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暴强的考证——尼罗河是大禹开的,金字塔是大禹建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12:34
:D 尼罗河是大禹开的,金字塔是大禹建的
众所周知,古埃及文明与尼罗河密不可分。但是,尼罗河的形成仅仅是几千年前的事情。笔者认为,根据尼罗河形成的过程和时间,有必要重写古埃及历史,而且人类文明史也要随之改写。具体来说,这里不排除下述可能性,即尼罗河入海通道是大禹开的,最早的金字塔也是大禹参与建造的。
一 、古埃及文明诞生在单河流域的河口三角洲
长期以来,古埃及文明号称人类四大古文明之首,雄踞中国、印度、巴比伦之前。但是,如果对比上述四大古文明,就不难发现在四大古文明里,中国文明诞生在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文明诞生在恒河、印度河流域,巴比伦文明诞生在幼发拉底河、冈底斯河的两河流域,只有埃及文明诞生在尼罗河的单河流域的河口三角洲。
更让人疑惑的是,在四大古文明里,尽管古埃及人留下了宏伟的金字塔,以及众多的木乃伊;然而,古埃及人的族源却始终模糊不清,人们既不知道古埃及人从哪里来,也不清楚古埃及人到哪里去了。就连现在居住在埃及的埃及人,尽管他们在享受着古埃及人的文化果实,仍然也是不晓得古埃及人的来踪去迹。显然,这里一定隐藏着某些人们至今未能知晓的深层秘密。
二 、尼罗河仅有几千年的历史
1 、现在的尼罗河
尼罗河发源于非洲东北部的布隆迪高原,由卡盖拉河、白尼罗河、青尼罗河三条河流汇流而成,全长6671公里,流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河口处入海年平均流量为230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约725亿立方米,其规模大体与黄河相当。
其中,白尼罗河是尼罗河的正源,其上游是卡盖拉河,其间有维多利亚湖等众多湖泊。青尼罗河流经地区属于非洲热带草原气候,每年的6~10月,埃塞俄比亚高原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降水充沛,河流水量增加,进入汛期;正是由于青尼罗河水量的季节变化,导致尼罗河定期泛滥。
尼罗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滥,8月份河水上涨最高时,淹没河岸两旁的大片田野,人们纷纷迁往高处暂住。10月份洪水消退,留给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天然肥沃的土壤,人们栽培棉花、小麦、水稻、椰枣等农作物。这样,在北非乾旱的沙漠地区上,就形成了一条“绿色走廊”,文明古国埃及就是在这里创造出了辉煌的古埃及文化。
2 、尼罗河出现在4500年前
根据地质学的研究,黄河穿越三门峡地区,向东流入渤海,是在大约二百万年前,而黄河流域(包括桑干河流域)的古人类活动也是出现在二百万年前。长江形成的历史就更古老了,事实上长江三峡的切割开通,大约发生在恐龙灭绝时期(六七千万年前),而长江三峡地区也发现了二百万年前的直立猿或者直立人的活动遗迹(两者的分水岭是火的使用)。
关于尼罗河的形成,笔者不久前在“全纪实”电视频道一个有关尼罗河的专题节目片里看到一种新的说法,即在12500年前还没有尼罗河。在12500年前,维多利亚湖水开始向北溢出,到这时才算拉开了尼罗河的成河序幕。由于12500年前地球正处于最后一个冰期时期,由此可以推断,维多利亚湖水向北溢出,应该是冰川切割峡谷的作用。无庸置疑,从维多利亚湖水开始向北溢流,到尼罗河最终穿越沙漠流入地中海,需要穿越众多峡谷,因此要经历一段相当的时间,据上述电视片说直到4500年前尼罗河才完全形成。
据此可知,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古人类活动实在是要晚得多了。显然,这是因为尼罗河穿越峡谷北流入海的时间太迟,迟到四五千年前才刚刚与地中海相通,而在这时其它地区的人类文明早已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且创造出许许多多新的生存技术(根据笔者提出的智因设计进化论,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自主生存技术创新)。
三 、有必要重写古埃及历史
如果尼罗河形成于4500年前,那么在此之前尼罗河仅仅是非洲大陆的一条内陆河,埃及现在所在的地方乃是一片沙漠,并不适宜人类居住,更不用说有什么人会在这里创造出什么辉煌的文明与文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古埃及历史必须根据尼罗河形成的时间进行重写,与此同时人类文明史也要随之改写。
例如,此前人们认为,古埃及文明大约出现形成在公元前4000年前,这时的古埃及人正在崇拜地母神,为此他们每年都要在尼罗河泛滥期开始前,庆祝丰产节,届时要把一名女童溺死在尼罗河里,称之为“尼罗河的婚礼”,类似古代中国的“河泊娶妇”。
现在看来,古埃及文明并不是出现在6000年前,而是出现在4500年前。而且,古埃及人也不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而是周边的人或者远方的人(来自亚洲、欧洲和非洲)在看到尼罗河流入地中海、沿河两岸变成可耕种的沃土之后,才逐渐移居到尼罗河三角洲一带的。
四 、尼罗河有可能是大禹开通的
我们有理由进一步推论,如果尼罗河是在4500年前才与地中海相连通的,那么就不能排除有人为开凿的可能性,本文标题“尼罗河是大禹开的,金字塔是大禹建的”则是对此的探讨。具体理由如下:
1 、众所周知,河流切割峡谷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在自然条件下往往需要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或者更漫长的时间。但是,自从维多利亚湖水在12500年前溢出之后,原始的尼罗河仅仅只用了区区七八千年的时间,就切割穿越了一个又一个的峡谷,开通了长达6000多公里的河道。显然,尼罗河形成的如此高速度,不能排除人工参与开凿峡谷的可能。
2 、如果对比世界各地的洪水神话传说,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地区的洪水故事都是描述主人公如何幸运的逃难,唯独在中国则盛传鲧治水和大禹治水的故事。笔者在相关论述中指出(参阅《追寻远古的信息》、《经典图读山海经》、《重构失落的中国文明》等专著),鲧治水之所以采取“堵”的办法,禹治水之所以采取“疏”的办法,实质上取决于工程技术的进步。这是因为,疏导河道需要更大范围的更精密准确的水平测量技术。对比之下,水来土掩的“堵”的技术含量则相对简单许多。
据此可知,如果尼罗河形成过程有人工的参与,那么参与者应该是精通水平测量和水利施工的专业人士。环顾当时的世界各地,拥有此项工程技术的专业人士非大禹莫属。
3 、根据笔者的研究,三门峡的鬼门和神门是自然形成的,而三门峡的人门则是大禹开通的,详细论述可参阅笔者《重构失落的中国文明》电子版一书的“寻找大禹治水的遗迹”一章。也就是说,如果大禹应邀去开通尼罗河,那么从技术层面来说是能够胜任的。
4 、“禹”是水利工程师部落
笔者研究《山海经》三十余年,很早就发现远古时期有许许多多“专业部落”,例如“翻译部落(岐舌民)”、“柔术部落(柔利民)”、“高跷部落(长股民)”等等。事实上,中国古代著名的尧族乃是以烧陶闻名于世的部族,舜族乃是以狩猎闻名于世的部族,禹族则是以水利工程闻名于世的部族。从这个角度来说,民国时期以大禹生日(农历六月初六)为“工程师节”,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
进一步说,中国各地,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都流传着大禹治水的故事。与此同时,所谓大禹治水的时间实际上远远不止“十三年”,而是经历了数百年到上千年的时间,大约在6000年前~4000年前之间。显然,所谓大禹治水的故事,实际上并不是仅指一个人,而是指以水利工程为生的“禹族”。当然,这并不排除,其中的一支“禹族”在中国建立了“帝禹王朝”,并且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土资源考察工程”,撰写了国土资源白皮书亦即《山海经•五藏山经》。
5 、“禹水利工程队”有可能来到埃及
根据笔者创意绘制的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有需要者可联络下载),帝禹时代的国土资源考察活动,西到天山山脉,东到日本列岛,北到蒙古高原,南到台湾海峡。事实上,随着中国七千年前发明养蚕剿丝技术以来,东西方之间的丝绸贸易就开始了。从中国到埃及,虽然远达6600公里(直线距离),其实真要走的话,也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就可到达。有鉴于此,东西方的交流,远比我们知道的和文字记载的要早要频繁的多。
这就意味着,“禹水利工程队”完全有可能一路西行到埃及,然后南下深入非洲腹地,并应本地人之邀参与开凿尼罗河峡谷的工程。有趣的是,该工程原本是为了缓解当地的水患,但是开通之后尼罗河水一路北去,冲开沙漠,流入地中海,从而开辟出了广袤的新的生存沃野,为古埃及文明奠定了自然环境基础。
事实上,来自中国的禹水利工程队之所以普遍受到各地欢迎,主要是农业灌溉的需要,以及防洪排涝工程的需要。令人羡慕的是,尼罗河开通之后,尼罗河水的定期泛滥,给两岸和三角洲地区免费送去了农作物最需要的两种东西“水”和“肥料”,因此当地的农业“投入很少,产出很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古埃及人没用多少时间,就积累起雄厚的财富,而且有大量的劳动力(包括奴隶,例如以色列人),以及丰富的知识技术(包括测量技术和建筑技术),去建造规模庞大的金字塔。
有趣的是,尼罗河最初的名称不是尼罗河,其意思是“流经黑土地的河”,这或许与禹族崇尚黑色的习俗有关。直到2000年前,当地人才用“尼罗”命名这条母亲河,而“尼罗”的含义是“不可能”。对这个奇怪的名称,过去人们解释为“不可能从尼罗河下游走到尼罗河上游”,或者认为“尼罗”是某个法老国王的名字。其实,后人之所以要称尼罗河“不可能”,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曾经听说过有人开凿了尼罗河,但是由于时过境迁而不再相信了,因此才会说“尼罗河不可能是人工开凿的”。
五 、古埃及文明与古中国文明的相似之处
客观的说,古埃及文明与古中国文明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
1 、埃及最早的金字塔有可能是大禹参与建造的
《山海经》的<<海外北经>>、<<大荒北经>>、<<海内北经>>记有,大禹治水过程中,曾经建有众帝之台,它们是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共工台,这些台均为两层的四方台,位于昆仑的东北方;其中共工台的东南角,有一虎皮色纹的蛇形塑像,它的头向着南方。此外,黄帝都城的保护神开明神兽(虎),也与狮身人面像极为相似。无庸置疑,大禹建造的众帝之台,与埃及早期的金字塔和美洲金字塔非常接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排除,世界各地的金字塔式建筑物,可能有着共同的技术起源,它们当初都是“禹工程队”的杰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代中国主要是土木建筑,因此很少能够长期保存下来。对比之下,埃及金字塔等西方建筑物则属于石头建筑,比较容易长期保留。有鉴于此,我们不能仅仅从古建筑遗存来简单的评判古文明的发达程度。
2 、古埃及木乃伊与中国的不死药
古埃及人相信尸体不腐则灵魂永生,因此他们热衷于制造木乃伊。中国古人也有用不腐药(亦即不死药)处理尸体的习俗,在《山海经》里有着非常多的描述,可参阅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与此同时,古埃及人和中国人在草药、香料和按摩等诸多方面也非常接近。
3 、古埃及文字与中国古文字都属于象形文字,两者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可惜有关的对比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六 、几个相关的问题
1 、“禹工程队”在美洲的活动
种种迹象表明,禹工程队不仅曾经来到埃及,而且也曾经抵达美洲。例如,美洲的羽毛蛇崇拜,就可能与“禹工程队”的活动有关。这是因为,“禹”字发音与“雨”、“羽”相同,而“禹”的字形又与“虫(蛇)”相关,综合起来的形象正是“羽毛蛇”。进一步说,美洲秘鲁纳斯卡平原上的巨型地面画,很可能是当地各部落在把自己的图腾展示给天上的神来看的,而制作上百米的巨大图形显然需要掌握高空俯视技术。这就表明“羽毛蛇神”并非虚构,而是真有人(因此被视之为神)能够飞在天空。有趣的是,中国早在舜时期就可能掌握了“羽衣滑翔”技术,舜就曾经利用此技术逃过其弟的谋害;对于禹工程队来说,观察和测绘大面积的地形地貌也需要掌握从空中俯视的技术。
2 、禹工程队的下落
由于水利工程往往需要较长的施工时间,因此从华夏大地来到远方的禹工程队,绝大多数都留在了当地,并最终融入当地社会群落之中。由于禹工程队都留在了遥远的异国他乡,而未能回归故土,因此家乡的人对他们的活动知之甚少。当然,即使有极少数的禹工程队,几经碾转,最后叶落归根,但是家乡人们对他们讲的远方异国故事却是半信半疑。
3 、实地考察尼罗河
有必要指出的是,笔者关于“尼罗河是大禹开的”论述,在目前还仅仅是一种猜测,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有条件的时候,组织实地考察队,深入到尼罗河中上游的深山峡谷之中,去寻找是否存在人工开凿的遗迹。当然,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随着阿斯旺等水库大坝的建造,某些人工开凿的痕迹已经被破坏或者淹没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术界有必要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史。其中,特别需要重新认识禹族的活动轨迹(包括治水和国土资源考察)。此前笔者曾经撰文《我怀疑大禹的外星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疑惑,正是因为禹族存在着大量未解之谜。
重构(王红旗)电话010-51843850 信箱jdtdshj@yahoo.cn
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重构文集080214Z119-6400
本文收入《重构失落的中国文明》电子版一书,
如欲下载该书,可电子信联络,或登录博客打开“下载图书服务”标签,
博客地址(帝禹山河图个人主页):http://blog.scol.com.cn/dysht:D 尼罗河是大禹开的,金字塔是大禹建的
众所周知,古埃及文明与尼罗河密不可分。但是,尼罗河的形成仅仅是几千年前的事情。笔者认为,根据尼罗河形成的过程和时间,有必要重写古埃及历史,而且人类文明史也要随之改写。具体来说,这里不排除下述可能性,即尼罗河入海通道是大禹开的,最早的金字塔也是大禹参与建造的。
一 、古埃及文明诞生在单河流域的河口三角洲
长期以来,古埃及文明号称人类四大古文明之首,雄踞中国、印度、巴比伦之前。但是,如果对比上述四大古文明,就不难发现在四大古文明里,中国文明诞生在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文明诞生在恒河、印度河流域,巴比伦文明诞生在幼发拉底河、冈底斯河的两河流域,只有埃及文明诞生在尼罗河的单河流域的河口三角洲。
更让人疑惑的是,在四大古文明里,尽管古埃及人留下了宏伟的金字塔,以及众多的木乃伊;然而,古埃及人的族源却始终模糊不清,人们既不知道古埃及人从哪里来,也不清楚古埃及人到哪里去了。就连现在居住在埃及的埃及人,尽管他们在享受着古埃及人的文化果实,仍然也是不晓得古埃及人的来踪去迹。显然,这里一定隐藏着某些人们至今未能知晓的深层秘密。
二 、尼罗河仅有几千年的历史
1 、现在的尼罗河
尼罗河发源于非洲东北部的布隆迪高原,由卡盖拉河、白尼罗河、青尼罗河三条河流汇流而成,全长6671公里,流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河口处入海年平均流量为230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约725亿立方米,其规模大体与黄河相当。
其中,白尼罗河是尼罗河的正源,其上游是卡盖拉河,其间有维多利亚湖等众多湖泊。青尼罗河流经地区属于非洲热带草原气候,每年的6~10月,埃塞俄比亚高原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降水充沛,河流水量增加,进入汛期;正是由于青尼罗河水量的季节变化,导致尼罗河定期泛滥。
尼罗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滥,8月份河水上涨最高时,淹没河岸两旁的大片田野,人们纷纷迁往高处暂住。10月份洪水消退,留给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天然肥沃的土壤,人们栽培棉花、小麦、水稻、椰枣等农作物。这样,在北非乾旱的沙漠地区上,就形成了一条“绿色走廊”,文明古国埃及就是在这里创造出了辉煌的古埃及文化。
2 、尼罗河出现在4500年前
根据地质学的研究,黄河穿越三门峡地区,向东流入渤海,是在大约二百万年前,而黄河流域(包括桑干河流域)的古人类活动也是出现在二百万年前。长江形成的历史就更古老了,事实上长江三峡的切割开通,大约发生在恐龙灭绝时期(六七千万年前),而长江三峡地区也发现了二百万年前的直立猿或者直立人的活动遗迹(两者的分水岭是火的使用)。
关于尼罗河的形成,笔者不久前在“全纪实”电视频道一个有关尼罗河的专题节目片里看到一种新的说法,即在12500年前还没有尼罗河。在12500年前,维多利亚湖水开始向北溢出,到这时才算拉开了尼罗河的成河序幕。由于12500年前地球正处于最后一个冰期时期,由此可以推断,维多利亚湖水向北溢出,应该是冰川切割峡谷的作用。无庸置疑,从维多利亚湖水开始向北溢流,到尼罗河最终穿越沙漠流入地中海,需要穿越众多峡谷,因此要经历一段相当的时间,据上述电视片说直到4500年前尼罗河才完全形成。
据此可知,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古人类活动实在是要晚得多了。显然,这是因为尼罗河穿越峡谷北流入海的时间太迟,迟到四五千年前才刚刚与地中海相通,而在这时其它地区的人类文明早已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且创造出许许多多新的生存技术(根据笔者提出的智因设计进化论,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自主生存技术创新)。
三 、有必要重写古埃及历史
如果尼罗河形成于4500年前,那么在此之前尼罗河仅仅是非洲大陆的一条内陆河,埃及现在所在的地方乃是一片沙漠,并不适宜人类居住,更不用说有什么人会在这里创造出什么辉煌的文明与文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古埃及历史必须根据尼罗河形成的时间进行重写,与此同时人类文明史也要随之改写。
例如,此前人们认为,古埃及文明大约出现形成在公元前4000年前,这时的古埃及人正在崇拜地母神,为此他们每年都要在尼罗河泛滥期开始前,庆祝丰产节,届时要把一名女童溺死在尼罗河里,称之为“尼罗河的婚礼”,类似古代中国的“河泊娶妇”。
现在看来,古埃及文明并不是出现在6000年前,而是出现在4500年前。而且,古埃及人也不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而是周边的人或者远方的人(来自亚洲、欧洲和非洲)在看到尼罗河流入地中海、沿河两岸变成可耕种的沃土之后,才逐渐移居到尼罗河三角洲一带的。
四 、尼罗河有可能是大禹开通的
我们有理由进一步推论,如果尼罗河是在4500年前才与地中海相连通的,那么就不能排除有人为开凿的可能性,本文标题“尼罗河是大禹开的,金字塔是大禹建的”则是对此的探讨。具体理由如下:
1 、众所周知,河流切割峡谷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在自然条件下往往需要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或者更漫长的时间。但是,自从维多利亚湖水在12500年前溢出之后,原始的尼罗河仅仅只用了区区七八千年的时间,就切割穿越了一个又一个的峡谷,开通了长达6000多公里的河道。显然,尼罗河形成的如此高速度,不能排除人工参与开凿峡谷的可能。
2 、如果对比世界各地的洪水神话传说,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地区的洪水故事都是描述主人公如何幸运的逃难,唯独在中国则盛传鲧治水和大禹治水的故事。笔者在相关论述中指出(参阅《追寻远古的信息》、《经典图读山海经》、《重构失落的中国文明》等专著),鲧治水之所以采取“堵”的办法,禹治水之所以采取“疏”的办法,实质上取决于工程技术的进步。这是因为,疏导河道需要更大范围的更精密准确的水平测量技术。对比之下,水来土掩的“堵”的技术含量则相对简单许多。
据此可知,如果尼罗河形成过程有人工的参与,那么参与者应该是精通水平测量和水利施工的专业人士。环顾当时的世界各地,拥有此项工程技术的专业人士非大禹莫属。
3 、根据笔者的研究,三门峡的鬼门和神门是自然形成的,而三门峡的人门则是大禹开通的,详细论述可参阅笔者《重构失落的中国文明》电子版一书的“寻找大禹治水的遗迹”一章。也就是说,如果大禹应邀去开通尼罗河,那么从技术层面来说是能够胜任的。
4 、“禹”是水利工程师部落
笔者研究《山海经》三十余年,很早就发现远古时期有许许多多“专业部落”,例如“翻译部落(岐舌民)”、“柔术部落(柔利民)”、“高跷部落(长股民)”等等。事实上,中国古代著名的尧族乃是以烧陶闻名于世的部族,舜族乃是以狩猎闻名于世的部族,禹族则是以水利工程闻名于世的部族。从这个角度来说,民国时期以大禹生日(农历六月初六)为“工程师节”,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
进一步说,中国各地,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都流传着大禹治水的故事。与此同时,所谓大禹治水的时间实际上远远不止“十三年”,而是经历了数百年到上千年的时间,大约在6000年前~4000年前之间。显然,所谓大禹治水的故事,实际上并不是仅指一个人,而是指以水利工程为生的“禹族”。当然,这并不排除,其中的一支“禹族”在中国建立了“帝禹王朝”,并且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土资源考察工程”,撰写了国土资源白皮书亦即《山海经•五藏山经》。
5 、“禹水利工程队”有可能来到埃及
根据笔者创意绘制的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有需要者可联络下载),帝禹时代的国土资源考察活动,西到天山山脉,东到日本列岛,北到蒙古高原,南到台湾海峡。事实上,随着中国七千年前发明养蚕剿丝技术以来,东西方之间的丝绸贸易就开始了。从中国到埃及,虽然远达6600公里(直线距离),其实真要走的话,也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就可到达。有鉴于此,东西方的交流,远比我们知道的和文字记载的要早要频繁的多。
这就意味着,“禹水利工程队”完全有可能一路西行到埃及,然后南下深入非洲腹地,并应本地人之邀参与开凿尼罗河峡谷的工程。有趣的是,该工程原本是为了缓解当地的水患,但是开通之后尼罗河水一路北去,冲开沙漠,流入地中海,从而开辟出了广袤的新的生存沃野,为古埃及文明奠定了自然环境基础。
事实上,来自中国的禹水利工程队之所以普遍受到各地欢迎,主要是农业灌溉的需要,以及防洪排涝工程的需要。令人羡慕的是,尼罗河开通之后,尼罗河水的定期泛滥,给两岸和三角洲地区免费送去了农作物最需要的两种东西“水”和“肥料”,因此当地的农业“投入很少,产出很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古埃及人没用多少时间,就积累起雄厚的财富,而且有大量的劳动力(包括奴隶,例如以色列人),以及丰富的知识技术(包括测量技术和建筑技术),去建造规模庞大的金字塔。
有趣的是,尼罗河最初的名称不是尼罗河,其意思是“流经黑土地的河”,这或许与禹族崇尚黑色的习俗有关。直到2000年前,当地人才用“尼罗”命名这条母亲河,而“尼罗”的含义是“不可能”。对这个奇怪的名称,过去人们解释为“不可能从尼罗河下游走到尼罗河上游”,或者认为“尼罗”是某个法老国王的名字。其实,后人之所以要称尼罗河“不可能”,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曾经听说过有人开凿了尼罗河,但是由于时过境迁而不再相信了,因此才会说“尼罗河不可能是人工开凿的”。
五 、古埃及文明与古中国文明的相似之处
客观的说,古埃及文明与古中国文明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
1 、埃及最早的金字塔有可能是大禹参与建造的
《山海经》的<<海外北经>>、<<大荒北经>>、<<海内北经>>记有,大禹治水过程中,曾经建有众帝之台,它们是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共工台,这些台均为两层的四方台,位于昆仑的东北方;其中共工台的东南角,有一虎皮色纹的蛇形塑像,它的头向着南方。此外,黄帝都城的保护神开明神兽(虎),也与狮身人面像极为相似。无庸置疑,大禹建造的众帝之台,与埃及早期的金字塔和美洲金字塔非常接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排除,世界各地的金字塔式建筑物,可能有着共同的技术起源,它们当初都是“禹工程队”的杰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代中国主要是土木建筑,因此很少能够长期保存下来。对比之下,埃及金字塔等西方建筑物则属于石头建筑,比较容易长期保留。有鉴于此,我们不能仅仅从古建筑遗存来简单的评判古文明的发达程度。
2 、古埃及木乃伊与中国的不死药
古埃及人相信尸体不腐则灵魂永生,因此他们热衷于制造木乃伊。中国古人也有用不腐药(亦即不死药)处理尸体的习俗,在《山海经》里有着非常多的描述,可参阅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与此同时,古埃及人和中国人在草药、香料和按摩等诸多方面也非常接近。
3 、古埃及文字与中国古文字都属于象形文字,两者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可惜有关的对比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六 、几个相关的问题
1 、“禹工程队”在美洲的活动
种种迹象表明,禹工程队不仅曾经来到埃及,而且也曾经抵达美洲。例如,美洲的羽毛蛇崇拜,就可能与“禹工程队”的活动有关。这是因为,“禹”字发音与“雨”、“羽”相同,而“禹”的字形又与“虫(蛇)”相关,综合起来的形象正是“羽毛蛇”。进一步说,美洲秘鲁纳斯卡平原上的巨型地面画,很可能是当地各部落在把自己的图腾展示给天上的神来看的,而制作上百米的巨大图形显然需要掌握高空俯视技术。这就表明“羽毛蛇神”并非虚构,而是真有人(因此被视之为神)能够飞在天空。有趣的是,中国早在舜时期就可能掌握了“羽衣滑翔”技术,舜就曾经利用此技术逃过其弟的谋害;对于禹工程队来说,观察和测绘大面积的地形地貌也需要掌握从空中俯视的技术。
2 、禹工程队的下落
由于水利工程往往需要较长的施工时间,因此从华夏大地来到远方的禹工程队,绝大多数都留在了当地,并最终融入当地社会群落之中。由于禹工程队都留在了遥远的异国他乡,而未能回归故土,因此家乡的人对他们的活动知之甚少。当然,即使有极少数的禹工程队,几经碾转,最后叶落归根,但是家乡人们对他们讲的远方异国故事却是半信半疑。
3 、实地考察尼罗河
有必要指出的是,笔者关于“尼罗河是大禹开的”论述,在目前还仅仅是一种猜测,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有条件的时候,组织实地考察队,深入到尼罗河中上游的深山峡谷之中,去寻找是否存在人工开凿的遗迹。当然,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随着阿斯旺等水库大坝的建造,某些人工开凿的痕迹已经被破坏或者淹没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术界有必要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史。其中,特别需要重新认识禹族的活动轨迹(包括治水和国土资源考察)。此前笔者曾经撰文《我怀疑大禹的外星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疑惑,正是因为禹族存在着大量未解之谜。
重构(王红旗)电话010-51843850 信箱jdtdshj@yahoo.cn
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重构文集080214Z119-6400
本文收入《重构失落的中国文明》电子版一书,
如欲下载该书,可电子信联络,或登录博客打开“下载图书服务”标签,
博客地址(帝禹山河图个人主页):http://blog.scol.com.cn/dysht
  三星堆青铜人像的10个文化渊源
  众所周知,四川盆地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遗址(包括金沙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最吸引人们眼球的,也最令专家学者大跌眼镜的,就是众多的青铜人像凸目面具和青铜人头像、青铜全身人像,以及数以吨计的青铜器和其它珍贵物品统统被遗弃。那么,三星堆青铜人像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呢?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如下10个方面进行探索。
  1 、笔者曾撰写多篇文章论述三星堆文化源于舜文化。舜又称虞舜,“虞”的字形就是头戴兽头貌,亦即猎人化装捕猎的样子。有趣的是,在众多三星堆青铜人像里,确实也有不少都戴着兽头帽。所谓舜有“双睛”的传说,也与青铜凸目面具造型相符。据此可知,三星堆青铜人像与舜文化密不可分。
  关于舜的族源,《史记》称舜是颛顼之后裔,《会稽旧记》称舜是上虞人(浙江省余姚西),周处《风土记》称舜是东夷人。值得注意的是,在《山海经》里,舜往往与帝俊指同一个人(包括族群),而帝俊又是殷商人的祖先。对比之下,笔者比较倾向于《山海经》的说法,并认为舜的族源很有可能原本是自成体系的,其族群与炎帝、蚩尤、东夷等族群的关系要更密切一些。
  2 、古史传说称女娲用黄土作人,或可解读为用泥塑造人像。
  3 、笔者在《炎帝是红山文化女神庙的主角》一文中指出,红山文化(5000年前~8000年前)女神庙的陶塑人像是炎帝族创造的,红山文化的后续文化包括舜文化、商文化和蜀文化。由于红山文化女神庙的陶塑人像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像实物,因此三星堆青铜人像的源头有理由追溯到红山文化女神崇拜上。
  4 、古史传说称蚩尤“铜头铁额”,或许这就是最早的金属面具。蚩尤属于炎帝族群,亦属于东夷族群。由于三星堆文化源于舜文化,而舜与炎帝族、东夷族密切相关;因此有理由认为三星堆青铜人像的直接源头,可以追溯到蚩尤族。
  5 、笔者在《全本绘图山海经》电子版一书中指出,《海内经》所记“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指的就是三星堆文化的富庶。其中“灵寿”即邛竹,节长、实心,可为杖,因老年人用杖,故称灵寿木,乃蜀国出口的重要物品(其它还有蜀布和丝绸)。三星堆出土的金杖,应该也是在灵寿杖外包金,或可表明该金杖所有者年事已高。此外,我国陕西武功县民间称后稷为“大头爷”,供奉后稷的庙里,只塑造一个巨大的头像,并无身躯;由于后稷葬在都广之野即成都平原,或许三星堆青铜人像的文化渊源,与“后稷头”的习俗也不无关系。
  6 、我国远古岩画中亦有许多人物图案,彩陶中亦有一些人像造型和人物绘画图案,它们也可能对三星堆青铜人像有着文化启迪作用(奇怪的是古代玉器很少有人像造型,而是只在玉器上刻画人像图形,例如古蜀金沙遗址出土的一件玉器上刻有两个人像,双手所持之物似乎是象牙)。
  7 、笔者在《天地人鬼神图鉴》一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里指出,鬼、黄、冀、男、異等汉字里的“田”字符,其本意乃是面具的像形。远古时期的面具崇拜,以及“鬼(原本指祖先之魂的像形)”崇拜,应该会对三星堆青铜人像有着直接的影响。
  8 、《山海经》记述的神人神兽,其中有一些就是对“头戴面具”的描述,表明我国古代面具(包括全身化装)乃是相当普遍的行为,可惜大多数面具都不是金属制造的,因此很少保存到今天。不过,许多少数民族里至今仍然有戴面具进行巫术活动的习俗,其中彝族的面具与三星堆青铜人像就有相似之处。
  9 、东西方文化很早就存在着双向交流,因此中国远古的人像造型(包括其它文化行为)既有可能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也有可能对远方文化产生影响。例如,中亚和西亚地区也出土有4000年前~5000年前的青铜人头像,它们与三星堆青铜人像就有可能存在着相互影响,至于谁对谁影响的更多一点,则不宜轻易下定论。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国内外史学界存在着一种系统偏差,其主要表现是对西方的神话传说往往当成历史来解读,而对中国古代历史往往当成神话传说来解读。在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指导下,根据碳14等技术测得的出土文物年代数据,对西方出土文物的年代往往被夸长,而对中国出土文物的年代往往被缩短;这是因为,碳14测年技术的某些参数存在着人为随意性,并非绝对科学可靠。
  有鉴于此,笔者在《孔子何以不知三星堆》一文中指出,三星堆青铜器文化的时间,有可能不是在商末周初(3000年前左右),而可能发生在4000年前~4800年前(其它学者也有同样的观点)。这也就意味着,三星堆文化亦即古蜀文明乃是中国和世界青铜器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10 、三星堆青铜人像文化主要是由三星堆鱼凫族群自行发展起来的(不排除继承有蚕丛族群的文化元素,今日四川省茂县蚕陵镇的人原本属于蚕丛羌,自称是蚕丛的后裔),除非我们能够在其它地方发现类似的更早的出土文物。事实上,三星堆出土的许多陶器、玉器和某些青铜器,都与我国其它远古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存在着相似性,这表明它们之间发生过比较密切的文化传承和交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三星堆文化的一个特殊之处是没有鼎,既没有陶鼎,也没有青铜鼎。对比之下,中原地区很早就有陶鼎,而且相传黄帝铸过铜鼎,帝禹铸造过九鼎,夏代、商代、周代都热衷于铸鼎。与此同时,三星堆文化的青铜人像,也很少在其它地方出土过(已发现殷商青铜器有类似三星堆青铜面具的,秦岭地区青铜器也有类似三星堆青铜人像的),或许这正是三星堆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重构(王红旗)电话010-51843850 信箱jdtdshj@yahoo.cn
  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重构文集080227Z122-2600
  本文收入《重构中国失落的文明》电子版一书,
  如欲下载该书,可电子信联络,或登录博客打开“下载图书服务”标签,
  博客地址(帝禹山河图个人主页):http://blog.scol.com.cn/dysht
孔子何以不知三星堆?
三星堆文化遗址(包括金沙文化遗址)展示出来的古蜀丰富发达文明,在震惊海内外的同时,也让我们困惑:为什么孔子不知道三星堆文化?为什么中国古代典籍没有记述三星堆那样的古蜀文明?
一 、孔子不知道三星堆
先秦时期,中国博学佼佼者有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其博学渊源,一是出身宋国王室后裔,兼有好学好问精神。二是曾游学周王室都城洛阳,并拜王室图书馆馆长老聃为师。三是有弟子三千来自华夏各国,带来的信息不可谓不广。四是孔子曾长期周游列国,所闻所见不可谓不多。五是当年(公元前516年秋)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途中滞留定居南阳,遂密藏典籍(有当时周室图书馆馆长老聃的协助)于当地山中或地下;其中若干流散的图书典籍文献资料,以及王子朝随行人员抄录的图书(以此谋生),多被孔子弟子(以子贡为主)搜罗并送给孔子,使得孔子能够掌握大量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编辑成书,由此可知孔子的学问不可谓不深不博。
进一步说,由于孔子以博学著称于世,慕名前往求教者络绎不绝,他们也给孔子带来许多新鲜的知识;例如吴国出土一节巨大的骨头化石,便用专车运给孔子鉴定,孔子认为是防风氏的骨头(现在看来应该是恐龙的化石)。
奇怪的是,孔子对仅仅早其几百年前的蜀王文化即三星堆文化(目前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属于商末周初时期),却是一无所知,这究竟是信息不通,还是文献缺失?
二 、古代文献对古蜀文化知之甚少
在孔子之后,巴人祭司出身的屈原(参阅《屈原诗歌图解》电子版一书),生长在四川盆地东部,距离四川盆地西缘的三星堆不算很远。但是,在他的《天问》、《九歌》等脍炙人口的诗歌里,并没有提及蜀王往昔的辉煌。接下来,司马迁在《史记》里,撰写有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69篇,却没有记述蜀王事迹。
直到西汉末,成都博学家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才撰写有《蜀王本纪》,据刘逵《三都赋注》引其文曰:“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民椎髻咙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太平御览》卷888引《蜀王本纪》称:“有一男子名杜宇,从天坠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地井中出,为杜宇妻。宇自立为王,号曰蜀王,治汶山下邑郫。”“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龞灵决玉山,民得陆处。”看来,即使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学者扬雄,也未曾听说过历代蜀王时期曾经创造出三星堆出土文物表现出来的高度文明和丰富文化。
此后,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称:“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次王曰鱼凫,鱼凫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又称蜀王望帝(杜宇,亦即蒲泽)“遂禅位于开明(龞灵),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周慎王五年秋(公元前316年),秦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今剑阁东北)拒之,败绩,王遁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开明氏遂亡。”对比三星堆出土文物,“蚕丛目纵”与青铜面具双目凸出相符合,而“石棺椁”却不见踪迹。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寨通人烟。”李白虽然喜欢夸张,但是此处“四万八千岁”却有一定的依据,乃是从《蜀王本纪》推算出来的。
三 、山海经记述的岷江流域文化
事实上,在中国先秦典籍里,只有《山海经》记述了岷山先民和都广之野的富庶。其中,帝禹时代的文献《五藏山经》的九次山经,专门记述岷山和大巴山的物产和居民习俗。周代文献《海内经》记有都广之野:“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
笔者在《全本绘图山海经》电子版一书中解读如下:都广或作广都,杨慎《山海经补注》:“黑水广都,今之成都也。”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认为在今成都附近的双流县境内。《海内西经》亦记有后稷葬所,与此处一样均未言及随葬品。实际上这里描述的乃是都广之野如何富庶,谷米飘香,一年两熟,灵寿草木终年常绿,百兽各得其所,鸾鸟、凤鸟歌舞升平。或许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发达文化即形成于此得天独厚之域。
郭璞注:“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郝懿行指出上述郭注十六字原本属于《山海经》正文,并引《风俗通》:“《黄帝书》:泰帝使素女鼓瑟而悲,帝禁不止。”认为“素女盖古之神女,出此野中也。”袁珂注:“杨慎云:‘素女在青城天谷,今名玉女洞。’亦可存以俟考。”
此处经文后半段疑当作“冬夏播琴。灵寿实华,草木所聚;此草也,冬夏不死。爰有百兽,相群与处,鸾鸟自歌,凤鸟自舞。”播琴即播种,古楚方言读冢(种)如琴。灵寿,郭璞注:“木名也,似竹,有枝节。”吴承志认为即昆仑山的寿木。笔者赞同灵寿即邛竹的说法,邛竹是蜀地特产,它的节长、实心,可为杖,因老年人用杖,故称灵寿木,乃蜀国出口的重要物品(其它还有蜀布和丝绸等),张骞出使西域大秦(阿富汗)就曾见到邛杖。三星堆出土的金杖,应该也是在灵寿杖外包金,或可表明该金杖所有者年事已高。此外,我国陕西武功县民间称后稷为“大头爷”,供奉后稷的庙里,只塑造一个巨大的头像,并无身躯;由于后稷葬在都广之野即成都平原,或许三星堆青铜人像的文化渊源,与“后稷头”的习俗也不无关系。
遗憾的是,《山海经》对蜀地、蜀王也没有更多的记载(或许有关记述我们尚未解读出来,例如帝俊与三星堆文化的关系)。总之,岷江流域的遥远的三星堆文化(包括金沙文化)及其创造者,似乎整体的从华夏典籍中“蒸发”了,以致博学如孔子者也对此一无所知。
四 、古蜀信息缺失的原因
1 、有关古蜀内容的典籍失传了,它们可能永远的毁灭了,也可能被密藏于什么不为人知的地方,例如被王子朝密藏在南阳某地,参阅笔者所著长篇历史小说《老子隐迹》(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 、有关古蜀信息的记述(包括典籍和神话传说、少数民族史诗等多种载体),至今未能正确解读出来。
3 、三星堆文化的创造者实行火葬,没有留下墓葬可供后人记述。三星堆所谓的“祭祀坑”,实际上是“物葬坑”,埋完之后即平整土地,草木很快生长其上,因此不留任何痕迹。此举虽然躲过了盗墓者,但是也同时抹去了后人的记忆。
4 、三星堆文化创造者当时没有使用文字,三星堆人由于某种原因融入到其它族群,而逐渐遗忘了本族的远古历史。
5 、三星堆文化有可能不是发生在3000年前左右,而是要更早的多。事实上,根据《三星堆文化》(四川人民出版1993年版)一书,三星堆遗址“其16个探方土质,经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4800年左右。”
6 、三星堆文化可能属于“过路者文化”,他们曾经路过此地,停留了一段时间便远走高飞了,因此当地人对他们也知之甚少。
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不知三星堆,应该说是情有可原。或许类似三星堆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孤立的现象,也就是说,在我国可能还有若干古代文化遗存及其创造者没有被现存的华夏典籍记录下来,例如《山海经》记述的“帝台”就埋藏在某处耕地之下。
五 、三星堆属于舜文化
笔者2004年曾撰写多篇文章,论述三星堆文化源自舜文化。其主要依据是,古史传说中舜有双瞳,其图腾为重明鸟,符合三星堆青铜凸目面具(凸目实际上是模拟狩猎用的窥管),以及鸟崇拜。舜之弟名象,舜与象的故事实际上记录着舜族(虞舜的“虞”,即戴兽形帽化装捕猎)捕猎、制服野象的过程,这与三星堆出土大量象牙相符合,而大青铜立人像(舜之弟象的化身)双手所持之物当亦与象有关。
进一步说,如果三星堆文化不是发生在3000年前,而是发生在4000年前~4800年前,这就表明三星堆文化是我国也是世界重要的青铜器发源地之一,而三星堆文化的创造者也就更可能是舜族的重要一支族群。有趣的是,在《山海经》里,舜与帝俊往往指同一个人(或族群),对帝俊的记述特别丰富。例如,帝俊妻羲和生十日(实际上是制定和演示十日一旬的历法),可与三星堆青铜神树相比;帝俊下坛与凤凰一起歌舞,符合都广之野(成都平原)居民的富庶欢乐。
从大族群来说,舜(帝俊)属于东夷族群。据《东夷传》称,夷有九种:一曰玄兔,二曰乐浪,三曰高丽,四曰满饰,五曰凫臾,六曰索家,七曰东屠,八曰倭人,九曰天鄙(引自《李太白全集》古赋“明堂赋”之注)。笔者认为,“凫臾”即舜族之一支,亦即古蜀先王“鱼凫”,怪不得日本人看到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会产生日本人先祖是三星堆人的联想,因为他们同属东夷族群。有趣的是,在三星堆和金沙出土的金杖,其图案都是“人、鸟、鱼、箭”,显然与虞舜族的渔猎身份相符。当然,鱼凫族在三星堆的兴盛,是与蚕丛氏开发的丝绸产业密不可分的(所谓蚕丛目纵,既可以解释为凸目,也可以解释为竖目,即在额头画出或者刺刻出第三只竖目的眼睛图形)。
值得注意的是,《竹书纪年》称“禹囚舜”,由于禹族发祥地也是岷江流域,因此三星堆舜族很可能是被禹族赶跑或者同化的,这就是三星堆文化突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原因之一。不无巧合的是,在古蜀先王传说里,取代鱼凫的恰恰是杜宇,而“宇”与“禹”同音,在古代同音字是经常互相代用的。至于鱼凫族后来迁徙到什么地方,笔者推测是上了青藏高原,在古代羌人和今天的藏人身上仍然流着鱼凫族(源自舜族)的血液。
与此同时,三星堆文化之所以没有鼎,三星堆青铜器配方(含锡量和含铅量)之所以尚不稳定,也都可以得到解释:这是因为三星堆青铜器远远早于夏商时期的青铜器。看来,中国先秦史乃至先夏史甚至世界文明史,都有必要根据对三星堆文化的深入解读而改写。

重构(王红旗)电话010-51843850 信箱jdtdshj@yahoo.cn
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重构文集080223Z121-6000
本文收入《重构中国失落的文明》电子版一书,
如欲下载该书,可电子信联络,或登录博客打开“下载图书服务”标签,
博客地址(帝禹山河图个人主页):http://blog.scol.com.cn/dysht
大禹是韩国人。。。。
所以中国人也是从非洲出来的
:Q :L
长期以来,对阴阳五行的研究,一般都在民间,并且是各自为战,很难形成系统的研究,所以对阴阳五行的认识基本保留在原来的基础上,根本没有得到新的发展。不象西方科技,自打传入我国,就成了主流科学,无论人才还是资金,都在支持现代科技,而古老的阴阳五行理论,除了被中医所用外,基本已经被视为迷信。

我提出的观点可以视为一种假说,现在只能通过客观存在的现象来用阴阳五行理论解释,我想国家应当重视中国古老的文化体系,需要先建立起系统的研究体系,凝聚各方面的人才,然后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一旦阴阳五行理论与观察得到的现象相吻合,就可证明阴阳五行理论的科学性!

西方有那么多的假说,猜想,中国就不能有假说,猜想?那么多的化学西药在使用中被证明有毒被取消,当初不也是奉为神明吗?怎么现在不提了?所谓的科学,其实是一种阶段性的发现,今天发现一种现象,用一种办法解决了,明天又出现了新的现象,又发现原来的办法是错误的,然后再寻找新的办法。就这样无休止的发现---纠错---发现----纠错!

站在山顶的人,看到前边有一道河,就告诉山下的行人,前边走不通,要向东方走,才能过去。而山下的人嘲笑山上的人,前边明明是道路,你站在山上看不到,怎么不通呢?

行人继续前行,突然发现前面出现了一条河拦住了去路,没办法只好走回头路,但他走过的路确实是路,可以经过任何人的检验,那她怎么就不通呢?

阴阳五行与力学:

太阳系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太阳系特有的形式存在,有属于自己的时空运行状态。维持太阳系运行的能量是太阳系独特的能量运行体系,地球上的万物都是在太阳系诞生的同时而出现的。原始原子就是中国的“太极”, 就是“分裂”。通过大 的能量形成了一些基本粒子,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物质。就是“太极分而两仪生,两仪生则万物成”。宇宙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能量,我们的祖先把它命名为阴阳,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了不同的能量,从而作用于自然界的万物。在能量的作用下,就是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能量,导致了化学反应,形成了万物。也可以把阴阳这种能量理解为磁能,一切神奇现象,都是在这种自然能量的随机作用下产生的


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解释宇宙,宇宙中充斥着一种能量,自然界的万物都在这种能量的作用下运动。雷电、海啸、地震、龙卷风等自然现象都是这种能量变化产生的。这种能量中国的古人叫阴阳能量,现在发现是磁能。阴阳两性就相当于N极和S极,阴阳的相互作用,就相当于N极和S极的相互作用,能量就是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

周易关于宇宙的诞生是源于太极的分裂,道关于宇宙的诞生是源于混沌的分裂,这与现在西方提出的宇宙大爆炸非常相同。所以,宇宙万物的诞生,其实就是在分裂的同时,形成各种生命的各种元素,在随机的不同组合下,产生了自然界的万物。至于进化论,只是剥茧抽丝,盲人摸象。太极之初是一个大的旋转着的阴阳环抱体,是一种混沌的存在状态,蕴涵着自然界万物生成的各种元素,可能是在速度加温度的相互作用下,太极产生了分裂。在这个分裂的过程中,通过自组合的化合作用,形成了自然界的万物。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组合就是时空能量的标志,十天干分五阴干五阳干,十二地支分六阴支六阳支。十天干包含的是宇宙的所有信息,是空间能量的组成成分,而十二地支则属于在宇宙能量的作用下,十二地支产生的不同的周期性变化,由此就依据这个变换莫测的周期性变化,产生了人类的时间概念。人类生存在这个空间和时间之中,就具有了宇宙所包含的生命信息。

不同的物体,能量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星球球体在旋转,没有生命迹象的物体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有生命的物体在自由运动。地球上的物体本身存在的方式就是附着在地面,物体落地的试验说有万有引力,其实是外力改变了物体的存在方式,一旦物体脱离外力,就回归于原来的存在状态。太极分裂《宇宙大爆炸》的同时诞生了太阳系,宇宙的五大行星,在阴阳这一原始总能量的作用下,产生五种性质各不相同的能量,这五种能量虽然各具特性,但相互关联,相互之间产生着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就是能量的相生和相克,也就是彼此之间的引力和斥力。

自然的万物,都在这五大行星能量的作用下和影响下,保持着各自的特性和生存发展轨迹。这五种能量在自然表现为风、暑、燥、湿、寒,而地球就在这个分布着各种能量的空间中运行,并受阴阳能量和这五种的相互作用,既有相吸的力作用,又有相斥的力在作用。

五行元素构成的各具特性的五种能量,在阴阳的作用下显现。时空中的能量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地域,蕴涵着不同的能量组合形式,而这种能量就是五行。五行能量在不同的阴阳动力作用下,时强时弱,这就决定了万物诞生时所秉承能量的强大与否。


随着阴阳能量的不断变化,五大行星产生的五种能量也不断的产生变化,在木星,能量的正常变化就是随着季节的变化,正常的气流分布各随其性,没有不和时宜的狂风大作,万物生发欣欣向荣。能量的异常变化就体现在气流的剧烈波动,引起狂风不断,甚至引发龙卷风和海啸。在火星,能量的正常变化就体现在气候的炎热,但不持续,四时气温适宜。不会造成植物焦枯,土地的干裂。能量的异常变化就是长期的异常酷热,四时气温失调,寸草不生,土地爆裂。在土星,能量的正常变化就体现在气候的湿润,万物得到滋养。能量的异常变化就是阴雨连绵,气候异常潮湿,甚至暴雨如注,水灾不断。在金星,能量的正常变化就体现在气候的秋高气爽,清凉宜人。能量的异常变化就体现在气候异常干燥,草木枯萎,到处都是肃杀的景象。在水星,能量的正常变化就体现在气候的寒冷,气候的异常变化就体现在长期出现极度的严寒,狂风大雪不断。

西方研究表明,宇宙大爆炸产生了正物质和反物质,而中国古老的太极学说说太极分裂产生了阴阳能量,这些是巧合还是同出而异名?我看可以排除巧合,因为太巧合了,不但太极分裂与大爆炸巧合,而且产生的正反物质和阴阳也是那么巧合。阴阳五行理论就是古老的宇宙观,是对宇宙宏观的认识,而现在的宇宙观是通过微观探索去发现,但这个探索发现终将与中国古老的宇宙观殊途同归。

现在科学界研究的什么能量啊,力啊,统统都是在西方提出的假设上建立起来的研究体系,而中国古老的理论其实早就论述了能量和力,并且具有一个完美的能量力学体系。如阴阳的相生和相克,没有力的作用怎么相生和相克?相生不就是相吸吗?相克不就是相斥吗?

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解释力的关系,阴阳是总能量,五行在阴阳能量的作用下,又产生不同性质的能量,而每一行都相互存在相吸的力和相斥的力。西方通过研究发现自然界有四种力,最近又说存在第五种力,其实所有发现的力都是阴阳五行相互作用产生的。

用阴阳五行能量来解释力,木能生火,木与火存在的是相吸之力。木能克土,木与产生的是相斥之力。如此类推,就出现十种不同性质的力,这正好符合十天干的能量分类。

如果我们把五行理解为组成物质的五种元素,就是木元素、火元素、土元素、金元素、水元素。按彼此之间的相生关系,既然他们是属于构成世界的物质元素,那么利用五行理论可不可以将它们理解为构成物质能量的元素呢?

如果可以这样理解,那么按五行理论解释,物质之间都存在相生的关系,也就是一种物质既有本性,又含它性,既具有构成自身的主要元素,又含有其他相关物质的次要元素。就拿五行中的木元素来讲:水能生木,水和木是相生的关系,木能生火,火和木也是相生的关系,那么木元素除了本身的元素外,还含有水和火的元素,也就是说木元素本身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

时空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十天干是空间能量的标志,十二地支是十二个时辰的标志,两者结合,界定了时空能量在十二个时辰中的能量变化。按五行分类,十天干分别为五种空间能量,而这五种能量又分别具有正能量和负能量的特性,也就是阴阳作用于五行产生的五种各具特性的力。十二地支是十二个时辰,十二个时辰也具有阴阳两性,也就是正能量和负能量。

正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结合,形成了时空,也就是地球能量在十二个时辰中能量的分布状态。这样以来,就明确的标明了在什么时间段空间的能量存在形式,是正能量在作用万物,还是负能量在作用万物。由于正负能量的性质不同,对自然界万物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也就不同。

五行之间力的相互作用,可以用五角星的相互连线来形容,彼此之间相互作用,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并且三点之间的相互相连,形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说五行元素的每一行,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正是这种相互之间的牵制作用,使五行之间的力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当中。

为了通俗易懂,我们把太阳系五大行星用A、B、C、D、E来命名,A(木星)B(火星)C(土星)D(金星)E(水星),A-B-C-D-E相当于木-火-土-金-水,按各元素具有的物性而言,是一种递进的相生关系。A-C-E-B-D相当于木-土-水-火-金是一种物性的相克关系。这五种元素在没有阴阳能量作用时,只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而通过阴阳能量(磁能)的作用,五种能量彼此之间就又具备了阴阳的属性,阴阳的属性是生克的属性,阴性与阳性相吸,阴性于阴性相斥,就象磁能的N极S极,由此就产生了五种能量之间的相吸之力和相斥之力。

万有引力确实存在,但把万有引力说成是地球产生的,恐怕存在很大的疑问,还有待证实,也可能地球也是在阴阳能量的作用下旋转的。按阴阳的相吸和相斥的特性,太阳系存在的对物体产生作用的不只引力,也应该有斥力,而地球上的万物都在这些能量的交互作用下,保持着各自的存在状态。

太阳系的能量就产生于太阳自身,分正负两极,而太阳系中能够在能量的作用下进行能量转化的,就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他们就象组成用电器的各个组成部分,构成了太阳系这个大的生命体系。

相对与太阳系的其他星球,地球是一个特殊的星体,也就是其他星体是死星,而地球是活星,是具有复杂构造,能够在阴阳五行能量的作用下,保持其自身运转的并产生能量的星体。

地球在太阳系运行,是来自阴阳能量的作用,而地球又同时受五大行星能量的交织作用,而这种交织作用,就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现象,给地球织造了一个保护网,这个保护网就是大气层。在这种能量网的作用下,地球才能在太阳系的真空状态下悠然自得的运行。这个道理就相弱小者受强大者保护一样,只要在强大者的能量范围,弱小者就安然无事,但这种保护是无形的。

地球产生的气候变化,是在大气层内交替产生的,只局限于地球。这就为我们找到了五种能量变化对地球产生影响的依据,由于五大行星在运行,地球也在运行,这些星球处在不同的变化运行状态,时空中的能量也就处于不同的分布状态。而地球处在不同的能量状态下,就受不同的能量影响,产生了地球上的不同气候变化。
比方说,在春季,地球受木星能量的影响比较大。在夏季,地球受火星能量的影响比较大。在夏季,地球受土星能量的影响比较大。在秋季,地球受金星能量的影响比较大。在冬季地球受水星能量的影响比较大。这是时空中正常的能量运行状态下产生的自然现象。

然而,太阳系五大行星的能量运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是直接受太阳系总能量的影响的,如果总能量出现变化,就会导致五种能量分布出现变化,而这种变化就直接对地球产生影响,从而出现地球气候的异常变化,严重的可以造成诸如地震、海啸、龙卷风等灾害。就象电能一样,一旦电压不稳,电流就不正常,用电器就不能正常工作,出现异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