方面看,首先,北洋海军建立之初,参考西方各海军强国,制定了一套周密完备的规程,对各级官兵都有具体详尽且相当严格的要求。其次,北洋舰队前期训练相当刻苦。“刻不自暇自逸,尝在厕中犹命打旗传令”;“日夜操练,人无敢差错者”。此等严格的要求和训练,使北洋官兵达到了较高水准。英远东舰队司令斐利曼特尔评价道:“其发号施令之旗,皆用英文,各弁皆能一目了然。是故就北洋舰队而论,诚非轻心以掉之者也。”
再从硬件上,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是当时亚洲国家最精良、最令人生畏,是世界上比较先进的铁甲舰。各装十二寸大炮四门,装甲厚度达十四寸。两舰在黄海大战中“中弹数百,又被松岛之十三寸大弹击中数次,而曾无一弹之钻入,死者亦不见其多,都证明它们是威力极强的海战利器。日本以此二舰为最大威胁,虽然它加速了造船计划,搞出对付定、镇二舰的所谓的“三景舰”,但就其海军而言,直到战争结束也未能获得接近此二舰威力的铁甲舰。同时,北洋舰队的装甲水平普遍超过日本舰队。定远、镇远的护甲厚十四寸,经远、来远的护甲9。5寸。即使日本的“三景”舰,也缺乏北洋舰队这样紧固的装甲防护。
火炮方面,200毫米以上大口径的火炮,中、日舰队之间为26门对11门,北洋舰队绝对优势。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也有92比50的优势。日方只在中口径火炮方面以209比141略占优。当然,因为日本中口径炮多为速射炮,所以其在中口径火炮射速方面的优势还是明显的。但因为大、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的优势同样不小,所以不能说火炮全部是日方占优。再看看船速方面的差距。就平均船速说,日舰每小时仅仅快1。44节,优势似乎不像人们形容的那么大。有人说北洋舰队将10舰编为一队,使高速船只矢速达八节,不利争取主动,那么日本舰队中也有航速很低的炮舰,其舰队矢速亦不在北洋舰队之下。
所以就射速和航速方面的差距看,北洋舰队也远没有到不能一战的地步。
清廷正是出于这种自信,才在丰岛海战之后毅然下诏对日宣战。开战之初,世界舆论普遍看好中国。北洋海军前总教习琅威理在英国发表谈话,大谈北洋舰队不容忽视;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在其外交记录中写道:“英国亦自始与其他列国同抱最后胜利将归中国之臆测。”
日本精心策划了这场战争,但碍北洋海军,它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伊藤博文首相在丰岛海战后对同僚说:“似有糊里糊涂进入(战争)海洋之感”。其大本营制定了三种方案,为胜败皆做好了准备:(一旦)海战失利,联合舰队损失沉重,制海权为北洋舰队夺得,则以陆军主力驻守日本,等待中国军队登陆来袭。“所以如此,因为也觉出日本海军力量不足。
首先,日本海军的投入少于满清海军。据统计,日本从1868年至1894年3月,海军拨款只相当于同期清廷对海军投入的60%。其次,联合舰队的组建仓促。1894年7月19日中岛海战前六天,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刚刚编成。此时距黄海海战只剩下六十天时间。其主力战舰多是1890年以后下水,舰龄短,官兵受训时间也短。相形之下,北洋海军自1888年成军之后,舰队合操训练时间已达六年以上,这是仓促成军的日本联合舰队无法比拟的。
其三,联合舰队船只混杂,有的战斗力甚弱。据日方统计,联合舰队十二艘军舰参加黄海海战,共计40840吨,北洋海军十四艘军舰参战数量占优,共计35346吨(我方大多数资料统计北洋舰队参战舰只只为十艘,皆不算开战后赶来增援的“平远”、“广乙”两舰及两艘鱼雷艇);日方在总吨位上的优势也是貌似强大。如“西京丸”,战前刚刚由商船改装,根本不适于作战,其排水量高达4100吨,只有一门120MM火炮,其实只是一艘武装商船。该船在黄海海战中由日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乘坐,只为观察战况。战斗未开始它就被排在日舰战斗队形的非战斗侧,企图用其它军舰的舰体掩护其安全。再如“赤城”号炮舰,排水量仅622吨,航速10节。它也被安排在尾随“西京丸”之后,依靠别的舰只躲避北洋舰队的直接炮火。这两艘日舰战斗力均弱,被形容“羁绊手足、老朽迟缓二舰”。日比睿舰则是一艘1877年下水的全木结构老舰,首尾三根高耸的木桅杆使它看上去就不是一艘现代军舰,倒极似中世纪的海盗船(外方评论日舰编队)。
当双方终于在海上相遇、将拉开大战的序幕之时,都非常紧张。北洋舰队首先陷入混乱。定远舰的刘步瞻指挥首先发炮,震塌飞桥,丁汝昌和英员泰莱皆从桥上摔下受重伤。一炮之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总指挥。这场命运攸关的海战持续四个多小时,北洋舰队从始至终几乎皆在无统一指挥的状态下分散作战。刘步瞻、林泰曾两位总兵,无一人挺身而出,替代丁汝昌指挥。在战斗将结束时,才有靖远舰管带叶祖圭升旗代替旗舰;升起的也是一面收队旗,收拢指挥残余舰只撤出战斗而已。
北洋舰队作战效能低下,击之不中,中之不沉。激战中落伍的日舰“比睿”号冒险从我舰群中穿过,来远舰在相距四百米距离上发射鱼雷,不中,其侥幸逃出。武装商船“西京丸”经过定远舰时,定远向其发四炮,两炮未中;“福龙号”鱼雷艇赶来向其连发三颗鱼雷,最近的发射距离为四十米,竟也无一命中,又侥幸逃出。仅六百余吨的“赤城”号在炮火中蒸汽管破裂,舰长坂元八太郎阵亡,前炮弹药断绝、大樯摧折居然也不沉,再侥幸逃出。有资料统计,黄海海战中日舰平均中弹11。17发,而北洋各舰平均中弹107。71发。日舰火炮命中率高出北洋舰队九倍以上。
战场上的北洋海军诸方面如此失序,完全像是一支未加训练的舰队,造成的损失实难估量。而组建时间很短的日本联合舰队,在整个作战过程中队形不乱,其中之经验教训,决不是海军操典所能解决的。北洋海军崩溃的速度,大大超出了日方的意料。应该说舰队广大官兵作战异常英勇。包括外籍雇员对此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宁死不退、誓以军舰共存亡之气概,对今人仍是极大的激励。但对军人来说,胜利没有替代品。
多种资料证明,北洋海军在一片承平的中后期,军风被各种习气严重毒化。<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不建公馆。”但提督丁汝昌在刘公岛盖屋,出租给各将领居住,对这种视章程为儿戏的举动,李鸿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满清兵部所定<处分则例>规定,“官员宿娼者革职”。但“每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识者早忧之”。在北洋舰队最为艰难的威海之战后期,来远、威远被日军鱼雷艇夜袭击沉,“是夜来远管带邱宝仁、威远管带林颖启登岸逐声妓未归,擅弃职守”;靖远在港内中炮沉没时,“管带叶祖圭已先离船在陆”。
章程规定的船制与保养也形同虚设。“中国水雷船排列海边,无人掌管,外则铁锈堆积,内则秽污狼籍。”舰队后期实行公费管带包干,节余归已。更使各船管带平时惜费应付,鲜于保养维修,结果战时后果严重。致远、靖远二舰水密门橡皮年久破烂。一直未加整修,致使两舰在海战中炮后迅速沉没。
至于舰队内部投亲攀友,结党营私更是猖獗。海军大半闽人,水师提督、淮人陆将丁汝昌“孤寄群闽人之上,遂为闽党所制”。甚至在黄海海战之战后,“有若干命令,船员全体故意置之不理”,提督空有其名。“管带粤人邓世昌,素忠勇,闽人素忌之”;“致远战酣,闽人相视不救”。这支新式军队的风气,如此之书信不与八旗绿营的腐败军风无二。
舰队腐败风气很快发展为训练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每次演习打靶,总是“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码数已知,放固易中”,空给观者以威力强大的假象,博得官爵利禄的实惠。最后发展到1894年时,定、镇两艘铁甲舰主炮的战时用弹仅存三枚(定远一枚,镇远二枚),只有练习用弹“库藏尚丰”。虽然“前此一年,鸿章已从汉纳根之议,令制巨弹,备战斗舰用”,却一直没有落实。而这时战争已迫在眉睫,与备战如此相关的事宜,即不见刘步瞻、林泰曾两位管带向丁汝昌报告,又不见丁汝昌向李鸿章报告。不管丁汝昌与其部下的矛盾有多大,但直至北洋舰队覆灭,定、镇二舰到底有几枚十二英寸主炮战时用弹,人人讳莫如深。如此巨大的疏忽,北洋海军大口径火炮方面的绝对优势立成乌有。不排除这种可能性:海战中二舰之主炮在绝大部分时间内,一直在用练习弹与敌舰作战。
军风腐败的结果,战时必然要付出高昂代价。力图隐瞒这一切,就要借助谎报军情。这也成为战争进行中北洋海军的一个特点。
丰岛海战,广乙沉没,济远受伤,北洋海军首战失利。但丁汝昌却报告李鸿章,“风闻日提督阵亡,吉野伤重,中途沉没”。黄海海战,一场我方损失严重的败仗,却被丁、李二人形容为“以寡击众,转败为功”;一时间除参战知情者外,上上下下多跌进自我欣慰的虚假光环之中。严重加剧了对局势的错误判断。1894年11月,镇远舰在归威海港时为避水雷浮标,误触礁石,“伤机器舱,裂口三丈余,宽五尺”;管带林泰曾见破损严重难以修复,深感责任重大,自杀身亡。这样一起严重事件,经丁汝昌、李鸿章层层奏报,就成了“镇远擦伤”。以致清廷真以为如此,下谕旨称“林泰曾短小,为何派令当此重任?”直至全军覆灭的那一天,谎报军情都未曾中止。谎报军情甚至使作战计划都发生改变。1895年2月,鱼雷艇管带王平驾艇带头出逃,至烟台后先谎称丁汝昌令其率军冲出,再谎称威海已失。陆路援兵得讯,撤销了对威海的增援,成为威海防卫战失败的直接原因。
艰难的处境归考验军队。北洋海军在威海围困战后期,军纪更是荡然无存。首先部分人员不辞而别。当时医院中人手奇缺,可北洋海军医务人员以文官不属于提督的借口临战先逃,洋员院长反而服务至最后,相形之下殊为可耻。
其次是有组织、携船艇的大规模逃遁。(首先是方伯谦临阵脱逃。近来在方伯谦后辈的误导下,有少数不明真相者为这个逃兵喊冤)1895年2月7日,日舰总攻刘公岛。交战之中,北洋海军十艘鱼雷艇及两只小汽艇在管带王平、蔡廷干率领下结伙逃遁,开足马力企图从西口冲出,结果逃艇同时受我方各舰岸上之火炮,及日军舰炮之轰击,一支完整无损的鱼雷艇支队,在战争中毫无建树,就这样丢尽脸面地自我毁灭了。
最后更发展到集体投降。“刘公岛兵士水手聚党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觅生路”;营务处道员牛昶炳请降;刘公岛炮台守将张文宣被兵士们拥来请降;严道洪请降;“各管带踵至,相对泣”;众洋员皆请降。面对这样一个全军崩溃的局面,万般无奈的丁汝昌,“乃令诸将候令,同时沉船,诸将不应;汝昌复议命诸舰突围,亦不奉命。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入舱仰药死”。官兵“恐取怒日人也”而不肯沉船,使镇远、济远、平远等十艘舰船为日海军俘获,显赫一时的北洋海军就此全军覆灭。只敢露刃向已、不敢露刃向敌。北洋军风、军纪至此,不由不亡。

一支被惋惜了百年的海军,但对其教训的挖掘往往又伴随着掩埋
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之外敌交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它又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
自林则徐以后,中国尽人皆知无坚船利炮要割地赔款。以为过去之失尽在船不坚炮不利。北洋成军船不可谓不坚了,炮也不可谓不利,为什么还要割地赔款、甚至是更大规模的割地赔款?
空前的失败产生空前的震撼,整个社会人人痛心疾首。巨额军费堆砌起来的海军不经一战,原因何在?从失败的第一天起,当事者就开始委过别人,洗刷自己。李鸿章则间接委过于清廷,成为最早的经费不足失败论者。清廷则将责难集中在李鸿章身上,以为李只知避战保船,导致战败。这些观点直至今日仍在延续。
有人仍然以为北洋舰队败于装备性能,败于经费不足。同是主力舰,只备有一两枚主炮实弹去作战的海军,给它再好的舰艇,再多的经费也无用。同是鱼雷艇,中方管带王平、蔡廷干冒死率艇临阵脱逃、丢脸地毁灭之时;日方艇长铃木贯太郎却冒死率艇冲入港内、创下了世界近代海战史上鱼雷艇首次成功夜袭军舰的战例。这里面的差距,是船速炮速能弥补的么?单就军事来说,甲午海战中最令人刻骨铭心的结局,莫过于庞大的北洋海军舰队整体覆灭的同时,对方舰队竟然一艘未沉。就此一点,任何经费短绌方面的探索、船速炮速方面的考证,以致对英雄烈士的讴歌,旨在这个残酷的事实面前成了苍白无力的开脱。
李鸿章从始至终都在失败地运用谋略。“以夷制夷”手法贯穿战争始终。他一直在殚精竭虑地疏通英、俄、德等国,妄图用它们钳制日本。连增援朝鲜的运兵船都雇用英轮“高升”号,以为这样一来日舰必不敢开炮。算计不可谓不深,但恰恰忽略了近现代战争极其简捷之处:它从头到尾都是掌握兵力与运用兵器的人的较量――人的勇气、意志、素质的较量。任何缺乏实力支撑的谋略,哪怕再高再深,不过是画饼充饥而已。非谋略不足,过足也。
甲午之败,腐败使然。其结局并非增拨一些经费,添购部分快舰快炮,或变换一下作战队形可轻易改变。从慈禧、光绪到李鸿章中,以至丁汝昌、刘步蟾等人开始,可以计算一下,在日本联合舰队开炮以前,内部有多少人参加进了埋葬这支舰队的工作。他们有的本是海军积极的筹建者,为此上下呼吁,四处奔走;有的则是舰队指挥者和参战者,最终随战舰的沉没而自杀身亡;有的至今仍然受到尊敬。他们的悲剧,以何尝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在那个政治腐败、军纪废弛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一个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锁链。政权建立了军队,又腐蚀着它;军队维护着政权,又瓦解着它。
但是对当今的军人来说,一个再在大不过的教训就是:武器本身并不是战斗力,哪怕是再先进的武器,皆要通过人去使用。推荐,<航空档案>上的一篇文章,没扫描仪,花了几天时间打了出来。看看历史,对今天的海军大有益处。
以前发过,看大家在讨论甲午战争,贴出来看看!

出乎意料的北洋海军真相
作者 金一南
北洋海军从始至终的窘迫绝不仅仅源于挪用经费
北洋海军是中国第一支现代化军队。在危机愈加深重的时刻,失去海防几近意味着失去政权,于是清廷终于发出了“大治水师为主”的决断,仅建成北洋海军就耗银3000万两。但为什么自1888年北洋成军后,“添船购炮”的工作突然完全停止了呢?连慈禧皆称“惟念海军关系重大,非寻常庶政可比”,几近将海军视为身家性命,却突然要将其经费挪去兴建颐和园呢?原来,慈禧正面对另一个烦恼。修颐和园,估工银2000万两,却无款可用。海军和颐和园,成了慈禧的两块心病。
挪用海军经费无异是削弱自己的统治的根基,这一点精明的慈禧决不会不知。北洋舰队黄海战败后,她迅即宣布“现当用兵之际,著由宫中节省项下发去内帑银三百万两”。她也知道要赶紧停止精心准备的在颐和园的祝寿,且赶紧归还一部分挪款。
铁甲舰和颐和园,应该说是一对矛盾体,但对慈禧来说却毫不矛盾。危机时用铁甲舰来防止“大清江山”的崩塌,和平时用颐和园来享受奢华。一切似乎都天经地义。所以她即主张大办海军,多购舰船,又痛骂阻止她修园的大臣。
李鸿章早年感觉到宫廷侈奢与国家防务的巨大矛盾。他在上奏中要求宫廷停“不急之需”,还是很有胆识;但最终他还是加入了挪款行列,甚至成为其中积极的筹措者。这首先是对本身官位的忧虑。李鸿章在朝中树敌太多。其之所以能够鹤立,主要得力于慈禧。作为一个满清官场角逐中的老手,他很快做出了挪用海军经费自保官位的抉择。
丁汝昌战前提出在主要舰船上配置速射炮,需银六十万两。李鸿章声称无款。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战败,他才上奏前筹海军巨款分储各处情况:“汇丰银行存银一百零七万两千九百两;德华银行存银四十四万两;怡和洋行存银五十五万九千六百两 ;开平矿务局领存五十二万七千五百两;总计二百六十万两。”无款的海军和藏款的李鸿章形成了多么矛盾的对照。
李鸿章早年曾说过:“臣愚以谓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制造兵轮船之费,万不可省。”当初呼吁筹建海军反对修园最力的人,后来腾挪海军经费最力。清末政治中比比皆是这种极其矛盾复杂的现象。历史在同样人的身上,完成着令人深思的轮回。这不能不说是那种腐朽政治的必然悲剧。
还有一个皆不启齿的原因:满族中央权贵对汉族封疆大吏的疑虑与排斥。在相当一部分满清权贵们看来,北洋水师有变成“汉人李鸿章之水师的危险”兵部早就有人上奏说:“恐用以御敌则不足,挟以自重则有余”。他们要削弱李鸿章,就要削弱这支舰队。这已是他们一个心照不宣的目标。种种桌面之下个人和集团的私怨私利,最后几乎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皆是为了“大清江山”,未免太高尚点了。                
但颇富讽刺意味的是,停拨了海军经费的人仅依据他在甲午战争中激烈言辞,后来被称为“主战派”,而先前停发海军经费之事却被人忘记。光绪帝在危机中极力主战,召见军机大臣时“言及宗社,声泪并发”。也为后人叹惜不已。可这位主战的皇帝当年“办大婚之款,四百万两尚不敷用,著户部再行筹拨一百万两”也被人忘记。正值北洋海军经费短拙、无力再添舰船之时,皇帝成婚竟要经相当于两年的海军经费为代价。等到危机突至、真要割地赔款了,主战皇帝也只有泪流满面了。
透视那部腐朽且庞杂的封建官僚国家机器,不论光绪还是慈禧,洋务派还是保守派,满人还是汉人,在那场深奥复杂、变幻莫测的政治角逐中,都不是胜利者。将如此之多的精力、财力用于私利和内耗的民族,怎么去迎接外敌发出的强悍挑战?

在歌舞升平中悄然断送的海军其覆灭绝不仅仅归于船速和炮速
有一个简单却越弄越复杂的问题,危机面前的北洋海军能否一战?流行的说法是,因自1888年后未添船购炮,北洋海军难以一战。
从软件方面看,首先,北洋海军建立之初,参考西方各海军强国,制定了一套周密完备的规程,对各级官兵都有具体详尽且相当严格的要求。其次,北洋舰队前期训练相当刻苦。“刻不自暇自逸,尝在厕中犹命打旗传令”;“日夜操练,人无敢差错者”。此等严格的要求和训练,使北洋官兵达到了较高水准。英远东舰队司令斐利曼特尔评价道:“其发号施令之旗,皆用英文,各弁皆能一目了然。是故就北洋舰队而论,诚非轻心以掉之者也。”
再从硬件上,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是当时亚洲国家最精良、最令人生畏,是世界上比较先进的铁甲舰。各装十二寸大炮四门,装甲厚度达十四寸。两舰在黄海大战中“中弹数百,又被松岛之十三寸大弹击中数次,而曾无一弹之钻入,死者亦不见其多,都证明它们是威力极强的海战利器。日本以此二舰为最大威胁,虽然它加速了造船计划,搞出对付定、镇二舰的所谓的“三景舰”,但就其海军而言,直到战争结束也未能获得接近此二舰威力的铁甲舰。同时,北洋舰队的装甲水平普遍超过日本舰队。定远、镇远的护甲厚十四寸,经远、来远的护甲9。5寸。即使日本的“三景”舰,也缺乏北洋舰队这样紧固的装甲防护。
火炮方面,200毫米以上大口径的火炮,中、日舰队之间为26门对11门,北洋舰队绝对优势。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也有92比50的优势。日方只在中口径火炮方面以209比141略占优。当然,因为日本中口径炮多为速射炮,所以其在中口径火炮射速方面的优势还是明显的。但因为大、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的优势同样不小,所以不能说火炮全部是日方占优。再看看船速方面的差距。就平均船速说,日舰每小时仅仅快1。44节,优势似乎不像人们形容的那么大。有人说北洋舰队将10舰编为一队,使高速船只矢速达八节,不利争取主动,那么日本舰队中也有航速很低的炮舰,其舰队矢速亦不在北洋舰队之下。
所以就射速和航速方面的差距看,北洋舰队也远没有到不能一战的地步。
清廷正是出于这种自信,才在丰岛海战之后毅然下诏对日宣战。开战之初,世界舆论普遍看好中国。北洋海军前总教习琅威理在英国发表谈话,大谈北洋舰队不容忽视;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在其外交记录中写道:“英国亦自始与其他列国同抱最后胜利将归中国之臆测。”
日本精心策划了这场战争,但碍北洋海军,它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伊藤博文首相在丰岛海战后对同僚说:“似有糊里糊涂进入(战争)海洋之感”。其大本营制定了三种方案,为胜败皆做好了准备:(一旦)海战失利,联合舰队损失沉重,制海权为北洋舰队夺得,则以陆军主力驻守日本,等待中国军队登陆来袭。“所以如此,因为也觉出日本海军力量不足。
首先,日本海军的投入少于满清海军。据统计,日本从1868年至1894年3月,海军拨款只相当于同期清廷对海军投入的60%。其次,联合舰队的组建仓促。1894年7月19日中岛海战前六天,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刚刚编成。此时距黄海海战只剩下六十天时间。其主力战舰多是1890年以后下水,舰龄短,官兵受训时间也短。相形之下,北洋海军自1888年成军之后,舰队合操训练时间已达六年以上,这是仓促成军的日本联合舰队无法比拟的。
其三,联合舰队船只混杂,有的战斗力甚弱。据日方统计,联合舰队十二艘军舰参加黄海海战,共计40840吨,北洋海军十四艘军舰参战数量占优,共计35346吨(我方大多数资料统计北洋舰队参战舰只只为十艘,皆不算开战后赶来增援的“平远”、“广乙”两舰及两艘鱼雷艇);日方在总吨位上的优势也是貌似强大。如“西京丸”,战前刚刚由商船改装,根本不适于作战,其排水量高达4100吨,只有一门120MM火炮,其实只是一艘武装商船。该船在黄海海战中由日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乘坐,只为观察战况。战斗未开始它就被排在日舰战斗队形的非战斗侧,企图用其它军舰的舰体掩护其安全。再如“赤城”号炮舰,排水量仅622吨,航速10节。它也被安排在尾随“西京丸”之后,依靠别的舰只躲避北洋舰队的直接炮火。这两艘日舰战斗力均弱,被形容“羁绊手足、老朽迟缓二舰”。日比睿舰则是一艘1877年下水的全木结构老舰,首尾三根高耸的木桅杆使它看上去就不是一艘现代军舰,倒极似中世纪的海盗船(外方评论日舰编队)。
当双方终于在海上相遇、将拉开大战的序幕之时,都非常紧张。北洋舰队首先陷入混乱。定远舰的刘步瞻指挥首先发炮,震塌飞桥,丁汝昌和英员泰莱皆从桥上摔下受重伤。一炮之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总指挥。这场命运攸关的海战持续四个多小时,北洋舰队从始至终几乎皆在无统一指挥的状态下分散作战。刘步瞻、林泰曾两位总兵,无一人挺身而出,替代丁汝昌指挥。在战斗将结束时,才有靖远舰管带叶祖圭升旗代替旗舰;升起的也是一面收队旗,收拢指挥残余舰只撤出战斗而已。
北洋舰队作战效能低下,击之不中,中之不沉。激战中落伍的日舰“比睿”号冒险从我舰群中穿过,来远舰在相距四百米距离上发射鱼雷,不中,其侥幸逃出。武装商船“西京丸”经过定远舰时,定远向其发四炮,两炮未中;“福龙号”鱼雷艇赶来向其连发三颗鱼雷,最近的发射距离为四十米,竟也无一命中,又侥幸逃出。仅六百余吨的“赤城”号在炮火中蒸汽管破裂,舰长坂元八太郎阵亡,前炮弹药断绝、大樯摧折居然也不沉,再侥幸逃出。有资料统计,黄海海战中日舰平均中弹11。17发,而北洋各舰平均中弹107。71发。日舰火炮命中率高出北洋舰队九倍以上。
战场上的北洋海军诸方面如此失序,完全像是一支未加训练的舰队,造成的损失实难估量。而组建时间很短的日本联合舰队,在整个作战过程中队形不乱,其中之经验教训,决不是海军操典所能解决的。北洋海军崩溃的速度,大大超出了日方的意料。应该说舰队广大官兵作战异常英勇。包括外籍雇员对此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宁死不退、誓以军舰共存亡之气概,对今人仍是极大的激励。但对军人来说,胜利没有替代品。
多种资料证明,北洋海军在一片承平的中后期,军风被各种习气严重毒化。<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不建公馆。”但提督丁汝昌在刘公岛盖屋,出租给各将领居住,对这种视章程为儿戏的举动,李鸿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满清兵部所定<处分则例>规定,“官员宿娼者革职”。但“每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识者早忧之”。在北洋舰队最为艰难的威海之战后期,来远、威远被日军鱼雷艇夜袭击沉,“是夜来远管带邱宝仁、威远管带林颖启登岸逐声妓未归,擅弃职守”;靖远在港内中炮沉没时,“管带叶祖圭已先离船在陆”。
章程规定的船制与保养也形同虚设。“中国水雷船排列海边,无人掌管,外则铁锈堆积,内则秽污狼籍。”舰队后期实行公费管带包干,节余归已。更使各船管带平时惜费应付,鲜于保养维修,结果战时后果严重。致远、靖远二舰水密门橡皮年久破烂。一直未加整修,致使两舰在海战中炮后迅速沉没。
至于舰队内部投亲攀友,结党营私更是猖獗。海军大半闽人,水师提督、淮人陆将丁汝昌“孤寄群闽人之上,遂为闽党所制”。甚至在黄海海战之战后,“有若干命令,船员全体故意置之不理”,提督空有其名。“管带粤人邓世昌,素忠勇,闽人素忌之”;“致远战酣,闽人相视不救”。这支新式军队的风气,如此之书信不与八旗绿营的腐败军风无二。
舰队腐败风气很快发展为训练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每次演习打靶,总是“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码数已知,放固易中”,空给观者以威力强大的假象,博得官爵利禄的实惠。最后发展到1894年时,定、镇两艘铁甲舰主炮的战时用弹仅存三枚(定远一枚,镇远二枚),只有练习用弹“库藏尚丰”。虽然“前此一年,鸿章已从汉纳根之议,令制巨弹,备战斗舰用”,却一直没有落实。而这时战争已迫在眉睫,与备战如此相关的事宜,即不见刘步瞻、林泰曾两位管带向丁汝昌报告,又不见丁汝昌向李鸿章报告。不管丁汝昌与其部下的矛盾有多大,但直至北洋舰队覆灭,定、镇二舰到底有几枚十二英寸主炮战时用弹,人人讳莫如深。如此巨大的疏忽,北洋海军大口径火炮方面的绝对优势立成乌有。不排除这种可能性:海战中二舰之主炮在绝大部分时间内,一直在用练习弹与敌舰作战。
军风腐败的结果,战时必然要付出高昂代价。力图隐瞒这一切,就要借助谎报军情。这也成为战争进行中北洋海军的一个特点。
丰岛海战,广乙沉没,济远受伤,北洋海军首战失利。但丁汝昌却报告李鸿章,“风闻日提督阵亡,吉野伤重,中途沉没”。黄海海战,一场我方损失严重的败仗,却被丁、李二人形容为“以寡击众,转败为功”;一时间除参战知情者外,上上下下多跌进自我欣慰的虚假光环之中。严重加剧了对局势的错误判断。1894年11月,镇远舰在归威海港时为避水雷浮标,误触礁石,“伤机器舱,裂口三丈余,宽五尺”;管带林泰曾见破损严重难以修复,深感责任重大,自杀身亡。这样一起严重事件,经丁汝昌、李鸿章层层奏报,就成了“镇远擦伤”。以致清廷真以为如此,下谕旨称“林泰曾短小,为何派令当此重任?”直至全军覆灭的那一天,谎报军情都未曾中止。谎报军情甚至使作战计划都发生改变。1895年2月,鱼雷艇管带王平驾艇带头出逃,至烟台后先谎称丁汝昌令其率军冲出,再谎称威海已失。陆路援兵得讯,撤销了对威海的增援,成为威海防卫战失败的直接原因。
艰难的处境归考验军队。北洋海军在威海围困战后期,军纪更是荡然无存。首先部分人员不辞而别。当时医院中人手奇缺,可北洋海军医务人员以文官不属于提督的借口临战先逃,洋员院长反而服务至最后,相形之下殊为可耻。
其次是有组织、携船艇的大规模逃遁。(首先是方伯谦临阵脱逃。近来在方伯谦后辈的误导下,有少数不明真相者为这个逃兵喊冤)1895年2月7日,日舰总攻刘公岛。交战之中,北洋海军十艘鱼雷艇及两只小汽艇在管带王平、蔡廷干率领下结伙逃遁,开足马力企图从西口冲出,结果逃艇同时受我方各舰岸上之火炮,及日军舰炮之轰击,一支完整无损的鱼雷艇支队,在战争中毫无建树,就这样丢尽脸面地自我毁灭了。
最后更发展到集体投降。“刘公岛兵士水手聚党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觅生路”;营务处道员牛昶炳请降;刘公岛炮台守将张文宣被兵士们拥来请降;严道洪请降;“各管带踵至,相对泣”;众洋员皆请降。面对这样一个全军崩溃的局面,万般无奈的丁汝昌,“乃令诸将候令,同时沉船,诸将不应;汝昌复议命诸舰突围,亦不奉命。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入舱仰药死”。官兵“恐取怒日人也”而不肯沉船,使镇远、济远、平远等十艘舰船为日海军俘获,显赫一时的北洋海军就此全军覆灭。只敢露刃向已、不敢露刃向敌。北洋军风、军纪至此,不由不亡。

一支被惋惜了百年的海军,但对其教训的挖掘往往又伴随着掩埋
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之外敌交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它又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
自林则徐以后,中国尽人皆知无坚船利炮要割地赔款。以为过去之失尽在船不坚炮不利。北洋成军船不可谓不坚了,炮也不可谓不利,为什么还要割地赔款、甚至是更大规模的割地赔款?
空前的失败产生空前的震撼,整个社会人人痛心疾首。巨额军费堆砌起来的海军不经一战,原因何在?从失败的第一天起,当事者就开始委过别人,洗刷自己。李鸿章则间接委过于清廷,成为最早的经费不足失败论者。清廷则将责难集中在李鸿章身上,以为李只知避战保船,导致战败。这些观点直至今日仍在延续。
有人仍然以为北洋舰队败于装备性能,败于经费不足。同是主力舰,只备有一两枚主炮实弹去作战的海军,给它再好的舰艇,再多的经费也无用。同是鱼雷艇,中方管带王平、蔡廷干冒死率艇临阵脱逃、丢脸地毁灭之时;日方艇长铃木贯太郎却冒死率艇冲入港内、创下了世界近代海战史上鱼雷艇首次成功夜袭军舰的战例。这里面的差距,是船速炮速能弥补的么?单就军事来说,甲午海战中最令人刻骨铭心的结局,莫过于庞大的北洋海军舰队整体覆灭的同时,对方舰队竟然一艘未沉。就此一点,任何经费短绌方面的探索、船速炮速方面的考证,以致对英雄烈士的讴歌,旨在这个残酷的事实面前成了苍白无力的开脱。
李鸿章从始至终都在失败地运用谋略。“以夷制夷”手法贯穿战争始终。他一直在殚精竭虑地疏通英、俄、德等国,妄图用它们钳制日本。连增援朝鲜的运兵船都雇用英轮“高升”号,以为这样一来日舰必不敢开炮。算计不可谓不深,但恰恰忽略了近现代战争极其简捷之处:它从头到尾都是掌握兵力与运用兵器的人的较量――人的勇气、意志、素质的较量。任何缺乏实力支撑的谋略,哪怕再高再深,不过是画饼充饥而已。非谋略不足,过足也。
甲午之败,腐败使然。其结局并非增拨一些经费,添购部分快舰快炮,或变换一下作战队形可轻易改变。从慈禧、光绪到李鸿章中,以至丁汝昌、刘步蟾等人开始,可以计算一下,在日本联合舰队开炮以前,内部有多少人参加进了埋葬这支舰队的工作。他们有的本是海军积极的筹建者,为此上下呼吁,四处奔走;有的则是舰队指挥者和参战者,最终随战舰的沉没而自杀身亡;有的至今仍然受到尊敬。他们的悲剧,以何尝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在那个政治腐败、军纪废弛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一个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锁链。政权建立了军队,又腐蚀着它;军队维护着政权,又瓦解着它。
但是对当今的军人来说,一个再在大不过的教训就是:武器本身并不是战斗力,哪怕是再先进的武器,皆要通过人去使用。
腐败
唉......
手工打字,楼主辛苦了。
据本人考证,其实老佛爷是很喜欢海军和军舰滴,因为晕船,去不了海上,所以才建了颐和园,以便于在园中建造那艘石头船。
激光制导炸弹 发表于 2009-12-24 23:15

前几天的帖子早就反驳了此种说法:L
这个数据是谁统计出来的?


這篇文章似乎是90年代或以前史學界對甲午研究的一些"總匯", 遺憾的是, 沒有新的研究成果........
有很多文中對北洋海軍腐敗的"指責", 都是一些御史在戰後的"馬後炮", 而他們戰前很多都是反對海軍擴建的!!
其他不說了,建議看一看現代艦船B冊的研究文章. 另外, 有沒有一些中國海軍史研究會的人出來一駁啊......

這篇文章似乎是90年代或以前史學界對甲午研究的一些"總匯", 遺憾的是, 沒有新的研究成果........
有很多文中對北洋海軍腐敗的"指責", 都是一些御史在戰後的"馬後炮", 而他們戰前很多都是反對海軍擴建的!!
其他不說了,建議看一看現代艦船B冊的研究文章. 另外, 有沒有一些中國海軍史研究會的人出來一駁啊......
作者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管退炮什么是架退炮,更不知道后者比前者落后两代{:3_82:}

只知道简单的看口径,就知道拿左轮手枪和小口径自动步枪比火力,然后说我左轮手枪口径大,所以火力比小口径自动步枪猛{:3_82:}
{:3_82:}继续第N+1遍介绍双方火力:

——————————————————————
首先为简化计算,只计算双方主力舰只,像日本的比睿、赤城、西京丸和北洋的超勇、扬威、广甲、广丙这些弱舰忽略不计(实际上这些弱舰除了承担炮弹以外,对战局并无多大影响,开战没多久就沉的沉,跑的跑,并没有什么像样的火力输出,就算有也主要是日本的)


济远打了几炮就跑了,也没什么火力输出,平远则是半途参战。干脆也把济远和平远忽略掉,日本也忽略掉采用架退炮的主力舰:扶桑、浪速、高千穗。(两艘只打了半场战斗的两千吨小弱舰换人家打满全场的三艘三千吨以上大船,够意思了吧,东乡哭啊,怎么把我给忽略掉了)



那么局势就简单了:日方只以吉野、秋津洲、松岛、严岛、桥立、千代田6艘装备管退炮的主力舰,对中方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6主力舰。6打6,公平啦。火力也只计算100毫米以上大口径的,小口径炮忽略不计:



日方:
管退炮数量
吉野12
松岛12
严岛11
桥立11
秋津洲10
千代田10
共计66门管退速射,其中8门152mm、56门120mm,三景舰的320主炮忽略掉

中方:
架退炮数量
定远6
镇远6
致远5
靖远5
经远4
来远4
共计30门架退炮,其中8门305mm、10门210、12门150

-----------

好吧,再考虑阵型因素,日本采用单纵阵,只能发挥单侧约一半多的火力(但是要超过一半,因为首尾炮是能左右兼顾的),对单舷单侧所能发挥的最大火力数:吉野为7门,其余松岛等5舰均为6门;中方采用横阵,只能发挥前半球火力,尾炮有死角,只计算正面或者两舷火力。


那么考虑阵形因素修正结果为:

日方单侧最大火力
5门152mm,32门120mm。

北洋前半球火力
8门305mm,8门210mm,10门150mm


------------
理论射速

新式管退速射炮
120mm,理论射速10发/分钟
152mm,理论射速5发/分钟

老式纯架退炮:
150mm,理论射速1发/分钟
210mm,理论射速0.5发/分钟
305mm,理论射速0.3发/分钟





那么双方主力舰理论总射速:
日方5×5+32×10=345发/分
中方8×0.3+8×0.5+10×1=16.7发/分……就算取整,算你17发/分好了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双方单位时间内理论抛射大口径炮弹数量之比竟然是345比17,相差20倍还多!!!!!

这是理论抛射数量之比,比质量的话,北洋炮弹劣质,绝大部分都是不能爆炸的实心铁弹,就算少量开花弹也是黑火药,爆炸能力很棉,日本则配大量装备了烈性高爆弹,对北洋巡洋舰杀伤效果极强。
奇妙的是,颐和园今天依然在微风中绽放她的笑容,而那只所谓天下无敌的大日本舰队在哪里?都沉在中途岛,瓜岛和莱特湾了吧.
日本明治维新真比中国高明,又怎么会中了两颗原子弹?
有的东西存在着,却不被世人所记起,有的东西毁灭了,却永远成了一个永恒的神话。天道茫茫,人岂能知?
圆明园被烧了,但万园之园永远成了一个不朽的传奇。它的对头英法联军如今已经日薄西山了。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怎么能说中国用军费造颐和园是失策之举呢?
这正是:多情自古空余恨,人间正道是沧桑。
aspman 发表于 2009-12-25 00:21
我能不能把你的发言理解为搞笑?
pzhzkj1234 发表于 2009-12-25 00:37

楼上连真正正牌超级老神迹的教主(没有负面意思)都不认识?
这可是CD的神化之一呢,
我没有看到那个人把这些数字一直上溯到最终来源的。
疯子舞的命中率的论证也只是用理论射速来计算的。
我认为,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史应该是最可信的,因为它是出现的最早综合著述,而日本人也应有最全面的原始数字。但我也没有看过这本书。
exiaoyu 发表于 2009-12-25 00:41

就是因为高山仰止,所以才询问理解是否正确。
dzhiqiong 发表于 2009-12-25 00:46


理论射速相差已经很夸张了,但是问题是实际的双方弹药抛射量却只有这个数字的几分之一,这说明什么呵呵。
pzhzkj1234 发表于 2009-12-25 00:49


推荐兄弟查看教主的国王帖子,绝对的神奇构思呢,对于寓教于乐那可是神效。
拜见asp教主mm,祝教主千秋万载,一桶浆糊
PS:关于这篇文章,很早以前就出现过。其中有些细节是不值一驳的。关于甲午海战的讨论,几年前CD也就较多的讨论。建议LZ搜索一下之前的帖子看看。
aspman 发表于 2009-12-25 00:21


    深夜上线前来朝拜教主
专制集团注定要牺牲国家民族利益来维护本集团的利益,古代如此,现在也是如此,将来还是如此。
为了万恶的权限,上来冒个泡
aspman 发表于 2009-12-25 00:21


嗯,倭人的民族战略的确不匝地

但二者得失却不只限于颐和园和联合舰队~~~
pocci 发表于 2009-12-24 23:34
命中数目非命中率,而黄海海战中,命中量的重要性,显然比命中率高
一直很佩服金教授,但他的这篇文章非常不严谨。
《甲午战争新考》这本书刚看完,原始资料引用,海战部分还是清楚的
至于经费挪用部分,《龙旗飘扬的舰队》一书可做重要参考
中国为了在古典时代维持一个庞大的国家,而采用官僚机构来统治,这样内耗就是无法避免的一种统治机构的寄生物了。。。
任何时候、任何时代统治国家的官僚机构都是不可避免的。

拿这个说事的莫非以为日本当年是靠人民自治打败的中国?
aspman 发表于 2009-12-25 00:21
大国在战争中失败几次还能缓过气来,像日本这样的一次失败就是亡国,日清、日俄战争赌赢了,太平洋战争赌输了,国家就玩完了
aspman 发表于 2009-12-25 00:21
只能仰望,神一般的存在!
cjddd 发表于 2009-12-25 03:33


    MD不是如此

娱乐吧!我来拜教主

理论射速相差已经很夸张了,但是问题是实际的双方弹药抛射量却只有这个数字的几分之一,这说明什么呵 ...
exiaoyu 发表于 2009-12-25 00:51

    因为战斗中不断的阵形变换会使有些火炮有死角,因为交战距离变远而有交战间隙,而且长时间战斗人也会累,使人工装弹效率下降等等因素。

这个实际射速下降对双方都是均等的,用管退炮的人会累,用架退的更会累。但是一旦双方战舰接近到动真格拼命,发挥爆发射速的时候,管退炮瞬间爆发出来的可怕火力远不是架退炮所能比的。

北洋水师全部主力舰的所有大口径火炮加起来的理论总射速仅仅只有17发每分,就算加上全部非主力小船,整个北洋舰队全部大口径火炮理论最大火力输出也仅为20发每分出头。抛射火力强度竟然不如区区三门管退炮!这就是管退炮这种神器的威力:三门管退炮火力密度超过整个北洋舰队!!而这种神器,日本舰队有66门……
理论射速相差已经很夸张了,但是问题是实际的双方弹药抛射量却只有这个数字的几分之一,这说明什么呵 ...
exiaoyu 发表于 2009-12-25 00:51

    因为战斗中不断的阵形变换会使有些火炮有死角,因为交战距离变远而有交战间隙,而且长时间战斗人也会累,使人工装弹效率下降等等因素。

这个实际射速下降对双方都是均等的,用管退炮的人会累,用架退的更会累。但是一旦双方战舰接近到动真格拼命,发挥爆发射速的时候,管退炮瞬间爆发出来的可怕火力远不是架退炮所能比的。

北洋水师全部主力舰的所有大口径火炮加起来的理论总射速仅仅只有17发每分,就算加上全部非主力小船,整个北洋舰队全部大口径火炮理论最大火力输出也仅为20发每分出头。抛射火力强度竟然不如区区三门管退炮!这就是管退炮这种神器的威力:三门管退炮火力密度超过整个北洋舰队!!而这种神器,日本舰队有66门……
“……定远舰的刘步瞻指挥首先发炮,震塌飞桥,丁汝昌和英员泰莱皆从桥上摔下受重伤……”
就凭这句
这文章就没必要看了
冢冢园茵 发表于 2009-12-25 10:42
    也不知道这个“典故”是谁先杜撰出来的,后世就以讹传讹……
疯子舞 发表于 2009-12-25 10:19


偶的意思是,理论上咱们要比人家射速慢20倍左右的,但实际上也就差了不到10倍,这可是充分说明水平的。
又见陈年真相党。这种嘴上跑火车的真相现在已经吃不开了,省省吧。
aspman 发表于 2009-12-25 00:21


    教主好~~~~
学习,学习
顺便参观下教主
三大吐槽点
1。按中弹数量计算命中率
2。开炮震塌飞桥
3。定镇两船只有3发炮弹


另各小吐槽点不计其数。应该不是金一南的文章,里面的很多套用的数据资料都是被批烂了的。
还是觉得类似北洋水师的问题,该研究政治的去研究政治,该研究军事的去研究军事,俩方面必须分开想一把抓必然会闹这种笑话。
名分已定,将士不肯用命
a5278225 发表于 2009-12-25 03:45


:handshake奋斗
挑战MD就可以知道AV的智商如何了
回复 39# zyucheng


小日本就是个赌徒,赌赢了甲午、日俄战争。到了二战,只能说运气用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