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金”有助心理康复? 专家:秘诀是接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18:34
倾诉——这一般是心理医生给经历过集体性巨大灾难的患者的首要建议。在传统心理治疗中,在亲历了诸如校园枪击或者恐怖袭击这样的巨大灾难之后,患者会被鼓励通过与人谈话来“埋葬”自己的消极情绪。
  过去有研究却发现,这种倾诉可能会在稍后导致更深的焦虑感,不过这一观点一直只存在于实验室之中,没有被更广范围的试验所证实,为此也有一些专家认为这一观点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据报道,有美国研究人员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在经历集体性的巨大灾难后,亲历者选择对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避而不谈,也许对其心理恢复更为有利。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学者在“9·11”事件发生后,随机抽取了亲历“9·11”的2000名美国人进行追踪调查,以了解这次恐怖袭击对他们身心的影响。
  沉默者比倾诉者更易恢复
  研究人员发现,在“9·11”事件过去两年后,相比选择倾诉和选择不倾诉的两种人群,那些不愿意与他人谈及此次灾难的人心理恢复情况比那些愿意倾诉的人更好。
  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的心理学教授马克·西里等人在6月号的《咨询和临床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报告。西里说:“我们总是告诉人们说,将感觉闷在心里是不对的。但是我们的研究却发现了相反的结果。”
  情感表达越彻底越痛苦?
  “9·11”事件发生不久后,西里等人通过互联网对亲历灾难的网友进行调查,邀请美国网民针对此次灾难及其后的一段时间写下一些感想。在接受调查的2000人当中,有大约四分之三的人选择向他人倾诉,其中年纪大的人比年轻人更容易向别人表达自己经历灾难之后的感觉,一生中经历过不止“9·11”事件一次灾难的人比其他人更愿意长篇大论。
  研究人员对这部分倾诉者和另外四分之一较为沉默的人进行分组研究后,在随后2年的几个独立场合中评估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状况。
  结果发现,与那些宁愿保持沉默的人相比,乐于倾诉的人表现出了更多的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和一般性压力心理障碍,此外还会出现更多生理上的病痛。研究还发现,患者在第一反应时将情感表达得越彻底,在接下来的数年间他或她出现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就越严重。
  西里和研究小组并没有更深入地研究倾诉者恢复得不如沉默者好的具体原因。他推测说,可能前一组人(愿意倾诉者)在经历灾难时遭到的影响和打击比后者(沉默者)更大,所以长期来说恢复自然也会慢一些。
  西里建立的这种假设是有原因的,因为调查显示,那些住得离世贸中心非常近或者直接受灾的人群比其他人更愿意向别人谈及自己的感受。而这组特定人群随着时间推移仍然表现出比较差的心理状况。
  但是其中也有特例,有些住在纽约市附近的、亲历过“9·11”事件的人反而是所有人当中恢复得最好的。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创伤专家理查德·泰德斯奇表示:“很可能的情况是,这些人是受‘9·11’事件牵连的市民,但其精神上并没有受到多大创伤。他们的灾后反应是建立在这件事对他们有多重要的基础上——这一判断(在研究中)必须被列入考虑因素。”
  研究成果有缺陷
  西里也承认,他的研究成果具有缺陷,治疗心理创伤一定需要倾诉的观点可能并不全面。
  例如,接受调查者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写下自己经历灾难的感受,而非由研究人员随机指派受调查者表达观点,这就无法评估每个人做决定的过程;受调查者只被要求针对一次灾难谈论感受,而且调查时间恰好是“9·11”恐怖袭击发生后,而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的临床诊断至少在灾后1个月后才能作出。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研究人员没有一个标准来衡量人们是否通过倾诉而获得了一些利好,也就是说,受创伤最深的人如果不倾诉,可能目前的情况更糟糕。
  此前有研究显示,巨大灾难的亲历者中有大约10%会患上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这种慢性病可能纠缠患者余生。而科学家也发现,治疗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提供立即的、广泛的心理咨询服务。
  纽约一位治疗了许多“9·11”幸存者的心理医生罗宾·古德曼表示:“创伤后咨询并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心理干预,你还需要教会患者应对、控制悲痛感的方法。”
  西里表示,对于部分患者来说,也许不倾诉是更好的选择,但他的研究并非阻止人们在经历创伤后寻求心理咨询。他表示,心理治疗的关键是根据各人特点制定治疗方案。他说:“我们应该记住,每人处理事情的方式各不相同。”
  专家视点
  康复的秘密:接受
  我们去四川灾区的时候,的确抱着这样一个信条:让那些从不吐露内心体验的人开口说话,即便不说给我们,也要说给别人听。
  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马克·西里的调查发现,选择不倾诉的人群,比选择倾诉的人群“恢复情况更好”。
  这是为什么?我们的信条是错的吗?
  我不这么认为,相反,我想这个调查肯定会有所缺憾,而这个缺憾很可能就是:没有调查倾诉的方式。
  譬如,不用心理学的道理解释,我们就能明白,与祥林嫂式的倾诉相比,沉默会更好。
  因为,祥林嫂式的倾诉有两个特点:第一,她很脆弱,已被灾难击倒了;第二,她的倾诉是非治疗性的,即她只是在滔滔不绝地一遍又一遍地叙事,但却没有相应的情感反应,情感反应仍处于被压抑的状态。
  祥林嫂式的倾诉,是理性层面的,而带着情感的倾诉,是情感层面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个原则是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当事人实现带着情感的倾诉,那样他们的理智和情感、左脑和右脑就会重新建立起连接,从而可以逐渐从内心分裂的状态回到内心和谐的状态。
  所以,重要的不是倾诉,而是带体验的倾诉。
  那么,不倾诉却自愈效果更好,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最简单的猜测是,马克·西里的调查方式或许有问题。譬如,没有做很好的区分。因为一个可能的情形是,创伤越重的,越容易选择倾诉;创伤越轻的,越容易沉默。
  不过,我还是假设,马克·西里的调查方式没有问题,他已经考虑了我刚才说的那个问题。
  这就涉及了更深的问题:不倾诉而沉默的人在做什么?
  对此,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过:处理悲伤的最佳方式不是抗争,不是试图去做什么以解决问题,而是“像握着一块宝石一样,只是握着它,不做任何努力”。那时,最大的治疗效果就会产生:悲伤自动帮助我们走出创痛。
  也就是说,面对悲剧的最佳方式是接受悲伤,越不抗争地面对悲伤,恢复得就越快越好。如果沉默有这样的含义,那么这就是OK的。
  马克·西里说“每个人处理事情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我想,那些真正发挥作用的道理是相同的。倾诉——这一般是心理医生给经历过集体性巨大灾难的患者的首要建议。在传统心理治疗中,在亲历了诸如校园枪击或者恐怖袭击这样的巨大灾难之后,患者会被鼓励通过与人谈话来“埋葬”自己的消极情绪。
  过去有研究却发现,这种倾诉可能会在稍后导致更深的焦虑感,不过这一观点一直只存在于实验室之中,没有被更广范围的试验所证实,为此也有一些专家认为这一观点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据报道,有美国研究人员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在经历集体性的巨大灾难后,亲历者选择对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避而不谈,也许对其心理恢复更为有利。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学者在“9·11”事件发生后,随机抽取了亲历“9·11”的2000名美国人进行追踪调查,以了解这次恐怖袭击对他们身心的影响。
  沉默者比倾诉者更易恢复
  研究人员发现,在“9·11”事件过去两年后,相比选择倾诉和选择不倾诉的两种人群,那些不愿意与他人谈及此次灾难的人心理恢复情况比那些愿意倾诉的人更好。
  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的心理学教授马克·西里等人在6月号的《咨询和临床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报告。西里说:“我们总是告诉人们说,将感觉闷在心里是不对的。但是我们的研究却发现了相反的结果。”
  情感表达越彻底越痛苦?
  “9·11”事件发生不久后,西里等人通过互联网对亲历灾难的网友进行调查,邀请美国网民针对此次灾难及其后的一段时间写下一些感想。在接受调查的2000人当中,有大约四分之三的人选择向他人倾诉,其中年纪大的人比年轻人更容易向别人表达自己经历灾难之后的感觉,一生中经历过不止“9·11”事件一次灾难的人比其他人更愿意长篇大论。
  研究人员对这部分倾诉者和另外四分之一较为沉默的人进行分组研究后,在随后2年的几个独立场合中评估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状况。
  结果发现,与那些宁愿保持沉默的人相比,乐于倾诉的人表现出了更多的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和一般性压力心理障碍,此外还会出现更多生理上的病痛。研究还发现,患者在第一反应时将情感表达得越彻底,在接下来的数年间他或她出现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就越严重。
  西里和研究小组并没有更深入地研究倾诉者恢复得不如沉默者好的具体原因。他推测说,可能前一组人(愿意倾诉者)在经历灾难时遭到的影响和打击比后者(沉默者)更大,所以长期来说恢复自然也会慢一些。
  西里建立的这种假设是有原因的,因为调查显示,那些住得离世贸中心非常近或者直接受灾的人群比其他人更愿意向别人谈及自己的感受。而这组特定人群随着时间推移仍然表现出比较差的心理状况。
  但是其中也有特例,有些住在纽约市附近的、亲历过“9·11”事件的人反而是所有人当中恢复得最好的。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创伤专家理查德·泰德斯奇表示:“很可能的情况是,这些人是受‘9·11’事件牵连的市民,但其精神上并没有受到多大创伤。他们的灾后反应是建立在这件事对他们有多重要的基础上——这一判断(在研究中)必须被列入考虑因素。”
  研究成果有缺陷
  西里也承认,他的研究成果具有缺陷,治疗心理创伤一定需要倾诉的观点可能并不全面。
  例如,接受调查者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写下自己经历灾难的感受,而非由研究人员随机指派受调查者表达观点,这就无法评估每个人做决定的过程;受调查者只被要求针对一次灾难谈论感受,而且调查时间恰好是“9·11”恐怖袭击发生后,而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的临床诊断至少在灾后1个月后才能作出。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研究人员没有一个标准来衡量人们是否通过倾诉而获得了一些利好,也就是说,受创伤最深的人如果不倾诉,可能目前的情况更糟糕。
  此前有研究显示,巨大灾难的亲历者中有大约10%会患上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这种慢性病可能纠缠患者余生。而科学家也发现,治疗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提供立即的、广泛的心理咨询服务。
  纽约一位治疗了许多“9·11”幸存者的心理医生罗宾·古德曼表示:“创伤后咨询并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心理干预,你还需要教会患者应对、控制悲痛感的方法。”
  西里表示,对于部分患者来说,也许不倾诉是更好的选择,但他的研究并非阻止人们在经历创伤后寻求心理咨询。他表示,心理治疗的关键是根据各人特点制定治疗方案。他说:“我们应该记住,每人处理事情的方式各不相同。”
  专家视点
  康复的秘密:接受
  我们去四川灾区的时候,的确抱着这样一个信条:让那些从不吐露内心体验的人开口说话,即便不说给我们,也要说给别人听。
  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马克·西里的调查发现,选择不倾诉的人群,比选择倾诉的人群“恢复情况更好”。
  这是为什么?我们的信条是错的吗?
  我不这么认为,相反,我想这个调查肯定会有所缺憾,而这个缺憾很可能就是:没有调查倾诉的方式。
  譬如,不用心理学的道理解释,我们就能明白,与祥林嫂式的倾诉相比,沉默会更好。
  因为,祥林嫂式的倾诉有两个特点:第一,她很脆弱,已被灾难击倒了;第二,她的倾诉是非治疗性的,即她只是在滔滔不绝地一遍又一遍地叙事,但却没有相应的情感反应,情感反应仍处于被压抑的状态。
  祥林嫂式的倾诉,是理性层面的,而带着情感的倾诉,是情感层面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个原则是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当事人实现带着情感的倾诉,那样他们的理智和情感、左脑和右脑就会重新建立起连接,从而可以逐渐从内心分裂的状态回到内心和谐的状态。
  所以,重要的不是倾诉,而是带体验的倾诉。
  那么,不倾诉却自愈效果更好,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最简单的猜测是,马克·西里的调查方式或许有问题。譬如,没有做很好的区分。因为一个可能的情形是,创伤越重的,越容易选择倾诉;创伤越轻的,越容易沉默。
  不过,我还是假设,马克·西里的调查方式没有问题,他已经考虑了我刚才说的那个问题。
  这就涉及了更深的问题:不倾诉而沉默的人在做什么?
  对此,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过:处理悲伤的最佳方式不是抗争,不是试图去做什么以解决问题,而是“像握着一块宝石一样,只是握着它,不做任何努力”。那时,最大的治疗效果就会产生:悲伤自动帮助我们走出创痛。
  也就是说,面对悲剧的最佳方式是接受悲伤,越不抗争地面对悲伤,恢复得就越快越好。如果沉默有这样的含义,那么这就是OK的。
  马克·西里说“每个人处理事情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我想,那些真正发挥作用的道理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