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陆海军间在二战时的不和!(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56:41
“尽管大东亚共荣圈的失败对日本的发展有很大的破坏性,但如果和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竞争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相比,它就只能算小巫见大巫了。这场激烈的竞争贯穿了战争的始终,它不仅给作战行动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相互钳制,而且也给日本为经济所做的全国性的努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个说法可能有点过,但也反映出军种不和带给战果的影响!

*********************

  尽管偷袭珍珠港取得了成功,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在瞬间被炸个五马分尸。但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的心里却非常不痛快,这位精于战略突袭的海军名将仔细分析了袭击珍珠港的过程和战况,发现这次作战行动有一重大疏忽——南云忠一没有将美军在港内的船坞与油库炸掉。
  南云忠一是联合舰队第一机动舰队司令官,具体负责指挥珍珠港作战行动。这个人毕业于江田岛海军学校,他的舰队有6艘航空母舰,旗舰是“加贺”号。南云原来想,偷袭珍珠港即使成功,自己也会损失一两艘航空母舰。
  但是没有想到作战太顺利了,6艘航母毫发未损,这个时候他头脑中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保全自己的舰队,而不是如何扩大战果了。用老百姓的话说见好就收吧。所以,为了使整个舰队保持完好无损,他下达了撤退命令。这道命令也使得原计划中要出动第3攻击波次继续轰炸美军的另两个重要目标——装了1800万升油料的机油库和珍珠港的船坞码头的计划破产。而山本五十六最担心的就是这两个目标没有被炸毁。他认为,让这两个目标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很可能为美国太平洋舰队迅速恢复战斗力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山本越想越害怕,他感到这个疏忽很可能是致命的,心里不禁责备南云:“如小贼入室:初时,志在必得,胆大包天;一旦得手,胆小如鼠,赶紧就溜。”山本五十六决定尽一切可能继续寻求与美军舰队决战,弥补珍珠港作战行动留下的这个致命的疏忽。然而,他的想法却遭到日本陆军的反对。
  日本陆军认为,既然已经攻占了东南亚地区,就应当根据自己的国力,采取“稳健”的方针,在已占领区保持守势。尽管这种方针存在着不能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的弱点,但是对于不可能进攻美国本土,迫使美国屈服的日本来说,也不失为一种上策。
  山本五十六得知后,认为陆军鼠目寸光,他认为如果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力量消灭不了,日本就不可能在已占领区保持持久不败之势。他坚决主张对澳大利亚、夏威夷、印度等地区尽可能地逐次实施进攻作战,通过舰队决战来摧毁美军。山本说:“我们要以经常性的压制行动,不让美国海军抬头。”

中途岛海战后,日军为夺回战略主动权,决心再次发起攻势,占领新几内亚莫尔兹比港。为达此目的,驻图拉吉岛的日本海军部队于1942年6月底开始在瓜达卡纳尔岛上的泰纳留修建机场,至8月5日基本完成。美军则积极准备在南太平洋发动攻势,于5月12日组建南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戈姆利海军中将,后为哈尔西海军上将),下辖第61特混舰队和第62特混舰队,共有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1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31艘、运输舰23艘,还有第1陆战师和岸基飞机约300架。7月4日,美军发现日军在瓜达卡纳尔岛修建机场,决定在其投入使用前攻占该岛。
8月7日,美国第1陆战师在泰纳留附近登陆,8日击溃日军2000多人的施工部队和警备队,同时占领图拉吉岛和另外两个小岛。美军在瓜岛登陆后,日本第17集团军(司令百武晴吉中将)奉命夺回瓜达卡纳尔岛,并由由第2、第3舰队等联合舰队主力提供支援。8月18日夜,日军一本支队先遣队约1000人在泰维尤登陆后西进,与美军激战,至21日几乎全军覆没。20日,美军亨德森机场投入使用,逐步掌握制空权和昼间制海权。28日,日军川口支队和一木支队主力利用夜暗乘快速舰艇在泰维尤登陆,增援一木支队先遣队余部,9月12日夜对亨德森机场发起攻击,激战两天,伤亡惨重,撤出战斗。10月,日本第2师团主力和第38师团一部在塔萨法朗加等地登陆,至10月15日岛上兵力增至2.2万人。24日夜,日军对机场发起第二次攻击,再次遭到失败。11月14-15日,第38师团主力分乘11艘运输船驶往瓜达卡纳尔岛,在海上遭美军袭击,10艘被击沉,1艘被击伤后返航。从此,瓜达卡纳尔岛日军转入防御。12月,美国第2陆战师、第25步兵师到瓜达卡纳尔岛接防,兵力增加到5万人。12月31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停止瓜达卡纳尔岛作战。1943年2月1-7日,1万多日军秘密撤出瓜达卡纳尔岛。
在瓜达卡纳尔岛战役中,美军先后投入约6万人,伤亡近6000人;日军3.6万人在岛上作战,损失2.5万人。围绕瓜达卡纳尔岛争夺战,双方海军共进行30余次海战,其中大规模海战6次,日军损失30余艘作战舰艇,美军损失22艘作战舰艇。从此,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由战备进攻转为战略防御,美军则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和进攻。

而期间,山本五十六一直待在停泊在特鲁克舒适豪华的大和号上,虽然听了陆军的艰苦而落泪,但依有军令部的规定,还是不全力支援陆军。“尽管大东亚共荣圈的失败对日本的发展有很大的破坏性,但如果和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竞争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相比,它就只能算小巫见大巫了。这场激烈的竞争贯穿了战争的始终,它不仅给作战行动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相互钳制,而且也给日本为经济所做的全国性的努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个说法可能有点过,但也反映出军种不和带给战果的影响!

*********************

  尽管偷袭珍珠港取得了成功,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在瞬间被炸个五马分尸。但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的心里却非常不痛快,这位精于战略突袭的海军名将仔细分析了袭击珍珠港的过程和战况,发现这次作战行动有一重大疏忽——南云忠一没有将美军在港内的船坞与油库炸掉。
  南云忠一是联合舰队第一机动舰队司令官,具体负责指挥珍珠港作战行动。这个人毕业于江田岛海军学校,他的舰队有6艘航空母舰,旗舰是“加贺”号。南云原来想,偷袭珍珠港即使成功,自己也会损失一两艘航空母舰。
  但是没有想到作战太顺利了,6艘航母毫发未损,这个时候他头脑中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保全自己的舰队,而不是如何扩大战果了。用老百姓的话说见好就收吧。所以,为了使整个舰队保持完好无损,他下达了撤退命令。这道命令也使得原计划中要出动第3攻击波次继续轰炸美军的另两个重要目标——装了1800万升油料的机油库和珍珠港的船坞码头的计划破产。而山本五十六最担心的就是这两个目标没有被炸毁。他认为,让这两个目标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很可能为美国太平洋舰队迅速恢复战斗力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山本越想越害怕,他感到这个疏忽很可能是致命的,心里不禁责备南云:“如小贼入室:初时,志在必得,胆大包天;一旦得手,胆小如鼠,赶紧就溜。”山本五十六决定尽一切可能继续寻求与美军舰队决战,弥补珍珠港作战行动留下的这个致命的疏忽。然而,他的想法却遭到日本陆军的反对。
  日本陆军认为,既然已经攻占了东南亚地区,就应当根据自己的国力,采取“稳健”的方针,在已占领区保持守势。尽管这种方针存在着不能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的弱点,但是对于不可能进攻美国本土,迫使美国屈服的日本来说,也不失为一种上策。
  山本五十六得知后,认为陆军鼠目寸光,他认为如果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力量消灭不了,日本就不可能在已占领区保持持久不败之势。他坚决主张对澳大利亚、夏威夷、印度等地区尽可能地逐次实施进攻作战,通过舰队决战来摧毁美军。山本说:“我们要以经常性的压制行动,不让美国海军抬头。”

中途岛海战后,日军为夺回战略主动权,决心再次发起攻势,占领新几内亚莫尔兹比港。为达此目的,驻图拉吉岛的日本海军部队于1942年6月底开始在瓜达卡纳尔岛上的泰纳留修建机场,至8月5日基本完成。美军则积极准备在南太平洋发动攻势,于5月12日组建南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戈姆利海军中将,后为哈尔西海军上将),下辖第61特混舰队和第62特混舰队,共有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1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31艘、运输舰23艘,还有第1陆战师和岸基飞机约300架。7月4日,美军发现日军在瓜达卡纳尔岛修建机场,决定在其投入使用前攻占该岛。
8月7日,美国第1陆战师在泰纳留附近登陆,8日击溃日军2000多人的施工部队和警备队,同时占领图拉吉岛和另外两个小岛。美军在瓜岛登陆后,日本第17集团军(司令百武晴吉中将)奉命夺回瓜达卡纳尔岛,并由由第2、第3舰队等联合舰队主力提供支援。8月18日夜,日军一本支队先遣队约1000人在泰维尤登陆后西进,与美军激战,至21日几乎全军覆没。20日,美军亨德森机场投入使用,逐步掌握制空权和昼间制海权。28日,日军川口支队和一木支队主力利用夜暗乘快速舰艇在泰维尤登陆,增援一木支队先遣队余部,9月12日夜对亨德森机场发起攻击,激战两天,伤亡惨重,撤出战斗。10月,日本第2师团主力和第38师团一部在塔萨法朗加等地登陆,至10月15日岛上兵力增至2.2万人。24日夜,日军对机场发起第二次攻击,再次遭到失败。11月14-15日,第38师团主力分乘11艘运输船驶往瓜达卡纳尔岛,在海上遭美军袭击,10艘被击沉,1艘被击伤后返航。从此,瓜达卡纳尔岛日军转入防御。12月,美国第2陆战师、第25步兵师到瓜达卡纳尔岛接防,兵力增加到5万人。12月31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停止瓜达卡纳尔岛作战。1943年2月1-7日,1万多日军秘密撤出瓜达卡纳尔岛。
在瓜达卡纳尔岛战役中,美军先后投入约6万人,伤亡近6000人;日军3.6万人在岛上作战,损失2.5万人。围绕瓜达卡纳尔岛争夺战,双方海军共进行30余次海战,其中大规模海战6次,日军损失30余艘作战舰艇,美军损失22艘作战舰艇。从此,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由战备进攻转为战略防御,美军则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和进攻。

而期间,山本五十六一直待在停泊在特鲁克舒适豪华的大和号上,虽然听了陆军的艰苦而落泪,但依有军令部的规定,还是不全力支援陆军。
瓜岛以北海战是双方争夺瓜岛过程中一次决定性的海战,双方主要目的都是向瓜岛运送援兵和物资,并阻止对方的增援。在海战中,美军的运输比较顺利完成了,日军不仅付出了很大代价,而且所运输人员的85%和物资的99%都损失了,增援企图再次落空。而且通过这次海战,美军获得了瓜岛海域的制海权,加上瓜岛地区的制空权早已为美军所掌握,而日军的联合舰队又在海战中损失巨大,元气大伤,山本认为海军再也无法承受以如此巨大的代价去支援陆军的作战了,从此以后不再派巡洋舰以上的水面舰只前往瓜岛,只使用驱逐舰利用夜间运送少量人员与物资,从而加剧了瓜岛上日军的困难处境。美军则正好相反,在海战结束的第二天,即11月16日又将原在新几内亚的一批部队送上瓜岛,大大加强了瓜岛美军的力量,范德格里夫特认为胜利已经在握了!

  日本海军少将田中赖三,也就是海战中日军增援编队的司令,他在自己的日记里认为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增援努力结束了,这次海战是瓜岛争夺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对于双方而言,海战的胜利就预示着瓜岛争夺的胜利。美军南太平洋战区司令哈尔西中将在这次海战结束后表示,在此之前,日军一直随着自己的意愿而行动,在此之后,日军就只能随着我们的意愿行动了。美国海军总司令金上将建议总统和国会晋升哈尔西上将军衔,以表彰他的赫赫战功。——11月26日哈尔西晋升为上将。金上将还认为尽管美军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但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解除了瓜岛所受到的严重威胁。罗斯福总统在卡拉汉和斯科特两将军的追悼会上,宣称:“这次战争的转折点终于到来了!”

  哈尔西向全体参战将士发出:“干得漂亮!”的嘉奖电,范德格里夫特也向海军的胜利发来了贺电:“海军陆战队1师全体将士高举经过炮火洗礼的钢盔,谨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瓜岛以北海战的巨大胜利,和同盟国的其他胜利汇成了1942年11月头两周的辉煌:11月3日,英军在阿拉曼击败了德军隆美尔元帅指挥的“非洲军团”;11月8日,同盟国在北非成功实施了代号为“火炬计划”的登陆行动;11月17日,美军和澳大利亚军向新几内亚群岛布纳、戈纳的日军发起反击;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开始反攻,包围了德军精锐的第6集团军。——所有这些胜利,使1942年11月初,成为同盟国在二次大战中的最关键的转折时期!
尽管大东亚共荣圈的失败对日本的发展有很大的破坏性,但如果和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竞争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相比,它就只能算小巫见大巫了。这场激烈的竞争贯穿了战争的始终,它不仅给作战行动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相互钳制,而且也给日本为经济所做的全国性的努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941年,在东条英机刚刚坐上首相这个位置的时候,天皇曾经向他申明了一个长期困扰日本的问题。当然,这种申明是用一如既往的闪烁其词的方式来表达的。裕仁说道:“请你一定记住,在目前陆军和海军之间的合作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我还打算召见海军大臣,告诉他同样的话。”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忠告是如此有价值,但也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忠告是如此一贯被人忽视。综观整个历史,陆军和海军之间的竞争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而且往往十分激烈,但日本海陆军之间的相互仇恨程度实在是无与伦比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矛盾,一直可以追溯到宗族之间血腥的领地之争。当19世纪后期的明治维新中,现代的日本陆军和海军建立起来的时候,一些宗族将他们的子弟送进一个军种,而他们累世的对头们则一定参加了另一个。就这样,他们之间的敌意持续了下去,甚至发展成了公开的仇敌关系。
  两军之间的争斗在个人层次上也体现了出来。海军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参加过两次最重要的战役,先是突袭珍珠港,后来又经历了中途岛的失利。他曾经有一次当着一位喋喋不休的将军之面推开椅子拂袖而去,以此表示对陆军的蔑视。丰田副武司令,是战时的联合舰队总司令,他经常把陆军称为“马粪”,而且再三宣称他宁可把女儿嫁给一个乞丐,也不会嫁给一个陆军里的家伙。但这些都算不了什么,陆海军之间不合所带来的毁灭性打击遍及各处,包括经济动员、战略性供应的征集和部署、军备设计和生产以及成品的分配。
  从制度上讲,陆军和海军的后勤供应都是由通产省掌管和分配的。通产省和一个内阁计划委员会共同负责制定经济政策。但是,海军和陆军都拒绝向行政部门提供任何关于他们战略物资的接收和存货的数据(它们之间更是绝对相互保密)。这样一来,任何实际的计划都难以实施。
    在战争初期,日本曾经进行过一次弥合两军关系的尝试。他们建立所谓的控制机构,并赋予其相当巨大的权力。这些机构是以政府的面目出现的,每一个机构的领导都由一位来自战备相关产业的行政官员担任。陆军和海军的反应则是对控制机构毫不理睬,继续随心所欲地使用他们的储备物资,直接向生产厂家发送订单(有一些厂家就是属于军队的),混乱仍在继续。
  两军之间的争吵在至关重要的飞机工业中最为激烈,在这里双方都建立了自己的控制机构。一位民用经济计划制定者藤原银次郎在对飞机工业进行调查之后,抱怨说:“海军在科技上比陆军领先,所以陆军竭尽全力地争取赶上,然后海军又竭力保持领先的地位,这样就形成了一场争取优势地位的紧张斗争。”
  藤原氏的研究结果还显示,到1943年的夏天,尽管日本已拥有年产53000架飞机的生产能力,但实际上每年的生产数量连10000架飞机都不到。对此,他的解释为:“陆军和海军出于竞争而小题大做,但他们没有取得什么实际的成果。他们拥有规模宏大的工厂和相当精良的机器,但是每当陆军建一个大的工厂,海军马上也会建一个。他们只顾着盲目攀比,却很少考虑到实际效率。”这种浪费行为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在那些用来制造飞机的宝贵铝材中,只有55%确实变成了飞机,而余下的部分全部被作为废料倒卖进了黑市。
  陆军和海军都伸长了脖子等着看在飞机设计领域谁会超过对方。截至战争结束,海军制造出的飞机有53种基本机型,共112个品种,而陆军则有37个基本机型,共52个品种。这些飞机中的大多数都是按那些落入日本人手中的外国机型仿制而来的。
在从被占领的荷属东印度开采石油的问题上,双方的争斗时间也长到了荒唐的程度。海军由于对石油的需求极为迫切,不得不从这里进行了大量的开采。陆军由于步兵占了绝大部分,所以它的石油主要是用于航空兵,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需求了。但是,陆军实际上早已垄断了日本的石油资源。
  这种不平衡来自于一种奇怪的安排方式:被占领地区的石油资源的分割情况是由最先占领该地区的军种决定的。在这点上,陆军占有明显的优势,它掌握着最主要的油田,还握有6座大型的炼油厂,这使得陆军拥有了前荷兰属地中85%的石油资源,这样海军能得到的就所剩无几,它手中掌握的只有婆罗洲的两个港口。
  为了满足自己远远超过陆军的石油需求,海军不得不采取了类似于敲诈的手段,它威胁说,如果陆军不分给它更多的石油,它就要扣留发往日本的所有油轮。虽然,因此成立了一个陆-海军石油委员会来解决分歧,但实际上争斗更加剧烈了。对于委员会所下达的石油分配命令,通常双方都置之不理。
  同时,海军在海战中的失败,和其长期的石油短缺也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群岛航母大空战中,有一个日本舰队其实就在附近,但苦于燃料不足而无法参加战斗。由于不会受到来自海面舰船的攻击,美国航母发动了“电击行动”,随心所欲地遣出和召回作战飞机,日本空中力量在这种打压下永远都无法恢复元气。后来,在莱特湾战役中,从本土紧急赶来赴援的战列舰“伊势号”和“日向号”最终还是晚了一步,原因还是燃料不足。
  尽管海军掌握着油轮的垄断权,但陆军建起了自己的造船厂,而且它对商业船运也颇有涉足。实际上,早在战争开始时,陆军手中掌握的船舶的总吨位就已达到了210万吨,而同时民用的“航运控制协会”的船舶总吨位是170万吨,日本海军的总吨位则仅有150万吨。而在实际操作中,两军之间也决不进行任何合作的努力。陆军的航运总部在宇品,海军的航运办公室则在横须贺,他们从未交换过关于船只启航、路线、装载情况以及到港时间等任何信息,甚至连发现了敌方的潜水艇这样的事也互不通知。
  陆军并不仅仅满足于拥有自己的商船船队,它甚至还要利用在政治上的主导地位来建造自己的潜艇。海军潜艇部队的指挥官三和艹戍 吉副司令回忆说:“当陆军提出要建造他们自己的潜艇的时候,海军坚决反对这个计划。但是陆军答复说,他们计划建造特殊的潜艇是用来守卫本土的,他们不想要海军的潜艇来担负这一任务,因为它们还有更重大的使命,就是迎击敌方的舰队。海军对这一点表示同意,并且向陆军阐述了建造潜艇的困难性,表示可以指导陆军如何来建造。然而陆军并不想要海军的帮助,只想自己来造。”毫不意外,海军的潜艇几乎没有被派上任何用场。
  日本在二战中未能研制出一种高效的雷达,这在部分上也要归咎于两军之间的争斗。美国的雷达专家们在一份战后的报告中指出:“日本的军事首脑们必须受到严厉的批评,他们使陆军和海军的研究开发以及生产工作一直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日本缺乏拥有足够技能来从事雷达研究的科学家,无法展开工作。然而他们竟然还坚持在两军中进行各自为政的秘密研究,企图用不到一半的人来完成全部的任务,这种事倍功半的方式真是愚蠢到了极点。”
  陆军掌握着最高的军事征募权力,因此它就老实不客气地把那些技术熟练的飞机制造工人统统征到了自己的序列之下,特别是那些原本在给海军生产物资的工厂中工作的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大约4500名九州飞机制造公司的工人受到了征召,占到全厂雇员的50%,他们的位置被换上了毫无技术、毫无经验的妇女、学生和朝鲜人。陆军和海军似乎都很乐于让他们的供应厂家们生产用途相同的但却形状各异的产品。“即使是生产一个螺钉,陆军可能要造成左旋的,而海军则要造成右旋的来表示与其不同。”日本同盟新闻社的记者加藤益雄在回忆中这样说道。
  到了1943年的12月,日本的工业已经极度混乱,以致内阁计划委员会和通产省全部被取消掉了,代之以一个全新的军需省,由东条英机兼任部长,它的任务就是专门消除由于那两个互不相让的军种所引起的混乱。
  凡是那些和战时供应品生产稍有瓜葛的私人企业都被列为“军需厂家”。这个含糊不清的称号一共被授给了671家厂商。军需省对厂商的生产安排有独家控制权,还控制着下属厂家的资金,并且可以按照它的喜好对厂家进行任意的拆解组合。
然而军需省的努力遭到了可耻的失败,仅从部长走马灯般的替换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事实。东条英机很快就对军需大臣的工作感到厌烦,于是将其转给了副大臣岸信介。岸信介的继任者是经济学家藤原银次郎,他就是那位意志坚强、能力卓越的三井工业集团的前任总裁,藤原后来带着愤怒辞去了这一职务,取代他的是一个名叫吉田的昏庸官僚。对此藤原解释道:“问题就在于必须有一个陆军和海军都能接受的人,于是他们找到了这么一个妥协方案———任用吉田,尽管这个人根本一事无成,毫无用处。也许他们觉得任用一个对工作一无所知的人,就能使他们双方都放开手脚吧。”
  综观整个二战过程中,这两个军种之间很明显地不需要一个协调的指挥(而即使有,他们也不会听从)。就在中途岛战役后不久,海军准将高木础吉大胆地向海军军令部建议,提出日本胜利的惟一希望就在于陆军和海军在一个最高指挥部之下采取联合行动。但两军都拒绝进行任何实际的合作,即使在作战地区也是如此。
  作战地区中权力在两个军种间的分配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规则,陆军掌握了大部分的指挥权,但海军控制了新几内亚的一半、所罗门群岛、苏拉威西岛以及被托管的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双方都认为对方控制下的地区与自己毫不相干。还是那个同盟新闻社的记者加藤,他认为这种情况就是造成1944年6月塞班岛失守的原因,他在文章中写道:“分配给海军的舰只数量不足以守卫这一地区,而陆军提供的支援不仅不够,而且还三心二意。”
  然而海军也好不到哪儿去。作为山本五十六大将中途岛作战的一部分,陆军官兵们夺取并固守了阿留申群岛,海军早前就对这次登陆行动表示反对,很快就又对它进行批评,海军大西泷次郎少将后来说:“我们应该在猛攻阿留申群岛之后就从那里撤走,但是我们愚蠢地占领了这一地区,还投进了过多的物资和不必要的兵力,这使得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再离开了。”所谓不必要的兵力就是指那2300名在1943年5月美国收复阿留申群岛时被困的士兵。
  在得知阿留申群岛的大败后,裕仁天皇陷入了很深的困惑,他非常天真地问他的侍卫官:“难道海军和陆军之间真的水火不容吗?如果他们之间存在摩擦的话,那我们就难以赢得战争的胜利。”
  天皇的这个结论是绝对正确的,由于东条英机试图掌握日本盘根错节的政治结构的努力毫无成效,由于警察的高压手段渗透到国内的每个角落,由于陆军和海军之间龃龉不断,兵力不足、军备匮乏的日本帝国无可挽回地逐渐滑上了通向失败的道路。日本人民,即使在一段梦魇般的时期已经到来时,仍旧对他们的精神坚信不移,但他们很快就会尝到苦果的滋味。
  1944年1月,东条英机首相灵敏地应对一位帝国议会的成员。东条英机的思维敏捷,言辞犀利,因此他被称为“剃刀”。
  1940年10月31日,成双成对的日本人在享受“Auld Lang Syne”。(这是一首著名的苏格兰歌曲,中文名叫做“骊歌”或“友谊地久天长”,常作为舞厅的交谊舞曲。)禁令前最后的舞曲。政府下令在这一天的午夜之前关闭所有的舞厅,以此作为一项保护措施。
  记者新明武雄在一次关于战略的争论中站在海军一边,因而激怒了东条英机。
  新明武雄(第一排左起第一人)和他的连队在一起。后来这一连队在守卫琉磺岛时被消灭。

  一篇带来了“死亡召唤”的报道
  1944年2月23日,日本的《每日新闻》发表了一篇引起轰动的文章,东条英机首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勃然大怒,以致一定要把它的作者———战争新闻记者新明武雄置于死地。
  在这篇题为《竹枪根本无济于事》的文章中,新明武雄对陆军的防卫计划进行了批判,因为这个计划命令本土的全体人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要拿起手头的任何武器来击退盟军的入侵。相反,新明为海军的观点进行了辩护:最后的决战必须在海上进行,这样可以防止美国占领日本本土以及对日本进行轰炸。
  尽管这篇文章并没有指名道姓地提到东条英机,但这位日本首相还是认为受到了人格侮辱。他给新明武雄下达了一份入伍通知,而通常像新明这样一个年入四旬的人是不属于征兵之列的,所以这个通知被称为“死亡召唤”。任何一个收到这种通知的人几乎就死定了。他们都被用船运到了最前线的部队。新明武雄将被送到了琉磺岛的一个陆军航空兵连队中。
  但是海军拯救了这位记者的生命。他们向新明武雄下达了海军入伍通知,而这份通知,被精心安排在了陆军的前面到达,抢先将新明安排在了海军新闻处中一个安全的岗位上。
  一位身着白色制服的警察在新成立的全日本大众党(All-Japan Masses Party)的一次集会上巡视。这个党是一个由农民和劳工组织的极左组织,仅仅存在了四个月之后,就被政府取缔。
近代日本海军制海权思想的发展
作者: 永远近卫军
  作者注:此文章是去年参加培训时写的论文的部分内容,是与另一位战友共同撰写,已略作删节(脱密处理),原文为《日本近代海军战略思想分析》。今天贴上来,只是希望各位战场的同志们在热心研究德军的同时,也多关注一下日本,这个我们曾经的、也是未来的敌人。
   自1868年明治维新政权建立后,日本就一直十分重视海军的建设和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已成为世界海军强国,其海上力量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居世界第三位。海军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争夺军事霸权的主要战略工具和“推动日本发展的第一实力主体”。在日本海上霸权崛起的过程中,形成了日本海军的战略思想,对后来日本海军的建设和作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日本海军战略思想的核心是制海权思想,其基本特点是进攻性、侵略性和扩张性。
   日本是个横亘欧亚大陆东侧边缘、周围环海的弧形列岛国家。从地缘战略的角度看,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大陆岛国家,正好处于大陆国家的大陆边缘地带和海洋国家的环太平洋地带交叉部分,成为两者之间的汇合点。制海权对于日本有着特殊的意义,早在公元7世纪,中日之间就爆发了白树江海战,使日本人认识到控制海上权力对陆上作战的重要性。16世纪末期,被称为日本海军创始人的丰臣秀吉通过夺取和控制制海权统一了全国。此后,丰臣秀吉进攻朝鲜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没有掌握制海权。这一教训使日本认识到:确保制海权是大陆作战的先决条件。也是这一认识,导致了日本海军未来的畸形发展。
  明治维新后,日本出于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不遗余力地发展海军。与此相适应,日本海军开始学习和借鉴西方尤其是英美的海战理论,并结合日本的历史传统,以及海军建设和海战实践,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海战理论特别是制海权理论。其中,美国著名海军战略理论家马汉的战略思想对日本海军战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马汉于1892年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极力鼓吹海上权力学说,声称获得制海权或控制了海上要冲的国家就掌握了历史的主动权。日本很快接受了这一思想,并以此指导日本的海军建设和筹划对中国、朝鲜的侵略战争。
  日本海军认为,要赢得对中国战争的胜利,关键是要迅速充实海军力量,夺取和控制黄海、渤海和东海等广大海域的制海权。(也就是说,日本海军的最初定位是为大陆作战做准备。)这一观点为日本最高统帅部所接受。甲午战争前,日本最高统帅部据此制定了实施战略进攻,以夺取制海权为中心的陆海统筹兼顾的全面作战计划。该计划确定:第一期作战,将第5师派往朝鲜,以牵制中国军队。舰队则引诱中国北洋舰队出海,将其歼灭,夺取制海权。其他陆海军部队则在日本作出征准备。第二期作战方案取决于第一期作战的结果,并制定了三种作战预案:第一案,若夺取了制海权,则令陆军主力从山海关登陆,按预定作战计划在直隶平原进行决战;第二案,若未掌握制海权,但中国北洋海军也未能控制日本近海,则陆军开进朝鲜;第三案,若海战失利,制海权为中国海军控制,则采取各种手段增援在朝鲜作战的第5师,同时陆军主力在日本作好准备,等待中国军队来袭,将其击退。此后的战争进程表明,制海权的获得与否的确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性因素。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黄海海战中重创中国北洋舰队、控制黄海制海权后,战争的胜负就基本上决定了。(不妨设想一下,若结果是第三种情况,历史会不会改写呢?可惜啊!北洋海军,本可以力挽狂澜,救中国于水火的。
  中日甲午海战后,日本海军对战争的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加深了对掌握制海权意义的认识。在后来的对俄战争中,始终都把夺取和控制制海权作为制定其军事行动的基本依据。鉴于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海军由于未获得早期制海权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日本军方认识到,必须先通过“先发制人”和“奇袭”获得早期制海权的重要性,并成为日本海军的战略原则,运用到后来的太平洋战争中,如偷袭珍珠港、奇袭马来亚等。这是因为,日本是个小国,地形狭小,资源有限,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加之日本的经济和对外侵略扩张严惩依赖于海上交通线,在战略上存在着根本的弱点。为了改变和避免这些弱点,日本高度重视初战,强调速战速决,以快制胜,尽快结束战争。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获得早期的制海权尤其重要。日俄战争爆发前,日本利用外交等一切手段,隐蔽自己的战略意图,就在日本军队已在仁川登陆的当天,即1904年2月6日,还声明“在宣战之前无意开展军事行动”。2月8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即向俄国太平洋舰队发动进攻,直到2月20日才正式向俄国宣战。日本通过不宣而战,先发制人的方式给俄国太平洋舰队以重创,获得了早期的制海权,对日本夺取战争的战略主动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战争中期,日本统帅部仍将夺取制海权的斗争作为日军作战的中心任务之一。日本统师部认为,虽然夺取了黄海制海权,但俄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仍躲在旅顺要塞。此时,俄国正准备派遣波罗的海舰队到远东支援太平洋舰队。如果两支舰队汇合,其海军实力将大大超过日本,这将严重威胁日本的海上交通线,使日本的制海权得而复失。为此,日本最高统帅部决定分海陆两路攻取旅顺要塞。旅顺要塞争夺战是日俄战争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只要旅顺牵制着大量日军,只要旅顺口的俄国舰队还存在,日本就无法取得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如果俄国欧洲地区的舰队东调,还可能改变海上局势,并切断日军海上补给线。因此,日军不惜重大代价攻取旅顺,归根到底是为了“解决现代战争的一个主要的和根本的海上优势问题”,即制海权问题。在战争后期,夺取和掌握制海权问题仍然是日军的主要作战任务之一。虽然俄国太平洋舰队被歼,但俄国认为,本国能经受住长期战争,日本则不行,只要前去增援的波罗的海舰队在远东歼灭日本海军舰队,夺回制海权,切断日本本土通向中国大陆的海上交通线,孤立中国东北的日本陆上作战力量,俄罗斯强大的陆军就可以将其击败,重新赢得战争的胜利。日军最高统帅部针对俄国的战略企图,决定在对马海峡集中优势的海军兵力,歼灭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结束战争。当时日本海军提出“皇国兴亡,在此一战”。足见这次海战的重要性。正是由于有了日本海海战的胜利,日本才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总的来讲,从19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以中国为战略对手,着手侵华准备,到日俄战争结束,日本海军在战时夺取和控制制海权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消灭敌主力舰队,控制东北亚海域为已所用,重点是保证日本本土到中国大陆的海上交通线的通畅,以便输送陆军上陆作战,特别重视控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宗谷、津轻、对马三个海峡,保证战火不蔓延到日本本土,海上作战的目的服从和服务于日本陆军提出的“制霸大陆”的战备目标。(也就是说,到此时,日本海军建设仍然遵循着“支援陆军”的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阻碍了日本海军战略思想的发展。
  日俄战争后,日本崛起为东亚霸主,日本海军已成为东亚海域内最强大的海军,在远东已没有任何海上力量能对其海上霸主地位提出挑战。日本统治集团和扩张野心进一步增大,日本海军开始把战略目光转向广阔的太平洋。通过1898年打败西班牙舰队而成为第一流海军强国的美国,正在向太平洋扩张势力。因此,日美之间不可避免地在战略利益上产生了尖锐的对立。
  时任海军大学教官的日本海军战略代言人、著名海军战略理论家佐藤铁太郎,以马汉的海上权力学说为基础,结合英国的海上霸权,以及中日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中海战的实战经验,发表了《帝国国防史论》等一系列著作。他反复强调,日本作为岛国,无论是保卫国土,还是对外扩张,必须以控制制海权为前提,制海权对于岛国日本赢得战争的胜利,或保证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他还提出,日本要想“维护他在大陆拥有的权益”,必须拥有“东亚的制海权”。他极力鼓吹“海洋扩张论”和“并守南进论”强调日本与英国地理环境相似,同为海洋民族,应向英国学习,向海洋扩张,把日本建成“亚洲的英国”,把建立“海洋帝国”作为日本国家发展的根本战略目标。佐藤的观点得到了日本海军的广泛认同,基本上反映了日本海军最高当局的战略思想动向。然而,这一主张却遭到了日本陆军的反对。从此也开始了日本陆海军在发展问题上的不断争论。
  当时,日本陆海军当局正在联合制定《帝国国防方针》和《帝国用兵纲领》,首次确定日本的战略从守势转为攻势。日本最高统帅部制定《帝国国防方针》和《帝国用兵纲领》的本意是统一陆海军战略思想之间日益严重的分歧。结果,这个目的不仅没有达到,反而加深了双方战略思想的对立。陆军主张向亚洲大陆扩张,以俄国为主要对手,优先发展陆军。海军则以佐藤铁太郎的观点为基础,提出向海洋扩张,以美国为主要对手,优先发展海上力量。争论的结果,陆海军相互妥协,最后规定以俄国为第一假想敌,美国次之。海军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是,在对俄作战中,海军首先要控制东亚海域的制海权,一部分兵力封锁和监视海参崴,而以相当兵力扼守台湾海峡,确保在中国海运送兵力的自由,并尽快将日本内陆军兵力运往亚洲大陆的作战地区;在对美作战中,以海军为主,首先摧毁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基础,确保西太平洋的制海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占领了西太平洋德属马绍尔、马里亚纳、加罗林群岛,使日本在太平洋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了约3000英里;日本海军实力仅次于美英居世界第三位,一跃成为世界新兴海上强权,使远东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日美美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1923年,日本继1918年之后对《帝国国防方针》和《帝国用兵纲领》作了第二次修改,明确规定,将美国列为第一假想敌国。随后,日本海军据此制定了对美作战的详细计划。如果说1907年制定的《帝国国防方针》确立的海军战略方针有海军当局借以美国为敌手,与陆军争夺军事资源,谋求自身发展的因素的话,那么这次修订则表明,日本海军战略思想已发生重大变化。日本海军由明治维新以来一直重视控制日本海、黄海、渤海和东海的制海权,开始转变为以控制太平洋制海权为主要目标;从以海上作战支援或配合陆军作战,以建立“大陆帝国”为主要目标,开始转变为通过独立的海上作战,或输送陆军进行两栖作战,夺取和控制太平洋的制海权,以建立“海洋帝国”为主要目标。(战略方针又一次发生了转变。
  总之,随着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野心的进一步膨胀,日本统治集团更加重视制海权问题,视夺取和控制太平洋的制海权为争夺和建立军事霸权的关键。在后来的太平洋战争中,从战争爆发到结束,日本自始至终都是把争夺和控制太平洋的制海权作为战争的根本总是来处理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占领了东南亚广大地区和西太平洋、南中国海的全部美、英海军基地,重创了美、英舰队,取得了太平洋上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初步建立起了以日本本土为中心,包括西太平洋、西南太平洋和中部太平洋广大海域的“海洋帝国”。但这个海洋帝国极其脆弱,当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中途岛之战失败后,就逐步丧失了太平洋的制海权和制空权,日本战败投降的命运也就注定了。

后记:
  日本没有条件没有实力建立强大的海上力量,也没有确立以海洋为主、优先发展海军的国家战略,却又不切实际的提出了争夺太平洋霸权的妄想,于是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历史没有给日本机会,可它却在不断地寻找机会。今天的日本海军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百年前佐藤铁太郎的影子。历史不应该被忘记,日本将来最有可能、也最有实力成为中国未来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因此研究日本这个国家意义非同一般,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事实证明二战时日军是很无能的 转贴

现在网络上有些人出于哈日或者是恐日的心态,总喜欢把二战时日本军队的实际战斗力夸大其词,有意无意地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
猎人向来对此很不以为然,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过分渲染二战时的日军的战斗力,从很多史实来,二战时的日军从整体来讲应该列入二流比较恰当。
  二战时期日本对中国的战绩有胜之不武的嫌疑
  说来的确很惭愧,二战时期,日军最辉煌的战绩大部分都是和中国军队的交手中取得的。在珍珠港事件以前的四年半的时间里,日军在中国战场总共进行了28次军以上会战,从总体来说,中国军队的确是溃不成军,丢掉了中东部的主要城市和交通线。但是我个人认为在分析日军的上述战绩的时候,必须把当时中国的特殊因素考虑进去。比如国共两党的矛盾,从皖南事件和黄桥会战等事例来看,由于国内政治矛盾,在整个战争期间,中国是根本无法完全集中国力与日本作战;又比如蒋介石对地方军阀的实际控制力,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像韩复榘事件等很能说明当时中国国内各地方派系的各自为政而导致的军纪涣散。所以我认为在整个战争期间,中国因为国内的各种政治矛盾,始终只能动员部分国力与日本作战,日军的胜利应该打点折扣。
  我说日军的战绩胜之不武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场战争从一开始起就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日本在和中国作战时占尽各种客观优势。日本对战争的准备工作详细而周密,仗一开打就在北京城边,而淞沪会战尚未开战前,日本已在上海占据租界多年并长驻有精锐的海军陆战队,使得日军在进攻上海时无需进行危险的登陆作战。假使中日再战中国军队可以直接从东京城边发起进攻,战争的胜负将不言自明。另外日军在战争中控制着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这一点也很重要,它极大地增大日军的机动能力,使日军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选择登陆点,切断中国的海外补给线。战争期间,中国完全放弃了沿海地带的城市也并不完全是不能守,实在是因为不可守。
  实际上,日军在战争中的优势也只是相对的,主要是在战争的初期。到了战争后期,这种优势已经被大大地缩小了。像1944年衡阳会战、1945年雪峰山会战日军均是以优势兵力参战而陷入僵持局面。此前中国军队之所以战斗力不如日本,主要还是因为部队的装备水平和训练程度,而不是某些哈日痞子说的“种族差异”,按照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的评价就是“华军的配备若能与日军相等,他们击败日军亦非难事”。

  日本海军在战争初期和后期的战斗力差异巨大
  日本在二战时期并没有设立单独的空军,而是分别配属于陆海军。从整体表现来看,海军的表现略好于陆军。
  日本海军强主要还是强在战争初期,它的那些战绩当然跟它惯用的偷袭战术有关,其次就是由于日本军队在二战初期奉行的精兵战略,再加上它的武士传统,一批职业军人长年累月的刻苦训练,战斗力的确惊人,像友永丈市、渊田美津雄等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完全算得上二战时的王牌飞行员。但是随着战争的损耗,当军队中的那批“精英”逐渐凋零,日本民族的整体素质的弱点还是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暴露无遗。
  中国有关军史研究者们一直忽略日本在二战后期的惨败,只注意追捧日军在战争初期的所谓“大捷”,所以往往给一些不是很了解历史的国民造成一种日军战无不胜的假象。其实日本军队(包括海军)在二战后期的无能是很惊人的,即便用耻辱二字来形容也不为过。
  我在查阅有关二战后期日海军的战史资料时,常有一些惊人发现,日海军各级指挥官的低能和部队整体素质的低下也是决不亚于中国清末的北洋水师。比如1944 年的菲律宾海战,中国的军史专家们基本上把日军的失败归咎于日军舰队司令栗田的判断失误和日军的“运气”。其实日军整体的惊人无能才是日军战败的根本原因。以下有几个数据很说明问题,在整个菲律宾海战期间,日本的六万三千吨级的超级战列舰大和号(这种吨位世界上仅有两艘)的460毫米主炮总共发射了 129发,无一命中;另一艘大和级战列舰武藏号居然一炮未发就被美军击沉!重巡洋舰利根号主炮在战役期间一共发射408发,命中率为1.7%;整个战役期间日本海军的平均射击成绩为:三万米内为3%,两万六千米内为5%。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就是日军在二战期所造的吨位最大的航空母舰信浓号(64800吨)居然在没有任何舰只的护卫下就出海巡航,结果被美国潜艇射水鱼号轻易偷袭得手,从下水到被击沉不过四个月的时间,没有发射过一颗炮弹,没有起飞过一架飞机,成为世界海战史上的一大耻辱记录。这样的愚蠢和无能即便是晚清的北洋舰队也只能自愧不如。

  日本陆军的优点和缺点
  日本陆军在二战中的战绩就更加乏善可陈,除了欺负更弱小的中国陆军和讹诈那个软弱的英国人帕西瓦尔以外,除了失败还是失败。有几个例子可以估算日本陆军的战斗力,一是诺门坎会战中日本的精锐部队23师团在苏联军队面前的完败,据日本防卫厅战后公布的资料披露:“根据该师团(即第23师团)军医部的调查,该师团在6月20日至9月15日,在参战总人数15975名中间,损失了12220名,其中战死4786名,受伤5455名,失踪63 9名,患病1340名。这就是说,伤亡率已达到80%。”“另外,第6军的大炮(野炮级以上的火炮)在8月攻势中被毁28门,自己炸毁20 门,损失率竟达72%。”应该可以得出结论,日本陆军和苏联陆军不在一个档次上,与德国陆军的差距应该更大一些。

 另外一个就是美军在太平洋进行的一系列跳岛作战,在这一系列战役中,美军无一例外地获得了胜利,尽管日军进行了惊人的顽抗,但是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美军虽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却实现了所有的战役目的。我查了一下资料,在这些战役中,美日两军的伤亡比例基本上都维持在1:2到1:3之间,这个比例比较接近韩战时中国军队和美军的伤亡比例。考虑到越岛登陆作战中防守一方所具有天然优势和日军相对于志愿军的海空军优势,我个人认为二战时期日本陆战部队的战力并不是像哈日派吹嘘得那样强,某些方面应该还在志愿军之下,当然也比不上美军。

  日陆军的优点有两个,一个就是所谓的武士道精神,这一点的确很值得我们敬佩,二战时期从整体来说,日本军队的作风应该是最顽强的,几乎所有参加作战的部队都“玉碎”到底了,没有成建制投降的部队。二就是日军普通士兵训练不错,特别擅长近战和夜战,在越岛作战中,美国人最怕的就是日军的夜袭(这一点和中国军队很像),下级指挥人员受过很好的训练,执行上级命令异常坚决。

  日本陆军的弱点其实也是东方国家陆军的一些通病:不注意战场上各兵种的火力协同作战,对坦克和装甲部队的运用远比不上西方军队。中高级军官反而素质很差,思想僵化,主动性差,习惯于墨守成规。菲律宾战役期间,日军坦克第三旅团长重见伊三雄少将在美军的打击下屡战屡败,惊慌失措,竟然自作主张把坦克埋进土坑里作为固定炮台使用,结果当然被美军飞机非常“舒服”地一一炸毁,重见少将本人也在乘坐指挥车逃跑时被连车带人一炮打飞。这也算是二战史上一大笑料。

  日本的这些弱点并不是偶然的,我认为这跟他们的民族性有很大关系,如果再来一场战争,日本还是会犯这些毛病。

  所以我认为中国要重视日本,但是根本没有什么必要怕它,他们也有他们的弱点。像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又有强大的核武库,只要自己国内政治清明,国民团结一致,应该是日本怕我们才是。

  日本败于美、苏军队的原因是日军是一支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战模式作战的军队,而其对手已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模式作战的军队。

  在陆军方面,日本没有装备大量坦克,更没有组建高速机动能力的独立坦克、机械化兵团,其坦克师团主要还是配合步兵作战,根本没有接受持续、大纵深快速打击的新军事观念。日本的基础作战分队的指挥官、士官和士兵具有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军事素养,但大多数中、高级军官指挥能力很差。再加上所谓皇道派和统制派的军内派性纠纷,使部分优秀的军官也无法得到应有的提升和重用。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陆军除了少数高级军官外,大多数战地指挥官都愚蠢透顶,只会让部队以徒劳的冲击被美军强大的火力“玉碎”。在中国战场上,日本陆军几乎没有意识到应该利用自己机械化部队的优势,组织过一次快速大纵深的连续奔袭,而是顽固地追求旅顺会战模式的决战,使国民党军队一次次获得喘息,并逐渐后退至山地,建立其稳定的抵抗布局,同时,也以空间换取了时间,拉大了日本陆军的后勤补给线。在 1943年日本空军丧失了绝对制空权后,如果国民党军队的作战决心再坚决些,国***队在敌后的合作还保持抗战初期的态势,日本陆军将会在局部战场上面临一次次被切断后勤补给线及正面攻击的威胁,恐怕早就会遭受重创。

  在海军方面,日本联合舰队一直没有放弃战列舰决战思想,在偷袭珍珠港后,没有集中力量发展航空母舰,而是继续建造大型战列舰,并象陆军一样渴望进行对马海峡海战那样的会战。日本海军在成功地袭击了珍珠港时,竟然没有在美军已经没有多少抵抗能力的情况下发动对美油料仓库和修理基地的攻击-----这些设施被摧毁将迫使美国太平洋舰队将基地后撤,短时间内无法对日本进行有效的反击----更没有利用配置了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联合舰队机动、持续攻击美军海上力量,力求能诱歼其太平洋舰队的残余战舰,至少延缓美海军的反攻。

  在总体战略上,日本人更是愚蠢透了,其与德、意接成的轴心国关系,结果那两个伙伴根本没有足够的海军力量来支援日本,也没有其他资源能支持日本,只是牵连日本与在亚洲保持强大军事力量并控制日本能源、工业原料的美国、英国和苏联形成敌对关系。在对华战争中,日本在已经获得满蒙控制权和华北影响力的情况下,继续扩大战争,迫使中国人不得不以全民战争回应其侵略,日本从而最终失去了原本获得的利益(欧美本来并没有以强硬的态度要求日本将这些利益归还中国)。做一个大胆假设,如果日本当时站在英美一??本从中国撤军.
  良知和勇气 日本海军的奇特将领、二战海军大将——井上成美
  文章作者:龙歌吟-八月桂花糕

  在血腥的人类历史中,有许多的战乱里年代是充满着偏执与狂热。但也是在那种黑暗乱世,越能激发起一些不朽的人物……那些人以他们特有的良知与勇气,捍卫着人性道德的底线,而令後人深深地景仰与省思。
  井上成美,日本宫城县人,诞生于日俄战争时期的1889年,从小立誓不愧为“海国男儿”;后如愿毕业于日本海军官校三十七期。(山本五十六为三十五期,是井上的前辈)

  年轻时代,因拥有一口无比的英语能力,曾被政府授予海军武官身份长期被派往日本驻美、法、意大利等国使馆;对于他的眼界与思想产生了相当深远地改变……直到四十岁左右才以“海军大佐”身份返国出任日本海军大学的战术教官。隔二年获提升为地位、职责都相当重要的“日本海军省军务局第一课课长”。

  那时日本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大日本式的自大侵略意识,但井上却选择与当时活跃的反战将领米内光政大将、山本五十六中将等海军同僚合作,力排众议,主张日本应与中国及其它邻国和平共存;他们竭力反对“九一八满蒙事变”的扩大、“满洲国”的成立,及酝酿中的德、意、日合组轴心国之议……他们三人被日本主战媒体称为[海军内部的反战三角];相当引起右翼团体的侧目!

  可惜事与愿违,在外界和军内主战派的强大地压力下,米内光政失势、山本被贬至航空队;此后,井上成美便只身面对随时被暗杀的的危机,预先写下了遗书,勇敢地独留在海军省内,对抗自己的鹰派同事,后来连时任的海军大臣也受不了这压力,于是将他安排远离陆地,去海上出任训练舰「比睿号」的舰长。

  那时,整个日本海军对于正在训练舰受训的新兵风气是相当残暴!

  但是新任的井上舰长不但制止了这股歪风,他并温和地告诫比睿号上的众教官们:“虽然阶级不同,但大家为国之心却是一致的,故我们不能无礼的对待新兵!”其开明的作风,令所有人耳目一新

  四十六岁时米内光政大将复出重任海军省大臣;他不但邀请山本五十六任海军省次长,更提拔了井上成美晋升少将并掌海军省军务局!从此,这「海军反战的铁三角」终又重新组合了。他们曾组成非常协调的指挥系统,他们努力阻止日本联合舰队介入对华的战争漩涡,也代表海军就日本加入轴心国的内部表决时,投下了宝贵的反对票;及重要的是反对对美开战。

  期间日本东京暴发了激昂的陆军基层军官发动了流血的「二·二六政变」!有许多对战争立场较为悲观的诸老臣,均在此事件中罹难;而主战的右翼则士气大振…… 而他们三人则果断、冷静地应变这次风暴,他们先命令联合舰队离港出海,以免被陆军挟持,接着再发布海军反兵变的强硬立场,同时宣布海军陆战队将开赴东京镇压兵变,最后更不惜摆出一付海军将要与陆军对抗到底的姿态!正由于他们的指挥得利,才使得陆军反兵变力量得以集结反扑,兵变终告流产,而中日全面战争则由此关键地往后延后了数年;但是他们也付出了惨痛的“政治代价”……

  他们先后离开现职;山本被命掌联合舰队,并着手研究偷袭珍珠港;而井上也被讽刺性地被“明升暗调”至「中国派遣舰队」,并配合侵华日军展开侵略上海的「淞沪会战」。

  但是在达六个月的「淞沪会战」期间,由井上指挥的“中国派遣舰队”始终都滞留在上海外海,只扮演警戒角色,同时他也严词拒绝了日本陆军指挥官松井石根以舰队舰炮轰击上海的要求!井上成美所持的理由有两条。
  1、 军舰是用来对抗军舰用的。
  2、 上海人口过于绸密,炮轰恐会伤及无辜,此非军人之行为。
  由于井上的坚持,引来日本陆军的强烈不满,并一状上告东京的日本军务省,使他差点被拙!(而松井石根则在战后被盟军法庭处决于东京监狱。)

  五十三岁时井上出任日本海军军官学校中将校长,其间因对美的太平洋战争日趋激烈所引发普遍地仇美情绪,各级学校纷纷自行废止英文课程;但海军军官校在井上成美校长的理性坚持下,反倒成为日本国内唯一有教授英文的学府!

  五十四岁时,原本一向反对对美开战的良友学长山本五十六终于如愿以偿地战死于南太平洋美军手下,颇令他感慨吸嘘不已;同时随着战况吃紧,不断有年轻的生命客死他乡(也含他唯一的军医女婿)使他更了解到日本必须悬崖勒马止战,于是他抱着不惜一切后果的强烈态度反对筹划中的“神风特攻队”愚蠢点子!

  五十五岁时日本海军老将米内光政重新被日本天皇任命为海军大臣;米内则邀请井上为他的次长;其实他俩已暗地里展开了终战的准备…… 然而与他们意见相左的日本陆军却时常于「御前会议」提出了“宁愿一亿人玉碎,也不能投降”的疯狂主张!双方就此常展开激烈的唇枪舌战..造成了米内与井上的处境异常危险!此时不屈的井上成美写下了生平第二封遗书,内容严词谴责那些高举民族大意,存心任百姓生死不顾的疯狂军人与政客们……井上于公开场合,从不假词色对他们的由衷憎恶!由于他的处境实在过於危险,一向拉拔、爱护他的老前辈米内;竟然背着他,暗地奏准天皇荣升他为海军大将,并至海军大学任校长!

  原本“抵死不就”的井上,就在米内那种“去海大吧,可以藉机保护并制止海大生不要盲目投效神风特攻队”的观点下软化,无奈地泪流满面离开米内。

  三个月后,日本在两颗原子弹威力下宣布无条件投降!

  (井上成美成了日本帝国的末代海军大将)

  随后盟军登陆,并成立了远东军事法庭;结果米内和井上两人均被法庭以无罪处分而作结案。

  战后的井上成美(他唯一的爱妻、爱女及女婿都早他一步而逝)不似其他也同样无罪被结案的前日军将领,利用昔日人脉,以另外一种新面孔活跃于战后的新政府;反而一人黯然地返回横须贺自宅,他以无比的“悔过”心情于自宅开办收费仅够糊口的英文补习班;并以前海军大将之尊默默亲授邻近儿童英语长达二十余年!期间并数次婉拒了战后新政府,计划以高薪聘他为自卫队的高级顾问。

  曾有媒体记者不解地追问他这是何苦来哉?他则百感交集答曰:“我只是个苟活的军人;过去军方的一意孤行曾带给百姓无比的痛苦……我很惭愧!而今英语已是我们下一代立足世界不可或缺的工具,我这么作,其实是在赎罪,赎罪啊!”

  井上成美就这样一直与儿童为伍;直到八十六岁病故于自宅。
原帖由 hmsh 于 2008-1-17 16:47 发表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就是日军在二战期所造的吨位最大的航空母舰信浓号(64800吨)居然在没有任何舰只的护卫下就出海巡航,结果被美国潜艇射水鱼号轻易偷袭得手 ...

信浓号出航的时候是有3艘阳炎级驱逐舰护航的。
226是联合舰队的司令长官是高桥,和反战三羽鸟无关吧,而且当时联合舰队主力似乎在大阪。他们反对226并非因为陆军右倾,而是因为被杀的首相是海军出身的,所以海军认为这是陆军在抢夺海军的政治资源。
蚍蜉撼大树,自不量力.
原帖由 zlaser 于 2008-1-17 18:14 发表

信浓号出航的时候是有3艘阳炎级驱逐舰护航的。


     其中之一可是大名鼎鼎,二战第一RP祥瑞舰-雪风大神啊!!!!
根源在于日本的派系-军阀作风。
海军造坦克,陆军造航母的国家
哪个国家都有军种之争啦!不管是老美还是TG!:(
原帖由 sznavy 于 2008-1-18 13:06 发表
哪个国家都有军种之争啦!不管是老美还是TG!:(

那要看争什么,怎么争,结果是啥。既然你知道更多,何不说来大家听听?
原帖由 瘦翻译 于 2008-1-18 11:22 发表


     其中之一可是大名鼎鼎,二战第一RP祥瑞舰-雪风大神啊!!!!

那就想想大和的菊水特攻吧,护航的还有雪风祥瑞啊
这个就是人们常说的萨长之争……
似乎美国海、空军之间也不很和谐
原帖由 redsky95 于 2008-1-18 13:17 发表
似乎美国海、空军之间也不很和谐

只是抢资源而已。日本的海陆军的不合之开端萨长之争是浸满鲜血的仇恨,很多长州出身的人,穿着的木屐底下写着“萨贼”二字永远踩在脚下,以便把对萨摩仇恨永远记忆下去。而日本的近代陆军和海军的主流,分别是由长州和萨摩两系把持的……
在近代的日本电影中陆军都是积极支持三国轴心支持对美开战的反面角色,而海军都成了和平主义者.比如<激动的昭和史>,<山本56>中的东条英机和米内光政.
其实海军中间真正比较和平主义的就是米内和井上,山本是觉得实力相差太远所以才主张和平的。说起来,海军除了井上以外,还有一个掘,也是反对对平民开火的。
东条不是陆军的么?
原帖由 Spica 于 2008-1-18 14:19 发表
东条不是陆军的么?

他的意思是说,那些电影里都是陆军主战(如东条),海军主和(如米内)……
说到东条,想起那个笑话:北条大人击败了来自北面的元军,那东条大人理应也可以击败来自东面的美军……;P
哦,原来如此
那个笑话……囧……
]]
很好,很强大!!
原帖由 雪千寻 于 2008-1-18 14:21 发表
说到东条,想起那个笑话:北条大人击败了来自北面的元军,那东条大人理应也可以击败来自东面的美军……;P

说其东条的名字也有另一个故事,当时日本人对其作战失败极其不满,拿他名字开涮,公开喊口号“击落英机”,明面上是击落敌人英国的飞机,实际上是要打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