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天悯人 —— 流浪的女精神病人和她的丈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28:12
<P>来源:网易新闻论坛
</P>
<P>http://news3.163.com/bbs/index.jsp?url=http%3A%2F%2Fnews3.163.com%2Fbbs%2Frep.jsp%3Fb%3Dtietu_bbs%26i%3D1081729566969</P>
<P>让我们多关怀一下身边的人吧!</P>
<P>湖南娄底市长青中街,一名无家可归的女人睡在人行道上</P>

<P></P>
<P>在此清扫卫生的环卫职工目睹了这一切,她们都感到这女人实在是太可怜了。笔者先后向公“110”、市民政局、市城管支队等单位打电话反映情况,但却没有一个部门愿意来帮助该流浪的女精神病人……</P>

<P></P>
<P>全身赤裸地睡在人行道上</P>

<P></P>
<P>流浪女人的遭遇引起了市民的关注。在此附近的娄星区委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派人给流浪女人送来了衣服和食品、矿泉水,女人的生命才得以延续下来。</P>

<P></P>
<P>9月12日下午,有一男子自称是该女人的丈夫,前来寻找妻子。该男子年龄约35~40岁,口齿不清楚,表达比较困难</P>

<P></P>
<P>男子说,他居住在娄底市下属的涟源市桥头河镇某村,于阴历7月25日外出打工,两天后妻子外出位归,直到9月10日他打工回家发现妻子失踪,就前往娄底火车站等地寻找,果然在街上找到妻子。男子还说:他叫邱XX,妻子名字叫刘XX,原先就有精神病。但此时,流浪多日的妻子已经不认识他了</P>

<P></P>
<P>这个疯女人一看见男子,就使劲地哭起来,看得出,疯女人肯定认识该男子。但奇怪的是:当邱XX欲把女人扶起来时,这个疯女人又打又闹,并不愿意让邱接触她。面对疯癫的妻子,邱XX无奈流下了伤心的眼泪。</P>

<P></P>
<P>旁观的一位水果小贩连忙拿了一大串葡萄给邱,让邱去哄哄女人,女人这才停止打骂。但她坚持坐在地上不肯起身,邱无可奈何。在女人身边,邱整整坐了一整夜。</P>
<P></P>
<P>在邱XX的不断提醒下,患病的妻子终于清醒地认出了自己的丈夫,不禁嚎啕大哭,一对苦命的夫妻终于相认于热闹的城市人行道上!多日以来,这名流浪的女精神病人在社会上好心人士的关注下,最后踏上了回家的路程。</P>
<P></P>
<P>附记:赵铁林和他的《镜头里的社会》
   
近年来,步入“知天命”的赵铁林似乎“火”起来了。在经历了八年艰苦而细致的跟踪调查,拍摄了几万张照片,发表了三十多篇纪实性报道,出版了五本书之后,“著名摄影师”、“作家”、“影像社会学家”、“中国的威廉·怀特”等头衔纷纷向赵铁林涌来,他也成为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时间》、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坛》等多家媒体的座上嘉宾。面对这一切,赵铁林十分平静,依然自称“纪实摄影师,自由撰稿人,主要从事底层社会报道工作”,从容而真实,一如他的作品。
   
赵铁林的前半生可谓经历坎坷,颇具传奇色彩。他出生于1948年,童年是在北京机关大院里度过的,住的是高干楼,穿的是牛皮鞋,上的是北京市最好的幼儿园。高中毕业时正赶上那场“文革”,母亲被逼自杀,父亲被关,一时间家破人亡。他当过知青、工人,恢复高考以后考上北京航空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当过几年大学教师,1990年下海经商,一度腰缠万贯,后公司倒闭,一贫如洗。自1996年开始,赵铁林拿起相机,开始了纪实摄影师和自由撰稿人的生涯。他的经历比年轻人和大部分的同龄人都要丰富,几经沉浮,历尽沧桑,已经无所谓幸或不幸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态,使得他能“轻易”走近拍摄对象,把那些人、那些事,连同他自己的内心,真实地交付给读者。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图片和文字中总是透着一种冷峻、平和、大气,毫不矫情。
   
为什么当初选择了摄影?他说:“摄影对我来说是谋生手段。”“摄影‘快’——现在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时代,文字相对来说‘慢’,而图片更真实,更有冲击力,所以我选择了‘图文结合’的办法。”然而,对赵铁林来说,选择了这种摄影,也就是选择了贫困。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而且是那么的彻底?他说:“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里面都有一种为社会做点贡献的成分,摄影是我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工具。”正是这种“使命感”推动着他潜身到海南的社会最底层,与拍摄对象“厮混”在一起:住在同一个村落的出租屋里,过着相同际遇的漂泊生活,吃着一样的粗茶淡饭,聊着相同的话题。整整八年呵。
   
八年来,进入赵铁林镜头的大都是底层社会的弱势群体,有阿v姑娘、阿香、小丽这样的低层“小姐”,流浪卖艺的孩子,被包工头拖欠工资的都市苦力,不得不被遣送的偷渡女,上不起学、整天疯跑的纪明文和他的小伙伴,“垃圾王国”的“国王”和“臣民”,飘泊异乡的独腿售书人李拐子,民间艺人吴金山等等。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使得赵铁林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了学界、媒体和读者的关注和认可。近年来,赵铁林的拍摄工作开始转向“文化批判”,逐渐走向学者型的摄影师之路,于是我们的视野里又多了老北京城、胡同和冬季“玩泳”的人们。这些人是那么的真实、随意,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一起生活了很多年。这就是赵铁林的独特之处,似乎只有他能让读者和被观察者如此亲近、平等。
   
提起赵铁林,似乎有必要说一下他镜头中的“小姐”群体,据说那是他的“成名之作”。从1992年开始,前前后后进入他镜头的“小姐”有100多个,进入深入拍摄的差不多有30多人,进入主题拍摄的也有10多人。他使我们看到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这里,“小姐”不再是个空洞的词汇,而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一个从事为人所不齿的职业的女性,她不仅需要钱,也需要正常生活的人们所需要的一切。有评论说:“这在迄今为止的照片中可能是第一份。”
   
所有的这些照片,1524幅,以及三十余篇相关报道全部收录在《镜头里的社会》一书当中,其中相当一部分照片从未发表过。洗炼的文字,文与图的有机融合,展现了一种“赵铁林式”的书写方式。有人说:“赵的照片具有不可重复性,不要说别人不可能模仿他,就是他自己也无法重新回到那种状态。”的确,赵铁林称这本《镜头里的社会》为其收山之作,是对以前摄影生活和摄影主题的一个总结。以后,他还会继续摄影,但那又是新的主题了。
   
一位著名社会学家说:“我们应该感谢赵铁林。”是的,他花了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多的心血,用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手法,留住了一段曾经的现实,一段未来的历史。</P><P>来源:网易新闻论坛
</P>
<P>http://news3.163.com/bbs/index.jsp?url=http%3A%2F%2Fnews3.163.com%2Fbbs%2Frep.jsp%3Fb%3Dtietu_bbs%26i%3D1081729566969</P>
<P>让我们多关怀一下身边的人吧!</P>
<P>湖南娄底市长青中街,一名无家可归的女人睡在人行道上</P>

<P></P>
<P>在此清扫卫生的环卫职工目睹了这一切,她们都感到这女人实在是太可怜了。笔者先后向公“110”、市民政局、市城管支队等单位打电话反映情况,但却没有一个部门愿意来帮助该流浪的女精神病人……</P>

<P></P>
<P>全身赤裸地睡在人行道上</P>

<P></P>
<P>流浪女人的遭遇引起了市民的关注。在此附近的娄星区委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派人给流浪女人送来了衣服和食品、矿泉水,女人的生命才得以延续下来。</P>

<P></P>
<P>9月12日下午,有一男子自称是该女人的丈夫,前来寻找妻子。该男子年龄约35~40岁,口齿不清楚,表达比较困难</P>

<P></P>
<P>男子说,他居住在娄底市下属的涟源市桥头河镇某村,于阴历7月25日外出打工,两天后妻子外出位归,直到9月10日他打工回家发现妻子失踪,就前往娄底火车站等地寻找,果然在街上找到妻子。男子还说:他叫邱XX,妻子名字叫刘XX,原先就有精神病。但此时,流浪多日的妻子已经不认识他了</P>

<P></P>
<P>这个疯女人一看见男子,就使劲地哭起来,看得出,疯女人肯定认识该男子。但奇怪的是:当邱XX欲把女人扶起来时,这个疯女人又打又闹,并不愿意让邱接触她。面对疯癫的妻子,邱XX无奈流下了伤心的眼泪。</P>

<P></P>
<P>旁观的一位水果小贩连忙拿了一大串葡萄给邱,让邱去哄哄女人,女人这才停止打骂。但她坚持坐在地上不肯起身,邱无可奈何。在女人身边,邱整整坐了一整夜。</P>
<P></P>
<P>在邱XX的不断提醒下,患病的妻子终于清醒地认出了自己的丈夫,不禁嚎啕大哭,一对苦命的夫妻终于相认于热闹的城市人行道上!多日以来,这名流浪的女精神病人在社会上好心人士的关注下,最后踏上了回家的路程。</P>
<P></P>
<P>附记:赵铁林和他的《镜头里的社会》
   
近年来,步入“知天命”的赵铁林似乎“火”起来了。在经历了八年艰苦而细致的跟踪调查,拍摄了几万张照片,发表了三十多篇纪实性报道,出版了五本书之后,“著名摄影师”、“作家”、“影像社会学家”、“中国的威廉·怀特”等头衔纷纷向赵铁林涌来,他也成为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时间》、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坛》等多家媒体的座上嘉宾。面对这一切,赵铁林十分平静,依然自称“纪实摄影师,自由撰稿人,主要从事底层社会报道工作”,从容而真实,一如他的作品。
   
赵铁林的前半生可谓经历坎坷,颇具传奇色彩。他出生于1948年,童年是在北京机关大院里度过的,住的是高干楼,穿的是牛皮鞋,上的是北京市最好的幼儿园。高中毕业时正赶上那场“文革”,母亲被逼自杀,父亲被关,一时间家破人亡。他当过知青、工人,恢复高考以后考上北京航空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当过几年大学教师,1990年下海经商,一度腰缠万贯,后公司倒闭,一贫如洗。自1996年开始,赵铁林拿起相机,开始了纪实摄影师和自由撰稿人的生涯。他的经历比年轻人和大部分的同龄人都要丰富,几经沉浮,历尽沧桑,已经无所谓幸或不幸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态,使得他能“轻易”走近拍摄对象,把那些人、那些事,连同他自己的内心,真实地交付给读者。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图片和文字中总是透着一种冷峻、平和、大气,毫不矫情。
   
为什么当初选择了摄影?他说:“摄影对我来说是谋生手段。”“摄影‘快’——现在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时代,文字相对来说‘慢’,而图片更真实,更有冲击力,所以我选择了‘图文结合’的办法。”然而,对赵铁林来说,选择了这种摄影,也就是选择了贫困。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而且是那么的彻底?他说:“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里面都有一种为社会做点贡献的成分,摄影是我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工具。”正是这种“使命感”推动着他潜身到海南的社会最底层,与拍摄对象“厮混”在一起:住在同一个村落的出租屋里,过着相同际遇的漂泊生活,吃着一样的粗茶淡饭,聊着相同的话题。整整八年呵。
   
八年来,进入赵铁林镜头的大都是底层社会的弱势群体,有阿v姑娘、阿香、小丽这样的低层“小姐”,流浪卖艺的孩子,被包工头拖欠工资的都市苦力,不得不被遣送的偷渡女,上不起学、整天疯跑的纪明文和他的小伙伴,“垃圾王国”的“国王”和“臣民”,飘泊异乡的独腿售书人李拐子,民间艺人吴金山等等。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使得赵铁林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了学界、媒体和读者的关注和认可。近年来,赵铁林的拍摄工作开始转向“文化批判”,逐渐走向学者型的摄影师之路,于是我们的视野里又多了老北京城、胡同和冬季“玩泳”的人们。这些人是那么的真实、随意,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一起生活了很多年。这就是赵铁林的独特之处,似乎只有他能让读者和被观察者如此亲近、平等。
   
提起赵铁林,似乎有必要说一下他镜头中的“小姐”群体,据说那是他的“成名之作”。从1992年开始,前前后后进入他镜头的“小姐”有100多个,进入深入拍摄的差不多有30多人,进入主题拍摄的也有10多人。他使我们看到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这里,“小姐”不再是个空洞的词汇,而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一个从事为人所不齿的职业的女性,她不仅需要钱,也需要正常生活的人们所需要的一切。有评论说:“这在迄今为止的照片中可能是第一份。”
   
所有的这些照片,1524幅,以及三十余篇相关报道全部收录在《镜头里的社会》一书当中,其中相当一部分照片从未发表过。洗炼的文字,文与图的有机融合,展现了一种“赵铁林式”的书写方式。有人说:“赵的照片具有不可重复性,不要说别人不可能模仿他,就是他自己也无法重新回到那种状态。”的确,赵铁林称这本《镜头里的社会》为其收山之作,是对以前摄影生活和摄影主题的一个总结。以后,他还会继续摄影,但那又是新的主题了。
   
一位著名社会学家说:“我们应该感谢赵铁林。”是的,他花了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多的心血,用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手法,留住了一段曾经的现实,一段未来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