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除了哲学就是宗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40:39
<P> 印度人,除了哲学就是宗教

                   文◎毛春初
              印度人确实和中国人大不一样,譬如说,印度人的晚餐一般是21点才开始,印度人一般是用右手抓饭吃,左手充当解手纸;很多人的安乐窝就是随便在城市高楼间隙间摆上一卷铺盖,而且他们自得其乐;印度的神有3.3亿之多,几乎每个人都是神明保佑下存在。介绍一点与我们理解或了解领域之外的东西,只是为了长识,而不是嘲讽。
              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世界的哲学减掉了西方哲学就是印度哲学”,如果要认识印度人,我们就必须从其哲学和宗教入手才能登堂入室。甚至我们认识中国文化也离不开认识印度。季羡林先生就曾说过,弄不清印度文化,就弄不清我自己的家底。胡适先生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写不下去,因为他不懂印度佛学。 </P>
<P>              在中国,哲学这门课基本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东西,不知道是国人没有继承先人哲思还是五四时期赶走了孔圣人,反正我们的抽象思维好像真的就被人抽走了,少了这根筋的我们只是缱绻于现实世界的福禄寿而没能保留一点哲学情趣。 </P>
<P>              在印度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哲学绝不单纯是少数哲学家的事,它是群众的世界观。印度人把哲学叫做“见”,简单的理解它就是观察世界,观察社会的发展和自然发展的规律。印度的哲学决不像我们那样只是关心此岸的世界,他们恰恰更加关心彼岸,关心自我的精神生存。印度哲学的目的就是解脱,他们认为在现世生活太苦了。印度的民间歌谣、寓言非常丰富,哲理性也很强:活着就应把福享\
            没有人能不死亡\ 一旦身体烧成灰\
            再要重来无法想。当然大文豪泰戈尔就更加不必说了,“只有有限,犹如没有光的灯,没有键的琴;仅有无限,那只是一片空寂”,这就非常简白地阐明了世界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性。 </P>
<P>              印度人的话语中就更加哲学味了。印度人用“非一”代替“许多”,用“不怨”代替“包容”。如是这样,我们就会明白佛教为何都是“不杀生”、“不偷盗”之类的否定语句了。但是印度民族的否定兴趣还没有到此为止,他们创造出了“空亦复空空更空”的佳句。鄙意认为,香港版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让张卫健来讲这些印度式否定,应该是更加符合佛的本意的。 </P>
<P>              还有,印度绝大多数的宗教哲学学派都强调“一元论”,但是它就偏不叫“一元论”,他叫“不二论”。“一元论”的印度人持有“万物一体观”的思维观念。它轻视个别性和特殊性的千变万化,重视个体和特殊性都须服从的“普遍存在”。所以,神与神是和睦的;人和动物是没有分别的;自我和他人也是没有分别的。 </P>
<P>              就因为如此,在印度教的寺庙中,“张飞斗岳飞”的情形常常出现:印度教寺庙中,佛教崇拜的一些偶像赫然屹立其中;而在佛教的众多寺庙中,夜叉、树精、水精等婆罗门教的小神灵也忝列其间。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印度佛教徒把释迦牟尼称为“两足尊”,他们认为人与动物是平等的,而两者间的区别仅仅是“两足与四足”,所以他们称人为“两本足”。这种称呼对持有“人高于动物”观念的中国犯难了,中国佛学者认为这样称释迦牟尼是不尊的,于是他们挖空心思,把“两足”解释为“福德与智慧”的“二资粮”。 </P>
<P>              喜欢哲学的印度人当然偏好冥思,因为很多哲理就在静思中产生。“沉默是金”是印度人的行事方式之一,他们喜欢花大量的时间去冥想,然后再讲话,再行动,甚至只是冥想而不讲话,也不行动。当年达摩大师乍到中国,立刻给日日夜夜盼着聆听天竺大师传经送宝的中国信徒一个下马威,他在匆匆与皇帝一晤后,便径直跑到少林,面壁而坐,一下子就是9年。许多印度人现在还在继续着这种活动,他们为了冥想跑到森林里,躲进石窟里,除了进食的时候需要接触外界的东西外,他们就一直静坐甚至到生命终结。 </P>
<P>              其实“瑜伽”也是一种为了不躲进森林、石窟冥想的替代品,印度很多人都修行“瑜伽”,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冥想存在于现象背后的真理和本质。“瑜伽”说白了也是印度人达到哲学目的的一种工具。
              宗教,一个矛盾世界的背后动力
              罗曼·罗兰认为:从世界各大民族来看,在宗教事务上花费时间最多的当数印度民族。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宗教博物馆”,这里有世界上几乎所有宗教的信仰者,其中印度教徒超过8.5亿。在印度,宗教力量之强,宗教影响之广,宗教地位之高,比起其他任何民族来,大概绝不逊色。 </P>
<P>              宗教依然是这个国家灵感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遍布各地的人文景观几乎无一不与宗教有关,所有的艺术成就也都通过宗教形式表达出来。一个精通软件设计的工程师会在开始他一天工作前,面对神像双手合十,表达对神的敬重。街头小贩哪怕做成一笔很小的生意,也会用顾客递上的钞票首先触一下额头,感谢神的关照。 </P>
<P>              印度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受宗教的影响,但有些东西在我们看起来非常矛盾。
              印度人向来自豪自己的各大宗教都强调节欲,但是印度的人口爆炸你怎么解释,难道印度人真的是像孙悟空那样从石缝里蹦出来的。而且印度长期以来盛行童婚,圣雄甘地13岁就结了婚,在印度农村,一个女孩如果在十三四岁还没结婚,就被认为是嫁不出去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提倡尽早发泄吗?而且诸如“狮子油”和山羊的睾丸则是一些印度医生偷偷传授给男人们的“葵花宝典”。 </P>
<P>              印度人强调来世,贬低现世,所以他们应该倾向于过着清淡、简朴的生活,对于宗教大师,他们就应该更加“视钱财如粪土”了吧。但是当西方因物质过于泛滥导致很多避世者纷纷到印度去寻找宏福和内心安宁时,这些饥饿的“精神导师”丝毫也不忤去谋取财运。浦那的贾拉尼就是一位捕捉财运的高手:他以数百美元出售着根本不值几个铜板的长袍;他让信众自我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上交给寺庙,然后又高价卖给这些生产者;当然还有他那冗长、重复的布道灌录成了磁带,在寺庙外高价出售。据报道,他很少住在寺庙,而是以劳斯莱斯代步,甚至周末乘头等舱去美国管理自己的生意。 </P>
<P>              印度是世界上牛最多的国家,牛在此享受殊遇,原因可能因为牛是“破坏之神”湿婆的坐骑。古代印度最珍贵的药就是“五味甘露”,这五味就是:牛尿、牛粪、牛奶、奶油和酥油。据说,这五味能包治百病,长生不老。1981年印度独立日,举行盛大庆典,有些米格-21的战斗机在运往新德里的路上,由牛车拉着送上一段。这些我们也不会感到太难理解,毕竟牛是吉物嘛。但是印度人却在高科技发达的情况下,花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去研究如何才能提高牛车的效率,甚至“对牛车的投资与在铁路上的投资总量相等”。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奈保尔在书中记述到:“为改良牛轭,很多研究工作致力于阉牛提拽时的拉力问题。最现代化的监视技术都用上了,在南方某地有一头阉牛,显然不过干着一些安闲的小活儿,却被装备得像个苏联太空人。”科技被不加分辨地去嫁接、延续传统,这就使得传统之树上结出来的不是硕果而是累赘。 </P>
<P>              印度各教的包容也是一个长期引起人们兴趣的话题。印度各宗教从来都不宣传一种唯我独尊的教义,它们认为一切“异端学说”都有存在的意义。释迦牟尼就虚怀若谷地主张:不要一味坚持自己的教义才是“唯一的绝对真理”。其他如耆那教、婆罗门教都有类似的主张。但是为何强调包容的印度会是世界上宗教冲突最频繁的国家,而且他们也包容不下人口占印度总人口的16%的“贱民”:他们不但约2/3是文盲,半数是农人,只有7%的人能喝到安全的饮用水,而且经常遭到高种姓的残杀。甘地的伟大表现不仅在于以绝食号召人们平等对待贱民,而且在于他让他的妻子一直亲自冲洗厕所(而这在印度本应是贱民才干的活),但是狂热的宗教分子终究容不得贱民翻身,于是他们牺牲了甘地。 </P>
<P>              印度迷人以至于一直迷惑人的地方还有很多。但让我们在了解之余,不忘记印度思想大师奥修的一句名言:“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尤其是对于一个有着比中国更长文明史的国家,我们本没有什么嘲笑人家的资本。</P><P> 印度人,除了哲学就是宗教

                   文◎毛春初
              印度人确实和中国人大不一样,譬如说,印度人的晚餐一般是21点才开始,印度人一般是用右手抓饭吃,左手充当解手纸;很多人的安乐窝就是随便在城市高楼间隙间摆上一卷铺盖,而且他们自得其乐;印度的神有3.3亿之多,几乎每个人都是神明保佑下存在。介绍一点与我们理解或了解领域之外的东西,只是为了长识,而不是嘲讽。
              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世界的哲学减掉了西方哲学就是印度哲学”,如果要认识印度人,我们就必须从其哲学和宗教入手才能登堂入室。甚至我们认识中国文化也离不开认识印度。季羡林先生就曾说过,弄不清印度文化,就弄不清我自己的家底。胡适先生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写不下去,因为他不懂印度佛学。 </P>
<P>              在中国,哲学这门课基本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东西,不知道是国人没有继承先人哲思还是五四时期赶走了孔圣人,反正我们的抽象思维好像真的就被人抽走了,少了这根筋的我们只是缱绻于现实世界的福禄寿而没能保留一点哲学情趣。 </P>
<P>              在印度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哲学绝不单纯是少数哲学家的事,它是群众的世界观。印度人把哲学叫做“见”,简单的理解它就是观察世界,观察社会的发展和自然发展的规律。印度的哲学决不像我们那样只是关心此岸的世界,他们恰恰更加关心彼岸,关心自我的精神生存。印度哲学的目的就是解脱,他们认为在现世生活太苦了。印度的民间歌谣、寓言非常丰富,哲理性也很强:活着就应把福享\
            没有人能不死亡\ 一旦身体烧成灰\
            再要重来无法想。当然大文豪泰戈尔就更加不必说了,“只有有限,犹如没有光的灯,没有键的琴;仅有无限,那只是一片空寂”,这就非常简白地阐明了世界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性。 </P>
<P>              印度人的话语中就更加哲学味了。印度人用“非一”代替“许多”,用“不怨”代替“包容”。如是这样,我们就会明白佛教为何都是“不杀生”、“不偷盗”之类的否定语句了。但是印度民族的否定兴趣还没有到此为止,他们创造出了“空亦复空空更空”的佳句。鄙意认为,香港版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让张卫健来讲这些印度式否定,应该是更加符合佛的本意的。 </P>
<P>              还有,印度绝大多数的宗教哲学学派都强调“一元论”,但是它就偏不叫“一元论”,他叫“不二论”。“一元论”的印度人持有“万物一体观”的思维观念。它轻视个别性和特殊性的千变万化,重视个体和特殊性都须服从的“普遍存在”。所以,神与神是和睦的;人和动物是没有分别的;自我和他人也是没有分别的。 </P>
<P>              就因为如此,在印度教的寺庙中,“张飞斗岳飞”的情形常常出现:印度教寺庙中,佛教崇拜的一些偶像赫然屹立其中;而在佛教的众多寺庙中,夜叉、树精、水精等婆罗门教的小神灵也忝列其间。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印度佛教徒把释迦牟尼称为“两足尊”,他们认为人与动物是平等的,而两者间的区别仅仅是“两足与四足”,所以他们称人为“两本足”。这种称呼对持有“人高于动物”观念的中国犯难了,中国佛学者认为这样称释迦牟尼是不尊的,于是他们挖空心思,把“两足”解释为“福德与智慧”的“二资粮”。 </P>
<P>              喜欢哲学的印度人当然偏好冥思,因为很多哲理就在静思中产生。“沉默是金”是印度人的行事方式之一,他们喜欢花大量的时间去冥想,然后再讲话,再行动,甚至只是冥想而不讲话,也不行动。当年达摩大师乍到中国,立刻给日日夜夜盼着聆听天竺大师传经送宝的中国信徒一个下马威,他在匆匆与皇帝一晤后,便径直跑到少林,面壁而坐,一下子就是9年。许多印度人现在还在继续着这种活动,他们为了冥想跑到森林里,躲进石窟里,除了进食的时候需要接触外界的东西外,他们就一直静坐甚至到生命终结。 </P>
<P>              其实“瑜伽”也是一种为了不躲进森林、石窟冥想的替代品,印度很多人都修行“瑜伽”,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冥想存在于现象背后的真理和本质。“瑜伽”说白了也是印度人达到哲学目的的一种工具。
              宗教,一个矛盾世界的背后动力
              罗曼·罗兰认为:从世界各大民族来看,在宗教事务上花费时间最多的当数印度民族。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宗教博物馆”,这里有世界上几乎所有宗教的信仰者,其中印度教徒超过8.5亿。在印度,宗教力量之强,宗教影响之广,宗教地位之高,比起其他任何民族来,大概绝不逊色。 </P>
<P>              宗教依然是这个国家灵感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遍布各地的人文景观几乎无一不与宗教有关,所有的艺术成就也都通过宗教形式表达出来。一个精通软件设计的工程师会在开始他一天工作前,面对神像双手合十,表达对神的敬重。街头小贩哪怕做成一笔很小的生意,也会用顾客递上的钞票首先触一下额头,感谢神的关照。 </P>
<P>              印度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受宗教的影响,但有些东西在我们看起来非常矛盾。
              印度人向来自豪自己的各大宗教都强调节欲,但是印度的人口爆炸你怎么解释,难道印度人真的是像孙悟空那样从石缝里蹦出来的。而且印度长期以来盛行童婚,圣雄甘地13岁就结了婚,在印度农村,一个女孩如果在十三四岁还没结婚,就被认为是嫁不出去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提倡尽早发泄吗?而且诸如“狮子油”和山羊的睾丸则是一些印度医生偷偷传授给男人们的“葵花宝典”。 </P>
<P>              印度人强调来世,贬低现世,所以他们应该倾向于过着清淡、简朴的生活,对于宗教大师,他们就应该更加“视钱财如粪土”了吧。但是当西方因物质过于泛滥导致很多避世者纷纷到印度去寻找宏福和内心安宁时,这些饥饿的“精神导师”丝毫也不忤去谋取财运。浦那的贾拉尼就是一位捕捉财运的高手:他以数百美元出售着根本不值几个铜板的长袍;他让信众自我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上交给寺庙,然后又高价卖给这些生产者;当然还有他那冗长、重复的布道灌录成了磁带,在寺庙外高价出售。据报道,他很少住在寺庙,而是以劳斯莱斯代步,甚至周末乘头等舱去美国管理自己的生意。 </P>
<P>              印度是世界上牛最多的国家,牛在此享受殊遇,原因可能因为牛是“破坏之神”湿婆的坐骑。古代印度最珍贵的药就是“五味甘露”,这五味就是:牛尿、牛粪、牛奶、奶油和酥油。据说,这五味能包治百病,长生不老。1981年印度独立日,举行盛大庆典,有些米格-21的战斗机在运往新德里的路上,由牛车拉着送上一段。这些我们也不会感到太难理解,毕竟牛是吉物嘛。但是印度人却在高科技发达的情况下,花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去研究如何才能提高牛车的效率,甚至“对牛车的投资与在铁路上的投资总量相等”。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奈保尔在书中记述到:“为改良牛轭,很多研究工作致力于阉牛提拽时的拉力问题。最现代化的监视技术都用上了,在南方某地有一头阉牛,显然不过干着一些安闲的小活儿,却被装备得像个苏联太空人。”科技被不加分辨地去嫁接、延续传统,这就使得传统之树上结出来的不是硕果而是累赘。 </P>
<P>              印度各教的包容也是一个长期引起人们兴趣的话题。印度各宗教从来都不宣传一种唯我独尊的教义,它们认为一切“异端学说”都有存在的意义。释迦牟尼就虚怀若谷地主张:不要一味坚持自己的教义才是“唯一的绝对真理”。其他如耆那教、婆罗门教都有类似的主张。但是为何强调包容的印度会是世界上宗教冲突最频繁的国家,而且他们也包容不下人口占印度总人口的16%的“贱民”:他们不但约2/3是文盲,半数是农人,只有7%的人能喝到安全的饮用水,而且经常遭到高种姓的残杀。甘地的伟大表现不仅在于以绝食号召人们平等对待贱民,而且在于他让他的妻子一直亲自冲洗厕所(而这在印度本应是贱民才干的活),但是狂热的宗教分子终究容不得贱民翻身,于是他们牺牲了甘地。 </P>
<P>              印度迷人以至于一直迷惑人的地方还有很多。但让我们在了解之余,不忘记印度思想大师奥修的一句名言:“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尤其是对于一个有着比中国更长文明史的国家,我们本没有什么嘲笑人家的资本。</P>
楼主的误区--现在的印度人文化不是古印度文明的继承人,是一个不能消化的大杂烩。
<P>战争是一个民族或是国家崛起之前的不然经过,看看印度的历史吧,和我们一样长的时间里没有一个强大的王朝统治,唯一强盛的时期啊育王也是外来的民族,在看影响现代印度人的“圣雄”甘地,他发起的是反暴力不抵抗运动,他们甘愿臣服在殖民者脚下,那是一个没有抗争精神的民族</P><P>确实,印度人的哲学有他自己的地位,但他产生了佛教的文化里,我们看到的却多是逆来顺受的说教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导致现在的穷兵黩武,在自己国内多数人还在贫困线以下的时候拨出大量的军费预算,我时常觉得”夜郎自大“的故事说的是印度人。</P><P>楼主说我们没有嘲笑人家的资本,觉得我们没有自己的哲学,你可知老子的”无为“,韩非的”法治“,邹衍的”五生道德说“影响了世界上占多大比例的人群?现代的康、梁到孙逸仙再到毛邓他们的著作的哲学思想?</P>
<P>同意楼上的说法。印度对中国有影响的恐怕只有佛教吧!再说中国又有了自己的禅宗。</P><P>中国的哲学比印度的哲学我看好的不是一点半点。</P>
<P>      这是转帖,我并不同意文中的许多观点。比如文中说中国人没有以哲学情趣,并拿印度人日常生活中的几句口语来佐证,我不知道作者是否生活在真空里,对于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哲学语言视而不见,我们经常说的一分为二、反而言之、防微杜渐、积少成多等等,那一句不是充满着哲学的光辉?</P><P>      我连续转发了多张关于印度的帖子,文中的观点并不代表我本人,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对我们最大有邻国有清醒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欢迎大家讨论。谢谢!</P>[em05][em05][em05][em05][em05][em05]
<P>文化本就是交流冲突中发展的!</P><P>由汉的“汉经博士”至晋的“儒玄双修”到唐宋的“儒道释”三家合流均有古印度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并丰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