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本《孙子兵法》13篇与张藏本《孙武兵法》82篇之《火攻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21:23


今本《孙子兵法》13篇与张藏本《孙武兵法》82篇之《火攻》比较研究




        十几年来,关于《孙武兵法》82篇真伪的争辩甚至争讼,一直就没有间断过,口诛笔伐不绝,不仅学术界对此十分关注,就连诸多兵法爱好者亦对此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有人据理力争,有人坐山观虎斗,有人仿佛如“庄周梦蝶”般亦真亦幻,有人左右徘徊,有人举棋不定。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讨论这82篇是真、是假,仅根据已经公开的《孙子兵法》82篇手抄本中的《火攻》与今本的《孙子兵法》13篇中的《火攻》的文字内容,从多角度进行一下比较分析,希望通过本文能使参加这场会影响到中国兵学乃至世界军事思想史的事件的人们“愿乐欲闻”。

        一、在内容上,82篇比13篇在论述“火攻战法”方面,更为全面、系统
        无论是82篇还是13篇的《火攻》,均开宗明义地讲述“五火”: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然而,对这“五火”的进一步阐述,如“五火”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具体战法是什么,13篇中少有提及,相比之下,82篇却以沉重的笔墨予以论述。
        82篇《火攻》指出:“火人者,火击敌之军营也。”“火积者,火击敌之后军粮营也。”“火辎者,火击敌之革车也。”“火库者,火击敌之藏库也”“火队者,火击敌之卒队也。”将什么是“五火”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关于“五火”的战术效果,82篇中指出:火人,“火付凶顽,灭其生力,拔其营盘。故无生力者,敌之势坂必亡也”;火积,“故无粮草者,敌之不战自亡也”;火辎,“故无辎重者,敌之不战自退也”;火库,“故无委货者,敌之不战自乱也”;火队,“降灭士卒,敌之不战自弱也”。
        关于“五火”的具体战法,82篇中也分别进行讲述:火人的战法为“击军五分,两焚两收一待变。先外后内,外发内放,尽力焚之,趁乱击之,握势拔之。亡者不屈,降者不杀”。火积的战法为“击军五分,一焚两收,一伏一待。焚择外内,因地为之。处高内之,处下外之,伏者必死阻,收者必速决,待者必速从,焚者必尽之”。火辎的战法为“击军四分,一迎一,一焚一收。以速为理,迎者以甲兵者以略甲盯。迎者,胶之而战,使敌不得救后也;焚收分而中,杀散士卒,收战马。得而得之,不得而尽焚之”。火库的战法为“使间入城,赇库吏,收内士,外内以应,伺机焚之。密而用之,用而成之;不密而败之,败而死之”。火队的战法为“击军四分,两焚两收。焚分左右,收分前后,吾伏高之,敌入下之。左右弩火发之,乱而攻之,前后夹之,一举灭之。亡者不屈,降者不杀”。
        从对“五火”的明确概念,到“五火”的战术功效;从“五火”的具体战法,到“五火”的具体战法的注意事项,均给予了准确的表达,其理论的完整性、可操作性跃然纸上。
        在论述火攻中的“因”“具”“日”“燥”等方面,82篇与13篇几乎完全相同,在“火发与外”和“火发与内”方面,82篇明确比13篇更加详细,并且明确提出了火攻时“握向”这一最为关键的环节,“吾迎而勿背,使敌背而勿迎”。三国的火烧赤壁中,如果孙刘联军没有掌握好“风向”,燃起的大火势必回向烧着自己而无法将曹军付之一炬,可见在火攻中“握向”的重要性,而这么重要的内容在13篇中竟不能提及。另外,82篇文中的“静而观之”“乱而攻之”“能拔之拔之,不能则止之”“有能而从之,不能而止之”,从语言风格上,与今本《孙子兵法》13篇甚为相合。
        相比之下,13篇就显得十分单薄,单就“火攻战法”而言,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与82篇比较而言,真真切切地一个是“瘦骨嶙峋”、一个是“脑满肠肥”。

        二、在篇目的内容整体结构上,82篇比13篇更为合理
        我们可以将82篇的《火攻》和13篇的《火攻》的内容结构做一下比较。
        82篇的《火攻》,通篇为“五火”为中心,层层展开,论述全面、细致。也就是说,82篇的《火攻》只讲述战术、战法问题,不赘述他法,十分专一。
        而13篇的《火攻》,只用了一半的篇幅讲述“五火”之法,即战术、战法问题。其余的内容,一方面涉及到了“水攻”,这又是一个战术、战法问题;另一方面又涉及到了“明主虑之”“主不可以怒而兴师”“明主慎之”等“安国全军之道”,这显然是战略问题。很难想像,在讲述战术、战法时,会同时让君主了解这些战术、战法,战役、战术指挥是将军的事情,不是君主的事情,正如82篇《火攻》中所讲的“兵之用火攻者,不得已而为之也。将军必谨察也”。所以说,13篇中讲这些“明主”应该做的事情放在《火攻》里来论述,显然是不合适的。一篇文章从战术起点一下子蹦到战略的高度,似乎其跳跃性太大了!
        同时,据82篇手抄本的持有者说,82篇中有《水攻》一文,并且独立成篇,只是我们这些研究者现在看不到而已。火攻和水攻向来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用兵之法,成功的战例颇多。我们无法想像世传的《孙子兵法》13篇中竟然只“详细地”讲解了火攻之法,而一点儿都不讲解水攻之法,作为中国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这样难道不算是一样缺失吗?
        因此,82篇无论从整体的结构体系,还是从《火攻》一篇的结构体系来看,均比13篇更为合理,即讲战略的篇目,全部讲述战略问题;讲战术、战法的篇目,全部讲述战术、战法问题。

        三、82篇的问世,挑战了令人对13篇《火攻》中某些内容的解读
        在82篇未问世前,对13篇中的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的理解,一般为:火烧敌军人马、营塞,焚烧敌军粮草,焚烧敌军辎重,焚烧敌军仓库,火烧敌军运输设施。这种理解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从分类中讲,火人为一类,是对武装力量集团固定目标的火攻之法;火积、火辎、火库是一类,亦是对敌军武装力量的后勤目标的火攻之法;把火队理解为“对运输设施”目标的火攻之法,就显得有些“不对类”。我们可以遍查目前出版的《孙子兵法》的各种注释,对“火队”的注释一般为:“队(suì),通‘隧’,道路的意思,这里是指运输设施。”“运输设施”一般应该与运输工具相同,而对“运输设施”进行火攻,是单单指“物”还是指“人”,就模棱两可。从语言逻辑上讲,“我用很多文具、钢笔、铅笔”这样的话,是不正确的,因为钢笔和铅笔都属于文具之一。同时,“火辎”之法,已经代表了以火来攻击敌军的物资了,其中必然包含了对“运输设施”火攻。
        何为“辎重”,装载于辎车的军用物资是也,这种军事物资是“运动的”。另外,“库”是指固定的后勤仓库,仓库里面的一定军用物资,只不过这些军用物资是“固定的”。如果,按照我们一直的理解,“火队”是指对“运输设施”进行火攻,岂不与“火辎”在论述上重复了吗?!所以,传统意义上对“火队”的理解,是违背逻辑的。
        82篇的问世,为我们找到了解决这个逻辑问题的钥匙。82篇中,对火攻的解释为“火击卒队”,应当为“对行进的军事集团进行火攻”。从具体战法上,也可以进一步验证。“火击卒队者,击军四分,两焚两收。焚分左右,收分前后,吾伏高之,敌入下之。左右弩火发之,乱而攻之,前后夹之,一举灭之。亡者不屈,降者不杀。此火队之法也。”其中的“亡者不屈,降者不杀”在“火人”战法也同样提到,“火人”战法指的是火攻敌军的固定的有生力量,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如果说“火队”是指打击“运输设施”的话,那么在一篇文章中,一个打“人”,一个打“物”,怎么会同时用到“亡者不屈,降者不杀”呢?!
        在82篇中,对“火辎”具体战法的阐述中,作者明确指出了“杀散士卒,收战马。得而得之,不得而尽焚之”,也就是说,要将敌军的战马收为己用,对敌军的物资如果能够得到并且运输走的话,就运走,反之则烧掉,不给敌军留下,这一思想与“因粮与敌”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可以将“五火”的打击目标这样界定:
        “火人”,打击固定的敌军有生力量(人、马),攻坚战的打法。
        “火积”,打击固定的敌军后方囤积粮草的军事目标,奇袭的打法。
        “火辎”,打击运动中的敌军后勤保障目标,奇袭的打法。
        “火库”,打击固定的敌军后方补给基地,奇袭的打法。
        “火队”,打击运动中的敌军有生力量(人、马),运动战的打法。
        这样的理解,在逻辑上合理,在军事目标的划分上亦正确。火攻的打击目标在总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军事有生力量,一类是后勤目标。再细分,军事有生力量可分为固定目标和运动目标,后勤目标分为粮草目标、运动着的后勤运输目标、固定的军需仓库。古代战争处于冷兵器时代,后勤保障以粮草为主,武器的修理亦不像现代军事装备这样复杂,后勤保障范围较小。因此,《孙武兵法》中,将积、辎、库并列来提及,亦符合当时的现实。

        四、82篇的问世,弥补了我国战争史上的重要史料
      82篇的《火攻》中这样一句话“此五火之利,成汤之所以胜夏桀也”。
    我们知道:夏桀时,民众愤慨地诅咒他“时日曷丧,予偕女皆亡”,同时四方的诸侯也纷纷背叛而去,夏的属国商渐渐演变能与桀匹敌的对手。伊尹、仲元辅佐汤,采取“先为不可胜”的策略,意在剪除桀的羽翼,孤立夏后氏,再图攻克夏邑。为此,伊尹充当间谍,数次打入夏桀内部,了解到夏朝“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真实情况,采取了先弱后强、绝其羽翼之战略方针,以替童子复仇的名义,把目标首先指向夏的属国葛,再集中优势兵力逐一灭了韦、顾、昆吾。之后,汤停止向桀纳贡,桀随即调九夷之师伐商,汤则“谢罪请服,复入职贡”将桀稳住,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当桀诛杀重臣、众叛亲离的消息传来时,汤再一次行停止向夏桀的贡奉。此时的桀已经无法指挥九夷之师伐汤,同时有緍氏公开反抗桀,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誓师后汤以良车70乘、“必死”6000人,并且联合了各“方国”军队,迂回至夏都以西突袭夏都,桀西而拒,仓促应战。于是,改变中国历史的鸣条之战打响了。决战中汤军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桀率少数残部逃往南巢(今安徽巢湖市),不久病死。汤班师西亳召开了“景亳之命”之会,得到3000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之主地位,从此夏朝宣告灭亡。
    鸣条之战是中国古代通过“伐谋”、“伐交”、“伐兵”、“用间”的全面运用,最终达到战争速胜的最早的成功战例,对于后世战争的发展,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完善,军事理论的构筑,均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从现有的史料中,我们只能对成汤战夏桀的战略指导思想、战役指挥方面有上述了解,而对具体的战术运用、战法运用,却知之甚少。如果说82篇是真实的历史文献的话,从“此五火之利,成汤之所以胜夏桀也”中可知:一方面,汤桀之战中,汤一定有效地运用了“五火”的战法,可能用其一,可能用其二,亦可能“五火”之法皆用之;另一方面,火攻的战法在汤灭桀的战争中起着决定战局胜败的作用,即“火攻之法,是战略决战的决定性战法”才被82篇作者以如此的方式作为《火攻》篇的唯一战例而写入的。
    关于火攻的具体战法,一定是在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无论是大战小战、激战恶战,哪怕是“一毛一滴,一沙一尘”的火攻实践,都会被理论阐述者加以归纳和总结。汤桀之占采用的火攻之战法,无疑为中国军事史填补了一个史料空白。

    我们有理由相信,单就《火攻》一篇的比较而言,今本《孙子兵法》13篇是82篇的部分内容,其原因可能是82篇的迭稿和对若干迭稿拼接!完整的82篇何时才能面世,何时才能被世人重新置于神坛之上,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今本《孙子兵法》13篇与张藏本《孙武兵法》82篇之《火攻》比较研究



        十几年来,关于《孙武兵法》82篇真伪的争辩甚至争讼,一直就没有间断过,口诛笔伐不绝,不仅学术界对此十分关注,就连诸多兵法爱好者亦对此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有人据理力争,有人坐山观虎斗,有人仿佛如“庄周梦蝶”般亦真亦幻,有人左右徘徊,有人举棋不定。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讨论这82篇是真、是假,仅根据已经公开的《孙子兵法》82篇手抄本中的《火攻》与今本的《孙子兵法》13篇中的《火攻》的文字内容,从多角度进行一下比较分析,希望通过本文能使参加这场会影响到中国兵学乃至世界军事思想史的事件的人们“愿乐欲闻”。

        一、在内容上,82篇比13篇在论述“火攻战法”方面,更为全面、系统
        无论是82篇还是13篇的《火攻》,均开宗明义地讲述“五火”: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然而,对这“五火”的进一步阐述,如“五火”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具体战法是什么,13篇中少有提及,相比之下,82篇却以沉重的笔墨予以论述。
        82篇《火攻》指出:“火人者,火击敌之军营也。”“火积者,火击敌之后军粮营也。”“火辎者,火击敌之革车也。”“火库者,火击敌之藏库也”“火队者,火击敌之卒队也。”将什么是“五火”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关于“五火”的战术效果,82篇中指出:火人,“火付凶顽,灭其生力,拔其营盘。故无生力者,敌之势坂必亡也”;火积,“故无粮草者,敌之不战自亡也”;火辎,“故无辎重者,敌之不战自退也”;火库,“故无委货者,敌之不战自乱也”;火队,“降灭士卒,敌之不战自弱也”。
        关于“五火”的具体战法,82篇中也分别进行讲述:火人的战法为“击军五分,两焚两收一待变。先外后内,外发内放,尽力焚之,趁乱击之,握势拔之。亡者不屈,降者不杀”。火积的战法为“击军五分,一焚两收,一伏一待。焚择外内,因地为之。处高内之,处下外之,伏者必死阻,收者必速决,待者必速从,焚者必尽之”。火辎的战法为“击军四分,一迎一,一焚一收。以速为理,迎者以甲兵者以略甲盯。迎者,胶之而战,使敌不得救后也;焚收分而中,杀散士卒,收战马。得而得之,不得而尽焚之”。火库的战法为“使间入城,赇库吏,收内士,外内以应,伺机焚之。密而用之,用而成之;不密而败之,败而死之”。火队的战法为“击军四分,两焚两收。焚分左右,收分前后,吾伏高之,敌入下之。左右弩火发之,乱而攻之,前后夹之,一举灭之。亡者不屈,降者不杀”。
        从对“五火”的明确概念,到“五火”的战术功效;从“五火”的具体战法,到“五火”的具体战法的注意事项,均给予了准确的表达,其理论的完整性、可操作性跃然纸上。
        在论述火攻中的“因”“具”“日”“燥”等方面,82篇与13篇几乎完全相同,在“火发与外”和“火发与内”方面,82篇明确比13篇更加详细,并且明确提出了火攻时“握向”这一最为关键的环节,“吾迎而勿背,使敌背而勿迎”。三国的火烧赤壁中,如果孙刘联军没有掌握好“风向”,燃起的大火势必回向烧着自己而无法将曹军付之一炬,可见在火攻中“握向”的重要性,而这么重要的内容在13篇中竟不能提及。另外,82篇文中的“静而观之”“乱而攻之”“能拔之拔之,不能则止之”“有能而从之,不能而止之”,从语言风格上,与今本《孙子兵法》13篇甚为相合。
        相比之下,13篇就显得十分单薄,单就“火攻战法”而言,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与82篇比较而言,真真切切地一个是“瘦骨嶙峋”、一个是“脑满肠肥”。

        二、在篇目的内容整体结构上,82篇比13篇更为合理
        我们可以将82篇的《火攻》和13篇的《火攻》的内容结构做一下比较。
        82篇的《火攻》,通篇为“五火”为中心,层层展开,论述全面、细致。也就是说,82篇的《火攻》只讲述战术、战法问题,不赘述他法,十分专一。
        而13篇的《火攻》,只用了一半的篇幅讲述“五火”之法,即战术、战法问题。其余的内容,一方面涉及到了“水攻”,这又是一个战术、战法问题;另一方面又涉及到了“明主虑之”“主不可以怒而兴师”“明主慎之”等“安国全军之道”,这显然是战略问题。很难想像,在讲述战术、战法时,会同时让君主了解这些战术、战法,战役、战术指挥是将军的事情,不是君主的事情,正如82篇《火攻》中所讲的“兵之用火攻者,不得已而为之也。将军必谨察也”。所以说,13篇中讲这些“明主”应该做的事情放在《火攻》里来论述,显然是不合适的。一篇文章从战术起点一下子蹦到战略的高度,似乎其跳跃性太大了!
        同时,据82篇手抄本的持有者说,82篇中有《水攻》一文,并且独立成篇,只是我们这些研究者现在看不到而已。火攻和水攻向来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用兵之法,成功的战例颇多。我们无法想像世传的《孙子兵法》13篇中竟然只“详细地”讲解了火攻之法,而一点儿都不讲解水攻之法,作为中国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这样难道不算是一样缺失吗?
        因此,82篇无论从整体的结构体系,还是从《火攻》一篇的结构体系来看,均比13篇更为合理,即讲战略的篇目,全部讲述战略问题;讲战术、战法的篇目,全部讲述战术、战法问题。

        三、82篇的问世,挑战了令人对13篇《火攻》中某些内容的解读
        在82篇未问世前,对13篇中的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的理解,一般为:火烧敌军人马、营塞,焚烧敌军粮草,焚烧敌军辎重,焚烧敌军仓库,火烧敌军运输设施。这种理解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从分类中讲,火人为一类,是对武装力量集团固定目标的火攻之法;火积、火辎、火库是一类,亦是对敌军武装力量的后勤目标的火攻之法;把火队理解为“对运输设施”目标的火攻之法,就显得有些“不对类”。我们可以遍查目前出版的《孙子兵法》的各种注释,对“火队”的注释一般为:“队(suì),通‘隧’,道路的意思,这里是指运输设施。”“运输设施”一般应该与运输工具相同,而对“运输设施”进行火攻,是单单指“物”还是指“人”,就模棱两可。从语言逻辑上讲,“我用很多文具、钢笔、铅笔”这样的话,是不正确的,因为钢笔和铅笔都属于文具之一。同时,“火辎”之法,已经代表了以火来攻击敌军的物资了,其中必然包含了对“运输设施”火攻。
        何为“辎重”,装载于辎车的军用物资是也,这种军事物资是“运动的”。另外,“库”是指固定的后勤仓库,仓库里面的一定军用物资,只不过这些军用物资是“固定的”。如果,按照我们一直的理解,“火队”是指对“运输设施”进行火攻,岂不与“火辎”在论述上重复了吗?!所以,传统意义上对“火队”的理解,是违背逻辑的。
        82篇的问世,为我们找到了解决这个逻辑问题的钥匙。82篇中,对火攻的解释为“火击卒队”,应当为“对行进的军事集团进行火攻”。从具体战法上,也可以进一步验证。“火击卒队者,击军四分,两焚两收。焚分左右,收分前后,吾伏高之,敌入下之。左右弩火发之,乱而攻之,前后夹之,一举灭之。亡者不屈,降者不杀。此火队之法也。”其中的“亡者不屈,降者不杀”在“火人”战法也同样提到,“火人”战法指的是火攻敌军的固定的有生力量,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如果说“火队”是指打击“运输设施”的话,那么在一篇文章中,一个打“人”,一个打“物”,怎么会同时用到“亡者不屈,降者不杀”呢?!
        在82篇中,对“火辎”具体战法的阐述中,作者明确指出了“杀散士卒,收战马。得而得之,不得而尽焚之”,也就是说,要将敌军的战马收为己用,对敌军的物资如果能够得到并且运输走的话,就运走,反之则烧掉,不给敌军留下,这一思想与“因粮与敌”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可以将“五火”的打击目标这样界定:
        “火人”,打击固定的敌军有生力量(人、马),攻坚战的打法。
        “火积”,打击固定的敌军后方囤积粮草的军事目标,奇袭的打法。
        “火辎”,打击运动中的敌军后勤保障目标,奇袭的打法。
        “火库”,打击固定的敌军后方补给基地,奇袭的打法。
        “火队”,打击运动中的敌军有生力量(人、马),运动战的打法。
        这样的理解,在逻辑上合理,在军事目标的划分上亦正确。火攻的打击目标在总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军事有生力量,一类是后勤目标。再细分,军事有生力量可分为固定目标和运动目标,后勤目标分为粮草目标、运动着的后勤运输目标、固定的军需仓库。古代战争处于冷兵器时代,后勤保障以粮草为主,武器的修理亦不像现代军事装备这样复杂,后勤保障范围较小。因此,《孙武兵法》中,将积、辎、库并列来提及,亦符合当时的现实。

        四、82篇的问世,弥补了我国战争史上的重要史料
      82篇的《火攻》中这样一句话“此五火之利,成汤之所以胜夏桀也”。
    我们知道:夏桀时,民众愤慨地诅咒他“时日曷丧,予偕女皆亡”,同时四方的诸侯也纷纷背叛而去,夏的属国商渐渐演变能与桀匹敌的对手。伊尹、仲元辅佐汤,采取“先为不可胜”的策略,意在剪除桀的羽翼,孤立夏后氏,再图攻克夏邑。为此,伊尹充当间谍,数次打入夏桀内部,了解到夏朝“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真实情况,采取了先弱后强、绝其羽翼之战略方针,以替童子复仇的名义,把目标首先指向夏的属国葛,再集中优势兵力逐一灭了韦、顾、昆吾。之后,汤停止向桀纳贡,桀随即调九夷之师伐商,汤则“谢罪请服,复入职贡”将桀稳住,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当桀诛杀重臣、众叛亲离的消息传来时,汤再一次行停止向夏桀的贡奉。此时的桀已经无法指挥九夷之师伐汤,同时有緍氏公开反抗桀,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誓师后汤以良车70乘、“必死”6000人,并且联合了各“方国”军队,迂回至夏都以西突袭夏都,桀西而拒,仓促应战。于是,改变中国历史的鸣条之战打响了。决战中汤军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桀率少数残部逃往南巢(今安徽巢湖市),不久病死。汤班师西亳召开了“景亳之命”之会,得到3000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之主地位,从此夏朝宣告灭亡。
    鸣条之战是中国古代通过“伐谋”、“伐交”、“伐兵”、“用间”的全面运用,最终达到战争速胜的最早的成功战例,对于后世战争的发展,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完善,军事理论的构筑,均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从现有的史料中,我们只能对成汤战夏桀的战略指导思想、战役指挥方面有上述了解,而对具体的战术运用、战法运用,却知之甚少。如果说82篇是真实的历史文献的话,从“此五火之利,成汤之所以胜夏桀也”中可知:一方面,汤桀之战中,汤一定有效地运用了“五火”的战法,可能用其一,可能用其二,亦可能“五火”之法皆用之;另一方面,火攻的战法在汤灭桀的战争中起着决定战局胜败的作用,即“火攻之法,是战略决战的决定性战法”才被82篇作者以如此的方式作为《火攻》篇的唯一战例而写入的。
    关于火攻的具体战法,一定是在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无论是大战小战、激战恶战,哪怕是“一毛一滴,一沙一尘”的火攻实践,都会被理论阐述者加以归纳和总结。汤桀之占采用的火攻之战法,无疑为中国军事史填补了一个史料空白。

    我们有理由相信,单就《火攻》一篇的比较而言,今本《孙子兵法》13篇是82篇的部分内容,其原因可能是82篇的迭稿和对若干迭稿拼接!完整的82篇何时才能面世,何时才能被世人重新置于神坛之上,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http://club.xilu.com/view/msgview-11046-103359.html
世传本《孙子兵法》13篇与手抄本《孙子兵法》82篇之《火攻》比较研究


     作者 兵圣大弟子

[face=楷体] 兵圣大弟子  2009年4月17日于蓝蚨斋[/face]
看来二楼是关心《孙武兵法》82篇的人,谢谢你的支持!
第三届“鬼谷子学术研讨会”将在河南省淇省召开,欢迎有志于研究鬼谷文化的同仁投稿并参加会议。
可以通过本论坛与我联系!
好贴阿楼主,代表大家谢谢您
顶一下,支持研究古兵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财富啊
《孙武兵法》82篇早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有记载,可惜失传了近2000年。这可是我中华民族的瑰宝呀,希望大家关注这方面的研究!

谢谢六楼、七楼的弟兄!
马甲玩的挺溜的嘛!删帖前留名!!{:3_83:}
仅希望学人关注《孙武兵法》82篇的研究而已,别无他略!

谢谢九楼的提醒!
{:3_81:}{:3_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