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原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22:03:18
我们读历史资料,包括当事人的回忆录,目的是什么呢?其一,我想应该原始的、基本的目的,是考究和探析历史的本来面目吧,在这个原始目的上,章诒和的这本看来不长的回忆录为我们及后人保存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她对自身所属的群体的言行并不怎么隐晦和粉饰,因此也就可以说是比较真实可信的,当然,她对自家的事情,没谈什么她认为负面的东西,不过我认为她至少也没说谎,一个经历过那种非常时代折磨的人能做到这样,也已经很难得了。比较一下她的《伶人往事》,价值就逊色许多了,书中尽管重现了许多关于伶人们的难见的资料,但是对他们负面的东西却言之甚少,而据她本人所言,伶人们局阈于自身历史和所处时代的原因,当然也有个人的不足因素,除却历史和时代所致之外,负面的因素也是很多的,所以,《伶人往事》尽管有价值,但是价值颇不如《往事并不如烟》。

其二,我想该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吧,我们中国的传统,是将个人的私德看得很重,而对公德却看得不怎么重要,例如说社会基层的修桥补路、施粥舍饭等公益行为吧,原始目的历来是所谓的给自己修善积德,造福自身的阴间后世和子孙,并非是西方逐步形成,且越来越重视的回馈社会这样的公共观念;再如对高层的历史人物,如明相李东阳和兵部尚书王琼,儒生士大夫在当时和后世对他们的私德诟病有加,不外乎是与权宦有不同程度的交往,没有及时辞官以保全私德的清白,却很少有人考虑到他们那么做,基本上是朝廷的形势使然,如果不这么做,朝政就更难维持了,所以客观评价一下,他们才是忠于明皇室的忠臣,而那些为保全私德辞官的人,虽然不能说是奸臣,但是也谈不上什么忠臣了,因为他们拿着皇室的俸禄,即使辞官了也有皇室的优厚待遇,却在皇室面临危机时候袖手旁观;汉族历史上为什么汉奸那么多,而且被人数和文明程度远不如自己的游牧民族征服统治后又为什么长时间翻不了身,作为社会中坚的儒生士大夫反而是帮着异族统治本族的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文化观念及其所形成的社会因素导致人们缺乏一个群体最基本的群体观念,反而是奉持以自身和自身家族利益、包括个人道德声誉为主的观念;我们再看看面临西方入侵时候的印度,印度土邦很多,种姓、家族和官僚构成等利益因素和观念错综复杂、根深蒂固,所以西方殖民者在面临反抗时候,利用和指使这些人助纣为虐的时候,这些人都兴高采烈地去了,使得正逐步从贵族领地的小群体观念转化为民族大群体观念的西方人都感到诧异。

说了这么多,主要是想提醒大家注意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下的弊病,在对历史人物、特别是公众人物进行评价时候,应该首先看他们在公共事务中的言行和作用,对于那些建国后留在大陆的知识分子(好像咱们中国对知识分子群体的界定比西方宽松,是不是也有传统上的人抬人高,弄得知识分子称号不如西方金贵的缘故呢?),特别是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客观地讲基本上都是对国家和民族有份责任心,对理想有一定追求的人,都想在历经百年后好不容易得到民族自立后,把国家和民族建设得繁荣强盛,所以民主党派人士才会那么积极地进言献策,在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点我想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即使这些人中有些见风使舵投靠胜家,或者因为各种原因留在大陆的人,也毕竟是少数,起码民主党派是和共产党风雨同舟过来的。在这个方面,例如张治中对中国国际战略的进言,还有章乃器之子章立凡披露的,邵力子先生在民国时期对计划生育政策的首倡和建国后对马寅初先生的支持,等等例子都是证据。不过,毛泽东说过谁也逃脱不过历史,上面提到的中国文化传统,以及近代社会变迁等因素,仍然在影响着这一代人,主要的就是那个和群体观念对立的“私”字仍然在作祟,就像作为民主党派的文人集团内部的争斗,用句回忆者的话说就是比共产党批斗得还厉害,即使是不要物质利益、社会地位吧,还有自私的功业和名誉,就像毛泽东,人们怎么说也说不清楚,在这部书里章伯钧说过“毛泽东做事从来不是出于私人动机”,这可以说是在中国政坛几十年的党派领袖对毛泽东的认识,联想到毛泽东生前的简朴,及身后没有给子女留下什么财产之类的东西,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至于说文革中起用妻女,我认为是因为他感到进行一场大的社会变革时候,身边没有可靠的人了;那么如何解释他在建国后所犯的错误呢?我认为有些人评价的他身上具有传统的君师合一的意识才是正解,孔子以其杰出的才能,为什么没有实现其政治主张呢——固然他的政治主张的本质是恢复奴隶主贵族阶级的传统地位,一定程度上就是他自己做不了主,要因人成事,但是愿意实行他的主张,且能符合他择君要求的君主却太难得了,毛泽东作为一个立志超越前人的人,却逐渐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也就是说,他不仅要做一个不同于皇帝,却又超越皇帝的领袖,而且要做一个为后世所尊奉的老师,他自己就说过,他更看重革命导师——老师——这个称号,但是,传统上根深蒂固的(东西方都不同程度地有这种传统,例如马克思就被评价为是一个书生,即知识分子,不过中国要比注重实际的西方严重得多,自从儒家占据统治地位后,无论其社会实践如何失败,都不是儒家学说的错,因为儒家学说字面上是教人做圣人,而不是做盗贼嘛)理论和理想高于实践的意识也影响着他,所以,才依据自己在革命斗争中,而且是在中国革命斗争中获得成功的理论来塑造中国的社会和人,直到在经济和社会上遇到变革中前后都遇到了挫败才不得不放弃,我认为研究毛泽东,就必须抓住这条源于历史文化社会综合影响的主线,结合中共的历史来进行,其他的大多是枝节。邓小平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对改革前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固然,他没提出科学合理的完整理论体系(这个要求也太高了,简直是又让人做万能的君师),但是能有勇气和智慧做到这一步,就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幸运。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毛泽东的才能卓越、心大志大,也使得一种有缺陷的理论迅速得到了验证,从而避免了中国走类似苏联的老路。至于说时下某些人对毛泽东的诟病和憎恶,我认为是个很可笑的事情,因为不管毛泽东作对做错,他总是尽心尽力地做了,总比空喊口号——先不管这些口号是不是真的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却自始至终因人成事,或者连什么事情也不做,只是抓住别人的失败或错误信口开河的人强一万倍!而这种习性,却是儒生士大夫逐渐占据社会统治地位以来养成的,流毒至今。在小时候,我曾经在改革初期的媒体上见到知识群体对改革前人物臧否的一个标准就是这人是毛主席的忠臣还是奸臣,大家领会一下其思想意识,就不能不对中国社会文化观念的落后感到心寒。

至于说到《往事并不如烟》中的主要人物,我们该看到,当时的知识分子不管有多少毛病,总是致力于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富强的,否则何必那么献言献策,甚至是大胆揭龙鳞?只是遗憾的是其中掺杂的个人和群体的权利欲望,使得其历史言行看来不那么纯洁罢了,究其历史文化原因,我们可以从罗隆基那句毛是北大的,周是南开的,他是清华的,怎么能说毛周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他却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可以窥见一斑,这话看来很可笑,不过却反映了他意识上始终残存着儒生士大夫特殊阶层——不仅是特权——的意识,把毛周看作是同属传统特殊阶层的一员,只不过他们现在取得了天下罢了,根本没有认识清楚共产党的本质;再看书中他对服务人员的态度和做法,就更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至于说他的那些桃色事件,我觉得倒没什么可以议论的,他又没骗人和强迫人,而且也属于个人私德,有什么好关注的?虽然披露出来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也是必要的;只不过是他扣住女士们给他的定情物件不放,做得实在有些卑下,何况日后还因为这些物件牵连了这些女士,就更不能不让人心鄙其为人了。这种传统文化下的意识反应的例证还有章诒和与其母亲对七君子之一的史良的婚姻的看法,认为只有罗隆基这样的地位和才能配得上她,她那位不出名却对她十分体贴爱护的丈夫小陆配不上他,以此来推断她的婚姻是不幸的,大家说这是什么观念?好在章诒和也记述了小陆去世后史良的反应,她被问及时候,虽然年近七十,却像个小女孩似的哭着说:“小陆一走,我的生活再也没有好过。他的房间,他的东西,都原封不动地保留在那。我每天都在怀念他,回忆从前的日子。”这就印证了史良逐步认识到哪个人,哪种爱情和婚姻对她来说才是珍贵的。对于个别网友对小陆的轻看,我也不敢苟同,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不能把社会地位和才能与人格划等号,从小陆对史良无微不至的爱护来看,我认为他应该是把史良当作一件难能可贵的珍品来爱护的,感情中也许包含着敬慕、欣赏和爱情等诸多因素(虽然我这个脾气倔强的人肯定做不到小陆那样,但是也不想因此而对他有偏见),像现在的那些女强人,就很难找到史良的这种福气了。这不是感叹今不如昔,而是社会风气确实如此。

从公共事务方面找出知识群体中的一些人比较一下,不但能看出何者是一个社会更需要的,也能看出西方思想文化冲击之下的中国知识群体的方方面面,例如书中提及甚少的章乃器、梁漱溟和马寅初等人,都是始终坚持自己观点的人,象章乃器,据其子回忆,他是对共产党有功无过的人,如果能顺着点时局,不冒头说话,可以肯定即使在文革中,他也是必须保护的对象,不过他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既然身处其位,不管在国民党治下,还是在共产党领导下,都会尽心尽力地办事,不过,该说的话,该坚持的观点,他还是直言不讳地说,自始至终地坚持,即使在反右时期被批了,在五九年也照样说话,到死也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可以说,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古时候实践了传统道德的士人的身影,也能看到西方思想传入后中国知识分子树立起来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不过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在当时的知识群体中是凤毛麟角的,否则中国现在说不定就真的赶英超美在望了!更难得的是章乃器在受到打击后豁然坦荡的态度,相比之下,罗隆基因为小车问题上不如章伯钧就耿耿于怀,愈发显出君子宠辱不惊的坦荡胸怀。

再说书中提到的储安平,可以说是个率直敢言的人,所以无论在民主党派,还是在中共眼里,都是很不受欢迎的,这也可以理解,不管是专政体制的党团,还是传统的官僚及士大夫团体,谁会喜欢做独立的新闻记者做惯了而直言无忌的人?所以我觉得他加入民主党派纯粹是自找罪受。从储安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古时候那些独立无惧、遁世无闷的士人的身影,也可以看到西方独立职业人格与中国传统社会的格格不入,可惜的是,中西文化结合下的优良品种本来就稀少,历经世事波折,却又都被扼杀了,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化之憾,社会之憾!

接下来说张伯驹,这位民初四大公子之一,可以说是在公子哥儿闲适的生活条件下迷醉上了文化,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不仅如此,他的身上还体现出中国传统仕宦之家的士人风采,在社会交往中,也根本不在意交往对象的荣辱沉浮,可以说具有封建社会的儒生士大夫都很难体现的春秋战国,乃至两汉尚有残存的古士之风。不过传统的偏注于文化的士大夫本来就不关心社会,张伯驹若非遇到了建国后特殊的历史时期,应该也不会懵懵懂懂地因为一部戏剧就被弄成右派的旗手之一的,可以说他的遭遇很滑稽。

至于康家母女,我在第三条里再说她们的事情,从社会角度讲,她们可以说是历史文化下的遗留,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逝,对他人对社会都没什么害处,反而却得在社会变迁中不得不忍受一些东西,例如得对翻了身当家做主人的仆人小心翼翼,对把自己心爱的花草硬抢走的那位副总理的忍气吞声。我觉得抢花草的事情虽然小,但是可以看出传统封建残余在中国是无所不在的,而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提倡的人人平等,对他人的人格和财产的尊重等现代观念,在解放初期并没多大程度形成,所以人们记载周恩来与他人交往的平等态度时候,都觉得是很了不起的,其实也确实很了不起,起码他不仅尊奉这些观念,而且在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这个落后的民族,虽然从效果看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顶多让许多人感动了一下,流了几滴泪罢了,过后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说到章伯钧,我就不由得联想起胡适来,在台湾的《自由中国》事件中,胡适起初鼓励和支持雷震,到雷震被捕入狱后,却又连探监也不敢去,这样的做派实在让人齿冷,好歹胡适还很受蒋介石的尊重呢,相比之下,虽然储安平也是章伯钧撺掇出去的,虽然他处境远不如胡适,但是好歹事后还敢接待和看望储安平,这就比胡适强多了。一来,可以看出同是出于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共在一起的人的品行确实要比和国民党在一起的要好,就连张治中这样的人才最后都被逼到中共这边了,所以夺取政权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二来,我们也可以看出传统的儒生士大夫官僚生态在中国的土壤中扎根有多深。

对于反右,我觉得邓小平说得基本客观,反右没错,错误在于扩大化。少数文人从政者——说他们是政客就有些过分,因为他们毕竟还有部分实心实意为社会做贡献的——的没有政治头脑的争权夺利,使得大批知识分子跟着受害,还把毛泽东本来喊出口号要对付党内的枪口转了向(毛当时提出的反对‘三个主义’,除了官僚主义看来人人有份之外,其他两个一看就是针对党内和军内的,让知识分子们提意见大概是按照他的一贯风格,在行动前先造舆论,后来的‘引蛇出洞’之说,实在不符合他的阳谋风格,很像是在自圆其说),而三十年后,少数卑劣无耻的投机分子的鼓噪,使得中国的社会进步和自由不进反退,思来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待续我们读历史资料,包括当事人的回忆录,目的是什么呢?其一,我想应该原始的、基本的目的,是考究和探析历史的本来面目吧,在这个原始目的上,章诒和的这本看来不长的回忆录为我们及后人保存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她对自身所属的群体的言行并不怎么隐晦和粉饰,因此也就可以说是比较真实可信的,当然,她对自家的事情,没谈什么她认为负面的东西,不过我认为她至少也没说谎,一个经历过那种非常时代折磨的人能做到这样,也已经很难得了。比较一下她的《伶人往事》,价值就逊色许多了,书中尽管重现了许多关于伶人们的难见的资料,但是对他们负面的东西却言之甚少,而据她本人所言,伶人们局阈于自身历史和所处时代的原因,当然也有个人的不足因素,除却历史和时代所致之外,负面的因素也是很多的,所以,《伶人往事》尽管有价值,但是价值颇不如《往事并不如烟》。

其二,我想该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吧,我们中国的传统,是将个人的私德看得很重,而对公德却看得不怎么重要,例如说社会基层的修桥补路、施粥舍饭等公益行为吧,原始目的历来是所谓的给自己修善积德,造福自身的阴间后世和子孙,并非是西方逐步形成,且越来越重视的回馈社会这样的公共观念;再如对高层的历史人物,如明相李东阳和兵部尚书王琼,儒生士大夫在当时和后世对他们的私德诟病有加,不外乎是与权宦有不同程度的交往,没有及时辞官以保全私德的清白,却很少有人考虑到他们那么做,基本上是朝廷的形势使然,如果不这么做,朝政就更难维持了,所以客观评价一下,他们才是忠于明皇室的忠臣,而那些为保全私德辞官的人,虽然不能说是奸臣,但是也谈不上什么忠臣了,因为他们拿着皇室的俸禄,即使辞官了也有皇室的优厚待遇,却在皇室面临危机时候袖手旁观;汉族历史上为什么汉奸那么多,而且被人数和文明程度远不如自己的游牧民族征服统治后又为什么长时间翻不了身,作为社会中坚的儒生士大夫反而是帮着异族统治本族的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文化观念及其所形成的社会因素导致人们缺乏一个群体最基本的群体观念,反而是奉持以自身和自身家族利益、包括个人道德声誉为主的观念;我们再看看面临西方入侵时候的印度,印度土邦很多,种姓、家族和官僚构成等利益因素和观念错综复杂、根深蒂固,所以西方殖民者在面临反抗时候,利用和指使这些人助纣为虐的时候,这些人都兴高采烈地去了,使得正逐步从贵族领地的小群体观念转化为民族大群体观念的西方人都感到诧异。

说了这么多,主要是想提醒大家注意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下的弊病,在对历史人物、特别是公众人物进行评价时候,应该首先看他们在公共事务中的言行和作用,对于那些建国后留在大陆的知识分子(好像咱们中国对知识分子群体的界定比西方宽松,是不是也有传统上的人抬人高,弄得知识分子称号不如西方金贵的缘故呢?),特别是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客观地讲基本上都是对国家和民族有份责任心,对理想有一定追求的人,都想在历经百年后好不容易得到民族自立后,把国家和民族建设得繁荣强盛,所以民主党派人士才会那么积极地进言献策,在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点我想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即使这些人中有些见风使舵投靠胜家,或者因为各种原因留在大陆的人,也毕竟是少数,起码民主党派是和共产党风雨同舟过来的。在这个方面,例如张治中对中国国际战略的进言,还有章乃器之子章立凡披露的,邵力子先生在民国时期对计划生育政策的首倡和建国后对马寅初先生的支持,等等例子都是证据。不过,毛泽东说过谁也逃脱不过历史,上面提到的中国文化传统,以及近代社会变迁等因素,仍然在影响着这一代人,主要的就是那个和群体观念对立的“私”字仍然在作祟,就像作为民主党派的文人集团内部的争斗,用句回忆者的话说就是比共产党批斗得还厉害,即使是不要物质利益、社会地位吧,还有自私的功业和名誉,就像毛泽东,人们怎么说也说不清楚,在这部书里章伯钧说过“毛泽东做事从来不是出于私人动机”,这可以说是在中国政坛几十年的党派领袖对毛泽东的认识,联想到毛泽东生前的简朴,及身后没有给子女留下什么财产之类的东西,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至于说文革中起用妻女,我认为是因为他感到进行一场大的社会变革时候,身边没有可靠的人了;那么如何解释他在建国后所犯的错误呢?我认为有些人评价的他身上具有传统的君师合一的意识才是正解,孔子以其杰出的才能,为什么没有实现其政治主张呢——固然他的政治主张的本质是恢复奴隶主贵族阶级的传统地位,一定程度上就是他自己做不了主,要因人成事,但是愿意实行他的主张,且能符合他择君要求的君主却太难得了,毛泽东作为一个立志超越前人的人,却逐渐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也就是说,他不仅要做一个不同于皇帝,却又超越皇帝的领袖,而且要做一个为后世所尊奉的老师,他自己就说过,他更看重革命导师——老师——这个称号,但是,传统上根深蒂固的(东西方都不同程度地有这种传统,例如马克思就被评价为是一个书生,即知识分子,不过中国要比注重实际的西方严重得多,自从儒家占据统治地位后,无论其社会实践如何失败,都不是儒家学说的错,因为儒家学说字面上是教人做圣人,而不是做盗贼嘛)理论和理想高于实践的意识也影响着他,所以,才依据自己在革命斗争中,而且是在中国革命斗争中获得成功的理论来塑造中国的社会和人,直到在经济和社会上遇到变革中前后都遇到了挫败才不得不放弃,我认为研究毛泽东,就必须抓住这条源于历史文化社会综合影响的主线,结合中共的历史来进行,其他的大多是枝节。邓小平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对改革前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固然,他没提出科学合理的完整理论体系(这个要求也太高了,简直是又让人做万能的君师),但是能有勇气和智慧做到这一步,就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幸运。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毛泽东的才能卓越、心大志大,也使得一种有缺陷的理论迅速得到了验证,从而避免了中国走类似苏联的老路。至于说时下某些人对毛泽东的诟病和憎恶,我认为是个很可笑的事情,因为不管毛泽东作对做错,他总是尽心尽力地做了,总比空喊口号——先不管这些口号是不是真的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却自始至终因人成事,或者连什么事情也不做,只是抓住别人的失败或错误信口开河的人强一万倍!而这种习性,却是儒生士大夫逐渐占据社会统治地位以来养成的,流毒至今。在小时候,我曾经在改革初期的媒体上见到知识群体对改革前人物臧否的一个标准就是这人是毛主席的忠臣还是奸臣,大家领会一下其思想意识,就不能不对中国社会文化观念的落后感到心寒。

至于说到《往事并不如烟》中的主要人物,我们该看到,当时的知识分子不管有多少毛病,总是致力于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富强的,否则何必那么献言献策,甚至是大胆揭龙鳞?只是遗憾的是其中掺杂的个人和群体的权利欲望,使得其历史言行看来不那么纯洁罢了,究其历史文化原因,我们可以从罗隆基那句毛是北大的,周是南开的,他是清华的,怎么能说毛周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他却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可以窥见一斑,这话看来很可笑,不过却反映了他意识上始终残存着儒生士大夫特殊阶层——不仅是特权——的意识,把毛周看作是同属传统特殊阶层的一员,只不过他们现在取得了天下罢了,根本没有认识清楚共产党的本质;再看书中他对服务人员的态度和做法,就更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至于说他的那些桃色事件,我觉得倒没什么可以议论的,他又没骗人和强迫人,而且也属于个人私德,有什么好关注的?虽然披露出来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也是必要的;只不过是他扣住女士们给他的定情物件不放,做得实在有些卑下,何况日后还因为这些物件牵连了这些女士,就更不能不让人心鄙其为人了。这种传统文化下的意识反应的例证还有章诒和与其母亲对七君子之一的史良的婚姻的看法,认为只有罗隆基这样的地位和才能配得上她,她那位不出名却对她十分体贴爱护的丈夫小陆配不上他,以此来推断她的婚姻是不幸的,大家说这是什么观念?好在章诒和也记述了小陆去世后史良的反应,她被问及时候,虽然年近七十,却像个小女孩似的哭着说:“小陆一走,我的生活再也没有好过。他的房间,他的东西,都原封不动地保留在那。我每天都在怀念他,回忆从前的日子。”这就印证了史良逐步认识到哪个人,哪种爱情和婚姻对她来说才是珍贵的。对于个别网友对小陆的轻看,我也不敢苟同,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不能把社会地位和才能与人格划等号,从小陆对史良无微不至的爱护来看,我认为他应该是把史良当作一件难能可贵的珍品来爱护的,感情中也许包含着敬慕、欣赏和爱情等诸多因素(虽然我这个脾气倔强的人肯定做不到小陆那样,但是也不想因此而对他有偏见),像现在的那些女强人,就很难找到史良的这种福气了。这不是感叹今不如昔,而是社会风气确实如此。

从公共事务方面找出知识群体中的一些人比较一下,不但能看出何者是一个社会更需要的,也能看出西方思想文化冲击之下的中国知识群体的方方面面,例如书中提及甚少的章乃器、梁漱溟和马寅初等人,都是始终坚持自己观点的人,象章乃器,据其子回忆,他是对共产党有功无过的人,如果能顺着点时局,不冒头说话,可以肯定即使在文革中,他也是必须保护的对象,不过他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既然身处其位,不管在国民党治下,还是在共产党领导下,都会尽心尽力地办事,不过,该说的话,该坚持的观点,他还是直言不讳地说,自始至终地坚持,即使在反右时期被批了,在五九年也照样说话,到死也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可以说,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古时候实践了传统道德的士人的身影,也能看到西方思想传入后中国知识分子树立起来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不过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在当时的知识群体中是凤毛麟角的,否则中国现在说不定就真的赶英超美在望了!更难得的是章乃器在受到打击后豁然坦荡的态度,相比之下,罗隆基因为小车问题上不如章伯钧就耿耿于怀,愈发显出君子宠辱不惊的坦荡胸怀。

再说书中提到的储安平,可以说是个率直敢言的人,所以无论在民主党派,还是在中共眼里,都是很不受欢迎的,这也可以理解,不管是专政体制的党团,还是传统的官僚及士大夫团体,谁会喜欢做独立的新闻记者做惯了而直言无忌的人?所以我觉得他加入民主党派纯粹是自找罪受。从储安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古时候那些独立无惧、遁世无闷的士人的身影,也可以看到西方独立职业人格与中国传统社会的格格不入,可惜的是,中西文化结合下的优良品种本来就稀少,历经世事波折,却又都被扼杀了,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化之憾,社会之憾!

接下来说张伯驹,这位民初四大公子之一,可以说是在公子哥儿闲适的生活条件下迷醉上了文化,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不仅如此,他的身上还体现出中国传统仕宦之家的士人风采,在社会交往中,也根本不在意交往对象的荣辱沉浮,可以说具有封建社会的儒生士大夫都很难体现的春秋战国,乃至两汉尚有残存的古士之风。不过传统的偏注于文化的士大夫本来就不关心社会,张伯驹若非遇到了建国后特殊的历史时期,应该也不会懵懵懂懂地因为一部戏剧就被弄成右派的旗手之一的,可以说他的遭遇很滑稽。

至于康家母女,我在第三条里再说她们的事情,从社会角度讲,她们可以说是历史文化下的遗留,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逝,对他人对社会都没什么害处,反而却得在社会变迁中不得不忍受一些东西,例如得对翻了身当家做主人的仆人小心翼翼,对把自己心爱的花草硬抢走的那位副总理的忍气吞声。我觉得抢花草的事情虽然小,但是可以看出传统封建残余在中国是无所不在的,而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提倡的人人平等,对他人的人格和财产的尊重等现代观念,在解放初期并没多大程度形成,所以人们记载周恩来与他人交往的平等态度时候,都觉得是很了不起的,其实也确实很了不起,起码他不仅尊奉这些观念,而且在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这个落后的民族,虽然从效果看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顶多让许多人感动了一下,流了几滴泪罢了,过后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说到章伯钧,我就不由得联想起胡适来,在台湾的《自由中国》事件中,胡适起初鼓励和支持雷震,到雷震被捕入狱后,却又连探监也不敢去,这样的做派实在让人齿冷,好歹胡适还很受蒋介石的尊重呢,相比之下,虽然储安平也是章伯钧撺掇出去的,虽然他处境远不如胡适,但是好歹事后还敢接待和看望储安平,这就比胡适强多了。一来,可以看出同是出于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共在一起的人的品行确实要比和国民党在一起的要好,就连张治中这样的人才最后都被逼到中共这边了,所以夺取政权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二来,我们也可以看出传统的儒生士大夫官僚生态在中国的土壤中扎根有多深。

对于反右,我觉得邓小平说得基本客观,反右没错,错误在于扩大化。少数文人从政者——说他们是政客就有些过分,因为他们毕竟还有部分实心实意为社会做贡献的——的没有政治头脑的争权夺利,使得大批知识分子跟着受害,还把毛泽东本来喊出口号要对付党内的枪口转了向(毛当时提出的反对‘三个主义’,除了官僚主义看来人人有份之外,其他两个一看就是针对党内和军内的,让知识分子们提意见大概是按照他的一贯风格,在行动前先造舆论,后来的‘引蛇出洞’之说,实在不符合他的阳谋风格,很像是在自圆其说),而三十年后,少数卑劣无耻的投机分子的鼓噪,使得中国的社会进步和自由不进反退,思来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待续
是抄袭呢,还是一稿两投?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894551
那个也是我,在这里还算投稿?
打击抄袭而已,我也发现两个人的签名档是一样的。
你对这本书在西西河开了不只一个帖子了吧?
里面有CD前版主的发言,我比较赞同:
大秦猛士
毛泽东对此类人物有一个很到位的评价 :“民主的个人主义者”——是从《美国和中国关系白皮书》里面引用的。
其实,这些人物和新中国是格格不入的——无论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区别在于,他们把优容当成了本分,看不清自己的位置。这些人没有资格进入历史教科书,因为他们对历史的影响近乎于零。
原帖由 看热闹的 于 2008-11-17 22:53 发表
打击抄袭而已,我也发现两个人的签名档是一样的。
你对这本书在西西河开了不只一个帖子了吧?
里面有CD前版主的发言,我比较赞同:
大秦猛士
毛泽东对此类人物有一个很到位的评价 :“民主的个人主义者”——是从 ...


是啊。不过那个时代的人都是从封建社会走过来的,多少都带些旧时代的烙印,不过是旧时代的不同成分在这些人身上有不同反映而已,非独民主人士是这样,可以说这是清朝维新变法失败的后遗症,本来那个时代就该解决的问题,被带到了这个时代。
最后一条,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考究和分析历史资料,就是希望可以从中得到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得失,而且,由于《往事并不如烟》中历史当事人文化水平要远较当代人扎实,经历了从清末到解放后的历史风云变幻后,阅历也更为丰富,所以他们在各方面的见解也颇为珍贵,足以使我们这些后辈受到启发。

先说书中或隐或现,却又无处不在的毛泽东吧,他那句“个人民主主义者”,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民主党派大部分领袖们的本质,这也是儒生士大夫历史的一贯传统,他们并非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愿望,不过呢,一方面,治国平天下仅只是他们个人道德声誉的进一步体现,本质上并非是全部出于尽忠皇帝,反而是仅占其中一少部分,本质上的一少部分或人数上的更少部分,更非为了平民,这方面能做到的却是人数上的一少部分和本质上的更少部分,从孔圣人的言传身教中,他们更注重的是自身和自身家族的利益和声誉,因此,在公共事务中,他们身上的个人欲望,无论是为名还是为利,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所以呢,毛泽东开始是反对资本主义,后来就干脆说明是反私斗私。这倒不是对毛泽东的粉饰,只是他的见解和行为的契合而已,建国后毛泽东的反资反私逐步扩大到了党内,最后几乎是反对党内的整个官僚阶层,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私字是咱们民族被儒家改造后形成的特色!党内军内普遍存在的文化程度较低,甚至大字不识几个的情况,也使得社会观念落后的情况比民主党派更严重。举个例子,五五年授衔时候,湖南一位少将嫌授得低了,就把军衔挂在狗脖子上,在省政府门口的大街上说是要牵着去见毛泽东……

至于后来的发动学生和工农造反,却是共产主义政党建设中的一个悖论,台湾学者翟志成指出,其实共产党的构造本质上是精英政治,由部分尊奉并懂得共产主义理论的大知识分子——也就是西方概念中的对社会有责任感并参与其中的大知识分子所领导绝大多数文化层次低、不懂得高深理论的工人阶级,不过却又说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领导阶级,所以就形成了悖论,中共虽然初始构成也是知识分子,不过也曾经依照理论来让工人阶级出身的人走上领导地位,但是实践证明行不通,所以又恢复了精英政治,直到文革时期,平民主义最浓的毛泽东又试图依照理想色彩的理论,把工人出身的王洪文和农民出身的陈永贵等人提拔上来,,但是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不足,却又打破了理想的光环;非但如此,让年轻气盛的学生和现代观念不足的工农进行破坏性的社会运动,其结果也就是破坏性的结果。其实呢,我很赞同一位朋友的话,就是毛泽东本质上是个书生,也就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书生,所以建国后的那些波折,一定程度上也是书生治国的结果,反而是章乃器这类从事社会具体工作的人,和马寅初这类关注社会实际事务的人,能比较务实地提出切实的见解来。现在平民为什么怀念毛泽东呢?就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站在平民立场上做事的人。

我们从这些历史经验教训中能得出什么教益呢?我想主要就是如果真的想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其实做到两条就具备基本条件了,其一就是既然要参与公共事务,为公共事务做出贡献,那么就不得不把个人的利害得失放在次要地位,包括个人的道德声誉,更进一步说就是要有群体观念,否则别说象近二十年前的那些低级无耻的政客——甚至连政客也算不上,或者是目下的孔大侠和阎会长那样的人,即使象章伯钧、胡适这样的患得患失、瞻前顾后、不敢坚持自己和自身群体观点的传统士大夫,那中国的事情就永远也办不成。其二,就是既然是为了公共事务,就不能为了某个群体或某个主义,就只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去思考和行动,因为从中外历史来看,目下的任何理论都不是万能灵药,只是某种理论在某些国家和社会建设成功了,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有些基本准则可以借鉴,有些社会目标可以追寻而已,却不代表其能解决任何群体的事情,特别是非西方文明群体,要知道效果和目标并非是方法,何况是在非中华文明的群体逐步建立的。我认为,只要做到这两条,即使眼下社会基础不足,个人或群体素质还不足,但是只要一步步地培养个人、特别是群体的素质,一步步地去思考和行动,那么中国问题的解决还是有希望的。

除了章伯钧那句“老毛的动机从来不是出于私人的”,一句话就点明了毛泽东做事,私人动机虽说不可能没有,也是很次要,他的动机都是出于理论、理想和国家民族,《往事并不如烟》中最值得重视的另一句话是张伯驹在谈他了解的戏曲艺术时候说的“不知旧物,则决不能言新。你要从研究传统入手,而且越具体越好。”这就是确实有文化修养的人说的见解,固然他说的是自身了解的东西,不过看看中国近现代的改革和变革,都是在没有弄清楚自身何以落后的情况下,今天资本主义,明天社会主义,这样翻来覆去地倒腾的,而自身传统中的成分却与之扭合在一起,不断地变异者,最终弄出今天这样的社会现状来。我们举个建国后改革取得一定成功的例子,就是江青的样板戏,之所以能取得一定成功,一部分原因是作为领导者的江青本身就确实懂艺术,虽然受左倾思潮的影响,样板戏也比较左倾,但是却不得不说是取得了成功的。再举个例子,我前天下了本九十年代后翻译出版的《傲慢与偏见》,原本想领略一下不同翻译风格的韵味,以求更能体会原著,但是回来一看,却不由得想吐,这位译者根本不了解英国文化和风情,就敢翻译名著,原著中的氛围荡然无存不说,仅只语言翻译水平也让人倒胃口,我都不禁觉得恐怖了,这和大跃进时候的不懂经济的胡来有什么区别?!我原以为这位译者是功名利禄心切的无耻,想起其对书中人物的评议才明白是出于无知,因为其说五姐妹中的莉迪亚是出于虚荣心才私奔的……所以,我劝大家还是看王科一先生的翻译版本吧。对一本书,没有切实下功夫了解相关因素就翻译成这样,何况是一个文明系统!所以我们要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必须真正地了解中国文明,也必须真正地了解,而不是象儒生士大夫崇拜圣人那样崇拜那些理论和主义。

最后说说康同璧,我们能从她身上得到什么教益呢?就是原来人是能够那样生活的!除了极左年代,我想无论是政党,还是个人,都是希望国民、包括自身的生活水准越来越高吧,在中国历史上,包括现在,生活能上层次的人都是少数,因为经济文化等水平不足嘛,在阶级社会里,春秋战国时代逐步消亡的贵族,以后的士族和仕宦家庭就成了能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生活所能及的高度的样本,我觉得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生活水准是应该往上爬,而非往下掉,就像英国,绅士的文化生活标准一直是社会准则,所以英国的社会文明程度一直没掉下去,尽管有美国粗俗文化的影响,相对咱们现代中国来说,英国的社会文明就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来,咱们中国却是相反,西方全面入侵时候丢掉了传统文化,建国后的历次运动、特别是文革,又把文明程度降低和破坏得面目全非,说句不好听的话,都成了农民、流民和游民了!看着媒体报道的国人在外国的言行,我就觉得脸红,根本不敢去想外国人——不仅是西方人——会怎么看咱们中国人,若是国人在外国作善也好,作恶也罢,都不会让我感到这么难为情,反正大多是去了祖宗不是强盗就是海盗,至今作风犹存的地方了,偏偏是表现得没有起码的文明准则,甚至还尽做些上不了台盘的事情!这才让人真的受不了。所以能重现传统的高层次文化生活标准的标本,对今天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尽管这些标本也有自身的落后和不足之处。就说句俗气点的话,男同胞们是愿意娶康同璧这样文化修养到家,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在困难环境下仍然能够使生活过得有滋味的女人呢,还是愿意娶缺乏这些素养的女士呢?尽管康同璧不漂亮,给我还是愿意娶这样层次的女人,不管其他女人有多么漂亮的脸蛋和所谓性感的身体。

评议到此为止,总之《往事并不如烟》虽然短,但是比起那些乏然无味的鸿篇巨作来,价值之高却是不可以道里计,我相信后世除了反右,能记住章伯钧的名字的原因,就是他这位好女儿了。
原来是明日天涯老弟,近来可好?
还是老样子,不过比以前强些了,谢谢挂心!:handshake
有困难就说一声。
谢谢!我现在知道你是哪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