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之张谷英古村落(更新完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9:22:19
]]
从岳阳市到张古英大约二个小时~~~有没有高速就是不一样~~~同样的时间大约可以到长沙了
张古英古村落外的小镇
张谷英村虽历经沧桑,但基本上保留了原状。有“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栋主体建筑。三栋主体建筑的门庭各自分东、西、南方向设置,主庭高壁厚檐,围屋层层相围,分则自成系统,合则浑然一体。张谷英大屋总建筑面积有51000多平方米,房屋1700多间,天井206个。规格不等而又相连的每栋门庭都由过厅、会面堂层、祖宗堂屋、后厅等“四进”及其与厢房、耳房等形成的3个天井组成。顺着屋脊望去,张谷英村整个建筑就变成了无数个“井”字。厅堂里廊栉比、天井棋布、工整严谨,格局对称,形式、尺度和粉饰色调都趋于和谐统一。体现出高超的建筑技艺。建筑材料以木为主,青砖花岗石为辅。
说句实话楼主不要不爱听啊,感觉没什么特色,在哪里都有这种感觉的地方。。。:P :P :P
龙珠石位于进村门,龙形山口.形像一颗珍珠,直径约三米,高两米。这块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石头宛若天赐飞来,它既不奇、也 不怪、又不险,却正是因为有它的巧才与大屋后的龙形山形成了“巨龙吐珠”的风水奇景!自联云:“石从何处飞来.龙戏宝珠成胜迹;山自四方屏立,地钟灵气启文明。”
四处流窜啊:D
当大门位于张谷英大宅龙形山前,即所谓“龙口”。门前有渭溪河绕过。河上有两座八字形的石桥,被称为“龙  须”。其屋为明万历初年(公元1583年)八世祖思南公建,共有大小堂屋和天井各二十四个,住房四百二十二间,建筑面积几千二百平方米。该屋整体形状如一把打开的折扇。设两道大门,大门框均系花岗石凿制而成。第一道大门前有一个广场,广场两边竖着系马石,中间有两条八字形石道连接龙须,通向大门。石道内嵌有用大理石雕刻的一百个不同形状的“福”字,寓意“从中来福,步步有福”。大门两边挂有‘耕读继世,孝友传家”对联。门头东西两侧各有房屋两间,供家丁居住守卫之用。围墙沿门头绕房屋延伸,把大宅围得严严实实。大门顶上还可见太极图。进大门后是一个大坪,坪内两口大塘分列左右,传说是龙眼,既防烟火又壮瞻观。第二道大门上方挂着高一点五米,宽两米的“文魁”金匾,系当年张煌、张炳中举时朝廷所赐。进二道大门后,房屋布局为五井五进,高堂深巷.好似迷宫,第五进堂屋正堂为祖先堂.是大宅的重心所在。平时在这里决议重大事项,逢年过节或春秋两季,则于此举行祭祀仪式纪念先祖。该屋墙壁多由磨过的青蓝色火砖砌成,梁柱窗上多有雕刻绘画,简练明了,时代风格鲜明(当大门头于1958年“大跃进”时被拆毁,2000年10月仿制修复)。
原来后面才是内容。。
]]
原帖由 挥剑 于 2007-12-26 23:57 发表
四处流窜啊:D

:D 只要给我机会~~~~ :victory:
原帖由 lpmui 于 2007-12-27 00:08 发表
原来后面才是内容。。

内容还有很多~~~因为时间比较充裕~~~而且后来错过最后一班车导致在村子里住了一晚上~~~所以如我转得那么细致的游客(来此搞研究、写生的除外)很少:D :victory:
从高处眺望,四面青山围绕着一片屋宇,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河上大小石桥47座。屋宇墙檀相接,参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睚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格局。傍溪而铺的一条长廊,廊里铺有一条青石板路,沿途通达各门各户,连接每一条巷口,巷道纵横交错,通达每个厅堂共有60多条,最长的巷道有153米,居民们在此起居可以“晴不曝日、雨不湿鞋”。檐内,浑圆的梁柱上刻有太极图,屋下镂雕的是精巧的小鹿,窗棂、间壁以及隔屏大多以雕花板镶嵌,图案有喜鹊、梅花、猛兽之类,栩栩如生。
支持一下乱下雨的,8过仅支持文字介绍,照片太一般;P ;P
龙形山属于幕阜山支脉。连绵起伏的大小七座山头.犹如一条巨龙奔腾而来。山下有数颗巨石就像颗颗龙珠,“龙头”昂首向东南方向,其余几座山头蜿蜒曲折,呈龙身、龙尾摆动之势逶迤向北,接独石尖、大峰山,俯瞰苍老的古宅,犀脊相连,蜂房水涡,气势恢宏,可谓龙脉绵远。
]]
本村和外村有了纠纷和内部有要事都在议事厅处理。厅旁两个木柱子下面的基石,有别于其他地方相对称的基石,这里外边一个上圆下方,内面是方的,天井也是外圆内方,表示“无规矩不成方圆”,它告诉人们在处世判事方面,对内讲规则、讲原则,对外讲灵活。
]]
张谷英村我也只在小时候去过一次
这条傍溪而筑的走廊,由纵横交错的青石路连接,通到各个门户、每个巷口,使张谷英有了江南水乡的意蕴。长廊一般宽六七尺,以木为柱,靠溪一边设有可坐可倚的横栏,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美人靠”。长廊是供过往行人休息和古代挑夫歇脚享用。这条长廊古代通往平江,达岳阳的驿道的必经之地。那时是自给自足经济,以物易物,一般是挑一担货物外出出售,换取一担生活生产必需品回来。左边原来都有店铺,长廊下的青石道,古代又是高贾云集的街市。
张谷英历代来有尊儒重教、读书为荣的传统,在大屋内兄弟同登金榜,祖孙共夺文魁的现象屡见不鲜。据统计:民国前有进士一名、举人七名、贡员一名、贡生六名、秀才四十五名、太学生三十三名,解放后大学生三百余人、博士两人、一名留英博士,在当地整个大屋有“书香世第”之称。
原帖由 洞庭潜水艇 于 2007-12-27 00:58 发表
张谷英村我也只在小时候去过一次

嘿嘿~~~潜艇的老家偶是转了很多啊:b
原帖由 东边日出西边雨 于 2007-12-28 07:57 PM 发表

嘿嘿~~~潜艇的老家偶是转了很多啊:b

羡慕你啊,我也想去旅游:lol 可是木米木时间:(
烟火塘是张谷英先人为预防火灾而设。就近取水,防患于未然,烟火塘体现了古村人对消防的智慧。烟火塘的设计在“当大门”和“进士”等景点均有呈现。
原帖由 洞庭潜水艇 于 2007-12-28 20:10 发表

羡慕你啊,我也想去旅游:lol 可是木米木时间:(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P
那么忙~看看田园风光吧:handshake
来此写生的学生很多~~~整个村子里随处可见~~~估计得有一百多人
]]
展览馆共分为“年俗”、“岁俗”、“婚俗”、“家族”、“丧俗”、“耕读”6个部份。她充分体现了张谷英古民居600多年来的民俗风情,再现了张谷英古民居的文化现象,馆内陈列文物精品诸多,是张谷英古民居的精华。
天井~~~小巷
绣楼 :这里的天井两边采光条件极好。过去四周都是相通的,待字闺中的小姐在楼上绣花,或隔着窗户相亲,相中了如意郎君就把绣球抛下来。
大屋后面就是龙形山~~~其实山无奇特~~~但是据说四周整体构成很好的风水
相传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有三个神秘人结伴而行“由吴入楚”,来到幕阜大山的余脉渭洞山区。这三个人一个姓张名谷英,一个姓刘名万辅,一个姓李名千金。三人中,张谷英懂风水,沿途定盘择地,遴选风水,最后被渭洞的奇峻风光所吸引。于是乎,就在这里相中了三块宝地。按地势风水,这三块地一块主财,一块主丁,一块主仕。张谷英任由同伴先挑。刘万辅选定了主财一块,期望四季发财,成为豪富之家;李千金选定了主仕一块,期望步入仕途,成为官宦之家;所剩一块主丁的,自然属于张谷英了。于是,他们各自在自己远中的风水宝地上造宅安居,繁衍生息。果然,发的发了财,做的做了官,张氏则成了方圆百里的名门望族,绵延了26代,一代一代繁衍了8000余丁。张谷英的子孙们为纪念这位创业始祖,将其大屋取其名定为“张谷英”。
古迹啊。。。。
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位于张谷英古建筑群中部,依渭溪河水回环曲折之势,百步之内,三座石桥,三次横跨渭溪河。此桥又叫张谷英桥,因为三桥共九段,每段由三块条石组成,共三十七块大条石,与张谷英三个繁体写法的笔画三十七画正好一致。
这桥的的设计,寓巧于拙,视石如术,打眼穿榫.巧夺天工。传说这桥的设计者是张山。渭溪河两岸房屋,挨挨挤挤,而河道窄狭,加之山溪水易涨易退.因而此处不便于设计拱桥。同时,渭溪河床是整块的硬麻石底.不便于中间起礅,若用一块长条石既不便凿榫,叉怕小能负重。他为这事伤透了脑筋,做梦都在琢磨。一晚,他梦见一个白胡子老人拿着墨斗、斧头和凿子对他说:“张山,你不是蔓造桥吗'何不用这个来试试,”张山一觉惊醒,大悟。第二天便请来了石匠和木匠,木匠用木尺和墨斗划好线,石匠用凿子打限,就设计成了如今这个式样。原来是木匠师傅的老祖宗鲁班仙师来指点了他.所吼传授的造石桥之法,亦是木匠的看家本领。
这个地方熟悉吧;P
纵横交织的巷道,是张谷英大屋有别于其他建筑的特色之一。巷道它通常宽1.2米,有通风、防火、交通三大功能。幽深、曲折的巷道,是张谷英大屋的动脉,她联络着大屋的躯干与肢体,维系着这个大家庭。高堂、深巷、迂回曲折,重重衔接,厢房、卧室、大间套小间,内寝套外室。真是“行至幽厢疑抵壁,推门又见一重庭”。张谷英大屋有巷道60条,共长1459米,最长巷道74米,直通10个高堂。幽深的巷道把各片房屋联结为一个整体,四通八达,晴不暴日,雨不湿鞋,它既是分割线,又是紧急情况下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
村子里的人对进出其家门内外的游客早就熟视无睹了~~~
一种脱米壳的机器~~~
当大门的正堂里有古乐器的演奏~~~茉莉花不错:vi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