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号潜艇还发生过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7:47:37
  除了由第5/6舱唯一的幸存者带出的关于5/6舱的报告,文字中还提到“联系各舱无反映”“首舱还有5人幸存”两个情况。

上海救捞志提到了打捞时潜艇的状态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 ... object1ai74966.html
  “418”潜艇 系苏联建造的一艘港口警戒潜艇,于1954年从苏联引进,用以训练中国的潜艇艇员。1959年12月1日,“418”潜艇在浙江省舟山以东海域训练时失事沉没,水深37.5米。事故发生后,东海舰队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援救,海军司令部的有关人员和苏联潜艇专家等一行亦乘飞机赶赴现场。12月3日傍晚,上海打捞工程局接到中共上海市委和交通部的紧急指示后,由局长张智魁带队出海参加救援,并组织救捞精干队伍、设备与器材,前往沉艇海域。4月凌晨,上海打捞工程局“工驳3”号、“沪救”轮及2只2450千牛(250吨)打捞浮筒及时抵达现场。指挥部设在“工驳3”号上,东海舰队派出有关人员负责值班调度和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12月4日1130时拖扫到水底沉艇,经潜水探摸证实是“418”潜艇。“工驳3”号立即就位,海军和地方的潜水员均登上“418”艇甲板,发现舰桥损坏,升降口打开,一舱鱼雷发射管前盖打开,艇体平稳地坐沉海底;通过输气管输气,排气管冒出海水,证明潜艇固壳内已全部进水。上海打捞工程局于37.5米水深的海上打捞潜艇还是首次。打捞方案经多次商讨,采用2只2450千牛(250吨)浮筒,分别挂在“418”艇前后,另2只980千牛(100吨)浮筒系于吊环上,计算第一次起浮高度18米,拖至浅水、收短吊索再起浮。12月14日,打捞起浮准备就绪,据气象预报,大风即将来临,当时风力已逐渐增至4~5级,决定抢在大风来临之前起浮。当天1352时,当2只2450千牛(250吨)浮筒两端舱还未充满气,首浮筒突然浮起,跳出水面约2米,接着,尾浮筒也浮起,跳出水面2米后即下沉,瞬间,尾浮筒吊索崩断,随即首浮筒吊索亦被崩断,“418”艇再次沉入海底。第一次打捞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思想上的急于求成和方法上的选择不当。
            第二次打捞改变了打捞方案。用1只2450千牛(250吨)浮筒吊浮,在浮筒上面接980千牛(100吨)浮筒1只作控制浮筒;2450千牛(250吨)浮筒吊索改用直径56毫米双股钢丝绳两根,用卸扣分别连在“418”艇的前后吊环上。充气程序,先充止速浮筒,后充主抬浮筒。计划控制浮筒起浮高度13米,2450千牛(250吨)主抬浮筒高12米,起浮后移至18~20米水深,再改用784千牛(80吨)浮筒两对,捆扎在“418”艇两舷,起浮出水后搁滩,再进行艇内排水浮定。
            从12月16日开始,按第二次打捞方案施工,至1960年2月4日实际作业共13天(工作日),完成了布设浮筒等水下作业。2月5日,海面风平浪静,0945时,“418”艇起浮成功。然后卸去控制浮筒,拖至22米水深处搁浅,缩短2450千牛(250吨)浮筒吊索9米,于6日1445时再次起浮;将“418”艇拖至12.5米水深处搁浅,卸掉2450千牛(250吨)浮筒,改用784千牛(80吨)浮筒两对,于2月11日1739时向艇艉784件(80吨)浮筒充气,艇尾起浮后,即向艇首784千牛(80吨)浮筒充气,1803时,艇首浮筒出水,起浮情况良好,拖至水深6米处,改用“107”拖船在“工驳3”号船首拖带,“汾河”舰在“工驳3”号左舷绑拖,将“418”艇拖至4米水深处搁滩,低潮时打开I舱升降口上盖,发现升降口下装置未关,潜水员进入I舱关闭鱼雷发射管后盖,关闭I、V舱升降口上盖,又收低两对784千牛(80吨)浮筒吊索1米,向“418”艇舱室充气排水,“418”艇甲板露出水面,于2月13日1800时拖到了定海港。除了由第5/6舱唯一的幸存者带出的关于5/6舱的报告,文字中还提到“联系各舱无反映”“首舱还有5人幸存”两个情况。

上海救捞志提到了打捞时潜艇的状态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 ... object1ai74966.html
  “418”潜艇 系苏联建造的一艘港口警戒潜艇,于1954年从苏联引进,用以训练中国的潜艇艇员。1959年12月1日,“418”潜艇在浙江省舟山以东海域训练时失事沉没,水深37.5米。事故发生后,东海舰队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援救,海军司令部的有关人员和苏联潜艇专家等一行亦乘飞机赶赴现场。12月3日傍晚,上海打捞工程局接到中共上海市委和交通部的紧急指示后,由局长张智魁带队出海参加救援,并组织救捞精干队伍、设备与器材,前往沉艇海域。4月凌晨,上海打捞工程局“工驳3”号、“沪救”轮及2只2450千牛(250吨)打捞浮筒及时抵达现场。指挥部设在“工驳3”号上,东海舰队派出有关人员负责值班调度和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12月4日1130时拖扫到水底沉艇,经潜水探摸证实是“418”潜艇。“工驳3”号立即就位,海军和地方的潜水员均登上“418”艇甲板,发现舰桥损坏,升降口打开,一舱鱼雷发射管前盖打开,艇体平稳地坐沉海底;通过输气管输气,排气管冒出海水,证明潜艇固壳内已全部进水。上海打捞工程局于37.5米水深的海上打捞潜艇还是首次。打捞方案经多次商讨,采用2只2450千牛(250吨)浮筒,分别挂在“418”艇前后,另2只980千牛(100吨)浮筒系于吊环上,计算第一次起浮高度18米,拖至浅水、收短吊索再起浮。12月14日,打捞起浮准备就绪,据气象预报,大风即将来临,当时风力已逐渐增至4~5级,决定抢在大风来临之前起浮。当天1352时,当2只2450千牛(250吨)浮筒两端舱还未充满气,首浮筒突然浮起,跳出水面约2米,接着,尾浮筒也浮起,跳出水面2米后即下沉,瞬间,尾浮筒吊索崩断,随即首浮筒吊索亦被崩断,“418”艇再次沉入海底。第一次打捞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思想上的急于求成和方法上的选择不当。
            第二次打捞改变了打捞方案。用1只2450千牛(250吨)浮筒吊浮,在浮筒上面接980千牛(100吨)浮筒1只作控制浮筒;2450千牛(250吨)浮筒吊索改用直径56毫米双股钢丝绳两根,用卸扣分别连在“418”艇的前后吊环上。充气程序,先充止速浮筒,后充主抬浮筒。计划控制浮筒起浮高度13米,2450千牛(250吨)主抬浮筒高12米,起浮后移至18~20米水深,再改用784千牛(80吨)浮筒两对,捆扎在“418”艇两舷,起浮出水后搁滩,再进行艇内排水浮定。
            从12月16日开始,按第二次打捞方案施工,至1960年2月4日实际作业共13天(工作日),完成了布设浮筒等水下作业。2月5日,海面风平浪静,0945时,“418”艇起浮成功。然后卸去控制浮筒,拖至22米水深处搁浅,缩短2450千牛(250吨)浮筒吊索9米,于6日1445时再次起浮;将“418”艇拖至12.5米水深处搁浅,卸掉2450千牛(250吨)浮筒,改用784千牛(80吨)浮筒两对,于2月11日1739时向艇艉784件(80吨)浮筒充气,艇尾起浮后,即向艇首784千牛(80吨)浮筒充气,1803时,艇首浮筒出水,起浮情况良好,拖至水深6米处,改用“107”拖船在“工驳3”号船首拖带,“汾河”舰在“工驳3”号左舷绑拖,将“418”艇拖至4米水深处搁滩,低潮时打开I舱升降口上盖,发现升降口下装置未关,潜水员进入I舱关闭鱼雷发射管后盖,关闭I、V舱升降口上盖,又收低两对784千牛(80吨)浮筒吊索1米,向“418”艇舱室充气排水,“418”艇甲板露出水面,于2月13日1800时拖到了定海港。
http://www.chinanews.com.cn/zhonghuawenzhai/2003-07-02/new/23.htm

这里写的太浪漫了

“告别的时候,大家又一次紧紧握手。许多老兵都知道,这样出去,生还的可能性很小,可是又绝不能在这里等死。王发全一次又一次地打开了鱼雷发射管,大家一个接着一个爬了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