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羽的评价——诸葛亮是在阿谀还是讲真心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44:50
建安十九年,马超归附刘备,在促使刘璋投降上起了不小作用。此时关羽写信问诸葛亮,作为人才马超与何人可比。诸葛亮回信说,可与张飞比,而不如关羽那样“绝伦逸群”。骄傲自矜的关羽得信,当然乐不可支。
  逸群,和超群意思相近,是称誉某人在一定范围内,超越了所有的其他人,有鹤立鸡群之意,在鸡群中你最突出,在别的群中呢,就不一定了。用这个词问题不大。
  绝伦的意思则是无与伦比,用之称事或物,尚可能,用之称人就有些过分了。韩愈在《论佛骨表》中拍皇帝马屁时说过:“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或可用来作绝伦的解释。用之称关羽,有些太过分。如果他真“绝伦”,后来就不该走麦城。

  诸葛亮为什么会这样写?有三种可能:用词不达本意,阿谀奉承,真心话。
  诸葛亮文才甚高,读他的出师表及临终上表,可以看出,他遣词造句十分准确。用词不达本意应该被排除。
  诸葛亮阿谀奉承关羽实在没有必要。在诸葛亮刚出山时,关张之流对之是有看法的,但是,写此信时,诸葛亮已经随刘备七八年了,是刘备的股肱之臣。在刘备入川时,诸葛亮和关羽留在荆州,诸葛亮是一把手,关羽是其属下,并未发生什么问题。可见,诸葛亮的才智已经成为使关羽服气。关羽对马超不服气,没有去问自己追随时间甚长的刘备,而是问诸葛亮,很可能意味着,他和诸葛亮的关系非同一般。诸葛亮回信中说马超“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不称关羽的官衔、不称他为将军、美髯公或其它尊称,而称他为髯,就如现代称胡子多的人为“大胡子”一样,应是朋友间亲昵的称谓,也意味着二人的关系较为密切。既然关系密切,有意阿谀奉承的可能性也可排除。
  余下的就只剩下一种可能性,即诸葛亮是在真心赞美关羽。合理吗?为什么会是这样?

  在拙文《谁是三国第一战将》中已经说了,关羽可称是三国第一战将。他是在《三国志》中记载唯一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将军,也是后来三四百年中被称誉最多的勇将,他还有刮骨疗毒的惊世之举。这些都令人佩服,但是,这些不足以使诸葛亮说出那样高的赞美词。还得有更高的条件。

  使诸葛亮心仪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能是关羽喜读《左传》(这是有明文记载的),这也是不同于其他战将的突出之处。在纸发明之前,书是抄写在简椟上的,其重量及体积都不小,将领们不大可能带一大车和战争无关的简椟行军。三国时纸已经开始流行,行军时带书成为可能,但是在战争间隙读书的战将仍是凤毛麟角。作为战将读史书,关羽似应为第一位。吕蒙读书是孙权劝告的结果,读了不长时间,就让鲁肃吃惊,除了吕蒙本人悟性极高外,也可从反面证明,当时战将读书是稀罕事。且吕蒙读的书很可能与战争直接有关,如兵法之类。关羽年轻时亡命,成为战将后,竟酷爱佶屈聱牙的左传,这应能令诸葛亮肃然起敬。

  因素之二,且可能是更重要的,就是因为关羽有明确的政治观念。他忠于汉室,当曹操开始控制汉朝皇帝时,关羽就有杀曹操的建议。这和诸葛亮政治倾向是一致的。作为一个打打杀杀的战将,能有这样的思想,确实难得。
  不知诸葛亮推崇关羽是否还有其它原因,但仅就这些已经可能使诸葛亮认为关羽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

  至于关羽最严重的缺陷,按史书上说是“刚而自矜”。“刚”大约是古今战将们的共同特点。只有和“自矜”结合在一起才变成缺陷。聪明的诸葛亮没看到这一点吗?无法替古人回答。但是,有种可能性是不能完全排除的,这就是在“自矜”这一点上他们二人是共鸣的。诸葛亮自视之高是惊人的,他自比管仲就很勉强,自比乐毅就差的太远一些了,诸葛亮的直接指挥军事行动的能力实在不敢恭维。
  两个职业特点极不相同的“自矜”的人是可能共鸣的,惺惺惜惺惺;只有自矜的同行才是冤家。如二人共鸣,诸葛亮可能根本就认识不到这是个严重缺点。
  总体来说,诸葛亮在“识人”能力方面是有不足的,重用马稷,冷落魏延就是例子。他对关羽的过高评价也应类似。请参看拙文《诸葛亮的最大弱点——不善用将》。
  赋于关羽全权管理荆州军事民事大权,应是刘备,丢失荆州,除关羽本人外,刘备应负主要责任。不过,作为刘备最重要的助手,诸葛亮对关羽的过高估计,应是次要但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拿下汉中后,关羽已经和曹魏大打出手,诸葛亮如果对关羽能力有着清醒的认识,应该向刘备建议紧急调强有力的人去管理荆州南部。建安十九年,马超归附刘备,在促使刘璋投降上起了不小作用。此时关羽写信问诸葛亮,作为人才马超与何人可比。诸葛亮回信说,可与张飞比,而不如关羽那样“绝伦逸群”。骄傲自矜的关羽得信,当然乐不可支。
  逸群,和超群意思相近,是称誉某人在一定范围内,超越了所有的其他人,有鹤立鸡群之意,在鸡群中你最突出,在别的群中呢,就不一定了。用这个词问题不大。
  绝伦的意思则是无与伦比,用之称事或物,尚可能,用之称人就有些过分了。韩愈在《论佛骨表》中拍皇帝马屁时说过:“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或可用来作绝伦的解释。用之称关羽,有些太过分。如果他真“绝伦”,后来就不该走麦城。

  诸葛亮为什么会这样写?有三种可能:用词不达本意,阿谀奉承,真心话。
  诸葛亮文才甚高,读他的出师表及临终上表,可以看出,他遣词造句十分准确。用词不达本意应该被排除。
  诸葛亮阿谀奉承关羽实在没有必要。在诸葛亮刚出山时,关张之流对之是有看法的,但是,写此信时,诸葛亮已经随刘备七八年了,是刘备的股肱之臣。在刘备入川时,诸葛亮和关羽留在荆州,诸葛亮是一把手,关羽是其属下,并未发生什么问题。可见,诸葛亮的才智已经成为使关羽服气。关羽对马超不服气,没有去问自己追随时间甚长的刘备,而是问诸葛亮,很可能意味着,他和诸葛亮的关系非同一般。诸葛亮回信中说马超“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不称关羽的官衔、不称他为将军、美髯公或其它尊称,而称他为髯,就如现代称胡子多的人为“大胡子”一样,应是朋友间亲昵的称谓,也意味着二人的关系较为密切。既然关系密切,有意阿谀奉承的可能性也可排除。
  余下的就只剩下一种可能性,即诸葛亮是在真心赞美关羽。合理吗?为什么会是这样?

  在拙文《谁是三国第一战将》中已经说了,关羽可称是三国第一战将。他是在《三国志》中记载唯一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将军,也是后来三四百年中被称誉最多的勇将,他还有刮骨疗毒的惊世之举。这些都令人佩服,但是,这些不足以使诸葛亮说出那样高的赞美词。还得有更高的条件。

  使诸葛亮心仪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能是关羽喜读《左传》(这是有明文记载的),这也是不同于其他战将的突出之处。在纸发明之前,书是抄写在简椟上的,其重量及体积都不小,将领们不大可能带一大车和战争无关的简椟行军。三国时纸已经开始流行,行军时带书成为可能,但是在战争间隙读书的战将仍是凤毛麟角。作为战将读史书,关羽似应为第一位。吕蒙读书是孙权劝告的结果,读了不长时间,就让鲁肃吃惊,除了吕蒙本人悟性极高外,也可从反面证明,当时战将读书是稀罕事。且吕蒙读的书很可能与战争直接有关,如兵法之类。关羽年轻时亡命,成为战将后,竟酷爱佶屈聱牙的左传,这应能令诸葛亮肃然起敬。

  因素之二,且可能是更重要的,就是因为关羽有明确的政治观念。他忠于汉室,当曹操开始控制汉朝皇帝时,关羽就有杀曹操的建议。这和诸葛亮政治倾向是一致的。作为一个打打杀杀的战将,能有这样的思想,确实难得。
  不知诸葛亮推崇关羽是否还有其它原因,但仅就这些已经可能使诸葛亮认为关羽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

  至于关羽最严重的缺陷,按史书上说是“刚而自矜”。“刚”大约是古今战将们的共同特点。只有和“自矜”结合在一起才变成缺陷。聪明的诸葛亮没看到这一点吗?无法替古人回答。但是,有种可能性是不能完全排除的,这就是在“自矜”这一点上他们二人是共鸣的。诸葛亮自视之高是惊人的,他自比管仲就很勉强,自比乐毅就差的太远一些了,诸葛亮的直接指挥军事行动的能力实在不敢恭维。
  两个职业特点极不相同的“自矜”的人是可能共鸣的,惺惺惜惺惺;只有自矜的同行才是冤家。如二人共鸣,诸葛亮可能根本就认识不到这是个严重缺点。
  总体来说,诸葛亮在“识人”能力方面是有不足的,重用马稷,冷落魏延就是例子。他对关羽的过高评价也应类似。请参看拙文《诸葛亮的最大弱点——不善用将》。
  赋于关羽全权管理荆州军事民事大权,应是刘备,丢失荆州,除关羽本人外,刘备应负主要责任。不过,作为刘备最重要的助手,诸葛亮对关羽的过高估计,应是次要但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拿下汉中后,关羽已经和曹魏大打出手,诸葛亮如果对关羽能力有着清醒的认识,应该向刘备建议紧急调强有力的人去管理荆州南部。
听过或读过易中天《说三国》的,应该可以确信作者的这种说法实在荒谬。
我只欣赏张辽、张任、魏延。:P
真实的三国历史不像我们看的演义,当时关羽在刘备集团的地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诸葛亮可能对关羽此人感到反感,但不能明确和关羽对立,不排除他会做这样的行为
易中天对三国的认识不一定有多正确,不能盲目相信他的观点
原帖由 bluebeatles 于 2007-4-14 23:22 发表
真实的三国历史不像我们看的演义,当时关羽在刘备集团的地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诸葛亮可能对关羽此人感到反感,但不能明确和关羽对立,不排除他会做这样的行为
易中天对三国的认识不一定有多正确,不能盲目相信 ...

易中天讲的入情入理,所以就值得相信,讲不出所以然的没有道理的就不值得相信,多简单的事情,不存在盲目的问题。
关,张二人熊虎之将。