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设计的山寨PDW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0:22:41
我设计的这支PDW从外型上看中规中矩,没多少特点。
使用9×19mm手枪弹,伸缩式枪托,枪托尾部还可折叠,使折托后的枪在外型上的勾挂尽量减少。
供弹具分两种:一种是92式9mm15发手枪弹匣,一种是25发的长弹匣。
上、下、左、右均有导轨,可安装各种战术配件,现在的很多枪都这么干,流行趋势嘛!
其实要说我设计的这支PDW有什么独特之处的话,得在内部找:在分解图的紧贴枪管下方的那个装置,实际上是一个枪机后座延迟装置,效果类似MP5,但结构比Mp5要简单得多,这就是我这支PDW的独特之处所在。
具体怎么个独特法,就请看“发射自动过程分析图”。我设计的这支PDW从外型上看中规中矩,没多少特点。
使用9×19mm手枪弹,伸缩式枪托,枪托尾部还可折叠,使折托后的枪在外型上的勾挂尽量减少。
供弹具分两种:一种是92式9mm15发手枪弹匣,一种是25发的长弹匣。
上、下、左、右均有导轨,可安装各种战术配件,现在的很多枪都这么干,流行趋势嘛!
其实要说我设计的这支PDW有什么独特之处的话,得在内部找:在分解图的紧贴枪管下方的那个装置,实际上是一个枪机后座延迟装置,效果类似MP5,但结构比Mp5要简单得多,这就是我这支PDW的独特之处所在。
具体怎么个独特法,就请看“发射自动过程分析图”。
发射自动过程分析图
有心人也许看得出来,我这个延迟后座装置其实是在德国H&KP7手枪上的延迟装置改进来的。
确实如此!不过H&K的P7有个缺点:由于活塞与套筒(也就是枪机)是钢性连接,所以套筒的行程也就是活塞的行程,受活塞筒(也就是气室)长度的限制,枪机的行程也是有限的,无法做到比较长的枪机行程。这在手枪上倒不是问题,到了冲锋枪上就是个大问题了。
因此我改进了这一装置,给它增加了一个中间部件:阻铁(在“发射自动过程分析图”里可以找到)。改过之后的延迟组件对枪机行程的长短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而达到的效果又可以跟MP5的半自由枪机相当,但结构和加工难度都比MP5的低。
可靠性和精度如何,没有经过实践我就不敢妄言了。
]]
]]
嗯。
看来第一点与俺以前的一个构思类似,即复进簧导杆兼做拉机柄。
活塞在下面你用了一个杠杆,杠杆作用类似于手枪闭锁中的闭锁片闭锁,那么,如果活塞在上面,当然可以采用其他闭锁方式,譬如回转方式。不过这个回转方式可以简单一些,这样在上面布置的话,结构上会比杠杆结构零件数量要少一些。
延迟闭锁似乎有点问题,因为考虑到枪机从后往前运动时不被杠杆挡住,所以设置了一个弹簧结构让杠杆停在下面位置。运动过程似乎没有问题了,实际则不尽然:枪弹击发后,下面弹壳即作用于枪机,让枪机向后运动,而此时下面的延迟活塞尚有一个运动时间才能阻挡枪机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枪机运动距离超过了一定数值,那么弹壳在高膛压下就会出不少问题,譬如弹壳破裂等。造成这个的原因是活塞无法在第一时间阻挡枪机的后坐。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活塞的运动速度不能太小,这使得活塞推动杠杆以较高的速度与枪机撞击,而这个地方的结构尺寸不能大,受到的载荷却不小。

倒是我前面提的那个类似回转闭锁方面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因为活塞第一时间作用于枪机,基本上没有多大撞击,也能够很快让枪机停止运动,相应问题会比较少。

再把所有的东西思考一遍后,觉得这个构思并没有比传统的导气式回转闭锁简单多少。
HK的P7之所以比传统回转闭锁简单,是因为活塞直接与套筒连接。为了适应后坐行程让活塞与枪机分离后,相应增加了分离结合过程,结构上就复杂了。
]]
9*19弹药不适合PDW,因为穿甲能力不足,弹药数量少了些,PDW是给那些不经常用枪的人用的,载弹量不能少,还有就是伸缩托贴腮不舒服

从图上看延迟装置是个费力杠杆,而且活塞室的压力未必比枪膛高,能不能起作用很难说
还有,前面结合部件还可以搞个简单的类似枪机偏转闭锁的。
类似的许多闭锁原理都可以采用,不过得注意如何实现整个过程。
楼主有心了。
再接再厉,将来一定会有突破的。
半自由枪机的枪机本来就要求有一定的质量,延迟机构的延迟作用只是辅助作用,起到延迟开锁,降低射速以提高精度。所以说如果弹药一被击发,还没等延迟机构起作用,枪机就完全后座了,这样延迟机构的设计也就失败了。
在闭锁和自动原理上,经过百年来无数高手设计,搞创新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加工精度要求颇高,尤其是闭销部份,如国内兵工搞这儿,相信未到靶场一步已经要下了!
说别的是假的,楼主和勃朗宁等网友,至少在外观和人机功效上设计的还是不错的。
总比某些木头脑袋强
9mm估计不行,侵彻力不够,PDW的作用对象是地方小股特种分队,你要是打不透人家的防弹衣,还不如不打。
原帖由 cptk 于 2009-3-2 00:20 发表
加工精度要求颇高,尤其是闭销部份,如国内兵工搞这儿,相信未到靶场一步已经要下了!

相比MP5的结构,我这个已经算是比较简单的了,国内别说军工,就是一般的小机械加工厂都能加工得出来(我有亲戚是开这种厂的,所以对机械有点研究)关键在于材料的强度要够
原帖由 TSQ 于 2009-3-1 21:27 发表
在闭锁和自动原理上,经过百年来无数高手设计,搞创新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这位兄弟说到节骨眼上了,传统的热兵器的结构现在发展得已经很成熟了,所以中国人要想做点重大创新的话是比较困难的,小改小动的还是可以的
]]
从结构上来讲,你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比MP5简单,但与传统回转闭锁而言,真的没有简单多少:传统导气回转闭锁如果是活塞长行程,那主要组件是活塞、枪机框和枪机,你的结构节省了枪机,但增加了杠杆和转轴以及活塞弹簧等部件。

更重要的是,原理上尚存在问题,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不再赘述。
我又看了一下P7的资料,P7比较挑子弹,对装药要求有限制,如果超过了限制,自动过程可能完不成,这或许是气体延迟原理在各种枪械上用的较少的原因吧。


总的来说创新是值得鼓励的,如果感兴趣可以多了解一些更深的东西。


下面图片是G3结构。






看看AR的结构
]]
TMP是个不错的设计,不过那个枪管可活动是否会影响较远距离的精度。
mp5的滚柱延迟闭锁、AR的气吹式、TMP的枪管回转,偶都仔细研究过,就是因为那些结构都被用过了,所以才设计个还没有人用过的结构放上来和大家分享分享、研究研究
如果老是抄别人的旧饭就太无味了
自动原理上创新较为困难,其实在现有原理下搞出精品也是很不错的。

看看替代MP5的HK的UMP,以及MP7,原理上都是传统原理,性能上都不错,结构上有许多新颖的地方,射击效果也不错。

俺谈谈我曾经有过的一个想法:自由枪机式、闭膛待击;结构为上下机匣,上机匣连接枪管,并在机匣上布置导轨;枪机采用包络式;复进簧安装在类似手枪的复进簧位置(与长风05冲)有点类似;击发机构在下机匣上,拉机柄后置。在分解结合时,上下机匣通过一个销钉连接,上机匣分离后,复进簧像AK的复进簧那样直接拿下来;然后枪机可以推到最后位置,像AK那样直接取出,这样整个分解后的部件数量只有:上机匣、复进簧、枪机、下机匣四大部分。

结构上与你曾经构思过的另外一个枪有点类似,不过更简单,而且枪管与机匣固定连接,能够保证瞄具精度。
按楼上的意思大概画了一个,有点糙,别介意。不过因为枪机太长了点,所以没法象AK那样装入机匣,只能象G36那样从尾部推入,但还是一个销钉就搞定了
设计机械其中一个大原则;尽量用最简单的方法满足最多的要求,零件和加工程序也尽量要小,要知道生产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会存在很多很多人为问题,尤其是使用中维护保养过程,试问每次保养都要翻开一大堆零件的设计有谁会叫好?所以军用枪会要求能在半分解下进行维护。兵工生产不会因为是你开发的就只由你一家生产,维持精度、控制公差、重视管理等一直是工厂现代化的难题!
原帖由 我是狙击手 于 2009-3-2 11:09 发表
我个人更喜欢类似于TMP的设计,更简单,也方便保养...................




这张是气狗的图,KSC的TMP,[8]是6mmBB弹枪管
载弹量一定要多,用PDW的用户没有太多的时间搞射击训练,一定要加大载弹量来弥补换弹匣的次数
MP7也很不错......................
...................也来凑热闹............
楼上的兄弟,你的图太简单了吧,贴图不是包打天下的:D :D :D
]]
LZ设想不错!鼓励ing!
作为使用9毫米鲁格弹的冲锋枪,采用气体延迟是可以考虑的,应该也算半自由枪机结构,只是我感觉LZ设计的引气开口离弹膛太近,有火药燃烧太不充裕的后果,甚至影响弹头初速。我记得奥地利斯太尔当年的那款与M9竞争的MB手枪(应该是这个型号吧?)开孔位置离弹膛远些。
此外,我觉得延迟-缓冲原理应该也可以考虑,将引气开口前移到适当水平,枪机重量保持在自由枪机式的水平,通过高压气体的阻拦作用使枪机后坐加速度降低,进而降低后坐速度和冲量,达到高效后坐缓冲的效果,可以减少后坐震动,提高点射/连发精度。
引气缓冲似乎不太可能实现,或者实现起来结构复杂:为了实现缓冲,必定是枪机运动超过抛壳口和进弹口以后,这时候弹膛内已经没有高压气体,无论在什么地方开孔,都难以缓冲。如果一定要实现缓冲,必须有一个活塞结构和密闭结构才行,是使得结构上显得得不偿失。

当然,真的前移导气管还是可以起到阻挡枪机后坐的作用的,不过枪机行程就不能太长了。楼主的枪管短,所以气体活塞就不能长。

这里俺提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想法:把活塞搞小一点,活塞口靠近导气孔。当枪机开始后退时,枪机推动活塞后退,活塞把导气孔封闭,然后活塞压缩被封在导气管内的气体,这个时候这部分气体可以当做一个气压复进弹簧,由于气体的可压缩特征,同时还有一定阻尼特征,可以起到减缓后坐的作用,在复进时也能起到复进作用。不过,这种结构在一些管退式机枪上有用,用在冲锋枪上似乎显得复杂了。仅供大家参考吧。
原帖由 TSQ 于 2009-3-2 23:47 发表
引气缓冲似乎不太可能实现,或者实现起来结构复杂:为了实现缓冲,必定是枪机运动超过抛壳口和进弹口以后,这时候弹膛内已经没有高压气体,无论在什么地方开孔,都难以缓冲。如果一定要实现缓冲,必须有一个活塞结构 ...

缓冲难道必须“枪机运动超过抛壳口和进弹口以后”?这倒未必,也许我的提法不对,由于是高速过程,还是属于延迟后坐原理。斯太尔GB手枪的开孔就比较靠前。
气体延迟后坐原理用在冲锋枪上完全是可能的,原理上不是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样做的优势与其他方式相比是否值得。从目前来看,除了手枪上有用外,其他枪械上很少使用。如果要把气体延迟后坐用在冲锋枪上,需要经过改良来解决一些问题后才能真的可行。
从目前情况来看,气体延迟后坐的优缺点都比较明显,优点是能够减轻枪机重量,降低后坐力峰值,枪管在发射时相对枪身不运动,有利于精度,缺点是导气系统需要搽拭,比较挑子弹,枪机行程范围有限,怎么能够将这些缺点很好的克服,而且在结构上能够简化,就能够让气体延迟后坐应用到冲锋枪上。
我对气体延迟后坐的理解:就是以夷治夷,利用火药气体本身的压力来制抵它产生的后座力
但就象TSQ上尉所说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我最担心的是导气系统离弹膛口太近,使得火药残渣太容易在里边积集。
枪机行程有限的问题就是我这一设计要解决的重点,其它的老问题其实还是存在的,只是限于水平和条件现在我只能想到这一步了。
另外附上延迟装置的分解图,TSQ上尉想要的
TSQ上尉的绘图思路还是很清晰的,建议去学学Corel DRAW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
]]
哈哈,俺会用PROE,不过用的不熟。
简单的东西,俺就用windows绘图画画而已。

要说思路,俺收集了一些行业教材,本身也是学机械的,所以能谈出一点东西而已。无他,只因站在前人的基础上而已。

俺有不少想法,有时间和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