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尔丰的历史功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16:35
赵尔丰(1845-——1911年),字季和,汉军正蓝旗人,祖籍山东蓬莱。初任山西静乐、永济知县,河东河道监事同知。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得川督锡良赏识随锡良入川,官至四川永宁、建昌道。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赵尔丰率兵入西康,平定土司叛乱。1906年七月(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以“四川、云南两省毗连西藏,边务至为紧要”,决定设立相当于省级建制的川滇边特别行政区,以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其辖区东起打箭炉,西至丹达山,南抵云南维西、中甸,北至青海玉树,每年由四川拨出46万两白银作为行政经费,兵源及给养也主要由四川补给。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赵尔丰升任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次年率兵入藏,屡败受英国操纵的西藏叛军。赵尔丰在川滇边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和寺庙特权,对发展藏区农牧业、手工业、交通邮电业和文化教育事业颇有建树。1911年(宣统三年),赵尔丰署理四川总督,制造成都惨案,人称“屠户”。武昌起义不久,成都宣布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赵尔丰被新任都督尹昌衡处死。
在历史研究中涉及到赵尔丰时,对其历史事件多持贬意。但是,亦有学人提出不同看法。近代学者章士钊便是一例。早在1927年,章氏创作诗卷《将军叹》中,对赵尔丰的军事才能及整治川边的功绩给予了应有的肯定。
晚清知兵帅,岑袁最有名;
岂如赵将军,川边扬英声。
赵尔丰的一生确实与武力相始终,他虽然镇压了川南会党和四川保路运动,此乃他一生中的污点,但他在川边藏区实行改土归流及各项措施,促进了川边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西南国防,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特别是他怀有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斗争,这些都是应予肯定的。此外,赵尔丰也并非嗜杀之徒。权衡赵尔丰的历史功过,应该说他是功大于过的。只有正视历史事实,对赵氏的评价才会更接近客观、公正。
赵尔丰经略川边始末
一 西藏的统一与川藏边界的形成
传统上,西藏分为四个部分:卫,即以拉萨为中心的地区;藏,即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地区;康,又称喀木、朵甘,包括今西藏昌都地区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里,西藏极西部分。溯至唐初,吐蕃与唐朝并不接壤。在今天的金沙江两岸,分布着众多的氐羌系统部族。随着吐蕃王朝的强大与东扩,吐蕃逐渐占有了整个康地,极盛之时直抵岷江、大渡河。康地的众多氐羌部族文化、语言上逐渐同于吐蕃,融合形成今天意义上的藏族。然而自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崩溃,青藏高原直到被元朝纳入中央版图都再也没有实现内部的统一。在元代,宣政院统管整个藏地。从1637年到1642年,和硕特部固始汗率部进入青藏高原,先后消灭了卫、藏、阿里的反黄教势力。其后,在固始汗的策划下,达赖、班禅集团分别建立了对卫、藏地区的统治,而固始汗则成为包括青、康、藏在内的全藏区的大汗,由此开始了和硕特蒙古与黄教集团共管西藏的时期。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准噶尔势力由伊犁突袭西藏,占领拉萨,杀固始汗之曾孙拉藏汗。清王朝为绥定西藏而采取直接介入已势在必行。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四川巡抚年羹尧奏准派兵进驻里塘。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定西将军噶尔弼、永宁协副将岳钟琪率部由打箭炉进军西藏。噶尔弼进一步向西进驻察木多,底定察木多周边各地。经过两次战争清政府驱逐了准噶尔人,恢复了西藏地方社会秩序,巩固了西南边疆,维护了祖国统一。
  西藏平定后,主持四川方面军事的各大员认识到里塘、巴塘在经营西藏事物中的重要性,该地区正值由四川向西藏进行粮秣供应的冲途,有必要由四川方面对其进行节制。加之在战争过程中曾有将该地划归云南的动议,结果丽江土司就迫不及待地派员向当地人威声恫吓,令其归附云南,由此造成的事端一度影响川省向西藏的军粮运输,由此川、藏、滇之间明确边界和行政管辖分野的工作在战后被提出。1725年(雍正三年),川陕总督岳钟琪上奏称:“察木多之外洛隆宗、察哇、坐尔刚、柔噶吹宗(桑昂曲宗、衮卓尔贡觉)部落,虽非达赖喇嘛所管地方,但洛隆宗离打箭炉甚远,若并归内地,难以遥制,应将原系内地土司所属之中甸、里塘、巴塘,再沿近之得尔格特、瓦舒霍尔地方,俱归内地,择其头目,给与土司官衔,令其管辖。其洛隆宗等部落,请赏给达赖喇嘛管理。” 。此项建议很快得到清中央的批准,1727年(雍正五年),副都统鄂齐、内阁学士班第、四川提督松潘镇总兵周瑛前往巴塘察木多一带,指授赏给达赖喇嘛地方疆界。五月,抵巴塘,会堪巴塘、邦木、与赏给达赖喇嘛之南墩,中有山名宁静,拟于山顶立界碑。又喜松工山与达拉两界,山顶亦立界石。应该说宁静山边界符合了川藏双方的利益,它基本位于拉萨至成都的中点上,略靠近成都,便利双方的行政管理。加之在清代相当长的时间内,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良好,在此后的近两百年中,西藏与四川对此边界都没提出任何异议。宁静山作为一条省级行政边界,成为双方尊重和维护的“宁静”的边界。
二 清末西藏地方与中央、四川关系的新变化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挑战。从道光到同治,英国完成了对尼泊尔、不丹、锡金、拉达克的侵略和控制,将目光投向西藏。1876年(光绪二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定《烟台条约》取得了进入西藏“探访路程”的权利,引起西藏民众的强烈反对。鉴于西藏民众的态度,清政府对英人入藏也持反对态度。为达到侵略目的,英国悍然于1888年和1904年两次武装入侵西藏。在抵抗英军的斗争中,西藏地方政府和僧俗民众都爆发出高昂的抗战情绪。但清政府却错误地撤换了积极主张抗战的驻藏大臣文硕,代之以庸懦无比的升泰。升泰到任后,对西藏僧俗的抗战不仅不予支持,反予压制。由此清政府自身威信下降,西藏地方政府和清中央之间开始产生裂痕。更为严重的是面对英国咄咄逼人的侵略态势,清政府在事实上也对自己的西藏政策进行了反省和检讨。清廷在1906年任命张荫棠“前往西藏查办事件”,张荫棠入藏后首先弹劾了以驻藏大臣升泰为首的一帮驻藏官吏的胡作非为,清廷很快按照他的弹劾对上述人等进行了严办,表现了对张荫棠的充分支持、信任和整顿藏政的决心。张荫棠于1907年正月致外务部电陈治藏刍议,他提出:“窃查印度政府意主侵略,开埠不过表面名词,亟应收回政权,迅筹练兵、兴学各事宜,以图抵制,而杜借口。” 并进一步勾画了在西藏进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各方面改革的措施。同年,驻藏大臣联豫在上奏中提出:“为今之计,自非改设行省不可,万无疑义。然政贵实行收效,不尚虚声,事以积久而渐非,难期骤革。藏中之事,惟有徐徐布置,设官驻兵,借防英、防俄为名,而渐收其权力。” 张荫棠和联豫的意见基本上代表了清中央的意见,面对险恶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民族关系的新的微妙变化,清中央认识到旧有的西藏政策与体制已不适应新形势,如不再进行变革,恐有落入英帝国主义彀中之虞。
就在此期间,西藏的东邻川边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1904-1905年,英人借通商要挟,自哲孟雄(今锡金)进兵,在江孜击溃藏军,进入拉萨,达赖走蒙古。英人当时力量不够,而拉萨留守的葛夏政府又推说无权签约,英国只好求助清政府和留西藏的班禅,签署了中英处理西藏事件的条约,条约把西藏对外贸易的特权全部交给英国。由于英人挑拨离间,而朝廷及一些驻藏大臣举措失当,致使原来坚持抗英的达赖喇嘛政教集团,转而成为亲英势力,令藏政更形险恶。
1904年,驻藏帮办大臣凤全在川边的巴塘重申雍正年间限制寺庙喇嘛人数的规定,以限制寺庙势力,减轻当地人民负担,从而引起引起当地上层喇嘛的嫉恨。凤全在巴塘被围攻和杀害。事件发生后,四川省调派提督马维骐、建昌道员赵尔丰前往镇压。这是赵尔丰参与藏事的开始。1906年7月,巴塘、里塘动乱平定后,清廷任命赵尔丰为督办川滇边务大臣,由此,川边疾风骤雨般的改革展开。
赵尔丰的确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干练之才。四川总督锡良在上奏内廷保举他时,极尽推重之词:“忠勤纯悫,果毅廉明,公尔忘私,血诚任事。” 就任川滇边务大臣后,赵尔丰敏锐地抓住了川边问题的关键,即残暴腐朽的土司统治,以及与土司统治密切相连的落后的农奴制生产关系。赵鉴于左宗棠的平定西域的经验,为防止英国对西藏的蚕食,决定把改土归流推行到西藏。在很短的时间内,赵尔丰以秋风扫落叶之势革除川边各地土司统治,派设流官,改革赋役,兴办卫生文教和各种产业。应该说这些措施是有利于川边各族人民的,也得到了受压迫民众的拥护。可其改革势必触犯土司和寺院集团的利益,从而遭到他们激烈的反抗。而赵尔丰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僚,注定有其历史局限性,其个人的性格也是明显的暴躁严苛,习惯以强硬手段排除干扰与阻碍。又加之当时川边斗争的确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温和方式很难解决此起彼伏的武装叛乱问题。所有这些因素使毗邻的西藏当局对他产生严重的不信任和不安。
赵尔丰在川边的改革赢得了清中央的赏识。力图全面整顿藏政的清中央很自然地想到主政川边的赵尔丰为派往西藏的人选。1908年二月,赵尔丰被任命为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西藏地方政府和寺院闻讯后,深知赵尔丰主藏政,必会有与川边一样的改革。从四月开始,西藏地方政府派员前往察木多,以“欲攻三岩” )为辞(“三岩距巴塘西北,乍丫东北,北界德格,南界江卡。尚不属藏,亦未服汉管” ),调集藏兵,意图武力阻止赵尔丰入藏。五月,呈诉驻藏大臣联豫并请代奏中央,“谓赵尔丰仇视黄教,拟请另行简放” 。联豫当即予以驳斥,并拒绝代奏。后西藏地方由海道直接递送中央。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西藏地方政府的呈诉中,公然提出“按照唐朝界址,统归于藏” 的要求,这种态度加上武力抗拒中央大员入藏的实际行动,西藏地方确实表现出离心离德的倾向。由藏方首先提出的改界要求起了赵尔丰的极大不满:“查阅各禀,远引唐代与吐蕃和亲碑文,俨然自居敌国。” 西藏地方与赵尔丰之间的矛盾激化。
1909年(光绪三十四),赵督训练有素的巡防军开始越过金沙江向查木多(今昌都)和类乌齐进攻。驻藏大臣联豫也鉴于达赖有附英异动,奏请朝廷调川军入藏,联豫的目的也是打算把西藏完全改土归流。朝廷命钟颖—一个年方22岁的帝戚—率四川新军两个标(旅)进藏,1910年(宣统元年)初,钟颖军与赵防军会师于查木多(川军自北线即今四川甘孜州德格进兵;防军自南线即今四川甘孜州巴塘赵行辕驻地进兵),然后两军迅速推进到工部(今林芝专区首府八一镇附近)一线。本来,两军会相继入藏,但联豫怕赵尔丰抢了功,奏请朝廷制止赵军入藏。赵也鉴于孤军深入,后方改土归流的大事并没有完成在钟军暂时留驻此地区的一部的帮助下,对整个工部和波密地区(昌都、林芝地区)进行改土。赵的改土实际上是派军和钟军一起消灭这一地区长期威胁丹达岭以西的后藏安全的波密王白马青翁政权。两军的军事行动进展很顺利,不久即消灭白马青翁军,并将白马青翁擒拿处死。与此同时,两军对所到之处的土司头人进行招抚,说服他们建立郡县,这一地区先后建立起了查木多、江达(工部)、等十多个县,赵同时向南派兵,进入查隅地区,建立了查隅县(查隅在今西藏自治区最东南,临中印边境东段之东,与印占瓦弄相邻)。
赵的改土归流政策并不是一些海外藏人说的那么残忍。赵的政策是恩威并用,他和钟颖军击溃了四川边境的藏军和白马青翁独立政权,当地老百姓(康巴人)不喜欢藏政权对他们的高税盘剥(整个清王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西陲改土地区的征税都是象征性的,如一个土司(改土后为县)管辖下的大面积土地,每年不过几只牦牛,十几两银子而已),基本上是拥护中央改土政策的,其结果是,许多赵军未到的边远和交通困难地区,当地头人纷纷派人来表示愿归顺中央,比如白马岗地区(即今墨脱县)和洛隅--下查隅地区(即今印占中印边境东段以南的大部分地区)的头人都派人来要建郡县。(事见民国任乃强《西康图经》所引赵派往查隅的管带程凤翔向赵尔丰上呈的“呈报杂隅形势文”档案,以及钟军管带陈渠珍写的艽野尘梦》里第七章“进军鲁郎”)。赵本拟向门隅--洛隅--下查隅地区(即今中印边境麦克马洪线以南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派军接受(亦见《西康图经》),旋因英国干预乃止。(亦见英荣赫鹏的回忆录)。先是,英人在侵占印缅边境的阿萨姆地区以后,于光绪末,遣员去门隅--洛隅地区招抚,遭土著头人拒绝,乃采怀柔政策,在阿萨姆边境修公路,企图深入这一地区,英人以利获取当地头人的支持,逐渐把他们的影响扩大到这一地区,但由于此地区地形异常复杂,高山密林,纯粹的原始状态,始终未把羁縻区域扩大到此地区的纵深,只能在靠近阿萨姆边境线附近收税,至今印人亦未曾将现代化扩展到此地区的大部。但英国方面非常惧怕赵尔丰的西进,英印当局在上呈女王政府的文报里多次要求英政府通过外交努力制止赵军西进。1910年,清军进入拉萨,十三世达赖逃往印度。清政府宣布剥夺十三世达赖的名号。
赵尔丰改土归流 “所收边地(指改土归流),东西三千余里,南北四千余里,设治者三十余区,而西康建省之规模粗具。”。后因辛亥革命爆发,清廷被推翻,各土司纷纷自行恢复。此后变乱迭起,动荡不宁。直至民国政府在以赵尔丰在该地设县的基础,与英国斡旋,力争国土,挫败了英国分裂西藏的企图。1928年西康建省,赵尔丰改土归流 的成果至此才尘埃落定。
对赵尔丰清末在川边的政绩,不少学者对赵氏予以较高评价。尚秉和在其《辛王春秋》一书中说:“尔丰自光绪三十一年以次,勘定康地,驰驱劳瘁,至是凡七年,共用款六十余万,部拨经费尚余三分之一,而西康全局皆定。尔丰之治康,以傅嵩谋。狎其人,并知其山川扼要形胜”。断言:“自清以来,治边者无有著功若此者”。贺觉非在《西康纪事诗本事注》中的《赵尔丰经历情况及其永世》注中也说:“尔丰之治边也,先与兵威,……边地既定,即从事各种建设。……但奠定西康政治之始基,宜为赵氏。……赵本人亦明敏廉洁,办事公正。犯法者虽近亲不稍恕,康人多信服之”。近代著名学者李思纯也说:“金沙江以东十九县,尚能归附(归附:指顺应改土归流),皆清季赵尔丰之余威,于民国以来诸边将无预也。”总之,在晚清时局岌岌可危,朝纲紊乱,社会人心疲怠,大臣互相倾轧,任事者动轧得咎的情况下,尚有如赵尔丰等一些勇于任事,悉心边事,维护统一的贤士,其巩固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历史功绩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永志不忘。赵尔丰(1845-——1911年),字季和,汉军正蓝旗人,祖籍山东蓬莱。初任山西静乐、永济知县,河东河道监事同知。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得川督锡良赏识随锡良入川,官至四川永宁、建昌道。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赵尔丰率兵入西康,平定土司叛乱。1906年七月(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以“四川、云南两省毗连西藏,边务至为紧要”,决定设立相当于省级建制的川滇边特别行政区,以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其辖区东起打箭炉,西至丹达山,南抵云南维西、中甸,北至青海玉树,每年由四川拨出46万两白银作为行政经费,兵源及给养也主要由四川补给。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赵尔丰升任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次年率兵入藏,屡败受英国操纵的西藏叛军。赵尔丰在川滇边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和寺庙特权,对发展藏区农牧业、手工业、交通邮电业和文化教育事业颇有建树。1911年(宣统三年),赵尔丰署理四川总督,制造成都惨案,人称“屠户”。武昌起义不久,成都宣布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赵尔丰被新任都督尹昌衡处死。
在历史研究中涉及到赵尔丰时,对其历史事件多持贬意。但是,亦有学人提出不同看法。近代学者章士钊便是一例。早在1927年,章氏创作诗卷《将军叹》中,对赵尔丰的军事才能及整治川边的功绩给予了应有的肯定。
晚清知兵帅,岑袁最有名;
岂如赵将军,川边扬英声。
赵尔丰的一生确实与武力相始终,他虽然镇压了川南会党和四川保路运动,此乃他一生中的污点,但他在川边藏区实行改土归流及各项措施,促进了川边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西南国防,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特别是他怀有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斗争,这些都是应予肯定的。此外,赵尔丰也并非嗜杀之徒。权衡赵尔丰的历史功过,应该说他是功大于过的。只有正视历史事实,对赵氏的评价才会更接近客观、公正。
赵尔丰经略川边始末
一 西藏的统一与川藏边界的形成
传统上,西藏分为四个部分:卫,即以拉萨为中心的地区;藏,即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地区;康,又称喀木、朵甘,包括今西藏昌都地区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里,西藏极西部分。溯至唐初,吐蕃与唐朝并不接壤。在今天的金沙江两岸,分布着众多的氐羌系统部族。随着吐蕃王朝的强大与东扩,吐蕃逐渐占有了整个康地,极盛之时直抵岷江、大渡河。康地的众多氐羌部族文化、语言上逐渐同于吐蕃,融合形成今天意义上的藏族。然而自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崩溃,青藏高原直到被元朝纳入中央版图都再也没有实现内部的统一。在元代,宣政院统管整个藏地。从1637年到1642年,和硕特部固始汗率部进入青藏高原,先后消灭了卫、藏、阿里的反黄教势力。其后,在固始汗的策划下,达赖、班禅集团分别建立了对卫、藏地区的统治,而固始汗则成为包括青、康、藏在内的全藏区的大汗,由此开始了和硕特蒙古与黄教集团共管西藏的时期。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准噶尔势力由伊犁突袭西藏,占领拉萨,杀固始汗之曾孙拉藏汗。清王朝为绥定西藏而采取直接介入已势在必行。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四川巡抚年羹尧奏准派兵进驻里塘。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定西将军噶尔弼、永宁协副将岳钟琪率部由打箭炉进军西藏。噶尔弼进一步向西进驻察木多,底定察木多周边各地。经过两次战争清政府驱逐了准噶尔人,恢复了西藏地方社会秩序,巩固了西南边疆,维护了祖国统一。
  西藏平定后,主持四川方面军事的各大员认识到里塘、巴塘在经营西藏事物中的重要性,该地区正值由四川向西藏进行粮秣供应的冲途,有必要由四川方面对其进行节制。加之在战争过程中曾有将该地划归云南的动议,结果丽江土司就迫不及待地派员向当地人威声恫吓,令其归附云南,由此造成的事端一度影响川省向西藏的军粮运输,由此川、藏、滇之间明确边界和行政管辖分野的工作在战后被提出。1725年(雍正三年),川陕总督岳钟琪上奏称:“察木多之外洛隆宗、察哇、坐尔刚、柔噶吹宗(桑昂曲宗、衮卓尔贡觉)部落,虽非达赖喇嘛所管地方,但洛隆宗离打箭炉甚远,若并归内地,难以遥制,应将原系内地土司所属之中甸、里塘、巴塘,再沿近之得尔格特、瓦舒霍尔地方,俱归内地,择其头目,给与土司官衔,令其管辖。其洛隆宗等部落,请赏给达赖喇嘛管理。” 。此项建议很快得到清中央的批准,1727年(雍正五年),副都统鄂齐、内阁学士班第、四川提督松潘镇总兵周瑛前往巴塘察木多一带,指授赏给达赖喇嘛地方疆界。五月,抵巴塘,会堪巴塘、邦木、与赏给达赖喇嘛之南墩,中有山名宁静,拟于山顶立界碑。又喜松工山与达拉两界,山顶亦立界石。应该说宁静山边界符合了川藏双方的利益,它基本位于拉萨至成都的中点上,略靠近成都,便利双方的行政管理。加之在清代相当长的时间内,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良好,在此后的近两百年中,西藏与四川对此边界都没提出任何异议。宁静山作为一条省级行政边界,成为双方尊重和维护的“宁静”的边界。
二 清末西藏地方与中央、四川关系的新变化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挑战。从道光到同治,英国完成了对尼泊尔、不丹、锡金、拉达克的侵略和控制,将目光投向西藏。1876年(光绪二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定《烟台条约》取得了进入西藏“探访路程”的权利,引起西藏民众的强烈反对。鉴于西藏民众的态度,清政府对英人入藏也持反对态度。为达到侵略目的,英国悍然于1888年和1904年两次武装入侵西藏。在抵抗英军的斗争中,西藏地方政府和僧俗民众都爆发出高昂的抗战情绪。但清政府却错误地撤换了积极主张抗战的驻藏大臣文硕,代之以庸懦无比的升泰。升泰到任后,对西藏僧俗的抗战不仅不予支持,反予压制。由此清政府自身威信下降,西藏地方政府和清中央之间开始产生裂痕。更为严重的是面对英国咄咄逼人的侵略态势,清政府在事实上也对自己的西藏政策进行了反省和检讨。清廷在1906年任命张荫棠“前往西藏查办事件”,张荫棠入藏后首先弹劾了以驻藏大臣升泰为首的一帮驻藏官吏的胡作非为,清廷很快按照他的弹劾对上述人等进行了严办,表现了对张荫棠的充分支持、信任和整顿藏政的决心。张荫棠于1907年正月致外务部电陈治藏刍议,他提出:“窃查印度政府意主侵略,开埠不过表面名词,亟应收回政权,迅筹练兵、兴学各事宜,以图抵制,而杜借口。” 并进一步勾画了在西藏进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各方面改革的措施。同年,驻藏大臣联豫在上奏中提出:“为今之计,自非改设行省不可,万无疑义。然政贵实行收效,不尚虚声,事以积久而渐非,难期骤革。藏中之事,惟有徐徐布置,设官驻兵,借防英、防俄为名,而渐收其权力。” 张荫棠和联豫的意见基本上代表了清中央的意见,面对险恶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民族关系的新的微妙变化,清中央认识到旧有的西藏政策与体制已不适应新形势,如不再进行变革,恐有落入英帝国主义彀中之虞。
就在此期间,西藏的东邻川边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1904-1905年,英人借通商要挟,自哲孟雄(今锡金)进兵,在江孜击溃藏军,进入拉萨,达赖走蒙古。英人当时力量不够,而拉萨留守的葛夏政府又推说无权签约,英国只好求助清政府和留西藏的班禅,签署了中英处理西藏事件的条约,条约把西藏对外贸易的特权全部交给英国。由于英人挑拨离间,而朝廷及一些驻藏大臣举措失当,致使原来坚持抗英的达赖喇嘛政教集团,转而成为亲英势力,令藏政更形险恶。
1904年,驻藏帮办大臣凤全在川边的巴塘重申雍正年间限制寺庙喇嘛人数的规定,以限制寺庙势力,减轻当地人民负担,从而引起引起当地上层喇嘛的嫉恨。凤全在巴塘被围攻和杀害。事件发生后,四川省调派提督马维骐、建昌道员赵尔丰前往镇压。这是赵尔丰参与藏事的开始。1906年7月,巴塘、里塘动乱平定后,清廷任命赵尔丰为督办川滇边务大臣,由此,川边疾风骤雨般的改革展开。
赵尔丰的确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干练之才。四川总督锡良在上奏内廷保举他时,极尽推重之词:“忠勤纯悫,果毅廉明,公尔忘私,血诚任事。” 就任川滇边务大臣后,赵尔丰敏锐地抓住了川边问题的关键,即残暴腐朽的土司统治,以及与土司统治密切相连的落后的农奴制生产关系。赵鉴于左宗棠的平定西域的经验,为防止英国对西藏的蚕食,决定把改土归流推行到西藏。在很短的时间内,赵尔丰以秋风扫落叶之势革除川边各地土司统治,派设流官,改革赋役,兴办卫生文教和各种产业。应该说这些措施是有利于川边各族人民的,也得到了受压迫民众的拥护。可其改革势必触犯土司和寺院集团的利益,从而遭到他们激烈的反抗。而赵尔丰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僚,注定有其历史局限性,其个人的性格也是明显的暴躁严苛,习惯以强硬手段排除干扰与阻碍。又加之当时川边斗争的确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温和方式很难解决此起彼伏的武装叛乱问题。所有这些因素使毗邻的西藏当局对他产生严重的不信任和不安。
赵尔丰在川边的改革赢得了清中央的赏识。力图全面整顿藏政的清中央很自然地想到主政川边的赵尔丰为派往西藏的人选。1908年二月,赵尔丰被任命为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西藏地方政府和寺院闻讯后,深知赵尔丰主藏政,必会有与川边一样的改革。从四月开始,西藏地方政府派员前往察木多,以“欲攻三岩” )为辞(“三岩距巴塘西北,乍丫东北,北界德格,南界江卡。尚不属藏,亦未服汉管” ),调集藏兵,意图武力阻止赵尔丰入藏。五月,呈诉驻藏大臣联豫并请代奏中央,“谓赵尔丰仇视黄教,拟请另行简放” 。联豫当即予以驳斥,并拒绝代奏。后西藏地方由海道直接递送中央。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西藏地方政府的呈诉中,公然提出“按照唐朝界址,统归于藏” 的要求,这种态度加上武力抗拒中央大员入藏的实际行动,西藏地方确实表现出离心离德的倾向。由藏方首先提出的改界要求起了赵尔丰的极大不满:“查阅各禀,远引唐代与吐蕃和亲碑文,俨然自居敌国。” 西藏地方与赵尔丰之间的矛盾激化。
1909年(光绪三十四),赵督训练有素的巡防军开始越过金沙江向查木多(今昌都)和类乌齐进攻。驻藏大臣联豫也鉴于达赖有附英异动,奏请朝廷调川军入藏,联豫的目的也是打算把西藏完全改土归流。朝廷命钟颖—一个年方22岁的帝戚—率四川新军两个标(旅)进藏,1910年(宣统元年)初,钟颖军与赵防军会师于查木多(川军自北线即今四川甘孜州德格进兵;防军自南线即今四川甘孜州巴塘赵行辕驻地进兵),然后两军迅速推进到工部(今林芝专区首府八一镇附近)一线。本来,两军会相继入藏,但联豫怕赵尔丰抢了功,奏请朝廷制止赵军入藏。赵也鉴于孤军深入,后方改土归流的大事并没有完成在钟军暂时留驻此地区的一部的帮助下,对整个工部和波密地区(昌都、林芝地区)进行改土。赵的改土实际上是派军和钟军一起消灭这一地区长期威胁丹达岭以西的后藏安全的波密王白马青翁政权。两军的军事行动进展很顺利,不久即消灭白马青翁军,并将白马青翁擒拿处死。与此同时,两军对所到之处的土司头人进行招抚,说服他们建立郡县,这一地区先后建立起了查木多、江达(工部)、等十多个县,赵同时向南派兵,进入查隅地区,建立了查隅县(查隅在今西藏自治区最东南,临中印边境东段之东,与印占瓦弄相邻)。
赵的改土归流政策并不是一些海外藏人说的那么残忍。赵的政策是恩威并用,他和钟颖军击溃了四川边境的藏军和白马青翁独立政权,当地老百姓(康巴人)不喜欢藏政权对他们的高税盘剥(整个清王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西陲改土地区的征税都是象征性的,如一个土司(改土后为县)管辖下的大面积土地,每年不过几只牦牛,十几两银子而已),基本上是拥护中央改土政策的,其结果是,许多赵军未到的边远和交通困难地区,当地头人纷纷派人来表示愿归顺中央,比如白马岗地区(即今墨脱县)和洛隅--下查隅地区(即今印占中印边境东段以南的大部分地区)的头人都派人来要建郡县。(事见民国任乃强《西康图经》所引赵派往查隅的管带程凤翔向赵尔丰上呈的“呈报杂隅形势文”档案,以及钟军管带陈渠珍写的艽野尘梦》里第七章“进军鲁郎”)。赵本拟向门隅--洛隅--下查隅地区(即今中印边境麦克马洪线以南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派军接受(亦见《西康图经》),旋因英国干预乃止。(亦见英荣赫鹏的回忆录)。先是,英人在侵占印缅边境的阿萨姆地区以后,于光绪末,遣员去门隅--洛隅地区招抚,遭土著头人拒绝,乃采怀柔政策,在阿萨姆边境修公路,企图深入这一地区,英人以利获取当地头人的支持,逐渐把他们的影响扩大到这一地区,但由于此地区地形异常复杂,高山密林,纯粹的原始状态,始终未把羁縻区域扩大到此地区的纵深,只能在靠近阿萨姆边境线附近收税,至今印人亦未曾将现代化扩展到此地区的大部。但英国方面非常惧怕赵尔丰的西进,英印当局在上呈女王政府的文报里多次要求英政府通过外交努力制止赵军西进。1910年,清军进入拉萨,十三世达赖逃往印度。清政府宣布剥夺十三世达赖的名号。
赵尔丰改土归流 “所收边地(指改土归流),东西三千余里,南北四千余里,设治者三十余区,而西康建省之规模粗具。”。后因辛亥革命爆发,清廷被推翻,各土司纷纷自行恢复。此后变乱迭起,动荡不宁。直至民国政府在以赵尔丰在该地设县的基础,与英国斡旋,力争国土,挫败了英国分裂西藏的企图。1928年西康建省,赵尔丰改土归流 的成果至此才尘埃落定。
对赵尔丰清末在川边的政绩,不少学者对赵氏予以较高评价。尚秉和在其《辛王春秋》一书中说:“尔丰自光绪三十一年以次,勘定康地,驰驱劳瘁,至是凡七年,共用款六十余万,部拨经费尚余三分之一,而西康全局皆定。尔丰之治康,以傅嵩谋。狎其人,并知其山川扼要形胜”。断言:“自清以来,治边者无有著功若此者”。贺觉非在《西康纪事诗本事注》中的《赵尔丰经历情况及其永世》注中也说:“尔丰之治边也,先与兵威,……边地既定,即从事各种建设。……但奠定西康政治之始基,宜为赵氏。……赵本人亦明敏廉洁,办事公正。犯法者虽近亲不稍恕,康人多信服之”。近代著名学者李思纯也说:“金沙江以东十九县,尚能归附(归附:指顺应改土归流),皆清季赵尔丰之余威,于民国以来诸边将无预也。”总之,在晚清时局岌岌可危,朝纲紊乱,社会人心疲怠,大臣互相倾轧,任事者动轧得咎的情况下,尚有如赵尔丰等一些勇于任事,悉心边事,维护统一的贤士,其巩固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历史功绩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永志不忘。
赵屠户啊:L
]]
文章很详细,咋说那,凡是在历史上对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功臣,多少都会有点个人性格上的可圈点之处,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评价一个人还是要放到历史当中去,象过去我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只知道赵尔丰是个屠杀四川人民保路运动的刽子手,根本不知道此人原来对于祖国领土的完整还有大功,说起来能与此人功勋相比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北洋的徐树增,一个为国家西陲一个为国家北疆都有巨功.
研究帝国学就要研究赵尔丰,作为一位帝国统治前沿的高级官员,他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
原帖由 海上画家 于 2008-1-12 14:32 发表
这个已经不需要我来说什么了.
下面提供一段文字,用来代我表达意见,


夫三尺童子,至无识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怫然怒;今丑虏则犬豕也,堂堂大国,相率而拜犬豕,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邪?
           ...

这个看来需要我来说什么了。
下面提供一段笑话,用来代我表达意见:D
《傻子转文》

有这么两位住街坊的:东院里张三两口子,跟前有个傻儿子,家里养活一匹驴;西院里李四爷、李四奶奶,跟前有位少爷,家里也养活一匹驴。
  李四爷爱下象棋,受瞧《三国》、《列国》、《聊斋》。这天,他到庙里下棋去了,李四奶奶上街买菜去了,只有少爷在家里读书。这时候,东院张三到西院找李四爷串门来了。啪啪啪!叫门,说:“李四爷在家吗?”没人应。他又喊:“四奶奶也没在家?那么,少爷哪?”李少爷赶紧搭话:“外面何人击户?”张三一听,“击户”?转文哪!“开门吧,是我。”李少爷开门,拱手抱拳说:“原来是伯父老大人。这向可好?小侄未曾远迎,请伯父大人恕罪!”张三一听,说得太好了,我回家也教教我那傻儿子,让他也转转文。他问道:“你爹爹呢?”李少爷说:“家父上青云寺找老和尚着棋去了,天早则返,天晚则与老和尚同榻而眠。”来到院里,看见驴了。张三说:“这驴毛色好,膘也好,滚瓜流油。”李少爷赶紧客套:“小小毛团,何劳伯父大人挂齿。”来到屋里,看到桌子上的《三国》、例国》了,张三说:“这桌子上好些小说,你怎么不看哪广李少爷说;“此乃家父所用,小侄不敢观览。”张三说:“好了,好了,你这套转文的嗑儿我记住了。回家教教你傻哥哥,让他也文明文明。”
  张三回到家里,把门关了,把三奶奶推到里屋炕上,愣让她睡觉,不准出来。他把傻子叫过来了:“过来!我教你几句转文的话,你若学会了,我净给你买好的吃!”傻子说:“哎,行!”“我教你的话你记住了!回头若来了客人叫门,你先别开门,在门里问:‘外面何人击户’,开门一看,只要和我年岁相仿,你就赶紧拱手抱拳说:‘原来是伯父老大人。这向可好?小侄未曾远迎,请伯父大人恕罪!’”傻子说;“哎。行!”张三说;“客人要是问我上哪里去了,你就说:‘上青云寺找老和尚着棋去了,天早则返,天晚则与老和尚同榻而眠。’”傻子说;“哎,行!”“你把客人让到院里,他若夸咱家那匹驴,你赶紧跟人家客套几句:‘小小毛团,何劳伯父挂齿。’”傻子说:“哎,行!”“进了屋,人家问桌子上的《三国》、《聊斋》你为什么不看,你就说:‘此乃家父所用,小侄不敢观览。’”傻子说:“哎,行!”“记住了吗?”“记住了。”“来了客人,你就这么说,说对了,我净给你买好吃的。”“你说了不买,我咬你鼻子!”张三的桌子上没有《三国》、《聊斋》呀,他东找西我没找到,拿了本旧皇历摆桌子上了,就拿它充数吧!
  张三躲出去了,三奶奶在里屋装睡觉,傻小子瞪着眼睛瞅房门:“怎么还不来叫门的呀!来了客人,我好转文挣好吃的呀!这街坊邻居怎么不来串门儿呀?”盼了半天,还真来叫门的了。谁来了?李四奶奶来了。女人找女人,在门外就喊:“三奶奶,三嫂子!没在家呀?傻子哪?”傻子一听喊他,在门里搭腔:“门外何人击户?”李四奶奶一听,怎么转上了?“快开门!”傻子开门,赶紧拱手抱拳说:“原来是伯父老大人。这向可好?小侄未曾远迎,请伯父大人恕罪!”四奶奶一听!哪儿的事呀!我一个妇道,怎么成了伯父了?她赶紧问:“你妈哪?”傻子说:“上青云寺找老和尚着棋去了,天早则返,天晚则与老和尚同榻而眠。”李四奶奶吓了一跳:“啊?与老和尚……像话吗!这个傻小子,一句人话不会说,你爹呢?”傻子说;“小小毛团,何劳伯父挂齿!”“什么?你爹成了毛团了!嗐,真是缠不清!”她走进屋来,朝里间一看:“傻子!里屋炕上躺的那不是你妈吗?”傻子说:“此乃家父所用,小侄不敢观览!”像话吗?
]]
赵对维护我们领土确实有大功!
孙等"革命党人"开始太缺乏维护祖国领土的概念了,许多所谓,在我等后人看,说他是大汉奸卖国贼也不为过!
原帖由 天山白瑞德 于 2008-1-12 14:44 发表
文章很详细,咋说那,凡是在历史上对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功臣,多少都会有点个人性格上的可圈点之处,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评价一个人还是要放到历史当中去,象过去我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只知道赵尔丰是个屠杀四川人 ...


确实,小徐雷厉风行收复外蒙,可惜后来直/奉叫唤的凶,但无实际行动!:Q
一条清国走狗而已/。
原帖由 eixe 于 2008-1-12 17:59 发表
一条清国走狗而已/。


清朝的走狗们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而“革命党”的领袖居然为了获得列强的支持不惜出卖国家的神圣领土与利益。
看到这些事实,我个人觉得,对于我们现在的国家而言,这些“走狗”为我们这些后人做出的贡献,留下的财富远比那些“革命党领袖”多得多!
其实觉得革命党也无奈:力量单薄,非卖国不能革命。
所以这种先天羸弱的群体得不了天下也是很正常的。
原帖由 alvin-evans-lee 于 2008-1-12 18:15 发表
其实觉得革命党也无奈:力量单薄,非卖国不能革命。
所以这种先天羸弱的群体得不了天下也是很正常的。


还有个重要因素是他们以汉人代表自居,觉得要“恢复”的中华仅仅是汉人之中华,因此,满蒙不属于此范畴,可以作为礼物交给日本鬼子以换取其支援。
从当时历史看,或许其情可原,但从现在我们正常人的角度看,他们的主张无疑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原帖由 hbao 于 2008-1-12 18:22 发表


还有个重要因素是他们以汉人代表自居,觉得要“恢复”的中华仅仅是汉人之中华,因此,满蒙不属于此范畴,可以作为礼物交给日本鬼子以换取其支援。
从当时历史看,或许其情可原,但从现在我们正常人的角度看,他 ...


哎,人都是有局限性的……
原帖由 alvin-evans-lee 于 2008-1-12 18:24 发表


哎,人都是有局限性的……


说的对!
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客观历史观。
只要客观上对我们国家作出贡献的,我们就要赞扬!
比如,赵尔丰,比如,左宗棠!
改土归流是必然措施,可惜大厦将倾,内地纷乱,边疆很难再顾及到
原帖由 hbao 于 2008-1-12 18:26 发表


说的对!
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客观历史观。
只要客观上对我们国家作出贡献的,我们就要赞扬!
比如,赵尔丰,比如,左宗棠!

!!!!!!!!!!!!!!!!!希望快到来
1910年,清军进入拉萨,十三世达赖逃往印度。清政府宣布剥夺十三世达赖的名号。

为什么我们现在中央不能剥夺达赖 的名号呢,却任由他在外界宣扬藏独,甚至于让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原帖由 海上画家 于 2008-1-12 14:32 发表
这个已经不需要我来说什么了.
下面提供一段文字,用来代我表达意见,
对于我的姓氏,有这么一个祖先,我觉得自豪.

夫三尺童子,至无识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怫然怒;今丑虏则犬豕也,堂堂大国,相率而拜犬豕,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邪?
           ...

这位姓胡的兄弟,相信不需要我们帮你找一些拜丑虏的胡姓人士吧?;P
原帖由 fanelwin 于 2008-1-13 12:01 发表

这位姓胡的兄弟,相信不需要我们帮你找一些拜丑虏的胡姓人士吧?;P

能找到也很正常,任何姓氏都有败类的.
不过我早期以胡汉三为耻辱,等过了五岁以后才知道这个人是虚构的,然后又以胡宗南为耻辱,随后又到十岁的时候才知道,国民党并不等于汉奸,不认同共产党只是立场不一样,并不成民族之罪人.随后又以胡雪岩为耻辱,然后才知道胡雪岩家族自清以来就定了条祖训,就是世代不为满请官吏,要不以他的才能,满请灭亡的进程很有可能因为他而放缓.
如果有的话,这位朋友尽管拿来,若是汉奸,即使是家父也未尝不可.
]]
胡宝瑔
〔胡宝瑔(1694~1763)〕 字泰舒,歙县方塘人。雍正元年(1723 年)举人。乾隆二年(1737 年)考授内阁中书。任军机处章京。乾隆八年升侍读,考选为福建道御史,是年秋直隶受旱,胡宝瑔上疏:使民静以赈,外流民愿意归耕而无力归者,资助路费还里,使能及时秋种。乾隆十年,山东、江南发生水灾,胡宝瑔上疏:冬季水涸,应劝谕农民引流赴壑,使田不久浸以便春耕。胡宝瑔所上诸疏皆获准议行。乾隆十一年后历任户部给事中、顺天府丞、府尹、宗人府丞、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兼府尹等。乾隆十七年至二十六年,任山西、江西、河南巡抚,其间疏浚河南贾鲁河、惠济河、涡河、巴沟河,并督令州县整理沟渠,修堤建坝,每年春融或农闲,随时加浚宽深,变水患为水利,功荣卓著,御制中州治河碑褒奖,乾隆二十三年晋为太子少傅。乾隆二十七年以疾退职,次年卒,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赐祭葬,谥恪靖

      胡承珙
胡承珙(1775~1832),字景孟,号墨庄,泾县溪头人。嘉庆十年(1805 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嘉庆十五年出任广东乡试副考官,迁任御史,转为给事中。居官体察民情,陈奏甚勤,皆切时弊。嘉庆二十四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不久任福建延建邵道。编保甲、立缉捕章程8 条,以靖地方。后奉调任台湾兵备道,捕获洋道张充等,著成《仪礼古今文疏义》17 卷。道光四年(1824 年)病假回家,专事学术著述,寒暑不辍。
  胡承珙早年习骈体文,胡有六朝初唐风格,其后研究经史,专注考据之学。嘉庆年间,休宁戴震治学蔚成皖派,以文字学为体,从训古、典章制度等方面考释经文,胡承珙崇尚戴氏治学,守汉儒家法,精于小学,工于考证。在皖学派中、胡承珙,胡匡衷、胡培翚为“三胡”著名于时。胡承珙于《毛诗》用力尤深,专宗其义,采集甚丰,对东汉古文家郑玄所著《毛诗笺》中有失大意者必求之于本经;并从西汉前其它古籍中寻索考据,通贯诗义,证明毛旨,以还其旧,遂著《毛诗后笺》30 卷,几易其稿而后成。乾隆年间为清代经学全盛时期,但专治《诗》者不多。至嘉庆道光年间,胡承珙著《毛诗后笺》问世,后才有马端辰著《毛诗通释》、陈奂著《诗毛氏传疏》。胡承珙与马端辰所著皆有新解方标专条,注释宏博谨严,为学者推重。所著有《尔雅古义》2 卷,《求是堂文集》6 集,《求是堂诗集》22 卷,《春秋三传文字异同考证》、《公羊古义》、《礼记别义》等。
  胡承珙还曾参加龚自珍、魏源发起组织的“宣南诗社”,并著有《宣南诗社序》和《诗友集》。

状元胡长龄
    胡长龄,字西庚,乾隆五十四年(1789)大魁天下。他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反对趋炎附势,曾多次智斗当朝权倾一时的和珅,表现出了机智果敢、不畏权势的个性。
    胡长龄考中了状元的时候,按礼节,就是当朝宰相和珅的门生,应该去拜谒和珅。可是胡长龄却因为不齿和珅的作为,不愿交结,就没去拜谒和珅。和珅十分恼火,就让胡长龄当了翰林院修撰。这在朝廷是一份没有油水的“清差”,这一晾十年,朋友们看他日子过得太清苦,就悄悄在和珅做寿时,用乌贼鱼的墨汁仿照胡长龄的笔迹写了一副寿联,送给和珅,并解释说,由于胡长龄太穷,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可出门做客,不能亲自来贺寿。和珅这才让他去山东任学政。事后,朋友又同样替他写了一个谢帖送给和珅。
    嘉庆年间,和珅倒台,家中被抄,人们发现朝廷大臣与和珅都有往来,惟独没有胡长龄的只字片言。原来用乌贼鱼墨汁写字,时间一长,字迹就消失了。由于胡长龄的正直和才干,得到嘉庆皇帝的赏识,官职逐步提升,位至礼部尚书,兼户部职。

胡邦翰
胡邦翰,浙江余姚人。乾隆十七年进士。二十七年,调彰化知县,整剔利弊,颇多建设。先是,水沙连荒埔,开垦成田,已报科矣,叠遭水灾,多崩坏,岁又不稔,赋课未除,追逋日至。邦翰闻之,为陈大府,述苦状。已而总督巡台,复请之,导往诣勘。总督悯其诚,奏请豁免荒田数千甲,供课数万石,并请减则。诏至,业农大喜,为位于水沙连天后宫中,每逢诞辰,备礼以祝。其后有胡应魁者,亦良吏也。
   

   胡应魁,字鹤清,江苏曲阿人。以会魁为庐州教授,嘉庆元年,调彰化知县。时陈周全乱后,余党未平,应魁尽力搜捕,安辑流民,慨然以振兴文教为任,月试书院,亲为评点。初,城中乏泉,汲者须赴东郊红毛井,路远弗便,而东门外李氏园,忽得泉甚甘,众争汲,禁之不听,讼于官。应魁捐俸买之,号古月井。嗣建太极亭于署后,以收八卦山峰之秀。任满,升淡水同知。蔡牵之乱,防堵有功,卒于官。


 胡聘之
胡聘之字蕲生。清湖北天门人。曾任河南道道员、太仆寺少卿。光绪十六年(18 90)授顺天府尹;十七年(1891)任山西布政使,护理山西巡抚,旋改任浙江布政使。二十一年七月(1895年9月)陕西巡抚奎俊丁忧,胡擢升陕西巡抚。在任一个月,同年八月十九日(10月7日)调任山西巡抚。因参与变法,戊戌政变失败后被革职。

胡中藻
胡中藻,江西新建人,为乾隆元年进士,曾以内阁学士提督陕西、广西学政,后调取回京,罢官还乡。中藻喜诗文,著有《坚磨生诗抄》。乾隆十七年前后,《诗抄》为他人密报,送呈内廷。高宗以其中多悖逆讪谤语,遂指派专人秘密调查。历时数年,罪名罗织渐成,二十年三月,清廷下令逮捕胡中藻,押京质讯。同时,将胡氏诗集四本交王大臣逐条严讯奏闻。据清高宗称:“我朝抚有方夏,于今百有馀年,列祖列宗,深仁厚泽,渐洽区宇,薄海内外,共享升平。凡为臣子,自乃祖乃父以来,食毛践土,宜其胥识尊亲大义。乃尚有出身科目,名列清华,而鬼蜮为心,于语言吟咏之间,肆其悖逆,诋讪怨望,如胡中藻者,实非人类中所应有。”至于胡氏罪名“鸱张狺吠”,高宗所指主要是:“其集内所云‘一世无日月’,又曰‘又降一世夏秋冬’。……又曰‘一把心肠论浊清’,加浊字于国号之上,是何肺腑!……至其所出试题内,‘考经义有乾三爻不象龙说’,《乾卦》六爻,皆取象于龙,故《象传》言‘时乘六龙以御天’。如伊所言,岂三爻不在六龙之内耶!乾隆乃朕年号,龙与隆同音,其诋毁之意可见。”在历数胡氏罪名之后,清高宗指出:“胡中藻之诗,措词用意,实非语言文字之罪可比。夫谤乃朕躬犹可,谤及本朝,则叛逆耳。朕见其诗,已经数年,意谓必有明于大义之人,待其参奏,而在廷诸臣及言官中,并无一人参奏,足见相习成风,牢不可破,朕更不得不申我国法,正尔嚣风,效皇考之诛查嗣庭矣。”[5]
同年四月,高宗滥施淫威,下令将胡中藻处斩。牵连所及,已故大学士鄂尔泰被撤出贤良祠,不准入祀。其侄鄂昌,则以与胡中藻曾有唱和被赐死。户部侍郎裘曰修,亦因之一度革职

====还要吗;P :$
胡姓其实确实很厉害,金的一个状元就出自胡姓呀:D :victory:

胡砺,字元化,磁州武安人。少嗜学。天会间,大军下河北,砺为军士所掠,行至燕,亡匿香山寺,与佣保杂处。韩昉见而异之,使赋诗以见志,砺操笔立成,思致清婉,昉喜甚,因馆置门下,使与其子处,同教育之,自是学业日进。昉尝谓人曰:“胡生才器一日千里,他日必将名世。”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久之,改定州观察判官。定之学校为河朔冠,士子聚居者常以百数,砺督教不倦,经指授者悉为场屋上游,称其程文为“元化格”。

  皇统初,为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砺性刚直无所屈。行台平章政事高桢之汴,道真定,燕于漕司。砺欲就坐,桢责之,砺曰:“公在政府则礼绝百僚,今日之会自有宾主礼。”桢曰:“汝他日为省吏当何如?”砺曰:“当官而行,亦何所避。”桢壮其言,改谢之。

  改同知深州军州事,加朝奉大夫。郡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砺。州管五县,例置弓手百余,少者犹六七十人,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直。其人皆市井无赖,以迹盗为名,所至扰民。砺知其弊,悉罢去。继而有飞语曰:“某日贼发,将杀通守。”或请为备,砺曰:“盗所利者财耳,吾贫如此,何备为。”是夕,令公署撤关,竟亦无事。

  再补翰林修撰,迁礼部郎中,一时典礼多所裁定。海陵拜平章政事,百官贺于庙堂,砺独不跪。海陵问其故,砺以令对,且曰:“朝服而跪,见君父礼也。”海陵深器重之。天德初,再迁侍讲学士,同修国史。以母忧去官。起复为宋国岁元副使,刑部侍郎白彦恭为使,海陵谓砺曰:“彦恭官在卿下,以其旧劳,故使卿副之。”迁翰林学士,改刑部尚书。扈从至汴得疾,海陵数遣使临问,卒,深悼惜之。年五十五。
胡姓三廉吏里的胡世藻,也上仕清的.:$
胡世藻,字友澄,号洁庵,又号仙岩。明水镇三盘村胡氏第十一世祖,胡东渐之孙,清初著名官吏。
胡玉麟        
胡玉麟,字叔善,青浦人,清代历算家。以才智杰出而选入北京天文馆肄业,为清代著名数学家海宁李善兰的入室弟子。历充同文馆算学副教习,京师大学堂算学总教习,造就人才甚众。后被保举任刑部郎中。

胡仁济
胡仁济(1675年~?)

         
号省斋,山阴人,大兴籍,贡生。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从扬州调来宝山任知县。

胡仁济上任时,正当宝山遭受雍正十年的一次大潮灾之后,百姓生活困难,沿海沿江土塘大半坍塌。为抵御海潮灾患,胡仁济在任8年中,连年主持修筑海塘。雍正十三年,亲自监督挑筑胡巷桥北至顾泾港的护城土塘和南至虬江口的衣周土塘。乾隆元年(1736年),巡抚顾琮视察了宝山海塘,认为县城逼近海洋(长江),宜把县署迁到嘉定,发文到县,令迅速议复。胡仁济据理力争,顶住了这个错误主张,继续修筑江东土塘石坦坡,并捐银150两弥补筑塘费用的不足。乾隆四年,又接筑自顾泾港北至太仓县交界止的顾泾港、五岳塘坝面土塘;并在杨家嘴、张鉴浜口筑石坦坡护塘。

乾隆五年,由于县城逼近海洋,胡仁济请准修筑自吴淞炮台至城北车家园的护城石塘,长1300丈,石塘底桩均用丈五筒木头排桩,盖顶青石,用铁锭、铁销搭扣。胡仁济负责第八段工程,兼管监放,对工程认真负责,毫不含糊。当时,太仓州有个负勘查工程职务的傅椿,想从石塘工程中谋取私利。胡仁济严正不阿,使他一无所得。傅就凭借职权,吹毛求疵,指责工程草率,捏造胡仁济贪污等罪状上告,胡被迫于乾隆六年九月离任。胡仁济为官清廉,俸金、家产又多次捐助筑塘,去官后生活困难,石塘讼案又拖延不决,寄居在城外冯生员家,百姓争相赠柴送米,胡就以书写字幅为酬报。乾隆八年石塘建成后,省布政使孔某前来验收,宝山父老争呼“还我使君”,为胡仁济申冤。孔听取了申冤的理由,回省处理此案,根据上诉书逐条当面质讯,证实确是冤案。乾隆九年沉冤得以昭雪,傅椿被革职。结案后,胡仁济重返宝山,县城里香花载道,演剧酬神,为胡仁济祝贺。不久,胡仁济犯病辞官回家乡,宝山人民为他塑像、建生祠,供人瞻仰,永志纪念。

胡凤丹
胡凤丹(1828~1889),初字枫江,后字月樵,别号桃溪渔隐,清溪岸人。出生于读书世泽之家,幼读孝经有得,复见祖辈乐善好施,受人赞扬,因而仿效先辈行善,一生做了许多文化公益事业。诸如独资重建西街试院,拨田助建培文书院以及恤老赈贫等。既入学屡应秋试不中。后奏母命,束装入都,援例入光禄寺署正眼法。在京期间,志趣高旷,仗义疏财。与人交,意甚恳切。一有不足,必倾囊相助,因而名声传遍京都。当时,在京为官的同乡,劝他谋取一名县官充任。他说:“区区一个小官,那能翼展所长?”及闻于朝,就提升他为兵部员外郎。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帝去承德。凤丹留京襄助大臣奔走,擢简用道加盐运使衔。因丁母忧未就任。同治初年到湖北,以道员补用,综理厘局,并受委办崇文书局,搜求秘藏遗书,悉心校订,海内传为善本。光绪元年(1875)任湖北督粮道,光绪三年致仕后,筑十万卷楼,杜门谢客,以著述自娱。当时,东南各省珍贵书籍,历经兵火,损毁殆尽,乃多方搜求本郡古今散佚遗书。精心校订,十载寒窗,撰《金华文萃书目提要》8卷,并设退补斋分局于杭州,以次开雕。分经、史、子、集共67种,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线装成340册,分229函布装,汇成《金华丛书》。其刻印精审,号称善本。此外还有《退补斋诗文存》传世。
     
(来源:地方志资料)

胡家玉
胡家玉(1810—1886),字小蘧,新建县人。清代官吏。

    道光二十一年(1841)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后提督贵州学政。咸丰七年(1857)充军机处章京。同治三年(1864)累迁至太常寺卿,充四川乡试正考官。后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旋补兵部左侍郎,充任稽查京通、十七仓大臣。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财政拮据,胡家玉为清廷寻求理财之策,得到同治帝赞许。清中叶以来江西钱漕积弊深重,官绅对立,胡家玉和江西巡抚刘坤一“反复较论”,先受降级使用处分。后又以举人徐景春试卷磨勘一案,再受降五级调用处分。刘坤一也以“借端报复”、“挟私攻讦”降三级调用。

胡家玉于光绪五年(1879)补为通政司参议。次年因病离职,后卒于南昌寄庐。

[转帖]胡燏棻
胡燏棻(?~1906),字云楣,祖籍浙江萧山县,因祖辈迁来泗州(今泗县)而为泗州籍。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常馆庶吉士。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起,胡燏棻进京朝见光绪帝,受命主持练兵。训练成10 营军队,号“定武军”,驻扎在天津小站,开“小站练兵”之始。
  光绪二十一年六月,胡燏棻向朝廷进谏,开铁路,制机器,整海军,设学堂,创邮政,办实业等10 件大事,得到皇上的赏识,当即委任他为监修芦沟桥到天津铁路的督办。不久,授天津府尹。光绪二十四年五月,胡燏棻奏请朝廷改用新法操练陆军,修建北京至西山的铁路,均被采纳。后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光绪二十六年以后,历任关内外铁路总办和刑、礼、邮传部侍郎,光绪三十二年去世。

====胡姓确实是人才济济呀!
原帖由 hbao 于 2008-1-12 18:22 发表
还有个重要因素是他们以汉人代表自居,觉得要“恢复”的中华仅仅是汉人之中华,因此,满蒙不属于此范畴,可以作为礼物交给日本鬼子以换取其支援。
从当时历史看,或许其情可原,但从现在我们正常人的角度看,他 ...




圣雄甘地也有此嫌,老佛爷也有此嫌-----
看来弱势无好鸟,呵呵
原帖由 不战屈人 于 2008-1-13 14:25 发表

圣雄甘地也有此嫌,老佛爷也有此嫌-----
看来弱势无好鸟,呵呵


圣雄甘地如何有此嫌呀?该不是把圣雄与苏巴斯·钱德拉·博斯搞混了呀?!
圣雄甘地什么时候有过为了争取独立不惜出卖印度国土与利益的丑恶行径吗? 来,您来给大家介绍下吧.
对了,老佛爷好象也没有好意思主动出卖国土的丑恶行径吧? 被动的不得不与主动的为了换取别人的支持要出卖国家的领土与主权应该是2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吧?!
]]
原帖由 eixe 于 2008-1-13 15:58 发表

哈哈,去北京天安门把你所认为的卖国贼相撕下来把,办不到就在这里YY别人“卖国”得了。


北京天安门没有挂要为了获得日寇支援而不惜出卖国土的人的照片呀?
把维护国土的人说成什么走狗,如此的人,我觉得,呵呵,应该不要自称为中国人了:Q
呵呵,你连说的胆子都没有啊,那就继续YY把,说到卖国 满清本身就是最大的卖国政权,这条清国走狗要维护领土首先就应该推翻这个卖国政权,这点你能否认吗?

笑死人真是不偿命,和把日本侵略中国说成大东亚共荣一样搞笑。
原帖由 hbao 于 2008-1-13 14:17 发表
胡玉麟        
胡玉麟,字叔善,青浦人,清代历算家。以才智杰出而选入北京天文馆肄业,为清代著名数学家海宁李善兰的入室弟子。历充同文馆算学副教习,京师大学堂算学总教习,造就人才甚众。后被保举任刑部郎中。 ...

胡姓是有很多支派和族系的,同一个姓氏,并不代表是一家子.
比如我家的字辈是宗正德从,从这个字辈上来说,就和本朝的主席没任何关系,胡CORE的这个族系是另一支系.
建议阁下去学下姓氏考据的一些常识.
胡姓是一个中国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
  胡氏还有两支源于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黄帝后裔的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为数不少。汉代以后,特别是五胡乱华之时,进入中原的外族,纷纷"改姓胡氏",为汉族胡氏冲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来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历史名人
在早期历史上,胡姓的表现似乎比不上他们谊属兄弟的陈、田等姓,除了春秋时期有过一位以大义化解蒲邑之危的名士胡衍之外,名登史册的胡姓人物,并不多见。

秦汉天下一统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胡氏“后来居上”,表现得出色极了,就以汉朝的胡安和胡烈来说,他们的事迹,便足以光耀后人——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经在白鹿山聚徒授经,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胡烈,则是一位出了名的好官,他在担任襄阳守的时候,筑堤灌园,曾被老百姓歌颂为“譬春之阳,如冬之日。”

以“光芒毕露”四个字来形容胡氏在宋朝300多年间的杰出表现,应该是最为恰当不过的了。这段时间,胡氏的才华横溢,满门书香,胡安国、胡瑗、胡三省等人,无一不是功在传统文化,名垂千秋万世的了不起学者。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时候,曾经废弃先秦时期最为精辟的智慧结晶《春秋三传》,将之摒诸学宫的大门之外。其后,要不是有胡安国的矢志“抢救”,则今日呈现在后人面前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就很可能两样了。胡安国“抢救”了《春秋三传》,对于整个中华文化而言,真可以说是功高五岳,难怪他身后会被从祀于孔子庙,千秋万世供人瞻仰。
胡安国,北宋学者。进士。
胡铨(1102~1180),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邦衡,号澹□。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胡宏,南宋理学名家,为胡安国之子。人称“五峰先生”。
胡定(1709—1789),字敬醇,号静园。其父胡子开,是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 由江西泰和县迁自广东省南雄城定居,以缝纫为业,家境清贫。少时性聪敏,博闻强记,人称神童。14岁考取秀才,雍正四年中举,雍正八年中进士,雍正十一年殿试,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元年(1736)授检讨,充《大清一统志》篡修官。乾隆三年主试广西,并预修《八旗通谱》。乾隆五年他出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并协理山东、江南、浙江诸道。 同年七月,他就上疏奏陈湖南巡抚许容诬陷粮道谢济世一案,揭发湖广总督孙嘉淦以及布政使、按察使、长沙知府、衡州通判、善化知县等朋比倾陷谢济世情状。经朝廷派员勘察,雪谢济世枉,夺孙嘉淦、许容等职。此案搅动了“太平盛世”的一潭死水,牵涉官员位高面广,朝廷上下震动。乾隆帝亲自过问此案,特下谕旨“诸督抚当深自儆省,以嘉淦、容为戒。”胡定亦因此而负秉直敢言之声誉,转兵科给事中,巡视北京西城。 在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云集的皇城根下,胡定一如既往,惩恶扬善,不避权贵。曾访得辖区内善良和恶棍的姓名于街道各立一榜,以示诏诫。民有讼者,即时判结。有御史贵戚诬卧佛寺僧为盗,系于狱中。胡定秉公审案,查明真盗,僧冤得雪,御史降官,贵戚除籍。京城为之侧目。
     后来,胡定以母老乞归养。服除,复授福建道御史。到任即参奏台防同知不法行为,风烈如故。旋以劾内务部郎中剥削伤民事,军机大臣责胡所奏不实,夺职下狱,久之案定,罢归。 胡定为官一生,从切身的经历中深知直道难行,有幸保命归来,欣然而语日:“书生之魂来归旧壤,射声之鬼无恨他乡,是我今日之谓夫!”胡定归来时,两袖清风,残牖破壁,生活淡泊,以教书谋生。他曾掌教于瑞州凤仪书院,又先后主教韶阳、道南书院。乾隆二十二年,皇帝南巡,胡定往杭州接驾,得以复职。有人劝其再图仕进,胡定淡然不应。筑室双柏庐,安度晚年,卒年七十九岁。著有《双柏庐文集》《御纂通鉴纲目测议》,编纂《南雄府志》十九卷。 翻开《清史稿》,人物列传有298卷,入传三千多人,其中第306卷胡定,是广东省南雄市在清代唯一入国史的重要历史人物。《直隶南雄州志?宦迹》有胡定传。国史、方志都称胡定是一位秉直敢言,不避权贵,名闻朝野的清官。
胡雪岩,清末红顶商人。
胡林翼,字贶生,号润芝,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1836年(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1840年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1846年以知府分发贵州。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在任强化团练、保甲,镇压黄平、台拱、清江、天柱等地苗民起义和湖南李沅发起义,后总结战争经验编成了《胡氏兵法》。
胡万洲(1865~1943),黄陇都华桥(今属汕头市峡山街道)人。国民党粤东支部组织代表,护国军第六军指挥兼海陆军司令,陆军中将,救国军中路司令,后改任义勇军第五支队司令,后任广州财局咨议、孙中山总统府咨议等职。
胡适,近代历史名人,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
胡耀邦,中国共产党前领导人。(1915年11月25日 - 1989年4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之一 。1981年至1987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总书记。



现代名人

胡锦涛,中国国家主席,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胡枫,香港演员。
胡氏后来居上 子孙满门书香
胡兵,大陆演员。
我家族支派确实有这一条祖训,世代不为满清官吏.
但是并不代表其它支派的胡姓就都有这个家族的祖训.
金灭亡,完颜氏改汉姓为王,但是汉族中姓王的人还是有很多的,这个就和不能根据完颜改汉姓王,就说所有汉族的姓王的都是完颜氏改过来的.
乱认祖宗,可不行地.
原帖由 海上画家 于 2008-1-13 19:04 发表
我家族支派确实有这一条祖训,世代不为满清官吏.
但是并不代表其它支派的胡姓就都有这个家族的祖训.
金灭亡,完颜氏改汉姓为王,但是汉族中姓王的人还是有很多的,这个就和不能根据完颜改汉姓王,就说所有汉族的姓王的都 ...

胡雪岩我记得以前看到的书上说他是红顶商人,不知道红顶商人算不算官!科普下
原帖由 海上画家 于 2008-1-13 19:04 发表
我家族支派确实有这一条祖训,世代不为满清官吏.
但是并不代表其它支派的胡姓就都有这个家族的祖训.
金灭亡,完颜氏改汉姓为王,但是汉族中姓王的人还是有很多的,这个就和不能根据完颜改汉姓王,就说所有汉族的姓王的都 ...

原帖由 海上画家 于 2008-1-13 12:11 发表
随后又以胡雪岩为耻辱,然后才知道胡雪岩家族自清以来就定了条祖训,就是世代不为满请官吏,要不以他的才能,满请灭亡的进程很有可能因为他而放缓.


原来您与胡雪岩是一个家族支派的呀?
或者你们有共同的"世代不为满清官吏"的祖训.:o
对了,二品的"布政使衔”候补道不算官吏吗? 此外,对您说的胡雪岩家族有什么"世代不为满清官吏"的祖训很感兴趣,能给个出处吗?谢谢:lol
有些玄田牛一恐怕连圣雄甘地到底做过什么都不知道,嘿嘿。
胡姓把自己吹得神乎其神,其实胡姓最有可能的来源就是胡人!胡人以胡为姓!:D
改朝换代总是要依靠外部的力量,也就是有国外势力干涉我国内政.
原帖由 tomcat650093 于 2008-1-14 21:54 发表
改朝换代总是要依靠外部的力量,也就是有国外势力干涉我国内政.

这个就不是内部更替了,外国势力不是免费的午餐,是要有利益出让的,而大部分引进外国势力,除了唐人引回纥兵平叛外,大部分都出卖本国和本民族利益的。
很好,赵尔丰也是汉奸败类,真好,真强大。

胡雪岩那个候补道顶子,莫非是孙文发的?

不仕清,是不是也不纳皇粮国税啊?当顺民奴才可以,但是不可以当高级奴才,是么?;P
原帖由 eixe 于 2008-1-12 17:59 发表
一条清国走狗而已/。

阁下祖上终前清一世都在天地会混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