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方阵VS罗马军团:新旧军事战术的大对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4:20:18
曾经显赫一时的马其顿步兵方阵。 罗马骑兵,机动、灵活是罗马军团的优势。希腊方阵的由来

美国海军舰船上装备的6管20毫米近防炮系统被称为“火神方阵(Valcan Phalanx)”,这是一种利用每分钟射速高达3000发的速射机关炮发射的密集弹幕击落来袭导弹的武器。其命名源于古希腊著名的密集战斗队形——希腊方阵。

古希腊世界中的早期战斗模式主要是由贵族出身的战士们之间进行的单兵格斗战。随着盔甲护具逐步从皮革制过渡到青铜制,士兵们的防护力得到了增强,但动作却变得愈加迟钝。特别是古希腊军队广泛装备的青铜圆盾沉重无比,必须以数道皮带绑缚在左臂上才能支撑得住,使用时甚为不便且只能防护身体的左侧面。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在军队的主力转为由非职业军人出身的有产市民构成后,为了互相掩护缺乏防护的身体右侧并有效地进行战斗,方阵战术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应运而生。

方阵中的重装步兵左手持直径约1米的圆盾、右手持长约2米的长枪、肩并肩地排成密集而整齐的队形,如同巨大的刺猬一般向前挺进。一般的希腊方阵一般由8名士兵排成1纵队,然后根据总人数的多少向左右两侧延伸。假设总兵力为1万时,方阵的正面就将由1200余名士兵构成,其长度大约为1公里。

方阵中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

步兵方阵在与正前方的敌人作战时能够发挥无可比拟的威力,但侧后方却十分薄弱、易受攻击,且机动性较差,战斗时需要大片广阔而平坦的土地。

公元前4世纪,方阵战术在马其顿国王菲力二世和他的继承者亚历山大王的时代发展到了顶峰。基本队形变为手持6米长枪的16人纵队、并有骑兵和排成松散队形的轻步兵掩护配合。各兵种有机结合成原始的多兵种混成部队,在亚历山大王的东征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在亚历山大王死后,希腊方阵仍旧作为最强的步兵战斗队形君临于战场之上,但大王创造出来的诸多战术却没能得到继续发展,反而停滞不前。步兵装备变得更为沉重、机动能力进一步退化;而本该掩护方阵侧翼的骑兵部队却反而被削弱了。在马其顿王国沉醉于昔日的辉煌时,新的强敌正在意大利半岛上悄悄崛起——那就是罗马人和他们的无敌军团。

罗马军团的诞生

公元前6世纪,正式确立共和政体的都市国家罗马,在创立之初采用的也是步兵方阵战术。但是在统一意大利半岛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学习、吸收敌对势力的优秀战术,终于创立了以军团(Legion)为单位的全新的步兵战斗队形。

例如在公元前4世纪,罗马受到了越过亚平宁山脉来袭的开尔特人的蹂躏,开尔特战士自由松散的队形、迅速敏捷的动作和大刀阔斧的砍杀都给罗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与山地部族萨姆尼姆人的游击战中,罗马人意识到了投枪的有效性和山地作战时密集队形的不利。

历经改良总结出的军团战术与希腊方阵相比,虽然同为古典重装步兵战术,但采用的却是相当松散的战斗队形。重装步兵分为3个横队,每个横队由前后左右交叉布列的10个连队(玛尼布尔斯)构成,而每个连又细分为2个排(肯托利亚)。
这种队形长于机动,在实战中能够随机应变地改变队形,并且即使某一队士兵战败,也不会导致整个战线的崩溃,后方的援兵可以迅速填补缺口。

前、后排罗马士兵的武装有所不同。第一、第二排的士兵主要装备有2枝投枪——射程30米的轻投枪“皮拉”和射程10几米的重投枪“皮鲁姆”,另外还有近战格斗用的短剑和著名的方盾。第三排的士兵全部由经验丰富的老兵构成,他们装备有长枪,用于支撑整个战线。为了便于投掷投枪和挥剑格斗,士兵们在布阵时预留了足够的空间,队列的纵深和相邻士兵的间距可由指挥官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节。

军团战术在与宿敌埃皮尔斯王比洛斯和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历次作战中不断完善,终于超越了希腊方阵战术。

方阵对军团之战

新旧两种战斗队形一决胜负的机会终于在公元前197年来临了。是年,马其顿响应汉尼拔对罗马的攻势,引发了第二次马其顿战争。马其顿国王菲力五世率领的马其顿军和弗拉缪斯指挥下的罗马军团对峙于特萨利亚的久斯开法莱山脉。

战斗以两军的前哨部队在山顶的小摩擦为开端,双方不断增派援军,导致战斗规模逐渐扩大。由于罗马人投入了全部兵力,菲力五世亦不得不在不利于密集队形作战的地形上展开了步兵方阵,双方的兵力均为约27000人。

尽管在战斗之初,经过加强的马其顿军右翼压倒了罗马军左翼,但马其顿军的左翼却因受地形限制未能及时展开,在尚未结成方阵时即受到了罗马军队右翼集团的突击而被击退。罗马右翼军团的指挥官为了拯救苦战中的左翼部队,迅速抽调了20个连队(估计均为决战用的第三排的老兵)从侧后猛攻马其顿军右翼。马其顿军由于装备沉重、队形密集,无法迅速转向反击而被彻底击溃。是役,马其顿军共计战死、被俘13000人,罗马军战死仅1000人,罗马军团充分发挥其机动力而赢得了胜利。

到了公元前168年,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爆发,方阵与军团一决雌雄的机会再次来到。战场被设定在希腊东北部的皮多那。马其顿王佩尔塞斯麾下的44000人与罗马执政官阿米留斯·鲍尔斯指挥下的30000名罗马军正面相对。由于马其顿军的侧面得到了充分掩护,罗马军不得不采取正面强攻战术,希腊方阵取胜的天赐良机终于到来了!

但是,罗马军团刻意挑选的决战地点是一片凹凸不平的丘陵地带。马其顿军尚在前进过程中队形就已开始紊乱,出现了不少缝隙,令罗马军有机可乘。 鲍尔斯毫不犹豫地命令罗马军以连队为单位冲击并扩大马其顿军队列中的缺口。面对手持短剑疯狂砍杀的罗马战士,马其顿军因为不适应持剑的近战而一败涂地。

战线被彻底切断的马其顿军付出了战死、被俘共计31000人的惨重代价,而罗马军的战死者不足百人。马其顿从此沦为罗马的一个属州,著名的希腊步兵方阵也从此销声匿迹。

罗马军团获胜的原动力——军团战术在公元前1世纪的凯撒时代达到了技术上的巅峰,并在此后400年间支撑了罗马帝国的稳定与繁荣。 曾经显赫一时的马其顿步兵方阵。 罗马骑兵,机动、灵活是罗马军团的优势。希腊方阵的由来

美国海军舰船上装备的6管20毫米近防炮系统被称为“火神方阵(Valcan Phalanx)”,这是一种利用每分钟射速高达3000发的速射机关炮发射的密集弹幕击落来袭导弹的武器。其命名源于古希腊著名的密集战斗队形——希腊方阵。

古希腊世界中的早期战斗模式主要是由贵族出身的战士们之间进行的单兵格斗战。随着盔甲护具逐步从皮革制过渡到青铜制,士兵们的防护力得到了增强,但动作却变得愈加迟钝。特别是古希腊军队广泛装备的青铜圆盾沉重无比,必须以数道皮带绑缚在左臂上才能支撑得住,使用时甚为不便且只能防护身体的左侧面。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在军队的主力转为由非职业军人出身的有产市民构成后,为了互相掩护缺乏防护的身体右侧并有效地进行战斗,方阵战术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应运而生。

方阵中的重装步兵左手持直径约1米的圆盾、右手持长约2米的长枪、肩并肩地排成密集而整齐的队形,如同巨大的刺猬一般向前挺进。一般的希腊方阵一般由8名士兵排成1纵队,然后根据总人数的多少向左右两侧延伸。假设总兵力为1万时,方阵的正面就将由1200余名士兵构成,其长度大约为1公里。

方阵中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

步兵方阵在与正前方的敌人作战时能够发挥无可比拟的威力,但侧后方却十分薄弱、易受攻击,且机动性较差,战斗时需要大片广阔而平坦的土地。

公元前4世纪,方阵战术在马其顿国王菲力二世和他的继承者亚历山大王的时代发展到了顶峰。基本队形变为手持6米长枪的16人纵队、并有骑兵和排成松散队形的轻步兵掩护配合。各兵种有机结合成原始的多兵种混成部队,在亚历山大王的东征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在亚历山大王死后,希腊方阵仍旧作为最强的步兵战斗队形君临于战场之上,但大王创造出来的诸多战术却没能得到继续发展,反而停滞不前。步兵装备变得更为沉重、机动能力进一步退化;而本该掩护方阵侧翼的骑兵部队却反而被削弱了。在马其顿王国沉醉于昔日的辉煌时,新的强敌正在意大利半岛上悄悄崛起——那就是罗马人和他们的无敌军团。

罗马军团的诞生

公元前6世纪,正式确立共和政体的都市国家罗马,在创立之初采用的也是步兵方阵战术。但是在统一意大利半岛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学习、吸收敌对势力的优秀战术,终于创立了以军团(Legion)为单位的全新的步兵战斗队形。

例如在公元前4世纪,罗马受到了越过亚平宁山脉来袭的开尔特人的蹂躏,开尔特战士自由松散的队形、迅速敏捷的动作和大刀阔斧的砍杀都给罗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与山地部族萨姆尼姆人的游击战中,罗马人意识到了投枪的有效性和山地作战时密集队形的不利。

历经改良总结出的军团战术与希腊方阵相比,虽然同为古典重装步兵战术,但采用的却是相当松散的战斗队形。重装步兵分为3个横队,每个横队由前后左右交叉布列的10个连队(玛尼布尔斯)构成,而每个连又细分为2个排(肯托利亚)。
这种队形长于机动,在实战中能够随机应变地改变队形,并且即使某一队士兵战败,也不会导致整个战线的崩溃,后方的援兵可以迅速填补缺口。

前、后排罗马士兵的武装有所不同。第一、第二排的士兵主要装备有2枝投枪——射程30米的轻投枪“皮拉”和射程10几米的重投枪“皮鲁姆”,另外还有近战格斗用的短剑和著名的方盾。第三排的士兵全部由经验丰富的老兵构成,他们装备有长枪,用于支撑整个战线。为了便于投掷投枪和挥剑格斗,士兵们在布阵时预留了足够的空间,队列的纵深和相邻士兵的间距可由指挥官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节。

军团战术在与宿敌埃皮尔斯王比洛斯和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历次作战中不断完善,终于超越了希腊方阵战术。

方阵对军团之战

新旧两种战斗队形一决胜负的机会终于在公元前197年来临了。是年,马其顿响应汉尼拔对罗马的攻势,引发了第二次马其顿战争。马其顿国王菲力五世率领的马其顿军和弗拉缪斯指挥下的罗马军团对峙于特萨利亚的久斯开法莱山脉。

战斗以两军的前哨部队在山顶的小摩擦为开端,双方不断增派援军,导致战斗规模逐渐扩大。由于罗马人投入了全部兵力,菲力五世亦不得不在不利于密集队形作战的地形上展开了步兵方阵,双方的兵力均为约27000人。

尽管在战斗之初,经过加强的马其顿军右翼压倒了罗马军左翼,但马其顿军的左翼却因受地形限制未能及时展开,在尚未结成方阵时即受到了罗马军队右翼集团的突击而被击退。罗马右翼军团的指挥官为了拯救苦战中的左翼部队,迅速抽调了20个连队(估计均为决战用的第三排的老兵)从侧后猛攻马其顿军右翼。马其顿军由于装备沉重、队形密集,无法迅速转向反击而被彻底击溃。是役,马其顿军共计战死、被俘13000人,罗马军战死仅1000人,罗马军团充分发挥其机动力而赢得了胜利。

到了公元前168年,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爆发,方阵与军团一决雌雄的机会再次来到。战场被设定在希腊东北部的皮多那。马其顿王佩尔塞斯麾下的44000人与罗马执政官阿米留斯·鲍尔斯指挥下的30000名罗马军正面相对。由于马其顿军的侧面得到了充分掩护,罗马军不得不采取正面强攻战术,希腊方阵取胜的天赐良机终于到来了!

但是,罗马军团刻意挑选的决战地点是一片凹凸不平的丘陵地带。马其顿军尚在前进过程中队形就已开始紊乱,出现了不少缝隙,令罗马军有机可乘。 鲍尔斯毫不犹豫地命令罗马军以连队为单位冲击并扩大马其顿军队列中的缺口。面对手持短剑疯狂砍杀的罗马战士,马其顿军因为不适应持剑的近战而一败涂地。

战线被彻底切断的马其顿军付出了战死、被俘共计31000人的惨重代价,而罗马军的战死者不足百人。马其顿从此沦为罗马的一个属州,著名的希腊步兵方阵也从此销声匿迹。

罗马军团获胜的原动力——军团战术在公元前1世纪的凯撒时代达到了技术上的巅峰,并在此后400年间支撑了罗马帝国的稳定与繁荣。
我始终觉得,马其顿的伴友骑兵和特萨利骑兵没有继续好好发展才是问题。
同意雪mm,要用铁锤加铁砧消灭敌人,你光放个铁砧在那里,等着敌人自己冲上来一头撞死有点说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