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后中国军用航空业发展情况揭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26:45
(秉正声明:此文章意在重新认识我国军用飞机的发展现状,绝无泄密之处,索引资料皆有明确出处并且皆为国家公开发行出版书刊,如有疑问,欢迎发贴讨论和质询)   随着第三代战机的陆续装备,在各大军事网站掀起了广大军友对我国军用航空工业现状的热潮。这些讨论和分析主要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派结论,一者认为我们的军用航空业取得了重大成就,经过几十年的知识沉淀、工业基础的积累与体制改革的变迁,军用航空业将迎来大发展的春天;与之相反的另一派则认为,尽管我们取得了成绩,但这些成绩来的太晚了些,从基础理论到工艺流程我们还都差的远,军用航空工业的体制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我们的道路还很长,前途虚无缥缈。笔者作为热心关注国家航空工业发展的一分子,希望以自己的观察和分析,去廓清我们对国家航空业发展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冀愿广大军友继续以自己的热忱和理性去支持我们航空工业发展。下面我将以自己的角度,对军用航空业的发展思路做出分析,希望各位军友狠狠地拍砖。   抓住一个重点(分析思路)   我们国家军用飞机的发展有个不成文的传统,重点规划型号必定要有与之配套的发动机,新型号上马,那发动机新型号的立项也是必然;抓住这一不成文的传统,以发动机技术的发展思路和突破,去理解我们重点型号的发展现状和突破可谓是条捷径。军用飞机的完整发展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方案论证、初步设计、详细设计、试制、试验、试飞、定性、小批量生产、全面装备军队。接下来我将结合飞机研制的流程,从发动机的发展情况的分析开始,对我们的军用航空业发展做如下探讨。   理清两条主线(发动机现状)   对我们航空工业比较熟悉的军友都知道我们有两家重要的军用发动机研究基地,这两家基地就是以606所为核心的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和以624所为核心的江油发动机制造基地(关于直升机发动机发展情况我将在另文中做出交代)。这两家自80年代以来,经过无数次的波折,克服了体制带来的重重困难,可谓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主要有:ws10、ws10a,中推,正在全力冲刺的两型高推[〉10]。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某些人士所说得依靠嘴巴吹出来的,他们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   (一)关于ws10ws10a(606所): ws10是和“十号工程”同时上马的,ws10研制借鉴了美国cfm-56的核心机,使用了中推得预先研制成果,于2000年后正式定型。10和10a一开始就是分开高的两型发动机,Ws10ws10a有着本质的不同,最大区别是核心机的不同,ws10的全加力推比比ws10a要小一些,只有ws10a是为歼十配套的。在新型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中606是取得了非常引人注目之成绩,在九十年代初ws10攻坚阶段,突破了对流冷却技术,采用了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先进材料,无余切精铸和数控激光打孔等工艺,以及对流、前缘撞击加气膜三合一的多孔回流复合冷却先进技术,使涡轮叶片冷却效果提升了两倍,涡轮前温度以大约每十年提高150度的速度温度上升,压气总压比从最初的4.5跃升到30以上,单位推力从最初的62增大到110。Ws10的总体性能大概指标如下:3结构,涡轮前温度1747k,加力温度2100k,净推力78kn,加力推力132kn,采用了新一代的由杭州所开发的数字电控系统。
  (二)关于中推、中推发展型(624): 中推于80年代中期进入预先研制阶段,围绕三大核心部件进行研究,开题120个,均顺利完成,1992年中推核心机地面台驾试车达到换算转速101.03%,36结构,当时的《航空报》在“十年预研之花结成核心机丰硕果实”一文中作了详细报道。目前624搞得高性能中推预研制项目已发展出中等偏大型推力型号,并且进入试飞阶段,其技术比ws10先进,推比达8.7左右,是轻型单发和中型双发动机动力的理想选择。   (三)关于推比十、推比十二(航空界的争气机): 目前关于高推的报道很少见,她的工程代号是cj2000,于十五期间进入工程发展阶段,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新机试飞,同时定型。推比十以上应该有两个并存的子项目,一者的推比为十,另一个在十以上(有人说是12),性能也有质的飞跃,因此在研究进度上也有大的差异。高推项目,因为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大的宏观政策的支持,我们的进步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关于高推我们可以在90年代中期我国工程院院士大会学术报告汇编中了解一些它的情况:我国从1984年就开始进行推比10发动机的技术论证,1988年四月召开了预研选题论证会,1990年正式立项开题,1991-1994年又完成了6个总体方案的顶层设计,完成了项目指南和综合论证,1993-996开展了对俄合作;经多次反复协调,目前已基本确定了我国推重比10发动机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分解了关键技术,已陆续开题进入实施阶段,有些课题,如平均级压比达1.62的三级压奇迹研究已经取得了良好进展,试验结果接近设计指标(注:转眼间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推比十又取得了那些成绩那,十年呀,我们不会在九零年中期的水准上徘徊的)。进入21世纪,我们的高推保持了稳步前进的姿态,在00年度的中科院高科技发展报告里面,进一步证实推重比十一级涡山发动机和功重比九一级涡轴发动机三大高压部件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第一代全权限数字式电子控制系统完成试飞验证,矢量品管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又一个五年过去了,我们的高推又取得了那些成绩那)。   分析三地三型(军用战机的发展情况)   我们的军用战机处在全面更新换代的时期,三地三所(601、603、611)同时又面临着第四代主流话语营造的超视距作战的语境之中。因此以我们发动机发展情况为依据,着眼于正在全力推进的第三代,结合三个军用机研究基地的重点型号,去理解下一个十年的军用航空业发展情况,是顺理成章的。1998年度的《空气动力学学报》发表了关于几型机气动布局的分析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指出“某a型飞机正常布局,机头进气;某b型飞机鸭式布局,腹部进气;某c型飞机正常布局,两侧进气,带翼尖弹;某d型飞机鸭式布局,腹部进气,双发双尾垂”。2000年度的《中国航空报》报道了三地三所的重点型号进展,601完成了11号的重大节点任务,611到了10号的装备部队的冲刺阶段,603的某型进入了样机协调阶段。其后的《中国航空报》上又有了“打好六个重点型号攻坚,开展六项技改,确保航空产品按期交付”、“以重点型号研制为背景,以第四代战斗机战斗机和十五预研为主线,实现科技创新和自主跨越式发展”的报道。这些公开报道和论文基本上体现了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军用飞机的发展架构。(秉正声明:此文章意在重新认识我国军用飞机的发展现状,绝无泄密之处,索引资料皆有明确出处并且皆为国家公开发行出版书刊,如有疑问,欢迎发贴讨论和质询)   随着第三代战机的陆续装备,在各大军事网站掀起了广大军友对我国军用航空工业现状的热潮。这些讨论和分析主要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派结论,一者认为我们的军用航空业取得了重大成就,经过几十年的知识沉淀、工业基础的积累与体制改革的变迁,军用航空业将迎来大发展的春天;与之相反的另一派则认为,尽管我们取得了成绩,但这些成绩来的太晚了些,从基础理论到工艺流程我们还都差的远,军用航空工业的体制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我们的道路还很长,前途虚无缥缈。笔者作为热心关注国家航空工业发展的一分子,希望以自己的观察和分析,去廓清我们对国家航空业发展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冀愿广大军友继续以自己的热忱和理性去支持我们航空工业发展。下面我将以自己的角度,对军用航空业的发展思路做出分析,希望各位军友狠狠地拍砖。   抓住一个重点(分析思路)   我们国家军用飞机的发展有个不成文的传统,重点规划型号必定要有与之配套的发动机,新型号上马,那发动机新型号的立项也是必然;抓住这一不成文的传统,以发动机技术的发展思路和突破,去理解我们重点型号的发展现状和突破可谓是条捷径。军用飞机的完整发展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方案论证、初步设计、详细设计、试制、试验、试飞、定性、小批量生产、全面装备军队。接下来我将结合飞机研制的流程,从发动机的发展情况的分析开始,对我们的军用航空业发展做如下探讨。   理清两条主线(发动机现状)   对我们航空工业比较熟悉的军友都知道我们有两家重要的军用发动机研究基地,这两家基地就是以606所为核心的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和以624所为核心的江油发动机制造基地(关于直升机发动机发展情况我将在另文中做出交代)。这两家自80年代以来,经过无数次的波折,克服了体制带来的重重困难,可谓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主要有:ws10、ws10a,中推,正在全力冲刺的两型高推[〉10]。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某些人士所说得依靠嘴巴吹出来的,他们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   (一)关于ws10ws10a(606所): ws10是和“十号工程”同时上马的,ws10研制借鉴了美国cfm-56的核心机,使用了中推得预先研制成果,于2000年后正式定型。10和10a一开始就是分开高的两型发动机,Ws10ws10a有着本质的不同,最大区别是核心机的不同,ws10的全加力推比比ws10a要小一些,只有ws10a是为歼十配套的。在新型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中606是取得了非常引人注目之成绩,在九十年代初ws10攻坚阶段,突破了对流冷却技术,采用了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先进材料,无余切精铸和数控激光打孔等工艺,以及对流、前缘撞击加气膜三合一的多孔回流复合冷却先进技术,使涡轮叶片冷却效果提升了两倍,涡轮前温度以大约每十年提高150度的速度温度上升,压气总压比从最初的4.5跃升到30以上,单位推力从最初的62增大到110。Ws10的总体性能大概指标如下:3结构,涡轮前温度1747k,加力温度2100k,净推力78kn,加力推力132kn,采用了新一代的由杭州所开发的数字电控系统。
  (二)关于中推、中推发展型(624): 中推于80年代中期进入预先研制阶段,围绕三大核心部件进行研究,开题120个,均顺利完成,1992年中推核心机地面台驾试车达到换算转速101.03%,36结构,当时的《航空报》在“十年预研之花结成核心机丰硕果实”一文中作了详细报道。目前624搞得高性能中推预研制项目已发展出中等偏大型推力型号,并且进入试飞阶段,其技术比ws10先进,推比达8.7左右,是轻型单发和中型双发动机动力的理想选择。   (三)关于推比十、推比十二(航空界的争气机): 目前关于高推的报道很少见,她的工程代号是cj2000,于十五期间进入工程发展阶段,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新机试飞,同时定型。推比十以上应该有两个并存的子项目,一者的推比为十,另一个在十以上(有人说是12),性能也有质的飞跃,因此在研究进度上也有大的差异。高推项目,因为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大的宏观政策的支持,我们的进步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关于高推我们可以在90年代中期我国工程院院士大会学术报告汇编中了解一些它的情况:我国从1984年就开始进行推比10发动机的技术论证,1988年四月召开了预研选题论证会,1990年正式立项开题,1991-1994年又完成了6个总体方案的顶层设计,完成了项目指南和综合论证,1993-996开展了对俄合作;经多次反复协调,目前已基本确定了我国推重比10发动机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分解了关键技术,已陆续开题进入实施阶段,有些课题,如平均级压比达1.62的三级压奇迹研究已经取得了良好进展,试验结果接近设计指标(注:转眼间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推比十又取得了那些成绩那,十年呀,我们不会在九零年中期的水准上徘徊的)。进入21世纪,我们的高推保持了稳步前进的姿态,在00年度的中科院高科技发展报告里面,进一步证实推重比十一级涡山发动机和功重比九一级涡轴发动机三大高压部件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第一代全权限数字式电子控制系统完成试飞验证,矢量品管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又一个五年过去了,我们的高推又取得了那些成绩那)。   分析三地三型(军用战机的发展情况)   我们的军用战机处在全面更新换代的时期,三地三所(601、603、611)同时又面临着第四代主流话语营造的超视距作战的语境之中。因此以我们发动机发展情况为依据,着眼于正在全力推进的第三代,结合三个军用机研究基地的重点型号,去理解下一个十年的军用航空业发展情况,是顺理成章的。1998年度的《空气动力学学报》发表了关于几型机气动布局的分析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指出“某a型飞机正常布局,机头进气;某b型飞机鸭式布局,腹部进气;某c型飞机正常布局,两侧进气,带翼尖弹;某d型飞机鸭式布局,腹部进气,双发双尾垂”。2000年度的《中国航空报》报道了三地三所的重点型号进展,601完成了11号的重大节点任务,611到了10号的装备部队的冲刺阶段,603的某型进入了样机协调阶段。其后的《中国航空报》上又有了“打好六个重点型号攻坚,开展六项技改,确保航空产品按期交付”、“以重点型号研制为背景,以第四代战斗机战斗机和十五预研为主线,实现科技创新和自主跨越式发展”的报道。这些公开报道和论文基本上体现了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军用飞机的发展架构。
支持!
这才是专业的文章。顶
小心啊![em01]
唉!有人贴过n遍了
<P>有见了</P><P>再支持一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