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府兵制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27:56
学习山西教育出版社中国社会通史隋唐卷的问题: 1府兵制并不给兵饷, 只免除租庸调,这是啥意思??
2 府兵制是不是强制性的?
3府兵制自备弓刀,这样对武器装备质量有好处还是坏处?
4 记得唐初时的步兵有自备马匹的,那么这些军马的饲料有国家出钱还是个人拿?
再问个不着边的: 唐朝时有没有"邮递员"?
多谢学习山西教育出版社中国社会通史隋唐卷的问题: 1府兵制并不给兵饷, 只免除租庸调,这是啥意思??
2 府兵制是不是强制性的?
3府兵制自备弓刀,这样对武器装备质量有好处还是坏处?
4 记得唐初时的步兵有自备马匹的,那么这些军马的饲料有国家出钱还是个人拿?
再问个不着边的: 唐朝时有没有"邮递员"?
多谢
1、意思是这些人由于家庭的原因一出生就是注定了军人的身份,为国家打仗是责任。不打仗时在家种地,只是和一般平民不同,他们不用每年交粮交布帛,也不服劳役,只服兵役;
2、古代基本没有志愿兵的说法,所以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都是义务兵,应该是强制性的,和这宋兵不同,宋军是募兵,可以算志愿兵;
3、府兵制是自备武器的,但有统一的标准:据《新唐书·兵志》载,一般士兵标准装备的兵器,为“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皆一”,弓箭和横刀(即短柄的佩刀)是当时骑兵和步兵每人必备的兵器。至于整个军队中主要装备的兵器和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唐代兵书《太白阴经》中有较详细的记述。现据该书列表如下(一个军的总人数为 12500人,配长枪一万二千五百条、牛皮盾二千五百面、弩二千五百具、弓一万二千五百张、各种箭枝七十余万支、佩刀(唐横刀,唐兵无论骑步,皆配之,按唐律,兵者,须得横刀常带不可轻易离身)一万口、陌刀(双手长柄大刀,即著名的唐大刀,亦为日本武士刀原形之一)二千五百口、棓(即大木棒)二千五百根。估计国家在必要时会贴补的。
4、唐代有国家的邮递员,但有没有邮递私人物品就不知道了。
武士刀的原型是横刀。陌刀是从汉朝的斩马剑发展而来的,是种长柄刀。
]]
记得出土过一个竹简,是秦朝士兵跟母亲要冬衣的信,秦朝就有"邮递员"了, 唐朝也应该有吧.
还有一首诗, " 高低粗成行,,,,,唯念山深驿路长", 诗人接到妻子的来信,说家里3顿并两顿吃,已经习惯了,叫他不用担心, 但是要保重自己的身体. 这应该说明有私人邮递服务吧?
还有, 府兵制的士兵全家(他爹妈,兄弟)都可以免税么?
原帖由 梦回秦汉 于 2008-7-31 13:51 发表
唐代的横刀
[
唐代的陌刀

后面的那张陌刀明显不是按照古籍文字打造的
可能LZ不太清楚均田制和租庸调
均田制,就是政府授予户主丁男100亩地,20亩永业,80亩口分,60岁后回收50亩口分,死了再收回30亩口分,剩下20亩永业就是你自己的,可以一代代传下去。其他的男女老少也会得到一定数量的口分,这些口分不是说你想种就种,不想种就可以荒废的,如果荒废了要受处罚,即使是永业田,也有规定要种什么树,多少棵。一般情况下不准私自买卖,出租,抵押。理论上来说有100亩,其实在很多地方如果能有5亩就很不错了,但是授田数量少了,租庸调的数量却不会减少。
租庸调,均田户每丁输租粟二石;调绢或绫或絁任纳二丈,绵三两;如纳布则加四分之一(应为二丈四尺);麻三斤。庸则岁役二十日。

以上只是泛泛之说,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行,真要深入探讨,那么就不是一个帖子能说完的事情。

再来说府兵,首先府兵一般来说是从均田户中挑选的,并不是一出生就注定要当兵的,不然就不会有“拣点”一说,所谓“拣点之法,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府兵的服役时间是按番来计算的,正常1年5番,也就是把1年时间分成5番,有1番的时间需要服役,也就是所谓番上或是番代。番上是指参加驻守任务,番代是指出征。
理论上来说一般府兵1年需要2个月的时间参与训练,1番也就是2个多月的时间服役,那么好像有大半年时间可以在家种地,其实不然,首先唐朝初期只有不到60万的府兵编制,如果真的按1年5番来算,那么同时在番的府兵只有不到12万人,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用的,那么除了募兵之外,只能通过延长1番来解决问题。其次理论上来说只能延长1番,但是实际上1年会不来也是正常的。所以府兵基本上就是完全职业的战士。

府兵是强制性的,选上了就一定要去,所以逃户现象很普遍。

如果按规矩办事,那么选上的人一般财力还是可以的,为了保命,他自己有需要也有能力购置质量合格的兵器。

自备马匹当然都是自己掏钱养活了,如果是工作需要马匹,那么是国家出钱,给2万5马钱,当然也是国家养活

负责传递私人信件的组织大概要到明朝才有
府兵制起源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部落兵制,盛行于南北朝时代,唐初便已衰落。
实际上唐朝前期军队主力还是招募来的“长征健儿”,府兵主要担任地方守备。
敦煌文书,府兵很烂

城傍才是主力
最近流行敦煌文书啊,人家研究敦煌文书的老祖一级的菊池英夫都没这么说:D
楼上陌刀的图更象是青龙偃月刀。传说中的陌刀据说是是双开刃,头是尖的那种三尖两刃刀。就是二郎神拿的那种。
陌刀貌似从来就没出土过。按记载,我感觉陌刀的刀应该很长。
“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均田制”建立在地广人稀的基础上。所以和平日久人口激增,“府兵制”就自然是要瓦解的。远古时的“井田制”消失主要也是这个原因。
原帖由 无尽的征程 于 2008-8-1 00:17 发表
记得出土过一个竹简,是秦朝士兵跟母亲要冬衣的信,秦朝就有"邮递员"了, 唐朝也应该有吧.
还有一首诗, " 高低粗成行,,,,,唯念山深驿路长", 诗人接到妻子的来信,说家里3顿并两顿吃,已经习惯了,叫他不用担心, 但是要保重 ...

传递信件不是非要邮递员不可,明代之前私人信件一般都是托人带的
府兵只能自己免租庸调
在唐代“邮递员”当然有,只不过是邮驿的信使, 也就是驿夫。 一般都厅驿配马75匹驿夫25人,诸道驿可以配马60,驿夫20。在唐代鼎盛之时全国的驿达到1600多个, 其中包括了陆驿, 水驿和水陆驿。 当然老百姓是不会享受这样的服务的,即便有钱也很难。当时的飞骑要达到每天300里。

所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知道杨玉环有多败家了
原帖由 starwing 于 2008-8-1 14:52 发表
敦煌文书,府兵很烂

城傍才是主力

时代不同了................城傍做骨干的时候,府兵早已衰弱...............................
假如一个府兵制的士兵常年驻守边塞, 国家不给工资,老婆在家不是要饿死
所以要轮替嘛。
原帖由 无尽的征程 于 2008-8-7 22:36 发表
假如一个府兵制的士兵常年驻守边塞, 国家不给工资,老婆在家不是要饿死

府兵通常是不守边的______当然守边的也有.....................更不会常年守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