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鞋厂破产 新<劳动合同法>最致命一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22:30
www.dayoo.com

企业破产潮正从南往北袭来,记者分赴广东、河南、山东三省实地调查破产企业的隐情:新《劳动合同法》是不是最致命的那把刀?其中的“永久性劳动合同”引起雇主恐慌,会被误解成将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转嫁给企业。企业主称成本将因此增加20%,但劳动部门称丝毫没影响。

    致命的刀就悬在头上。 “离去或者留下”成为相当数量的企业首要命题。珠三角,这个热闹、辉煌的“世界工厂”,“灭门之痛”似乎在所难免:上千家鞋厂破产,万余台资、港资工厂关门,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正计划迁离,同时,由此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致使集群链条上的20万家小厂受到影响。尖锐刀锋,直刺这个凸显产业“空心化”的“世界工厂”。河南遂平,一个安静的中原小县城。43岁的倪俊丽还为这把“刀”的出现而庆幸,孰不知,刀刃的另一面却让她失了业。全国最大塑料厂的猝死,让这个小县城陷入进退两难,7000工人不得不重新寻找工作。企业的倒闭犹如公交车,半天不来一辆,然后三辆一块儿来。山东青岛,2007年,上百家韩资企业卷款裸逃,撂下一地的债务白条和成千上万不知所措的中国工人。在新《劳动合同法》压垮企业的说法喧嚣中,企业破产潮正从南往北袭来,我们记者分赴广东、河南、山东三省,实地调查破产企业的隐情:新《劳动合同法》是不是最致命的那把刀?对于行业而言,这股破产潮是脱胎换骨之痛还是衰退前的无奈?

    倒闭潮还是淘汰潮?

    春风萧瑟,席卷着珠三角那些早已风雨飘摇中的企业。

    根据亚洲鞋业商会去年11月的统计报告,在广东鞋厂有五六千家,大中型鞋厂已经关闭1000多家,其中,在两三个月内,惠东的3000多家鞋厂中就有四五百家中小型鞋厂关门。这种景象并没止步于制鞋业,而是一圈圈地波及到诸如制衣、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整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媒体惊呼珠三角掀起“多米诺倒闭链”。

    同样来自该协会的报告称,50%的企业开始计划迁往内地。然而内地也并非乐土一片。河南省遂平县被誉为“中国最大塑料袋生产商”的华强塑胶有限公司宣布停产转让,2万工人一夜之间被隔在了厂门外。

    无独有偶,集诸多宠爱于一身的外资企业也卷进这一潮流中。1月12日,一度被当地政府视为明星企业的韩资企业世刚纤维有限公司30多名韩国籍高管人间蒸发了。而被誉为韩企天堂的青岛,也遭遇了韩企卷款裸逃的冲击。

    到底有多少企业关门,中国官方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数据。但是,有“曹破产”之称的北京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创办人曹思源的“破产数据库”统计发现,截至2007年年底,中国企业破产立案数首次止跌回升,2007年破产企业比上年增加了12%,达到3207件。

    同时,“破产数据库”所描绘的曲线展示,中国破产立案数自1991年起,连续6年以每年超过此前历年总和的速度上升;1997年到1999年有三年摇摆;2001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8939件;而后从2002年开始,连续5年下跌,2006年跌至2857件;2007年则是六年来破产案件首次上升之年。

    但是“3207”这个数据在曹思源看来,并不准确。中国企业的破产率只在0.1%左右徘徊,远没有达到正常的1%。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去年的正常破产立案数应该在32000件左右。

    最后的稻草

    从春节开工至今,在东莞厚街一家小鞋厂工作的张小梅,被老板安排的任务就是,站在灰尘笼罩的大街上,举着“招工牌”,等待熟练工的出现。没有工人,工厂少承接了80%的定单。在她老板看来,即使把工人的工资提到1500元,还是很难招到满意的工人。

    鞋厂遭遇到的“民工荒”,被亚洲鞋业商会负责人李鹏写进了提交给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中。他或重或轻地罗列了十几个因素: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工成本上涨、“民工荒”、“电荒”等挤压着企业利润空间。政策层面上,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环保监控也在不断调整,包括制鞋企业在内的外贸出口企业一直负重前行。

    东莞港资鞋厂老板梁嘉耀的一席话或许能说明企业的窘境:“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涨价,工资成本上升,招工难,出口贸易受抑,政策频繁调整,早前又颁布实施了《劳动合同法》和两税合一新政,就像在我们的头上悬起了一把把刀!”

    而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被媒体戏称为“五大炮手”之一的张茵炮口直指新《劳动合同法》。“这种状况已经导致国内就业率下降,特别是对低文化层次、技术含量不高的人群冲击更大。”她建议取消“签订无限期合同”一项。在她看来,“签订无限期合同”是一种吃大锅饭式的历史倒退。

    北京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创始人曹思源认为,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后,确实出现很多反弹的现象。尤其是其中的“永久性劳动合同”引起雇主的恐慌,这样会被误解成将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转嫁给企业,没有哪家企业有这么大的能耐。

    新《劳动合同法》给企业带来多少成本增加,说法不一:广东省劳动保障部门调查认为,守法企业丝毫没有影响,不守法企业所增加的成本不超过企业总成本的2%。根据南海金履鞋业负责人刘坤的测算,新《劳动合同法》以及两税合一,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增加超过20%。

    “两税合一”也被很多企业主“诟病”。有评论认为,韩企出逃很大原因在此,外资企业不再具有血统优势,而是和中国企业平等竞争,使得一部分竞争力不强的外资企业不负责任地集体外逃。

    除了政策性因素外,产业自身因素也使得各企业从产生那天开始就注定了今天的命运。目前珠三角超过70%的产业仍靠“低成本、低利润”的加工贸易模式,始终居于价格链底端,利润仅在5%-10%之间。这种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就直接面对生死抉择。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自然淘汰?

    外贸界有这么一个说法,如果整条产业链的利润有100%,那么以加工贸易方式中国拿到的就只有10%,而前期的研发和后期的渠道可以拿走90%的利润。

    2005年,前商务部长薄熙来向欧盟的官员算了一笔账: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中客车飞机。其中透露出来的是对中国制造业低成本、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的现状的无奈。

    而目前的政策走向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这些低成本低收益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自然淘汰或加速产业升级。

    商务部外贸司刚刚完成的专题调研显示,广东出现的企业倒闭潮“无伤大局”。目前涉及的行业主要是制鞋、纺织服装、玩具以及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出口的重头机电类、IT类并未受到波及。而韩企裸逃,其中大多数属于高资源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型企业。

    广东的加工贸易出口一直占据全国该项出口总额的约4成,去年逾3000亿美元的出口额中,加工贸易贡献接近70%!但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两会期间的发言认为,广东省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政府希望把珠三角极其有限而昂贵的土地,腾给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

    但产业升级是一个自发的市场过程,通过政策调整起到推动作用的背后隐含着政府调控的影子。曹思源认为,产业升级这是一个缓行渐进的过程,不会也不能过于集中,目前的现象恰恰是违背经济规律的。

    出路还是困境?企业在观望,政府也在观望。

    《朝鲜日报》2月引述经济评论家朱健国评论珠三角企业倒闭的现象说:“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时期是有人亡,现在是企业正在亡。一个企业死亡,就会有数百至数千名职工失业。情况要比想象中更严重。” (莫中客、叶伟民、车黎、陈鸣)www.dayoo.com

企业破产潮正从南往北袭来,记者分赴广东、河南、山东三省实地调查破产企业的隐情:新《劳动合同法》是不是最致命的那把刀?其中的“永久性劳动合同”引起雇主恐慌,会被误解成将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转嫁给企业。企业主称成本将因此增加20%,但劳动部门称丝毫没影响。

    致命的刀就悬在头上。 “离去或者留下”成为相当数量的企业首要命题。珠三角,这个热闹、辉煌的“世界工厂”,“灭门之痛”似乎在所难免:上千家鞋厂破产,万余台资、港资工厂关门,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正计划迁离,同时,由此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致使集群链条上的20万家小厂受到影响。尖锐刀锋,直刺这个凸显产业“空心化”的“世界工厂”。河南遂平,一个安静的中原小县城。43岁的倪俊丽还为这把“刀”的出现而庆幸,孰不知,刀刃的另一面却让她失了业。全国最大塑料厂的猝死,让这个小县城陷入进退两难,7000工人不得不重新寻找工作。企业的倒闭犹如公交车,半天不来一辆,然后三辆一块儿来。山东青岛,2007年,上百家韩资企业卷款裸逃,撂下一地的债务白条和成千上万不知所措的中国工人。在新《劳动合同法》压垮企业的说法喧嚣中,企业破产潮正从南往北袭来,我们记者分赴广东、河南、山东三省,实地调查破产企业的隐情:新《劳动合同法》是不是最致命的那把刀?对于行业而言,这股破产潮是脱胎换骨之痛还是衰退前的无奈?

    倒闭潮还是淘汰潮?

    春风萧瑟,席卷着珠三角那些早已风雨飘摇中的企业。

    根据亚洲鞋业商会去年11月的统计报告,在广东鞋厂有五六千家,大中型鞋厂已经关闭1000多家,其中,在两三个月内,惠东的3000多家鞋厂中就有四五百家中小型鞋厂关门。这种景象并没止步于制鞋业,而是一圈圈地波及到诸如制衣、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整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媒体惊呼珠三角掀起“多米诺倒闭链”。

    同样来自该协会的报告称,50%的企业开始计划迁往内地。然而内地也并非乐土一片。河南省遂平县被誉为“中国最大塑料袋生产商”的华强塑胶有限公司宣布停产转让,2万工人一夜之间被隔在了厂门外。

    无独有偶,集诸多宠爱于一身的外资企业也卷进这一潮流中。1月12日,一度被当地政府视为明星企业的韩资企业世刚纤维有限公司30多名韩国籍高管人间蒸发了。而被誉为韩企天堂的青岛,也遭遇了韩企卷款裸逃的冲击。

    到底有多少企业关门,中国官方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数据。但是,有“曹破产”之称的北京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创办人曹思源的“破产数据库”统计发现,截至2007年年底,中国企业破产立案数首次止跌回升,2007年破产企业比上年增加了12%,达到3207件。

    同时,“破产数据库”所描绘的曲线展示,中国破产立案数自1991年起,连续6年以每年超过此前历年总和的速度上升;1997年到1999年有三年摇摆;2001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8939件;而后从2002年开始,连续5年下跌,2006年跌至2857件;2007年则是六年来破产案件首次上升之年。

    但是“3207”这个数据在曹思源看来,并不准确。中国企业的破产率只在0.1%左右徘徊,远没有达到正常的1%。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去年的正常破产立案数应该在32000件左右。

    最后的稻草

    从春节开工至今,在东莞厚街一家小鞋厂工作的张小梅,被老板安排的任务就是,站在灰尘笼罩的大街上,举着“招工牌”,等待熟练工的出现。没有工人,工厂少承接了80%的定单。在她老板看来,即使把工人的工资提到1500元,还是很难招到满意的工人。

    鞋厂遭遇到的“民工荒”,被亚洲鞋业商会负责人李鹏写进了提交给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中。他或重或轻地罗列了十几个因素: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工成本上涨、“民工荒”、“电荒”等挤压着企业利润空间。政策层面上,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环保监控也在不断调整,包括制鞋企业在内的外贸出口企业一直负重前行。

    东莞港资鞋厂老板梁嘉耀的一席话或许能说明企业的窘境:“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涨价,工资成本上升,招工难,出口贸易受抑,政策频繁调整,早前又颁布实施了《劳动合同法》和两税合一新政,就像在我们的头上悬起了一把把刀!”

    而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被媒体戏称为“五大炮手”之一的张茵炮口直指新《劳动合同法》。“这种状况已经导致国内就业率下降,特别是对低文化层次、技术含量不高的人群冲击更大。”她建议取消“签订无限期合同”一项。在她看来,“签订无限期合同”是一种吃大锅饭式的历史倒退。

    北京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创始人曹思源认为,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后,确实出现很多反弹的现象。尤其是其中的“永久性劳动合同”引起雇主的恐慌,这样会被误解成将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转嫁给企业,没有哪家企业有这么大的能耐。

    新《劳动合同法》给企业带来多少成本增加,说法不一:广东省劳动保障部门调查认为,守法企业丝毫没有影响,不守法企业所增加的成本不超过企业总成本的2%。根据南海金履鞋业负责人刘坤的测算,新《劳动合同法》以及两税合一,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增加超过20%。

    “两税合一”也被很多企业主“诟病”。有评论认为,韩企出逃很大原因在此,外资企业不再具有血统优势,而是和中国企业平等竞争,使得一部分竞争力不强的外资企业不负责任地集体外逃。

    除了政策性因素外,产业自身因素也使得各企业从产生那天开始就注定了今天的命运。目前珠三角超过70%的产业仍靠“低成本、低利润”的加工贸易模式,始终居于价格链底端,利润仅在5%-10%之间。这种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就直接面对生死抉择。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自然淘汰?

    外贸界有这么一个说法,如果整条产业链的利润有100%,那么以加工贸易方式中国拿到的就只有10%,而前期的研发和后期的渠道可以拿走90%的利润。

    2005年,前商务部长薄熙来向欧盟的官员算了一笔账: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中客车飞机。其中透露出来的是对中国制造业低成本、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的现状的无奈。

    而目前的政策走向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这些低成本低收益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自然淘汰或加速产业升级。

    商务部外贸司刚刚完成的专题调研显示,广东出现的企业倒闭潮“无伤大局”。目前涉及的行业主要是制鞋、纺织服装、玩具以及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出口的重头机电类、IT类并未受到波及。而韩企裸逃,其中大多数属于高资源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型企业。

    广东的加工贸易出口一直占据全国该项出口总额的约4成,去年逾3000亿美元的出口额中,加工贸易贡献接近70%!但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两会期间的发言认为,广东省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政府希望把珠三角极其有限而昂贵的土地,腾给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

    但产业升级是一个自发的市场过程,通过政策调整起到推动作用的背后隐含着政府调控的影子。曹思源认为,产业升级这是一个缓行渐进的过程,不会也不能过于集中,目前的现象恰恰是违背经济规律的。

    出路还是困境?企业在观望,政府也在观望。

    《朝鲜日报》2月引述经济评论家朱健国评论珠三角企业倒闭的现象说:“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时期是有人亡,现在是企业正在亡。一个企业死亡,就会有数百至数千名职工失业。情况要比想象中更严重。” (莫中客、叶伟民、车黎、陈鸣)
发不起工资就别开厂,破产说明这个厂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企业破产,是老板的世界末日,不是员工的世界末日。对于打工的人来说,无非不换个地方继续打工而已。
这种靠打价格战,靠压低工资过日子的企业,破产是早晚的事,不要拉不出屎怪茅坑!
这么多鞋厂倒了,说明鞋要涨价。总是要价值回归的
没有新劳动法这个问题也迟早会出现
如果每个月只能给工人开几百块钱工资,每双鞋只增加几块钱附加值,还制造很多污染事件;这样的鞋厂破产一批也没什么。。。
原帖由 楚明 于 2008-3-27 23:18 发表
如果每个月只能给工人开几百块钱工资,每双鞋只增加几块钱附加值,还制造很多污染事件;这样的鞋厂破产一批也没什么。。。

严重同意
某不会梳头的香港所谓经济学家嚎叫到:新劳动法会养活懒汉。
而我也要叫道:新劳动法会饿死懒老板。
我很高兴,很高兴,以为中国土老板们,终于必须学习了,必须考虑
现代管理理念了,这样我就有饭吃,很高兴。
而从千年开始,从来对此不感兴趣的民企,中间有一些有眼光的大企业,开始
关注精益生产管理理念了,好得很。

“朝鲜日报”混账,你们在青岛开厂的土老板非法恶意逃回南朝鲜,是因为劳动法吗?
发不起工资就别开厂,破产说明这个厂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原帖由 tomcat650093 于 2008-3-28 09:35 发表
发不起工资就别开厂,破产说明这个厂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用我的话要收版权费的,哈哈
中国的失业保障还不够完善, 转型时期怎安置失业工人 ? 认识一间 5000 人的玩具厂也结业, 那麽多工人也不知一下子怎算. 如果真的有那麽多低附加值工厂要关门, 而还不会引起失业问题, 那就绝对是件好事.;funk
中国的改革到今天,不引起什么大的利益调整的改革基本都做了,以后的改革很多都是很痛苦的,甚至在一定时间内会造成损失,但我们并不能以此为原因不搞下去的,痛是必然的,但要是不搞改革了,也许以后就不一定只是痛了。
好吧,各位,但是我想问一下,那些失去工作的的低技术劳动群体怎么办?
原帖由 屠城校尉 于 2008-3-28 17:28 发表
中国的失业保障还不够完善, 转型时期怎安置失业工人 ? 认识一间 5000 人的玩具厂也结业, 那麽多工人也不知一下子怎算. 如果真的有那麽多低附加值工厂要关门, 而还不会引起失业问题, 那就绝对是件好事.;funk


阵痛是不可避免的,经济结构不可能永不转型。
这类企业早该破产了~~~:b
阵痛是不可避免的,经济结构不可能永不转型。
===================================
最怕就是痛到要出大问题. 如果早巳予料到会有转型期的大规模失业问题, 怎样去安置那些突然失去工作的低技术工人, 是应该有个 Plan B 的. 当然如果基本上不会有这个问题那就是太好了,:L
热烈庆祝new劳动合同法促进中国产业升级。中国从此阔步迈入国际产业链中高端,哈哈!:D :D :D
至于那些失业的人么,那是改革要付出的“阵痛”。“阵痛怎么总是穷人付出?”因为穷人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呀。只要能代上表,自然不用付出阵痛了。耶!:victory:
热烈庆祝new劳动合同法促进中国产业链升级。从此中国阔步迈入国际产业链中高端,哈哈!:D :D
原帖由 windmind 于 2008-3-28 20:17 发表
热烈庆祝new劳动合同法促进中国产业升级。中国从此阔步迈入国际产业链中高端,哈哈!:D :D :D
至于那些失业的人么,那是改革要付出的“阵痛”。“阵痛怎么总是穷人付出?”因为穷人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呀。 ...


这在任何国家都如此
1.农民工可以回归本位,做农民而不代工(农产品有利可图后,带动新农村走产业化道路,需要农民参与,需要青壮年建设)
2.产业升级后,可以培养一批适合新型产业化的农民工,不再以低廉劳动力换取微薄的报酬
3.对于有些资本的底层民众,可以鼓励其投身于第三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4.对于实在能力有限且无资本的底层民众,要保障其最低生活,一个大国一定要有养一批底层民众的准备``美国如此,欧洲如此,今天的中国当然也不能例外!
-----------------------
以上分流后,不会因为几个烂厂的倒闭而拖垮中国!~~~
把责任归咎于新《劳动合同法》是别有用心的,从中彻底暴露出作为工人阶级对立面的反动本性!
  这些工人怎么安置呢?
  原来还有口饭吃,现在突然失业了,医保社保健全了么?失业期间自己的生活、孩子的上学问题怎么办?
  中国现在就业问题很严峻,突然大批工人失业,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说白了,其实现在是为以前的剥削老百姓的行为买单.....
《劳动合同法》是大势所趋,但是政府的确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了企业,杀鸡取卵的做法有待商榷。

某人依然坚持用意识形态来分析问题,果然强大:D
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工厂招不到足够的人手,低成本劳动力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短缺。
所以,一些低附加值工厂倒闭对就业的影响并不会很大。
原帖由 windmind 于 2008-3-28 20:17 发表
热烈庆祝new劳动合同法促进中国产业升级。中国从此阔步迈入国际产业链中高端,哈哈!:D :D :D
至于那些失业的人么,那是改革要付出的“阵痛”。“阵痛怎么总是穷人付出?”因为穷人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呀。 ...



你以为那些每天工作十一二个小时、收入低的工人就很满意现在的工作和待遇?

新劳动合同法不过是给了工人应得的合法待遇,那些靠盘剥每一分工人工资待遇的企业本就应该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不通过法律强制的手段,你难道认为那些企业主会良心发现主动行动?

你没有看到很多企业招不到人?待遇太低,谁会去?打工仔也有父母妻儿。不要以为你给他一口饭吃就够了。企业招不到人,这是企业主和工人的博弈,是工人为了自己获得起码的待遇。至于企业利润低,这不是工人就该收入低,福利差的理由,而是企业安于现状不求发展的原因,应该追问企业主,为何总是靠打压工人保持盈利,而不是提高产品附加值?

不要以为一句“阵痛怎么总是穷人付出?”,就表示你在为穷人说话?背后的利益链条就是维持现状让那些懒惰的企业家继续享有低利润,让工人维持温饱。

产业升级不仅仅是要求企业不断提高自身水平,还是要求缺乏技术的工人提高技术水平,以获取更高的收入,而不是这样半饥半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