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国外海洋监视卫星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24:23
<P><FONT color=red size=4>技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争吵应该是有限度的。国外的技术优势正是我们发展的动力,少说话几句话多干点实在事吧,也许今天我们不能监控航母,明天就可以胸有成竹。看看国外海洋监视卫星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FONT></P>
<P>&nbsp;</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FONT size=4><STRONG>&nbsp; 国外海洋监视卫星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STRONG></FONT></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FONT size=3>&nbsp;&nbsp; 赵 勇 徐永胜 (中国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36) &nbsp;&nbsp;&nbsp; </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STRONG>摘 要:</STRONG>详细介绍了国外(主要是美国和俄罗斯)海洋监视卫星系统的发展现状,给出 了技术指标,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海洋监视卫星的发展趋势。&nbsp;&nbsp;&nbsp;</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STRONG> &nbsp;关键词:</STRONG>海洋监视卫星;天基广域监视系统;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述评</FONT></P>
<P>&nbsp;</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STRONG><FONT size=3> &nbsp;</FONT><FONT size=4>一、引 言</FONT></STRONG><FONT size=4> </FONT> </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FONT size=3>海洋监视卫星主要用于探测、监视海上舰船和潜艇活动,是一种实时或近实时地侦收窃听舰载雷达信号和无线电通信信号的侦察卫星。它能在全天候条件下监测海面,有效鉴别敌舰队形、航向和航速,准确确定其位置,能探测水下潜航中的核潜艇,跟踪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为作战指挥提供海上目标的动态情报,为武器系统提供超视距目标指示,也能为本国航船的安全航行提供海面状况和海洋特性等重要数据。同时,也能为水面舰船提供通信。另外,它还能探测海洋的各种特性,例如海浪的高度、海流的强度和方向、海面风速、海水温度和含盐量及海岸的性质等,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因此,海洋监视卫星在民用及军事应用中均有重大意义。 </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  海洋监视卫星所要覆盖的海域广阔、环境特殊、探测的目标多是活动的,而且要求实时搜集和处理信息,因此它的轨道比较高,并常采取多颗卫星组网的侦察体制,以达到连续监视、提高探测概率和定位精度的目的。</FONT></P>
<P><FONT size=3></FONT>&nbsp;</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 <STRONG><FONT size=4>二、海洋监视卫星的分类 </FONT></STRONG> </FONT></P>
<P><FONT size=3></FONT>&nbsp;</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海洋监视卫星按所携带的侦察、监视设备的不同和采用的侦察手段的不同大体可分为电子侦察型海洋监视卫星和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前者又称被动型海洋监视卫星,后者又称为主动型海洋监视卫星,两者相互配合协调工作。主动型海洋监视卫星一般载有大功率、大孔径、核动力雷达,它发射雷达波束来对海面扫描并接收由目标反射的回波信号,以确定舰船的位置和外形尺寸。这类卫星能在恶劣的气象条件和海况下实施昼夜监视。被动型海洋监视卫星利用电子侦察设备截获海面目标发射的无线电通信和雷达信号以测定海面舰只的位置,或利用毫米波辐射仪和红外扫描仪等探测潜航中的核潜艇。&nbsp;&nbsp;&nbsp; </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 <STRONG>&nbsp;1.电子侦察型海洋监视卫星 </STRONG> </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电子侦察型海洋监视卫星系统采用多颗卫星组网工作,利用星载电子侦察接收机同时截获海上目标发射的无线电信号,来测定目标的位置和类型。这种方式与导航卫星采用的双曲线导航法类似,即测出2颗卫星收到海面某信号源的时间差(两卫星到信号源的距离差),即可获得以这2颗卫星为焦点的双曲面,再用另外2颗卫星又可获得另一双曲面,两双曲面之交线与地面的交点就是海面信号源的位置。它能监听敌方舰船的电子辐射信号,可测定辐射源的坐标,并根据辐射信号特征对目标进行识别。多颗卫星,即由1颗主卫星和若干颗子卫星组成,同时测定目标方位,子卫星将数据传输到主卫星,由主卫星计算目标的位置和速度,然后发回地面。卫星上安装有无线电接收装置,用于接收目标的通信信号或雷达信号,并探测和确定目标位置;装有红外探测器,用以探测核潜艇尾流的红外辐射;装有微波辐射仪,用于调查海面状况或海洋特性。&nbsp;&nbsp;</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STRONG>2.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 </STRONG> </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由于星上带核电源,所以还被称作核动力型海洋监视卫星。星上的雷达侦察设备主动发射脉冲信号并接收由目标返回的波束,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及其外形。采用2颗卫星为一组,成对运行在同一轨道上,相互保持准确的时间间隔,由2颗卫星同时测量可以消除或减少海面杂波的干扰,容易探测到较小的目标。这类卫星通常载有侧视或前视雷达,一次扫描覆盖宽度可达460km。近年来由于合成孔径雷达的出现,以及更为先进的处理技术引入雷达系统,因此目前雷达系统能产生分辨率相当高的探测图像,并且能在恶劣气象条件和海况下实施昼夜侦察与监视。</FONT></P>
<P><FONT size=3></FONT>&nbsp;</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 size=4><STRONG>三、国外海洋监视卫星系统的发展概况 </STRONG></FONT> </FONT></P>
<P><FONT size=3></FONT>&nbsp;</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海洋监视卫星是20世纪7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先进的卫星技术。前苏联是世界上最早发展海洋监视卫星的国家。世界上第一颗海洋监视卫星就是前苏联于1967年12月27日发射的“宇宙(COS-MOS)—198”卫星,这是一颗雷达型海洋监视试验卫星。到目前为止,只有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军事强国拥有实用型海洋监视卫星系统,但其他一些国家也在积极进行研制。&nbsp;&nbsp;<STRONG>&nbsp;</STRONG></FONT></P>
<P><FONT size=3><STRONG>&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1.美国的海洋监视系统计划与海洋监视卫星</STRONG></FONT></P>
<P><FONT size=3>  美国海军海洋监视系统(NOSS)计划又称“白云”(White Cloud)计划,该计划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启动,到1995年发射了最后一组卫星,共发展了三代“白云”系列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此后,接替它的是“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计划。目前使用的是“高级白云海洋监视卫星”(AWOSS),采用被动式雷达观测技术,属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白云”系统还有其他名称:“一流奇才”(Classic Wiz-ard)和“命运三女神”(Parcae)。而“命运三女神”更准确地反映了该系统各卫星的使命和工作原理。</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 (1)NOSS系统计划</FONT></P>
<P><FONT size=3>  NOSS计划于60年代末开始启动,经历了试验、第一代、第一代改进型和新一代等阶段。第一代卫星分别于1976年4月30日、1977年12月8日和1980年3月3日发射,共3组卫星,被送入1092×1 125 km高度、63.5°倾角的轨道,卫星重600 kg,轨道运行寿命约3~5年。3颗子卫星以三角构型绕主卫星运行,彼此间隔50~240 km。</FONT></P>
<P><FONT size=3>  第一代改进型“白云”海洋监视卫星分别于1983年2月9日、1983年6月10日、1984年2月5日、1986年2月9日和1987年5月15日发射,共5组卫星,卫星由“宇宙神-H”系列火箭发射,星上稳定与数据转发系统比以前更加完善。首组卫星进入1 063×1 186 km高度、63.4°倾角的轨道,携有4颗箱形结构子卫星,编号SS(用于监视卫星)A-D,采用相似的轨道和倾角;第二组释放了3颗编号为GB1-3的子卫星;第三组释放了3颗编号为JD1-3的子卫星,轨道基本相同;第五组进入1 050×1 170km、63.4°倾角轨道。</FONT></P>
<P><FONT size=3>  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至少发射了3次新型海洋监视卫星,新一代“白云”卫星由“大力神-4”火箭发射,因此新一代卫星比前一代体积更大,重量更重。第一次发射于1990年6月8日,卫星编号USA59~62,先进入448 km高度、61°倾角轨道,后机动到1 116 km高、63.4°倾角的轨道,并在那里释放了3颗子卫星(USA60~62)。1991年11月8日,进行了第二次发射,部署了4颗卫星,但其编号却不连贯,为USA-72、USA-74、USA-76和USA-77,卫星进入1 053×1 165 km高、63.4°倾角的轨道。据报道,美国在1990年6月7日和1991年11月7日又分别发射了“命运三女神-11”和“命运三女神-12”卫星,估计这2颗目前仍在工作,但寿命不会很长了。</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 1993年8月2日进行了第三次发射,但却失败了。</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 (2)“白云”海洋监视卫星系统的技术性能</FONT></P>
<P><FONT size=3>  “白云”卫星由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研制,系统星座是由1颗主卫星和3颗子卫星(SSU)组成。其中SSU子卫星在空间成直角三角形排列,分别截获对方雷达波,利用三角测量技术,根据雷达波到达各卫星的时间差和雷达波的特征参数,判明对方舰队(或陆上雷达)的位置、方向或速度,然后再根据事先掌握的雷达波特征判明雷达类型。目前,“白云”海洋监视卫星系统以4组(星座)16颗卫星(即4颗主星,12颗子星)体制组网工作。标准星座由彼此相隔120°的3个轨道面组成,每个轨道面上都部署一组卫星。因此,卫星的间距为50~240 km(第一代)和30~110 km(新一代),随时间逐渐增大。“白云”海洋监视卫星的主卫星装载了红外扫描仪和毫米波辐射仪,子卫星上有射频天线,通过测定每颗子卫星收到的电子信号的时间,再通过计算机计算,就可得到精确的信号发射源的距离和方位。</FONT></P>
<P><FONT size=3>  美国新一代海洋监视卫星仍采用一主三副的卫星簇模式,但主卫星已采用高级“KH-11”卫星和“长曲棍球”成像侦察卫星,使海洋监视卫星成为可对动态目标快速定位、具有可见光、红外、微波等多种侦察手段的复杂系统。新老两代卫星的重要区别是:新的主卫星重7 t,而老一代系统的主卫星只重600 kg;新一代系统的子卫星重300 kg,而老一代子卫星重45 kg;新一代卫星采用新的定位基线、新型侦听与数据转发设备,而且无线电发射机已不再采用过去的天文射电望远镜所用频率。尽管新老卫星的组网方式一样,但新卫星的定位基线长度几乎比以前卫星的缩短了二分之一。这可能是因为侦察频率的范围扩展到超高频的厘米波段的缘故,在这个波段工作时,舰船无线电电子装置利用狭窄方向图的天线。新卫星的先进之处在于主卫星上载有分辨率为1.5 m的成像雷达、数据处理系统、探测核潜艇尾流的红外扫描仪、探测海况和确定海洋特性的微波辐射计;子卫星用接收机增强性能;每组卫星的布局结构发生了变化。因此,该卫星系统的侦收、处理和传输能力有较大增强,侦收范围也扩大了,每组卫星侦察区域可达7 000 km2。</FONT></P>
<P><FONT size=3>  “白云”系统每组卫星能接收半径3 500 km(地区表面上)的区域内的信号,在一定条件下还可在108 min后监视同一目标。<FONT color=red>由4组卫星组成的系统能够对地球上40~60°纬度的任何地区每天监视30次以上。</FONT>为了接收SSU卫星截获的雷达信号数据,美国海军在世界范围内布设了地面接收站。负责信号接收和处理的地面站分别设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布洛索姆角、缅因州的温特港,英国苏格兰的埃德塞尔,以及关岛、迪戈加西亚岛、阿达克岛等地。此外,自1990年初开始,还将接收处理站安装在军舰上(包括核潜艇)。系统的操控由海军航天司令部负责,侦察信号的处理则由海军设在马里兰州休特兰的主情报中心及其设在西班牙、英国、日本和夏威夷的地区情报中心负责。</FONT></P>
<P><FONT size=3>  多星制组网技术的实现,说明美国在卫星运载火箭、入轨控制、小型化和实施机动,以及地面站跟踪和处理能力诸方面的进展。采用这种体制和配置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地面站,可以连续而实时地对特定目标与指定地区进行侦察监视。通过最佳选择卫星间的轨道间隔,可获得满意的辐射目标定位精度和具有侦收密集信号的能力。其侧面定位采用反罗兰时间差定位法,精度一般不低于40 km,最佳可达6 km以上。由于卫星将截获的电子情报数据实时地传输给地面站,星上无需进行数据处理,因此星上设备相对就较简单</FONT><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 (3)“白云”海洋监视卫星在海湾战争的作用</FONT></P>
<P><FONT size=3>  在1990~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共有4组“白云”海洋监视卫星在轨运行,即第7组(1986年2月9日发射)、第8组(1987年5月15日发射)、第9组(1988年9月5日发射)和第10组(1989年9月6日发射)。每组卫星每天至少飞经海湾地区1次,最多可达3次,对北纬19~35°、东经40~62°地域进行侦收、定位,为美军提供海上及部分陆上信号情报保障。但该系统在海湾战争中作用的评价尚没有权威性报道。因为在战争期间,除有“白云”海洋监视卫星星座以外,还有3颗光学成像侦察卫星(“KH-11”)和2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长曲棍球”卫星)。这些卫星都提供了大量有关伊拉克的军事情报。在这种情况下,单独评估“白云”卫星的作用是困难的。因此,这就掩盖了“白云”卫星的作用,实际上,美国军方比较重视成像侦察卫星的作用,因为图像情报既客观又形象。以下一些事例说明,“白云”卫星是有效的。1990年7月29日NOSS报告:伊拉克苏制雷达“大帝号”(TALLKING)在关闭几个月后突然在某日上午开启使用,这是伊拉克进攻科威特的迹象之一。1990年10月下旬,“白云”卫星首次侦察到伊拉克的“飞鹰号”(Hawk)雷达的信号特征。在海湾战争期间,“白云”卫星还侦察到了伊拉克使用小型雷达监视气球网(防空袭工具)的运动</FONT><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 (2)SBWASS计划</FONT></P>
<P><FONT size=3>  “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计划最初由2个系统运作,即“海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Navy)和“空军与陆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Air Army)。</FONT></P>
<P><FONT size=3>  “海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Navy)计划是用来接替NOSS计划的。SBWASS-Navy不同于NOSS计划,它不是信号侦察卫星系统,而是红外成像侦察卫星系统。它通过卫星上的高灵敏度红外CCD相机获取目标的红外图像,经处理后判明对方水面舰艇和潜艇的位置、方向与速度。该计划于80年代末启动,但只发射了一组卫星此计划就终止了。后来,“海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Navy)与“空军陆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Air Army)合并,成为美国国防部的一项新计划,即“联合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Consolidated)计划。该计划兼顾空军的战略防空和海军海洋监视的需求,现正在执行过程中,它将运行到2010年以后。</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 &nbsp;&nbsp; 1)SBWASS计划的执行情况</FONT></P>
<P><FONT size=3>  SBWASS-Navy由3颗卫星组成星座,每颗卫星上装载高灵敏度红外相机,主要侦察对象是对方的水面舰和潜艇。此外,它能也对飞机进行侦察。该计划于20世纪80年代末启动,并分别于1990年6月7日、1991年12月8日、1993年8月4日发射了3颗称为“三弹头”(TRIPLET)的卫星。1993年8月4日第4颗卫星发射失败,此计划宣告结束。</FONT></P>
<P><FONT size=3>  “空军与陆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Air Army)计划的目的是战略空中防御,主要侦察对象是对方的飞机。此外,它还对水面舰船进行侦察。它是由3颗称为“孤独者”(SINGLETON)的卫星组成星座,每颗卫星装载一部大型扫描雷达和一台电子侦察信号接收机,其中雷达天线口径为15.2 m。该计划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启动后,发射了3颗“孤独者”卫星,发射时间分别为1988年9月5日、1989年9月6日和1992年4月25日,其中1颗因故障失效。该计划于1992年结束。</FONT></P>
<P><FONT size=3>&nbsp;  若要实现全球覆盖,SBWASS系统需要卫星较多,投资也大,对于SBWASS-Navy系统需要8~10颗卫星,而SBWASS-Air Army则需要8~24颗卫星,投资至少要80~200亿美元。由于投资太大,美国国防部于20世纪90年代初动议将SBWASS-Navy计划和SBWASS-Air Army计划合二为一,即“联合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Consolidated),并于1994年启动。</FONT></P>
<P><FONT size=3>  SBWASS-Consolidated的卫星称为“奥林匹克”(OLYMPIC)卫星,目前已进入评估和验证阶段。计划于2002年发射第一颗试验示范卫星,2004年发射业务使用卫星,此后每隔2年发射一颗,并列入美国国家卫星发射序列,代号B[Mission-B(V)]。</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 &nbsp;&nbsp;&nbsp; 2)SBWASS卫星的技术性能</FONT></P>
<P><FONT size=3>  表1是SBWASS-Navy系统的“三弹头”卫星和SBWASS-Air Army系统的“孤独者”卫星的主要技术参数。</FONT></P>
<P><FONT size=3>&nbsp;  &nbsp;&nbsp;&nbsp; SBWASS卫星主要特性如下:</FONT></P>
<P><FONT size=3>  ①SBWASS-Navy系统的“三弹头”卫星是红外成像侦察卫星,其特点是红外CCD灵敏度很高,达0.1K,具有足够能力探测水面舰船和水下潜艇,并且能够进行全天候侦察;</FONT></P>
<P><FONT size=3>  ②SBWASS-Air Army系统的“孤独者”卫星以雷达扫描方式探测对方飞机和水面舰艇为主,配合接收目标的雷达发射信号。其特点是具有全天候侦察能力。该卫星为空军发展“天基雷达系统”(Spaced Radar System)打下了基础;</FONT></P>
<P><FONT size=3>  ③SBWASS-Consolidated系统的“奥林匹克”卫星尚未发射,主要技术参数也没有公布。但据报道,该卫星序列是天基雷达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FONT></P>
<P><FONT size=3>&nbsp; &nbsp;&nbsp;&nbsp; (3)“飞弓”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  1976年,美国海军在发展“白云”系列的同时,开始对代号为“飞弓”(Clipper Bow,又译为“快船”)的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计划开展研制工作,试图用海洋监视卫星建立大型全天候的天基雷达系统。“飞弓”卫星类似于前苏联的US-A/RORSAT,是一种低轨道主动式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特别适于观测海上相对来说低速运动的目标,并能根据所测得的雷达信号判断舰只的大小。它不会受到气候的限制,因此可全天候为海军海上指挥官提供他国舰艇的活动情报。</FONT></P>
<P><FONT size=3>&nbsp;  在1980年就有报道说“飞弓”计划因耗资过大而被国会取消了,有关技术研究划给三军的“综合战术监视系统”继续研究。但后来,当首颗“长曲棍球”成像侦察卫星在1988年12月发射时,又有报道说,“飞弓”计划还在实施,海军会在今后适当时候部署它。</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 &nbsp; (4)海军海洋遥感卫星计划  1981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哥达德航天中心受命负责实施“海军海洋遥感卫星”(NROSS)计划,该计划拟使用由洛克希德和通用电气两家公司合作研制的一种重量更重、倾角更大的卫星,以同时满足国防和民用需要。在民用方面,其数据拟用来改善天气预报,促进气象研究、海冰预报和声传播预测。然而,在研制工作开展了6年以后,NROSS计划于1986年被海军部长宣布取消了。</FONT></P>
<P><FONT size=3>  此外,美国于1978年发射的“海洋1号”(“海洋-A”)卫星可用于军事领域,它能利用蓝-绿激光穿透云和水,探测高速潜航的导弹核潜艇。星上的侧视雷达能全天候监视和发现海上的小型船只,星上的雷达高度计能探测到高度不超过10 cm的海浪。</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STRONG><FONT size=4> 2.前苏联/俄罗斯的海洋监视卫星</FONT></STRONG></FONT></P>
<P><FONT size=3>  前苏联的海洋监视卫星计划始于60年代,可分为2个阶段,1965~1973年为试验阶段,1974年5月开始进入实用阶段。其海洋监视卫星分为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和核动力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前者收集无线电和雷达发射的信号,后者使用功率为几千瓦的雷达探测海面舰艇,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不带核燃料。1985年开始发射装有侧视雷达探测海洋特性监视卫星。这3类卫星均混编在“宇宙”(COS-MOS)号卫星系列中。卫星可以单独工作,也可以协同工作。目前在轨工作的是3颗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这类卫星机动能力很强,能很快从低轨道机动到高轨道,且能为海上舰船等提供更为可靠的通信,其通信距离可达3 500 km。</FONT></P>
<P><FONT size=3>  电子型和雷达型2种卫星的地面轨迹表明,前苏联还配合使用这2种不同探测方法的卫星,使之充分发挥互补作用。雷达型卫星用于普查,电子型卫星用于详查。对于海上的军事目标,无论其采用电子寂静措施,还是使用电子干扰手段,互补的卫星都有办法探测到它。在1982年英阿马岛冲突中,前苏联接连发射几颗海洋监视卫星,侦察海上战况,并把所截取的有关情报提供给阿根廷军队,在阿军击沉英“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 (1)“宇宙”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FONT></P>
<P><FONT size=3>  “宇宙”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EORSAT)系列卫星始发于1974年,1979年正式进入实用性发射,主要用于探测、识别和跟踪舰船,迄今为止已发40余颗。卫星重约4 000 kg,部署在高450 km、倾角65°的轨道上,由太阳能电池供电,寿命为8~12个月,卫星通常采用双星组网工作方式(即2颗卫星为一组执行任务)。星上装载被动式电子侦察接收机,通过探测舰队通信和雷达信号监视舰船活动。另外,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还能同成对的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配合使用。当采用双星工作体制的电子型卫星时,2颗卫星的发射时间间隔比较靠近。当成对的电子型卫星与成对的雷达型卫星配合使用时,因为电子型卫星的寿命比较长,一般先发射电子型卫星,后发射雷达型卫星。1988年前苏联终止雷达型卫星发射后,主要通过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执行海上侦察任务。典型轨道高度为438×457 km,倾角65°,地面轨迹重复周期3天,工作寿命早期为数月,目前为2年以上,有效载荷为电子侦察接收机。1990年3月,发射了“宇宙-2060”号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其后在海湾战争爆发的前后几个月里,又发射了3颗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从而使其海洋监视卫星的数量达到6颗,达到历史最高记录。该星座由6颗卫星组成,随时间逐年减少。据报道,现只有1颗1997年12月15日发射的“宇宙-2347”卫星在工作。</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 (2)“宇宙”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FONT></P>
<P><FONT size=3>  “宇宙”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RORSAT)系列卫星始发于1967年12月,1974年5月15日正式发射工作型卫星。RORSAT计划的真正名称叫US-P(“P”表示被动型)。首次发射的工作型卫星是核动力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卫星星体由姿控助推器、星载雷达系统和核电源系统3部分组成。卫星总长14 m,重约4 500 kg。工作方式是:首先由星载雷达的抛物面天线扫描海上舰船的活动,然后通过无线电把收集到的情报发回地面站,从而得出舰只的位置、航速和航向。由于雷达功率要求很大,因此其雷达和无线电设备需小型核反应堆供电。该系列卫星的典型轨道高度为260×280 km,倾角65°,周期89.5 min,双星组网,工作寿命一般为60~70天,有效载荷为X波段相控阵雷达(长10 m,直径1.3 m)。星载雷达能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和海况下实施昼夜监测。此类卫星被列为美国反卫星武器的首要打击目标。卫星上带有以浓缩铀235为燃料的热离子核反应堆,功率可达2 kW。卫星完成任务后核反应堆舱段与卫星主体分离,并被小火箭推到高约900 km的轨道,可运行500~600年。由于核反应堆可靠性低且不安全,这种卫星于1988年4月后停止了发射。</FONT></P>
<P><FONT size=3>  US-P电子情报型海洋监视卫星计划仍在继续实施中,通常每年有1次发射(而且最近的6次发射中有5次是在11~12月进行的)。</FONT></P>
<P><FONT size=3>  前苏联海洋侦察卫星计划是其冷战时期战时战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该系统现在只包含被动型卫星,却仍然是俄罗斯今后实现对世界各大洋保持影响这一主张的一个重要工具。</FONT></P><P><FONT color=red size=4>技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争吵应该是有限度的。国外的技术优势正是我们发展的动力,少说话几句话多干点实在事吧,也许今天我们不能监控航母,明天就可以胸有成竹。看看国外海洋监视卫星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FONT></P>
<P>&nbsp;</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FONT size=4><STRONG>&nbsp; 国外海洋监视卫星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STRONG></FONT></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FONT size=3>&nbsp;&nbsp; 赵 勇 徐永胜 (中国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36) &nbsp;&nbsp;&nbsp; </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STRONG>摘 要:</STRONG>详细介绍了国外(主要是美国和俄罗斯)海洋监视卫星系统的发展现状,给出 了技术指标,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海洋监视卫星的发展趋势。&nbsp;&nbsp;&nbsp;</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STRONG> &nbsp;关键词:</STRONG>海洋监视卫星;天基广域监视系统;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述评</FONT></P>
<P>&nbsp;</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STRONG><FONT size=3> &nbsp;</FONT><FONT size=4>一、引 言</FONT></STRONG><FONT size=4> </FONT> </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FONT size=3>海洋监视卫星主要用于探测、监视海上舰船和潜艇活动,是一种实时或近实时地侦收窃听舰载雷达信号和无线电通信信号的侦察卫星。它能在全天候条件下监测海面,有效鉴别敌舰队形、航向和航速,准确确定其位置,能探测水下潜航中的核潜艇,跟踪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为作战指挥提供海上目标的动态情报,为武器系统提供超视距目标指示,也能为本国航船的安全航行提供海面状况和海洋特性等重要数据。同时,也能为水面舰船提供通信。另外,它还能探测海洋的各种特性,例如海浪的高度、海流的强度和方向、海面风速、海水温度和含盐量及海岸的性质等,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因此,海洋监视卫星在民用及军事应用中均有重大意义。 </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  海洋监视卫星所要覆盖的海域广阔、环境特殊、探测的目标多是活动的,而且要求实时搜集和处理信息,因此它的轨道比较高,并常采取多颗卫星组网的侦察体制,以达到连续监视、提高探测概率和定位精度的目的。</FONT></P>
<P><FONT size=3></FONT>&nbsp;</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 <STRONG><FONT size=4>二、海洋监视卫星的分类 </FONT></STRONG> </FONT></P>
<P><FONT size=3></FONT>&nbsp;</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海洋监视卫星按所携带的侦察、监视设备的不同和采用的侦察手段的不同大体可分为电子侦察型海洋监视卫星和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前者又称被动型海洋监视卫星,后者又称为主动型海洋监视卫星,两者相互配合协调工作。主动型海洋监视卫星一般载有大功率、大孔径、核动力雷达,它发射雷达波束来对海面扫描并接收由目标反射的回波信号,以确定舰船的位置和外形尺寸。这类卫星能在恶劣的气象条件和海况下实施昼夜监视。被动型海洋监视卫星利用电子侦察设备截获海面目标发射的无线电通信和雷达信号以测定海面舰只的位置,或利用毫米波辐射仪和红外扫描仪等探测潜航中的核潜艇。&nbsp;&nbsp;&nbsp; </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 <STRONG>&nbsp;1.电子侦察型海洋监视卫星 </STRONG> </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电子侦察型海洋监视卫星系统采用多颗卫星组网工作,利用星载电子侦察接收机同时截获海上目标发射的无线电信号,来测定目标的位置和类型。这种方式与导航卫星采用的双曲线导航法类似,即测出2颗卫星收到海面某信号源的时间差(两卫星到信号源的距离差),即可获得以这2颗卫星为焦点的双曲面,再用另外2颗卫星又可获得另一双曲面,两双曲面之交线与地面的交点就是海面信号源的位置。它能监听敌方舰船的电子辐射信号,可测定辐射源的坐标,并根据辐射信号特征对目标进行识别。多颗卫星,即由1颗主卫星和若干颗子卫星组成,同时测定目标方位,子卫星将数据传输到主卫星,由主卫星计算目标的位置和速度,然后发回地面。卫星上安装有无线电接收装置,用于接收目标的通信信号或雷达信号,并探测和确定目标位置;装有红外探测器,用以探测核潜艇尾流的红外辐射;装有微波辐射仪,用于调查海面状况或海洋特性。&nbsp;&nbsp;</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STRONG>2.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 </STRONG> </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由于星上带核电源,所以还被称作核动力型海洋监视卫星。星上的雷达侦察设备主动发射脉冲信号并接收由目标返回的波束,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及其外形。采用2颗卫星为一组,成对运行在同一轨道上,相互保持准确的时间间隔,由2颗卫星同时测量可以消除或减少海面杂波的干扰,容易探测到较小的目标。这类卫星通常载有侧视或前视雷达,一次扫描覆盖宽度可达460km。近年来由于合成孔径雷达的出现,以及更为先进的处理技术引入雷达系统,因此目前雷达系统能产生分辨率相当高的探测图像,并且能在恶劣气象条件和海况下实施昼夜侦察与监视。</FONT></P>
<P><FONT size=3></FONT>&nbsp;</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 size=4><STRONG>三、国外海洋监视卫星系统的发展概况 </STRONG></FONT> </FONT></P>
<P><FONT size=3></FONT>&nbsp;</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海洋监视卫星是20世纪7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先进的卫星技术。前苏联是世界上最早发展海洋监视卫星的国家。世界上第一颗海洋监视卫星就是前苏联于1967年12月27日发射的“宇宙(COS-MOS)—198”卫星,这是一颗雷达型海洋监视试验卫星。到目前为止,只有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军事强国拥有实用型海洋监视卫星系统,但其他一些国家也在积极进行研制。&nbsp;&nbsp;<STRONG>&nbsp;</STRONG></FONT></P>
<P><FONT size=3><STRONG>&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1.美国的海洋监视系统计划与海洋监视卫星</STRONG></FONT></P>
<P><FONT size=3>  美国海军海洋监视系统(NOSS)计划又称“白云”(White Cloud)计划,该计划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启动,到1995年发射了最后一组卫星,共发展了三代“白云”系列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此后,接替它的是“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计划。目前使用的是“高级白云海洋监视卫星”(AWOSS),采用被动式雷达观测技术,属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白云”系统还有其他名称:“一流奇才”(Classic Wiz-ard)和“命运三女神”(Parcae)。而“命运三女神”更准确地反映了该系统各卫星的使命和工作原理。</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 (1)NOSS系统计划</FONT></P>
<P><FONT size=3>  NOSS计划于60年代末开始启动,经历了试验、第一代、第一代改进型和新一代等阶段。第一代卫星分别于1976年4月30日、1977年12月8日和1980年3月3日发射,共3组卫星,被送入1092×1 125 km高度、63.5°倾角的轨道,卫星重600 kg,轨道运行寿命约3~5年。3颗子卫星以三角构型绕主卫星运行,彼此间隔50~240 km。</FONT></P>
<P><FONT size=3>  第一代改进型“白云”海洋监视卫星分别于1983年2月9日、1983年6月10日、1984年2月5日、1986年2月9日和1987年5月15日发射,共5组卫星,卫星由“宇宙神-H”系列火箭发射,星上稳定与数据转发系统比以前更加完善。首组卫星进入1 063×1 186 km高度、63.4°倾角的轨道,携有4颗箱形结构子卫星,编号SS(用于监视卫星)A-D,采用相似的轨道和倾角;第二组释放了3颗编号为GB1-3的子卫星;第三组释放了3颗编号为JD1-3的子卫星,轨道基本相同;第五组进入1 050×1 170km、63.4°倾角轨道。</FONT></P>
<P><FONT size=3>  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至少发射了3次新型海洋监视卫星,新一代“白云”卫星由“大力神-4”火箭发射,因此新一代卫星比前一代体积更大,重量更重。第一次发射于1990年6月8日,卫星编号USA59~62,先进入448 km高度、61°倾角轨道,后机动到1 116 km高、63.4°倾角的轨道,并在那里释放了3颗子卫星(USA60~62)。1991年11月8日,进行了第二次发射,部署了4颗卫星,但其编号却不连贯,为USA-72、USA-74、USA-76和USA-77,卫星进入1 053×1 165 km高、63.4°倾角的轨道。据报道,美国在1990年6月7日和1991年11月7日又分别发射了“命运三女神-11”和“命运三女神-12”卫星,估计这2颗目前仍在工作,但寿命不会很长了。</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 1993年8月2日进行了第三次发射,但却失败了。</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 (2)“白云”海洋监视卫星系统的技术性能</FONT></P>
<P><FONT size=3>  “白云”卫星由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研制,系统星座是由1颗主卫星和3颗子卫星(SSU)组成。其中SSU子卫星在空间成直角三角形排列,分别截获对方雷达波,利用三角测量技术,根据雷达波到达各卫星的时间差和雷达波的特征参数,判明对方舰队(或陆上雷达)的位置、方向或速度,然后再根据事先掌握的雷达波特征判明雷达类型。目前,“白云”海洋监视卫星系统以4组(星座)16颗卫星(即4颗主星,12颗子星)体制组网工作。标准星座由彼此相隔120°的3个轨道面组成,每个轨道面上都部署一组卫星。因此,卫星的间距为50~240 km(第一代)和30~110 km(新一代),随时间逐渐增大。“白云”海洋监视卫星的主卫星装载了红外扫描仪和毫米波辐射仪,子卫星上有射频天线,通过测定每颗子卫星收到的电子信号的时间,再通过计算机计算,就可得到精确的信号发射源的距离和方位。</FONT></P>
<P><FONT size=3>  美国新一代海洋监视卫星仍采用一主三副的卫星簇模式,但主卫星已采用高级“KH-11”卫星和“长曲棍球”成像侦察卫星,使海洋监视卫星成为可对动态目标快速定位、具有可见光、红外、微波等多种侦察手段的复杂系统。新老两代卫星的重要区别是:新的主卫星重7 t,而老一代系统的主卫星只重600 kg;新一代系统的子卫星重300 kg,而老一代子卫星重45 kg;新一代卫星采用新的定位基线、新型侦听与数据转发设备,而且无线电发射机已不再采用过去的天文射电望远镜所用频率。尽管新老卫星的组网方式一样,但新卫星的定位基线长度几乎比以前卫星的缩短了二分之一。这可能是因为侦察频率的范围扩展到超高频的厘米波段的缘故,在这个波段工作时,舰船无线电电子装置利用狭窄方向图的天线。新卫星的先进之处在于主卫星上载有分辨率为1.5 m的成像雷达、数据处理系统、探测核潜艇尾流的红外扫描仪、探测海况和确定海洋特性的微波辐射计;子卫星用接收机增强性能;每组卫星的布局结构发生了变化。因此,该卫星系统的侦收、处理和传输能力有较大增强,侦收范围也扩大了,每组卫星侦察区域可达7 000 km2。</FONT></P>
<P><FONT size=3>  “白云”系统每组卫星能接收半径3 500 km(地区表面上)的区域内的信号,在一定条件下还可在108 min后监视同一目标。<FONT color=red>由4组卫星组成的系统能够对地球上40~60°纬度的任何地区每天监视30次以上。</FONT>为了接收SSU卫星截获的雷达信号数据,美国海军在世界范围内布设了地面接收站。负责信号接收和处理的地面站分别设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布洛索姆角、缅因州的温特港,英国苏格兰的埃德塞尔,以及关岛、迪戈加西亚岛、阿达克岛等地。此外,自1990年初开始,还将接收处理站安装在军舰上(包括核潜艇)。系统的操控由海军航天司令部负责,侦察信号的处理则由海军设在马里兰州休特兰的主情报中心及其设在西班牙、英国、日本和夏威夷的地区情报中心负责。</FONT></P>
<P><FONT size=3>  多星制组网技术的实现,说明美国在卫星运载火箭、入轨控制、小型化和实施机动,以及地面站跟踪和处理能力诸方面的进展。采用这种体制和配置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地面站,可以连续而实时地对特定目标与指定地区进行侦察监视。通过最佳选择卫星间的轨道间隔,可获得满意的辐射目标定位精度和具有侦收密集信号的能力。其侧面定位采用反罗兰时间差定位法,精度一般不低于40 km,最佳可达6 km以上。由于卫星将截获的电子情报数据实时地传输给地面站,星上无需进行数据处理,因此星上设备相对就较简单</FONT><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 (3)“白云”海洋监视卫星在海湾战争的作用</FONT></P>
<P><FONT size=3>  在1990~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共有4组“白云”海洋监视卫星在轨运行,即第7组(1986年2月9日发射)、第8组(1987年5月15日发射)、第9组(1988年9月5日发射)和第10组(1989年9月6日发射)。每组卫星每天至少飞经海湾地区1次,最多可达3次,对北纬19~35°、东经40~62°地域进行侦收、定位,为美军提供海上及部分陆上信号情报保障。但该系统在海湾战争中作用的评价尚没有权威性报道。因为在战争期间,除有“白云”海洋监视卫星星座以外,还有3颗光学成像侦察卫星(“KH-11”)和2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长曲棍球”卫星)。这些卫星都提供了大量有关伊拉克的军事情报。在这种情况下,单独评估“白云”卫星的作用是困难的。因此,这就掩盖了“白云”卫星的作用,实际上,美国军方比较重视成像侦察卫星的作用,因为图像情报既客观又形象。以下一些事例说明,“白云”卫星是有效的。1990年7月29日NOSS报告:伊拉克苏制雷达“大帝号”(TALLKING)在关闭几个月后突然在某日上午开启使用,这是伊拉克进攻科威特的迹象之一。1990年10月下旬,“白云”卫星首次侦察到伊拉克的“飞鹰号”(Hawk)雷达的信号特征。在海湾战争期间,“白云”卫星还侦察到了伊拉克使用小型雷达监视气球网(防空袭工具)的运动</FONT><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 (2)SBWASS计划</FONT></P>
<P><FONT size=3>  “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计划最初由2个系统运作,即“海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Navy)和“空军与陆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Air Army)。</FONT></P>
<P><FONT size=3>  “海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Navy)计划是用来接替NOSS计划的。SBWASS-Navy不同于NOSS计划,它不是信号侦察卫星系统,而是红外成像侦察卫星系统。它通过卫星上的高灵敏度红外CCD相机获取目标的红外图像,经处理后判明对方水面舰艇和潜艇的位置、方向与速度。该计划于80年代末启动,但只发射了一组卫星此计划就终止了。后来,“海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Navy)与“空军陆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Air Army)合并,成为美国国防部的一项新计划,即“联合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Consolidated)计划。该计划兼顾空军的战略防空和海军海洋监视的需求,现正在执行过程中,它将运行到2010年以后。</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 &nbsp;&nbsp; 1)SBWASS计划的执行情况</FONT></P>
<P><FONT size=3>  SBWASS-Navy由3颗卫星组成星座,每颗卫星上装载高灵敏度红外相机,主要侦察对象是对方的水面舰和潜艇。此外,它能也对飞机进行侦察。该计划于20世纪80年代末启动,并分别于1990年6月7日、1991年12月8日、1993年8月4日发射了3颗称为“三弹头”(TRIPLET)的卫星。1993年8月4日第4颗卫星发射失败,此计划宣告结束。</FONT></P>
<P><FONT size=3>  “空军与陆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Air Army)计划的目的是战略空中防御,主要侦察对象是对方的飞机。此外,它还对水面舰船进行侦察。它是由3颗称为“孤独者”(SINGLETON)的卫星组成星座,每颗卫星装载一部大型扫描雷达和一台电子侦察信号接收机,其中雷达天线口径为15.2 m。该计划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启动后,发射了3颗“孤独者”卫星,发射时间分别为1988年9月5日、1989年9月6日和1992年4月25日,其中1颗因故障失效。该计划于1992年结束。</FONT></P>
<P><FONT size=3>&nbsp;  若要实现全球覆盖,SBWASS系统需要卫星较多,投资也大,对于SBWASS-Navy系统需要8~10颗卫星,而SBWASS-Air Army则需要8~24颗卫星,投资至少要80~200亿美元。由于投资太大,美国国防部于20世纪90年代初动议将SBWASS-Navy计划和SBWASS-Air Army计划合二为一,即“联合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Consolidated),并于1994年启动。</FONT></P>
<P><FONT size=3>  SBWASS-Consolidated的卫星称为“奥林匹克”(OLYMPIC)卫星,目前已进入评估和验证阶段。计划于2002年发射第一颗试验示范卫星,2004年发射业务使用卫星,此后每隔2年发射一颗,并列入美国国家卫星发射序列,代号B[Mission-B(V)]。</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 &nbsp;&nbsp;&nbsp; 2)SBWASS卫星的技术性能</FONT></P>
<P><FONT size=3>  表1是SBWASS-Navy系统的“三弹头”卫星和SBWASS-Air Army系统的“孤独者”卫星的主要技术参数。</FONT></P>
<P><FONT size=3>&nbsp;  &nbsp;&nbsp;&nbsp; SBWASS卫星主要特性如下:</FONT></P>
<P><FONT size=3>  ①SBWASS-Navy系统的“三弹头”卫星是红外成像侦察卫星,其特点是红外CCD灵敏度很高,达0.1K,具有足够能力探测水面舰船和水下潜艇,并且能够进行全天候侦察;</FONT></P>
<P><FONT size=3>  ②SBWASS-Air Army系统的“孤独者”卫星以雷达扫描方式探测对方飞机和水面舰艇为主,配合接收目标的雷达发射信号。其特点是具有全天候侦察能力。该卫星为空军发展“天基雷达系统”(Spaced Radar System)打下了基础;</FONT></P>
<P><FONT size=3>  ③SBWASS-Consolidated系统的“奥林匹克”卫星尚未发射,主要技术参数也没有公布。但据报道,该卫星序列是天基雷达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FONT></P>
<P><FONT size=3>&nbsp; &nbsp;&nbsp;&nbsp; (3)“飞弓”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  1976年,美国海军在发展“白云”系列的同时,开始对代号为“飞弓”(Clipper Bow,又译为“快船”)的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计划开展研制工作,试图用海洋监视卫星建立大型全天候的天基雷达系统。“飞弓”卫星类似于前苏联的US-A/RORSAT,是一种低轨道主动式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特别适于观测海上相对来说低速运动的目标,并能根据所测得的雷达信号判断舰只的大小。它不会受到气候的限制,因此可全天候为海军海上指挥官提供他国舰艇的活动情报。</FONT></P>
<P><FONT size=3>&nbsp;  在1980年就有报道说“飞弓”计划因耗资过大而被国会取消了,有关技术研究划给三军的“综合战术监视系统”继续研究。但后来,当首颗“长曲棍球”成像侦察卫星在1988年12月发射时,又有报道说,“飞弓”计划还在实施,海军会在今后适当时候部署它。</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 &nbsp; (4)海军海洋遥感卫星计划  1981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哥达德航天中心受命负责实施“海军海洋遥感卫星”(NROSS)计划,该计划拟使用由洛克希德和通用电气两家公司合作研制的一种重量更重、倾角更大的卫星,以同时满足国防和民用需要。在民用方面,其数据拟用来改善天气预报,促进气象研究、海冰预报和声传播预测。然而,在研制工作开展了6年以后,NROSS计划于1986年被海军部长宣布取消了。</FONT></P>
<P><FONT size=3>  此外,美国于1978年发射的“海洋1号”(“海洋-A”)卫星可用于军事领域,它能利用蓝-绿激光穿透云和水,探测高速潜航的导弹核潜艇。星上的侧视雷达能全天候监视和发现海上的小型船只,星上的雷达高度计能探测到高度不超过10 cm的海浪。</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STRONG><FONT size=4> 2.前苏联/俄罗斯的海洋监视卫星</FONT></STRONG></FONT></P>
<P><FONT size=3>  前苏联的海洋监视卫星计划始于60年代,可分为2个阶段,1965~1973年为试验阶段,1974年5月开始进入实用阶段。其海洋监视卫星分为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和核动力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前者收集无线电和雷达发射的信号,后者使用功率为几千瓦的雷达探测海面舰艇,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不带核燃料。1985年开始发射装有侧视雷达探测海洋特性监视卫星。这3类卫星均混编在“宇宙”(COS-MOS)号卫星系列中。卫星可以单独工作,也可以协同工作。目前在轨工作的是3颗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这类卫星机动能力很强,能很快从低轨道机动到高轨道,且能为海上舰船等提供更为可靠的通信,其通信距离可达3 500 km。</FONT></P>
<P><FONT size=3>  电子型和雷达型2种卫星的地面轨迹表明,前苏联还配合使用这2种不同探测方法的卫星,使之充分发挥互补作用。雷达型卫星用于普查,电子型卫星用于详查。对于海上的军事目标,无论其采用电子寂静措施,还是使用电子干扰手段,互补的卫星都有办法探测到它。在1982年英阿马岛冲突中,前苏联接连发射几颗海洋监视卫星,侦察海上战况,并把所截取的有关情报提供给阿根廷军队,在阿军击沉英“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 (1)“宇宙”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FONT></P>
<P><FONT size=3>  “宇宙”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EORSAT)系列卫星始发于1974年,1979年正式进入实用性发射,主要用于探测、识别和跟踪舰船,迄今为止已发40余颗。卫星重约4 000 kg,部署在高450 km、倾角65°的轨道上,由太阳能电池供电,寿命为8~12个月,卫星通常采用双星组网工作方式(即2颗卫星为一组执行任务)。星上装载被动式电子侦察接收机,通过探测舰队通信和雷达信号监视舰船活动。另外,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还能同成对的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配合使用。当采用双星工作体制的电子型卫星时,2颗卫星的发射时间间隔比较靠近。当成对的电子型卫星与成对的雷达型卫星配合使用时,因为电子型卫星的寿命比较长,一般先发射电子型卫星,后发射雷达型卫星。1988年前苏联终止雷达型卫星发射后,主要通过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执行海上侦察任务。典型轨道高度为438×457 km,倾角65°,地面轨迹重复周期3天,工作寿命早期为数月,目前为2年以上,有效载荷为电子侦察接收机。1990年3月,发射了“宇宙-2060”号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其后在海湾战争爆发的前后几个月里,又发射了3颗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从而使其海洋监视卫星的数量达到6颗,达到历史最高记录。该星座由6颗卫星组成,随时间逐年减少。据报道,现只有1颗1997年12月15日发射的“宇宙-2347”卫星在工作。</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 (2)“宇宙”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FONT></P>
<P><FONT size=3>  “宇宙”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RORSAT)系列卫星始发于1967年12月,1974年5月15日正式发射工作型卫星。RORSAT计划的真正名称叫US-P(“P”表示被动型)。首次发射的工作型卫星是核动力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卫星星体由姿控助推器、星载雷达系统和核电源系统3部分组成。卫星总长14 m,重约4 500 kg。工作方式是:首先由星载雷达的抛物面天线扫描海上舰船的活动,然后通过无线电把收集到的情报发回地面站,从而得出舰只的位置、航速和航向。由于雷达功率要求很大,因此其雷达和无线电设备需小型核反应堆供电。该系列卫星的典型轨道高度为260×280 km,倾角65°,周期89.5 min,双星组网,工作寿命一般为60~70天,有效载荷为X波段相控阵雷达(长10 m,直径1.3 m)。星载雷达能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和海况下实施昼夜监测。此类卫星被列为美国反卫星武器的首要打击目标。卫星上带有以浓缩铀235为燃料的热离子核反应堆,功率可达2 kW。卫星完成任务后核反应堆舱段与卫星主体分离,并被小火箭推到高约900 km的轨道,可运行500~600年。由于核反应堆可靠性低且不安全,这种卫星于1988年4月后停止了发射。</FONT></P>
<P><FONT size=3>  US-P电子情报型海洋监视卫星计划仍在继续实施中,通常每年有1次发射(而且最近的6次发射中有5次是在11~12月进行的)。</FONT></P>
<P><FONT size=3>  前苏联海洋侦察卫星计划是其冷战时期战时战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该系统现在只包含被动型卫星,却仍然是俄罗斯今后实现对世界各大洋保持影响这一主张的一个重要工具。</FONT></P>
<P><FONT size=3></FONT>&nbsp;</P>
<P><FONT size=3><STRONG><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四、美、俄海洋监视卫星系统的比较与分析</FONT></STRONG></FONT></P>
<P><FONT size=3></FONT>&nbsp;</P>
<P><FONT size=3>  通过以上对美国和俄罗斯的海洋监视卫星的介绍,我们可以对其海洋监视卫星系统作一比较与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FONT></P>
<P><FONT size=3>  (1)美、俄海洋监视卫星系统均由电子侦察、雷达成像、海洋环境观测三大部分组成。主动雷达成像两国技术思路相同,电子侦察美国采用时差法多星定位,俄罗斯则采用基线干涉相位比较法单星定位;海洋观测部分除海面情况两国都注重了解外,美国侧重测量浪高,提供打击引导辅助信息,俄罗斯则重视侧视雷达,用于辅助发现目标;</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 (2)关于海洋监视的电子侦察部分,美国是雷达信号、通信信号均侦收,俄罗斯则只侦收雷达信号,就连陆地电子侦察卫星,俄罗斯也主要发展雷达信号侦收系统,虽然其第四代也有了通信信号侦察卫星,但侦收能力差,这说明通信信号截获技术难度大;</FONT></P>
<P><FONT size=3>  (3)海洋监视卫星系统中,美国电子侦察卫星轨道高度较高(1 000 km以上),因而覆盖范围宽(每组星3 500 km2);俄罗斯电子侦察卫星轨道高度低(450km左右),因而覆盖范围较窄(1 500~1 800 km2);</FONT></P>
<P><FONT size=3>  (4)美国的电子侦察卫星侦收信号与定位使用两套系统,俄罗斯则只使用一套系统;</FONT></P>
<P><FONT size=3>  (5)美国电子侦察的目标定位采用时差法,测量精确,而且采用多星干涉仪接收机,定位基线可根据需要拉长,定位精度高;<FONT color=black>俄罗斯这种卫星则是在一颗卫星上实现基线干涉仪定位,基线长度受限,定位精度低,只能达到6~13 km。</FONT>但美、俄这种卫星目标定位思路,从根本上都是采用基线干涉技术,只是具体实现的技术方案不同而已,因此都应进行研究,加以比较;</FONT></P>
<P><FONT size=3>  (6)俄罗斯电子侦察卫星采用单星定位,在一颗卫星上实现多基线,要保持相对稳定,姿态控制要求高,要求达到0.1~0.2°。而且在滚动和俯仰方向形成基线,尤其要测量和控制偏航误差;美国采用长基线三星时差定位,卫星本身的姿态控制精度可以降到0.5~0.7°,但卫星的轨道控制与保持要求较高,必须严格控制星间距离。特别是时差定位,必须有严格的时间同步系统,这不仅要求高精度时钟技术,而且要求星间链路。</FONT></P>
<P><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nbsp;</P>
<P><STRONG><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五、洋监视卫星的发展趋势</FONT></STRONG></P>
<P><FONT size=3></FONT>&nbsp;</P>
<P><FONT size=3>  前苏联解体后,虽然俄罗斯经济实力出现严重倒退,研发先进的、尖端的军事技术缺少资金支持,但俄罗斯依然是一个军事强国,它的空间技术仍称雄于世界。俄罗斯的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能形成严密的海上监视网。另外,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也将是21世纪初俄罗斯海洋监视的主要工具之一。但总的来说,俄罗斯的海洋监视卫星发展呈下降趋势。</FONT></P>
<P><FONT size=3>  美国认为,未来海上冲突和海上作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而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战区的海上情况对于更好地部署和调配有限的美军兵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由于目前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性强国竞相发展常规动力潜艇和核攻击潜艇,准确掌握目标海区的敌情和海况对于保障美军航母战斗群和其他舰艇编队的安全更是利害攸关</FONT><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  <FONT color=red>根据新的概念,海洋监视卫星主要用于战场。由于海洋面积大,舰船移动性强,过去只有电子侦察功能的海洋监视卫星概念显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说,今后的海洋监视卫星系统不是简单的卫星系统,它必须是电子侦察、成像侦察和海洋环境监测的综合系统。海洋大浪大涌等特殊环境,如果没有环境监测,侦察目标的位置精度难以确定。因此海洋监视是必须用天基网概念审视和统揽的一种综合卫星系统的例证。</FONT></FONT></P>
<P><FONT size=3>  由于受技术、市场及政策的共同驱动,新世纪军用卫星中侦察与监视卫星的发展总体上将稳中趋升,并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发展动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FONT></P>
<P><FONT size=3>  (1)小卫星是重点之一。由于小卫星具有许多独特优点,倍受军方青睐。军用小卫星将成为未来军用卫星市场引人注目的一支生力军,而小型侦察与监视卫星将是小卫星发展的重点之一;</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从战略应用向战术应用扩展;</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3)不断改进超大型天线技术;</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4)采用综合化、集成化新思路;</FONT></P>
<P><FONT size=3>  (5)向一星多用发展,卫星所携带的探测器种类和数量也在增加;</FONT></P>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 (6)向小型化、高智能化和隐形化发展;</FONT></P>
<P><FONT size=3>  (7)军方更多地依靠商业卫星,在战时租用商业卫星执行特定军事任务。</FONT></P>
<P><FONT size=3>  此外,国外目前还在实验一种装备在海洋监视卫星上的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可以从数百公里高的卫星上,通过探测海水温度变化,监视从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侦察和发现水下60 m深处的核潜艇。但由于这种探测器对气象条件依赖性较大,目前尚未达到实用阶段。</FONT></P>
<P><FONT size=3><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FONT>&nbsp;</P>
<P><FONT size=3><STRONG><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六、结 语</FONT></STRONG></FONT></P>
<P><FONT size=3></FONT>&nbsp;</P>
<P><FONT size=3>  由于海洋监视卫星兼具有军民两用的价值,因此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制,其发展方兴未艾。我国海洋面积辽阔,有漫长的海岸线,我们应根据本国实情,认真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密切跟踪其发展动态,大力发展自己的海洋监视卫星系统,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保障作出贡献。</FONT></P>
<P><FONT size=3></FONT>&nbsp;</P>
<P><FONT size=3></FONT>&nbsp;</P>
<P>&nbsp;</P>
<P><FONT size=3><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STRONG>&nbsp;&nbsp;&nbsp; 参考文献</STRONG></FONT></FONT></P>
<P><FONT size=3>[1] 张维胜,王红兵,李辉.美国军用卫星现状与性能[J].中国航天,2001,(6):43~44.[2] 庞之浩.美国军事侦察卫星大扫描[J].现代兵器,2001,(9):34.</FONT></P>
<P><FONT size=3>[3] 孙佳(译).美国海军白云天基电子情报系统[J].卫星侦察参考资料,2000,(3):1~5.</FONT></P>
<P><FONT size=3>[4] 税世鹏.新世纪初军用卫星技术及市场发展评析[J].国际太空,2000,(5):8~9.</FONT></P>
<P><FONT size=3>[5] 佟圣奎(译).美国的海洋监视卫星计划[J].卫星侦察参考资料,2000,(3):6~8.[6] 任萱.军事航天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60~63.</FONT></P>
<P><FONT size=3>[7] 杨红俊.空间无人自主平台[J].电讯技术(特刊),2001,(2).</FONT></P>
<P><FONT size=3>[8] 现代侦察卫星发发展与应用[J].电讯技术(增刊),2001,(4).</FONT></P>
<P><FONT size=3>[9] 梁巍,王景泉,宋智(编译).美、俄海洋监视卫星系统的发展与比较.天基综合信息网专辑[M].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二研究所,2000:52~72.</FONT></P>
<P><FONT size=3>[10] 王明远.航天器与高技术战争[M].北京:军事宜文出版社,2000.</FONT></P>
<P><FONT size=3>[11] 李成智,陈丹.航空航天技术[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284.</FONT></P>
<P><FONT size=3>[12] 印度努力进入商业发射市场,http://www.space.cetin.net.cn/docs/ht9911/ht991105.htm.[13] 谨防“太空谍眼”,http://www.999junshi.com/juan/z_xbq/200106/1192020010605.htm.</FONT></P>
<P><FONT size=3>[14] 吴培中.美国海军海洋监视卫星系统,http://www.cast.ac.cn/xxfw/dzqk/gjtk/200010/4.htm.</FONT></P>
<P><FONT size=3>[15] 远程导弹:航母时代的终结者,http://benxizhe.home.sohu.com/arms/export/009.htm.</FONT></P>
<P><FONT size=3>[16] 美国军用卫星现状与性能,http://www.999junshi.com/juan/z_xbq/200110/1751520011019.htm.</FONT></P>
转贴轻松,编辑太累,自己的沙发自己占。。。。。。。。。
概念很正确,产品也存在,天上我国还有现成的
就是数量无法解决,也就满足不了及时发现、持续跟踪的要求
而且提醒,标准-3导弹完全可以对低轨道卫星进行拦截
由4组卫星组成的系统能够对地球上40~60°纬度的任何地区每天监视30次以上。

平均48分钟一次,对方这段时间内无线电静默就瞪眼了,就算不静默也并非完全可靠
《雷达反卫星侦察方法》
【摘要】" 从信息战角度出发,对电子侦察卫星作了简要介绍,在归纳了电子侦察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全侦察、非完全侦察和病态侦察的概念,分析了电子侦察卫星对雷达的侦察性能,指明了雷达反卫星侦察的一些战术技术措施。
长期持续监控很困难,短期监控还有可能
关键在于经费
原帖由 游民 于 2007-8-29 00:35 发表
长期持续监控很困难,短期监控还有可能
关键在于经费

对啊~那些东西非但不便宜而且更不耐用。
原帖由 游民 于 2007-8-29 00:29 发表
概念很正确,产品也存在,天上我国还有现成的
就是数量无法解决,也就满足不了及时发现、持续跟踪的要求
而且提醒,标准-3导弹完全可以对低轨道卫星进行拦截


呵呵,游民兄,数量上没法解决是技术上还是经费上无法解决?相信你也同意不管有没有航母这个咚咚问题俺们是一定要解决的。。。。相对于航母这更应该是前提吧。。。。

我也提醒,俺们也扫把,惹急也会把它捅下来,呵呵!
经费上困难,大型卫星网的测控也困难
我觉得这东西我们一定要建,但是目前电子干扰的效果不好说,这东西未必一定能起到预期的作用
不能悲观,但也不能太乐观
如果都开打对方的卫星,还是我们吃亏啊
保证实时监视一块区域的卫星数量可能还能勉强接受……要是以为苏联在大洋也能用这东西,那就太大能了……
原帖由 游民 于 2007-8-29 00:32 发表
由4组卫星组成的系统能够对地球上40~60°纬度的任何地区每天监视30次以上。

平均48分钟一次,对方这段时间内无线电静默就瞪眼了,就算不静默也并非完全可靠
《雷达反卫星侦察方法》
【摘要】" 从信息战角度出发,对电子侦察卫星作了简要介绍,在归纳了电子侦察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全侦察、非完全侦察和病态侦察的概念,分析了电子侦察卫星对雷达的侦察性能,指明了雷达反卫星侦察的一些战术技术措施。


无线电静默是相对的一时的,不可能是绝对的永久的。无线电静默是对应电子侦查型,却无力反应sar。而后面的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今后的海洋监视卫星系统不是简单的卫星系统,它必须是电子侦察、成像侦察和海洋环境监测的综合系统。这种整合不光是美国,也是我国的海洋监视系统发展的方向,现在就下结论早了点吧!


原帖由 游民 于 2007-8-29 00:35 发表
长期持续监控很困难,短期监控还有可能
关键在于经费


你的意思是实时监控很困难,短期预报还有可能吧。。。。。。。。能否引导远程导弹攻击,最后还是数据说话,无言以对啊。。

钱啊你这杀人不见血的刀,吵来吵去还不是个钱字。哎
我觉得短期、限定海区还是比较容易的,我们有可能做到
不过前提是美军不采取对抗措施,采取后的效果就无法预测了
当年在北大西洋上,美国航母是躲到云层下面,利用云层和雷电屏蔽卫星
好在西太平洋上这么大的云层很少
原帖由 游民 于 2007-8-29 00:43 发表
经费上困难,大型卫星网的测控也困难
我觉得这东西我们一定要建,但是目前电子干扰的效果不好说,这东西未必一定能起到预期的作用
不能悲观,但也不能太乐观
如果都开打对方的卫星,还是我们吃亏啊


美国是全球军事优势,我们只有背靠大陆谋点区域优势!美国在大洋上有航母集群,在依靠全球优势,实力斐然啊!他们的卫星技术目标已经移到潜艇头上,说明潜艇威胁是客观存在的。而我们的目标就是航母,殊大殊小显而易见,相对我们来说难度也应该小些吧。

我们的卫星太少,技术水平不高,寿命也短,只能迎头赶上了!
原帖由 游民 于 2007-8-29 00:52 发表
我觉得短期、限定海区还是比较容易的,我们有可能做到
不过前提是美军不采取对抗措施,采取后的效果就无法预测了
当年在北大西洋上,美国航母是躲到云层下面,利用云层和雷电屏蔽卫星
好在西太平洋上这么大的 ...

要是故作改变航向状那么就是没有云都是一件很头痛的事情。
原帖由 游民 于 2007-8-29 00:52 发表
我觉得短期、限定海区还是比较容易的,我们有可能做到
不过前提是美军不采取对抗措施,采取后的效果就无法预测了
当年在北大西洋上,美国航母是躲到云层下面,利用云层和雷电屏蔽卫星
好在西太平洋上这么大的 ...



资料有限,呵呵!能有短期,限定海区足矣,只谋打赢台海之战。我们还没冲出第一岛链,过于着眼其他利益不但劳民伤财,而且可能得不偿失!
原帖由 gym9714 于 2007-8-29 00:50 发表


无线电静默是相对的一时的,不可能是绝对的永久的。无线电静默是对应电子侦查型,却无力反应sar。而后面的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今后的海洋监视卫星系统不是简单的卫星系统,它必须是电子侦察、成像侦察和海洋 ...

雷达星受功率和孔径限制,轨道高度低,数量要求肯定大,而且雷达星也可以被干扰的嘛
原帖由 gym9714 于 2007-8-29 01:03 发表



资料有限,呵呵!能有短期,限定海区足矣,只谋打赢台海之战。我们还没冲出第一岛链,过于着眼其他利益不但劳民伤财,而且可能得不偿失!

跟本就不存在那种靠投机倒把就可以获取利益的可能。 ;P
原帖由 yf23 于 2007-8-29 01:03 发表

雷达星受功率和孔径限制,轨道高度低,数量要求肯定大,而且雷达星也可以被干扰的嘛



谢,无此资料,我不懂必不装懂,呵呵。。。。。。

我只想一时一地之间而已。。。
如果真的是面对美国的卫星星座,可能还算是威胁比较大的,

而以毛子,最高峰也不过只部署了6颗星,再考虑其技术能力,他这能力实在是很有限的。
用侧视雷达,扫描范围的宽度有限,以电子信号侦查,宽度倒是有一千多公里,但很显然,第一,不是说1000公里之内你就都能识别定位的,能可靠运作的范围估计还是有限。
再一个,这个能力还要受气候条件影响,受对方电子对抗能力的影响, 此外,如果以毛子现在这样勉强为维持一两颗卫星,一天就过顶那么几分钟,人家只需要在你要过顶的一点时间内只以预警机保持警戒,来个彻底静默,你卫星过去后我再活动,你也还是没辙。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年美国航母战斗群逼近苏联海岸,苏联连续数天派熊四处疯找却一无所获。  
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仍没有什么国家可以以卫星对美航母实施实时的定位监控和跟踪。
原帖由 Ericsson1979 于 2007-8-29 01:07 发表

跟本就不存在那种靠投机倒把就可以获取利益的可能。 ;P



呵呵,投机倒把真是高论!兵者,诡道也。你以为钉对钉、铆对铆,针锋相对,正面交锋放手一博才是打仗吗?只可谓你想做大丈夫,实为真小人,哈哈哈哈哈哈

只要能打赢,再龌龊的办法都得上;只要少流血,再卑鄙的功夫都得使。。。。。。。。看来你对胜利的追求太少太低:D :D :D
原帖由 白云居士 于 2007-8-29 01:21 发表
如果真的是面对美国的卫星星座,可能还算是威胁比较大的,

而以毛子,最高峰也不过只部署了6颗星,再考虑其技术能力,他这能力实在是很有限的。
用侧视雷达,扫描范围的宽度有限,以电子信号侦查,宽度倒是 ...





以彼之茅,攻彼之盾又如何?
原帖由 gym9714 于 2007-8-29 01:23 发表



呵呵,投机倒把真是高论!兵者,诡道也。你以为钉对钉、铆对铆,针锋相对,正面交锋放手一博才是打仗吗?只可谓你想做大丈夫,实为真小人,哈哈哈哈哈哈

只要能打赢,再龌龊的办法都得上;只要少流血, ...

问题是你连最基本的投机倒把的本钱都没有谈何少流血?;P
]]
]]
原帖由 gym9714 于 2007-8-29 01:53 发表



哈哈哈哈,你有什么本钱吗?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啊。你有动过脑子吗?大嘴咧的欢,实事办不成。。。。

有本事就写篇文章拿出来让大家看看你是那块料,别只知道在躲在后面说风凉话,自以为是个什么人物一样!一篇技术讨论帖,那里有什么投机倒把啦,你以为自己是谁,你有公权还是名利,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胡咧咧。论坛现在吵架连天,就是被你这样的龌龊小人给污染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我看你连最基本人格都有问题,不说你两句你还有理的不成!

砸完,收工。。。。。。。


身为论坛贵宾,请自己约束言行举止,别以为转篇文章就有多了不起,真有本事的就开个帖子接受别人来辩论

像阁下这样作风,超大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
总之用海洋监视卫星对航母战斗群达成具有军事价值的即时监控,所需的卫星数量太大,短期内除了老美之外并没有人办得到。有这种东西当然比没有好,不过也不能全靠它,还是必须拥有实力足够的空中巡逻体系,卫星早期发现指引后,再由巡逻机、预警机之类进行密集跟踪(当然,老美航母外围的护卫舰群以及机群不会让你轻易得手)
运输船、小型舰艇编队较容易实现无线电静默,但大型主力舰队不可能,在战时主力舰队必须持续起降战机,防空雷达必须持续开机警戒,最多实施短期的无线电静默。

这些卫星虽然有脆弱和高成本的一面,但他的高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否则美国、苏联也不会那么大规模建设。仅仅是他的民用经济价值,就远远高于他的建设成本。

随着技术和经费的持续增加,中国也必将建设类似的卫星侦察网。
W020090318319746425543.jpg苏联US-A核动力主动雷达海洋侦察卫星
27_12618_ffdc7899ad79df1.jpg“山毛榉”热电偶反应堆
[转贴]轨道上的“传奇”——记苏联US海洋侦察卫星:第一部分(一) 作者:花卷面包

注:本来不想分开写,但写着写着就发现工作量太大,想一口气写完不现实,所以,不仅有了“第一部分”,而且还有了“第一部分的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US-A(一)

★·概述·★

US-A(俄文意为“主动型受控卫星”)卫星,是苏联US海洋侦察卫星项目中的核动力主动雷达型号,用于全天候、全天时甚至在无线电静默情况下监视、跟踪、定位海上目标。

US卫星是苏联摧毁美国海军水面舰艇和潜艇部队的综合武器系统的一部分,它还包括US-P海洋信号情报侦察卫星。US卫星系统获取敌方海上目标的坐标,传递到己方的攻击飞机、水面舰艇和潜艇,或者直接传给反舰导弹,发起视距外攻击。

US-A发展历程颇为复杂,历经三任总设计师。首先是切洛勉,他在1959-1964年构想并设计它。第41试验设计局的萨温1965-1969年重新设计,并进行了飞行试验。1969年后,“兵工厂”设计局的秋林接手,完成并让它投入使用。

卫星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使用核反应堆供电,飞行任务完成后,反应堆会被推向更高的安全轨道,因为到达这里的卫星将在此漂流大约400年,所以被称为“墓地轨道”,在这里,放射性物质将衰变至没有危险的程度。如果未能进入该轨道,备用系统将把反应堆堆芯弹射出去,散开的核燃料重返大气层,在再入过程中,放射性物质将被高温焚毁,放射性会达到安全标准,避免危害地面环境。尽管考虑周到,但是它的反应堆还是引起了麻烦。详细情况,容后再表。

尽管遭遇了挫折、失败和难堪,尽管是苏联空间系统中可靠性最低、问题最多的系统,但US项目仍是苏联军事力量中最重要最神秘的部分之一,它作为优先项目持续发展了30年,为苏联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不间断监视全球海上交通的能力。

★·切洛勉的宝贝·★

二战结束后。苏美开始争夺全球霸权。美国海军强大的海上力量是苏联必须正视的问题。由于苏联没有足够的财力和技术能力在中短期内发展出大型航母战斗群,所以红海军将远程反舰导弹和导弹舰艇作为非平衡对抗的手段。1956年8月,苏联开始研制射程500千米的P-5“进步”远程陆攻巡航导弹(北约称之为“柚子”,美国的编号是SS-N-3A),研制单位是隶属航空工业部的第52试验设计局,总设计师切洛勉。以“进步”导弹为基础,一系列专门以打击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远程反舰导弹陆续开始研制。研制过程中发现,要打击几百千米之外、以二三十节速度航行的敌海上编队,导弹的制导是个很大的问题。完全靠惯性制导是不行的,必须有中段目标位置修正,否则末制导雷达开机后只能找到茫茫海天。切洛勉开始考虑用空间平台搭载传感器,为反舰导弹指示目标。他想以此为突破口,跻身前途广大的航天领域。切洛勉1959年提出研制一种他称之为“宇宙飞机”(Kosmoplan)的无人航天器,使用模块化技术,可以通过搭载不同的任务模块灵活改变用途。其中一种“宇宙飞机”装备海洋监视雷达和信号侦察设备,用UR-200火箭发射。

在向领导人们展示了他的这些计划后,切洛勉意识到必须付出艰苦努力才能从科罗廖夫设计局占据的航天大蛋糕上切下一块来。于是,切洛勉决定加深与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的交情——他让赫鲁晓夫的儿子来他的设计局担任主任设计师。通过大量幕前幕后的努力,1960年5月30日,在科罗廖夫向苏联领导人提交的航天计划中,终于有了切洛勉的名字。

1960年6月23日,《关于在1960-1967年间为军事航天部队研制几种运载火箭、卫星和航天器》的第715-296号命令颁布,切洛勉正式获准进入航天领域。1961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批准研制海上空间侦察与定位系统,项目代号“传奇”,数字代号代号17K114。卫星由切洛勉设计局研制,设计局代号Upravlenniye Sputnik(俄文意为“受控卫星”),数字代号代号17F16。它的运载工具UR-200 (8K81)运载火箭分别于1961年3月16日和1961年8月1日由苏共中央和政治局批准研制。US卫星和UR-200火箭的设计草图于1962年7月完成。切洛勉的“宇宙飞机”眼看就要成为现实了。

几家设计局和研究所开始进行火箭、无线电技术和电子技术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物理能源研究所和库尔恰托夫核研究所分别开展紧凑型空间核反应堆的概念设计,前者热衷于热电偶反应堆方案,后者偏爱热离子反应堆方案。凯尔迪什领导的的苏联科学院进行该系统理想轨道的理论研究。卫星由切洛勉的第52试验设计局和拉斯普列金的第1设计局研制。第670试验设计局的邦达留克、格瑞亚兹诺夫和瑟宾负责研制核反应堆。

1964年10月14日,经过激烈的政治斗争,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成为新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所有赫鲁晓夫支持的项目他都看不顺眼,尤其是切洛勉的那些项目。当US项目划归第一设计局后,凯尔迪什领导的专家委员会决定取消UR-200项目。不过US项目由于其重要性被保留下来,总设计师改为第一设计局的萨温。US卫星改用由扬格尔设计的R-36导弹派生而来的“旋风2”运载火箭发射。

在运载工具改为推力小得多的“旋风2”火箭后,本来主、被动探测功能集于一身的US卫星方案不得不作修改,分成了2种型号。一种是核动力雷达侦察卫星,一种是太阳能信号情报侦察卫星,它们配合工作,对敌国海上舰只跟踪、定位。卫星仍由切洛勉设计局负责研制,只不过由总师单位沦为分包单位,维加科研生产联合体研制US-A的雷达。整个项目由海军装备研究所海军导弹火炮装备局联合管理。

★·神秘的核反应堆·★

US-A的侧视雷达是一种工作频率为8.2吉赫的真实孔径雷达,配备了2套长达8米的矩形相控阵天线,分辨率约20-30米。据CIA估计,在一般气象条件下,US-A探测到航母一般大小的舰只的可能性很高;而在理想条件下,甚至很可能探测到驱逐舰大小的舰只;但在高海况和雨区,探测不到任何舰只。CIA认为US-A的探测范围有接近450公里宽。为了保证雷达的分辨率,卫星轨道很低,大约250-260公里。

最早的两颗US-A卫星(宇宙102和宇宙125)都使用普通的蓄电池,它们没有安装雷达,是验证除雷达外其他技术并测试整星系统的。在后继发射的装有雷达的工作卫星上,普通蓄电池显然无法满足高功率、长时间的工作要求。为了满足卫星所需的巨大电力需求;同时因为卫星运行的轨道很低,大气阻力很大,轨道维持和姿态控制都很难,所以设计师决定不使用太阳能电池阵,而是采用核电源。物理能源研究所和库尔恰托夫核研究所的方案大不相同,争执不下,于是两种反应堆同时研制。结果,物理能源研究所的反应堆方案进展更顺利,很快拿出了“山毛榉”型快中子热电偶反应堆,它后来成为所有US-A卫星的主电源。

“山毛榉”热电偶反应堆的工作原理是:核燃料衰变放出热能,加热半导体温差热电偶转换器发出电能供卫星使用。“山毛榉”反应堆热功率100千瓦,电输出功率3千瓦。它采用37根长约0.6米的铀-钼合金核燃料棒,里面含有30千克纯度超过90%的浓缩铀235,燃料棒本身被铍中子反射体包覆,它们装在一个容器内,里面盛满了钾共晶合金冷却剂,所有核燃料棒浸在其中。容器外侧沿轴向设置了一圈6根转动式控制棒,它的一部分是碳化硼中子吸收体,其余的部分是铍中子反射体,通过转动反射体来控制核反应的速度。

“山毛榉”反应堆重1吨,其中防辐射屏蔽重385千克,用钨-铀合金防护层包覆,辅以不锈钢多层结构,夹以氢化锂填充。

外界对苏联这种空间反应堆的设计极感兴趣,但苦于无法获知内情。1978年1月24日,一件震动国际的事件发生了。对外编号为“宇宙954”的US-A卫星(1977年9月18日发射)在反应堆未能完全焚毁的情况下,坠落在加拿大西北地区的黄刀市附近,辐射碎片散落在一个800千米的带状区域内。这一事件的国际反响暂且不表,只说美国人终于得到了US-A卫星的实体,虽然是摔得支离破碎的实体,但总比没有强多了。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经过研究画出了结构草图,后来俄国方面给出的结构图证明美国人的判断基本准确。


★·推进系统·★

US卫星有三套推进发动机:大推力入轨发动机、中等推力轨道修正和机动发动机,第三套是最能引发外界兴趣的小推力离子发动机。

“旋风1”型火箭无法把US-A送入轨道,在轨道最高点,星上大推力入轨发动机点火,将它送入倾角65度,高度约25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入轨发动机和轨道修正和机动发动机被称为4E18推进系统,均由位于图拉耶沃市的第300试验设计局和“联盟”机械制造设计局设计,使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作推进剂,全重910千克。

著名的凯特林观测小组对US-A进行了跟踪观测。起初遇到了一些问题,他们找不到卫星的遥测和通信信号频率。经过努力,他们终于有了很多有趣的收获。比如,他们发现卫星在工作轨道上会使用166兆赫频率,而在任务结束,反应堆被推到“墓地轨道”后则使用19.542兆赫频率。


3729543441416604460.jpgUS-A雷达海洋侦察卫星

根据KB-1设计局的计划,US-A的星体长度达到10米,直径1.3米,安装有NII-17设计局研制的大型X波段侧视雷达。但根据计算,卫星如果采用传统的太阳能电池板将难以满足雷达的供电需求,为此第670设计局负责为卫星配备小型核反应堆作为供电装置,其研制代号为“黄玉”。

这种核装置由于是用于供电而被称为“核电池”,其准确的物理学名称是“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器”。这种温差发电器由高性能半导体材料,如碲化铋、碲化铅、锗硅合金和硒族化合物等串联起来组成,配有热源(核装置)和换能器,依靠在热源和换能器之间形成温差来发电。在结构上其最外层由合金制成,起保护电池和散热的作用;次外层是辐射屏蔽层,防止辐射线泄漏;第三层是换能器,在这里热能被转换成电能;最后是电池的心脏部分热源,放射性同位素原子在这里不断地发生蜕变并放出热量。

核电池的热源是钚-238、锶-90、钴-60等放射性同位素。它们在蜕变过程中会不断以具有热能的射线的形式,向外界释放大量能量。其特点是:

1.蜕变时放出的能量大小、速度,不受外界环境中的温度、化学反应、压力、电磁场的影响,因此,核电池的抗干扰性强,工作准确可靠。

2.蜕变时间很长,这决定了核电池可长期使用。

核电池的核心是换能器。目前常用的换能器叫静态热电换能器,它利用热电隅的原理在不同的金属中产生电位差,从而发电。它的优点是体积很小,只是目前热利用率只有10%~20%,大部分热能被浪费掉。

第一个核电池是在1959年1月由美国人制成的。1961年美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的无线电发报机就是由核电池供电。但是苏联US-A卫星的供电能力远远超过了美国此时拥有的同类设备,这就使得部分设计师提出了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一旦卫星失控或者到达使用寿命,卫星将会坠落到地面。届时如果坠落到外国领土上,核电池中的放射性物质很可能会造成大范围的环境污染,必将引起国际争端。

为了避免这种事故,KB-1设计局为核电池部分专门设计了助推火箭系统,当地面控制站发出卫星自毁的指令后,核电池的助推火箭立即点火,将核电池与星体分离。接着星体坠人大气层烧毁,而核电池则由助推火箭送入1 000千米的高轨道运行。根据计算在如此高的轨道上核电池要坠落到地面至少需要400年。到时候核电池中的放射性物质已经衰变,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这样的环保措施看起来天衣无缝,但是可操作性并不强,因为一旦通信系统故障导致地面失去对卫星的控制,所有的环保措施也就形同虚设。

从1965年12月起,US-A卫星开始进入轨道测试阶段,首颗测试卫星“宇宙”102号由于超重(重量再度接近4吨),发射平台改为R-7洲际弹道导弹。试验的最初阶段先将卫星送入近地点205千米/远地点267千米的轨道。接下来验证的是环保措施,助推火箭成功地将核电池送到900千米高的轨道。当时美国中央情报局正在密切监视苏联卫星的发射情况,苏联卫星的环保措施被美国人误判为苏联正在测试卫星的变轨机动测试,以躲避美国反卫星武器的袭击。

但是US-A卫星雷达系统的研制很不顺利,直到1972年8月才进行了首次在轨雷达试验。而1973年4月则发生了首次严重事故,卫星未能入轨,直接坠入了太平洋,而核电池保护措施也没有发挥作用,至今仍然沉睡在太平洋海底的某个角落。但是苏联还是在1973年8月宣布海洋监视卫星系统建成。事实上直到1973年12月末US-A卫星才完成首次全系统测试,但是卫星仅仅工作了44天就耗尽了全部寿命。

1975年,苏联海军开始对US-A卫星系统进行验收测试,当年5月,2颗US-A卫星先后入轨,并分别进行了71天和74天的在轨测试。当时苏联海军正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同步进行代号为“海洋”75的实兵演习,US-A卫星系统在演习中提供了大量实时情报。演习证明US-A卫星不仅具有海上侦察能力而且具有目标指示功能,能够引导反舰导弹攻击美国航母。受到演习结果巨大鼓舞的苏联海军从1975年10月起开始在水面舰上部署US-A卫星数据接收设备——“风帆”卫星通信系统。

到1975年末,苏联海军已经拥有了世界领先的海洋卫星侦察系统,但是情况并非一帆风顺。1975年12月12日发射的代号为“宇宙”785号的US-A卫星在进入250千米高的轨道后未能正常工作,地面测控站启动了环保措施将核电池送入了1000千米高的轨道。但是苏联政府对外宣布“宇宙”785号顺利进入了1000千米高的轨道,且运行正常。这次事故使得设计人员对环保措施过于自信,没有为核电池增加新的“保险”措施,最终导致了严重的事故。

1977年9月18日,代号为“宇宙”954号的US-A卫星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进入250千米高的轨道,但是卫星仅仅运行了1个月就失去控制,核电池环保措施也未能实施。最终,该卫星在坠人大气层过程中核电池产生了大量放射性尘埃,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更糟糕的是核电池产生的放射性尘埃还散落到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洛特群岛上大奴湖东部约5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造成该地区永久性放射性污染。这是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其严重程度仅次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后来被西方称为来自太空的切尔诺贝利。这一事件引起了加拿大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强烈抗议,要求苏联停止部署装有核电池的卫星。但是苏联强调卫星污染的是无人区,而且坚决拒绝停止使用核电池卫星。

颜面扫地的KB-1设计局立即进行了核电池的改进工作,此时他们才意识到原先的核电池保护措施太不可靠了。于是设计师们提出了一个让人“瞠目”的环保措施:让核电池在大气层彻底燃烧一当卫星坠毁时,核电池在120千米左右的高度与星体分离,通过与大气层的强烈摩擦彻底烧毁在大气层内。尽管这个方法不会污染地面,但是仍然有人质疑核电池在燃烧中产生的放射性尘埃会污染大气层热层,其危害接近于在大气层热层中引爆一枚原子弹。但是设计局领导的结论是,美国人没有能力在120千米的高度部署放射性尘埃探测设备,该方案可行。1982年8月发射的“宇宙”1402号US-A卫星在1983年初失效时,核电池首次成功地在大气层中烧毁,但是关于这次核电池销毁的情况一直被严格保密,直到苏联解体后才对外公布。

苏联专家后来意识到最可靠的核电池保护措施还是提高US-A卫星的工作轨道,1987年6月发射的“宇宙”1860号US-A卫星的工作轨道就提高到了900千米。根据计算在这么高的轨道运行的卫星,即使在失效后也要至少350年后才能坠毁到地面。作为第二道安全措施,到1980年代末期设计师们成功地降低了雷达系统的耗电量,并将核电池的功率减少了一半,至此才基本解决了核动力卫星的安全问题。

事实上1980年代初期US-A卫星的功能已经比较完善,该卫星系统不仅能够测定美航母战斗群的坐标,还能通过多颗卫星的联合工作来获得美航母的航向和航速信息。这3组信息对于苏联的反舰导弹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当时苏联的重型反舰导弹如专用于攻击航母的P-500 (SS-N-12)、P-700(SS-N-19)等都安装了US-A卫星数据接收系统。当对美国航母发起攻击时,导弹依靠接收卫星提供的数据进行无线电静默飞行,直到接近美国航母时才打开制导雷达。这种飞行方式使得苏联反舰导弹难以被美国舰队的被动侦察系统发现,攻击的突然性大大提高。1982年的马岛战争是US-A卫星系统首次进行接近实战的测试。当时苏联在5月14日和6月1日紧急发射了2颗US-A卫星,这2颗卫星成功地跟踪了英国航母战斗群。当时美国中央情报局一直密切跟踪苏联的卫星发射活动,并且认为苏联向阿根廷提供了英国航母的坐标情报才使得阿根廷重创了英国舰队。但是实际情况是苏联与阿根廷此时并没有进行情报方面的合作。

US-A最大的问题还是成本过于昂贵,即使是苏联政府也难以负担,早期产品的工作寿命只有40天,后期产品的寿命也仅有6个月至12个月,大大低于美国同类产品。为了维持US-A卫星对美国航母的侦察能力,每年都要进行多次发射,其中仅1982就进行了了4次发射。1988年3月14日发射的“宇宙”1932号是最后一颗US-A卫星。此后,戈尔巴乔夫下令停止了US-A卫星的发射和后继的US-AM卫星研制计划。至此,苏联的核动力海洋侦察卫星计划宣告结束。

3729543441416604460.jpgUS-A雷达海洋侦察卫星

根据KB-1设计局的计划,US-A的星体长度达到10米,直径1.3米,安装有NII-17设计局研制的大型X波段侧视雷达。但根据计算,卫星如果采用传统的太阳能电池板将难以满足雷达的供电需求,为此第670设计局负责为卫星配备小型核反应堆作为供电装置,其研制代号为“黄玉”。

这种核装置由于是用于供电而被称为“核电池”,其准确的物理学名称是“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器”。这种温差发电器由高性能半导体材料,如碲化铋、碲化铅、锗硅合金和硒族化合物等串联起来组成,配有热源(核装置)和换能器,依靠在热源和换能器之间形成温差来发电。在结构上其最外层由合金制成,起保护电池和散热的作用;次外层是辐射屏蔽层,防止辐射线泄漏;第三层是换能器,在这里热能被转换成电能;最后是电池的心脏部分热源,放射性同位素原子在这里不断地发生蜕变并放出热量。

核电池的热源是钚-238、锶-90、钴-60等放射性同位素。它们在蜕变过程中会不断以具有热能的射线的形式,向外界释放大量能量。其特点是:

1.蜕变时放出的能量大小、速度,不受外界环境中的温度、化学反应、压力、电磁场的影响,因此,核电池的抗干扰性强,工作准确可靠。

2.蜕变时间很长,这决定了核电池可长期使用。

核电池的核心是换能器。目前常用的换能器叫静态热电换能器,它利用热电隅的原理在不同的金属中产生电位差,从而发电。它的优点是体积很小,只是目前热利用率只有10%~20%,大部分热能被浪费掉。

第一个核电池是在1959年1月由美国人制成的。1961年美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的无线电发报机就是由核电池供电。但是苏联US-A卫星的供电能力远远超过了美国此时拥有的同类设备,这就使得部分设计师提出了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一旦卫星失控或者到达使用寿命,卫星将会坠落到地面。届时如果坠落到外国领土上,核电池中的放射性物质很可能会造成大范围的环境污染,必将引起国际争端。

为了避免这种事故,KB-1设计局为核电池部分专门设计了助推火箭系统,当地面控制站发出卫星自毁的指令后,核电池的助推火箭立即点火,将核电池与星体分离。接着星体坠人大气层烧毁,而核电池则由助推火箭送入1 000千米的高轨道运行。根据计算在如此高的轨道上核电池要坠落到地面至少需要400年。到时候核电池中的放射性物质已经衰变,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这样的环保措施看起来天衣无缝,但是可操作性并不强,因为一旦通信系统故障导致地面失去对卫星的控制,所有的环保措施也就形同虚设。

从1965年12月起,US-A卫星开始进入轨道测试阶段,首颗测试卫星“宇宙”102号由于超重(重量再度接近4吨),发射平台改为R-7洲际弹道导弹。试验的最初阶段先将卫星送入近地点205千米/远地点267千米的轨道。接下来验证的是环保措施,助推火箭成功地将核电池送到900千米高的轨道。当时美国中央情报局正在密切监视苏联卫星的发射情况,苏联卫星的环保措施被美国人误判为苏联正在测试卫星的变轨机动测试,以躲避美国反卫星武器的袭击。

但是US-A卫星雷达系统的研制很不顺利,直到1972年8月才进行了首次在轨雷达试验。而1973年4月则发生了首次严重事故,卫星未能入轨,直接坠入了太平洋,而核电池保护措施也没有发挥作用,至今仍然沉睡在太平洋海底的某个角落。但是苏联还是在1973年8月宣布海洋监视卫星系统建成。事实上直到1973年12月末US-A卫星才完成首次全系统测试,但是卫星仅仅工作了44天就耗尽了全部寿命。

1975年,苏联海军开始对US-A卫星系统进行验收测试,当年5月,2颗US-A卫星先后入轨,并分别进行了71天和74天的在轨测试。当时苏联海军正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同步进行代号为“海洋”75的实兵演习,US-A卫星系统在演习中提供了大量实时情报。演习证明US-A卫星不仅具有海上侦察能力而且具有目标指示功能,能够引导反舰导弹攻击美国航母。受到演习结果巨大鼓舞的苏联海军从1975年10月起开始在水面舰上部署US-A卫星数据接收设备——“风帆”卫星通信系统。

到1975年末,苏联海军已经拥有了世界领先的海洋卫星侦察系统,但是情况并非一帆风顺。1975年12月12日发射的代号为“宇宙”785号的US-A卫星在进入250千米高的轨道后未能正常工作,地面测控站启动了环保措施将核电池送入了1000千米高的轨道。但是苏联政府对外宣布“宇宙”785号顺利进入了1000千米高的轨道,且运行正常。这次事故使得设计人员对环保措施过于自信,没有为核电池增加新的“保险”措施,最终导致了严重的事故。

1977年9月18日,代号为“宇宙”954号的US-A卫星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进入250千米高的轨道,但是卫星仅仅运行了1个月就失去控制,核电池环保措施也未能实施。最终,该卫星在坠人大气层过程中核电池产生了大量放射性尘埃,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更糟糕的是核电池产生的放射性尘埃还散落到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洛特群岛上大奴湖东部约5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造成该地区永久性放射性污染。这是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其严重程度仅次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后来被西方称为来自太空的切尔诺贝利。这一事件引起了加拿大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强烈抗议,要求苏联停止部署装有核电池的卫星。但是苏联强调卫星污染的是无人区,而且坚决拒绝停止使用核电池卫星。

颜面扫地的KB-1设计局立即进行了核电池的改进工作,此时他们才意识到原先的核电池保护措施太不可靠了。于是设计师们提出了一个让人“瞠目”的环保措施:让核电池在大气层彻底燃烧一当卫星坠毁时,核电池在120千米左右的高度与星体分离,通过与大气层的强烈摩擦彻底烧毁在大气层内。尽管这个方法不会污染地面,但是仍然有人质疑核电池在燃烧中产生的放射性尘埃会污染大气层热层,其危害接近于在大气层热层中引爆一枚原子弹。但是设计局领导的结论是,美国人没有能力在120千米的高度部署放射性尘埃探测设备,该方案可行。1982年8月发射的“宇宙”1402号US-A卫星在1983年初失效时,核电池首次成功地在大气层中烧毁,但是关于这次核电池销毁的情况一直被严格保密,直到苏联解体后才对外公布。

苏联专家后来意识到最可靠的核电池保护措施还是提高US-A卫星的工作轨道,1987年6月发射的“宇宙”1860号US-A卫星的工作轨道就提高到了900千米。根据计算在这么高的轨道运行的卫星,即使在失效后也要至少350年后才能坠毁到地面。作为第二道安全措施,到1980年代末期设计师们成功地降低了雷达系统的耗电量,并将核电池的功率减少了一半,至此才基本解决了核动力卫星的安全问题。

事实上1980年代初期US-A卫星的功能已经比较完善,该卫星系统不仅能够测定美航母战斗群的坐标,还能通过多颗卫星的联合工作来获得美航母的航向和航速信息。这3组信息对于苏联的反舰导弹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当时苏联的重型反舰导弹如专用于攻击航母的P-500 (SS-N-12)、P-700(SS-N-19)等都安装了US-A卫星数据接收系统。当对美国航母发起攻击时,导弹依靠接收卫星提供的数据进行无线电静默飞行,直到接近美国航母时才打开制导雷达。这种飞行方式使得苏联反舰导弹难以被美国舰队的被动侦察系统发现,攻击的突然性大大提高。1982年的马岛战争是US-A卫星系统首次进行接近实战的测试。当时苏联在5月14日和6月1日紧急发射了2颗US-A卫星,这2颗卫星成功地跟踪了英国航母战斗群。当时美国中央情报局一直密切跟踪苏联的卫星发射活动,并且认为苏联向阿根廷提供了英国航母的坐标情报才使得阿根廷重创了英国舰队。但是实际情况是苏联与阿根廷此时并没有进行情报方面的合作。

US-A最大的问题还是成本过于昂贵,即使是苏联政府也难以负担,早期产品的工作寿命只有40天,后期产品的寿命也仅有6个月至12个月,大大低于美国同类产品。为了维持US-A卫星对美国航母的侦察能力,每年都要进行多次发射,其中仅1982就进行了了4次发射。1988年3月14日发射的“宇宙”1932号是最后一颗US-A卫星。此后,戈尔巴乔夫下令停止了US-A卫星的发射和后继的US-AM卫星研制计划。至此,苏联的核动力海洋侦察卫星计划宣告结束。

http://caojfumando88.blog.163.com/blog/static/134779805201081904713106/


3200933435154031254.jpgUS-P电子情报海洋侦察卫星

尽管US-A卫星系统于1980年代末就废弃,但是苏联海军转而依靠更加廉价可靠的US-P电子I青报海洋侦察卫星。第一颗US-P于1974年发射,装有17K114无线电侦察系统,能够发现并确定产生电磁信号的目标位置,其侦察目标包括:水面舰艇、飞机、通信中的潜艇。US-P卫星系统由于使用的是被动侦察系统,且运行轨道高度达到420千米,因而采用的是传统的太阳能电池板。

按最初计划US-P卫星将与US-A卫星组成联合星座——一颗US-P卫星与4颗US-A卫星共同工作。1984年联合星座试验完成,设计师们认为US-P卫星应当以2颗一组共2组的形式组成独立侦察系统。到1989年,US-P卫星取代了US-A卫星系统,而到了1990年苏联共有6颗US-P卫星同时在轨工作。但随着苏联解体,到1997年时仅有2颗US-P卫星在轨,到1999年时仅剩下一颗仍能工作。2001年俄罗斯发射了一颗US-P卫星,但是在2003年失效。2006年6月俄罗斯再度进行US-P的发射,但是该卫星一块太阳能电池板未能打开,导致功能不足50%。目前俄罗斯的海洋卫星侦察系统的全部卫星已经失效,其对美国航母的监视能力也完全丧失。

即使在今天看来,采用核动力的卫星也是非常超前的设计,苏联科学家早在40年前就研制了这类系统。然而,苏联科学家并没有将这类技术用于探索太空,而是用到了与美国争夺军事霸权上,最终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又不能不令人扼腕。苏联海军对美国航母的立体监测系统

冷战时期,苏联海军为了防范和打击美航母战斗群建立了陆地、海洋、空中、太空四维一体的立体监测网。目前,俄罗斯对于美航母的卫星侦察系统已经失效,使得前三种监测系统的作用凸现出来。

陆地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由部署在沿岸地区的雷达站、无线电测向站、侦听站等组成。陆地监测系统的历史很久远,早在一战中,英国海军就利用沿海无线电测向站,测得德国舰队通信信号的方向,引导英国舰队进行截击。目前俄罗斯海军保留的这个监测系统的最大缺点在于沿岸雷达站的探测距离短,无线电测向站等被动定位设施只能进行概略定位。

海洋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海军的水面舰艇、潜艇和民用船舶组成。其中核潜艇是长时间跟踪美国航母战斗群的主要力量,而水面舰艇由于隐蔽性差,不是理想的战时跟踪平台。但是,水面舰艇装有完善的电子侦察设备,适合在和平时期跟踪美国航母,收集其电子信号情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联海军在冷战中部署了大量装有电子侦察设备的远洋渔船,随时跟踪美国航母,收集了大量情报,被美国海军称为“苏联的影子舰队”(美国海军将可以参战的民用和预备役船只称为“影子舰队”)。目前,俄罗斯海军没有保留民船侦察系统,其水面舰艇和核潜艇的活动也十分有限,难以做到长时间跟踪美国航母。

空中监测系统:苏联海军航空兵在冷战时期跟踪美航母的王牌是图一95RT侦察机和图-142巡逻机。这两种飞机都是著名的图-95轰炸机的改进型,最大航程达到15000千米。其中,图-95RT装有远程水面搜索雷达、远程反舰导弹制导雷达、电子信号情报侦察系统。主要负责对美航母战斗群进行搜索、定位,并制导反舰导弹发动攻击。在无干扰情况下,图-95RT可以在12000米高空发现675千米外的美航母。而图-142巡逻机主要负责远程反潜巡逻,兼有对美航母的侦察能力。目前俄海军保留了这两种飞机,是侦察、监视美航母的主要力量。

3200933435154031254.jpgUS-P电子情报海洋侦察卫星

尽管US-A卫星系统于1980年代末就废弃,但是苏联海军转而依靠更加廉价可靠的US-P电子I青报海洋侦察卫星。第一颗US-P于1974年发射,装有17K114无线电侦察系统,能够发现并确定产生电磁信号的目标位置,其侦察目标包括:水面舰艇、飞机、通信中的潜艇。US-P卫星系统由于使用的是被动侦察系统,且运行轨道高度达到420千米,因而采用的是传统的太阳能电池板。

按最初计划US-P卫星将与US-A卫星组成联合星座——一颗US-P卫星与4颗US-A卫星共同工作。1984年联合星座试验完成,设计师们认为US-P卫星应当以2颗一组共2组的形式组成独立侦察系统。到1989年,US-P卫星取代了US-A卫星系统,而到了1990年苏联共有6颗US-P卫星同时在轨工作。但随着苏联解体,到1997年时仅有2颗US-P卫星在轨,到1999年时仅剩下一颗仍能工作。2001年俄罗斯发射了一颗US-P卫星,但是在2003年失效。2006年6月俄罗斯再度进行US-P的发射,但是该卫星一块太阳能电池板未能打开,导致功能不足50%。目前俄罗斯的海洋卫星侦察系统的全部卫星已经失效,其对美国航母的监视能力也完全丧失。

即使在今天看来,采用核动力的卫星也是非常超前的设计,苏联科学家早在40年前就研制了这类系统。然而,苏联科学家并没有将这类技术用于探索太空,而是用到了与美国争夺军事霸权上,最终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又不能不令人扼腕。苏联海军对美国航母的立体监测系统

冷战时期,苏联海军为了防范和打击美航母战斗群建立了陆地、海洋、空中、太空四维一体的立体监测网。目前,俄罗斯对于美航母的卫星侦察系统已经失效,使得前三种监测系统的作用凸现出来。

陆地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由部署在沿岸地区的雷达站、无线电测向站、侦听站等组成。陆地监测系统的历史很久远,早在一战中,英国海军就利用沿海无线电测向站,测得德国舰队通信信号的方向,引导英国舰队进行截击。目前俄罗斯海军保留的这个监测系统的最大缺点在于沿岸雷达站的探测距离短,无线电测向站等被动定位设施只能进行概略定位。

海洋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海军的水面舰艇、潜艇和民用船舶组成。其中核潜艇是长时间跟踪美国航母战斗群的主要力量,而水面舰艇由于隐蔽性差,不是理想的战时跟踪平台。但是,水面舰艇装有完善的电子侦察设备,适合在和平时期跟踪美国航母,收集其电子信号情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联海军在冷战中部署了大量装有电子侦察设备的远洋渔船,随时跟踪美国航母,收集了大量情报,被美国海军称为“苏联的影子舰队”(美国海军将可以参战的民用和预备役船只称为“影子舰队”)。目前,俄罗斯海军没有保留民船侦察系统,其水面舰艇和核潜艇的活动也十分有限,难以做到长时间跟踪美国航母。

空中监测系统:苏联海军航空兵在冷战时期跟踪美航母的王牌是图一95RT侦察机和图-142巡逻机。这两种飞机都是著名的图-95轰炸机的改进型,最大航程达到15000千米。其中,图-95RT装有远程水面搜索雷达、远程反舰导弹制导雷达、电子信号情报侦察系统。主要负责对美航母战斗群进行搜索、定位,并制导反舰导弹发动攻击。在无干扰情况下,图-95RT可以在12000米高空发现675千米外的美航母。而图-142巡逻机主要负责远程反潜巡逻,兼有对美航母的侦察能力。目前俄海军保留了这两种飞机,是侦察、监视美航母的主要力量。
苏联海洋侦察卫星运载平台

R-7洲际弹道导弹:R-7是世界上第一种洲际弹道导弹,其改进型曾经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是航天技术的重要里程碑。该导弹在著名火箭专家科罗廖夫领导下于1953年开始研制,1957年5月15日首次试射,8月26日,改进型将“人造地球卫星”1号送入轨道。1959年2月,该导弹交付部队试用,1962年正式部署。

R-7长达34米,发射重量280吨,最大射程12000千米,最大有效载荷5370千克,可携带一枚百万吨当量核弹头,命中精度5000米。该导弹的燃料是液态氧和煤油,发射准备时间较长,并不适合战备值班,因而主要用于航天发射。

UR-200洲际弹道导弹:UR-200是苏联第52设计局于1960年开始研制的一种洲际弹道导弹。该导弹于1963年11月15日首次发射,最大射程12000千米,最大有效载荷3900千克,发射重量135.71吨。该导弹采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作为推进剂,有效缩小了导弹体积。UR-200除了可担任海洋侦察卫星的运载工具外,还是一种“部分轨道轰炸系统”的运载平台。所谓“部分轨道轰炸系统”就是将核弹头送入高度为150千米的低轨道,从而能够攻击全球范围目标。但是由于UR-200的可靠性不佳,最终于1965年停止研制。

R-36洲际弹道导弹:R-36是苏联第586设计局研制的一种洲际弹道导弹。该导弹于1 962年开始研制,1963年9月28日首次试射,发射重量为209.6吨,最大射程16000千米,最大有效载荷5.8吨。R-36于1966年11月开始装备战略火箭军使用,1967年7月开始战备值班。R-36是一种十分成功的洲际弹道导弹,部署数量达到268枚,对美国产生了巨大的战略威慑。除了早期的单弹头型号外,R一36从1970年起开始部署可搭载多个弹头的改进型。由于该导弹产量很大,成本较低,因而发展成“旋风”系列运载火箭,广泛用于卫星发射,并发展出“部分轨道轰炸系统”。到1978年R-36逐步退役。

“旋风”2运载火箭:“旋风”2是在R-36洲际弹道导弹基础上研制的一种运载火箭,也是US-A与US-P卫星的主要运载工具。该火箭于1969年8月6日首次试射,到2006年6月24日最后一次发射为止,累计发射106次,是最可靠、最常用的运载火箭。“旋风”2的发射重量为108吨,近地轨道有效载荷2820千克。


美国DARPA计划开发地球同步轨道光学成像系统

    [据美国《军事与宇航电子》2010年2月28日报道]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天文学家计划为基于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望远镜开发一种大型衍射薄膜光学系统和通讯设备,这种望远镜将成为天基视频监视系统的一部分。DARPA正在邀请业界对此有兴趣的公司参加这一项目。

    该项目称为薄膜光学成像器实时开发(Membrane Optic Imager Real-Time Exploitation,MOIRE)计划,DARPA官员称随后将发布BAA官方公告,以便对该计划的概况和目标等情况进行说明。MOIRE计划旨在为作战人员持续提供实时战术视频,DARPA的科学家坚信,这种衍射薄膜光学系统的开发将有助于实现低成本地球同步轨道成像。

    DARPA将最终开发一种尺寸为20m的系统,该系统可对无法进行地面侦察的地区提供7×24h的可见光图像覆盖,其美国国家图像可判读等级(NIIRS)为3.5+,刷新频率至少为1Hz,覆盖面积超过60平方英里(155平方公里),而每个系统的成本则低于5亿美元。MOIRE计划第三阶段将开发一种尺寸为10米量级的衍射薄膜光学系统。

    MOIRE计划未来的BAA公告将在业界寻求投标,以实现:用于地球同步轨道成像系统的体积更大、成本更低、重量更轻的可部署衍射薄膜光学系统;近实时图像稳定和战术地理位置信息;可增加光谱带宽的望远镜设计;大型装置在地球同步轨道的稳定性和动力学性能;目标运动快速探测性能。 (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 李小磊)

薄膜光学成像仪实时探测(MOIRE)计划的目标是利用地球同步轨道成像系统,向作战人员提供持续、实时的战术视频。
  
  提案应包括以下技术方面:
  
  •大型、低成本、轻型衍射薄膜光学元件
  •近实时成像稳定性与战术地理定位知识
  •采用增大光谱带宽的望远镜设计
  •地球同步轨道内大型结构的稳定与动力
  •高速目标移动探测能力
5e00f5fe-d1df-4fa3-80d1-5924e3f21741.Full.jpg

美国DARPA计划开发地球同步轨道光学成像系统

    [据美国《军事与宇航电子》2010年2月28日报道]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天文学家计划为基于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望远镜开发一种大型衍射薄膜光学系统和通讯设备,这种望远镜将成为天基视频监视系统的一部分。DARPA正在邀请业界对此有兴趣的公司参加这一项目。

    该项目称为薄膜光学成像器实时开发(Membrane Optic Imager Real-Time Exploitation,MOIRE)计划,DARPA官员称随后将发布BAA官方公告,以便对该计划的概况和目标等情况进行说明。MOIRE计划旨在为作战人员持续提供实时战术视频,DARPA的科学家坚信,这种衍射薄膜光学系统的开发将有助于实现低成本地球同步轨道成像。

    DARPA将最终开发一种尺寸为20m的系统,该系统可对无法进行地面侦察的地区提供7×24h的可见光图像覆盖,其美国国家图像可判读等级(NIIRS)为3.5+,刷新频率至少为1Hz,覆盖面积超过60平方英里(155平方公里),而每个系统的成本则低于5亿美元。MOIRE计划第三阶段将开发一种尺寸为10米量级的衍射薄膜光学系统。

    MOIRE计划未来的BAA公告将在业界寻求投标,以实现:用于地球同步轨道成像系统的体积更大、成本更低、重量更轻的可部署衍射薄膜光学系统;近实时图像稳定和战术地理位置信息;可增加光谱带宽的望远镜设计;大型装置在地球同步轨道的稳定性和动力学性能;目标运动快速探测性能。 (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 李小磊)

薄膜光学成像仪实时探测(MOIRE)计划的目标是利用地球同步轨道成像系统,向作战人员提供持续、实时的战术视频。
  
  提案应包括以下技术方面:
  
  •大型、低成本、轻型衍射薄膜光学元件
  •近实时成像稳定性与战术地理定位知识
  •采用增大光谱带宽的望远镜设计
  •地球同步轨道内大型结构的稳定与动力
  •高速目标移动探测能力
5e00f5fe-d1df-4fa3-80d1-5924e3f21741.Full.jpg
1959年,苏联科学家弗拉迪米尔·契洛米伊于向赫鲁晓夫上书建议研制对海侦察卫星系统,赫鲁晓夫高度重视这一建议,立即转交国防部。兼任国防部副部长的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支持并全力推动,1961年3月该计划获得立项,全系统研制代号是 “神话”海洋太空侦察导航系统。

按照契洛米伊的设想,卫星侦察系统将具有主动与被动雷达探测系统,能够不受气象干扰、全天候监视美国航母编队的行动。为了实现设计目标,需要研制新型探测设备、卫星平台、运载平台、数据传输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地面测控站及其他配套设施。在当时这些子系统的研制都是开创性的课题,需要大量资金和人才支持。为此戈尔什科夫于1964年将该项目列入了1966年开始的5年计划之中。契洛米伊领导的第52设计局为主要研制单位,负责研制卫星与发射平台(运载火箭),而KB-1设计局则负责研制卫星使用的电子设备。整个侦察卫星代号为US。

但是第52设计局很快就在运载火箭的研制上遇到麻烦。按计划该设计局研制的UR-200运载火箭能够将4吨重的卫星送入200千米高的低轨道,但是接连9次试射失败使其失去了主要研制单位的地位,而KB一1设计局继而全面负责整个系统的研制。接手任务后,KB-I设计局的负责人拉斯普利金立即组织了一个小组重新审查第52设计局的技术方案,并得出了两大修改意见:

1.第52设计局研制的卫星同时安装了主动和被动雷达探测系统,导致卫星重近4吨,只有研制新型大推力火箭才能将其送入预定轨道。应当将原先的一种卫星改为分别安装主动、被动雷达探测系统的两种卫星,这样一来每种卫星的重量可以减少到2吨,能够使用现有的运载火箭入轨。这两种卫星分别称为US-A雷达海洋侦察卫星与US-P电子情报海洋侦察卫星。

2.停止不可靠的UR-200运载火箭的研制。将发射平台改为R-36洲际弹道导弹的改进型“旋风”运载火箭,其低轨道运载能力为2吨,可有效降低发射平台的成本(该卫星系统实际的发射平台是“旋风”2运载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