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中国的高速与英国的低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26:47
联合早报:中国的高速与英国的低效
2008年06月24日 12:13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24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24日发表题为《中国的高速与英国的低效》的文章说,来英国这几年,中国的朋友经常会问我对英国人的印象及中英两国的差异。说实话,我对英国人优雅的举止谈吐很为欣赏,但每次都要特别强调,英国人办事拖拖拉拉,效率不高。他们虽然极其认真,但有点刻板,那循规蹈矩的样子还透着一股“傻气”。不单单是我,生活在英国的中国人都说,英国的效率实在无法与中国相比。

文章摘录如下:

笼统一点说,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若要说得具体一点,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的GDP增加了约70倍,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四位,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在许多城市,人们在不经意之间,就会看到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崭新的马路出现在眼前。

毫无疑问,在世界范围内,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效率确实很高,快节奏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相比之下,英国的低效率却很明显。比如办理银行卡,通常需要预约,等到预约时间,要拿着介绍信、有效证件等到银行面谈、审核。确认手续合乎章程之后,银行会在几周后把银行卡寄到你的住所,再等些日子才能收到银行寄来的密码。而在中国办理一张同类的银行卡,手续要简单得多,通常只是几分钟的事情。

英国的医疗服务低效,常常被人诟病、抱怨连连。无论是生大病还是生小病,一律都要预约,少则几日,多则几周。好不容易等到了去诊所的日子,小病早已痊愈,大病就很难说了。所以,英国人遇到小毛病,通常就自行买药解决。前些日子,笔者的朋友意外骨折,手术竟然排在了10天之后。

再比如,笔者去年搬到目前所住的城市时,部分街道和建筑正在翻修,至今9个多月过去了,工地仍然用铁丝网围着,给行人带来诸多不便,不知还要多久才可以看到“庐山真面目”。

诸如此类反映英国低效率的例子举不胜举。在这个争分夺秒的全球化时代,无论世界怎样变化,英国人照旧过着“茶水照样要放糖,有事没事上茅房,时间一到就下班,管你队伍有多长”的生活,高效似乎与他们无缘。

可是,如此“低效”的英国,却依然甘于办事拖拖拉拉,不紧不慢,死板地照章办事,让我在纳闷之余也不得不有所思考。也就是说,追求高效率是否就一定意味着好的效果呢?

仔细一想,也就能发现,英国的银行在某些环节虽然看似低效,但健全的金融体系却是许多国家的范本。办银行卡的繁琐手续是基于安全考虑,向客户邮寄银行卡是要确定办卡人提供的地址是有效的。

再说医疗。在英国,虽然求诊周期漫长,但医疗福利制度却普及广泛。凡是生活在英国的居民,包括海外留学生,都可享有免费的公共医疗服务,医生不会因为病人享受的是免费医疗而态度冷淡,他们依然尽职尽责,贴心服务。

在中国,其他方面都很高效,但看病难却总是不能解决。关于改进医疗服务的计划已提出好几年,但就是见不到有多大进展。不仅如此,还存在着医疗卫生保障覆盖面小,资源分布不均,药费一路上涨,服务态度令人无法恭维等问题。

中国建设工程的施工速度惊人,但“豆腐渣”不在少数,有些建筑建好之后不久就需要维修翻新,甚至推倒重建。

在英国,建造和维修房子进度很缓慢,但寿命长久,一百多年前铺设的排水管道依然运作正常。伦敦的地铁设备陈旧,但四通八达,很方便,是市民可以信赖的交通工具。再看北京的西客站、北京机场和许多地方的高速公路,刚投入使用就要翻修。

英国人在做出正式决定之前一定会经过反复周密的论证,征求相关人的意见。当年希斯罗机场的扩建计划就延续了多年,政府部门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充分收集民众的看法。这样做固然效率低,但却减少了后顾之忧。英国人一旦做好计划,就会按计划和规则办事,从不会为了抢时间而加班加点、偷工减料。这种“傻气”,也许才是正确的态度。

经济的发展让中国人发现了更多机遇,增加了收入,住上了舒适的房屋,使用起新式电器,享受着便捷的交通服务。

但是,对比英国等发达国家就不难看到,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在每个领域都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人际关系冷漠、社会功利化、唯利是图等等。短期内看似高效,长期而言实际上是低效,隐形损失很大。因此,人们必须克服短视和浮躁心态,使经济、社会和心灵健康成长。 (赵子郡)
联合早报:中国的高速与英国的低效
2008年06月24日 12:13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24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24日发表题为《中国的高速与英国的低效》的文章说,来英国这几年,中国的朋友经常会问我对英国人的印象及中英两国的差异。说实话,我对英国人优雅的举止谈吐很为欣赏,但每次都要特别强调,英国人办事拖拖拉拉,效率不高。他们虽然极其认真,但有点刻板,那循规蹈矩的样子还透着一股“傻气”。不单单是我,生活在英国的中国人都说,英国的效率实在无法与中国相比。

文章摘录如下:

笼统一点说,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若要说得具体一点,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的GDP增加了约70倍,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四位,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在许多城市,人们在不经意之间,就会看到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崭新的马路出现在眼前。

毫无疑问,在世界范围内,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效率确实很高,快节奏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相比之下,英国的低效率却很明显。比如办理银行卡,通常需要预约,等到预约时间,要拿着介绍信、有效证件等到银行面谈、审核。确认手续合乎章程之后,银行会在几周后把银行卡寄到你的住所,再等些日子才能收到银行寄来的密码。而在中国办理一张同类的银行卡,手续要简单得多,通常只是几分钟的事情。

英国的医疗服务低效,常常被人诟病、抱怨连连。无论是生大病还是生小病,一律都要预约,少则几日,多则几周。好不容易等到了去诊所的日子,小病早已痊愈,大病就很难说了。所以,英国人遇到小毛病,通常就自行买药解决。前些日子,笔者的朋友意外骨折,手术竟然排在了10天之后。

再比如,笔者去年搬到目前所住的城市时,部分街道和建筑正在翻修,至今9个多月过去了,工地仍然用铁丝网围着,给行人带来诸多不便,不知还要多久才可以看到“庐山真面目”。

诸如此类反映英国低效率的例子举不胜举。在这个争分夺秒的全球化时代,无论世界怎样变化,英国人照旧过着“茶水照样要放糖,有事没事上茅房,时间一到就下班,管你队伍有多长”的生活,高效似乎与他们无缘。

可是,如此“低效”的英国,却依然甘于办事拖拖拉拉,不紧不慢,死板地照章办事,让我在纳闷之余也不得不有所思考。也就是说,追求高效率是否就一定意味着好的效果呢?

仔细一想,也就能发现,英国的银行在某些环节虽然看似低效,但健全的金融体系却是许多国家的范本。办银行卡的繁琐手续是基于安全考虑,向客户邮寄银行卡是要确定办卡人提供的地址是有效的。

再说医疗。在英国,虽然求诊周期漫长,但医疗福利制度却普及广泛。凡是生活在英国的居民,包括海外留学生,都可享有免费的公共医疗服务,医生不会因为病人享受的是免费医疗而态度冷淡,他们依然尽职尽责,贴心服务。

在中国,其他方面都很高效,但看病难却总是不能解决。关于改进医疗服务的计划已提出好几年,但就是见不到有多大进展。不仅如此,还存在着医疗卫生保障覆盖面小,资源分布不均,药费一路上涨,服务态度令人无法恭维等问题。

中国建设工程的施工速度惊人,但“豆腐渣”不在少数,有些建筑建好之后不久就需要维修翻新,甚至推倒重建。

在英国,建造和维修房子进度很缓慢,但寿命长久,一百多年前铺设的排水管道依然运作正常。伦敦的地铁设备陈旧,但四通八达,很方便,是市民可以信赖的交通工具。再看北京的西客站、北京机场和许多地方的高速公路,刚投入使用就要翻修。

英国人在做出正式决定之前一定会经过反复周密的论证,征求相关人的意见。当年希斯罗机场的扩建计划就延续了多年,政府部门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充分收集民众的看法。这样做固然效率低,但却减少了后顾之忧。英国人一旦做好计划,就会按计划和规则办事,从不会为了抢时间而加班加点、偷工减料。这种“傻气”,也许才是正确的态度。

经济的发展让中国人发现了更多机遇,增加了收入,住上了舒适的房屋,使用起新式电器,享受着便捷的交通服务。

但是,对比英国等发达国家就不难看到,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在每个领域都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人际关系冷漠、社会功利化、唯利是图等等。短期内看似高效,长期而言实际上是低效,隐形损失很大。因此,人们必须克服短视和浮躁心态,使经济、社会和心灵健康成长。 (赵子郡)
这是一个老牌没落的帝国。但是它还有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老牌帝国和新兴国家,其国民的心态是截然不同的,不能生搬硬套。试想如果中国看个病要预约十天一星期,办个银行卡要几个星期的话,恐怕银行行长和卫生局长要被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的唾沫淹死。
黄皮香蕉开始说白人主子不好了?:D
原帖由 kutoo 于 2008-6-24 16:02 发表
老牌帝国和新兴国家,其国民的心态是截然不同的,不能生搬硬套。试想如果中国看个病要预约十天一星期,办个银行卡要几个星期的话,恐怕银行行长和卫生局长要被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的唾沫淹死。


别把中国想得太美好,这种事身边多得是,也没见哪个部门的头因服务问题倒霉过。
循规蹈矩是优点。文章最后几句说的不错
速度快未必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