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重塑美中关系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22:35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纪念二战期间中美两国军民的珍贵友谊和友好合作历史,为期四个多月的“国家记忆”图片展于当地时间14日傍晚在位于美国夏威夷珍珠港福特岛军事基地的太平洋航空博物馆举行盛大开幕仪式,来自中美两国的政府官员、州议员、军方人士、智库专家、友好人士以及夏威夷当地华侨华人代表近百人出席。


  中评社香港3月18日电/纪念二战期间中美两国军民珍贵友谊和友好合作历史的“国家记忆”图片展已在夏威夷珍珠港开幕。在美中之间还存在深刻“信任赤字”的背景下,这条新闻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提醒着那段中美战火情谊的历史。

  美国《侨报》3月17日载文《历史记忆重塑美中关系未来》,文章说,有关二战期间中缅印战区中中美携手御敌这段历史,中国人从来没有忘记。有关这段历史的研讨会、纪念活动周期性地举行,“飞虎队”和陈纳德的历史被中国人耳熟能详,而在影视作品中对滇缅抗战的再现也都离不开对美国战士们的描写。

  但这些纪念在大的舆论背景下总显得很奇怪。在中国的官方语境及普罗大众的认知中,政治、外交、地缘问题上的美国总是扮演着“遏制中国者”、“对中国图谋不轨者”、“霸权国家”等角色,为中国民众所反对。在电视媒体中充斥着以渲染美国军事威胁为主要内容的军事节目,当这些节目中偶尔出现回忆那段中美联合抗战历史的内容,甚至会出现网友对其大感不解乃至表达不快的情形。

  在美国的媒体和影视作品中,也不时出现负面的中国刻板印象。  

  不得不承认,从当年的战时盟国到如今被两国民众互怀疑虑,美国在中国语境中的变化是翻天地覆的。而对于中国这个国家的转型来说,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评价,尤其是对世界主要国家的评价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大众的观念进化,进而也会以一种较为直接的方式决定着转型道路是平滑还是充满波折。从这个角度讲,美国的角色对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它同样体现于观念,远不止于两国政治、经济、地缘上所直接打的交道。

  当年,中美共同面临着法西斯的威胁。而在战后,美国主导的世界政经体系打败了苏联领导的阵营,成为世界领导者。在这套体系中,变革后的中国充分融入,从而将体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与这套体系中的资源结合,取得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美国这张面孔从二战时的盟国变成了一个帮助诸多国家共同致富的体系的营建者,从中取得发展助益的毫无疑问包括中国。这中间存在着一种历史传承关系,而决定这种关系的重要事实则是,中国从未作为一个异类体系的核心成员直接与美国进行零和对抗,这与苏联的角色构成了鲜明区别。

      正因此,中美两个政治体制殊异的国家才能在新的时代找到客观的利益交合点,从而实现一种基于全球分工合作基础的共同发展。只不过,仍有两道坎是这两个国家需要跨越的,那便是政治体制的差异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张力。从美国全球战略论,中国这个欧亚大陆军事和地缘政治大国毫无疑问是其遏制、打压对象,所以在上述两个问题上,两国几乎构成了零和关系。但在经济领域,两国又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当下中美两国就呈现出这样一种共同利益与零和对抗相互咬合的关系。

  相对于美国,中国是一个转型进行时中的国家,其未来变化将远大于美国,而这种变化很可能再次翻天地覆的改变中美关系乃至美国在中国的国家形象。

  经济下行压力下的中国已经在寻找继续转型的道路,以求维持发展的势头。正因此,在中国“两会”上可以看到社会治理上简政放权,经济发展战略上强调高技术新型经济的内容。这些实际上仍是对现有道路的修正,但却均是“减少公权管制、释放社会活力”这一逻辑的延续。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受惠于这一改革逻辑,国家得到了发展,民众富裕起来。更为重要的则是,这种变化实际上正是对美国所主导的国际体系的一种融入。这种融入不仅限于具体的政策,它能够真正作用于中国人民的观念,让人们去意识形态化,认清个人利益所在,认清理性的发展道路何在。

  不论中国人愿不愿意承认,这些变化都是与一种国际通行标准的主动契合,而这种标准是不必非得以某个国家进行命名的。当中国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前进,转型将继续推进,上述两道坎被平稳跨过也便并非一种不可想象的前景。

  实际上,从二战到今日,中国人心目中的美国几经变化,但也能看到去意识形态并富起来的中国人也能够更加理智地认清“美国”这一多面的因素。军事、地缘上的对抗是一方面,美国的资本、技术,尤其是美国营建的那套国际体系所提供的发展道路则更关乎中国的核心竞争力。而后者却是超越前者决定中国未来的更重要因素。

  认清这些,中美关系将历史传承下来的合作传统延续下去也就是顺利成章的事情。当然,这需要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及体制惯性冲动,从共同理念出发,也从共同利益出发,寻求观念上的持续进化。


http://www.crntt.com/doc/1036/6/9/2/103669213_2.html?coluid=59&kindid=0&docid=103669213&mdate=0318020833

103669214.jpg (71.1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19 13:57 上传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纪念二战期间中美两国军民的珍贵友谊和友好合作历史,为期四个多月的“国家记忆”图片展于当地时间14日傍晚在位于美国夏威夷珍珠港福特岛军事基地的太平洋航空博物馆举行盛大开幕仪式,来自中美两国的政府官员、州议员、军方人士、智库专家、友好人士以及夏威夷当地华侨华人代表近百人出席。


  中评社香港3月18日电/纪念二战期间中美两国军民珍贵友谊和友好合作历史的“国家记忆”图片展已在夏威夷珍珠港开幕。在美中之间还存在深刻“信任赤字”的背景下,这条新闻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提醒着那段中美战火情谊的历史。

  美国《侨报》3月17日载文《历史记忆重塑美中关系未来》,文章说,有关二战期间中缅印战区中中美携手御敌这段历史,中国人从来没有忘记。有关这段历史的研讨会、纪念活动周期性地举行,“飞虎队”和陈纳德的历史被中国人耳熟能详,而在影视作品中对滇缅抗战的再现也都离不开对美国战士们的描写。

  但这些纪念在大的舆论背景下总显得很奇怪。在中国的官方语境及普罗大众的认知中,政治、外交、地缘问题上的美国总是扮演着“遏制中国者”、“对中国图谋不轨者”、“霸权国家”等角色,为中国民众所反对。在电视媒体中充斥着以渲染美国军事威胁为主要内容的军事节目,当这些节目中偶尔出现回忆那段中美联合抗战历史的内容,甚至会出现网友对其大感不解乃至表达不快的情形。

  在美国的媒体和影视作品中,也不时出现负面的中国刻板印象。  

  不得不承认,从当年的战时盟国到如今被两国民众互怀疑虑,美国在中国语境中的变化是翻天地覆的。而对于中国这个国家的转型来说,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评价,尤其是对世界主要国家的评价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大众的观念进化,进而也会以一种较为直接的方式决定着转型道路是平滑还是充满波折。从这个角度讲,美国的角色对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它同样体现于观念,远不止于两国政治、经济、地缘上所直接打的交道。

  当年,中美共同面临着法西斯的威胁。而在战后,美国主导的世界政经体系打败了苏联领导的阵营,成为世界领导者。在这套体系中,变革后的中国充分融入,从而将体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与这套体系中的资源结合,取得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美国这张面孔从二战时的盟国变成了一个帮助诸多国家共同致富的体系的营建者,从中取得发展助益的毫无疑问包括中国。这中间存在着一种历史传承关系,而决定这种关系的重要事实则是,中国从未作为一个异类体系的核心成员直接与美国进行零和对抗,这与苏联的角色构成了鲜明区别。

      正因此,中美两个政治体制殊异的国家才能在新的时代找到客观的利益交合点,从而实现一种基于全球分工合作基础的共同发展。只不过,仍有两道坎是这两个国家需要跨越的,那便是政治体制的差异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张力。从美国全球战略论,中国这个欧亚大陆军事和地缘政治大国毫无疑问是其遏制、打压对象,所以在上述两个问题上,两国几乎构成了零和关系。但在经济领域,两国又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当下中美两国就呈现出这样一种共同利益与零和对抗相互咬合的关系。

  相对于美国,中国是一个转型进行时中的国家,其未来变化将远大于美国,而这种变化很可能再次翻天地覆的改变中美关系乃至美国在中国的国家形象。

  经济下行压力下的中国已经在寻找继续转型的道路,以求维持发展的势头。正因此,在中国“两会”上可以看到社会治理上简政放权,经济发展战略上强调高技术新型经济的内容。这些实际上仍是对现有道路的修正,但却均是“减少公权管制、释放社会活力”这一逻辑的延续。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受惠于这一改革逻辑,国家得到了发展,民众富裕起来。更为重要的则是,这种变化实际上正是对美国所主导的国际体系的一种融入。这种融入不仅限于具体的政策,它能够真正作用于中国人民的观念,让人们去意识形态化,认清个人利益所在,认清理性的发展道路何在。

  不论中国人愿不愿意承认,这些变化都是与一种国际通行标准的主动契合,而这种标准是不必非得以某个国家进行命名的。当中国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前进,转型将继续推进,上述两道坎被平稳跨过也便并非一种不可想象的前景。

  实际上,从二战到今日,中国人心目中的美国几经变化,但也能看到去意识形态并富起来的中国人也能够更加理智地认清“美国”这一多面的因素。军事、地缘上的对抗是一方面,美国的资本、技术,尤其是美国营建的那套国际体系所提供的发展道路则更关乎中国的核心竞争力。而后者却是超越前者决定中国未来的更重要因素。

  认清这些,中美关系将历史传承下来的合作传统延续下去也就是顺利成章的事情。当然,这需要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及体制惯性冲动,从共同理念出发,也从共同利益出发,寻求观念上的持续进化。


http://www.crntt.com/doc/1036/6/9/2/103669213_2.html?coluid=59&kindid=0&docid=103669213&mdate=031802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