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文:AIP动力似乎一定是斯特林热气机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45:25
如果火星,请删除。
金东寒:一颗强劲的“中国心”
 
--------------------------------------------------------------------------------

 作者:曹继军   发表时间:2007-06-20   摘自:光明日报  




  金东寒,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11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其专业特长是新型动力技术——这些字符,介绍了一个人的职务、职称,感觉不到什么特别。

  那么,让我们加上一句:他为我军新型舰船装备了“中国心”,使我国新型动力系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虽然是短短的文字,但能立刻让人激动起来。

  发动机历来被视作船舶的“心脏”,这种被誉为“中国心”的新型动力系统,是金东寒领衔攻关获得的原创性成果,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其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被业内公认为21世纪某新型舰船的标志性技术之一。

  人生目标只瞄准“下一步”

  2006年初,金东寒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当记者采访他时,他说自己从不把人生目标定得多么远大,一般只瞄准“下一步”。

  16岁,金东寒被分配到一家校办工厂当学徒。师傅是一位已过了退休年龄的八级工,技艺高超。

  那时的金东寒,最大的愿望就是像师傅那样当个出色的钳工。他不辞辛苦地工作、钻研,一步步向着“出色钳工”的目标进发。然而,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写了金东寒的理想。他想上大学,多学一些本领。1978年,金东寒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内燃机专业,成了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

  看到那些年纪大的同学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小小年纪的金东寒也拼命地刻苦学习,并且立志考研,更深地钻研专业。

  金东寒如愿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扎实地走向自己的每一个“下一步”,并且在前行的每一步中,收获了沉甸甸的硕果:

  ——先后主持过20多项国家重点预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的研究,项目经费总共达数亿元,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多篇,重要的科研报告200多篇。

  ——先后荣获第6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5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防科技系统劳模、上海市劳模等20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在专业领域内有很高的学术地位,担任国际内燃机学会(CIMAC)理事、国际热气机会议理事会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造船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等,还任武汉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的兼职教授等。

  第一位“国产”特种发动机博士

  金东寒被业内专家公认为我国特种发动机技术的领军人物。20多年前,金东寒开始专注于特种发动机专业,师从我国著名特种发动机专家沈岳瑞先生,并成为“国产”的第一位特种发动机专业博士。

  那时,国内还没有多少人知道“特种发动机”为何物,所以科研条件可想而知。不过,这位博士没有因为条件艰苦而止步。在五年科研经费不足40万元的条件下,经过长时间的攻关,1990年金东寒及课题组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功率特种发动机样机。

  之后,这一技术开始受到国家重视,科研投入逐年增加。已担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11所总工程师的金东寒,就主攻新型动力——特种发动机技术研究,带领课题组突破了特种发动机研究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开发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他们研制的高性能特种发动机和相应的系统,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特种发动机技术从此转入工程化阶段。

  在开发特种发动机整机技术的同时,金东寒和他领导的特种发动机工程研究中心还开展了相关应用系统技术的研究。由于该技术本身具有的多种优良特性,在节能环保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他们研制成功的热电联供系统能使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一倍以上,并大大提高了排放物的环保标准,市场潜力巨大。

  一鸣惊人的“中国心”

  采访金东寒的时候,记者见到一艘舰船的模型,这艘新型舰船的发动机是金东寒的杰作。金东寒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给了这艘新型舰船一颗强劲的“中国心”。

  这颗“中国心”,是金东寒带领科研团队二十多年顽强攻关的硕果,使我国这一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对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心”的搏动一鸣惊人,而“中国心”诞生过程也历尽艰辛。在“中国心”走出实验室的过程中,遇到了安全性、可靠性和工程化等一系列难题。经过“八五”、“九五”的研究,金东寒和他的科研团队相继突破12项关键技术。这些技术科技含量高、难度大,所涉及的多项技术均位居国际前沿,在全世界只有个别国家能够掌握。所以,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他们对国际先进水平的一次超越:

  发展特种发动机仿真技术,使我国该类发动机性能分析理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该技术发展的理论问题;

  攻克了发动机换热器换热强化、工作容积优化、流阻最小化、换热均匀化等难题,采用管内流阻一致化控制技术,实现加热管均匀换热;

  攻克了高压燃烧和燃气再循环技术,创建了燃气再循环分析模型和试验装置,发展了计算方法和试验技术,解决了小空间高强度完全燃烧、流场与温度场均匀分布、燃烧压力稳定控制等技术难题;

  研制成功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台特种发动机原理样机。2002年,又研制成功了工程样机,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相当,部分超越。

  在完成一系列全系统演示验证试验后,该动力装置成功地装备于某新型舰船,并交付用户使用,实现了由科研成果向实用装备的转化,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使我国该型装备跨上了一大台阶。

  科研团队中的第一号

  现在的金东寒具有双重身份:科学家和科技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双重身份的金东寒很忙。问忙到什么程度,他回答说:忙得没有时间生病。过去在科研第一线攻关时,他忙得不可开交,在一次重要试验任务中,他带着几位骨干长达两个多月吃住在试验室,当时正值换季,试验室里出现了夫人抱着女儿给他送棉被的感人一幕。现在他既要管技术路线、技术决策,又要关注科技产业、经营管理,自然是更忙了。只要在单位上班,最后熄灯的总是所长办公室;吃饭常常忘了时间,需要别人提醒;经常出差,但平时忙得没时间,就只好安排在周末。旅途中,他见缝插针看资料、想问题,没有一刻的空闲。

  作为团队中领军的“第一号”,金东寒更注重将工作“流程化”,将复杂的事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步骤,协力完成。每当遇到重大的技术问题,他都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再作出技术决策。如发动机的机内工质系统复杂,给制造和安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大大影响了维修性,而用户对这一点又非常重视。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高度集成的模块化设计方案,简化了系统布置,提高了可靠性和维修性。

  国外同类项目从实验室成果发展到工程化应用一般要12年时间,而他们在评估风险的基础上,优化了技术途径,高效配置资源,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团队,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所以大大缩短了研制时间。

  金东寒的麾下集聚了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才俊。当年他领导的特种发动机中心有博士6名、硕士32名,这几年有21人担任了课题负责人或项目经理,有12名研究员,有3人享受国家突出贡献津贴,1人享受省部级突出贡献津贴;涌现了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等先进人物。也正是这支团队,多次被评为解放军总装备部“预研先进集体”,两次被授予“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称号。现在他当了所长,依然思贤若渴,爱才如宝。正因为有了这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才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并受到国家嘉奖。

  金东寒的一颗心,连接着团队每位成员的心。以后的日子里,这个心连心的科研团队还会不断创造,为祖国的科技进步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如果火星,请删除。
金东寒:一颗强劲的“中国心”
 
--------------------------------------------------------------------------------

 作者:曹继军   发表时间:2007-06-20   摘自:光明日报  




  金东寒,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11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其专业特长是新型动力技术——这些字符,介绍了一个人的职务、职称,感觉不到什么特别。

  那么,让我们加上一句:他为我军新型舰船装备了“中国心”,使我国新型动力系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虽然是短短的文字,但能立刻让人激动起来。

  发动机历来被视作船舶的“心脏”,这种被誉为“中国心”的新型动力系统,是金东寒领衔攻关获得的原创性成果,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其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被业内公认为21世纪某新型舰船的标志性技术之一。

  人生目标只瞄准“下一步”

  2006年初,金东寒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当记者采访他时,他说自己从不把人生目标定得多么远大,一般只瞄准“下一步”。

  16岁,金东寒被分配到一家校办工厂当学徒。师傅是一位已过了退休年龄的八级工,技艺高超。

  那时的金东寒,最大的愿望就是像师傅那样当个出色的钳工。他不辞辛苦地工作、钻研,一步步向着“出色钳工”的目标进发。然而,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写了金东寒的理想。他想上大学,多学一些本领。1978年,金东寒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内燃机专业,成了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

  看到那些年纪大的同学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小小年纪的金东寒也拼命地刻苦学习,并且立志考研,更深地钻研专业。

  金东寒如愿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扎实地走向自己的每一个“下一步”,并且在前行的每一步中,收获了沉甸甸的硕果:

  ——先后主持过20多项国家重点预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的研究,项目经费总共达数亿元,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多篇,重要的科研报告200多篇。

  ——先后荣获第6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5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防科技系统劳模、上海市劳模等20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在专业领域内有很高的学术地位,担任国际内燃机学会(CIMAC)理事、国际热气机会议理事会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造船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等,还任武汉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的兼职教授等。

  第一位“国产”特种发动机博士

  金东寒被业内专家公认为我国特种发动机技术的领军人物。20多年前,金东寒开始专注于特种发动机专业,师从我国著名特种发动机专家沈岳瑞先生,并成为“国产”的第一位特种发动机专业博士。

  那时,国内还没有多少人知道“特种发动机”为何物,所以科研条件可想而知。不过,这位博士没有因为条件艰苦而止步。在五年科研经费不足40万元的条件下,经过长时间的攻关,1990年金东寒及课题组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功率特种发动机样机。

  之后,这一技术开始受到国家重视,科研投入逐年增加。已担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11所总工程师的金东寒,就主攻新型动力——特种发动机技术研究,带领课题组突破了特种发动机研究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开发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他们研制的高性能特种发动机和相应的系统,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特种发动机技术从此转入工程化阶段。

  在开发特种发动机整机技术的同时,金东寒和他领导的特种发动机工程研究中心还开展了相关应用系统技术的研究。由于该技术本身具有的多种优良特性,在节能环保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他们研制成功的热电联供系统能使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一倍以上,并大大提高了排放物的环保标准,市场潜力巨大。

  一鸣惊人的“中国心”

  采访金东寒的时候,记者见到一艘舰船的模型,这艘新型舰船的发动机是金东寒的杰作。金东寒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给了这艘新型舰船一颗强劲的“中国心”。

  这颗“中国心”,是金东寒带领科研团队二十多年顽强攻关的硕果,使我国这一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对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心”的搏动一鸣惊人,而“中国心”诞生过程也历尽艰辛。在“中国心”走出实验室的过程中,遇到了安全性、可靠性和工程化等一系列难题。经过“八五”、“九五”的研究,金东寒和他的科研团队相继突破12项关键技术。这些技术科技含量高、难度大,所涉及的多项技术均位居国际前沿,在全世界只有个别国家能够掌握。所以,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他们对国际先进水平的一次超越:

  发展特种发动机仿真技术,使我国该类发动机性能分析理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该技术发展的理论问题;

  攻克了发动机换热器换热强化、工作容积优化、流阻最小化、换热均匀化等难题,采用管内流阻一致化控制技术,实现加热管均匀换热;

  攻克了高压燃烧和燃气再循环技术,创建了燃气再循环分析模型和试验装置,发展了计算方法和试验技术,解决了小空间高强度完全燃烧、流场与温度场均匀分布、燃烧压力稳定控制等技术难题;

  研制成功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台特种发动机原理样机。2002年,又研制成功了工程样机,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相当,部分超越。

  在完成一系列全系统演示验证试验后,该动力装置成功地装备于某新型舰船,并交付用户使用,实现了由科研成果向实用装备的转化,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使我国该型装备跨上了一大台阶。

  科研团队中的第一号

  现在的金东寒具有双重身份:科学家和科技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双重身份的金东寒很忙。问忙到什么程度,他回答说:忙得没有时间生病。过去在科研第一线攻关时,他忙得不可开交,在一次重要试验任务中,他带着几位骨干长达两个多月吃住在试验室,当时正值换季,试验室里出现了夫人抱着女儿给他送棉被的感人一幕。现在他既要管技术路线、技术决策,又要关注科技产业、经营管理,自然是更忙了。只要在单位上班,最后熄灯的总是所长办公室;吃饭常常忘了时间,需要别人提醒;经常出差,但平时忙得没时间,就只好安排在周末。旅途中,他见缝插针看资料、想问题,没有一刻的空闲。

  作为团队中领军的“第一号”,金东寒更注重将工作“流程化”,将复杂的事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步骤,协力完成。每当遇到重大的技术问题,他都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再作出技术决策。如发动机的机内工质系统复杂,给制造和安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大大影响了维修性,而用户对这一点又非常重视。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高度集成的模块化设计方案,简化了系统布置,提高了可靠性和维修性。

  国外同类项目从实验室成果发展到工程化应用一般要12年时间,而他们在评估风险的基础上,优化了技术途径,高效配置资源,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团队,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所以大大缩短了研制时间。

  金东寒的麾下集聚了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才俊。当年他领导的特种发动机中心有博士6名、硕士32名,这几年有21人担任了课题负责人或项目经理,有12名研究员,有3人享受国家突出贡献津贴,1人享受省部级突出贡献津贴;涌现了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等先进人物。也正是这支团队,多次被评为解放军总装备部“预研先进集体”,两次被授予“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称号。现在他当了所长,依然思贤若渴,爱才如宝。正因为有了这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才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并受到国家嘉奖。

  金东寒的一颗心,连接着团队每位成员的心。以后的日子里,这个心连心的科研团队还会不断创造,为祖国的科技进步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可怜的八股!
如果是热机,那么看来我们的燃料电池技术是没过关了!
大家慢慢猜吧,我们从来都是几条腿走路的。
本人对四特林发动机一直持强烈偏见态度。功率很小,效率又不高,噪声又大,实在是破。
是STL,金是我同事的老公,还去711看过的.
看起来象中冷循环燃起轮机
]]
……承认斯特林又不会死
斯特林咋了?一个个还都很看不起的样子~
日本也是吧
原帖由 greyhond 于 2008-1-15 22:13 发表
本人对四特林发动机一直持强烈偏见态度。功率很小,效率又不高,噪声又大,实在是破。
看起来比蒸气轮机还破的说:L
引用"官文:AIP动力似乎一定是斯特林热气机了"到底是"似乎"还是"一定"?官方不可能出现这样的语法错误吧~ - -先不管标题,持观望态度,潜艇一向是保密工作最强的~~天知道这个是不是一个过渡产品
呃,现在这文章是光明日报6月份发表的,昨天光明日报又摘录了老文章的一部分介绍金的事迹,俺是看了新的才到网上搜索金的事情,结果,发现这东西6月份就见报了,而且文中说已经装艇交付部队……几乎可以认定就是新版人民币的阿姨屁动力装置了。
对不起哇,标题是俺加的,语法错误是俺的……请看正文,官方文章标题是《金东寒:一颗强劲的“中国心”》:D
呼叫 高人, 重新就 AIP 的几种形式的 各自特点、优劣对比 进行科普!!!!!

[发觉自己需要回炉了。曾经在杂志和超大上学的东西都丢给网络了]
http://www.fyjs.cn/bbs/read.php?tid=88938
其实闭循环理论上动静更大但最简单。TG肯定三种都在研究,只是燃料电池的技术有问题。
原帖由 novr 于 2008-1-16 00:45 发表
是STL,金是我同事的老公,还去711看过的.

少讲话~~~~
很强劲~~很有力~~:D
原帖由 f22 于 2008-1-16 08:12 发表
看起来比蒸气轮机还破的说:L


确实不如闭循环的汽轮机,而且是远不如.
多条腿走路,但是最后落实到哪条腿上呢?以TG的做派,不会是最先进的那条。
我们一贯的多条腿走路。。。。。。。。。。。
ccd最易实现但性能最次~Stirling效率稍低~且可靠性~“苍龙”就装四台总功率260千瓦的stirlingmk。2。(总造价604亿日元)燃料电池是最好的,但液氢的贮存不太安全,需要很强的工业基础支撑,尤其是质子交换膜~棒子的214装了两台质子,三艘11亿美刀。实力是用钱砸出来的,tg除了加大投入没其它捷径~
个人感觉,有那些钱,核潜艇都该多造几条,咱跟日本和韩国不一样,发展核潜艇没有政治上的顾虑,斯特林的虽然将就,总算是可用的阿姨屁,已经比一般艇强多了。花一堆精力大价钱搞出来燃料电池,性能上不会有本质上的提高,还是浪费。
]]
小堆?TG能把核潜艇上的堆弄得像GLN的那么小就谢天谢地了!:Q
中国现在玩水冷核反应呐。
元级是什么东西?
不太确定是斯特林.因为燃料电池近年来也是进步比较快的.
还有就是,屡次在专家访谈中,在外泄的一些论文摘要中见到小堆的影子!
燃料电池有师兄在搞,他对俺国燃料电池的现状及其担忧,尤其是膜的质量,日本旭化成的膜保用一年的话,至少能用一年,俺国江苏某工厂保用一个月,结果在实验条件下一个星期性能就直线下降
可能STL性价比高吧,TG最看重这个.
切,鄙视那些一口想吃成胖子的人。斯特林咋啦,有总比没有强吧?
小白问题,那个法国的鱿鱼是啥子技术
TG在这条路上,一条腿是斯特林,一条腿是小堆;P
貌似斯特林更成熟点吧。

常规AIP,对于中国海军,是不疼不痒的东西,有了,提高性能,出口骗钱,改装老艇都好;但是真正能指望的,还是美国式的全核潜艇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