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视距空战对空战战术及作战飞机发展的新要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35:29
超视距空战对空战战术及作战飞机发展的新要求
天龙写于2007年5月27日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一成不变的战术是没有的,传统的战术总是被新的战术取代。航空兵器的发展过程也证明这是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最早的空战,攻击武器受机头螺旋桨限制,只能从机尾进行攻击,将机尾对准敌机,成为攻击的必备条件,那时的空战将夺取敌机机头位置视为最优。当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机头不能安装机炮的传统后,尾后占位攻击替代机头前方占位攻击成为新的空战方式。并长期成为空战的主要方式。

在传统空战条件下,由于在相当长时间内攻击武器只能从机头纵轴对敌机进行攻击,飞机在空中容易受到攻击的区域只限于机尾纵轴线左右各30度,其次是左右30度至45度。而机尾纵轴线左右45度至80度被敌攻击和命中的机率就很低,机尾左右从80度延至机头0度(即机头为准200度范围)则是安全区,即敌机机炮无法攻击的区域。由于存在很大的安全区域,因此,飞机在空中进攻和防御的区分十分清楚,守方只要防守住尾后最容易受攻击的60度方位,并择机占领敌机尾后60度方位,便可取得优势。攻方同样如此,只要充分发挥飞机机动性能的优势,将飞机运动到敌机尾后60度空间,基本就可奠定胜利的基础,下一步要做的事,就是瞄准、射击、取胜了。

因此,飞机尾后60度空间占位成为空战能否取胜的关键。为取得敌机尾后60度空间,不仅飞行员要不遗余力地使出全身本领;飞机设计师们也不遗余力地改善飞机机动性能,为飞机员争夺飞机尾后60度空间创造最有利的物质条件。这一技术条件造就的空战模式,一直持续了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四十余年,并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桎梏。期间,曾有人企图冲破这一桎梏,开始尝试新的作战方式。美军就是这方面的先行者,他们率先在飞机上取消了机炮,为飞机装上导弹,可惜的是,由于技术不成熟,这种尝试的失败迫使先行者退回到机炮时代,并使机炮与导弹并存了很长时间。而正是这一失败,进一步强化了守旧者的思维方式——飞机的亚音速机动性能与飞机行员的格斗技术成为至高无尚的神圣领域。

然而,社会并不会因为有一大批军事思想上的守旧者而停止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如同第一次变革改变了空战方式一样,正在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空战模式。二十一世纪的空战将以崭新地面貌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其对军人的作战战术和飞机设计产生的影响将是重大的。二十一世纪的空战斗特点是什么?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空战会在复杂的电子对抗环境和目标广泛采用“隐身”技术、战术条件下进行。双方将力争对战场信息控制权的争夺,并以此奠定胜利的基础。

二是超视距全向、近距全向攻击武器的发展使人们摆脱了机炮攻击区域狭小的束缚,可以在更广泛的空间随心所欲地攻击对手。飞机的周围形成一个易受攻击的“脆弱泡”,这个“脆弱泡”涵盖飞机周围360度,而不是过去的仅仅尾后60度。同时,机头前方又有一个60度至120度的“攻击锥”,与“攻击锥”重叠的“脆弱泡”并不是过去意义上的有效防御区,而可能是与敌方同归于尽的“自杀区”(如果不采取其他措施的话)。

三是采用全向攻击武器后,由于战斗机周围不存在不受攻击的安全方位,双方均无选择防御机动之余地,一旦投入空战,取胜和生存的唯一方法就是尽快击落对手,因此,现代空战将更富有攻击性。

四是传统空战攻击最先从后半球开始,而现代空战攻击将最先从前半球开始,先进行超视距全向攻击、再进行近距全向攻击,有火/飞交联有的战斗机可接着实施机炮的前半球攻击,只有当全向攻击导弹全部用尽和没有火/飞交联系统,而还有残余敌机,才会进入传统空战的后半球攻击(比率相当低)。

五是采用全向攻击武器后,前半球攻击的机会最多,前半球攻击命中目标的机会也最多。

上述新的空战特点对空战战术的影响以及新战术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超视距全向攻击的胜利取决于战场信息的控制和竞争,交战双方都比过去更依赖空中预警机和地面的指挥。

二、超视距全向攻击的对决,首先取决对于双方飞机的RCS、雷达性能;飞机亚音速机动性能在超视距全向攻击中没有使用价值。在RCS、雷达性能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如果不采用新的战术攻击动作,双方的超视距对决,将类拟两位长矛手不加防御的攻击行为,那将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对决。

三、要在超视距全向攻击的对决中,保存自己,消灭对手。就必须选择正确的战术。最有效的方式,是以超音度作航向有中等程度变化的划大圈横滚机动,以保证中途制导时目标留在雷达视角以内并使自己能留在对方射击包线之外。机动中飞机的总能量大体保持不变,机动过载大体维持在4-5个G。

四、RCS、雷达不如对手的,可以采取蛇行机动,摆脱对手雷达的锁定,待距离进入自己雷达有效范围内时,再改用划大圈横滚机动攻击对方。

五、为保证攻击的有效性和优势,在飞机性能许可的情况下,应维持较大的M数进入攻击。以保障已方中程导弹有较大的攻击动能,确保消灭对方;同时在完成攻击后,能采用高速机动摆脱对方的攻击,最大程度地保存自己。

由于可知,现代超视距攻击作战,隐身、超音速机动更为重要。隐身+超音速机动(保障接敌之战术机动)+BVR为最优、超音速机动(保障接敌之战术机动)+BVR为次优、仅有BVR为最差。因为仅有BVR能力,却无为保障其有效攻击和安全脱离的飞行性能,只能进行一次性攻击,最好的结局是与对手同归于尽。

超视距攻击的新特点及由此引发攻击战术的变革,对飞机设计提出新的要求:

一是必须拥有隐身能力,在无法达到隐身能力的条件下,要尽可能缩小飞机的RCS,同时要装备性能先进的雷达。

二是必须拥有较好超音速能力和超音速机动能力,保障已方能通过适当的战术机动进入攻击位置,并通顺利脱离。

三是飞机的亚音速机动性能在超视距全向攻击中没有使用价值,保留飞机亚音速高机动性能,与其说是一种备用手段,不如说是一种怀旧情感;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

四是必须拥有先进的中程全向导弹和近程全向导弹。(作者:天龙。转贴请注明)超视距空战对空战战术及作战飞机发展的新要求
天龙写于2007年5月27日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一成不变的战术是没有的,传统的战术总是被新的战术取代。航空兵器的发展过程也证明这是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最早的空战,攻击武器受机头螺旋桨限制,只能从机尾进行攻击,将机尾对准敌机,成为攻击的必备条件,那时的空战将夺取敌机机头位置视为最优。当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机头不能安装机炮的传统后,尾后占位攻击替代机头前方占位攻击成为新的空战方式。并长期成为空战的主要方式。

在传统空战条件下,由于在相当长时间内攻击武器只能从机头纵轴对敌机进行攻击,飞机在空中容易受到攻击的区域只限于机尾纵轴线左右各30度,其次是左右30度至45度。而机尾纵轴线左右45度至80度被敌攻击和命中的机率就很低,机尾左右从80度延至机头0度(即机头为准200度范围)则是安全区,即敌机机炮无法攻击的区域。由于存在很大的安全区域,因此,飞机在空中进攻和防御的区分十分清楚,守方只要防守住尾后最容易受攻击的60度方位,并择机占领敌机尾后60度方位,便可取得优势。攻方同样如此,只要充分发挥飞机机动性能的优势,将飞机运动到敌机尾后60度空间,基本就可奠定胜利的基础,下一步要做的事,就是瞄准、射击、取胜了。

因此,飞机尾后60度空间占位成为空战能否取胜的关键。为取得敌机尾后60度空间,不仅飞行员要不遗余力地使出全身本领;飞机设计师们也不遗余力地改善飞机机动性能,为飞机员争夺飞机尾后60度空间创造最有利的物质条件。这一技术条件造就的空战模式,一直持续了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四十余年,并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桎梏。期间,曾有人企图冲破这一桎梏,开始尝试新的作战方式。美军就是这方面的先行者,他们率先在飞机上取消了机炮,为飞机装上导弹,可惜的是,由于技术不成熟,这种尝试的失败迫使先行者退回到机炮时代,并使机炮与导弹并存了很长时间。而正是这一失败,进一步强化了守旧者的思维方式——飞机的亚音速机动性能与飞机行员的格斗技术成为至高无尚的神圣领域。

然而,社会并不会因为有一大批军事思想上的守旧者而停止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如同第一次变革改变了空战方式一样,正在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空战模式。二十一世纪的空战将以崭新地面貌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其对军人的作战战术和飞机设计产生的影响将是重大的。二十一世纪的空战斗特点是什么?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空战会在复杂的电子对抗环境和目标广泛采用“隐身”技术、战术条件下进行。双方将力争对战场信息控制权的争夺,并以此奠定胜利的基础。

二是超视距全向、近距全向攻击武器的发展使人们摆脱了机炮攻击区域狭小的束缚,可以在更广泛的空间随心所欲地攻击对手。飞机的周围形成一个易受攻击的“脆弱泡”,这个“脆弱泡”涵盖飞机周围360度,而不是过去的仅仅尾后60度。同时,机头前方又有一个60度至120度的“攻击锥”,与“攻击锥”重叠的“脆弱泡”并不是过去意义上的有效防御区,而可能是与敌方同归于尽的“自杀区”(如果不采取其他措施的话)。

三是采用全向攻击武器后,由于战斗机周围不存在不受攻击的安全方位,双方均无选择防御机动之余地,一旦投入空战,取胜和生存的唯一方法就是尽快击落对手,因此,现代空战将更富有攻击性。

四是传统空战攻击最先从后半球开始,而现代空战攻击将最先从前半球开始,先进行超视距全向攻击、再进行近距全向攻击,有火/飞交联有的战斗机可接着实施机炮的前半球攻击,只有当全向攻击导弹全部用尽和没有火/飞交联系统,而还有残余敌机,才会进入传统空战的后半球攻击(比率相当低)。

五是采用全向攻击武器后,前半球攻击的机会最多,前半球攻击命中目标的机会也最多。

上述新的空战特点对空战战术的影响以及新战术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超视距全向攻击的胜利取决于战场信息的控制和竞争,交战双方都比过去更依赖空中预警机和地面的指挥。

二、超视距全向攻击的对决,首先取决对于双方飞机的RCS、雷达性能;飞机亚音速机动性能在超视距全向攻击中没有使用价值。在RCS、雷达性能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如果不采用新的战术攻击动作,双方的超视距对决,将类拟两位长矛手不加防御的攻击行为,那将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对决。

三、要在超视距全向攻击的对决中,保存自己,消灭对手。就必须选择正确的战术。最有效的方式,是以超音度作航向有中等程度变化的划大圈横滚机动,以保证中途制导时目标留在雷达视角以内并使自己能留在对方射击包线之外。机动中飞机的总能量大体保持不变,机动过载大体维持在4-5个G。

四、RCS、雷达不如对手的,可以采取蛇行机动,摆脱对手雷达的锁定,待距离进入自己雷达有效范围内时,再改用划大圈横滚机动攻击对方。

五、为保证攻击的有效性和优势,在飞机性能许可的情况下,应维持较大的M数进入攻击。以保障已方中程导弹有较大的攻击动能,确保消灭对方;同时在完成攻击后,能采用高速机动摆脱对方的攻击,最大程度地保存自己。

由于可知,现代超视距攻击作战,隐身、超音速机动更为重要。隐身+超音速机动(保障接敌之战术机动)+BVR为最优、超音速机动(保障接敌之战术机动)+BVR为次优、仅有BVR为最差。因为仅有BVR能力,却无为保障其有效攻击和安全脱离的飞行性能,只能进行一次性攻击,最好的结局是与对手同归于尽。

超视距攻击的新特点及由此引发攻击战术的变革,对飞机设计提出新的要求:

一是必须拥有隐身能力,在无法达到隐身能力的条件下,要尽可能缩小飞机的RCS,同时要装备性能先进的雷达。

二是必须拥有较好超音速能力和超音速机动能力,保障已方能通过适当的战术机动进入攻击位置,并通顺利脱离。

三是飞机的亚音速机动性能在超视距全向攻击中没有使用价值,保留飞机亚音速高机动性能,与其说是一种备用手段,不如说是一种怀旧情感;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

四是必须拥有先进的中程全向导弹和近程全向导弹。(作者:天龙。转贴请注明)
三是飞机的亚音速机动性能在超视距全向攻击中没有使用价值,保留飞机亚音速高机动性能,与其说是一种备用手段,不如说是一种怀旧情感;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
===============
LZ不会认为BVR就是单纯的高空高速截击吧。
岂不是目前大多数三代机都不符合楼主的“超视距标准”?
靠亚音速机动防御应该是很常见的战术吧。怎么超视距就用不了了?我非得用超音速去甩导弹不成?
就算是BVR 也要尽量绕到敌人6点去的 虽然这时候导弹攻击范围减少 但是至少敌人无法攻击
]]
]]
如果不改革保密制度,不公开国内、外空战模拟对抗的结果,那么各种各样的“昏招”都会层出不穷。
不是简单的高速度截击,是高速、高机动攻击。
有这么厉害吗??
大多数三代机都具备这种能力。欧洲的台风就可能长间超音速飞行。中国的歼-10在研制时,在对发动机有关参数的选择方面,曾明确要求,虽不要求超音速巡航,但要求较长时间的超音速飞行。歼-8II的超音速能力与歼-10的台风是不能相比的,后者为保证长时间超音速飞行,对发动机参数有特殊的选择。
亚音速高机动,由于机动空间和范围较小,并不能摆脱对方雷达的锁定,更不能摆脱对方中程导弹的攻击。
等你绕到对方的6点钟,早已被对方的中程导弹击中了。
如我文章中所述,保留亚音速高机动性能,即是使用备用手段,也是怀旧情节的表现。
在冷战结束以后还妄想靠机动摆脱追击你的飞弹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
世上还真没几种战机符合LZ的“超视距标准”:L :L
依LZ的观点,干脆还不如造载人火箭得了,起码也要把WS换成冲压发动机.:D
]]
原帖由 zwz 于 2007-5-27 13:22 发表
靠亚音速机动防御应该是很常见的战术吧。怎么超视距就用不了了?我非得用超音速去甩导弹不成?


:victory: 在角点速度以上,速度越大,躲过导弹的概率越小,的确好象没听说过超音速可以躲导弹滴
大家回帖好象没点效果,天龙还是天聋?
LZ再说说电传?
原帖由 tian_long 于 2007-5-27 14:25 发表
不是简单的高速度截击,是高速、高机动攻击。

高速下如何高机动的起来?以超音速机动性较好的F15C为例,其M1.6左右的稳盘过载仅为4G左右,到M2附近时就只剩2G以下了,如果空战开始时满挂导弹和内油满,机动性还要大幅下降。3代机稳盘性能最好的范围是跨音速范围,即0.85M-1.25M(F16乃至FC1都是特别适合这个速度下作战的),此速度范围内随高度变化飞机可飞出6、7G甚至低空8、9G的稳盘过载,就改变机动指向的速度看显然比超音速下优越的多。另外3代有外挂下无一具备实用的超巡能力,哪怕是刚过M1的巡航都不行,这就决定跨音速占位机动、并发动BVR攻击的战术,考察海湾战争和南斯拉夫战争的BVR空战,及F14对MIG23的空战,就可发现攻击大多是在亚音速下发动的,然后攻击方作反导机动——假设用较大的超音速进入攻击,则自己也会更快的接敌并进入对手的杀伤区,而且对稳盘下的反导机动不利(转弯半径过大)。诚然,大速度下发射导弹可获得一定的增程作用,但获得较大的高度同样可增大导弹射程,综合利弊,以目前的3代机动性状况,过分强调超音速占位机动、超音速攻击是不适合的。
LS说的对:victory:
原帖由 tian_long 于 2007-5-27 14:35 发表
亚音速高机动,由于机动空间和范围较小,并不能摆脱对方雷达的锁定,更不能摆脱对方中程导弹的攻击。

视线变化很大的DF中显然以亚音速机动为主,无论亚音速或超音速剧烈的位置变化中显然都容易使对手的雷达无法长时间截获;三四十公里外m0.95和m1.60相比造成的视线变化并不十分剧烈,对于搜索角度很大的雷达,除非用高超音速横越,雷达还是很容易把目标纳入观测范围。大速度侧转有利于增大导弹末段的动态误差,假设用瞬时盘旋也可达到9G过载且飞机不短时减速到最有利稳盘速度以下,在导弹临近时用大速度摆脱是有利的,但也要认识到假设需要重新占位并攻击且机动中不过于前冲,保持中等速度更有必要。F16、FC1等轻型机最大速度不大,但加速到m1.6附近却可以比较快,这对BVR空战很有意义。
楼主的意思是退役所有三代机,向美国集体批发F22。LZ莫非是F22全球推销商?;P
F-22最大优势是什么?是隐身,在对手不知情况下,击落对手。
亚音速高机动性能,意味着进入对手的视线与之格斗;这恐怕是对手最欢迎的事了,在近距格斗中F-18也可以锁定F-22。
放着长处不用,用短处,就正式新军事变革期间常有的事——一种深深的怀旧情感。就如同自动化武器事实上已使冷兵器退出主导舞台,但白刃战依然留在军方的头脑里。甚至有人提出不敢白刃战的军队是没有军魂的军队,不敢白刃战的士兵不是勇敢的士兵。这与空军里所谓永恒的格斗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1
超音速度蛇形机动和划大圈横滚却可以摆脱对方雷达的锁定,雷达无法锁定如何攻击?
原帖由 flank1978 于 2007-5-27 16:49 发表

以超音速机动性较好的F15C为例,其M1.6左右的稳盘过载仅为4G左右,到M2附近时就只剩2G以下了




请教一下,F22、两风在接近2马赫时的稳盘过载表现如何?

又,如果棍子想在此领域追赶两风,需要在哪些部分加强?

谢谢:)
原帖由 tian_long 于 2007-5-27 14:37 发表
等你绕到对方的6点钟,早已被对方的中程导弹击中了。

建议你去看看《Art of Kill》的BVR章节 对现在的大多数战机 雷达的监视距离还是大于导弹的发射距离的
所以BVR的时候 一般是保持10点方向对敌人 一方面保持监视 一方面可以试图扰到对方的视界外
超音速机动接敌有三层做含意:一是怏速接敌,避免在长时间暴露对手火力包线之内。二是保持一定的能量,一方面可使用已方的导弹有较大的动能;另一方面,可维持保障已方退出的动能。三是机动的目的是摆脱对方雷达的锁定,为进攻创造条件。虽然没有攻击M为多大,但通常理解是1。5-1。6,对负荷只要求4-5G即可。
]]
原帖由 tian_long 于 2007-5-27 17:44 发表
超音速度蛇形机动和划大圈横滚却可以摆脱对方雷达的锁定,雷达无法锁定如何攻击?

横滚是没有用的
把3-9线对准对方 也许会让对方的雷达脱锁 但是也未必 新的雷达有一些对付这种情况的信号处理技术
更别说可以通过数据链交换不同飞机的数据了
3-9线向敌不仅是对付雷达的 也是对付导弹的 中距导弹都是飞向交汇点的 一直将3-9线对准导弹 导弹将飞过很长的路程
在这期间不断的改变高度 导弹将反复爬升 消耗很多能量 这些招在亚音速下也有用
超音速可以让对方的导弹更难跟上 但是另一方面 转向的速度也受到限制 在空战中 没有银弹
原帖由 前線 于 2007-5-27 17:52 发表


请问从高亚音速加速到m1.6附近[比较快]是跟谁比?

或者说,从高亚音速加速到m1.6这方面,比F16、FC1差劲的是哪些三代?


:)

MIg29\su27首先被判出局——虽然加速性甚至好过F16或FC1,可惜跨音速和超音速可用过载太小。M2K跨音速下稳盘、加速仅比缩水版的F16-79略好,比8II甚至都稍差。
原帖由 tian_long 于 2007-5-27 17:50 发表
超音速机动接敌有三层做含意:一是怏速接敌,避免在长时间暴露对手火力包线之内。二是保持一定的能量,一方面可使用已方的导弹有较大的动能;另一方面,可维持保障已方退出的动能。三是机动的目的是摆脱对方雷达 ...

一般来说 对等空战的情况下 不会一开始就做侧转的 除非有地面雷达或者预警机的全程引导
否则无法保证对地方的SA 另外 4G的过载不太够 这意味着转90度需要20秒.....6G还差不多 转90度只需要12秒
感谢,但还有27楼的问题:)
看起来,风舞说JF17能胜过印度M2000H、Mig29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以前一直认为极速不如人,BVR定要吃亏…

:$
F-22最大优势是什么?是隐身,在对手不知情况下,击落对手。
亚音速高机动性能,意味着进入对手的视线与之格斗;这恐怕是对手最欢迎的事了,在近距格斗中F-18也可以锁定F-22。
放着长处不用,用短处,就正式新军事变革期间常有的事——一种深深的怀旧情感。就如同自动化武器事实上已使冷兵器退出主导舞台,但白刃战依然留在军方的头脑里。甚至有人提出不敢白刃战的军队是没有军魂的军队,不敢白刃战的士兵不是勇敢的士兵。这与空军里所谓永恒的格斗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1
===============
太正确了,超机动性只是F22保命的一个方面而已,4S是均衡的,没有必要突出这个重点。只有三代机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才强调机动
]]
原帖由 前線 于 2007-5-27 18:29 发表
看起来,风舞说JF17能胜过印度M2000H、Mig29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以前一直认为极速不如人,BVR定要吃亏…

:$

那是因为印度的幻影2000H、米格29航电较早,也都不具备发射主动弹的能力。

如果是台湾的幻影2000-5型就没那么好对付了……:L
这里都相当的专业啊
不过我总是不明白是不是超音速能力好,超音速机动能力就会很好呢?那J8岂不是强过几乎所有的三代机?   如果说超音速机动能力恐怕现在还真的是只有F22还可以接受。
请问老大们:
如果在双方都有预警指挥机的情况下,超音速机动和跨音速机动有多大的差别?
以现在的四代空空弹的水平,在这两种机动下的生存能力有多大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