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9:12:18
[B]《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兵家”著作,亦是世界上成书最早的军事专著。成书于我国古代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时期,即史称“春秋”
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作者孙武,是当时诸子百家中“兵家”的代表人物。
《孙子兵法》虽为兵书,却由于所论述的军事战略问题和战术思想采用抽象思维说理且注重形象思维而反应出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高度。并且采用多种文学手法表述,也增加了它的可读性,因而被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们所推崇。并且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高等学府的必修教材。如今《孙子兵法》已经渗透到不少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成为世界军事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9 17:56:40编辑过]
[B]《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兵家”著作,亦是世界上成书最早的军事专著。成书于我国古代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时期,即史称“春秋”
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作者孙武,是当时诸子百家中“兵家”的代表人物。
《孙子兵法》虽为兵书,却由于所论述的军事战略问题和战术思想采用抽象思维说理且注重形象思维而反应出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高度。并且采用多种文学手法表述,也增加了它的可读性,因而被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们所推崇。并且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高等学府的必修教材。如今《孙子兵法》已经渗透到不少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成为世界军事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9 17:56:40编辑过]
[B]
一、计篇A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到民众生死,国家存亡,是不可不进行认真考察研究的。
所以,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比较敌我双方条件而探求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统兵将帅,五是法度。所谓“道”,是指民众与国家领袖的意愿一致,可与君主共生死而无所畏惧。所谓“天”,是指昼夜、寒暑、季节时令。以其变换,而使战事立于胜地。所谓“地”,是指地形、地域的高低、宽广或狭窄,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要或平坦,也关系到生死问题。所谓“将”,是指统兵将帅应具备智慧、信念、仁爱、勇敢精神和严明的军纪。所谓“法”,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各级将领职责,统辖管理制度,军需供应、保障等五个方面。各将领没有不知道不了解的。通晓和掌握的方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否则不能取胜。所以说要分析比较各个方面条件,考察探究战争胜负地可能。如:哪一方君主较贤明,双方将领谁有才能,天时地利对哪一方有利,法规军纪哪一方能贯彻执行,双方军队实力对比哪一方更有战斗力,双方士兵的训练是否有素,赏罚是否严明。我以此分析比较,就能知道谁胜谁负了。[/B]
计篇B
如果能听从我的计谋,指挥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作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去。
如有利的计谋已被采纳,还要设法造“势”,以辅助作战的进行。所谓“势”,就是根据情况是否有利而采取相应的行动。用兵事一种诡诈行为。所以,能攻而装作不能,要打而装作不打,近处行动示之远,远处行动示之近;贪利的敌人,可用小利引诱,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就趁机攻取它,对于实力强大的敌人要防备和避开,对于易怒的敌人,用挑逗的方法去激怒它,对于鄙视我方的敌人,要使其更加骄傲,对于敌人内部,要设法离间制造矛盾。在敌人毫无准备的状态下实施攻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些都是作战取胜的奥妙,是不可事先具体规定的。
在开战之前,找出取胜的计谋和因素,胜利的一方,在于周密策划,准备充分。失败的一方,则因为缺少周密计划。计划周密,制胜因素多,计划不周密,制胜因素少,何况根本不作计划,又怎么能取胜呢?我以此分析、观察,就能知道谁胜谁负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9 17:59:34编辑过]
[B]战篇B
国家因用兵而导致贫困的,就在于远程运输,远程运输使百姓贫困。靠近军队的地方又使物价飞涨,物价飞涨则使百姓财力枯竭,财力枯竭则难以完成税赋和劳役。结果是军力耗尽,财力枯竭,国库空虚,百姓的财富,耗去十分之七;公家的耗费,由于战车破损,战马的疲病,盔甲弓失等兵器装备和辎重车辆的耗费,用去了十分之六。
所以,高明的将领,务求取粮于敌。获取敌粮一“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十“钟”;就地征集饲料一石,相当于自己运输二十石。
因此,使士兵奋勇杀敌,要激起对敌人的仇恨;要夺取敌人的财物,需用钱财奖励士兵。所以,车战中缴获敌方战车十辆以上者,要奖励最先夺得战车的士兵,并更换车上的旗帜,混合编入我方的车阵,对俘获的士兵要予以善待使用,就是战胜敌人并使自己更加强大的道理。
所以说,兵贵神速,不宜久拖。
而深知用兵之法的将领,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B]
这种帖子发在空军版??? 本人表示反对。。。无甚内容~~~
"不敢苟同哪!!!!!!!"
《孙子兵法》虽为兵书,却由于所论述的军事战略问题和战术思想采用抽象思维说理且注重形象思维而反应出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高度。并且采用多种文学手法表述,也增加了它的可读性,因而被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们所推崇。并且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高等学府的必修教材。如今《孙子兵法》已经渗透到不少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成为世界军事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作为现代战争的任何一个兵种,都能够吸取其精华,好的兵书是不分兵种的______特别是<<孙子兵法>>这种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高度概括的兵书精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 2:24:41编辑过]
本人发个魔解版本中的一篇,让楼主看看。是偶高中时代点评的。
[/B]
魔解《孙子兵法》之一:计篇
【解】君子将有所行动必先计量成败得失之制约因素,于周密的庙算之中得胜负之道,方定行动.故兵以计为首,其衡量成败关键要素为其内容.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

  兵者:战争.冲突、矛盾中之进攻面,扩张、侵略、防御,是组织存亡中最具立竿见影效果,最激烈和富决定意义的大事。军事上称为战争,在其它任何领域具有同类性质者,都可称之为"兵事"。尖锐化的竞争,形式不论明和暗。我们要学会警惕和应付他人发动的各种明暗兵机,同时自己要善于把握和创造条件发动进攻,扩张自己,削弱和消灭竞争者。 兵事,是攻防之学,极端现实和冷静,没有感情成分,只有存亡哲学,故无论正兵邪兵,皆为冷酷无情,以利害为动之辈。在学用之时当存此念。无纯利害之心,不能得孙子精髓。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举则死生存亡系之,故不可轻行举兵.然谨战非为避战,书曰:"有存道者,辅而固之;有亡道者,推而亡之."是以圣人也教战,为其道战,不行盲战。而道战就在于先察制胜的死生之地,明不利情形下的存亡之道,故慎察之。

  『故经之以五校之计,而索其情。』

  察下谓之彼我五校七事之情,而得彼我胜负之状,这也是上言不可不察的具体内容。经者经纬,比较、计算、搜索。此五校之计,言简意赅,应用非常广泛,有效、精全。具体运用时,当细探之、明之。

  『一曰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正确路线。但孙子这里的道,有德化使民众悦,乐为上用之意。应对正确,上升到高明,谓之道。

  『二曰天』

  上顺天时。大环境大气侯适合的情况。

  『三曰地』

  下得地利。指小环境适应,即所处具体环境条件情况。

  天地皆得,谓之机遇,道要求机不可失,寻机而动,不可逆时而行。

  『四曰将』

  人才。

  『五曰法』

  制度,法令,纪律,组织形式及其效率。即组织和其运作制度优劣。

  道处首位无需再言,机遇和环境条件处二三位,是为运作之先决要素,而人才在法制组织之前,是因为先得人才然后才法制全,法制全是决于人才。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万人同心,其势谁挡!使全民与上同心即为得道。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一为令民与上同好恶.二为张预曰:"以恩信道义抚众,则三军一心,乐为上用."三为易曰:"悦以犯难,民忘其死。"使他们高兴做这件事。

  『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

  君可与民同生死,共利患,有是心与行,则民亲其君,乐为之事。再道之以政令,齐之以礼教,使民服,心与上同。同利患,则士能怀我如父母,视敌如仇雠,虽临存亡之难,不畏死生之危。此谓道者而民忘其死。在道战之下,能百将一心,三军同趋,得人之力,无私之至;臣之于君,下之于上,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孟氏曰:"大道废而有法,法废而有权,权废而有势,势废而有术,术废而有数。"实际上道存则法、权、势、术、数皆存而畅用,道不存则余皆不好用,得道者昌,失道者亡,诚如是。故孙子之法,以道胜为本。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气侯。古代作战气侯影响比较大,然在这里,我论非仅宰事,当解为大环境形势:政治气侯,经济形势,社会动态等。明察过去、现在、将来之客观形势,审其潜藏蠢动之机,顺时而趋,择机而动。


  『地者,远近险易广陕死生也』

  军事上用兵地形。广论具体环境条件制约因素,如组织、人员、资金、专长、关系、信息等等我方优故。

   "冬冰可折,夏条可结,时难得而易失."天地皆合即为机遇呈现。易曰:"天与不受,反受其殃."故机不可失。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也仅强调了人和之重要性,实则无天时地利之机遇,人和也无用武之地。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能镇守一方,统御士卒,进可求胜,退可保全,谓之将。孙子求将,五德俱备。

  兵之流,诡道,智为先,判形断势,知机识变,发谋通权,无智则惑,惑则乱,乱则败,故将不可智短。

  尉缭曰:"赏如明月,罚如斧钺."信赏必罚,则三军不惑.非信不可以训人率下.太公曰"钓有三权."官禄位。权不可滥用,滥则废,故当谨用之,信用之。

  道战要求将也仁,能与三军共苦患,则兵卒乐为之用,故曰"非仁不可以附众抚士"。

  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犹豫。兵乱,处飘摇动荡变化中,能果毅不惧,喝众压议,陷阵擒王.非大勇不可以决谋合战,非大勇不可以统众御士,非大勇不可以坚忍卓绝。

  严者,以威严肃众心,严则不可犯。将非严不可以服强齐众。

  贾林曰:"专任智则贼,偏施仁则溺,固守信则愚,恃勇力则暴,令过严则残。"故五者兼备,各适其度,可为将帅。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部队建制,组织、管理、后勤、制度、形式、文书等节制用事之法、章、规。其优劣在于完善的功效和优秀的效率,具体庞杂,非一言能道之。隶属现代管理组织范畴。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深知行合者胜,不然则败,书云:"非知之难,行之惟艰"。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考校彼我之得失优劣,探索胜负之情状.


  『曰:主孰有道』

  彼我之主,作事是否有偏差,治众是否使民亲与服,御下是否齐心力。


  『将孰有能』

   上五者之能的比较,言将之能,而不言将之德与忠,赖因有道之主,自聚忠德智能之将.且两军阵前,兵卒相当,则较将能.


  『天地孰得』

  天时地利,谁更能把握微妙之机,不患机遇有无,而患能否意识和努力利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有机则动,无机则隐;无机而动,动则大凶.


  『法令孰行』

  齐众以法,一众以令.孙子把法令执行情况列为七事之一,足见其重要之处.法令设而不行,行而不严,严而不当,皆使法令废而无威权,无威则不能齐众.上述三情不如无法,法制毁,人治何堪久.故孙武戮姬妃,穰苴诛庄贾,卧龙斩马谡,曹公以发代首.故曹公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谁为如此!法不可移,威不可害,权不可轻.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

  员工部属的整体素质好坏,装备强弱,培训和训练孰有法度,部属专业技能是否纯熟精通.着眼点在基本素质和技能经验上.


  『赏罚孰明』

  信赏必罚,赏必称功,罚必当过.司马法曰:"赏不逾时,罚不迁列."


  『吾以此知胜负矣』

  张预曰:"七事俱优,则未战而先胜;七事俱劣,则未战而先败;故胜负可预知也。"优劣在乎比较和驾御。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武以十三篇进吴王,首篇即以此词表明己之态度,称"将"而不言"主",乃因其时阖闾行军用师常自为将.由此辞可知之:主当纳谏如流,此说众皆知而力行者稀,拒善而自以为是者众,何解?盖因没深刻理解纳善之乐,而凭添自闭之御.故主当有主见而不自固,能纳善而大喜,方为人君之体;若主上沾沾自喜于自我之见.不情愿于臣下之识,则望之不似人君.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七事之中除天地之机,余皆为内治之功,自强之举,而天地为进击之迅,可待而不可求,谚曰:时势造英雄,又曰:英雄造时势.实为先后互促,缺一不可,偶现之机必当有人乘势布形造局以完全兵形势,方可为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恰如手谈,先行布局方行战斗.故曰:计利以听五事之治,方可为之作势造形于外,以佐事功于先胜.


  『势者,因利而治权也』

  势,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乃人对某种事态的估计和判断.但是,因天地敌我之利害而制权变之谋,必乃是因为"势".李筌曰:"谋因事势."因势机而权,权是为了改变不利之势或加强有利之势.孙子此句是对上面"为之势"的解释,动词,因势而乘势.以下讲"造胜势"的权变之道.
  

  『兵者,诡道也』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兵势变化诡谲无常,故兵不厌诈.


  『故能而示之不能』

  实强而示之弱,实勇而示之怯,实富而示之贫,能而示之不能之辈.


  『用而示之不用』

  将有所行动或已有所行动而示之没有行动,与上句相同,是隐藏真实情况,欺骗敌人,使之对已方产生错误判断的‘藏真示假'策略.

  众寡、治乱、实虚、智愚、进退、速缓、取舍、强弱、勇怯、多少、贫富、远近等等.

  六韬曰:"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例:匈奴示羸老,高祖击而困白登。班超击莎车.赵奢破秦军类.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欲近击,而示之以远势.吴越夹水相拒,越为左右,相去五里,夜虚兵鼓而进,吴分以御之,越乃潜涉,当吴中军而袭之,吴大败.清朝大员密查,乃以远地他事过境为由,至而突审之.

  欲远袭,而示以近进之形.韩信陈舟欲渡临晋,实潜师从夏阳袭安邑,掳魏王豹.


  『利而诱之』

  示以利敌之形,动而克之,能打动敌将心者为利形.敌被诱而失优势之阵,予我可乘之机,乃破之。

  李牧大纵畜牲,人众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大喜率众大至,牧早陈兵左右,夹击大败之,斩杀十万余骑。

  『乱而取之』

  传曰:"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武之善经也"。所谓势机,天赐不可失。唯辨其真伪。

敌有乱之象,而无乱之形,乃谋而待之,乱形成而取之,三十六计趁火打劫是也。敌自弱则我强,以强击弱,完胜之道。


  『实而备之』

  李靖曰:"观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敌励精图治,实有余而虚不足,则我当善为‘不可胜'之计,敌虽不动,也必蓄力而谨备之。备敌之实,防彼将有击吾之不备。

  『强而避之』

  以弱击强,兵之大忌。量力而行,度势而趋,将之本。敌势强,我势弱,诚不可与争锋,当避之以保全我之力。待其衰懈,侯其间隙。敌整体再强也有弱之局部,此时强不表示永远强,朝气锐尚有暮气归,击其弱之环节,而坏其整体运作,故毛泽东战法:‘避'敌之强,‘分'敌之弱,‘集中'我优势兵力,歼其‘关键'局部之弱敌。孙膑曰:"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其势逐解。"


  『怒而挠之,卑而骄之』

  心理战。将与将碰撞,形式万千,乱敌将之志,动其决心,摇其思虑,当彼乱而昏招迭出时,即彼败亡之兆。此必须要对敌统将有深刻嘹解,否则此计当败,甚或有被敌所诱.

  敌大将刚戾者,可辱之激之令怒,则必不谋而轻进.敌军将皆骄,则更卑而下之,使其逞志快意,轻视我军,不察我谋,必为不备。陈皋曰:"子女以惑其心,玉帛以骄其志,范蠡、郑武之谋也.

  『佚而劳之』

  敌有优势,则削之;敌无劣势,则谋有之。佚劳之变也如是,使其做无用功而劳,当然为上策.毛泽东游击战法: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挠,敌疲我打。把此论发挥到了极致.又如公子光伐楚,伍员曰:‘可为三军,我一师出,彼必尽出,彼出则归,轮番以疲之,多方以误之,然后三军尽出,必大克。'于是子重一岁七奔命,楚始病患于吴。

  归纳为:骚扰.

  『亲而离之』

  敌将智能,且上下相和,协力同心,我图之不易,而更忧彼来图我。乃间而离之。五间并起,辩士驰说,虚形假势纷纷,信息真假莫辨,舍金玉美女,亲彼君臣盟友,而破其约,离其君臣,乱其形势,则我图之。

  若秦遣反间欺诳赵王,使废廉颇而任赵括,卒有长平之败;又如陈平携四万斤黄金间楚,范增被逐,英布佐汉;再若以莫须有罪杀岳飞,明崇祯自毁长城.

  离间者必为高人贤士,否则不能竟于功。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大哉!精妙之论,千古用兵良策不外乎此八字而己!

  能达此效果,则胜败已握指掌之中。太公曰:"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诡道十二法以此为总结之豹尾,千言万语实也说不尽此八字精微,复夫何言!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以上之道,为兵家治胜之精义,夫校计治国行兵,是为常法,可以方圆论之。而临敌应机,决胜乘势,识变制宜,岂能预前言之。

  故在‘计利以听'后,‘乃为之势',而行诡变之道,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其运用之妙,存乎主将一心,‘不可先传'。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此惧学者惑于‘不可先传'之说,故总言计篇之义。先算胜,然后战.算不胜,非真无胜机,多是因谋划算计不深、不宽、不远、不广、不多。故倡导庙算,多算胜而后战。
[/B]
<孙子>博大精深,白话版无法反映它的全部精髓.而且现在传世的<孙子兵法>是经过曹操整理的,比<鬼谷子>,<国语>得易读很多.
有空要好好的研究它。[em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