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个孙子兵法【军形第四】中的疑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2:44:07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是孙子兵法【军形第四】中的语句
第一句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春秋战国时代修筑地下防御工事的好像不多,
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就算有地下工事也很少。
很难对防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句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这个就更难理解了,那个时代既没有使用空军的思想,
也没有可供空中使用的武器装备,如何动于九天之上?
请大家给予不吝赐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是孙子兵法【军形第四】中的语句
第一句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春秋战国时代修筑地下防御工事的好像不多,
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就算有地下工事也很少。
很难对防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句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这个就更难理解了,那个时代既没有使用空军的思想,
也没有可供空中使用的武器装备,如何动于九天之上?
请大家给予不吝赐教
天时,地利
楼主这个不能仅从字面理解
藏于九地之下就是充分地形隐蔽自己的部队,通俗说法就是躲好点啦,防御者充分隐蔽自己的话就使对方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进攻,当然啦藏于九地的另一个意思就部署位置恰当,能应对各种情况。诸葛亮七擒孟获自己主要都是处于防御地位,让部队藏于九地之下摆这个阵那个阵的,结果每次孟获的进攻都遭到意外的毁灭性打击(当然这是小说而已,只是借这个说明一下问题)。
动于九天之上的通俗意思就是突然间出现在防御者面前,以大规模袭击方式直接与防御者面对面较量,那种选条隐蔽路线悄悄摸进敌营地的打法就是这类代表,声动击西也是如此,多得很。
大家多数认为该按语句的引申含义来理解,
可是一般的含有引申含义的语句都是在本意广泛传播和理解以后,
才在某个特定语言环境下产生引申含义,比如大多的成语。
所以藏于九地和动于九天应当是先存在这种做法,
然后才产生引申的含义,如果没有本源,哪来的引申?
多研究点军事吧,明白多了点东西就不用那么琢磨词句了。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不是指守城时藏在地下,而是指野战时,利用各种条件让在敌人面前隐藏自己,包括隐藏部队位置,部队实力,简单点的就是利用地形地物躲藏,复杂点的将部队放到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上,更高级的是让敌人根本不知道你这个防御者的存在。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也不是指从空中机动和打击,而是指进攻方利用各种条件以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包括进攻的方向,进攻的时间,进攻部队的实力,进攻战术,以及进攻方所要达成的战术意图和战术目标。最高级的就是敌人根本不知道你这个进攻者的存在。
其实“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并不是完全分立的两方面,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一体两面,防御之中也可进攻,进攻之中亦需防御,但只要能良好的隐藏我方的战术意图,就可在攻防之间任意先择,牢牢把握战场主动权。
举个例子,朝鲜战争,一次战役时,美军一路进攻,先头部队甚至抵达鸭绿江边,我入朝部队首要任务是挡住美军的进攻,在朝鲜北部保住一块立足之地,这时我军的任务可以说是防御方,但我军利用各种条件,使进攻方美军不知道我们的存在(隐蔽行军、昼伏夜行、穿人民军军服等等),一直到我方的攻击发起之前,美军一直不知道我军已入朝完成战役展开。所以这可以称之为“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而从另一方面一说,我方的防御是攻势防御,目的并不仅仅是将美军挡住,而是要将美军赶回去,因此实际的作战行动上又是以进攻为主,对于我军的进攻来说,由于前期的“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美军对我军的进攻毫无察觉,导至我军的进攻完全达成战役上的突然性,正合“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一次战役后,美军已经知道我军的存在,但我军在一次战役后,通过后撤示弱、释放战俘、控制无线电通信、使用假番号用新番号隐蔽原来的番号、新番号降级使用等方法,纵敌、骄敌诱敌深入。使美军对我军的实力、战术意图、战术目标产生误判,误以为我军入朝的目的是保护鸭绿江上的桥梁、水库、电站等目标,入朝人数也误判为仅有3-5个师、6万人,敌人被我迷惑于11月24日发动“圣诞节回家攻势”,而实际上我军已经将两个兵团、9个军,近40万人的部队秘密展开,使美军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钻进了我军的口袋,倾刻间攻守互易,美军一败600里,这可以说是“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的完美综合应用。
《孙子兵法》更多的是一种兵学思想而不是具体战术教科书
leonardo 发表于 2009-6-27 20:26
所以我很想知道藏于九地和动于九天的思想从哪里来的?
楼主,文字不能只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夸张和比喻是很常用的手法,尤其是在中文里,这样的手法非常多见。
也就是因为孙子兵法使用了这种样子的诠释而非具体的详细说明,才能这么多年之后还对现在的战争有指导意义。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这句就是说,善于防守的军队,如同躲在深深的地底一般难以被消灭,善于攻击的军队,则如同天空劈下的雷霆一般无坚不摧。
2000年来,人们对《孙子兵法》13篇中的许多问题都存在着误解,楼主所提及到的“九天”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现在正在研究的《孙武兵法》82篇,就将这些问题可以一一讲清楚。
        何谓“九天”:“一曰阴天,二曰阳天,三曰中天,四曰雾天,五曰火天,六曰水天,七曰风天,八曰雷天,九曰杀天。”
        《孙子兵法》13篇,是《孙武兵法》82篇的“简本”或者“语录”,是孙武认为可以传世的“世传兵法”,而《孙武兵法》82篇是孙武的“家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